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生活 数学 构建 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用"生活数学"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

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内容的转换。教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并上升为"数学模型"。生活世界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生活化"与"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去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数学,处处用数学的好习惯。

1.1 从生活需要中引发数学问题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民生活的需要,确实需要的问题才显得更有价值,学生才有获取的渴求和兴趣。小学生现在学习的数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所特有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测量橡皮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量得的结果:"长3厘米多一点","宽2厘米多一点","宽度不到1厘米"。接着问:"你能正确地说出来吗?"这样就产生了还要有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的需求。为教师引入和教学"毫米"做了铺垫,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中。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从生活形象中理解概念、术语

许多概念、术语的形成都是从生活中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本质特征概括形成的,这些对象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具有内在的亲和力,学生愿意去探究,也容易理解他们"习以为常"的形象背后的知识。

例如,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颇困难,在教学时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观看体育比赛录像,开展体育短跑比赛,比比1分钟谁跑得快,就是谁的速度快。通过测出1分钟跑多少米,认识这就是他的速度。同样两名学生从两地同时相向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两人从同一地点同向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差。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概念还原到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能形象具体地记忆。

1.3 从生活现实中揭示数学法则

法则、规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必然是枯燥、难解的,就算学生记住了,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若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借助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规律,主动积极地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做了如下处理:先组织这样一个生活场面,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同学们到面包房去买面包,一组同学买了22个,另一组同学买了8个。然后问:"面包房里还有多少个面包?你会算吗?"学生动手算。有两种算法①54-22-8=24。②22+8=30,54-30=24。从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减法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性质。

1.4 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择和整合。这一点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更为重要,老师应将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生活化的加工,让学生材料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亲切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分析、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策略,真正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1.5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的转换,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加减法简便计算"移补问题时,可以创设百元面额人民币找补的购物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知识。让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掌握"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而且将这种解题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信息交流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时代生活进入数学教学的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问题生活化,既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体会数学价值的需要。

2.1 寻找数学概念在生活中原型

数学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型,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模型,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仅能使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清晰明了,而且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能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2 让数学规律在生活中再现

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学生如果真正地掌握了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

2.3 让数学语言在生活中运用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当然也可以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4 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能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不处不在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页

[2]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小学数学》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03年版

第2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5-02

强化数学课程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之一,亦是改革数学课程的关键处。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中小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真正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而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1.巧用生活素材,感受数学实用性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到处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体会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应用。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应用事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从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还能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思维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借助情境的真实、形象特点十分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现象,促使其在数学的情境中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如低年级“分苹果”教学时,由于此刻的起点是10的加减法,基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有关10的加减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到了起来,有的把小木棒分成两份表示、有的画三角形表示……此时笔者让学生分别说出两份的数量, 然后让学生总结,发现每组的总数都是10,然后板书加法式子。对于10的减法,笔者是让学生自己边分边写对应的式子,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方法,然后教师再讲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成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力量,如此学生的学习逐渐由“有趣”转向“有意义”,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数学,进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生内容本身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再创造学习,并能够把这种学习迁移到其它方面,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解答习题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解决途径,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罗杰斯认为:“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这些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尤为重要,更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得出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锥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想求出圆锥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底面半径和高,高很容易就能量出,那么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都积极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了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走进社会可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走进商场、走进小区管理处等等,了解和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获得社会知识,促使学生知识和智慧的双提高。

五、结束语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探索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57-0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下面结合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其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跳出教科教教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及体验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沐浴着生活的阳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曾经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能从生活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展示环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又如在教学“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从网上、报刊上搜集一下2006年我国经济普查数据,制作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有效的学习情感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新课改背景下倡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生活中只要你多留意,就能发现,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有效地进行了表达和交流。

如: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试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首先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并且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提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过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深入地思考和广泛地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内心的真切体验。

