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信息加工的基本理论
1.记忆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寄存器,长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具体理论如下:感觉记忆:接受大量来自各种感觉系统的信息,信息只保留短暂的时间,一般在0.5-2秒之间,如果这些信息得到注意,会进入工作记忆进一步被处理,如果没有被注意很快会消失。工作记忆:存储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的记忆系统。容量有限,在短时间内只能记住7±2个独立的信息单位,所有信息要想被大脑处理必须先进入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其容量无限,并且可长期保存信息。
2.组块理论
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而工作时,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被进一步地加工。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加工效率,可以运用组织的策略。组织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间的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个知识的“组块”,减少了独立的信息数量,从而提高了进入工作记忆信息的总量。
3.编码理论
所谓编码,就是为了把信息放入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把信息加以修改、转换,使之适合于人的信息的过程。[1]编码的基本策略是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2]
4.提取理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已有的知识保存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此时学生要从长时记忆中获得这部分知识,重新放回到工作记忆中,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的提取。研究表明,“信息的提取与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强度有关。而记忆痕迹的强度又与相应信息所受到的加工深度有直接关系”[2]。另外,该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存储形式,以及长时记忆中相关知识的关系。
二、对数学教学的指导
1.知识的注意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的相关知识,学生从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停留时间又非常短,如果得不到注意,就会丢失这部分信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知识的形式要能够引发学生注意。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各种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教室中也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进入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而进入感觉记忆。但根据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对加工信息的注意选择存在如下机制,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图形信息用不同色彩粉笔,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基本图形,对学生产生较强剌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此信息通过过滤器,引起进一步的信息加工。二是运用复述策略。也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强调,重要知识,教师反复强调,就是一种复述策略,其目的是使这些信息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加工。三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能够使学生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来自两个通道的信息是一致的,不论哪个通道的信息通过,知识信息都得到加工。四是充分发挥板书作用。漂亮的板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要边书写边说,学生可一边听一边看,这样两个通道的信息相同,因此通过过滤器的信息是一致的,故能够被选择,受到加工。
2.知识的组块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工作记忆的容量为7个左右,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新进入的信息将“赶走”旧信息,并且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是以“组块”为单元的。因此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总结规律,然后依据规律进行联想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单元所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增加,从而达到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增加信息加工的数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学习,笔者总结的规律是:四个对,三加一。具体是指:四个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性质定理。即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轴对称图形。三加一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前三个定理的逆定理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外加一个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样一是可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定理总数非常清楚。二是可使学生把这些基本知识之间形成联结,形成二个“组块”,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增大,从而提高工作记忆的处理能力。三是这些基本知识进入学生的工作记忆后,学生如需要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再到长时记忆中去检索,有利于学生提取这些知识信息,从而缩短提取信息所用的时间。
3.知识的编码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编码才会进入长时记忆,而编码的策略之一是维持性复述,就是我们经常运用的背诵。这种方法对简单信息运用比较有效,对复杂信息要运用精致性复述。这种方法要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可以利用接词法、顺口溜、谐音法、联想法等等进行编码。如对因式分解方法可编写如下顺口溜。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四种方法反复试,最后必是连乘式。
4.知识的结构
知识的结构指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经过学习者对外显知识的感知、理解、内化进而储存在自已长时记忆中的、相互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组成的结构。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CPFS结构是一种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所谓CPFS结构是指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5]而概念域是指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表示形式的集合,概念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结而成的网络。命题域是指一个命题A的等价命题网络的图式为命题A的命题域。命题系是指存在推出关系的一组命题网络的图式。
基于以上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稳定的CPFS结构。
第一,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形成概念域与概念系。概念学习中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背景去深入地理解概念,从而形成概念域。例如平行四边形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用如下方式定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等等,这样便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概念域。而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系是指平行四边形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与矩形概念、菱形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图1,这样就可在四边形一章学习结束后,形成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概念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比较清晰的图式。
第二,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形成命题域与命题系。众所周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已经习得的知识,使这些知识回到工作记忆,然后才能被加工处理。然而因为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这就给信息的检索带来了麻烦,为使信息能够在需要时,很快被检索到,指导学生形成命题域与命题系,目的是当学生需要某部分知识时,能够走捷径直接检索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不是顺序去搜索,这样可减少搜寻所需时间。如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是下列一些等价命题的图式: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样就可形成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命题的命题域。此外还要形成命题系,把相关的命题组织在一起形成命题系,便于检索。如下列命题组成一个命题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命题,SAS;ASA;AAS;SSS;HL;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此命题系中的命题都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关。显然,以上形成的命题域或命题系,在长时记忆中会分别形成一个图式。这些图式把同类问题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集合组块,当要提取这个集合中的一个知识点时,命题域或命题系中的相关知识就会被激活,这样整个命题域或命题系中的知识被激活。如当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很快就会激活命题系中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然后再依据题设条件选择证明方法,从而提高效率。
三、几点思考
