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电企业 政工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63-01
自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调节自主化加大及市场准入标准放宽的驱动下,国内市场开放度逐步加大,从而使得国际上一些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纷纷入驻到我国市场领域里。如此一来,我国外企业的入驻逐步将会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势必将会逐步加剧,传统市场中的垄断行业将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既给我国的电力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了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带能力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加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如何转变自身发展形势,以更好的满足现代市场需求成为了现金电力企业所亟待解决的一项重点。电力企业自身的转变与创新,不仅是在其管理模式上,更与其政工工作上息息相关。
1 电力企业中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伟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将我国企业内部的政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随着电力企业内部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逐步被也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电力企业内部调整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意识、经济关系、社会联系等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企业政工工作开展的环境、内容、形式等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工工作优势,帮助企业快速建立起一批技术过硬、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已成为现今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一项关键点。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凝聚力、统一企业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是第一要素,政工工作的开展就是从人入手,转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中唱到人本主义理念,促进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和热爱感的提升,在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培育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发掘出每一名企业员工的潜力,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2 如何在电力企业中做好政工工作
2.1 首先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中,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是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作为企业高素质公正工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语言、写作、协调等方面。要坚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开展企业政治工作时候,一直保持思想先进性,并且使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想要创造“政工效益”,政工人员就要多动脑筋。企业的政治工作要有思考才能创新,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和信服力。
政治工作人员不光要善于汇报,还要勤于和群众沟通,这样在开展政治工作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政工人员想要更好的进行宣传和传播思想,就要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通过将先进的理论思想融合在日常工作像宣传报告、起草文件、撰写报告等中,贯串企业管理,可以让整个企业,从领导到员工都受益。政治工作较广的涉及面致使只有高素质的政工人员才能胜任,处理好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将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创造出最大限度的“政工效益”。
2.2 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要选准切入点,讲求时效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职工的思想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增加了难度。选准切入点,是想要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点。广大员工的利益才是企业政治工作的出发以及落脚点,将员工关心的热点或者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宣传引导以及说服教育。这样来使大家明白,考虑问题要将个人利益放进全局范围,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及全局,有可能误入歧途。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完成企业各项工作任务服务的,它应该围绕企业的奋斗目标,紧跟时代步伐,拓宽思想教育和服务的领域,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结合起来。想要进一步做好电力企业中的政工工作,就应该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开展,并将其作为全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更好的树立企业文化意识,有目标、有信心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2.3 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关键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的职工在利益分配、工作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必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帮助和引导职工如何面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利益分配上的差距等改革带来的阵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创新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供电企业是服务行业,直接面对全社会和千家万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要在巩固已有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教育员工热爱企业,珍惜岗位,为供电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道德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律意识和企业规章教育,让员工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项规则,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按企业规章办事,并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保护、发展企业,实现以德治企和以法治企的结合。
总之,我们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墨守成规,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创新机制。以往管用的谈话、开大会的形式已经不能够普遍适用了,也不能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去为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再去做化解工作。我们要主动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大的改革举措之前,建立超前的导向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加深职工对企业改革举措方面,要增强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和消除职工的思想疑虑。只有正确认识了企业和行业现状,才能增强职工对改革的信心,并取得职工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工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惠君.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科技信息,2008(33).
[2] 李乳桂.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科技资讯,2008(12).
