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钟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该课是考虑到中国画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画的范畴
过于广泛,由相对简单的中国花鸟画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
的基本分类和笔墨的知识,该主题主要由三个专题组成:(1)鉴赏中国花鸟画;(2)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知识;(3)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传承与发展。通过专题一的鉴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由学生自主总结出专题二,通过对中国花鸟画创作的基本了解,思考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个专题了解不是很多,在平常的学习中接触的较少,不管是讲还是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可以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学生。
三、学习目标
1.学会鉴赏中国传统花鸟画。
2.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产生和具体形态。
3.能够区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基本分类,学会笔墨基本技法,探索和发现新的中国花鸟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重点
学会多角度鉴赏一幅中国花鸟画,正确区分中国花鸟画的细致分类。
五、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用笔、用墨技法,在作品中体现构思,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相应的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绘画形式在国际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产生以及盛行的原因,鉴赏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构图形式“折枝法”,着重理解中国花鸟画“写生”的含义,读懂中国花鸟画的内涵,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活动之一:鉴赏中国花鸟画
(1)集体欣赏视频,体会画面中的意境,导出问题,这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画。
教师:咱们再来欣赏两幅作品:夏尔丹的《静物》,崔白的《双喜图》。根据你们对绘画的理解,能区分出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什么画种吗?
学生:《双喜图》属于中国画,《静物》属于油画。
教师:大家是依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分组鉴赏来继续学习。
(2)分组鉴赏教师临摹中国花鸟画作品,近距离观察画面中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以宋代画家崔白《双喜图》和南宋画家李嵩的《花蓝图》为例,探讨中国画的造型技法和特点。
教师:这两幅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笔触细腻,但是立体感不突出,用线条表现形状,色彩清淡等。学生这个时候会有疑问提出,比如:这些作品看起来并不是很美观,没有照片写实,为什么这些花鸟画作品价值很高?
活动之二: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知识
(1)中国花鸟画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欣赏两幅作品崔白的《寒雀图》和朱耷的《荷石水禽图》,仔细观察他们的画面效果有何不同?
分别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两种形式:工笔画和写意画。
(2)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哪些具体区分?
教师首先展示工笔花鸟的白描,淡彩和重彩作品,选择同一幅作品,学生更能直观明白。
展示写意花鸟的大写意和小写意。
小组一学习工笔花鸟的基本技法。
小组二学习写意花鸟的基本技法。
活动之三:中国花鸟画的基本笔法和墨法
(1)通过不同植物茎、枝、叶的绘画总结出中锋、逆锋、侧锋、散锋、拖锋。
(2)体验墨分五彩:干墨、湿墨、浓墨、淡墨、焦墨。
(3)根据兴趣爱好初步划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工笔花鸟小组,一组为写意花鸟小组。
①设定选题
②写生创作出速写稿或者根据照片制定初稿
(4)作品的研究和创作
工笔画小组
①把速写稿整理成线描稿。
②在拷贝台上把所要描绘的对象拷贝到熟宣纸上,可以选择铅笔或者毛笔。
③分染。中国画颜料覆盖力弱,颜色单一,需要颜色的重叠铺设,比如说绿色,学生在设色的过程中单纯用三绿,或用藤黄加花青两种颜色铺设两边的效果做比较得出用色的技巧。
④平涂和罩染。渲染和分染完成后,需要的叶子用淡的颜色进行罩染或平涂。
(整理完成成品)
写意花鸟小组
创作或者临摹中国写意花鸟,要求作画者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这个过程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教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适时指导,最后创作出一幅符合标准有意境的作品。
2.作品展示
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开展评价活动,促进互相提高。
3.设计意图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基本分类和笔墨的基本常识。掌握用笔用墨的技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以及对中国花鸟画进行系统、发散思维的能力。
4.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
能总结出自己在本堂课内最大的收获。
(2)学生互评
学生从参与度、参与效果的角度出发,以A、B、C三个等级呈现。
(3)教师评价
课堂内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小组进行终结性评价,分A、B、C三个等级呈现。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完成了花鸟画的创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花鸟画该怎样去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花鸟画是否是不可超越的?
中国花鸟画继续发展下去是否该融合其他领域的艺术手法?
比如,油画、版画等的机理效果?
