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护理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78 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 湖南省长沙市 410011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评价家庭护理指导效果。方法:取老年高血压患者294 例纳入老年组,随机抽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104 例纳入青中年组,进行问卷调查、细致体检,对比结果;从老年组中筛选142 例,对照组、指导组各71 例,后者给予系统的家庭护理指导,对比指导前家庭护理水平。结果:老年组脉压≥ 6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靶器官损害与并发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6 个月后鉴别症状、主动问询、规范用药、规律运动、低盐饮食高于指导前,高于6 个月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合并症、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与并发症发生率高,家庭护理知道有助于提高家庭护理质量。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特点;家庭护理
老年人发病率约40% ~ 60%。老年人机体耐受差,器官储备功能不足,积极开展高血压管理非常必要,老年高血压患者也是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主要服务对象。本次研究就老年人高血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评价家庭护理指导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 年5 月~ 2014 年6 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收治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患者294 例作为老年组,随机抽取年龄在20 ~ 59 岁中青年高血压患者104 例纳入青中年组。从老年组中筛选家庭护理指导研究对象,共纳入患者142 例,其中男74 例、女68 例,年龄60 ~ 82 岁、平均(68.3±6.2) 岁。纳入标准:①年龄≥ 60 岁;②原发性高血压。排除标准:①既往参加过类似研究;②合并严重认知、精神障碍。将纳入家庭护理指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指导组各71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水平、高血压等级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老年高血压特点研究
在进行体检时,进行问卷调查。
1.2.2 家庭护理指导研究
对老年人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进行集体干预,建立档案发放宣传材料,每周1 次,连续6 周,主讲“高血压含与危害”、“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治疗原则与策略”、“高血压饮食”、“高血压行为”等。入户进行家庭护理指导,现场测量血压,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症状体征、家庭护理管理情况,必要时提供用药、康复训练、饮食指导,2 周/ 次,每周电话随访每周1 次。6 个月后,以参照《高血压防治指南》评价家庭护理管理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 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人高血压特点
老年组脉压≥ 6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靶器官损害与并发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家庭指导
指导组6 个月后鉴别症状、主动问询、规范用药、规律运动、低盐饮食高于指导前,高于6 个月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老年人高血压多见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与老年人血管收缩能力、血压调节能力下降有关,老年人合并其它基础疾病、有并发症与靶器官损害与危险比重较高,应予以重视,管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应重视家庭护理。经家庭指导后,患者家庭护理能力显著提高,其中规律运动水平提高较显著。
需注意的是,对照组规律运动水平提升不明显,许多老年人对规律运动缺乏科学认识,害怕脑卒中、冠心病疾病发作,刻意减少运动量,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应适量的增加运动量,若室外空气不好,也可进行室内运动。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量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2.2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热情周到的护理: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关键词】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护理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7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2 心理护理
2.1 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3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4 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6 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7 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关键词】老年人 肺结核 心理护理
1 心理因素
1.1不适应角色转换。
1.2担心疾病。
1.3经济因素。
2 心理特征
2.1焦虑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经常被“死亡阴影”笼罩感,食不甘寝不安,常常不配合治疗和护理[1],往往对预后不甚乐观。
2.2悲观型 此类心理特征的病人多是病程长,病情多次反复变化,住院次数多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或合并肺癌者,其中有的曾有大咯血,他们多是病情危重者,而他们的子女、亲属或单位的同事有的对他们感情冷淡,缺乏同情或体贴。多种因素使这类病人悲观失望,对疾病的转归缺少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
2.3忧郁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
2.4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 此类心理特征病人往往是长期患病或病情较重者,患病前曾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家庭条件,在单位和家庭长期有人伺候,患病后过分依赖医护人员、配偶、子女和同事。
3 心理护理
3.1针对病人心理特征实施心理护理
3.1.1护理焦虑型病人时,主要采取疏导的措施,协助做思想工作,对大咯血病人要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引流,避免发生窒息,同时给予格外的关怀,必要时派专人守护[1]。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焦虑,使其情绪安定。对于情绪高度紧张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VB1与牛奶联合睡前口服,具有抗焦虑作用,使之配合治疗。
3.1.2护理悲观型病人时,要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给病人讲述结核病及有合并症治疗的新进展,将病人病情的每一个点滴好转都及时告诉病人[1]。对某些重要病情及不良的预后必须做到向病人保密,以减少心理负担。并且告之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1.3护理忧郁型病人时,主要是采取开导和疏通的办法[1]。引导他们与病友广泛交往,结交朋友和知心者,消除其孤独和对疾病的忧郁,使其情绪乐观,配合治疗。
3.1.4护理过分执拗和过分依赖型病人,要尊敬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哪怕是不完全合理的要求也尽可能讲清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要真正做到微笑服务,使护理人员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医疗和护理的每一点进步,以增进他们的自强意识。 转贴于
3.2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结核病的治疗过程长,化学治疗方案的药物副作用较多,使得许多病人不能足量、合理、全程用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3.2.1提高药物治疗知识。
3.2.2宣传结核病传播与预防知识,应向病人和家属宣传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指导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2.3指导休息和活动。
3.2.4指导患者饮食。
3.2.5指导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
3.2.6预防压疮发生。
3.2.7预防跌倒。
3.3针对老年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实施护理 肺结核病人由于患病时间长,抵抗力低,治疗护理繁杂,极易产生合并症,肺内感染是老年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
3.3.1防止院内感染。
3.3.2给予雾化吸入。
3.3.3对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护理。
3.3.4痰致病菌培养。
4 做好医院外疗养的保健指导
4.1指导病人和家属熟悉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呼吸道隔离技术。
4.2嘱病人戒烟、戒酒,注意保证营养的补充,避免劳累、情绪变化及呼吸道感染,合理安排休息。
4.3向病人介绍院外坚持口服药的重要性,说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注意事项,如出现眼花、手脚麻木、耳鸣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来院就诊。
4.4病人定期复查胸片和肝、肾功能,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5做好结核病预防工作,早期发现病人并登记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结核病人的隔离及痰液的消毒、灭菌工作;不随地吐痰,不饮未消毒的牛奶;给未受过感染的新生儿、儿童及青少年接种卡介苗,使其产生对结核菌的获得性免疫力。
参 考 文 献
【摘要】目的 总结了115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人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1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护理经过进行总结。结果 老年高血压具有病程长、合并症多,服药依从性差等特点,对其实施人性化护理,血压控制较理想,收缩压(128.5±7.95),舒张压(79.01±5.34),头疼、头晕、失眠、烦燥等症状明显改善,脑出血、脑梗死等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 老年性高血压具有多重特点,护理过程中选择实施多形式、多途径的人性化护理,可以较好的控制血压,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人性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1],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40%-50%患有高血压病[2]。如果高血压长期不能较好的控制,会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其致死、致残率均较高[3]。我院115例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3例,女42例;年龄62-91岁,平均年龄(72.5±4.7)岁;病史8-32年,平均(9.9±2.5)年;其中合并心血管病者47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1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同时合并有1种并发症者65人,占57.1%,有2种以上并发症者12人,占11.2%;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7人,占6.1%,肾病合并高血压者3人,占2.6%。115例患者均依据WHO 1999年的高血压标准确诊[4]。
