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普通高等幼师学校体育工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到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潮席卷全球和国外先进的大学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更凸现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还具有广阔的空间。
现在的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面临潜在的危机。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程度很高,民族体质水平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的大学取消了体育必修课,有的仅作为选修课开设。大学体育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挑战和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在课程结构上教育专业课比重明显偏低,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或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前体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职的体育课题很多,有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关于学前体育专业的体育实践教学方面的,但是针对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
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完善学前教育阶段的各项制度,提高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离不开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德智体美劳诸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幼儿体育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幼儿的身体成长,心理和智力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幼儿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限制了幼儿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使幼儿无法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幼儿体育知识和技能正确引导、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而幼儿教师是否具有高超的体育教学能力和合格的体育教学知识,取决于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因此,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不足的表现为:
(一)现有教材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幼儿体育教学的需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完善与水平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知识结构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却不足以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育知识结构培养的要求,特别是以下两个问题最为突出。第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了与专业相关的幼儿体育课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幼儿体育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数偏少。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体育内容缺乏全面性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幼儿体操动作、幼儿体育游戏、运动器械、幼儿球类活动、运动保健知识、幼儿队列队形等几项。这是幼儿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幼儿体育教学实践教育不够,缺少经验获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才能检验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时间短,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靠后集中,实习过程模式化,实践不够深入,实习内容大多以观摩为主,仅学习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实际动手操作少,学生难以在见习,实习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所教。
(四)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落后,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一系列培养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今后的幼儿教师,其体育教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也就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培养环节模糊不清,对学生应当有哪些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也不甚了解。
二、对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应该采取的措施建议
(一)合理设置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体育课程视情况分为选修课、必修课和自修课。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要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体育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动意识。
(二)灵活运用体育器材
器材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进行固定项目的锻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器材,帮助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意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翁。体育教学既是对学生生理方面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学,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体育锻炼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情,学生要将师范阶段的体育学习当成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授给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树立起终生锻炼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课外锻炼应成为体育教学的延伸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作者简介:
关键词:“心之翼”成长联盟;知识与技能交换;自主训练;教师职业能力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总称,它是教师有效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实践其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规范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课教学、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业诊断和行为矫正、班级管理、学校心理学研究,以及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等。
发达国家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要求至少有600小时的实践,这说明要培养优秀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常规的教育见习、实习这一主要教学实践环节,还要突出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为此,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旨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张开心理的翅膀,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体会实践、锻炼自身从教能力的机会,从而为将来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之翼”成长联盟自主训练项目实施概况
1.项目实施目标
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加强学生自主训练,搭建一个一线教师知识与技能分享、校内外教师切实引导、学生间知识与技能互换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平台,从而实现见习、实习无缝衔接,促进引导、学习与演练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进而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具体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体达到的效果通过自主训练及其过程中的相互帮带、取长补短,逐渐提升学生的教学等各项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胜任各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2.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内容构成分为三个层次: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层面学习、渐进强化训练。其中心理名师“请进来”、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属于观察/模仿学习,是通过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让学生从情感层面上对未来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心理教师职业训练资源建设和“心之翼”读书会属于认知层面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奠定基础;“心之翼”成长沙龙和教学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属于渐进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检验。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1)前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面向师范生发放成长意向调查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提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技能)的不同需求。
(2)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心之翼”成长联盟由三、四年级本科生为主体,一、二年级为辅的全院范围内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组织,成长联盟的活动单元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若干跨年级小组,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交流、相互帮带、取长补短、提高心理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发展的平台。
