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

第1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5-02

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培养新型高等人才的模式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在水产学科的应用,水产行业已经开始从大众化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传统渔业向设施现代化渔业转变(黄辨非等,2010)。这些转变都需要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具有新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及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更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而如何培养以科研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水产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特色不明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导师队伍不完善,培养过程监督不到位;配套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水产学科作为农业院校较传统的学科,只有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实用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水产学科对广东省渔业经济产业的发展、高层次水产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力量的推动和支持下,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在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的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确立培养目标实行分类指导

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置,对学生知识架构和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按照不同的研究生类型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水产学科根据其学科特色,对下置的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均设置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开设海洋生物学学术型专业作为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术型硕士主要针对想继续从事研究型工作的研究生,在理论课教学中着重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实验室技能学习;而专业型硕士主要针对想从事实际生产和应用的研究生展开,主要考查其生产实践能力,将培养着重放在生产实践环节并设置了1年的实践期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优化了水产学科的课程体系,降低了课程学分学时要求,增加了前沿课程和文献阅读的比例及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和班级讨论环节,转变了教学模式,部分选修课采取研究生为主角,教师协助指导的讨论模式。

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学研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教育中,导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手段,还要具备丰富的操作和实际生产经验(周永灿等,2013)。水产学科师资力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

第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其他单位“充电”。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为学科双聘院士;著名对虾遗传育种专家陈兆明博士作为水产学科领军学者教授;同时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深造,交流学习,近三年本学科每年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教师不低于3人,部分硕士职称的副教授、教授在国内知名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优化了学缘结构。

第二,建立合作团队,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水产学科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病害防控团队、珍珠加工与培育、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团队等7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带领下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获奖成果。在获得成果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下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吸收产学研合作单位优秀科研人员到学校讲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现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设计。

三、实现培养过程有效监督

针对水产学科的学科特性,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在导师方面,严格了导师的聘任和遴选条件,规范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实行学术和专业型导师遴选条件分类和招生名额分配限制;在学生方面,加强了对培养环节的及时跟踪和管理,完善了考核管理办法,加大了奖助力度,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践场地;在合作单位方面,加强了和合作方的交流沟通,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与责任。产学研培养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督。

四、创新合作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研究生培养高校为责任体,联合其他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联盟或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校际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校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和实验条件,通过研究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形式共同完成科研创新。

第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实验条件,企业提供开展实验所需场地和生物材料,这种合作方式弥补了高校实习场地的不足和企业科研能力的不足,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

第三,校所合作模式。即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的合作,此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科研院所人员紧缺的局面,缓解高校研究生培养压力。研究生通过参与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研究,科研素质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共享。

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合作双方互相提供优势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加快了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构建评估体系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较为特殊,他们既是高校在读研究生,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职员。理论上他们既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陈刚等,2010)。研究生若自主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则可能不顾双方的管理规定,降低对自身要求,严重时还会导致学业荒废的情况发生。

所以在产学研模式主导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方面,应该完善学校、企业、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责问题,增强互信,广泛争取校、企、师、生各方的意见,争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实现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水平学科、高质量产业协调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双导师互相配合,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还有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以研究生实际工作和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确保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在评优评先等环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体现研究生学术和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广东海洋大学通过创新水产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养殖技术及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锻炼了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真正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这对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定位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均成为精深理论、扎实技术、擅长管理的水产养殖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华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水产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周晖,张健东.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215-217.

第2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 ;动物科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应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工作成果。 其过程主要包括五步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同学讨论; 第二步制定计划: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分组操作及明确分工 合作完成;第四步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评价 第五步: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写出工作任务报告,可能情况下应用实践。[1-3]

《生物化学》是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 多年来,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生都普遍感觉比较难懂,比较抽象,实用性差,更有甚者称其为“天书”。为了更好地结合高职动科专业的岗位实际,通过企业调研,研究团队开发了岗位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课程地位与作用

1.1课程定位

动物科学专业分为宠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水产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两大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是培养这两大模块中都要用到的饲料生化检测和疾病临床生化诊断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见图1。

1.2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熟悉维生素 的种类、性质和功能;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掌握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检测等相关生化指标。

1.2.2能力目标 能掌握微量滴定、分光光度法、层析、电泳、ELISA、PCR等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能使用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电泳仪等设备 能进行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分析操作

图1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

1.2.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1.3课程开设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生物化学在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发挥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动物营养》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生化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同时为学生在宠物养殖企业、实验动物和畜禽养殖企业、动物园、饲料检测单位和水产养殖等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储备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饲料检测工和水产养殖技术中级工等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构思

根据对2010和2011届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岗位所需生化技能调查,本课程设计力图实现几大突破:

2.1.1任务驱动教学:根据企业单位岗位项目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2个工作任务、8个教学情境,改变了过去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

2.1.2工作过程模拟: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可以系统地掌握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

2.1.3应用化的知识点讲解:删减生物化学中一些抽象与空洞的理论和结构,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同时,更多讲解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2.1.4技能当场掌握:通过技能考核的方法,对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进行考核,给出考核成绩,确保每一位同学任务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

