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卫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75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预防策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管理,观察组儿童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预防管理,对两组儿童预防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9.52%,对照组儿童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61.90,显然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结论:通过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进行综合的预防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

(1)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为儿童提供更好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不断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

(4)预防疾病,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净化空气。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

(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具体情况可见表 1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本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预防和管理,给予观察组儿童综合预防和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 浅析猪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控制[J]. 北方牧业,2009,11(18):18-19.

[2] 梁昱, 刘玺诚, 江沁波. 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感染性肺不张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儿科杂志,2013,20(09):231-232.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液压系统 故障 维护

一、引言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简要分析过程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质量通病

1. 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

液压系统的故障多种多样,可能是系统回路中一些元件存在故障,如液压油泵故障,也可能是工作介质选用不当造成的故障,还有可能是液压系统安装和调试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但在所有这些故障中,最常见的有液压油污染和漏油两种,它们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

(1)液压油污染

如果在使用时不注意,液压油很容易受到污染,而一旦被污染了,液压油的性能很快会变差,造成使液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据统计,大约70%~85%的液压系统常见故障是由液压油的污染物引起的。而液压油的污染又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疏于管理,污物直接混入待用液压油内造成污染,一旦使用就易造成故障;二是液压油本身受环境影响而变质造成污染;三是油箱焊渣铁锈以及阀门等组件残留的铁锈等杂物颗粒混入造成污染;四是装配和维修过程中难免有灰尘和脏物混入。

(2)液压系统漏油

漏油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元件磨损等原因使得液压系统内部的液压油从高压腔流到低压腔,即内泄露;另一种是从内部流到外部,即外泄露。液压系统漏油会直接影响其性能,使压力不足,降低作用力和速度,并加大油耗量,甚至还有可能损坏整个液压系统,让其无法正常工作。液压系统漏油的原因有:密封件和液压元件存在间隙造成密封不牢;维修人员装配不当、紧固力不均造成泄漏;油温过高造成油液黏度下降使泄露增加;系统压力调的过高而密封件预压缩量过小造成泄露增加;系统超负荷运转造成元件或密封件损坏。

2. 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

(1)故障的多样性。虽然前面只分析了两种常见的故障,但它们可能进一步引起液压系统的多种故障。如污染堵塞节流阀或出现漏油造成的压力不稳定,常会伴有振动、噪声故障出现,还会引起构件的动作故障等等。

(2)故障的复杂性。同一故障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起,也可能是这些原因互相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如压力低可能由系统本身的部件引起,如泵或阀故障,也可能由油黏度或系统泄漏等原因引起。

(3)故障的隐蔽性。有的液压系统故障比较明显,有的却不易发觉,需细心观察和检测才能发现,如果不及时察觉并修复,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坏或造成事故。所以一旦发现液压系统有故障,应立即停止工作,认真检查和排除故障。

三、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的防护对策

1. 正确操作使用液压系统

(1)正确选择液压油

有前面分析可知,液压系统的故障多由液压油引起的,因此应该正确、合理地选用液压油,根据不同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的不同性能和使用条件,来选择具有适当黏度、抗氧化性能力强、抗磨性及性好的液压油,这对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其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保证其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2)正确使用液压油

液压油的污染分为两种:一是油液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二是颗粒含量超标。所以要防止液压油的污染就要控制颗粒含量和油液成分。通常油液成分难以控制,现场可采取措施控制好颗粒含量。

(3)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

当水分混入液压油中时,就会使油液乳化变质,并且使液压元件锈蚀。除了平时防止水分入侵系统外,还要注意储油桶的密封,并且最好倒置放置;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可经常从油箱下面的放油塞处将水排除。

(4)保持适宜的液压油温度

在适当的油温范围内,液压油各种性能良好,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最好控制在30~80℃之间。油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粘度、抗氧化性、性等性能有较大影响。应经常清洗冷却装置,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当周围环境温度高时应选用高粘度油,温度低时选用低黏度油。

2. 采用以下方法对液压系统进行检查

(1)直观检查法

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和耳听等手段对零部件进行检查,可以查出一些较为简单的故障。

