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

第1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

我国传统造园手法多种多样,如: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来营造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1、对景

对景是我国园林营建中非常重要的造园手法,它可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内的观赏内容。顾名思义,对景即可以相互观赏、相互衬托的景色,它们可以是园林内的主要景物,也可以是一些散置在园林内的烘托小景,这种从一个观赏点去观察另一个观赏点,或从另一个观赏点来观察这个观赏点的这种互相观赏,相互衬托的构景手法,称之为对景。一般说来,对景不是针对某一个景色而言的,它可能和周边许多景色都形成呼应的关系,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它不仅能观赏到香洲、见山楼、远香堂、小飞虹等诸多景观,并且在这些地方也能欣赏到雪香云蔚亭的景观。由此可见,雪香云蔚亭和这些周围的建筑及景观形成了对景。

2、借景

借景也是常用的传统造园手法,明计成在《园冶》曾提出“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一般是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通过一定方式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它能起到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的作用。其手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以及因时而借,这种全方位和动态的借景方式,是构成文人园林中色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主要原因。但借景于园外并不是每个园林都有的,它要有一个开辟视线的通道,将好的景色吸入到园中来。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给人以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借景的内容主要有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园林意境,丰富景观效果。

3、添景

添景是我国传统造景手法之一,也是成景类型之一。主要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以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园林植被来形成。如果远处有自然的山,人文的塔,而中间和近处没有任何景色过度的话,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我们在中间和近处增添一些建筑、乔木、花卉,就会使整个空间显得具有层次美,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这种成景类型便称之为添景。

4、框景

框景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它就是利用窗框、门框、漏窗、乔木树冠抱合所形成的框,把外部的景色框进来,使游人产生错觉,仿佛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种利用框架摄取景色的方法就叫做框景。杜甫《绝句》之中的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5、抑景

抑景是园林构景艺术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内敛含蓄,所以在造园方面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手法。在造园中,一般常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构景手段,以此来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感召力和层次感。如苏州拙政园腰门后的假山,留园入口处的廊道厅室,都是这种艺术处理。

6、漏景

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在园林的围墙,步廊(单廊或复廊)常常设以漏窗来取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即为 “漏景”。漏窗的窗洞形状各式各样,有几何纹,有葡萄、石榴、梅花等植物纹样,也有仙鹤、鹿。兔等动物。

二、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雕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首先,传统造园手法是我国传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碰撞的结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源所在;其次在园林布局方面,“小中见大”,“移步换景”,对于现代优秀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就是传统园林的要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也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作为一名景观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传统造园文化的研究,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借鉴其造园手法,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优秀景观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不应当是全盘照搬,而应该是发展的、互动的,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常采用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达到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运用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一些时尚元素相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沉稳有余,不够活泼等常见的弊端。它采用了传统的造景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位于博物馆主庭院区域的片石、水域、廊亭的设置,演绎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神似而非形似的园林博物馆,传承了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苏州历史文脉。

博物馆大堂的北侧及走廊墙壁之上都开有花窗,将中央庭院的水景及对面的景色有选择的摄取进来,使人透过景窗欣赏美景,仿佛人在画中游。借景和框景手法的运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深远的效果。其次就是庭院中凉亭的规划设计与布置,和周围的建筑、景观形成了对景,避免了中央庭院的单调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央庭院的观赏内容。 整个博物馆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另外,把各种手法进行有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造园的手法,体现了现代景观空间的新内涵。

小结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尚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要注重文化的继承和文脉的延续,从传统园林艺术的源流中不断吸取营养。合理的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同时,现代景观设计的进步既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精神,果断采用新技术、接纳新思想,走出一条崇尚科学、立足本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魏嘉瓒 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徐先玲、李相状 园林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美] 特瑞博 现代景观设计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第2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新中式;造景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Design

Abstract――As China's power has grow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as turned lifeward. China elements, Oriental culture has more and more high artistic value.“The new chinese” is derivedfrom the new landscape design in this context and it is an enhanced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to discussi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esign methods.