2.1.5融入考证内容:教学内容结合了饲料检测工\水产养殖中级工考证中对于生化知识点的要求。

2.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图2

图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图

2.3岗位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岗位中所用到的血液生化分析、尿液生化分析 、病原体分子生物学诊断 、饲料营养成份和有害物质生化分析等关键内容为依托,将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1个工作任务,设立了8大学习情境来完成这11个工作任务。(详见表1)

项目按照各种饲养动物普通病临床诊断时要用到的生化检测技术、饲料检测单位要检测的饲料生化指标和水产养殖企业动物疫病的常见临床生化诊断技术来设计的,同时兼顾生化知识点的从易到难原则。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模拟真实工作情境,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第三大教学情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饲料中的克伦特罗”这一部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饲料中克伦特罗的检验,教学情境如下图:

图3学习情境三 教学组织与安排图

这样在每个教学情境完成后,学生即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专题讲座法:教师讲解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点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讲解生化最新技术。

4.2案例教学法:如在第一个学习情境“饲料检测中常检测的氨基酸指标”中教师举出如果你是一位饲料检测员,要对一批饲料进行必需氨基酸成份的分析,请设计方案,让学生共同设计工作方案,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工作时心中就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方案。

4.3全程化考核法:在每次的工作任务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有条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

4.4师生互动和角色互换法:通过要求学生查阅知识点在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和相关工作任务的应用并上传网站,增加师生互动的力度;通过讨论课的形式,请一些学生上台讲解所在小组查阅资料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总结,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利用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和论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由教学团队老师和企业专家解答。

5.教学效果评价

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等工作和饲料检测工的考证中对相关生化技能和知识点的要求,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操作与结果分析等职业能力,并对学习和应用上态度认真有创新的学生加以鼓励。

5.1.1知识点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协助教师团队共同出卷考试占总成绩30%。

5.1.2技能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占总成绩30% 。以分光光度计技能考核表为例,见表2。

表2学生技能考核表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分光光度计的设置 正确(10分)

比色皿的使用 拿法(10分)

润洗方式(10分)

加入液体量(10分)

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的位置(10分)

样品的测定 准确(20分)

用后处理 正确(10分)

操作熟练程度 熟练(20分)一般(10分)、不熟练(5分)

5.1.3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平时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企业人员、组长和本人多方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认真程度、耐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占总成绩40%,见表3。

5.2教师授课评价

实行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5]

6.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图4:

图4 实行(2010级)和未实行(2009级)项目化教学效果比较图

从图中可见,80%以上的 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10级)比未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09级)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高43%,满意率达91%,可见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2]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 职教论坛,2007 .12

[4]侯文顺 胡英杰. 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5]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张永霞:(1977-)女,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化检测及职业教育理论。

王金福:(1977-)男,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流行病学。

第3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体会与思考

1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背景及我馆建设此项目的优势

为了促进福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为我省高校教学科研和我省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教育厅在2005年召开全省高校图工委会议,要求福建省九所高校图书馆根据馆藏文献特点,并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着互补的原则,以特色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福建地方特色和办学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和服务平台,从而拉开了“福建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序幕。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培育水产支柱产业”已成为福建经济的发展战略。水产学科是集美大学的重点学科,该学科教学科研力量强大,广大师生和水产科技战线工作者对水产科技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建设含有国内外水产科技文献信息的数据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较好地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也能满足水产科技战线工作者对水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为我省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集美大学图书馆多年来一直把水产科技信息文献作为特色馆藏,并不断加大投入,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水产科技信息资源:不仅收藏了相当全面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世界渔业水产类图书、期刊、统计汇编以及年鉴等,而且因地理优势,收藏有较为完整的台湾水产专业期刊和图书资料。近年来,我馆硬件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我馆拥有多位具有水产学科背景的人员和程序设计较强的技术人员,因此,以丰富的水产科技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进行水产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输出,建立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时机已经成熟。也正是由于“水产科技数据库”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与地方特色,我们力图使其成为福建省高校特色数据库之一。

2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实践

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本着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原则,其建库的思路主要围绕“数据收集数据加工整理规范数据”来展开,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2.1数据的收集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求其数据收集要确保完整性和权威性。为此,在数据收集时需要确定合理的收集范围(包括学科范围、时限范围、地域范围、文种范围等)、收集渠道以及数据库类型(包括书目型、题录型、文摘型、全文型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掌握以下原则:在数据源类型上,追求一个“全”字,数据收集涵盖了水产科技信息方面的图书、期刊、法规、图谱、视频、网站等;在收集的渠道上,拓展一个“广”字,为了获取足够的可用信息源,我们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最大限度挖掘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并努力挖掘网络资源;在数据标准上.突出一个“专”字,收录数据与数据库的专题定位一致,杜绝因追求数量造成冗余和繁杂信息;在数据时间上,遵循一个“宽”字,文献收录时间跨度越宽越好,而时效性又是衡量数据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采用先近后远原则,并尽可能对早期文献进行回溯。

2.2数据加工整理规范

特色数据库建设,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应注重对文献资源的深加工。不能停留在单纯地将一次文献数字化,而是要逐步深入地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规范。

