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1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06).

第2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一、树立民生理念

就当前社会事业领域而言,文化的发展总体相对薄弱,无论是设施、队伍,还是基本的保障都与其他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差距。要克服这条“短腿”,就要研究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所有的社会事业中,唯有公共文化是没有可以衡量其发展状况的指标的。教育有入学率、覆盖率等指标,卫生有人均寿命、床位等要求,计划生育也有出生率指标,文化却拿不出一个“硬碰硬”可衡量的指标。没有“硬指标”,就容易成为“软任务”,容易被忽视。这种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也与保障民生的轻重缓急有关,但从根子上,是与对文化的认识有关,说到底,还是没有把群众的文化需求当作民生问题来对待。

其实,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生活需求的,因此,民生问题也就应该包括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只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需求表现得不那么强烈、那么突出罢了。现在,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富裕起来了,休闲的时间多起来了,文化的需求也就突现出来了。有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因为“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且呈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如果说,过去文化还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点缀”,或者是群众满足基本温饱后的一道“点心”,那么现在,文化需求正越来越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因此,解决文化民生,也就变得十分突出和迫切。

文化所以是民生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关乎人的思想、品位、情操,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办教育,主要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知识素养,那么办文化,则是开发人的情商,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从这个意义讲,办教育与办文化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至少应当像办教育一样来办文化。社会的文明进步,说到底是人的教养和文明水准的提高,而文化则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培养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在许多文明水准比较高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那里正是象重视教育一样在兴办各种公共文化事业。于是,人们在图书馆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在音乐厅懂得了音乐欣赏,在博物馆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在随处可见的文化陈设中接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情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可操作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要制定和完善我市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同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制订好各文化门类发展的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实效性。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2.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养人”为“养事”,变“输血”为“造血”,打破“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体制壁垒,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报业发行集团,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实现市艺术剧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转、真换、真活”;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市博物馆、图书馆等要面向群众、强化服务,保障“文化民生”。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提升文化保障力。

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3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1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较少

乡镇对于文化的投入,由于财政已收归县直管,财力薄弱,而普遍削减,常规文化活动预算几乎为零,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对于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政府没有补贴机制,不少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1.2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些政府认识还不到位

农村文化建设快慢、层次高低、成效大小,都和地方党政组织文化意识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有些领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轻视农村文化建设,一些基础领导干部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对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闻不问,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为发展的负担。在文化法律体系中,相应的法律减少,在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政策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而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1.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主体错位

政府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内容多样性的研究,对于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要求,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能较好的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制度设计方面较薄弱,在大部分地方都是领导替农民决定文化需求,使文化精品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由于领导思想认识不足,财政投入欠缺,公共文化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明显,而一些不良文化进入农村,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缺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度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欠缺,使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的落实缺乏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这需要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法尽快立法解决。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鼓励社会组织和资金参与,政府职责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等一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非常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较难形成。

1.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监管体制缺失

对于文化工作,部分乡镇党政领导没有足够的认识,把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在乡镇的目标考核体系中没有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其中,相应的用人、管理和考核制度非常欠缺,浪费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相应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优秀的专业人才匮乏,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

2.1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对投入机制予以完善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这需要来政府积极投入,建设、运行、维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且保持逐年增长。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2.2政府的管理职能要得以凸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影响着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政府要在乡镇政府组织中,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农村文化建设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保证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乡镇村政府要肩负起体系建设这项重要职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2.3对先进文化进行弘扬,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村特色文化,完善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打造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有效推动。

2.4人才的培养要得到强化

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要严把乡镇文化专干入口关,基层的文化岗位要选用真正有文化特长、组织才能的人才。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选用有一技之长的来担任乡镇村社的文化辅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着力培养民间文艺传承人。