你认为怎样才能在花鸟画作品中呈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5.板书设计
(1)鉴赏中国花鸟画
(2)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初中三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化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化学时不至于显得太吃力,因此,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包括学生自身对化学的陌生而引起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的主观因素。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因此,老师必须要重视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教育目标在于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自己自己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发现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及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及思维健全的提升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非常强,且对知识的处理加工整合能力也处于提升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发现学习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发现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探索发现的能力,具备对外界细微事物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到化学学习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谓化学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能运用一定的化学知识。
化学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铁在潮湿的环境里会生锈,做馒头要加酵母,我们所用的生活用品如洗发膏洗洁精等的成分及功效,如果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感兴趣都可以深入的去了解和探索;再比如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PH值的不同,学生都可以对此进行系统的整合探究。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可能会稍显陌生,老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接触新知识时的好奇心,用化学课实有趣的一面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今后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
发现学习的精髓在于,不直接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发现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参与和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及结论,但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参与探索发现的乐趣,老师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定期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供学生研究探索。
比如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大多数学生只会考虑到水会导致铁生锈,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只与水接触就会导致铁生锈。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对比实验,设置三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在水中,一种是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一种是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另外设置一组在真空空间中。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只与水接触不和空气接触的钉子和在真空中的钉子都不会生锈,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钉子少许生锈,而同时接触水和空气的钉子生锈最为严重,根据这一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只与水接触和在真空中的钉子没有生锈?因为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钉子没有与空气接触,在真空中的钉子既没有接触水也没有接触空气,所以没有生锈,而暴露在空气中的钉子有少许生锈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水分,既与空气接触又与水接触的铁钉生锈最严重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生锈的两个条件――水和空气。由此学生可以得出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不止是水,必须同时满足水和空气两个因素铁钉才会生锈。
通过这一实验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在此过程中又发现问题,通过动脑思考后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符合发现学习的特征,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老师要向学生传输重视过程的精神,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细心发现问题,认真思考问题,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大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尽善尽美的完成探究过程中的每一步,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东西远比只记住一个实验结果要有用的多。
二、重视实验在化学课堂上的重要作用
(一)化学实验的设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最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很多学校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提供充足的化学实验设备,但有的学校明明具备良好的化学实验条件,但老师为了赶课时,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化学实的重要性。事实上,单纯的学习化学方程式和计算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下去学生会对化学这门课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化学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化学学习中设置实验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打破客观局限
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为学生配备完善的化学实验设备,有些学校的条件不允许,很多实验学生无法自主动手完成,但是不通过实验学生又无法真正理解体会,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多媒体设备,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实验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并在观看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实验现场,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印象,弥补因教学环境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教学上的缺陷。
关键词:高中化学;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18-0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4、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作业设计;优化教学;主动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是一个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环节,其
与课堂和课外教学一起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巩固与运用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在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设计依旧停留在原有的抄抄写写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就要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作业设计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为:缺乏针对性、缺乏选择性、缺乏多样性、缺乏社会实践性和存在随意性。
在缺乏针对性上,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完
全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布置一些比较偏于难的作业,这种作业的设计模式是完全不顾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在语文作业中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缺乏选择性上,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只是片面地多布置作业,没有对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有计划性的精心设计,这就造成作业单调而又乏味,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也没有获得实际的效果,学
习效率非常之低。
在缺乏多样性上,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完全不顾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只是拿大量的时间去找一些已经掌握或者将已经讲解到的习题划入到作业的范畴内,这样所布置的作业是完全没有挑战性的,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这种情况如果存在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对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在缺乏社会实践性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都固定在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上,无法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到学习中,这样学生就无法在作业中对这些知识去思考、其观察、其感知。长久下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就和作业脱节,学到的知识也无法应用到生活之中。
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作业布置中是最明显的。很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只要打好学习基础就可以了,在作业的布置上无需过于精细化的追求,因此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就随便地布置一些例如抄生词、超课文这些简单而又机械性的作业。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小学生的作业设计是不用经过任何思考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简单而又机械的作业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优化设计的应用
1.设计多元化的作业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作业来说,其不是单一而又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是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而又合理的情景中获得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注意到对学生参与学习热情的调动,但是,作业同样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也就忽视了对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和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作业设置上尝试一种新的方法。首先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成具有趣味表演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自我选择性和实践性等多种类型的作业,然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以查资料、图画、剪报以至于手工制作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以多种形式来将自己的作业呈现出来。作业不仅是一个载体,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它又是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凭借,让学生在这个支点和起点之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的创造中,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景下,充分地利用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熟悉材料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和展示,不仅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2.设计自选式作业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到升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就要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作业。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讲解完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再来布置作业的,这样在作业的量、难度和完成形式上,就由教师占据着一定的主动权,而学生就会在一种被动的局势下按照教师的规定将这些作业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虽然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定将这些作业完成,但是用功的学生会完成得比较好,而那些不够用功的学生常常都是采取一种拖延与逃避的方法对付作业。但是,如果让学生在作业上自主选择,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度、自己的学习兴趣,一步一步来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并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水平。选择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了热情参与的欲望,同时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中。