例如,在建库中,鉴于下载的图片以JPG、GIF和BMP等格式存储,而数据库要求只能是JPG格式,于是我们把GIF和BMP格式转换为JPG格式。又如所购买的和所下载的视频文件均有多种格式,而数据库要求的视频文件格式为RM,因此我们采用了一些视频格式转换软件将其进行转换。一些视频文件另带一个字幕文件,使得其不能在数据库中的,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此外,对所下载的图片,我们按目、科、属进行分类,并在图片上添加中文名和拉丁名。视频文件下载后,进行播放测试,对视频的标题进行重新命名,用切割软件去除无用信息。

2.3数据建库

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依赖一定的软件平台。对于图书馆来说选择建库软件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说,选择软件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是所建库的容量规模需要什么软件支持;第二是读者对所使用的软件的界面及检索方法的熟悉程度;第三是要与共享单位的软件保持一致,这样给数据交换下载和利用都会带来方便。福建省教育厅和图工委经多方比较和充分论证后,最终推荐各馆选用“DIPS数字文献处理系统”,作为福建省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建库平台。该软件除了具备一般软件功能外,最大优点在于能实现全文检索。于是我们将原来基于Mj-crosoftSQLServer2000的元数据记录转成DIPS的入库文件,并提交。

3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成果及主要特点

3.1数据库的建设成果

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内容包括八部分:

(1)中外文图书。包括涉及农业、医学、生物、环境等多门学科的中外文图书,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世界渔业水产类图书、期刊、统计汇编、年鉴等,这些图书以超星电子图书格式存储为PDG格式。

(2)外文期刊。从有关外文全文数据库及网络电子期刊中下载与水产、渔业及生物科学有关的期刊,绝大多数具有全文,约占93%,为PDF格式。

(3)视频。采用购买和下载相结合,选择了BBC、PBS、NHK、中央电视台等世界著名电视台制作的与水产及相关学科有关的科教片和一些教学资源,为RM格式。

(4)图谱。分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两部分,内容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分类、俗名、形态特征、经济价值、习性、国内外分布、同物异名、参考文献、图片(为JPG格式)等。

(5)法规。收集了与水产有关的渔业法规,包括国际法、国内法和渔业案例三大部分,收集范围限于国际、国家(含部委)、闽台两地所颁布的渔业法规。依据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不同,将国内法分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渔业案例的收集范围涵盖全国。

(6)网站。收集并介绍与水产有关的国内外各大著名网站。

(7)自建中外期刊库。分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两部分。为PDG格式。

(8)中文期刊。主要包括维普2005年1月前收录的水产类(中图分类号S9)期刊和本馆委托维普加工的3万多篇水产类期刊。为PDF格式。

3.2数据库主要特点

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入水产、渔业期刊仅32种,维普全文数据库收入水产、渔业期刊仅56种。超星图书公司虽然有水产图书,但其收录的资料种类、时段都不全,外文很少。与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相比,本数据库的主要特色有:

(1)内容全面,结构丰富。该数据库从水产基础科学研究、水产地区分布、水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工程、水产养殖技术、水产捕捞、水产品运输、保险、贮藏、加工包装以及水产经济等不同方面对水产科技文献信息进行资源揭示与整合。此外,该数据库结构丰富,包括了图书、期刊、图谱视频、网站等文献类型。

(2)检索功能强大。该数据库有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主要包括:①检索界面友好,人机对话简捷方便。②设置了丰富有效的检索途径,如题名、作者、关键词等。③可在一次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实现多次检索。

(3)相对开放式检索的服务方式。该数据库具有独立的服务器,提供WEB形式的开放式检索。在校园网内无需注册、无用户限制;对校园网外用户采用用户名加密码登录访问。

(4)统计功能。该数据库提供系统总访问次数和各子库访问次数。

4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几点体会及思考

4.1特色数据库建设应着重在“特色”二字上下工夫

特色数据库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因此,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重心应放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这就要求数据库首先在内容选择上应具有鲜明的特色,能体现出馆藏特色和地方特色或专业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等,各馆在选题上应避免重复,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数据库。其次,特色数据库在数据加工上也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例如,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发现水产专业有些特殊的字,在普通的字库中没有,于是我们采用拼音或把两个字用括号括起来,从而解决问题。

4.2应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资源的共享效果

文献标准化是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就不会有文献数据库的协作建设和资源共享。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在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方面,必须尽可能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进行标准化、逻辑化组织。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采用省CALIS推荐建库标准DIPS系统作为资源建设和的平台,使本数据库成为福建省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库,符合其检索、共享、管理、分析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福建省高校特色数据库资源和服务的共享。

4.3要加强数据库的宣传、培训以及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最终归宿是数据库的使用,而了解是使用的前提。因此,数据库后,必须开展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该数据库。可通过到有关学院进行开展讲座、在图书馆主页“用户使用说明”以及向有关学院发放数据库简介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开展数据库的宣传和推广,使之“家喻户晓”,并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读者培训工作,从而达到“建与用”的统一;此外,在建库中应及时收集用户使用的反馈信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努力使特色数据库建设更专业和实用。例如有用户反映渔业法规分类较为混乱,我们非常重视这一意见,对渔业法规进行了重新分类。

4.4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特色数据库建设,其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三方面:一是网络资源;二是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获得的资源;三是自己所独有的资源。这几种数据来源,在加工整理时大部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版权法赋予了图书馆对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合理使用的权利,但必须遵守版权法所限定的范围。我馆“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则。该数据库被严格限定在校内使用,反对恶意下载和商业性操作,校园网外用户要求其签订合作协议,数据库中对转载部分文献载体或有关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资料,我们都会注明出处,以示资料来源的客观性和对原创者的尊重。