2.5对活动方式进行拓展,吸引农民参与

第4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提出的中国梦精神的深入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然而,要想构建一套完善健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的协调与发展。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公共文化产品数量有限,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当政府对农村文化体系构建引起重视之后,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了一些起色,但与现实中农民逐渐增长起来的文化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主要的文化载体包括电视节目、网络、报刊等,但是整体数量较少。就拿图书馆这项较为基本的公共文化载体来说,也是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的。一项调查显示,直到2011年底,我国基本都是保持着一个图书馆为40多万人提供服务,按照地域位置来看,也就是每个3000多公里才会存在一个公共图书馆,而人均图书拥有量也不到1册,远低于国际图联规定的人均藏书量。[2]同时,人与人之间拥有图数量的差异也比较大,最高地区估计能达到最低地区的十多倍,购书费用的差距更大。另外,还有电视、电脑等设施,农村的拥有量更小,更不用说文化站、文化宫等等专业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在整个农村所占的比例更小。

1.2 资金缺乏,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筹集机制

资金是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近年来,随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国家也加大了相关的财政收入,但是整体看来,这块资金来源并不稳定,主要是依靠政府补助来源,较为简单、总量较小,严重制约建设。实际上,我国某些农村的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合理调整后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相关法律、信息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的缺失,导致大型企业与社会团体缺乏投资的信心。[3]种种的原因加起来,就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简单,总量匮乏。

1.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重要的生产力,而对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说,构建一套完善的人才配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政府配备的辅导员,其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补贴,但是这部分的人员配备是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的实际需求的,大多时候我国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要身兼数职。这里也有很大的缺陷,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这些文化服务工作者的文化水平高低不齐,对待文化事业也较为缺乏敬业付出的态度;专门的文化工作者极度匮乏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再者,相关的制度也是比较缺乏的,并没有及时形成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4]

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2.1 国家资金投入较少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尽管近年来,我国逐渐增加了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但是与整个农村资金需求比起来,这些投入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就拿2008年来说,当年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费用达到了历年最高,但在整个国家基建投资中也只是占了不到1%的比例。从整体文化投入来看,国家的相关财政扶持也更是倾向于城市,农村投入在整个文化投入占不到三分之一。

2.2 政府重经济轻文化

目前,我国政府官员的考核主要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总体上并不是很重视文化的发展。正因为这样的政治指导氛围,才引导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重视的经济方面,其中农村的相关建设发展也是顺应政策的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主。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视实用的,而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思想的忽视就导致实际行动的偏颇。

2.3 农民文化参与热情不高

在整个文化建设的行动层面,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村民更加关注经济收入的改善。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关注甚至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的农民是非常少的,基本没有形成稳定的民间文化团队。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增加各方资金投入

有了稳定的资金流,才能确保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而稳定的资金流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非政府部门的公益扶持共同组成。[5]政府一方面可以直接加大财政收入的投入;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社会上的企业投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扩大农村享受文化服务的范围。同时,政府也可以引导和鼓励广大的非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以公益的力量推动农村文化服务的发展。

3.2 创新文化服务形式

文化服务的形式也是决定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文化服务的形式:[6]首先,完善服务相关的公示制度,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以新的技术手段创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帮助农民找到文化交流的阵地;再者,加大国家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力度,扩大开放范围;最后,大力扶持和引导社会公益力量,激发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录用机制,调动优秀的人才主动参与到农村基本建设当中去;其次,通过必要的人才服务政策引导大学生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最后,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4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机制

城乡一体化是文化建设的趋势和必要条件。首先,应该铺设出城乡携手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布局,通过城市带动农村的思路,拉小双方的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通过城市和农村一对一的帮扶,带动农村文化的跨越。同时帮扶政策的倾斜,也有利于城市优秀的人才流入农村。

4 结束语

要想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从资金、服务形式、人才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各个环节都应该协调。时代的发展也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只有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创新思维、改革方法,最终才能够顺利地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巩村磊.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与机制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02):16-20.

[2] 李艳芳,赵玮.PPP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研究[J].特区经济,2012(8):174-176.

[3] 刘若实.阜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3):88-90.

[4] 刘光锋,曾以林.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8(02):36-28.