(3)“心之翼”成长联盟每两周举办一次“心之翼”成长沙龙,以实现对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每期将邀请一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板块为主题,由小组轮流主持,学生就自己或同伴的成长经历以及所了解到的中小学实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自由发言讨论每个板块要求的技能及处理好该板块的技巧,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做好PPT现场模拟课堂进行更真实的交流,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换知识与技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吸取别人的长处。
(4)“心之翼”成长联盟将分小组每周举办一次“心之翼”读书会。读书主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育名著、心理咨询专著等。读书会上,成员分享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教育典型成功案例。
(5)心理名师“请进来”。“心之翼”成长联盟定期邀请校外导师进课堂,现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本科生进行授课。根据一些与教学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的需求,由各位课程主讲教师开辟相关的专题,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进大学课堂,为本科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设计、中学心理辅导实践过程、技巧等。“心之翼”成长联盟会在训练中后期举办不同主题的专家工作坊,分批邀请若干中学的学校心理辅导名师与师范生进行“与学校心理辅导一线互动”的面对面交流。
(6)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与实习基地实现无缝对接,现场观摩心理名师优质心理课。“心之翼”成长联盟将以10~15人一组,分赴各个基地,现场观摩心理健康教育课。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设计及说课大赛,一方面考查了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与心理课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
(8)编写“心之翼”成长联盟专刊,作为师范生学习分享的平台,鼓励大家发表在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邀请心理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工作的毕业生撰写有关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全院所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3.项目特色
(1)通过“请进来”,在吸取校外高水平心理名师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大学课堂和去实习基地现场观摩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认识与感悟,使学生明确自主训练、实习的具体目标。
(3)活动以跨年级小组为单位,以大带小、互帮互带、组内合作、组间分享,全面推动不同年级学生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4)以读书会及“心理成长沙龙”的形式展开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自主互动性强;院刊专栏的建立,肯定成长,有利于分享,有利于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从榜样学习、现场观摩、资源建设、自主训练到教学技能比赛展示,整个项目实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自主习得与应用。
4.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1年,累计组织开展了心理名师“请进来”10次;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4次;“心之翼”读书会3小组,每组20次;“心之翼”成长沙龙活动2期,10个小组,15个主题;朗诵比赛1次;板书设计大赛1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1次;实结交流会2次。总体上,项目实施的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训练影响深远。“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自主训练活动对师范生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尽管有很多师范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他们仍然自愿参加“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活动,如读书会、成长沙龙、心理名师“请进来”等活动,继续感悟名师成长,继续为自己将来更好地胜任教师职业“充电”。
(2)教学技能明显提高。在我院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有58名学生参赛,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优秀率为82.8%。我院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其中有3人代表我院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得二等奖,两人获得三等奖。
(3)专业学习与训练投入度高。我院邀请的中学一线心理专家评委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很高,觉得我院提供的自主训练平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设计的教案和课件比较有水平,而且十分用心,这为他们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们纷纷表示十分期待这批优秀学生尽快前往学校实习,为实习学校注入新鲜的活力。师范生的专业课程优良率也达到85%以上。
(4)项目具有示范性,辐射面广。以2008级带动其他年级、辅修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心之翼”成长联盟的活动中来;河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实践教学经验;项目开展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效果调研,结果显示自主训练项目效果显著;积极组织了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总结和交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面的经验,切实推动了师范生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建设”上达成共识,拟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编写系列化、多元化、灵活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和学生自助手册,同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三、教师职业能力自主训练的经验之谈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能力,其技能、技巧的获得与提高一方面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
(1)注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强调知识与技能交换。充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交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双方达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目的。
(3)建立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素养、交流与组织能力等特点,建立学习共同体,即组成学习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取向,获得不同的体验,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事物,扩展视野、积累经验。每个小组在解决自身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时,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又要进行必要的协商与交流,最终以有效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2]。
参考文献:
[1]胡雪芬.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46-49.
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是一门偏重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的学科,忽视对实践的环节的关注,会计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化课程,对专业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在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中却出现严重的问题,它对于会计教育教学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更不利于会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模式的陈旧。
以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会计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跟不上会计职业专业化的发展步伐,虽然近几年来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但会计教学的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会计的专业市场的不熟悉,教学时间的限制,专业课程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关注度低,在教学手段上还是采用黑板笔述的方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会计专业中的数字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造成学生的理解出现严重的偏差。
(二)忽视模拟教学。
在现有的中职院校中,多注重会计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给学会传授会计理论,对于课本中的实践演练过少,也没有给学生安排相应的模拟是实习训练,有的即使安排了也只是走形式主义道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使得、学生缺乏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更不利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形成,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革新。
(三)教师职业能力偏低。
在中职院校当中,既懂得会计理论知识又懂得会计操作性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中职会计职业的教师就只会教授传统的会计理论性知识,并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方面的教师。这些教师就是直接从会计学校毕业任教,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再加上学校的经费不能足够供应,会计专业的教师的教育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和培训,使会计专业的学习与会计行业脱节,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学生在就业压力的迫使下。对会计专业失去信心。(四)与会计人才需求标准背离。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顾课堂的效率而忽视、课堂之外的会计行业的就业情况,对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不闻不问,只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不到相应的会计专业技能,就业压力增大,甚至面临失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造成了很大的流失。