(2)对换诊断法

当发生故障的元件比较精密不宜拆开或现场缺乏诊断仪器时,可先将怀疑出现故障的元件拆下,将其他机器上的同型号的并且能正常工作的元件换上进行试验,根据能否正常运行可判断该元件是否有问题。

(3)原理推理法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现象时可跟据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推理,首先要分析故障过程是突变还是渐变的,若是突变,则由零部件突然损坏所致,如运动件卡死或污物堵塞等。

3. 加强对液压系统的主动维护

对液压设备的维护修理是其正常工作的前提,应定期对系统进行预防性保养,更换重要密封材料。检查油箱油面是否,对于大型系统,对油样进行分析,确认油液是否污染或变质;检查吸油管路的损坏和弯曲情况,因为它会减少油管的通径使油量不足;检查油泵轴的密封和其他漏油情况;检查各控制部分阀接口处的泄漏情况;检查回油管路及油滤油器是否存在泄漏,过滤器是否被污染或堵塞,并根据需要进行清洗或更换;检查各辅件和附件工作情况,并定期检查电机接线部分的连接。以上部件一旦发现问题可提前进行处理,有效地防止故障的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学会正确操作使用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学会一些基础的检查和保养维护技术,使液压设备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并降低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春晖.浅谈机械液压系统维修与防治.硅谷,2009,(11).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因顺位;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45-02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导致死亡的严重程度,揭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

通过生命登记和统计,可以深入了解某地区人口出生、死亡、婴儿死亡和各种疾病死亡情况,这对观察一代人的生命过程,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计算预期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2012年某地区的居民死因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2年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人口资料由该 区分局提供。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2】标准进行分类。使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原理是寿命表。

2 结果

2.1 居民死亡率

2012年该区累计人口为381994,男性190871人,女性191123人;死亡1656人,男性880人,女性776人。合计粗死亡率433.52/10万,标化率273.11/10万;男性粗死亡率461.05/10万,标化率303.65/10万;女性粗死亡率406.02/10万,标化率242.38/10万。

2.2 主要死因

死因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害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其粗死亡率分别为147.12/10万、139.27/10万、71.47/10万、19.37/10万、10.73/10万、10.73/10万,见表1。

男性死因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其粗死亡率分别为178.66/10万、77.54/10万、63.92/10万、53.96/10万、25.15/10万,见表2。

2.4 2012年该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分析,见表5。

2012年该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顺位前五分别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淹死。

3 讨论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期望寿命逐年增加,表明该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男性期望寿命远低于女性,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大部分死因对男性的危害大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暴露于死因的机会较多而又不太注重自我保护所致。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是2010年南京市浦口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女性前五位死因为恶心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男性前五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3】。与其相比较, 2012年该地区死因前五的疾病种类基本相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都为主要死亡原因,提醒我们2012年在普遍宣传教育同时,应当抓好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教育工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的日常管理工作,对管理满一年的居民做一次整体评估,重新制定合适居民本人的管理方式。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2] 杨建国.2009年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6):58-59.

[3] 张小燕.2010年南京市浦口区居民死因顺位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2,14.113:4-5

作者简介:

张苏萍(1986-5)女,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现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儿童 疾病类型 防治

郴州市处于五岭山脉交接地带,季节、气候、地域有其特点,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常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有关。为此,以郴州市各级医院(市级、县级、乡级)0~16岁住院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市住院儿童的病种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郴州市城区2个区、下辖9个县及临近郴州的耒阳、赣州、乐昌、蓝山等各级别(一、二、三级)医院2008~2010年16岁及以下住院儿童的病例资料,共收集202 55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调查方法:疾病诊断参照ICD-9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将所有内容建立出院病人数据库,疾病名称按输入先后自行编号,并转换为ICD-10标准码分类统计,对疾病名称不统一或变迁者,在分析时加以合并。所有调查数据经核对整理后按数据格式输入,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 果

住院儿童疾病类型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46.2%);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8.2%;新生儿疾病7%;五官科疾病5.8%;感染性疾病5.6%。22个系统疾病的排序构成详情,见表1。