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59

目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争议最大的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关键点“公共性”。由于公共服务的特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因而企业和私人组织无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更多地位。但是企业和私人组织是市场活力因素的代表,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在某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文化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中具备政府没有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政府与市场供给的关系常常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政府与市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政府和准公共组织制定相关规定和法律并提供相应的基本活动设施。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的文化性、公益性、社会性、非营利性等特点。本篇文章就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入手,考虑目前政府在公共文化提供中的角色定位效率分析,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探求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建设。

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公共文化是在一定精神价值、政治意识形态下向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设施和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其核心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益。由于公共服务的特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因而企业和私人组织无法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更多地位。但是企业和私人组织是市场活力因素的代表,有着较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在某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文化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中具备政府没有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单单归结为纯粹公益性物品和服务,其属性上的多样性也成为其供给和生产方面的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前提。

1.2 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政府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的主要角色。政府在政策方面支持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也投入相当一部分财力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适应当下人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服务方面产生了更高的需求,造成了政府提供与公众所需的公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2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困境和存在问题

2.1 供给困境

一直以来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供给的过程中同事扮演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安排者。但是,由于政府的规模和权力过大对人民的生活干预过大,造成人民缺失了主体自由意志的选择权,政府的权力过大损害的补给是个人的自由,以哲学的角度来说,如果社会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就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民对于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应拥有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他们应该被赋予确认和满足共同需求的权力,减少对搞搞在上的政府的依赖,更多依靠家庭、邻里、教会、种族、和资源团体,从而树立社区感。

2.2 单中心体制

单中心体制是形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单中心体制也就是集权制或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分权制则是中央政府下放权力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便成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提供者。有学者认为,分权制在形式上是下放了权力,放松了集权制,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配,权力依然留在政府的手里,无法避免垄断现象的发生。中央政府作为权力的中心,无论是集权制还是分权制都无法使制度的运行更加高效。中央政府作为单一和占据主导地位的供给主体,当政府财力收到其他因素影响时,便无法再公共文化上有足够的投入,影响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

在自上而下的单中心供给模式中,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由政府掌控,公民的诉求难以得到实现,供需之间无法契合,供给的错位使得政府给的并不一定是百姓需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出现结构性的过剩,同时也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

3 走出困境的合理选择:构建多中心治理体制

3.1 多中心治理理论基础

奥氏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降治理思潮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并构成其核心内涵。其治理思想为群众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治理方式,鼓励社群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和管理,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权威部门的赏赐。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本文理解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便是构建政府、市场、公民新结构的纽带提倡政府将权力下放到社会、人民,注入市场的新鲜活力,与此同时政府的权力也相对弱化,相反此举可以大大增加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公民的参与感,培育和提升公共的自助管理能力。

更深入理解多中心治理,先要了解到“多中心”一词的含义。公共文化服务这项活动中有三个重要的角色,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其次是产品和服务的安排者,最后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明确区分好三者关系之后,“多中心”指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中生产者的多元化关系,亦指多个供给主体。在保服务和产品公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多方的参与者高效率的提供性质相似、特性相近的物品,打破以往政府垄断的现象,建立一种积极的竞争机制。在各个生产主体竞争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筛选留下最具优的供应商,各个竞争者之间通过竞争进行自我约束,提高了产业质量也增强了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回应性,并且公民可以根据自我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

3.2 多中心供给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多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

3.2.1 强调政府是唯一的最主要的责任主体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责任意识。政府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表达的主要媒介,公共文化服务关系着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维护国家稳定和文化的安全。因为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在为社会提供教育、娱乐和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常常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引导人们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毫无疑问政府作为唯一的责任主体,是任何组织或者是市场上的任何企业都无法代替的。

3.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追求多元化

多中心治理的根本是治理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也是追求多中心模式下一加一大于二的产出效果。是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各尽其能,提供多中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决策机制,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等。