Key words ――the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ing; application

1.“新中式”概念特征

由于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泛滥,探索新时代中式园林显得日益重要,人们开始探寻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设计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演绎的中国传统风格文化,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现代空间融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具有中国韵味的色彩、传统图案符号、植物空间营造等,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而且以当代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语言上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2.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新中式景观不是完全复制传统园林,而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其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运用。主与从、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空间序列、植物配置等传统造园技巧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新中式景观在对景观布局上依旧延续着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框景、障景、借景等被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并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2.2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但也不是照搬照套的完全模仿,在探寻现代景观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创造手法,进而重组、简化,营造具有古典园林精髓和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诗词、山水植物进行分离重组,设计出具有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例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安徽马头墙、江南“四水归堂”等符号的运用。新中式景观也是古典园林的简化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例如苏州博物馆中主要山水景观,简化了堆山叠水的手法。

3.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

3.1“新中式”造景手法的运用

框景、障景、借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运用简洁的景墙做框景,摄取广阔的水景和对面建筑,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结合,竹子穿插其中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西安曲江华府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利用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内视野中,丰富游赏内容。

3.2“新中式”色彩的选择

“新中式”景观设计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和功能定位,共同营造景观表情。大门、廊架等建筑可用中国红,突显崇高、喜庆的氛围。铺装、景墙贴面、座椅可用长城灰,突显宁静、典雅的氛围。雕塑、景墙饰面可用玉脂白,突显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为营造宁静、优雅氛围做铺垫。例如万科第五园内某小景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及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整体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亲和感。

3.3“新中式”植物空间的营造

“新中式”景观植物与古典园林植物区别在于更为简洁明朗,以自然型和修建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品种和层次较少,植物配置一般为乔木+地被+草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植物种类选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为主,如竹、垂柳、桂花、迎春、水葱、鸢尾等。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水石榕、鸡蛋花、菖蒲、葱兰等,营造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现代与简洁感。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的水生植物,形成远中近的空间层次感,与水体的结合更增添的一份意境和深远,体现浓浓的中国气息。并且杜绝大量的色叶植物的应用,营造清新的景观环境。

3.4“新中式”传统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抽象或简化了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从而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运用形式多样,可与雕塑小品结合;或在铺装、坐凳、景墙上体现等。例如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挂在实墙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此外,中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剪纸、生肖、祥云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总之,传统符号通过现代元素简化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还蕴含了新中式设计思想。

4.总结

经历这些年快速建设与盲目崇拜西式景观后,设计师们开始追寻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景观,这样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精神注定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新中式景观。但是,新中式景观不是单一的完全模仿传统园林风格,如何从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仍旧值得我们思考和创新,使新中式景观风格进入更多的空间与场所。

参考文献

[1] 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 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3] 王志杰,常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赏[J].厦门航空,2009 (06).

[4] 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

[5] 尚红,杨波.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9(06):92-94.

第3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2]。

1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2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3]。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3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4];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4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5参考文献

[1] 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 曹美,陈泽泓.独树一帜的广府园林[j].神州民俗,2009(3):28-31.

第4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技巧;风景园林工程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体系。而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关键点。因为这是古代工匠经历了长期的时间才形成的艺术结晶,是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独有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的设计讲究动静结合,叠山理水,在细微之处反而能看见古代工匠的别具匠心之处。整个园林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是人工建造的景观,但是并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对山石植物的合理运用,仿佛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我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要合理运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使景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构景手法有九种之多: 借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抑景,透景,添景,障景。下面侧重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构景手法。

1. 1 借景

借景是将园林外景色引入并与园林内景色相叠加的造园手法。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过多财力的缺点。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比较有名的借景案例有颐和园的昆明湖远借玉泉山; 江南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甚是壮观,形成了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 以及苏州的沧浪亭邻借园外的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景观。

1.2 对景

对景是指园林中的主客体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造园手法。例如在游人身处园林之中,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山、桥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等等。