3.设计多层次作业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体制还是现在的教学体制,在教育的对象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在发展的空间上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作业设计上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特长和知识基础采取不同的实施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知识水平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是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此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教师就应该多层次而又有差异性地进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适当减少作业量与降低难度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些抄写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此来让他们在易学和乐学的基础上解决他们接受能力差的问题,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地增加作业的难度,对于他们的作业设计可以从积累语言文字、提高操作能力、拓展课外阅读水平等方面出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接受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例如,在词语造句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幸福”一词造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这个词从不同的句型中进行,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造一句话,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多造几句话,非常好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拟人、比喻这些角度出发来变换出不同的句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其作业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其解决方案的实施一定要从最优角度出发。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它的优化设计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同时还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采取人性化的方法来实施,这样才能使作业设计得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将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曾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9):6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优化
实验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的具体体现,化学理论是实验现象的本质和支撑,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的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条理化的化学知识。教师要从实验准备阶段、实验进行中、实验之后等三个阶段来全面的进行实验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前――合理设计实验
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合理的设计实验,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对于实验步骤的合理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遵从的就是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现象,得到相应结论的验证。因为在一些实验中,实验现象并不是很明显,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步骤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是出现操作上的错误,那么就很难观察到实验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实验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实验,争取将实验现象明显化,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对于实验方案要加强和改善,才能够优化实验过程。另外就是在实验装置的选择方面,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有很多种,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用简单装置能够完成的尽量不要用复杂的装置,因为越是复杂的装置实验所需的时间越长,容易给实验增加难度,应该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来完成实验,来达到合理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的正确选择能够使原本复杂的实验简单化,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实验现象。
比如,在“氧气的制取”实验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制取氧气,但是不同的实验材料要选择相对应的实验器材,如果选择过氧化经制取氧气,需要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来制取氧气,应该选择固液不加热型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如果选错实验器材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2.实验中――优化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选择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验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对于固定的实验内容要懂得更新变化,以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拿来实验器材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的到实验现象之后告诉学生实验原理等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实验过程显得有些枯燥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采取更加灵活新颖的方式来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对化学实验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酚酞和碱性溶液反应实验现象研究中,教师可以创新实验过程,找来一个折好的白色纸花,实现洒上酚酞溶液,等待完全晾干之后,整理好备用,准备好碱性溶液,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变魔术”,拿出准备好的白色纸花,然后洒上一些“神奇”的溶液,接下来的时间静静的等待奇迹的发生,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原本白色的纸花变成了红花,这一实验现象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视觉震撼,感觉到这一实验是非常有趣的,不像传统实验那么死板,是以“魔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非常有趣新奇,能够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魔术大起底,学生也会全身心的投入,对于这样的化学实验更感兴趣。
3.实验后――进行实验总结
一些教师往往在实验成功完成之后就觉得完成了教学任务,已经发挥了实验应有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方法其实是不对的,不论实验成功或是失败都应该对实验进行总结,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吸取失败教训,达到实验有效性的最大化。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后,首先要从实验现象方面进行总结,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下次再做的话要注意哪些步骤,对于相应的实验,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不是由于自身的疏忽导致的。另外对于实验的结果也要进行总结,当实验圆满成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在实验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导致整个实验连贯并且效果良好的因素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在下次实验中再次借鉴的,要进行归纳总结。当实验失败的时候,就更不能逃避了,一定要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实验失败的根本原因,导致失败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回想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细微操作进行总结分析,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的。比如,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如果是密度比空气大的就要采取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如果是不易溶于水的可以采取排水法收集,如果收集的方法选择错误也会造成实验的实验。有反思总结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进行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总结优点,弥补不足。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对于整个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优化实验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蒲永霞.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发展,2010年11期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 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 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 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 ( 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 ( 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 ( 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上课,教师为学术权威,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的学术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权威也就会越来越大。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 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非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在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老师上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⑴问题与情境: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火电厂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⑵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如,可以在学生学习了1———2 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以后去探究元素周期律。⑶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过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被其它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85-01
一、教学目标
掌握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控制。通过对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推测及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了解酸雨形成的途径及防治方法,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氮氧化物的功与过的探讨,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过程
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当地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空气质量报告中要提供SO2、NO2的指数?它的意义何在?