3.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多元化

多中心理论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意识,从主体、内容和供给方式上共同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结合了多方了力量产出更高的效能,例如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及个人等。这不同于计划体制时代单一的供给主体,信息封闭,生产消耗大,政府员工精神懈怠散等。

3.3 多中心治理解决问题的途径

3.3.1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而且“公共部门所提供的许多服务基本上具有市场的特质”,这说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再是政府主导,也可以由第三部门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物品,供给的主体包括公共机构、私人机构等等。合理选择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可以升级更新以往的基础设施水平,以适应人口的增长,满足更为严格的规制要求以及吸引投资有利于发展。

3.3.2 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多样化的公私合作方式包括有服务的外包,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承包给企业去完成。这样一来,企业部门的管理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来衡量类似项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推动行业的发展。特许经营也是一项服务方式,特许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涉及到公共文化场域的使用,在开展商业活动时都使用这些公共设施;特许的第二种形式是租赁,即私营企业用政府的有形资产从事商业活动。民营补缺昂公众感到政府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其需要时,这个过程可以被认为是民间不缺式政府淡出,民间补缺更多依赖民营部门,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3.3.3 筹集建设经费方式多元化

民间投资者和有经验的商业借贷者的参与,有助于更好的保证一个项目在技术上和财政上的可行性,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市场幕布政府资源的不足。在筹集资金方面,首先必须保证政府的财政预算,根据历年的经费比较,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要有一定的增长机制,保障当年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高于当地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利用财政杠杆,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开通公开透明的融资渠道。政府还可以设立基金,将社会力量纳入到共文化服务的资金筹集中。最后政府可以跟企业合作,某些企业为了加大自身的知名度,在政府的优惠政策下可以投资非纯公益性物品,例如文物展览、文化旅游等。

参考文献

[1]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61.

[2]郭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刘日.政府职能定位与履行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焦德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6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在建设服务性政府过程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

一、提供多样,满足公众休闲需求

时代的进步,以知识为载体的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文化素养不断上升,更多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许多著名博物馆成为旅游胜地,参观欣赏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博物馆有异域风情的,中西文化差异与碰撞的,自然的,艺术的,军事的馆藏品,分类陈列,具有专业的讲解员进行热情的讲解服务,让游客在游览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考虑到大众需求,博物馆可以设置一些休息室,餐饮处等,为公众服务做到一心一意。使游客在博物馆游览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学习,文化的熏陶,艺术上的欣赏,还可以使心情愉悦。游览博物馆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愈来愈受大众的喜爱,是培养情趣的良好途径,在社会压力大的今天,不失为一种休闲放松方式。

二、激活历史亮点,提升文化创新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信念、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层次较高的专业服务渗透到社会角落,更能树立品牌意识,凭借其有效的运营机制,将其办成建设文化名城的一个亮点。在公共文化体系建立的进程中,博物馆应作为区域性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个平台,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服务功能、提供高质服务,以其自身的作为引入和吸纳辖区的有效资源,并将其整合起来,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力综合地显示出来并获得不断发展。

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创造”,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信息,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利用系统在人才、资源和规模上的优势,将博物馆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博物馆的培训功能延伸到社区,做到在接受培训上令街道业务干部受益、受惠。同时,根据基层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群体,选择若干个基层单位建立培训网点,采取免费、低收费及流动的运作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个文化艺术门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流动培训的方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每年有计划地根据基层不同阶层的需求,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文、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的讲座,使公益讲座系列化、专题化。力争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最终让广大的市民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优质高尚的文化享受,保障文化权益。