[3] 闫灵恩.十七大报告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集创造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在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①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②
由上可知,我国已从战略性、长远性和发展性详细阐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长远规划。而作为青年成长的平台――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简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由教育主管部门面向大学生设立的一个重要立项项目,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理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以此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新型人才。
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该项目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如扩充了项目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个项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所说: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③。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提升国家创新创业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高校教育已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教师教、学生的学的老套培养模式,这种的培养模式下所培育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大程度上是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并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所代表的新一套培养模式才是当今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与实践中,以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帮助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直秉承这一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人的全面素质中包含很多,如思想品德素质、基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创业素质,等等,而在众多基本素质中,创业素质是核心内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创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更好地支撑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的大学生,可以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潜能并提高和释放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文化氛围的需要
在文章开头提到了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创新类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社会都充满创业创新气息,这就更加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推广。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可以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主要还停留在大学生的本科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仍存在很大空白,这样就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终身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前行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连续性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形成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教师的传授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应通过一定的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校应在现有课程上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真实地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应多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饱含创业创新精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文化氛围下,高校将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培养造就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形成,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创业就业,使得高校能更主动地为国家的长足发展服务。
注释:
①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②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路,创新是民族之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不强
在创新方面,大学生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影响,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主动思考,创新意识薄弱,日常学习也以应付各种考试和考证为主。在创业方面,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都想获得一份安稳且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只身冒险,投身于风险大的创业中,再加上不少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业能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不够,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2.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浪潮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还仅处于认识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很多高校仅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将它纳入必修课的范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部分学生有些创新创业的想法,但由于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创新创业的想法没有得到更深地挖掘,往往止步于空想阶段。因此,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行为,阻碍了学生接受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首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传授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意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中去。在校内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部门和社团,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开展校友创新创业事迹宣传展、创新创业讲座、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萌芽意识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来开设创业类课程,使课程多样化,人性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也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学长学姐的事例,让他们知道创新创业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课时、师资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适当开设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课程等制作成为视频或者PPT等形式的文件,使大学生也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安排学习。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要在摸索中前进,吸取教学经验,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校可以设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组队,每年布置一定的创新创业任务。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结合,可以弥补各个专业学生的不足之处。另外高校还需加大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力度。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杜绝部分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充分发挥寒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三、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探寻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晓禹.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3):269.
[2]郭云丽,薛芳,周雪莹.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250.
[3]唐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5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任务,更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充分融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内涵基础上演化的一种新概念,它是指“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创新”和“创业”两者都强调“创”,即都强调一种开始,内在都蕴含着开创精神,都突出强调创造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共同目标和追求都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1]。将“创新”的理念渗透、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从“知行统一观”的角度着眼,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推进,已经是经济增长方式和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就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指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基础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727万,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749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非常大,社会职位供应不平衡,加上求职者意向和现实需要的差距,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基础,高校改革的方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动力。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由从业型向创新创业型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二)电子商务行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从原先的应用型技术扩展到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服务型应用,我国很多传统企业也开始纷纷向电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就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棘手更高的要求。由于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的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服务型应用,因此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相应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需求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需求,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延伸到以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因此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加强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
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自然也少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和实施。高校应积极整合企业和社会各方的资源构建完善开放式多元化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把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实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实训。根据创新创业实践的特点,文章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认知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思考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三个部分:
(一)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的认知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认知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掌握、实地调研和企业体验,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1.依托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系统性的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系列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通识类实践课程、学科交叉类实践课程、提升与研究类实践课程,即入门、应用、研究三个阶段的实践课程[2]。高校应针对自身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中,构建与创新型人才相匹配、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相融合、具有独自特色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2.加大学生参加电子商务行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类教学活动力度,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和实验沙盘实训,让更多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4.完善学生参与校外实训实习教学的管理,指导学生在实训实习基地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管理创新创业能力。
5.利用多种渠道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采用讲座或座谈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接触典型、学习典型、感受典型,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能力。
(二)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的思考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思考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和学术创新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创新创业的熏陶。
1.高校校园内定期举行创新创业类技能大赛,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创业导师共同指导,通过各类大小的比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体验创新创业经历、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增进沟通交流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大力举办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新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和讲座论坛,开展电子商务学术周、科技月等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训练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熏陶。
(三)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的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是指专业教学与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紧密配合,深度融合,引导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1.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知识和技术,使其成为大学生科技合作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
2.依托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各企业的合作,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让更多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管理和运作环节中来,提高他们创新创业能力。
3.强化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如企业顶岗实训实习、订单培养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企业的一定时间段的具体实践实习,让学生从实战中将学到的电子商务运营、物流配送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力,熟悉电子商务企业各种岗位的操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为未来自己求职和创业奠定基础。实训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将被企业优先录用,解决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使高校、企业、学生都从中受益。
4.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时间视为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的相关竞赛或实体成果,可以与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和具体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
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时候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贯穿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者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促使创新创业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快速地转化为实践能力[3]。
五、结束语
随着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其符合当前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作者:沈洪科 单位:成都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财经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438-01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1]。财经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财经类院校已经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及创新体系。
一、目前财经类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缺乏物质保障
完善的体制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行的保障,但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个别高校甚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缺乏,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如财经类院校对创新创业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创新创业竞技比赛重视程度较低,由此造成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较低。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部分财经类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另外,个别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充分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思维的培养。已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院校,也仅注重创新创业竞赛,其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相对简单,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并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三)学生主体缺少激情、创业团队凝聚力低
在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学生占据主置,因此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高校的学生多为90后,且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这就造成学生缺少一定的竞争意识,对创业缺少一定的激情。多数学生会选择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则不会选择创业。另一方面,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多是以兴趣爱好为基本结合点,对创业成功充满着希望。但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团队的凝聚力会下降,多数团队成员会放弃,不再继续坚持。
(四)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财经类院校热门专业的分数相对较高,学生受家庭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思维相对僵化,职业定位多向公务员、外企等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多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目的是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自己将来获胜的筹码,缺少必要的创业意识。
二、财经类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整治措施
(一)完善体制、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设进程,通过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2]。另外,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二教育内容来实施,采取相应的扶植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扩大其宣传的影响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专业课程建设,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鼓励院校在校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导师,并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
统一思想,全面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条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扩大创新创业园的规模,提升其发展层次,引进先进的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3]。就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校内资源及校外资源,积极拓展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学生的政策法规教育及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团体的凝聚力。
(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课程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实际的课程教学,开展适当的实践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提高学生及家长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注重宣传成功创新创业的案例,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思维。
三、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财经类院校作为一种专业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其学生创业,还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方法。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将在校期间学到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付诸于实践,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丹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9):254-255.
[2]陈勇.基于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0):146-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编号:JJKH20170274SK)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协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重点课题“净月高校联盟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研究”(编号:JGJX2015c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60-02
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支配着人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行为、方向和目标,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于高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计学分,同时,专门设置创业学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在“双创”这样的大环境下,KAB、SYB等作为专门传授创业实践知识的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相关课外活动的学生也快速增加。
学生对于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小,对于在班级里积极出头参与课程也有一定抵触,特别是在必修课的课堂里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即便是在多数同学是因为兴趣才选择的选修课的课堂上,也会因为课堂时间限制,而使得部分有想法的同学难以在想法出现的时候及时与教师、同学分享并得到反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业学分的要求而上课,完全不懂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他们将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日渐浓厚,但是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方式还不清晰。由于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及相关奖励政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学生是以将创业项目落地为目标进行的创业活动,而大部分的同学则是为了取得学分、锻炼能力而参与的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学生们即便是参与了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但是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只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作为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针对这些情况,要上好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基于混合式教学构建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学模式。