2.空气中的SO2、NO2主要来源是什么?
启发学生从自身感受的角度讲述大气污染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对以上问题要更深一步了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CO2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们性质上有何异同?
C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A、 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B、 化学性质: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与水化合CO2+H2O=H2CO3。③与碱反应 CO2+Ca(OH)2=CaCO3+H2O。④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是酸性氧化物。我们如何验证一种氧化物是否酸性氧化物?从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分析;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作用的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气体。
2.在通入SO2的蒸馏水中滴加石蕊试剂。
从上面的实验和以前学习的知识了解到SO2、CO2通入石灰水中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提问学生:如何鉴别SO2、CO2两种气体?
利用SO2的气味、漂白性、还原性等进行鉴别;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可参考如下设计。
1.收集SO2、CO2各一瓶,闻气体气味;2.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3.分别将SO2、CO2气体通入酸化的KMnO4溶液中。
SO2可使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作用吗?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SO2,在SO2中硫是+4价,它可以在反应中升高,也可降低,故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SO2物理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且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它还能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联系生活实际分析,SO2有哪些用途?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织物都可利用SO2来漂白,但某些不法商家却利用SO2来漂白食物,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你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辨别是否添加了SO2?组织学生讨论。
品红溶液通入SO2再加热到沸腾。SO2与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是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SO2的漂白作用与氯水漂白作用是有区别的;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用几分钟时间给小组成员归纳要点,由学生代表陈述,其余同学补充)。
氮也具有的氧化物,那么氮的氧化物有几种、其中氮有几种价态、氮的氧化物中属酸酐的有哪些、NO、NO2的互变关系如何?
1.氮的氧化物有5种价态
NO2与溴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根据已学知识如何鉴别这两种气体?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可参考以下方法:
1.将两种气体通入水中,观察水溶液的颜色;
2.利用AgNO3溶液鉴别。
设计实验: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
从3NO2+H2O=2HNO3+NO;2NO+O2=2NO2两化学反应综合考虑,归纳小结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H2O反应的两个总反应: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拓展延伸例:将一充满NO2和NO的混合气体倒立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若水上升到1/4处,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试管中气体体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差量法计算。
3NO2+H2O=HNO3+NO ΔV=2
[课堂讨论]保护环境――如何防治SO2、NO2对大气的污染?
编辑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化学复习教学中借助编辑,能使复习教学出现新、巧、深、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编辑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宏观构思的方法。当原有的教学过程不适应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就需要重新编排,重新组合。在中考前的总复习中,若以课本为顺序,学生总有吃“二遍饭”的感觉,同时也不利于“四基”的进一步落实和提高,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应将那些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基本方法提前编排;对历年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点问题,要变更角度、变换题型、反复编排。这样编辑既落实了基础,重视了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突出了重点,切合中考要求,又给学生以全新的印象,消除学生乏味的感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巧:编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解题思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教材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且考查方式也由过去的“重现型”向“综合型”、“理解型”转化,由于该内容纷繁,题型多变,思维抽象,条件隐含,因而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物质类型、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实例等几个方面总结,讨论完成后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常见反应,如:有机物的氧化、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等。
这里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上升到物质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并归纳找出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特例,层层递进,环环加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编辑。
深:从内容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层问题。从因编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指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探索到更深的层次。这样的编辑,既能与中考吻合,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证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是错误的 。
该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要求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来错误结论。而寻找这一反例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找出在错误说法中将不同关系联系起来的关键词“一定”“可能”等在何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该题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揉合在一道题中,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在习题编制上的综合性,在思维上的启迪性和深刻性。
活:显示出教学程序上的灵活,跳出了教材按学生所学单元内容的范围编排习题和讲解例题的框框,显示出编题、解题过程的灵活。化学复习教学重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中介”,习题能反映能力,解题是能力的标志,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多层次地设计一些多途径、多角度处理的开放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综合题,培养思维的严密性;设计一些论述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信息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设计一些层次高、综合性强的习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由肤浅变为深刻,由零散变为系统,由局部变为全面,使复习教学过程不再单调且富有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 优化 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科书的简单复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必须基于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必须具有反馈和调节的环节;教学设计本身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建议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如下程序:
一、要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1、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2、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做好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