二、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面对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有着很大迫切性。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会计专业的就业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教学的方法,培养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对于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也只有学生愿意和教师亲近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有高深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信服,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会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会计专业也随之发展变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会计也从电算化走向信息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心得会计制度和法规,还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要活的良好的实践教学经验,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有步骤有计划地倡导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身体力行,亲身积累会计技能经验。
(三)组织计划教学环节,进行指导。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专业,它不但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知识,更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中,过多的讲授和作业使学生失去实践锻炼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学习,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实践的能力。会计的模拟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熟练掌握会计的应用技巧,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会计工作的内在联系。会计模拟实践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应用,增强对会计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关键词: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一、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现状
谈到中职学校教育,外界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普遍偏低。因此,谁都可以对中职教育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似乎谁都有资格批评中职教育,这种状况使得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因其面对的是被主流学校放弃、让家长失望、开始自我放逐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差,学业基础差,学习意识差,对未来期望值很低。从家长层面来讲,选择中职学校的好处是不交学费,花钱少,学校还安排就业,省心;从学生层面来讲,本来基础就差,升学不成可以就业,没有学习的源压力,好玩。[1]因此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就极需要一批有较强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这既是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第二,当下的中职教师是既脱离了普教体系、又远离了高职体系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缺乏科学研究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很大程度上既不像普教体系沦为知识的简单传递者,也无法成为高职体系的研究者。因此,中职教师和学生往往被社会边缘化。[2]
二、中职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第一,教育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科研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这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最了解社会、家庭、学生的情况。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企业三者之间的桥梁,企业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的实情教师都了如指掌。第三,最熟悉教材情况。教材是教师联系学生的中介,是教学的载体,广大中职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对教材最熟悉,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最了解,对课程设置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会最深刻最有发言权。
三、中职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科研的不利条件
第一,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工作者和领导的事,导致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第二,时间上不允许。许多教师因为跨专业跨学科太多,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杂也客观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第三,能力上不支持。大多数教师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申报、搜集、检索、整理、写作的能力都很欠缺。第四,环境上边缘化。主管部门在分配学术资源时,有意无意轻视中职学校,申报渠道太过狭窄。加上学校内部本身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研究水平较低,导致教师不愿涉足教育科研。第五,方法上不得当。一线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加之对科研方法的茫然无知,因此,很难把教育教学中比较好的方法提炼成科研成果。
四、为什么要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第一,政策引导。《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第二,定位变化。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培养定位和课程内容已经实时变化,不再是单纯就业,而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打通了历年来影响中职招生的通道。第三,科研转化。中职科研技术可以与市场需求同步,条件成熟时科研项目可以转化成专业课程,将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拓宽学校就业、升学渠道。第四,领导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与市场联系的纽带,在课题申报、资金申请上开始对职业学校一定比例的倾斜。学校领导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开始予以关注,并在考核评估办法中加以细化和提升比例。第五,教师实惠。中职学校教师通过教育科研使个人的专业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同时,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也好处多多。第六,学生倒逼。中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倒逼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示范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提高中职教师职业科研能力的途径
第一,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让教师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设置专门机构。并由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引领学校教科研工作,让教师科研工作有章可循。第三,经常做一些科研讲座。普及和灌输职业教育的科研理念,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让教师科研工作有法可依。第四,校企深度合作,整体打造学校教学团队,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职业教育科研能力,让教师科研工作有人来帮。
六、如何提高中职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大背景下,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中等职业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也必将给中职学校的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科研的空间。中职学校的教师根据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平时注重积累,形成个人研究意向,锁定研究方向。第二,科学选题。尽量选择有前瞻性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能力。第三,敢写,多写,经常写,提高写作的频密度。第四,大量阅读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结合自己的职业教学实践,增加思想的厚重度。第五,在准确、深刻的前提下,适度追求语言的美感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一、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精神,按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充分发展,并且让学生“形”与“数”多维素质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要求。数学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分支,促进数学教育科学化、开放化、信息化,提高全民的数学素质,在生产科学技术方面运用,促进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是当前推行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在各方面的体现
1.在素质教育目标方面的体现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必然有该学科的教学目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逻辑的严密性、应用性、科学性要求较强。实施素质教育按培养未来人才的总目标,使教学目标科学化,素质化,使数学教学实用化、社会化。数学教学中同时应具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即使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生理素质,智力能力素质,科学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等。
2.在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方面的体现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学内容中暴露解题思维过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挖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素质。
3.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实施中,教学方法既要求有启发性,主动性,生动性,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因此教师对课堂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感、有针对性,能引出新知识、新思考;对课堂的思维过程进行充分的展现,对解题思路进行探讨与指点;对教学内容补充适量变式练习题,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主要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改变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学生完成教材目标任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重视素质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兼顾,对教材知识的引申与题海战术转向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培养;“主导”与“主体”地位的转换。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转向学生有兴趣自主的学,化苦教苦学为乐教乐学;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明确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