1.3 夹景

中国园林中为了突出理想景色,通常在景观的左右两侧以树木、山石、或建筑等加以屏障,这样就形成了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使远处景观更显得有主有次。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可以表现出工匠的设计构思意境和感染力,不仅能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观的地位,而且能诱导游人视线的汇聚,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达到园林中景观的节点。

1. 4 框景

框景是指工匠在构思设计园林时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的结构,并引导游人在特定的位置通过这些框洞观赏景观的造园手法。这种造园手法曾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中出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是对框景这种造园手法的最佳写照。

1.5 障景

障景是指在游览的路线上设置一些山石、照壁、花木等遮挡物,从而遮挡游人的视线,引导游人改变观赏的路线,从其他方向观赏园林中的景物的造园手法。障景的采用使园林的景观达到不重合的韵味,也进一步造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障景运用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巨大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这样的构思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

1.6 漏景

漏景从框景中发展而来,是指游人能够从疏透处观赏到园林中的景观。漏景能够促成园林空间的空灵与渗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连续的玫瑰窗漏景等,这些都是漏景手法运用的佳作。

2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场地要素

无论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还是现代园林的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场地进行施工,那么再好的景观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设计师要将场地的选择放在首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与周围的环境是否融洽,能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从选择园林的位置到亭台楼阁的布置,都需要设计师认真规划。古代的园林造型师已经在其著作中很好的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对周围的园林地势进行详细的考察,周围的湖泊、山川的位置要自然的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去,与四周的景色自然而然的衔接在一起,否则构造出的园林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达不到整体的美观效果。按照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场地形态与景观小品之间的搭配要相互融洽,能够形成整体性。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不同的人文景观与当地的风俗,在进行周围地形的勘测,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对地形地势的影响因素,开展合理的布局,最终使得设计出的园林景观能够充分与周边的地域特征相互衔接,形成一处浑然天成的园林景观。

2.2 设计要素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山水、植物、道路、建筑等这几处主要的设计元素。将这几种元素合理的搭配在一起,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满,造型更加多样化,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写意山水园居多,这是根据山水画为原型得来的灵感。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造型多以精致小巧为主,能够很好地同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再加上独具匠心的空间布局,就会成为错落有致的院落。人们在亭台楼阁中穿插游走,不仅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气息,还会因此时此刻的美景而沉醉其中。传统园林中已经将山水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了,凝聚天地之灵气,汇集日月之精华,在小小的空间内就能够表现出湖泊的大气,山与水之间相映成趣,因此我们在现代的风景园林工程中要继续保持山水元素,形成一种虚实交映的错位感,以叠山理水的手法体现出大自然的灵动之气,并在周围栽种花草,以树木作为遮掩,亭台楼阁在树木的遮掩中忽隐忽现,具有一种神秘感。园林中的道路要以人流的走向为依据,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要求,同时还能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增加了园林中的趣味性。

2.3 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外部空间设计。首先是园林空间的界定,园林空间应当给内在的游人心理上的领域感。可以利用地形的变化,栽种的植物的高低,或者地面材质的不同来界定划分园林中各种性质的空间,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其次是空间的层次,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变化多端,为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园林中的空间多通透开敞,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空间曲折幽深、层层叠叠、游人身在其中视线所及之处其实是不同空间中景观的叠加。再结合多种造园手法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再次是空间的对比,古代工匠在造园过程中运 用各种对比手法,使大空间不显得大而无当,小空间不显得狭小拥挤。尤其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由于场地规模较小,可以通过空间的对比形成小中见大的心理效果。控制园林中景观的分布,给游人欲扬先抑的视觉感官,在狭长窄小的空间中使游人的视线极度收缩,行至开阔的空间中使游人突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最后是空间的序列,园林中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到园林布局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形成循序渐进的空间效果。

3 结束语

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虚实结合的效果,还要不断丰富其层级感,实现自然的意境。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继承传统园林设计的手法,并将其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造林技巧,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 2009(01)