4.5要合理组建建库团队

合理组建建库团队是建设高质量特色数据库的保证。建设高质量的特色数据库要求建库人员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有一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精通所需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检索和编辑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现代信息处理等方面技术。如我馆水产科技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在馆领导的直接领导下,配备有固定建库人员三名,并有若干名兼职的人员参与建库。其中包括有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具有水产专业背景的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等。此外,还聘请了长期从事水产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教授作为顾问,对数据库的建设给予指导。

第4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梁卫红(1968-),女,山西祁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献光(1980-),男,河北邯郸人,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河南 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34)、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217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10-02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该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并在生命科学领域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因此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药学、环境科学等专业,都将“分子生物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重视“分子生物学”教学已成为生物专业广大师生的共识。本文结合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就分子生物学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技术方法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理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其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遗传物质突变、修复和重组的机理,了解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原理和应用。为在有限的学时和条件下,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础实验原理,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1.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广、学科内容更新快,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所以在开设该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校生物专业2005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为36学时,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设定为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水产养殖专业的选修课,实际开设时间是在学生教育实习之后11月到来年的1月,共9周,每周4学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在大四开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预修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95%以上的大四学生在这学期复习考研,而“分子生物学”又是许多生物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必修课,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开设晚,学起来感觉时间紧、压力大。鉴于此,在2010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改在大三第一学期,以每周2学时的方式面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水产养殖三个专业开设,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完整的学期内学习这门课,拥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系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从反馈意见上看,学生非常认同这样的改革。

2.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

本校生物专业本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体系自2005年以来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从2005年起,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原因是当年本校面临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已经列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指标之一,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的双语教学授课率达到15%,综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成为一个试点。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分子生物学”课程尝试采用双语授课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但是当时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学教材很少,几经筛选,本校最终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作为学生的教材。该书以24个专题的形式讲述细胞与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特点,染色体结构,DNA的复制、损伤修复和重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常规技术,每个专题相对独立,简洁易懂,但是系统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难以适应学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补充大量内容,因此无论教还是学,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较明显。鉴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选择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首先考虑该书由著名学者朱玉贤等编写,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次该书也是多所学校分子生物学考研复习的推荐参考书。该书在编排上分11章,从染色体与DNA,生物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介绍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并未完全按照该书的内容讲授,有些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重叠的内容采用略讲方式,而有些内容则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或删减,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复和转座部分的内容薄弱,脉络不清晰,笔者主要依据《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补充,而该书中一些与分子生物学主线关联不紧密的部分,则进行了删减,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学》一书,以易教易学作为编书的出发点,参考了多部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构建了一个重在基础、兼顾前沿、简洁明了的体系,全书分6章,介绍了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结构和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个模块,即基因组的维持、基因组的表达和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方便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认识。

3.课程内容的优化

分子生物学是从生物化学分化延伸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内容和生物化学有较多的联系或重叠。但是分子生物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对生命现象分子本质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生物化学”之后开设的,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门课的侧重内容,在注意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已经有较大的篇幅讲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将略讲,教师在讲解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分子机制时,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要点概括,借此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并检测学生的背景知识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而且使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专业课教学学时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基础知识关联性的作用。

4.课程设置的调整

鉴于本校生物专业学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要求高,希望能更贴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采取了分级、分段开设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重点放在系统性和基础性上;在大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高级分子生物学”,旨在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的综合能力,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上做进一步的扩展,不仅补充了最新的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前沿和热点内容,而且选择一些重点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赞同这一课程改革方式。

二、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有效衔接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仅开设了理论课,实验课尚未开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尽最大可能的将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相结合,坚持既要使教学沿着课程的主线进行,又要努力使实验技术的介绍与理论课教学合理的衔接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使理论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础理论部分的讲解中进行了介绍。

作为任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精彩,还应深入科研第一线,这样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这样更新快的学科,教师必须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将自身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内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每节课之后有要点回顾和知识链接提示,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延伸学习;设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提高题、实验分析题,安排学生课下自行选择完成,以便学生检测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时将知识梳理归纳,增加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评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2005年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第一批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率先采用了双语教学形式授课,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从2005至2008年的实践和学生反馈意见上看,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同和赞成双语教学,认为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课件,感觉学习“分子生物学”并没有开课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很有成就感,对这门课更有兴趣了。从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上看,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所以在备课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充实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信心不足,担心由于缺乏专业英文口语训练,造成专业术语的发音错误等问题。所以实际上,本校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开设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3]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尚需从课程体系、师资培训、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予以保证。[4]双语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从实际出发。

鉴于目前双语教学可用教材有限,选择适合的原版教材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更新快,内容多,为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考研难度需要,2009年以来,本校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选择了中文教材授课,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上,每年的授课内容至少更新30%,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看,这一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这些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实践也使本校认识到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双语教学形式,从学科特点、学生基础、师资条件等因素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才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郑用琏.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6-38.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

第5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1.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1.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项日,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化(如农气报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3发展对策与思考

3.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做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利的优势。