表1 郴州市及周边地区住院儿童疾病构成排序

讨 论

在郴州地区2008~2010年的202 551例住院儿童中,各系统疾病的构成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儿科住院患者的首位,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2]。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儿童总人数的46.2%,其中肺炎占呼吸系统疾病的64.6%,其次为支气管肺炎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5.9%和13.6%。郴州地区是矿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大量的矿资源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呼吸道疾病极易受空气的影响,再者跟郴州的气候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排在第二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整个系统疾病的18.2%,该系统疾病以小儿腹泻为主,占消化系统疾病的52%,小儿腹泻发病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春季;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温度较高,雨水充足,适合霉菌、细菌的滋生,食物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儿童食用后引起胃肠炎,导致腹泻的发生,这与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因此,要注重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排序三、四、五位的疾病系统分别为新生儿疾病7.0%、五官科类5.8%、感染性疾病5.6%。新生儿疾病以早产儿多见(36.4%),新生儿窒息23.1%;五官类疾病排序为:扁桃体炎50.3%,急性咽喉炎10.1%,腺样体肥大4%;感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39.6%;与其他研究略有不同的是感染性疾病排列在疾病系统的第五位[3],这与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爆发有着莫大的关联。总之,加强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仍是疾病预防和临床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旭,叶县宣,孙晓燕,马建虹,刘伟琼,杨小慧.珠海市主城区12年住院儿童疾病谱变迁及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30-33.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安仁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疾病负担。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4~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监测资料,分别计算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the expect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EYPLL)、早死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死亡率等疾病负担指标。结果 2004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EYPLLP、YLLs/1 000分别为82.79/10万、885.83年、10.42,2005年上述指标分别为85.74/10万、706.22年、10.38。2005年死亡率较2004年升高,而EYPLLP、YLLs/1000下降;疾病负担为女性高于男性,呈现0岁和60岁以上两个高峰,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分别以0岁组和>35岁组为疾病负担之首。结论 COPD和肺炎是安仁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疾病负担,60岁居民是重点人群。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疾病负担;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早死生命损失年;死亡率;居民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是人类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疾病负担中呼吸系统疾病总计高达2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结核和肺癌在世界范围内均位于死亡和残疾的前10位,并将在2020年上升至前7位〔1,2〕。我国2003年COPD已居疾病负担的第6位,如果将肺心病、肺结核和肺癌均归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种疾病死因中排在第一位〔3〕。近年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所致疾病负担的分析研究多限于单个指标,因而不能全面反映疾病负担。本文收集了安仁县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居民死亡监测的数据资料,采用多个测量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安仁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做好有效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4至2005年居民死因数据来源于安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因监测登记,属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性调查。人口资料来源于安仁县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所有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

1.2 疾病负担测算方法

1.2.1 潜在期望寿命损失年数(the expect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EYPLL)〔4〕 EYPLLx={∑13i=1yi·mi·〔65- ( 5i-2.5) /100 000〕}。EYPLLx为考察个体的指标,人群EYPLLP,其公式为:EYPLLP=〔∑13i=1qi·EYPLL5i-5〕·100 000。

1.2.2 早死生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 参考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996 年共同出版的《全球疾病负担》中的有关分组方法与资料,其公式为〔5〕:

YLL=KCe (rα)/( r +β)2〔e-( r +β) (L +α)〕〔 -( r +β) (L +α) -1〕-e-( r +β)α〔-(r +β)α-1〕+(1-K)/r(1-e-rL)。

本文为了能更确切地反映该县实际情况,采用的期望寿命为2004~2005年安仁县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

1.3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用 Access 2003数据管理软件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进行全面核查。然后应用Excel 2003和SPSS 15.0进行运算和统计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标准化率计算均按 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调整标化。

2 结 果

2.1 不同年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EYPLL及YLLs 2004年总人口数397 391,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早死所致的EYPLLP、YLLs/1000分别为82.79/10万、885.83年、10.42;2005年为85.74/10万、706.22年、10.38。2005年总人口数398 903,死亡率较2004年升高,而EYPLLP、YLLs/1000下降。

2.2 不同性别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EYPLL及YLLs 2004~2005年安仁县男性人口数414 601,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EYPLLP、YLLs/1 000分别为81.52/10万、780.19年、 10.29;女性分别为381 693,87.24/10万、811.47年、 10.52。女性高于男性。