数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强调教学生如何学数学,如何科学地思维,养成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品质的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适宜的情感,性格和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学案例具有梯度,思维应有深度。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精髓,高层次地分析问题,阐明表述,由浅入深具有梯度,从培养思维的深度入手释疑解惑。
(2)结合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抽象日常生活中的题目,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
(3)挖掘数学本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讨各种解法,注重一题多解,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研究开放性题,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进行批判地分析与评价事物的能力。
2.增加学生的寓教于乐活动
数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课堂教学高质量,课堂容量增大,课堂上学习掌握内容越多越丰富,注意力越集中,兴趣越浓厚,无形中减轻了学生课后课余时间里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增加了学生的寓教于乐活动,巩固和拓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3.符合应试与测评的需要
数学考试重视双基考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图形以及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思想方法的考点在基础题和综合题上。函数与方程,化归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数学语言的考查也在加强。一些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实际应用题的解决都要有较强的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ang Huiqin Zong Xiaoqian Gu Weiji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213164,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wo ways:improving the teachers'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improving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在中国,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目标是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高职人才紧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积极地探索高层次教师培养模式。
1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朱波认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良好的从师职业道德;系统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不断地追逐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
笔者把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归纳为以下的四个部分。
1.1 思想素质
教育行业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们的好导师,更要在课后成为他们生活、就业的引导者。这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心理健康,言行正派,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1.2 知识储备
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无论在本科类院校还是高职类院校中,知识的传授都是教育存在的首要目的。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拥有系统的对口专业学习经历,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知识传授者的基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现有的知识体系也非一成不变,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持续地学习新知识、进修新技术,从而传递给学生更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以适应新时代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举例来说,在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上由最早开设的是51单片机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2014年又增加了ARM(STM32)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技术发展的敏锐性,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程内容不断地与时俱进。
1.3 教学能力
如果我们把教学的过程简单地比作烹饪的过程,那么专业知识的储备可以看作是食物原材料,教学能力就是厨艺水平。只有丰富的、新鲜的材料再加上厨师高超的烹饪水平,才能做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同样地,高职教师只有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基本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2]。其中,教学基本能力包括了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包括了如何进行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包括了如何利用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包括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除了已经普遍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之外,高职教师还需要具备微课制作、资源库平台搭建等其他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善于将信息化资源利用在课堂中。
1.4 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因为其职业性的特点,所开设课程偏重于技术应用,所以,高职教师除了理论知识的储备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鼓励高职教师获得“双师型”的教师资格以外,还要求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或要求有相关的项目经验。
2 国内外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国外院校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上也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英国从1998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合格教师身份”、《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等职业标准,从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技能三个角度对合格教师、普通教师、资深教师、优秀教师及高级技能教师这五个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阐述。日本开设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这是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并为已入职的职业教师专门设定了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的进修课程。德国、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途径十分完备,不仅提出了职业能力的标准,并且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
在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已经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二十七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也提到:“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较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但目前来说,国内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仍然存在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倦怠感
根据麦可思学院2015年的《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高校教师表示,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在高职高专任职的教师中,约5成副教授、讲师、助教职业倦怠产生原因来自“个人职业成就感低”。而由职业倦怠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受访高校教师中,超过8成表示有过因厌倦教学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经历。有3成左右的教师表示经常或一直因厌倦情绪不能投入工作。
2.2 缺乏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麦可思学院2015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教师希望改进管理和评估体系,提出了需要“提供教师更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
根据笔者对常州大学城内各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途径包括了:(1)每年的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培训;(2)一定的企业实践机会和学历进修的机会;(3)“双师型”教师考证培训。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地满足高职教师对于“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的需求,比如:各级各类培训的专业种类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专业、企业实践的名额有限、缺乏如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的专业培训。
3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应该从高职教师自身意识和高教政策两方面入手,提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
社会的革新增强了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要主动地在工作中争取学习的机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3]。通过新知识的汲取,保持对教师职业的新鲜感,提升工作热情。
3.2 建立系统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