第6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2015年9月,笔者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创建了“孩子很忙”创客空间。这是一个由闲置教室改造成的创客空间,是自下而上地结合学生的创意建立起来的。墙面是孩子们画的创意彩绘,两组由旧木板做的简易收纳柜,两组由可移动桌椅拼接的大工作台,为孩子们随时动手操作提供了便利。在创客空间里,孩子们开展了各种好玩的创客项目,从一块开源的硬件板和一些简易的传感器开始。一个免费的编程软件,芯片、旧电线、电路板、木块、铝片、画笔等小工具和一台组装的千元3D打印机,利用这些工具就可以拼装设计一些简易的物件。在创客空间,孩子们从最初的一窍不通、模仿老师,到两学期下来,熟练操作,自主创作。现在孩子们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也在画小图纸,网上查资料,鼓捣小物件。线上的校园小创客微信群、QQ群也十分活跃。经历一年多时间努力,克山县乡镇学校创建的创客空间(坊)总数达到学校总数的40%以上,在校园里能感受到浓浓的创客“味道”。

如何在偏远县域和农村开展创客教育,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制作,在开放、思考、交流、分享的氛围下接触前沿技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力?下面,笔者就偏远薄弱地区创客教育相关问题谈些个人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创客教育界同仁。

创客教育引入偏远薄弱地区面临的难题

创客教育走进偏远薄弱地区县域、农村校园,能够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但万事开头难,笔者认为,偏远薄弱地区开展创客教育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偏远薄弱地区学校的教师对创客教育感到很迷茫,这是基层教师对创客教育“不热情”的主要原因。

其次,缺乏相应的师资。因为没有相应的培训,无将可使,无才可用,偏远薄弱地区学校校长感到无从下手。

再次,经费投入严重缺乏。经费的投入让偏远地区学校望而却步。

在偏远薄弱地区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策略

1. 鼓励感兴趣的教师组成小团队

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各学科融合,偏远薄弱地区开展创客教育,师资可以采用教师混搭共同参与,双师或三师同堂授课,用各种有趣的小科学项目吸引学生投入到创客活动中。围绕所教知识,学生做一个个制作,如“智能书包”“智能保温桶”“智能穿戴”,当然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时间去探索实践。他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创。开展兴趣小组,教师、学生从模仿起步,模仿项目学习、小组协作、反复尝试,经历失败和错误,最后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分享提升。笔者和创客教师将淘汰的旧液晶电视进行改装,设计了触控校园数字图书馆。教师参与造型设计、焊接、切割、拼装、电子元件组装,并加入了WiFi摄像头,实现了留守儿童爱心互联、全息、VR体验和家长电子调查问卷等功能。

2. 掌握简易编程控制物件

创客教育具有电子化、数字化、工程化、智能化和艺术化特征,中小学物理、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以及擅长手工制作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通过掌握一门门槛很低的图形化编程软件来控制硬件。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加入编程,玩是为了提起学生兴趣,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加难度,将编程、动漫造型和手工制作相结合来玩。可视化编程软件不但免费,而且可以直接控制硬件。如积木编程软件Scratch、mBlock等软件,这些软件提供强大、丰富的可视化编程功能,将图形堆放在一起,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就可以控制硬件做出作品。编程门槛的降低,有利于普通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编程。只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程序结构方法,他们便会创造出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

3. 组装千元3D打印机

很多学校管理者认为创客教育一定要和3D打印、机器人设备等挂钩。其实,创客就是要把创意变成现实,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和课程结合。学校不必被硬件“绑架”,而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利用他们生活中已有条件以及随手可以找到的材料,从小制作、小创意、小发明、小种植、小养殖等这些“微创造”开始。开展创客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做中学”,我们完全可以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有序开展学习,自己邮执蛟斓统杀镜摹安莞”创客教育。从创意到“智”造,让学生创造力得以可视化地呈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定制许多小零件,这些零件往往不容易获得,这个时候3D打印机将会是个很好的帮手。前几年的3D打印机动辄要上万元,令很多学校望而却步。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现在一些组装型桌面级千元3D打印机已经可以打印出较高质量的物品。学习组装一台3D打印机,可以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购买一台组装3D打印机,就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开展教学了。笔者带领小学高年级学生组装完成的第二台900元的3D打印机,已经开始在创客空间“造物”了。

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上手的建模软件,比如免费的Sketchup(草图大师)。指导教师将软件学习的难点部分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实操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孩子们反复观摩,几节课下来,在适当辅导下,就可以独立制作模型和打印物件了。

孩子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知道自己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探索并改变世界。孩子的小想法落地实现,实现从虚拟建模到学习成果的物化。

4. 结构件选材

创客活动一般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关系密切,比如,需要采用开源软硬件,目前网上几十元能买到开源硬件,如Arduino板和各种几元到十几元钱的传感器。这些相对低廉的电子元件器材,加上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和工具,就可以完成学生的创客项目。比如,制作“智能水产养殖箱”,教师用超声波传感器来测量水箱是否缺水,缺水时可以开启水泵对鱼缸补充水;用温度传感器和LED显示屏,可以提示水温;用定时传感器完成智能换水。这个项目可以延伸,如在鱼缸上制作一个定时投食器,控制马达和齿轮传动,实现定时为鱼缸投食。这些创客作品可以用旧的铝线、木条、冰棍杆做成骨架,一个矿泉水瓶做成存储器,用卡纸做成卡通鱼的外型。通过简易的积木编程控制电机和传感器,做出一个好玩、有趣、智能的创客作品。这个开放式的创客项目涉及电路、材料、编程、焊接和掌握稳定性等多层次综合学习体验。