第5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71-1

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诠释

1.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1.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又称为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其中主要的是前两类,他们是造园活动的主流,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荟萃;他们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观赏型,服务对象都是以宫廷或贵族等为代表的极少数人。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上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手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力一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木,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在元素选择方面,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通常是以亭台楼榭为主要构成元素创造出围合的私秘空间,运用仿造自然的方法(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创造出景观精品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人们。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传统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又是一种以空间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它所面临的是公共性的、众多使用者的需要,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融入了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景观环境与建筑、城市共同组成了人类聚集居住的人类聚居环境。在元素选择上现代景观在设计中虽然也有设计亭台楼榭,但这些元素只是做为点缀放置于规划的开敞空间当中,并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容了视觉景观(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人文景象(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3大方面内容;从空间尺度上,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宏观(大地环境与资源评估与规划)、中观(场地规划)和微观(小型园林环境设计)三个层次。

3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联系

无论中国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两者皆属园林的范畴,都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人工的、非人工的手法,如:置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营造出使人置身桃园的感觉来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需求和观赏休闲需求。虽然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但都受到了儒家或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儒学思想使皇家园林或现代一些政府型园林景观表现出宏伟、尊严、庞大、唯我独尊之伟大气势;道家的“虽由人做,苑自天开”使传统的或现代的私家园林景观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里都能寻求到所谓的阴阳平衡。

4 结语

园林景观的发展空间因时代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借鉴传统园林的自然山水造园手法,借鉴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素,结合现代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充分考虑景观要素、建筑、植物等各方面的平面及空间关系,才能更好的作为景观设计师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译释――有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1):19-22.

[2] 赵潇.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J].建筑科学. 2006,(7):50-51.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4]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32-37.

第6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皇家园林;历史根源;空间布局;造园手法;避暑山庄;清漪园

1 历史背景

避暑山庄:营造避暑山庄时,康熙帝所提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到乾隆时期对避暑山庄在原来的范围内修建新的宫廷区,把“宫”和“苑”分开。

清漪园的建造则是在乾隆皇帝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则主要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对山形水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后,形成以大水面水景为主要特色的园林景观。

2 空间布局

“宫苑分置”的原则是皇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最主要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是指园林的后园式功能布局。

避暑山庄的总体布局按照“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宫廷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 布局严整, 是紫禁城的缩影, 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清漪园的总体布局也是按照“前宫后苑”的规制,颐和园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区。其中宫廷区是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前山前湖区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的巨大的建筑群:包括德辉殿、排云殿等;后山后湖区是是以乐寿堂为代表的后妃居住区。

3 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本质上表现为淋漓尽致的实战和不择手段的追求。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多从山水格局的特点、轴线对称和中心分布中深化凝练。

山水格局: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林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山水的有机结合,这也符合上文所提及的“一池三山”一说。

轴线对称和中心分布:皇家园林始终贯彻着轴线与对称的方针,这样能渲染出建筑的宏伟气魄,这不是一种破坏自然的方式,反而是一种强化自然的手段,进一步体现了轴线和帝王的权威所在。

清漪园采用的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十分突出与明确。这样的安排的意图,一是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二是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

康熙帝南巡归来后即在以“畅春园”为首的一系列皇家园林中引入江南的园林风景及造园手法,从而达到“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目的。后来乾隆帝也大量仿建了江南的名园胜景及等地的经典建筑,将各地的一些景观精粹纳入了这这座园林之内。

避暑山庄具有起伏的峦峰、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也有大小溪流和湖泊,几乎包含了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同时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连成一片,山岭并列于西面、北面,自南而北略有怀抱之势坡度也由平缓而逐渐陡峭。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就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后来清统治者在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的前提下,集中修复前文中提到的前山前湖区,并在昆明湖的沿岸加筑宫墙。修建后的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不再是行宫别院,而是增加了居住建筑比例成为统治者的长期居所。

众多的皇家园林在当时不仅成为统治者的皇权的象征,也为其生活提供了便利,那么皇家园林的“今生”又如何?具体分析一部中国园林史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正好是同呼吸,共命运。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园林大兴;国家动乱,经济衰退,中国园林停滞受难。