2.3 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EYPLL及YLLs 本研究将呼吸系统疾病分为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其他COPD)、肺炎、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胸膜炎等。2004~2005年呼吸系统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对人群总EYPLL和YLLs的影响程度不同。死亡率居前三位的是COPD、肺炎、下呼吸道感染;YLLs/1 000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COPD、肺炎、下呼吸道感染(0.30),EYPLL、YLLs排序与死因顺位不一致。见表1。

2.4 不同起始年龄呼吸系统主要疾病EYPLL 2004~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所致的EYPLL各年龄段呈现不平衡趋势,且EYPLLP与EYPLLx(为了解释方便,EYPLLx用天而不是年来表示)不尽相同。EYPLLP排在前三位的年龄段为0~岁组、50~岁组和45~岁组;5~19岁组、25~34岁组EYPLLP最低。EYPLLx排前三位的是0~岁组、50~岁组和60~岁组,5~19岁组、25~34岁组EYPLLx最低,为0天。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所致的潜在期望寿命损失,0~岁组以肺炎排第一位,20~岁组以COPD、下呼吸道感染为最高,35~岁及以上年龄组以COPD居首位,且以50~岁组最高。见表2。

2.5 各年龄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及YLLs 2004~200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及YLLs在各年龄组分布不平衡,主表1 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EYPLL、YLLs比较表2 不同起始年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EYPLLx前三位排序及EYPLL比较要集中在0岁组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2005年0岁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及YLLs较2004年下降,而65~及以上年龄组上升,但总趋势一致。0岁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年均死亡率为94.28/10万,YLLs/1 000为30.98,居15~岁以下各年龄组之首位。60~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及YLLs/1 000呈递增趋势,60~岁年龄组分别为127.97/10万、18.24,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分别为2 728.10/10万、219.97。见图1。

3 讨 论

通过对人群早死所致的疾病负担研究,有助于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确定卫生防病的政策和策略,制定高危人群健康干预计划,比较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传统方法一般用死亡率、死因顺位来评价,但不能反映早死的危害程度。本文应用EPYLLP和YLLs对安仁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引起的疾病负担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显示,2004~2005年安仁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早死造成的EYPLLP、YLLs/1 000,与黄艳平、时黎等〔4,5〕报道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各地存在不同的疾病死亡模式,人群死亡的疾病种类和年龄构成存在差异。合理选择疾病负担指标,尤其是采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能更加全面地评价疾病负担,从而为确定疾病防制工作重点、制定减少疾病负担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发现,男性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引起的EYPLLP和YLLs/1 000均低于女性,说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对女性健康的危害更大。有研究表明,吸烟是COP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近80%的COPD死亡与吸烟有关〔6〕,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吸烟人群,约占全球吸烟人群的1/3,而被动吸烟(吸“二手烟”)人数更多〔7〕。出现本文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室内燃煤使用增加了女性居民的暴露机会〔8〕,也可能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主要集中于高年龄组人群,而高年龄组人群以女性居多,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在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所致的疾病负担中,以COPD造成的EYPLLP、YLLs/1 000最高,肺炎排第二位;肺炎死亡造成的EYPLLP与COPD相近,而YLLs/1 000相差较大,可能原因是COPD的主要危害对象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其死亡对EYPLLP影响较小,而肺炎死亡危害的对象主要为低年龄组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所致的疾病负担不同年龄段有较大差异,呈现出“U”型结构。以1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疾病负担强度较大,出现两个疾病负担高峰。可能原因是儿童呼吸系统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完善的免疫机制还未形成,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60岁以上居民因机体老化,器官局部的防御和免疫功能降低,使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1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居民成为了该县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重点人群,应针对以上人群特点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主要呼吸系统疾病中,全球范围有36%下呼吸道感染和22%COPD是由空气污染造成的;在下呼吸道感染和COPD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中,因工作场所、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分别占41%和42%,而儿童和老人是主要受危害人群〔9〕。提高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是降低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减少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婉贞,叶秀文.亚太地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负担现在与未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2;1(1):78.