学生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小物件进行改造,如陶泥、纸板、塑料管、木头、竹筷、秸秆、芦苇秆、金属罐(线)、金属片等材料。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制作出创客作品。比如,“智慧农业”项目中,制作一个可穿戴的智能马甲。在手工纸膜上装上传感器、电路、马达等材料,做成智能马甲。马甲上的光线传感器控制闪烁的LED灯,提示夜间车辆避让,保护早出晚归的农户安全。用多个偏心马达实现智能马甲的按摩颈椎功能,马甲背部的数块太阳能板为安装的硬件传感器提供必要电能,同时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为马甲加温。孩子们又为智能马甲增加了语音点歌功能,用以缓解棚室农户重复工作的疲劳。整个项目调动了孩子爱动手、善动脑的天性。对于偏远薄弱县域、农村学校来说,这些材料、工具使得开展创客实践和探索变得更加容易。只有这样,创客教育才不是少数人的活动,人人有创意,生生有项目,才能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学习者”转变成“知识生产者”。

如何实现创客教育在偏远薄弱地区的“本土化”

首先,偏远薄弱地区的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起点要低,建议鼓励学生以项目为导向,使项目小型化。选择难度适中的、符合孩子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获得成就感。开展一些接地气的、学生摸得着和易于实践的创客项目,更有利于偏远薄弱地区的孩子掌握。在创客空间里,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探索者,一起思考、反思、改M。在偏远地区学校开展创客培训,起初笔者担心技术难掌握,软件学习方面,学生们确实难以在一两次的演示操作中学会,后来笔者调整了学习周期,加大了入门阶段和实践阶段的时间长度。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时就会信心倍增。

其次,全民、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的学习资源提升专业技能。创客教育对于偏远地区中小学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教师的角色也将被重塑,教师应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能,还要有科学精神,分步有序地开展学习。短期培训和视频学习能为初期开展的创客教育提供帮助,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经历理论、实践,继续研究,教师在工作中要带着问题,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补充专业技能。

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放和免费,偏远薄弱地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为解决中小学创客教育各种问题提供机会。将搜索引擎作为学科融合的利器,借用网上资源为创客教育打开一扇门。现如今,网上免费软件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可以参与网上在线创客空间的活动,比如作品展示、学习、交流,分享创作成果。笔者在开展创客教育的初期就经常通过网络寻找免费资源,通过加入创客爱好者微信群、QQ群,学习创客分享的资料、作品,请教相关问题;线下动手体验和实践。

再次,要将创客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课程的建立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借助校本课程推进创客教育,将创客教学纳入地方课程体系,才能使创客教育得到课时上的保障。学生每周一次的兴趣小组活动,可以考虑小学一至三年级每周1节,三至六年级每周2节,初中每周2~3节,将学生的创客课程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学校创客教育纳入学校综合评估考核范畴。

最后,建议开放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可以像图书阅览室一样全天开放,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每天中午,利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客活动。小创客们通过“传帮带”互相激发,在课堂上学习与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己动手时间,管理上可以考虑建立小创客自我监督的管理机制。此外,笔者还定期邀请一些热爱技术的家长、老工匠、老艺人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演示“小机械”和“小电子”的原理。利用五金件和旧材料设计制作了小型压弯折弯工具,小型钻孔工具,小型曲线切割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设计到一个操作平台中,使学生操作学习更便捷。

第7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全球背景农业科技推广隶属于农业推广的一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把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连接起来。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五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如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5.其他形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与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世纪中叶,几乎85%的美国人都住在农场或小城镇和乡村,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当时美国的教育机构效法欧洲大学的做法,侧重于文科,科学教育不受重视。为了推进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传播,1857年莫瑞尔议员在国会提出了赠地法案的第一个版本,但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法案修改之后,被林肯总统采纳。法案的基本内容为:以每位众议员和参议员30,000英亩的比率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赠与一些州和领地。作为得到联邦赠与土地的一个条件,该法案要求这些州和领地建立赠地教育机构,出资维持其运转,并为这些机构提供房舍。随后出台的莫瑞尔第二法案、哈奇法案和史密斯—莱沃法案基,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对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构筑起到了不断完善的效果。在以上的这些法案中,赠地大学的构想不断完善,建立了各州的农业实验站;规定美国农业部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还建立了包括全美3000多个县的合作推广办公室网络,将农学、家政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推广到全国。从此之后,美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特点是:以赠地大学为依托,由联邦、州、地方的农业部门为指导,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推广机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郡农业推广站三个层次组成,统称为合作推广体系。1.联邦农业推广局联邦农业部是农业推广的管理机构,设置农业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推广局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以先进的知识、良好的教育和实际的项目满足农民的需要,从而体现联邦政府的利益和政策。2洲农业推广站美国各州都设有州立大学,在州立大学(一般是赠地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要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从而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目前,全美60个州有农业推广站,覆盖了全美50个州(个别州不止一个农业推广站)。3.郡农业推广站郡推广站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推广人员由州推广站雇用,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推广员的大部分时间是访问农场、农户,诊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找解决办法,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决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问题。如明尼苏达州有87个郡,每个郡各有一个农业推广站,推广人员均由州立大学即明尼苏达大学派出,经费则由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二)推广内容1.农业科技服务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和重心,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农村成年男子而开展。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2.家政服务这是为农村妇女开展的农业推广活动,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家务咨询等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有关料理家务、饮食营养、服饰衣着、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改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3.“四健”青年服务这是为农村青少年开展的推广服务活动。“四健”(脑健、手健、心健、身健)青年服务是通过组织20岁以下的农村男女青年学习农业知识,给他们提供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兴趣,增长实践知识,发展实用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4.自然资源和农村地区开发这方面服务主要是指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农村化肥用量,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开发社区经济和人力资源。