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今天,皇家园林的在上文提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风格、造园技法等方面已经不会再变化,它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今日的辉煌。而对社会公众而言,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所有者的转变,由起初的皇室贵胄和少数富人逐渐变为现在主要的社会公众。皇家园林到如今逐渐形成了以公园为重点和亮点的城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逐渐纳入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因此这些皇家园林除了保持原有历史与造园特色的同时,更有了新的、与其它公园一致的性质—公益性。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无法容纳太多的公益性,但是历史是延续的,任何时代都不能孤立于自己的历史之外。因此现代皇家园林的尤其是公园的公益性表现在它应该为公众提供舒适、使其安全、健康、具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能够缓解社会压力的地方,它应该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保生态。就像现在的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大部分对游人开放,展现了现代公园的特色。这些皇家园林终将会走向公益化。

参考文献

第7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住宅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 造园理念 ;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住宅景观是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反映在对居住环境质量上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对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住宅环境中,力求改善我国城市住宅环境的居住质量,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并且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现状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地域性与城市文脉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也对我国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严重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心,总是误认为西方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景观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房地产开发商只注重“经济利益最大化”,将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促进销售的手段,为了满足人们崇洋的心理,将异域风格作为销售的卖点。我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曾说:“我们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神,但是这里的神不是指宗教上的神,当然也包括这种神。这是人对土地、对地方的寄托,是生活的意义,是对地方的认同和归属。”

2、忽略设计的可识别性,盲目模仿,缺乏创新

目前,在国内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景观往往缺乏新意,具有雷同之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设计师过于崇洋、急功近利或者迫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的原因。相互模仿套用设计形式,简单重复使用景观元素。促使小区毫无地域特色可言,缺乏可识别性。

3、强调视觉平面,忽视使用功能

住宅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户外起居空间。它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促进了社交活动。因此,住宅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居住者对空间的要求。但现在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为了前期的宣传作用没有将住宅景观的使用价值和居住意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美术作品”展示,过度强化了景观的展示性与视觉形式。

4、忽视自然的融入

对景观设计师而言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人们渴望通过庭院来实现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并希望在最贴近自己的生活空间内实现自然化的空间,所以现代住宅小区的发展应该接近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融。

二、中国传统园林理念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园林艺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也是融合其他文化艺术的场所。它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绘画、文学、建筑甚至茶酒文化的影响。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作为世界古典园林三大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与实践经验。将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布局方式、造景元素以及对意境的表达等运用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虽出人工,宛自天开”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师法自然”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无论是现实中的“自然”,还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东西方的园林风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虽出人工,宛如天开”这一园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力求对自然加以提炼和抽象,在有限的空间中运用自然营造出新的景观和抒发意境,创造出诗情和画意。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将“师法自然、顺应自然”作为我们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将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大自然中。

2、“意境”思想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意境”是中国各种艺术形式所特有的审美范畴。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审美情趣起源于佛教的影响。佛教思想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就是说凭借人的智慧感悟到、认识到不同层次的景象。后来这种审美情趣被广泛借用到各种艺术形式中,演化出“意境”的概念。园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的反映,而通过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空间元素营造出精神环境,表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给人以思想感悟的环境。园林造景是人们在追求山水画意境之后,回归自然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追求的立体化延伸。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由此可见园林的佳否,首先在于它是否有意境的表达,是否有深厚的主题思想以及深邃的艺术构思。

3、“曲径通幽”设计手法在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受到绘画最直接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是造园活动最原始的原理。因此园林从发展之初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元素。 “曲”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特殊的含意,它是区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这“曲”与“藏”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是完全受用的。当要将中国传统园林中“藏”意境感受融合到现代住宅小区中时,应该避免视线的直接通达,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分隔”的造景元素。比如小品、景墙、绿篱、丛林等,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产生视觉阻挡,使得使用者不能轻易地看到景观的全貌,增强空间的层次,从而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意境。

4、“虚实生意”设计手法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虚实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用的设计手法。中国传统园林中不论是大小,不论地形的起伏,虚实的设计手法都能切实地得到体现。