2 Schünemann HJ,Woodhead M,Anzueto A,et al.A vision statement on guideline development for respiratory disease:the example of COPD〔J〕. Lancet,2009;373:7747.

3 何权瀛.从20年来我国呼吸病死亡专率及其在总人口死因排序看卫生资源的分配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0305.

4 黄艳萍,叶绪芳,汪 峰,等.贵州省 2004 年疾病监测区人群早死病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4951.

5 时 黎,黄钧裕,付笑冰,等.2003年广东省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疾病负担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34(2):179.

6 Reilly KH,Gu DF,Duan XF,et al.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ortality in Chinese adults〔J〕.Am J Epidemiol,2008;167:9981004.

7 Yang GY,Kong LZ,Zhao WH,et al.Health system reform in China 3 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Lancet,2008;372:16971705.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青浦区历史在册并在2000~2002年内死亡的晚血病人共251例。

1.2 方法

先由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防保医生提供晚血病人死亡的名单、地址,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科生命统计条线一一核对后,把死亡原因调查表发给寄防条线防保医生,在有关村卫生室医生的协助下完成调查。

2 结果

2.1 死亡率

2000年全区在册晚血病人2 787人,死亡82人,死亡率为2.94%;2001年在册晚血病人2 705人,死亡89人,死亡率为3.29%;2002年在册晚血病人2 616人,死亡80人,死亡率为3.06%。年龄主要分布在70~79岁(127例,占50.60%);其次是80岁以上组(54例,占21.51%)和60~69岁(53例,占21.12%);50~59岁(15例,占5.98%)和40~49岁最少(2例,占0.8%)。男女情况基本相同(表1)。

2.2 切脾史

2000年晚血死亡病人中有切脾史24例(占29.27%),2001年有30例(占33.71%),2002年有22例(占27.50%)。

2.3 死亡原因

同期生命统计资料表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2000~2001年死因顺位中占第五位, 前三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在晚血病人死因顺位中,血吸虫病提升到死因的首位,且多以肝脏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为直接死亡原因,分别为2000年14例(占血吸虫病死亡的58.33%),2001年15例(占78.95%),2002年8例(占36.36%),其次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癌肿等(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晚血病人的健康保健水平

从本文结果中不难看出,晚血病人因肝脏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直接死亡占很大的比重。晚血病人与其他人群一样,不但承受着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危险因素,而且他们还比普通人群多一个危险因子,那就是伴随他们的血吸虫病。251例死亡病人中25%~35%左右的病人曾有切脾史,而且血吸虫病的其他后遗症给这些晚血病人在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带来了长期的负担。青浦区晚血病人数量较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但是血吸虫病为非烈性致死性疾病,通过良好的医疗服务,膳食营养以及平时的健康锻炼,不少晚血病人能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生命质量。

3.2 加强社会援助

据了解,目前在册的晚血病人普遍处境困难,青壮年时期就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再加上都是本区各乡镇的农民,生活处境和就医状况都比较困难,另外,由于长期患病,晚血病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血防方面能给予的报销金额也极为有限,呼吁社会给予血吸虫病人更多的关心和援助。

3.3 巩固血防成果

预防血吸虫病应常抓不懈,查螺、灭螺工作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巩固血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初步了解三伏贴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指在夏季“三伏”期间进行的贴敷治疗。因为三伏期间人体皮肤温度最高、湿度最大,毛孔开放程度最高。在此时选取特定穴位进行贴敷,所贴药物最容易经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生病的部位,起到增强孩子抵抗力的作用。对减少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减轻病情也有一定帮助。

三伏贴适于预防和治疗哪些疾病?

三伏贴依据的是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适于预防和治疗那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第1天均为庚日,而肺在五行属金,庚亦属金,所以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最为明显。如果孩子患有哮喘、反复咳喘、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选择三伏贴治疗。

三伏贴贴在哪里?

目前三伏贴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通常选择肺腧、膏肓、定喘、膻中、大椎等穴位进行贴敷。这些穴位主要集中于孩子的背部和胸部。

贴三伏贴有副作用吗?