三、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路方式等。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4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实践,去体会数学的用途,让数学变得亲近、可爱,从而展现数学的魅力,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1、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进行教学。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对实践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实践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达到理解的程度。直观教学就是要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矛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将所掌握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用于学习新知(迁移)、解答习题,解决问题(应用),反之,如果忽略了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种知识没有肉化,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应用。如教学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相同数位对齐和满十进一,再用这个法则指导两位数加法笔算。这样,学生在明白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和满十进一的道理后,就还不容易犯数位不对齐和满十进一的错误了。又如学生学习差比应用题之前,先安排一节准备课,进行拿一拿、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什么是大数、什么是小数、什么是相差数,为解决这类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系统的、整体的知识。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被运用。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用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这种借助旧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找准旧知,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复习具有针对性,为学习新知找到最直接的旧知。例如,在教13减几时,一开始出示口答题,13-3-1=? 13-3-2=?然后出示例数13-4,这时告诉学生:你们已经把13-4的得数算出来了,不信请看13-4与4和13-3-1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计算13-4,要先把4分成3和1,13-4就是13-3-1得9。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算出13-5、13-6……,这样复习旧知,使旧知过渡到新知直接、自然,顺利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实践活动。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成的角度来说,学科思想是人们通过学科认识活动对学科知识形成的根本看法或基本观点,是对学科知识上升到理性层次的认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它的思想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思想方法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远比数学知识本身的作用大得多,广泛得多。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居高临下地学习相应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体由部分组成的思想,即整体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若干部分又可以组成一个整体,整体概念具有相对性等。我们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对数进行"分解和组成";整数加、减法;解答应用题等等,渗透这种思想。又如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类推法。我们结合相关联的知识教学,教学生用类推法学习新知识。如10以内数的认识系列;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系列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4、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时尽可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例,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实际,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克的初步认识"时,我借来了天平,让学生称一称,一本数学书重多少克,一本算术簿重多少克,一块橡皮擦、一把小刀各重多少克,再让学生根据数据口编应用题进行解答。教学"元、角、分"之后,布置学生用5元钱自己去买学习用品,怎样做到花钱少,买的东西多且实用等。这种问题答案开放的实践题,学生可根据需要,作出各种不同的合理选择,学生参与兴趣浓厚,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5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好的教学总有让教学工作者感到遗憾的地方,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更完美。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呢?

一、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最终使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促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根据实际教学灵活变通教材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另外一条则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读教材统揽全局,建立各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归纳和揭示其中蕴含的数学的思想的精髓。然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就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和激发。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发散思维、推理、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各种悬疑式的语言激励、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三、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提炼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学生在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时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进而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让他们在生活中适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质量

第6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问题解决

一、问题中的思想与方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将会使许多问题的解决大大简化。比如,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是:“求证,任何6个人中,一定有3个或者相互认识,或者相互不认识。”初看,难以入手,但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以点表示人,以红线和蓝线表示两人互相认识和互相不认识,于是,略作讨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握手是社交常见的礼仪,与人初次见面,往往以握手示礼。假设在有N个人参加聚会的场所,如果每人互相握手为礼,全部的人共握手多少次?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没有数学思维的人,很可能采取猜的方法,而一个有数学意识的人,他就有可能用数学的方法求解。只要以点代表人,连接两点的线的数目则可表示出握手的次数。数学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看似很复杂的问题。

以上案例都可以运用数学归纳和分析的方法找到数学模型,这都是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说明数学思想方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小学数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常用数学方法,如归纳、类比、分析、综合……它们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在生活和工作中是终身受用的。另一类是独特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一般化与特殊化、定理……这些特有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通过数学方法的桥梁,能转化为一般的思维方法。

二、小学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审视我国现行的小学数学内容,以如下一些思想方法构成新课程的框架。

1.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并体会数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把握;数的构成及其运算规律是生活实践的总结;数学符号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的重要工具;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计算机出现之后愈显其重要性。

2.优化思想。所谓优化思想,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力求获得“最优”的结果。在我们周围,优化问题几乎随处可见。

3.概率统计思想。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资、贷款、证券交易、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经济行为的实现,其科学性完全依赖于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随机性及可能性等概率统计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对中小学生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教育,应当使他们了解条件是可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不是绝对可靠的;事物的多样性是普遍的,而必然性、绝对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去理解社会、适应生活。

4.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思想,或者说是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一种映射思想。它能使数学有效地提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反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而方程思想则是函数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是变量与变量互相制约的条件,它反映了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之所以强调函数和方程思想,主要是从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来看,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内部与数学外部均显得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每一场合。尤其函数与方程是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讨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5.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理应通过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较与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几何世界。直观几何、变换几何、推理几何、向量几何以及解析几何、拓扑和分形几何是人类对几何世界的不同角度的数学把握。代数化是研究几何问题的必然趋势,而图形直观以及图形分析是人们理解奇妙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的绝妙工具。

6.模型化方法。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阶梯。研究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作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建立数学模型也是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展数学、“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小学数学课程策略将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课程模式。

7.推理意识。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自觉意识。

8.计算机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运用计算机(器)等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处理复杂问题的习惯;通过对算筹、算盘、算表和电子计算机(器)的认识,理解计算工具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借助计算机(器)解决更多的问题。

9.集合思想。集合已成为数学科学各门分支统一的概念框架,又可作为数学各科通用的数学语言。渗透集合思想便可使数学与逻辑更趋于统一,从而有利于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第7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想;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81-01