虚实一对相生的概念,虚可以解释为“无”,实则是“有”。虚实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藏”为虚,“露”为实;“疏”为虚,“密”为实;“浅”为虚,“深”为实。《浮生六记》中也有关于虚实的描述: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羲或露,或深或浅。虚实还可以通过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元素表现出来:山对于水而言,山是实,水是虚;就山本身而论,凸的部分是实,凹的部分是虚;就建筑而言,粉墙是实,门窗孔洞、廊等是虚。然而虚实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虚实的设计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颇有影响。

四、结语

一个住宅小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一样。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住宅景观也必定是未来中国住宅景观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实践,其中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精湛的造园技巧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的源泉。本文摒弃原先现代中式景观只是一味模仿传统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从传统园林的设计内涵以及传统园林形式背后所营造的空间感受出发,结合时代精神的演变与现代人的审美变化,旨在探索出一条即具有时代精神又饱含传统韵味的现代住宅景观设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8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造景

一.我国常见园林造景手法

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另外,还有朦胧与烟景、四十造景等常见手法。

二.东西方园林造景思路的差异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成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题,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还原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圆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不求轴线对称,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同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大道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遨游山林并寄情于山水间,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和加工。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特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求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顽强地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域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应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的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年04期.

[2]许丽;许颖.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董升忠;徐文辉.从中西园林比较看世界园林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第9篇:传统园林造园手法范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代园林; 现代景观设计

1、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 迄今已十不一二, 而时代的变迁引导人们思想情操的变迁, 亦已斗转星移。但是, 当我们设身处地于这十不一二的遗存, 流连光景时, 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实与古人的诗文歌息息相通, 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 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2、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沿革

古代造园的萌芽期出现的比较早, 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汉阶段已有堆山、开池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了初步的形成。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造园由狩猎、生产为目的向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的过渡。隋、唐、五代可看作是传统造园的成熟期, 文人造园也已形成气候, 这使得造园无论在手段和意境上都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到了宋朝, 中国传统造园进入了阶段。造园艺术与文学、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结合, 对传统造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 兴建园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3、谈古论今

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1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经营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则,因为空间关系是环境设计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调整空间关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实践过程。比如,在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太多建筑物,由此产生的密集的世俗气氛就会破坏景观环境中应有的闲适之美:如果缺少诸如回廊、亭、榭等附属设施的话,人们必然又会觉得不够舒适。同样重要的是各个基本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因地制宜因

地制宜的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 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 也是体现园林特色

的主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讲中国古代园林的因地制宜。

首先我们从基址现状开始考虑, 《园冶》中称相地, 即园林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 划分多大的空间范围。一般地说。只有“相地合宜”, 才能“构园得体”。相地常常从卜邻, 究源, 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在选择园址时, 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包括地

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头; 察地是了解园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况。

卜邻: 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 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 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 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 可谓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究源和察地: 造园讲究随曲合方, 得景随形。只有顺乎自然之理, 才能自然合宜, 故对基址的了解非常的重要。

苏州虎丘之拥翠山庄, 是一组院落, 依山势而建, 人工台阶与自然山石巧妙衔接, 空间有起伏, 疏密的变化, 视景也有高低, 俯仰的变化, 并且时而观园内之景, 时而观园外之景, 步移景异, 变化多端。虽然建筑密度较大, 但山之旧有地形、树木、岩石、使此园仍具有自然、古朴的气质。。

3.3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题和各景点创意皆可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如一些小区从太阳、露珠、星河、自然水体等自然要素入手,体现到整体设计中,居住区园林景观显得生动而有灵魂。而局部景点的设计,更是易于从园林文化着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画主题,或利用有特色内涵的植物、有一定符号的园建小品等,精心刻画,将文化融于自然。

3.4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居住区园林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和景点、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部分一层或下沉小院的设计,尤其需要小中见大,尺度适宜,而一些别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则又需要适当分割整体划分,不可以显示出空旷和单调。

4、结束语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 1] 徐建融, 庄根生. 中国古典建筑美术丛书: 园林. 府邸[M ] .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