三、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公共文化服务准备物质基础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处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只要物质存在,运动就存在,万物总是处于不断消失的永恒过程中。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也一样,只不过,并非所有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都濒临消失,要看这一遗产本身的素质。例如青铜器、奇石、化石等,其寿命就远远大于织物、纸张等。如果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存在也是暂时的,最终也会消失。虽然文化和自然遗产最终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延缓消失的进程是完全有可能的。博物馆可以提供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种所需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永久的保存下来。虽然私家收藏也可以暂时挡住了一部分文物的消失,但是纵观欧洲博物馆史,即使实力雄厚的那些家族收藏也不能做到永久拥有所藏的文物,其收藏最终不是散失就是进入了博物馆。凡是进了博物馆的私家收藏都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海先生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博物馆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硬件设施中的博物馆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文化象征,博物馆本身独特的格调和风貌,在加上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博物馆建筑就能起到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又达到了丰富城市景观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软件设施指博物馆的讲解。为了弥补文字说明的不足,通过讲解员有感染力的解释说明,让游客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有所认识了解。讲解员的讲解服务在游客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扮演着教育、宣传及启发思维等角色,讲解服务的水平影响游客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是各博物馆提升其服务品质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结束语

博物馆经营和发展的水平越高,代表这个地区的百姓精神水平越高,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为了使博物馆为公众服务持续性与健康性发展做出贡献,要发挥自身优势,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更好地走近游客、吸引游客、得到游客的认可和关注,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汤兆红.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5:203-205.

第7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我国虽然迄今为止未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应用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在定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都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说明其实施主体;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说明其建立的最终目标;是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是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2011年5月在与媒体的一次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建立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组织和制度体系的总称。其内涵主要包括:由谁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怎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保障和监管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政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与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与激励和监督体系等诸多方面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来源于基本文化权利,而权利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又有所区别,公民的文化需求和权利V有着内在统一性,因此针对公民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而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的公共文化体系就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社区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构建,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的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主要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和思想道德教育、公共行为规范、公民素质教育等倡导文明行为及健康风尚的建设。

二、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国家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基本上现在我们这种硬件体系、设施体系都建立起来了。总体来说,针对新疆的一个判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四个不相适应:第一,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不适应。第二,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基层文化需求不适应。第三,与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强国不适应。第四,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不适应。

第一,文化投入机制不健全,经费不充足,运行保障不足。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在我们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的比例大概就是0.5%、0.6%左右,平均下来估计就是0.3%、0.4%左右。跟教育是没法比的,教育现在占GDP的4%,那就相当于财政的20%。所以投入总的来说是不足的。

第二,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资源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城市,在城市里又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机构。所以这也是一个面临的突出问题。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任何建设都需要投入, 没有投入就谈不上建设, 而对于文化建设这项长期的事业更是如此。但自1998 年以来, 新疆文化事业预算支出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0 .51 %, 与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不相适应。目前新疆还有30 个县无图书馆、18 个县文化馆和6 个县图书馆有馆无舍, 154 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 2 982 个村无文化室, 6 个县无影剧院。,但处于乡镇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却少之又少,导致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匀,无法使全疆人民共享文化资源。

第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利依然突出。很多地方有设施了,但是设施用不起来,也运行不起来,其实最根本问题还是缺人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这些科技手段、信息技术,有些地方的文化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一定跟得上。队伍的一个问题也带来了整个体系建立不起来的问题。

三、构建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探析

建立起覆盖全新疆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对于新疆来说更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制定公共文化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索和努力。

(一) 是以基层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上,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得以存续和持续发展的必要土壤。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坚持文化的发展从娃娃抓起,针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整合资源,着力营造群众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的氛围,让群众在广泛的文化参与中享受文化、培养兴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度规范等“软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骨干地位,在关注文化服务需求共性的同时,更要关注文化服务需求的个性,努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满足各层次各领域的文化渴求。

(二)是以人才培训振兴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事业兴衰,系于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因此,新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选拔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列入议事日程,尽快落实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以存量优化、增量优选为原则,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基层文化事业、年纪较轻的人员加盟基层文化建设。同时,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采取省培训专家、市培训专干、县(市)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专业素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开展传帮带,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主流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

当前,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了各种非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异常活跃,社会追求出现了盲目化、快餐化、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特别在新疆反恐意识也十分强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所担当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加强主流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平台,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电影电视、舞台艺术、出版物等公共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再一方面,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盼,积极组建群众文艺队伍,培育文化精品,帮助编排小戏、小品等节目,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新疆各级政府要强化政府职能转变为主导,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文化软实力”意识,像抓经济建设、民生工程一样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履行好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要坚持在集中力量建设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中,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通过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基金和冠名、捐助、城乡共建、结对帮扶、民办、租赁等多种投入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办公共文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

总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其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感受到政府的文化关怀。

参考文献:

[1]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爰椅幕软实力[J].中胩厣社会主义研究,2012 (1).