一方面要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于今年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不仅要在高职教师的理念上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深化其对专业化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且要根据与学校发展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包括具体的培养规程、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等。除此之外,要在资金、时间方面给予保障[4],让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专注在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当中。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政策制定时,应该把握分层培养原则。教师的职务和专业不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学水平、实践技能等也不同;工作年限的不同,掌握的水平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提升需求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划分的层次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
除此之外,尤其需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在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的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备,校园内已经全面覆盖校园网,部分专业已经建立起在线资源库,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并且设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满足了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的硬件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需要设置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课程,使教师们学会利用这些硬件平台,掌握资源库建设技能、微课制作技能,并学会充分将其运动到课堂和课后的学习当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高职院校 听力教学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与日俱增,专业知识扎实,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型劳动者――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备受青睐。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各项技能进行测试的一种标准,在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目标之一。而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最多的就是听力理解,该部分是以日常交际内容为主,考查学生英语日常交际中的准确应答、对英语简短对话的理解及英文短文的理解和听写能力。听力理解占考试总分的15%,而且是考试的第一部分,答题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态和后面部分的答题状态。听力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再在考前加以强化训练,如此才会有质的提高。
一、日常听力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擅长的一般都是爱好的,且爱好的一般都擅长。要使听力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日常教学应该立足“兴趣”来展开,将兴趣贯穿到各个环节。
1.语音训练
在高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国际音标的语音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背诵绕口令、阅读诗歌或学唱英文歌曲来进行练习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不仅能避免单音节练习的乏味,有效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发音,避免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产生误听单词的问题,而且能扩充语言知识,培养兴趣。
2.扩充词汇量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听力理解部分词汇限于《基本要求》的“词汇表”中3400词的范围,其中包含大量中学时期积累的词汇。故学生只要在平时的读、写中加以记忆就能轻松应对听力理解中的词汇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中对听力题材也进行了概括,即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路、天气、学习、爱好、饮食、健康等日常交际。师生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个题材进行词汇的归类。学生可通过了解词汇的构成规律、做填词游戏等方式,来降低词汇记忆的枯燥程度。
3.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在听力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听清甚至重复材料中的各个单词,但就是无法理解其整体含义。这种情况归咎于有限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一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反映在语言当中。学生适当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认真梳理并熟悉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交际的场合与功能,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会有一种熟悉感,会更深刻地理解,有时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一些不足。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增加和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讲“Dining around the World”时,就可以介绍西方就餐习惯及用语;鼓励学生观看英文影片或教学短片;还应要求学生适当阅读英文杂志报刊,了解西方各个领域的情况。
4.培养正确的听力练习方法
听的能力是在长期的听力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因而学生平时必须加强听力训练,但也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学生主要须掌握以下两点:(1)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与泛听在听力训练中是相辅相成的。精听,就是不仅要听懂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且要力求听懂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单词。可以反复听,用笔记。泛听,则主要听懂大概内容,不拘泥于细节,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知识。泛听是精听的基础,精听是泛听的深化,应用泛听带动精听。(2)听说结合。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说能促进听,听能带动说。在平时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复述,围绕所听材料展开说的活动。(3)听写结合。边听边记也是提高听力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只有直接理解、直接记忆,才能把所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认真刻苦地学习,熟练记录的基本技巧,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可行的记录方法,加深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建立起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
二、考前听力教学
1.熟悉题型
考前对考题的熟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部分历时15分钟,总分15分。
2.技术性指导
(1)浏览+预测
在听音前适当预览听力选项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预测所提问题,有助于在听音过程中把握主动地位,积极获取有用信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听力理解每个部分前播放的DIRECTION的时间都比较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浏览选型和需要填空的句子并加以分析。这样不仅仅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还会使信心倍增。针对个别较长选项,学生还要学会找出其间的不同之处,用笔划出来,这样听音时才能有的放矢。
(2)合理运用时间
切记对于没有听清的试题(尤其是Section A――short conversation)要采取及时放弃的原则,即随便选择一个选项,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题,一定要抢在下一题播放之前,看完下一题的全部4个选项,千万不可纠缠于已播放完的前一题。
3.锻炼心理素质
由于听力考试难度高、速度快,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容易造成一种考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过于紧张是听力考试的大敌,它往往导致考生暂时性精神抑制大脑,对声音信号反应滞顿,主观判断能力下降,从而使紧张、懊悔、焦虑的情绪更为加剧。所以,考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排除与惧考有关的念头和想法,努力做到心理放松,静心聆听。在听力测试时,情绪的好坏、思想是否集中将直接影响听力成绩的高低。所以教师平时就要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
4.学会归纳
(1)归纳提出的问题
通过研究大纲和历年真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听力理解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听音时,甚至在浏览完选项后可以预测出问题。
(2)归纳说话人身份和关系
如果考生可以通过关键词很快判断对话者的关系和身份,将有助于考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3)归纳透露地点的关键词
考生如果善于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于地点或场合(即语言环境)的关键词,也有助于他们判断听力材料的主题、说话人之间关系等。如若听到check in,check out,porter,luggage,book a room,double room等,则可判断出对话发生在酒店,等等。
三、结语
总之,听力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听力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英语的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必须在平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各种技能的训练,并且在考前加以针对性的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初中英语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如何向能力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念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高分低能”就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真实写照;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
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缺一不可,否则,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