第一,知识的呈现形式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显然,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教学中选择那一种刺激形式,要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促使信息从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第二,解决好课堂教学效率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矛盾。众所周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增加单位时间的知识信息量,而工作记忆的容量又有限,这样,如果不控制课堂信息容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因此要解决好这个矛盾,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认知操作,不能违背规律。二是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其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效率,有时要借助形象思维提供给学生一些图形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操作,待学生先学的知识进入了长时记忆后再增加新的知识点。三是提高学生的运算性学习能力。学生获得知识要进行复杂的认知操作才能获得,这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共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在不违背规律的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组块与编码要统一。为了提高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在教学中要对一些知识信息进行组块。编码是信息从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中发生的,编码的方式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直接的联系,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知道什么知识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编码能使学生掌握,因此做为教师首先要掌握一些编码的技巧,比如掌握一些知识的顺口溜等,这样学生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时,提取出来的是顺口溜,对学生来说不需要重新组织就形成了一个组块,因此可提高效率,否则提取出来还要经过重新组块,进入工作记忆,增加时间,效率低。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云空间;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99-02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快速走进各个院校,从而引起教学模式革命性的变革。它意味着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可以把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各个环节集中起来,提供统一的数字空间,实现学校资源的高效整合,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蕴含着系统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教育公平等多种教育理念,这些理论是对空间教学实践的客观反映,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空间教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从而成为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1 系统论:空间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支点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核心内容是整体观念,要素交互则是它的基本特征。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它是将各个学校空间资源(含教师、学生个人空间)进行系统优化、合作教学的过程。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从整合以及互动两个维度来分析,在整合维度上主要包括各个学校空间资源(含教师、学生个人空间)的系统优化,而在互动的维度主要是指各个教学主体、学习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互动。而根据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位置,空间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从建立个人空间资源整合合作学习协同发展的过程。
建立个人空间是创建基于云空间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基础,没有师生个人空间,基于云空间的教学资源平台就是一个空壳。
资源整合的过程涉及知识的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从现有资源转化到学习者能有效利用的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包含了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习者的学习能产生较大影响[1]。资源整合不仅注重知识的开发和创造,更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和价值转换,大大节约了开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作学习与资源整合不同,不仅包括知识、资源层面的分享与整合,而且包括行为层面的分享与整合,简单说,合作学习就是行为的同步优化。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也安排一些互动环节,但这种互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而进行的互动,学生明显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空间课堂中的互动不限于单向(师生)互动,而且还包含双向(师生)互动、多向(师生生)互动、成员间互动(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的成员之一)等互动模式。多种互动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步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协同发展涉及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全面整合。这里的绩效整合专指学习绩效的整合,学习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习绩效的改进与发展,如何构建学习与绩效的桥梁,是当前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由学习到绩效的范式转变,需要遵循以绩效为导向的学习与发展流程,需求评估、教学设计、学习转化是绩效整合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学习理论
传统教学秉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对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其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随着人类对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学习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新需求,相应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取代过去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成为新形势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根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瑞士教育思想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学生要想成为真正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学会自主独立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或合作者。在建构主义语境下,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能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的资源平台。
由于云计算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云技术的强力支持。云计算技术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学生在云空间上可以自主独立地学习,进而实现学习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建立个人空间,分享空间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而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显然,在这种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角色和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3 多元智能:学生全面发展的法宝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非像过去想象的一样,只包括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它还应当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不同的智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应受到同等重视和开发。只要辅以适当的训练和指导,每一智能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多元智能理论代表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影响下智力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扩展了智力的概念,由此对传统教学提出强力的挑战,也为空间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承载的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完全有别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1)全面的智力观。空间教学模式从学生智能结构差异出发,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潜能开发,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多样化的人才观。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是高手,所不同的是,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不同,而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心智和认知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3)因“智”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智能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组织教学。基于云空间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因“智”施教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能结构特点及不同的学习兴趣,选择和创设多种能够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4)多维的评价观。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测试,它更加强调智能评价的社会化和情景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媒介对学生学习潜能、学业成就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评价,并把由此得来的信息作为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有效手段。
4 教育公平: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3]。教育公平首先反映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上。过去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更多集中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功利价值上,而对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优先保障国家“985大学”“211工程大学”以及其他各级各类重点学校,而对其他普通院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则明显投入不足,由此更加加剧教育的不平等性。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而且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空间教学模式打破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学生如影相随。这是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也是一所永不熄灯的教室。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海量的教学资源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从而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可能和现实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祖浩,袁孝凤,王婧.基于校际网络协同学习平台的资源整合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一、计算基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落实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要首先端正学生思想,激励学生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践中,中职护理专业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当下的主要学习是为了顺利毕业,应把学习重点放在护理方面,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则可有可无,将精力投入到这门课程属于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不良思想做到善于发现和及时纠正,要通过正面引导和有意识渗透,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一方面可以进行实例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教师借助信息平台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收发作业使用E-mail,或者在论坛发贴留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此外。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教学信息的搜索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中秋节期间,你要和家人一起出游,现在请大家自己设计旅行的目的地,并根据目标查找路线,搜索目的地的相关信息。首先说,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司空见惯的实例。当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的时候,相信许多学生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些画面:目的地的美景、出游路线、出游日期、天气情况、车票预订、旅游景点、住宿路费等等。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落实。