1.应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进行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在发现问题之后,进行问题的解决就要运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在运用跟数学知识的时候要有数学建模的能力,还要兼顾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给予学生一种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数学各方面的问题的习惯以及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问题发现策略就可以通过训练形成并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案例进行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体现。案例分析:如果有三个城市,准备建立一个飞机场,这三个城市进行合作,这样这个机场应该修建在那里比较合适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一些学生就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和对于环境的认识,就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选择这个飞机场的建造位置就应该建造在人们方便进行的地方,使得所学要的旅途时间达到最短。这三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数量大致都在一个水平范围内,这个数学问题就是怎样选择机场到每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是最短的,需要建立一个三角形。在建立这个三角形的时候,要设立一个点P,这个点要与另外三个地方的距离都是最小的,这就是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模型问题。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就要讲数学中每个阶段的专题进行衔接,从而不断的猜想和推理,将这三个城市进行类比,依据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结论,可以用实际的替代物进行模拟的实验。学生先进行具体的实验活动。将大头针定在厚纸板上,代表城市。用绳子连结飞机场与城市。其目的有三种,首先具体表达距离等概念,并且以具体动作“移动绳子”使距离最小化,由此学生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直观体验。其次这类机械设计建立起几何与物理知识的连结,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为讨论是否存在唯一满足最小条件的点创造机会。

2.在教学中体验数学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思想是具有隐蔽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概念形成过程、结论推导过程、方法归纳过程、思路探索过程、规律揭示过程。引导、启发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思考、分析、归纳的过程中,逐步透过表象体悟概念、方法背后的数学思想,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可迁移的,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才是完整的。相对于概念、算法等知识点的学习,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与学生的领悟接纳能力联系较大,不是简单地依靠大量做题就可以习得的。因此,渗透数学思想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经过努力有能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中体验、领会相关的数学思想。

3.在实践作业中运用数学思想

数学的很多问题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产生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中,数学学习必然要延伸到实际运用中,最后也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又是融为一体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后,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将生活问题概括、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问题,再运用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这一环节,也是学生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对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实践作业主要起到验证、巩固的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教具、模型,计算其表面积等;将体育课上赛跑等项目的成绩,转化为相遇或相交问题。

4.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如通过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有规律的对比板演,指导学生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 从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思想和化归思想。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 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5.复习中及时提炼

第8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把结果变成了过程,把知识变成了智慧”,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与追求。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方法不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问题

1、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许多教师认为找到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法宝,大家趋之若鹜地想把所有数学知识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掌握,殊不知在没有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同新知识关系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走向同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相同的结局。

2、 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上,教师通常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但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的个别现象,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教师不能把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完全归咎于学生的差异性而放任自流,只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个别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得到缓解。

4、 巩固研究性学习结论的途径与现实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把“探究”、“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殊不知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尤其重要的一环。新知识的巩固不能只依靠纸上的练习,要与生活联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策略

1、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2、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 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结语

目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分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而开展的探索越来越多,相信随着一线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以及他们对教学指导纲领的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朝阳领域定会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第9篇: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快乐;学习;生活;数学问题;课堂教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

2.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教学“小鬼当家”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帮妈妈完成购买任务!课件出示了舒肤佳香皂一块装3.80 元,三块装9元,牙刷2支装3元,3支装3.80元等商品信息。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学习中发现原来当家除了完成任务外,还能花比较少的钱买同样好和更多的物品。这是为什么呢?看,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了。

舒肤佳引起的思考:学生说,三块装9元的舒肤佳,能算出其中的一块就是3元,因为9÷3=3元。又因为3.80元>3.00元,所以,我愿意选择三包装的,它便宜。显然,这是用同样的商品比单价。

牙刷引起的思考:2支牙刷3元,1支就是1.5元,买同样的3支只要4.5元,而3支装的要3.8元,说明3支装的牙刷便宜。呦,还能以同样的数量比价钱!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有各种比较价钱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4.运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拓展生活空间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在课余,我常常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美化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并把做过的事写成数学日记的形式,在同学间传阅,供别人参考,分享自己的快乐!

这是一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母亲节”快要到了,为了感谢日夜操劳的母亲,老师要求我们用50元零用钱,包扎一束鲜花送给妈妈,怎样包才最漂亮?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到花店了解每种花的单价:玫瑰3元/支,康乃馨1元/支,黄百合10元/支,白百合每束〈有五支〉30 元,郁金香20元/支。准备买什么花?各买几支?总价是多少?当然,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都十分有意思。

方法1:我认为康乃馨表示的是一种感谢,花语十分贴近自己想表达的心意,而且每支的价钱也便宜,所以买一打康乃馨再加一支郁金香(1×12+20=32)需32元,还可以买一张贺卡5元,共需37元。

方法2:有的学生认为妈妈喜欢玫瑰花,自己买10支红玫瑰,另加一支郁金香(3×10+20=50)刚好50元。

方法3:有的学生认为郁金香比较贵我不买了,其他的花我各买两支,成双表示吉祥和祝福,白百合每束有五支共30元,那每支就是30÷5=6元,总共(3×2+1×2+10×2+6×2=40)需40元。

方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种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妈妈浓浓的爱。从这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孩子不但纯洁可爱、充满爱心,还会运用“单价×数量=总价” 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还能综合运用“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及“求各总价之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给母亲送花的过程中,既运用了数学知识,又明白要爱自己的妈妈,要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