[2]许娇. 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作用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魏琪,王洪琦.新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4年第06期.

[4]张永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中胫肮そ逃,2009 (174).

第8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1.1制度保障

全民阅读环境是十分抽象的,很难通过纪实的手法来给予描述。但作为个体,却能通过考察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悟到这种环境的存在。为此,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首先依赖于个体的参与,以及通过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激励来形成若干个体叠加后整体效应的形成。因此,这里就需要制度来作为保障。

(1)稳定性。稳定性方面依赖于制度的连续性和长久性,且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改变。关于这一点十分必然,毕竟作为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仍依赖于基层政府公权力的作为。

(2)激励性。这一方面体现为制度的鼓励性,特别对于那些热爱读书的先进代表,应通过给予适当激励来引导和鼓励区域内其他民众以其为榜样共同进行参与。

1.2组织推动

组织推动可理解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职能发挥,以及新时期工作模式的创新,来切实推动全民阅读环境的形成。具体阐述如下:

(1)公共图书馆。从层次来划分,公共图书馆可以分为地级市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从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看,应是在县级图书馆层面上。毕竟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农业人口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而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便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社区阅览室。从目前诸多文献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对于社区阅览室的重要性并没有被部分同行所强调。实则不然,顺应当前的社会管理趋势,应突出社区阅览室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的作用,可以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职业、年龄等方面特征,创建图书内容有针对性的社区阅览室。

1.3监督促进

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不仅需要民众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还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因此,在促进这种保障演变为长效机制的要求下,需要借助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从现阶段开展的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也要求主管部门需要下基层深入了解基层服务部门的心声,从而能在制度和组织上给予更加充分的监督和保障。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全民阅读环境构建的路径指向。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

2.1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尽管从字面上来理解“全民阅读环境”似乎体现为同质性环境特征,但我国现实决定了需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形成非均衡态的环境构建模式。诸如,在沿海发达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在历史上也受到西方人文环境的熏陶,因此在形成全民阅读环境时较为容易。然而对于中西部广大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仍是头等大事,从而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必然面临较大阻力。

2.2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

在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优化阅读物结构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区域生产、生活的需要,引进具有现实作用的读物;二是建立鼓励阅读的制度,从而通过量化指标的评价,来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经费保障制度。而实践表明,目前在第二和第三项上做得还不够,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工夫。

2.3强化服务体系组织推动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阅览室是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在服务类型和服务对象上进行优化。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拓展电子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相融合,能够更加适合那些工作、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在服务对象上,应关注农村人口的需要,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急需农业科技读本,从而在书籍结构上就可以对此进行优化。

2.4完善服务体系监督职能

上文已多次强调了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实现全民阅读环境应是一种长期的自发形态。而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着浮躁情绪的状况下,先期工作重点仍在于制度保障和组织推进。因此,监督职能的发挥,可以借助收集民众意见以及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检查监督评比来进行。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儿童阅读环境的措施

下面以儿童阅读环境为例,谈一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措施。

3.1增进服务意识

培训可围绕儿童心理学、服务技能等方面开展。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把握服务的方式,避免一些消极态度的出现。同时,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可以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服务用词,鼓励员工使用更具亲和力的言语,进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阅读的宽松环境。

3.2注重课后服务

需要员工采取走出去战略,来更好地拓展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职能导向。为此,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员工前往附近的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征询师生对图书借阅的诉求。通过分析,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送书到校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在课外读物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不定期地与有关教师进行座谈。