二、让理论知识为实践而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性涉及到了就业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就业趋向,结合已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建立起一个岗位就业数据库,作为课堂教学中职业引导的基础。然后就是为学生精心提炼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内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学生熟悉的,诸如《办公自动化》中的汉字输入法、设置标题文本等内容,在没有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通过上机练习掌握到了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理论内容可以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教学内容应简而精,以实用为度,着眼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的内容为主,对理论知识在现实岗位中的应用范围等知识进行重点介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形成参考。例如,与OSI参考模型相比较,应该将重点内容放IP地址计算上;适当更新或者是增加一些实用价值更明显的内容,如VLAN的应用、家庭上网拓朴结构等等;而在讲网站服务时,内容则要更细,从域名申请到网站管理等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讲解,便于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立刻上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特点都十分显著,单纯的理论讲解容易将计算机的这些特点埋没,让学生只掌握到知识的一些皮毛,于真正应用时就会常有手足无措之感。因此,要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教师可结合护理专业的实际来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还原于真实的处理问题过程中,得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和方法思路。案例的选择应保障学生认识与应用并重,即又让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到新知,又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教师可以将计算机系统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案例可选择集成电路机的发展与演变历程,重点突出半导体芯片、运算器和控制器等软硬件的演变,力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初始原型,以及计算机的结构变化。再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考试成绩来进行,让学生将考试成绩输入电脑中,试着在电脑中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如此,则学生比较容易容易接受知识,并且也能够正确地理解,从而形成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点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务实性,注重如何让教学任务能够真实的反映工作实践,使教学真正的是为就业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创建职业化教学模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到一种工作状态,真实体验计算机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实用价值。
论文摘要:归纳和分析了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范式、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对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创建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一直存在争议。1987年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教育心理学分会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的界定认为,“教育心理学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有关人类的学与教的理论,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和能增进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内容、计划、策略和技术”[1]。尽管国内外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可以得知: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2]。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学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想成为一门类似于物理学的“纯科学”,所以受心理学中科学主义研究取向的深刻影响,教育心理学也放弃了原有的哲学研究取向,转而走上科学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变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转变,心理学中一些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主要范式。长期以来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3]。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的处理与解释上必须具备严格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强调对事物进行量化的测量与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创设实验条件;主要采取假设验证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包括严格的抽样技术(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量化的资料收集技术(如问卷法、实验法)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如描述统计、推断统计)[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学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过于狭窄,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强调客观性,重视观察、实验、测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学。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观的、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把人的心理机械化、生理化、动物化,重视外显行为的描述,排斥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体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种元素主义的倾向,把完整的、系统的心理肢解为相互独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倾向,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使心理学成为精密严谨的科学[5]。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成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类学、人种学以及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由观察者参与体验,并最终获得和解释关于研究对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动,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且客观,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二、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既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也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立下汗马功劳。心理学各学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理论,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提出各自的学习理论,形成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派别——联结学派;德国的苛勒等通过对黑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这一早认知学习理论[6]。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为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心理学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科学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哲学思辨未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把人类复杂、高级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盲目、简单的学习[7];把学生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探索看做是机械、被动的信息输入和加工过程;将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程序运算等同[8]。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心理学需要学习教育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室条件下人类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能一成不变地推广到现实的学习中,因为,人类真正的学习过程远比在实验中呈现出的要复杂和多变,现实中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也更加纷繁复杂,不容易控制。