二、在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观念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创新创业精神教学的不同的教学途径。由于可以有效连接课堂、网络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部分理论知识学习;二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时在线上和任课教师及同学交流;三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根据任课老师安排的讨论课题锻炼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只想取得创新创业学分的这部分同学,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其课堂参与感,使他们真正了解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所有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法条等内容
一是将文字类和视频类的国内外的创业小故事案例添加到网络课堂资源库里作为实体课堂的预习内容,譬如马云、乔布斯等人创业过程的文字案例,讲述张瑞敏创业精神的《首席执行官》等视频案例,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线上充分预习这些案例内容,然后在实体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围绕主题发言,教师再根据学生发言和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并讲述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理论知识内容。
二是在网络资源库中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比赛相关说明,包括创业计划书模板,路演用PPT模板等内容,还有创业相关的法规法条,比如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权法等,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需要查阅时就能比较方便地找到。
2. 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开课之初将学生分组,开展线上线下的讨论、游戏及行为训练等课程内容。讨论的内容围绕有关什么是创新精神、什么是创业精神,企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流程等问题和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构想和方案展开。提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按照头脑风暴的原则,不求质而求量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不轻易评判。在线下讨论时,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指导。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见解,教师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上讨论时,教师及时阅读讨论发言,适当做出指导,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下实体课堂时进行归纳总结。
3. 采取游戏演练和行为训练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一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做一些创业类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使同学们从游戏中获得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线上布置剧本,描述游戏及每个角色的基本情况,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在线下实体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游戏对抗,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全面和深入了解创业及企业运作中的部分具体过程。游戏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讲述在游戏中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和游戏演练过程进行归纳,并引出创新创业精神在整个创业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知识的讲解。
二是在实体课堂采取行为训练的方法,分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力、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在将来创业就业过程中所需的心理素质。
4. 采取实践模拟演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和对网络资源的线上学习,分组准备创新创业项目,并在最后一次实体课堂进行演讲。教师在课堂上分别介绍如何较好地展示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如何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做准备,如何利用这次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创业孵化园,展示学生身边的成功的或获奖的项目带给学生比较直观的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成果感受。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题和要求,用两周的时间进行调研、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最后确定创新创业的项目,并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的撰写。经过两周的准备,由学生们利用PPT汇报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实践活动的进度,展示项目选择的思路和已经确定的项目。对展示出来的创业项目,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对项目挑毛病、提建议。每组学生要将同学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置疑进行分析,回去后对创业项目进行完善、优化,并于下周进行最终的项目展示演讲,提交创业计划书文档和PPT演示课件。最后,教师对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践活动,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火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混合式教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遍性教育,所以要广泛开设课程,目的是推动学生转化所学的知识,激发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创新创业能力都是必需的,创新创业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与普及性教育不同,学校需要选择和动员一批愿意以主动创业为目标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巩固内心的冲动与热情,并且训练他们许多思维与行动的细节,选择一个领域去进入创业的门槛;三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转化的教育。创业是为了让新的企业代替旧的企业,是开创全新的需求以改变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有重新建构生产函数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其核心是知识的转化。这需要深刻认识知识,将知识与需求,特别是那些新的需求与深入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让创新创业学分的含金量更高,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层次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42-02
[作者简介]郑岩(1967-),男 ,辽宁大连人,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宿伟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院长,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大连大学党委工作部基层党支部创新立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明确要求。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对其今后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有助于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平台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旅游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重点不同。起步阶段,以传授创业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主;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成熟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为主。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校专业化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模式。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紧密联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刘艳(2014)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高度融合,构建3大平台、6大模块、综合选择的课程模块,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彭文博(2012)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提出了“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赵刚(2010)在“创新创业教育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建设合理的外显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合理的内隐型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第二课堂”。高静(2011)在“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提出:改革单一教育模式,变一元专业教育为二元就业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到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总之,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并且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到研究范畴。因此,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课堂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打造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成榇葱麓匆等瞬排嘌的指向标和根本依据。当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比较滞后,与旅游行业实践脱节严重;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和丰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少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够细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旅游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旅游高校大学生要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积极重视发展个性,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广大旅游专业学生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认真夯实理论知识,刻苦掌握基本技能,加强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旅游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强化创业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抓住有利时机,推动自主创业发展。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三)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2014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总体良好,达9351%,但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4222%。这主要缘于旅游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辅导不够重视。个别旅游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紧限于传达国家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职能范围小,服务方式不够多样。这就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养。所以,旅游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旅游管理R悼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创业能力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传授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己任,对本职工作有着炽热的追求,对学生有着诚挚的热爱,事事处处显示出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创业素养、高超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第一课堂教学方面,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在课堂授课中,结合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链接到互联网上,作为有关理论知识讲解的实例,生动、活泼,即时性强,效果好。第三,结合课程内容,向学生传递有关旅游创业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第四,利用网络上的优秀微课资源,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