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初中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就能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才能开口说。同时,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
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出全英文的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克服听说读写脱节问题的方法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4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促进学生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
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4种技能得以实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尝试让学生领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关注英语句子,尤其是结构相对复杂的长句的主谓宾等构成成分的分析,在反复中形成学生迅速找到“句眼”,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将学生主动思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注意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不能用英语对话,就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责其片面、不责其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意见,在思考中、辩论中,真正把握语句、段落、文章的内在含义。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
教学中应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操练、认知和语言体验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学生在许多环节上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接受教师在总体范围上的组织和管理。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不合总体目标的偏差时,教师应运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教师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为了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平时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明确这些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作的数量
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做到以读带写,充分发挥范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和表达手法。二是以课文为素材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习。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使他们仔细研究原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学习原文中的某些写作特点。同时,做到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证明,学习一种方法,经过一两次练习不一定能掌握好,只有在读与写的反复交替训练的过程中,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并转化成能力。
四、结语
针对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从而使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2-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体育教学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人类至少存在八种彼此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智力组成[1]。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和人才观念提出了挑战,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观点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根据这种智能的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智能可被分为八项: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2]其含义为:第一,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这些智能都以独特的方式共同地发挥作用。第二,智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注意培养,很多人都有可能把其中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第三,这些智能之间相互存在联系,一般都存在一种主要或次要智能。第四,八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智能的表现。多元智能在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也开展得蓬蓬勃勃[3]。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全面综合的素质观。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身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举止所产生的人格魅力、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有效的课堂调控能力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体育教师不但应有高水平的身体运动智能、多项较强的运动专项技能,能满足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要求,还要注重自身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分析和发现学生智能类别的能力,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情感体验,有效控制课堂气氛,能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估。使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身心得到发展。强调体育素养的培养,教师素质仍是关键[4]。
2.全面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其自己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5]。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学困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问题。第二,同一智力在不同学生个体身上的表现方式、发展速度等具有差异性。第三,学生个体具有独特的工作风格和意志品质。教师首先应单独评价某一学生独特的智力特点,并通过对学生独特智力特点的评价,为学生提出符合他自身特点的独特的发展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的独特发展。其次,对学生发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个体自身动态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性,而不是在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中评价学生之间的差别,即每一学生的独特性。最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与可能性,以便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学生发展独特性的信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单只是关注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应关注他们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生存状态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育课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体育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将优势智能方面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方面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应当建立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手段个性化的综合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观,这样才能让评价更真实有效。
3.全面多样的教学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多样性,使全体学生受益”,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智能水平的高低,而是这些智能在个体上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所以,要求体育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能类型、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尽可能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并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采取多样化的师生交往方式,力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表现其才智的舞台,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他们成为个性突出,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师要在发展学生以个性为主体的教学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创造能力”。在个体中表现为解决实际难题和生产产品的创造能力,是每个人最重要、社会最需要的能力,但创造能力是种潜在的隐性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教师应该在多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中,全面真实地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尽可能让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领会所学的运动技能、运动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比如,学生在学习一套健美操后,要用评价来鼓励学生,在动作中加入他们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对动作加以创新并重新展示出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审视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有全面综合的素质观,全面多元的评价观,全面多样的教学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它与今天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之间非常吻合,将推动体育教学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对我国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李平,刘宇星,黄佑琴.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3]周祝瑛,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
[4]史晓亮,车小辉.关于体育素养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30-31.
[5]郭建营,夏璐.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