三、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关注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学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学需要宣扬的不是“心理学知识”,而是心理学视野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职责应当是拓宽教师教学和学习的技艺。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及其发展、教师的专业及个人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汲取诸如创造性思维、动机、学习策略等心理学概念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归纳起来,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教师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学对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那样系统和深入,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其次,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种行动。教师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教学情况时,很难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教学和管理理论。而且,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组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班级,因此,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教学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班级,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断改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小结和展望
总体来说,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贡献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改善了实际教学情况。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与创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观化和精确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产生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假设。因此,应尽量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区间估计和模糊数学等等[10]。继续保留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例如,在运用调查法时,可借助网络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调查的取样更丰富,操作更为经济和便捷。
2.对研究内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身心统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认知等心理成分进行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单个成分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未能在开放的、多维的框架中探讨各种成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将来的研究应呈现出多因素的动态整合趋势,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绪、态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试图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论[11]。
3.理论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我们强调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主张在重视应用的同时,也绝不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讨。理论对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研究就会盲目实践。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难以紧密结合的矛盾,我们应构建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10]。理论研究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应用实践是用这些心理学理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有关问题,二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6).
[5]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胡韬,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9]王沛.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贡献、问题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9,(7).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高职教育 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心理学也不断地汲取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当中的精华,将两门学科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促进了这门学科的综合发展,不仅提高了理论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实践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的应用学科。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与整个的教育学科的不断实践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的。而在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也必然会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反过来说,在高职教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必将会引导教育心理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为教育心理学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科以及心理学科的综合发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当中的实践和经验由来的,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无疑是对教育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包括教学与受教育的双方的心理现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又是一个非常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场所,因为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性都比较明显。那么如果使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成为我们应该不断去思考的问题。要想让教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就要将教育心理学当中的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更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当中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教育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从高职院校的情况入手,进而拓宽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反之,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的指导。
二、理论结合实践,深化教育改革
(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化高职教育的实训课程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成为专业性突出的社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有效的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专业性以及方向性。因此,实训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课程的安排占了很大部分的比例。在高职院校当中,要合理地分配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既要通过理论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通过实践的课程不断的完善和巩固知识,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宗旨。
而实训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要将学习者以及探究学习放到整个课程的中心位置,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课堂当中。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思考的能力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在实训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欠缺的部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条。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训课程当中来,比如说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注重自我的体验。如果能够合理的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当中去,就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二)用理论指导课堂,夯实基础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实训课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样为高职院校培养出专业化以及特色化的人才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可是高职院校当中的理论课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之后的教育才会变得更加顺利。因此,在重视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了对于理论课的教学。在课堂上,也要深入地对课堂的教育心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只有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兴趣,感到有意义,才能真正的接受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应该看作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过程,要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做到主动的思考、将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合理的引用到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当中。
(三)将理论融入德育教学当中,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每一个院校不变的主题,在高职院校当中也是如此。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素质的培养,甚至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应该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德育教育当中,这样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将教育心理学合理地引入到德育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在教学方面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德育教育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遵循教育心理学当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互作用的规则。通过这样方式能够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2002(4):32-33.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新生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掌握经验、扮演角色、获得规范、适应生活、形成行为和自我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大学生进一步成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是指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为了适应新环境,顺利学习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将会贯穿整个大学历程。