在第二课堂教学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如优秀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网站、旅游规划与策划案例等,提出相应的要求和问题,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了解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增加教学资料的丰富性,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教学不以介绍知识理论资料为主,应当以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资料为主,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新问题,思考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旅游管理现实问题讨论,提出见解,在交流中发现并强化自身长处,形成某一方面的强势能力,以此能力开拓实现创业发展。利用旅游互联网制作、引导学生的旅游创业事例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旅游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新创业能力 指导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指导模式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要求把创业作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重点是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材料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人数也在同步增加,以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其初次就业率为77.4%,意味着有将近160万毕业生未在毕业离校时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可谓不严峻。
就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指导模式比较陈旧和雷同,没有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到就业指导的核心地位。结果导致就业指导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要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和更具实用价值的就业指导,就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更要寻求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深层剖析,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内容,这样才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的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为了能深入了解和真实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武汉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经过筛选,有效问卷一共476份,有效率为95.2%。在有效样本中,男生为259人,所占比例为54.4%,女生为217人,所占比例为45.6%;在年级构成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7%、26.3%、24.4%和25.6%。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到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选择感兴趣和非常感感兴趣的比例总和分别为71.3%、73.8%、57.7%和41.2%,参与意愿在二年级以后逐步下降,这也与大学生的大学发展周期有关。大二的学生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在经过大一的探索后,逐步认定和认可了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较之大一会更加强烈。而对于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估,只有不到37.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或者满意,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满意也导致了其创新创业的高意愿。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动机分析
31.3%的大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20.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相关的经历,以期对未来发展有帮助,18.5%的学生选择为了赚钱,16.4%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剩下的13.6%的学生则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476份有效样本中,113名大一学生中只有不到15%的学生有参与过创新创业类的活动,说明一年级学生虽然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实际参与的人数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而这个比例在125名大二学生中上升为33.6%,在116名大三学生中为43.1%,在122大四学生中则攀升到了47.5%,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随着年级的成长而快速上升。至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类型,最主要的活动为选修创新创业类的公选课程以及聆听过有关创新创业内容的讲座,其次为有过一些校外的兼职经历,再次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者类似的活动,最后只有不到3.1%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大赛或类似的比赛。由此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真正参与实践的人数还是相对不足。
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途径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95.3%的人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对于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近7成的学生首选参与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问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选哪个主体给予支持时,66.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23.2%的学生选择了政府部门,剩下的10%的学生选择了家人和朋友。对于目前高校中实施创新创业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78.6%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47.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37.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31.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还有23.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可见,大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学校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对此充满期待。
从这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偏弱,参与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但想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意愿比较高,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来提升和挑战自我,他们认为学校有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
三、就业指导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三个考量维度
1.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具有新颖性、开拓性、持久性、执着性、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特别是自主性,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最为缺乏的品质,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既能勇于进取,迎接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又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地去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2.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根本原因,它指人对创新创业活动自觉的反映,也就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起到促进和动力作用的个人心理倾向。这种意识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这样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训练,就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
3.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是创新创业活动实现的有力保障。它是指在为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综合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是与创新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依靠教育和实践来获得。结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社会机构相关调查所反映的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认知能力,包括认知环境、认知自我、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二为职业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分析和解决问题、决策、团队合作、经营管理、应对变革能力;三为社会能力,包括有效沟通、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
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
1.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的课程体系多由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的课程构成,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则是立体化的,在这个体系中,除了原有的课程,还需开设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好是将这些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形式。在此基础上,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并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结合起来,以形成这样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采取多种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其中,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多看、多听、多问、多思,不断调查和实验,不断总结,方能在实践中出真知。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恰恰注重实践性,这意味着必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个部分。校内平台的搭建要将重点放在丰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上,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同时,扶植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类的社团组织,如创业俱乐部、创新发明协会等,通过协会的号召来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外平台的搭建主要是通过创业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见习等形式来完成,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以此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从而确保了大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不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还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这支队伍。因此,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更需要组建这样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基本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一线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较好,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指导中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扩宽指导教师队伍的来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一定讲授能力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担任就业创业导师,特别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校友尤其适合担任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尝试提供一些机会,鼓励和选派一些指导教师到企业去实习,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