3.3优化图书种类资源

具体而言,应根据图书馆所在地周边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来构建。为了获取孩子们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最后进行图书种类资源优化。

3.4优化阅读工具资源

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应迎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使得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聊QQ以及网上阅读。因此,为了拓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考虑购进信息化资源。同时,在图书馆的空间区域配置上,应考虑规划出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所。而这种区域的功能,直接与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特征相匹配。

4结语

第9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92-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但由于经济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我市文化建设遭遇瓶颈,文化馆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应意识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充分认识文化馆对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馆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本文以文化馆的作用为出发点,探讨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措施,以此促进我市文化建设发展。

二、新形势下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修养

加强文化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让群众的娱乐活动更加积极健康,使文化建设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馆的文化内容较多,丰富有趣,可通过文化馆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积极思想。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需要用精神粮食丰富闲暇时光,以提高自我修养。文化馆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可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很多文化馆会定期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让群众得到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培养群众的文艺素养,使群众掌握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文化馆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公共性及广泛性,起到了“启迪民智,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对我市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二)传递正能量,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馆通常会站在群众的角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现一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正能量,群众参与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不管是思想还是内心,都会出现积极变化。文化馆举办文艺活动的同时,可使群众放松身心,得到文化教育,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内心。通过文化馆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群众的团结意识,从而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发扬民族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流畅,自古以来,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可通过文化馆,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大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应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提高其认同感,保存我国文化遗产,发扬民族文化[1]。以汕头市为例,非文化物质遗产别具特色、内涵丰富又自成体系,现已成为标记潮州人文特色的记号。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包括潮阳英歌、澄海灯谜、潮州音乐及潮剧等,充分体现了汕头人文神韵和内涵,地域特色鲜明,传统意义深厚。可以文化馆为传播途径,大力宣传汕头市非物质遗产文化。如今,在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很多民族文化开始逐渐被人们淡忘,应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使群众充分认识我国民族文化,积极挖掘探索积极文化,培养群众的民族文化意识。

(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群众文化素质建设

文化馆具有文化教育、文化普及的作用,可有效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积极动力。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力量,也可也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提高我国文化建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文化馆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因此,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我国文化馆具有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只要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坚持贯彻文化发展方针,就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文化馆具备了我国民族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特点,代表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可达到文化教育、传播积极思想的作用,可作为社会价值传播的的指导方向。应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财富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社会主流文化,以文化馆为载体,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普及,正确引导人们的内心。文化馆面向的是广大群众,覆盖率广、影响力大、传播作用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有不可获取、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精神层次及文化追求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将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大力发展我国优秀文化。

三、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加强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将主流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应充分认识文化馆的作用,将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将其视为重要部分,明确文化馆的价值,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文化馆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发展。以文化馆作为群众与政府连接的桥梁,认真贯彻正确的业务导向与政治导向,紧跟时展步伐,凸现时代特点,顺应社会发展,应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向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服务,体现文化馆的价值和作用。

(二)拓展文化馆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新时期背景下,应正确定位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馆应根据自身条件,争取得到政府投入,扩大文化馆规模,促进文化馆发展,应对文化馆活动载体及发展规模进行创新,不断扩大,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吸收具有良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文化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文化馆工作人员应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应对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采用具有层次感的文化形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大众的文化知识。

(三)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传播作用

应重视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使其成为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辐射广大群众。文化馆应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将文化馆公共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文化馆的传播作用,塑造文化馆的服务形象,提高文化馆对群众的积极影响作用。建设文化馆时,应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准确定位文化馆的传播地位,发挥文化馆的带头作用,提高品牌文化的渗透力,使品牌文化深入人心、基层和社会,充分体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基层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文化馆进行公益活动时,应下移重心,将重心放在群众需求上,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公益性,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馆对我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传播作用,加强群众文化教育,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树立新的服务理念,为群众提高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我市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志今.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改善文化民生[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8(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