2 临床特点
对1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①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多数病程在10年以上;②常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较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5];③患者血压波动较大,个体日常行为活动能力日趋下降;④多数患者除具有高血压病,常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常并发或伴发与冠心病、心脏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等其他老年病[6];⑤高血压分级多在2级及以上,高危、极高危比例高;⑥常多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才能控制血压、服药依从性差。
3 护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责任护士应掌握高血压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病情发展、治疗、检查的目的及意义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周2次,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所有问题,以便消除患者疑虑,并嘱患者需安全用药,讲述长期及联合服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意义,嘱其严格遵从医嘱,不能擅自改药或停药,以免发生不良后果,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③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中应积极给予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树立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治疗。④生活关怀:经常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合理调整作息,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同时结合患者年龄、血压、心功能等整体状况,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同时嘱咐患者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急躁,3-5次/周,30min/次。并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频率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为宜,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⑤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避免吵闹及噪音,消除可引起血压增高的一切诱因,如情绪激动、劳累等。以便患者能有足够睡眠和休息 。⑥饮食护理:应嘱咐患者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6g;因长期口服降压药,可能会造成血钾流失,嘱患者多食芹菜、木耳、香蕉等含钾多的食物,因钙离子可以调节血钠引起的血压升高,同时嘱患者多吃富含钙离子的食物,保持足够的钾、钙摄入;另外保持大便通畅,多吃粗纤维食物,防止发生便秘;减少脂肪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如蛋类、鱼类、豆类;戒烟戒酒,控制体重。⑦文化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述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要求,积极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⑧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患者,责任护士应向其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如继续服用药物治疗、避免情绪波动、饮食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并嘱患者在家中注意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复诊时,为医生调整用药种类及剂量提供参考依据。出院日前做好患者一般情况的记录如患者姓名、诊断、住址及联系方式等,以便出院后进行随访。
4 体会
老年高血压病具有病程长、合并症多、服药时间长等特点,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老年高血压病治疗上也极为重要。人性化护理模式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出发,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以恢复和重建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健康行为为根本目的的护理方法[7-8]。我们通过对115例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发现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了正确认识,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能积极配合治疗,血压控制较为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亦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学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J].求医问药,2011,9(2):63-64.
[2] 纪萌健.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J].青岛医药卫生, 2008,40(3):235-236.
[3] 刘艳容,何金爱,余健.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12):1938-1939.
[4] 陆再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60.
[5]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1-78.
[6] 刘瑁.老年高血压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 236-237.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2 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论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
1.3 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些都使得心肌J顷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4 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缩小,脑重减轻,脑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量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
1.5 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6 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7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私 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
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着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I皇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白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
社区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
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社区老年护理重在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社区老年护理的优点
4.1 有针对性提供护理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老年患者的机要出发,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 . 4.2 老年人对方便,廉价,优质社区护理的需求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先天性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老年人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护士在给予这类患者必须的治疗和护理,让患者配合治疗,减少疾病恢复时间和经费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老年人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4.3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4.3.1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l。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4.3.2 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4.3.3 脑衰弱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护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一挑战,所以老年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社区就是现在的街道,老年人集居地。其护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来研究、探讨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最终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护理的特点:
1 老年人对人性化服务要求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改变,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碰撞、跌倒、呛噎、服错药、心理伤害等等,所以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要求空间大、光照充足、地面防滑、走廊有扶手、房间设施布局合理,一切以方便为主,不强求一致性。当气压、气温等环境变化时老年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所以应及时提醒老年人及时增减衣物。饮食方面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适量的含钙、铁的食物,摄入的食物应低脂肪、低盐、低糖,烹饪时注意营养全面、荤素搭配,多饮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饥饱适当等。生活起居尽量符合原有的习惯。
2. 病情观察要求细心、耐心、全面、及时: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再有一部分老年人把一些疾病症状和体征误以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加上老年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减退,主诉不清或过多,或同时患有多病性及多脏器病变,重点不突出。因此,作为我们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严密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