(三)推广途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宗旨

是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从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效益出发,以为农民和消费者提供信息为主,常用的推广途径有:1.农业推广会一般以农业行业划分,例如花卉、蔬菜、果树和苗木等。例如蔬菜推广会议,内容从选种,田间实验结果,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直到市场与价格,以及劳工问题和法规等。农业推广会议有的是全州的,有的是跨州的,也有一些是区域性的。2.农业推广现场会现场会一般安排在傍晚时间,不占用生产时间,通过实地操作与指导,给农民和种植者提供另一个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机会。3.利用郡会郡会如同中国的庙会,这是农业推广的好机会,可以把大学和农业实验站的研究成果,新品种的田间实验结果,防治病虫害的途径,环境保护常识以及农业安全等技术与信息,在很显眼的位置,展示给农民和消费者。4.其它推广途径利用电视与广播、录像带、CD光盘、报刊文摘、简报和小册子,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农民和消费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推广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电子邮件、互联网资讯等方式有效运用,使得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更为快捷和方便。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赠地大学推广中心与农协会、政府和州的其他部门如农业局、环保局、公共健康局、水土保持委员会、行业协会、私营企业等都有广泛的合作,有许多推广教育项目是与这些部门和机构联合主办的。

(四)推广经费来源及使用美国农业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在国会农业立法中规定,各州应提供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的农业推广,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农业推广所需资金。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私有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以及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自愿者的服务。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与意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建国后开始建立,主要依托各级农业政府,在70年代普遍建立了至乡镇一级的推广机构。但随着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渐渐失去活力。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面临农产品全球化竞争,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将极大地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高低,将会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直接与广大农民的收益联系起来。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技科技供给与农户之间需求的沟通机制,促进科技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是提高科技供给有效性,发挥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乘数效应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都是按行业设置的,在乡镇设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利站、水产站等,在县级则分别归口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水产等部门管理。这种按行业、过多过细的机构设置,由于相互间难以协调和配合,通常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难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提供综合、配套和全面的技术服务。从管理体制看,目前的乡镇农技推广站,除了极少部分仍作为县直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条”管理外,绝大部分已实行“块块”管理,人、财、物权均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县乡推广机构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分割,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2.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目前,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占一半左右,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技推广作用的发挥。而且,这一问题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二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突出。据调查,目前全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到4%,难以为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3.政府推广投入偏低,业务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只有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和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偏低。二是业务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4.推广方式落后,推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动力明显不足。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满足于完成任务和应付检查。二是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民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会出现政府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技术错位的问题,即政府推广的可能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的效果。

四、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推广、科研—推广之间的联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统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农技推广率和增加农业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我国建立的是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种上级对下级的推广机构仅行使业务指导,推广体系分散,科研、教育、推广各成一体,同时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效率低,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但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传递给用户更为困难,而且推广人员也失去了许多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样,农校里的学生也很少有从推广人员那里了解现实情况的机会。通过授予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定的推广职能,利用他们的科研与教学优势,能够更有效地连接科研成果与实际需要,使得最新的成果能够更快地传递到农户手中。我国拥有70余所农业院校,各省市地区还有自己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如果能够授予他们部分推广的职责,以及充足的经费,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农业推广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国县乡一级的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导致工作重叠交叉,效率低下。如能将农技站、林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产站等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合并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统一使用经费与人员,垂直管理,推广中心的人员可由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兼任,这样,有助于提高推广效率,减少人员的浪费。此外,统一使用经费与垂直管理的办法,也有助于改变目前推广人员人、财、物权下放到乡镇政府而造成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少、美国农业发展证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推广工作就是把知识和科技传播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美国在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下,确保了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了推广人员的待遇,促进了推广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手段落后,推广人员待遇偏低。目前,市(地、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脱钩”、“转制”呼声很高,推广队伍士气不高,推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农业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力保各级推广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不受冲击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广体系内工作人员的待遇。应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参照国土、工商、税收等部门的做法,将基层推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激励基层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稳住人心,保住队伍,促进全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不断拓宽推广领域,改进推广方式

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过去偏重于提供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服务,现在农民要发展商品经济、进入市场,不但要求产中的技术服务,还需要产前的农业科技信息、农用物资,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加工等社会化系列服务;我国农村现在农业科技水平很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妇女;农村住宅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农村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村青年学习环境差、缺乏学习兴趣,轻农思想严重。针对这些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农业推广部门需采用多种手段如广播、电影、宣传手册等拓宽推广领域。在不断以示范、教育为主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农村妇女、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开展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的农业推广手段还十分落后,有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其推广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在较发达地区,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大众媒体,形成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立体交叉的农业推广架构。其次,还应借鉴美国的推广建议委员会形式,定期了解农民推广需求与问题,由农业专家作出答复。