贴敷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发挥作用,不同体质孩子的皮肤对药物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皮肤敏感的孩子贴敷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皮疹、水泡,出现了这些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专业门诊就医。

为孩子选择三伏贴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贴三伏贴?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说,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症型,因此并不是所有反复咳喘的孩子都适合三伏贴治疗。三伏贴对寒痰犯肺型咳喘治疗效果最佳,因此平时脸色发白、怕冷、四肢凉、爱出汗的阳虚体质的孩子最适合选择三伏贴治疗。

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还可以贴三伏贴吗?

如果孩子有发热、咽痛等身体不适,应暂缓贴三伏贴。贴敷时,如果孩子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疼痛、烧灼感,或贴敷处出现红疹、水疱等过敏症状,也应立即停止外敷,揭去药膏。

听说三伏贴要连续贴很多年才能有理想的疗效,是这样吗?

三伏贴目前公认的疗程是30天,也就是三伏(一伏10天),一般要连续贴3个疗程,也就是3年。需要说明的是,冬季反复咳喘的孩子,夏季大多症状很轻或无症状,家长不可根据夏季孩子的咳嗽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三伏贴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疗效不是立竿见影,而要到冬季才可观察得到。只有坚持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贴敷的具体问题

一般到哪里贴三伏贴?

正规的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科或中医诊所大都提供三伏贴治疗。家长可事先咨询当地医院,再选择合适时间带孩子就诊。

三伏贴什么时间贴最好?

三伏期间治疗是最好的。三伏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人体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三伏贴的作用机理就是利用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旺盛之时,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扶助阳气,疏通经络,根除体内伏藏的阴寒邪气,增强孩子体质。

三伏贴必须三伏当天去贴吗?

通常认为,三伏第一日为最佳治疗时间。但理论上讲,三伏贴是利用整个三伏节气的气候特点来发挥疗效的,只要在三伏期间应用都能达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前或错后一两天疗效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

三伏贴要连续贴吗?

孩子一般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每次根据孩子年龄贴3~6个小时不等。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确定孩子的贴敷时长。

如果第一贴没有贴,可以直接贴第二贴吗?

可以。只要在三伏期间进行贴敷都会有一定疗效。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我家孩子总是自己撕掉药贴,这样会影响疗效吗?

贴敷治疗是依靠药贴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发挥疗效,药物停留穴位上要有一定时间,撕掉药贴等于没有治疗,也就没有疗效。因此,妈妈首先要确定孩子撕掉药贴是否是因为感觉不适,排除不适的可能后,就需要尽量利用其他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孩子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贴敷这件事儿上。

听说三伏贴要贴一段时间才能取下来,这期间可以洗澡吗?

孩子每次敷贴一般持续3~6小时,在此期间建议不要洗澡。

贴三伏贴时饮食有什么禁忌吗?

贴敷后不要给孩子吃牛羊肉、桂圆、荔枝、芒果等热性水果,冷饮和油腻的食物也最好不要食用。脾胃虚弱的孩子还应限制甜食的摄入量。

贴三伏贴期间,生活上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贴敷治疗前,最好给孩子洗个澡。贴敷当天要避免吹空调、电扇。因为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药膏脱落,所以贴敷时最好给孩子穿宽松且透气性好的衣服,并提醒孩子不要剧烈运动。

(陈芳 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小链接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1、感冒时首先想到“甲流”凡孩子出现发热、咳嗽或咽喉疼痛等感冒症状,应首先想到“甲流”,或当作“流感样病历”观察处理。体温≥38℃或≥37.5℃,伴有畏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者即应就医并在家用药观察。期间要特别注意发现儿童的危险讯号包括呼吸频快或困难、警觉性丧失、唤醒困难、玩耍欲望低下等。及时与医生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

2、讲卫生增强儿童体质重点教会孩子保持个人卫生,用纸巾掩着口鼻打喷嚏,用过的纸巾妥善处理勿乱扔;在打喷嚏、咳嗽和擦鼻子后要洗手;通过良好的饮食、规则的锻炼和充足的休息提高机体防病能力。

3、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改善营养不良儿童营养,在医生指导下补铁、补钙、补充维生素及其它微量元素;及早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患儿更要实施特殊医疗保护。优先他们的预防、治疗措施。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