大学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客服孤独、焦虑、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继续社会化,对他们在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校园环境,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区别。独立、交往、自我管理都要求他们适应、计划未来生活,导致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环境的断裂和重组。
大学新生进入不同以往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原有的环境断裂,新环境在重组,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大学新生面临着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
在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被无限延伸,不断重组为一个又一个新时空环境,导致社会不断发生重组。对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原先的环境,也意味着社会化进入新阶段,需要进行继续社会化,以掌握大学教育制度、体系、技能和规则,这也预示着其社会化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位移,需要在新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继续社会化,塑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时空结构。
(二)继续社会化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大学新生在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其又处于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品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有选择的接受社会规范、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形成自我。
(三)继续社会化的实践性。
大学教育应试特征弱化,更加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励,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必然途径和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会是继续社会化在现代化变迁中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大学新生处理和协调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推进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
(一)大学课程建设。
教学课程是大学新生进行继续社会化的一个良好方式。在推进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的方面意义突出。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因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科及学生特征开展多元教学形式。
(二)大学社会实践。
制定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手册,指导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积极拓展课程见习形式,与大学生自愿服务行动、“三下乡”、科技创新等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地推动大学新生的社会化。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点开展讨论;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格外的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因此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教学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伴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进展还是比较明显的,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成就。可是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的问题存在其中,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地位不高
虽然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可是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开展程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也比较有限。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以职业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工作和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部门。这就不能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提供发表途径的期刊做为学术发表的平台。最后对于相关的教材,例如职业教育心理学材料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对于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就其自身而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发展也不够成熟,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填充和完善。当前我国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选择的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这当中都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对于研究对象也都是模棱两可,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大多数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从多种教材和相关资料不难看出,大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法,而真正的做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实例却少之又少,这也就会导致得出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学科地位不高,实际上也是因为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无法在一些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类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都是雷同的。其次一些学者和学术报告的动机过于功力,因此就会出现只是改变文章开头以及结尾,就进行再次发表,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最后就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学者却缺乏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战经验。所以往往这类研究成果的质量都不高,不具有较高的学科地位。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之所以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科自身地位的降低,同时对于教材和教学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也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就是学科自身缺乏完成的体系,没有明确的学科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会造成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当中的弊端和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对策
(一)抓住机遇,突出特色
学科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并且进行创新,发现学科内独有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提升和完善。例如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职业性。一方面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直接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职业的特点,注重专业培养,还要不断的突出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人格发展,不断创新,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完善内容体系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方面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教材都是自成一派,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我们应该科学的将其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方向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无论是哪一学科,都不可以忽略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社会的挑战,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
(三)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首先明确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并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局限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只会抑制这门学科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实验法,或者是访谈法,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状态的解剖和分析,从而进行教育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明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认识,探究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同时获得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和成果。
(四)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整体地位和整体教学水平,是整个教学团队需要一起努力完成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归纳以及学术理论知识灌输;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还要为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学术的平台以及学术的机会,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从而建设起相对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结束语:
科学的认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对科学的解决对策,可以不断的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从而提升学科的地位,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