总而言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培养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唯有此,才能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育人助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沈超.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 [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为视角,通过对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的问卷调查,来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探讨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42-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满足。创新让我们无法停住思维,也无法停止脚步,它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生活需要创新,我们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我们,创新来源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因此,培养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政府和高校也全力推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许多好的政策和支持,积极鼓励、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好的创业东风,大学生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助力学生的创业梦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兴趣、动力、阻力、优势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特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93人,女生112人;其中,学生249份,来自于33所不同高职院的教师56份。
二、调研情况[1,2]
1.创新创业目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两个选项,33.8%选择“解决就业”,53.2%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占有9.3%,还有3.7%选择“寻找刺激”。这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以选择创业,但这种创业可能会比较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W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带着抱负、信心,必然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选择“获取更多财富”和“寻找刺激”的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们的创业不是冲动行为,而更多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并把创业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创新创业的兴趣。针对“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15.7%回答“很有兴趣”,70.6%回答“比较有兴趣”,说明在双创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这是一个好现象。
3.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回答“您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时,3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31.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17.6%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媒体,只有19.6%的受访者选择就读学校。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作用依然薄弱,应该发挥社会媒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知识及案例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敢想、敢尝试,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4.创新创业的阻力。当问及“您创新创业的阻力来源于什么?”时,38.2%的受访者选择经济状况,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知识,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这说明经济状况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确实是影响理想走向现实的一大要素,没有经济的支撑,确实无从谈起创业梦的实现。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从国家、政府政策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银行的扶持等,都可以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应该加大资金扶持方面的宣传,使大家更无后顾之忧。对于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基础,说明大家还是弱势了知识和专业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专业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想要另辟蹊径也是无从谈起。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有冲动的劲头,而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对社会、对市场、对运营等多方面的认识,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前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高校和社会应该更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层度。在回答“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一问题时,从学生层次的受访者来说,1.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很大提升,67.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一定提升,30.2%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而教师层面的受访者认为12.1%的学生有了很大提升,78.8%的学生有了一定提升,12.1%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加强;第二是教师的付出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升的层度远高于实际情况,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找到更好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创新创业对高校的要求。45.3%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4.7%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人选择“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有此义务,这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对于课程方面,20.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30.2%的学生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30.2%的学生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22.6%的学生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而48.5%的老师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1%的老师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15.1%的老师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30.3%的老师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7.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势,96.2%认为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4%选择“专业素质较高”,96.2%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49.1%选择“网络信息能力强”,可见大家都意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不止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能力,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要有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活力和热情去挥洒青春,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扶持、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路,实现创业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很大阻力。我认为,此时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帮扶,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予场地;邀请银行给予无息贷款;邀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导舆论宣传,比如请媒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处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当中;请媒体邀约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让大家感觉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开设公众号,分享创业人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让大家有经可取,让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经验而望而却步。再者,政府可以设立基金、项目,引导高校参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高校培养广度。随着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的问题是力度还不够宽广。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大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也是根本问题,高校和老师们必须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范围过于狭窄。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题,回答有很大提高的只有1.9%,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其他科研项目的,数量相对少之又少。这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我们要全面推开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使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要提升至绝大多数的学生。
3.加深实践教育深度。要使大学生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如何增加实践教育的深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努力:(1)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自身优势,加强对实训条件的完善,搭建良好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想创业的同学,让大家可以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身提高。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可以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优秀的项目利用校外基地去实施,让大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参与企业运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准确清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探索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勇气和能力;要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止依靠试卷,更注重报告、实操、论文、专利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实现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扫除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的障碍,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传统陈旧的禁锢,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一到大三,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策略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该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鼓励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接收所需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融合、技能的提升、灵感的碰撞。(4)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创新技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实验技巧和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要充分发挥高职实训条件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来引导、启发学生们根据给定范围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推广、普及创新成果,指导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技能[3]。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101
[3]都宏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5):276-277)
收稿日期:2016-11-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79);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B880036);2016年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级人人社科教研项目(NJCC-2016-YB-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