第8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第五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突出。35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粮棉油类和“菜篮子”类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5%以上,其中粮食类96家,畜禽类76家,果蔬类75家,林特产类29家,水产类24家,茶叶类18家,油料类15家,奶类11家,种子类8家,棉麻丝类4家,糖料类3家。

二是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超过1.8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9.3亿元,约为全国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9倍和18倍。出口创汇企业125家,平均创汇2520.2万美元。

三是竞争优势明显。90%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研发机构,超过60%的企业获得了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荣誉,科技水平较高。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成效明显,90%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HACCP等质量认证,2/3的企业产品获得了绿色、有机或无公害认证。

四是带农惠农效果显著。平均每家企业辐射带动农户4.4万户,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的农户占75.9%;平均每家企业吸纳就业1199人,每个职工年均工资福利1.98万元;平均每家企业主要原料采购额5.3亿元,向每个农户平均支付1.2万元。

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

多年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机制灵活、研发针对性较强、成果转化率较高的优势,将产学研、农科教集于一体,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有效率的平台,农民教育培训最前沿的阵地,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国8000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的农业科技人员38.5万人,占全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36.8%。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近90%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建立研发中心。“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共投入科研经费772亿元,预计2011年科研经费投入将超过230亿元。60%以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省以上科技奖励或认证。

二是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高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为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加快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是龙头企业通过培养科技研发人才,吸纳技术推广人才以及为农户开展种养技能培训等方式,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智力支撑。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作用,主要是推进“三结合一加强”:

一是推动龙头企业与教学科研部门结合,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使农技、农艺技术尽快进村入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加强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基地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龙头企业服务基地农户的能力。

为落实中央部署,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龙头企业要积极参加“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按照农业部的整体部署,发挥企业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到生产基地和农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情况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带农惠农的效果明显,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繁荣,以及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稳定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28万多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5000多万人,多种形式带动农户约1.1亿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额从2000年的900多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00多元。

二是龙头企业迅速成长,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主体。目前,全国龙头企业近11万家,年销售收入5.7万亿元,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

三是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龙头企业不断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升级,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涵盖了种植、畜牧、水产多个领域,辐射带动全国50%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70%以上的畜禽饲养量和水产养殖面积。

四是加强科技研发推广,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目前,全国有300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近90%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占6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员38.5万人,占全国的36.8%。

五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有的还为农户提供资金、担保、保险等配套服务,已成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2002年以来,龙头企业培训农民资金累计达510亿元,年均培训520万人次。“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为重点,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科技进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创新组织带动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龙头企业有大发展,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万家,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数量达到100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有大突破,在全国形成一批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三是产业链建设有大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2∶1;四是辐射带动功能有大拓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3亿户左右,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带农惠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以上目标,农业部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推进企业间联合与合作,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二是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技术创新、质量检测、品牌推介、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四是强化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与超市对接,提高产品的产销率。

五是加大教育培训,提升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支持龙头企业培养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的把业务骨干送到科研院所和国外进修,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服务人员和农户的培训,增强服务基地农户的能力,提升农民的种养技能和市场意识。

六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支持专业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明确合理的收购价,与农户建立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认定程序

按照中央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的要求,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等八个部门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的监测管理办法》,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按照《办法》的规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有七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必须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型的企业。具体的指标主营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0%以上。

第二、有能力,企业要有规模。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在总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以及年销售收入方面,东、中、西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的规模要求是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是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是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是2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东部地区是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是1.3亿元以上,西部地区是6000万元以上。在龙头企业里面主体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一部分是农产品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主要是交易规模,企业交易规模要达到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更有能力来带动农户。

第三、企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的银行的贷款利率,年产销率要达到93%以上。

第四、企业的信誉要比较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于60% ,不得有不良的信用纪录。

第五、最重要的核心指标是企业一定要带动农户,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实惠。通过合同、合作带动农户的数量,东部地区4000户以上,中部地区3500户以上,西部地区1500户以上。还有一个是企业所需农产品的原料70%以上要从企业连接的农民、合作社,或者是生产基地采购。

第六、企业要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的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创新能力要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品牌市场影响力比较大,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而且没有重大的环保事件。

第七、申报国家级的重点龙头企业应该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程序主要有:1、地方申报。申报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农业部门提出申请,省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征求农业、发改、财政、商务、人民银行、税务、证券监管、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及有关商业银行的意见,经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农业部推荐。2、专家评审。农业部组织人员对企业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后提交专家评审。联席会议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专家组建专家组。专家组提出评审意见,报联席会议审定,确定拟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名单。3、媒体公示和发文公布。拟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名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民日报等媒体上公示5个工作日,对于公示无异议的企业,以八部门文件公布。

为确保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做到有出有进、等额递补,每两年对企业进行一次监测评估。对主营业务脱离农业、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等不合格企业,取消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同时,等额递补质量效益好,竞争力、带动力强的企业。监测、淘汰和递补,坚持“科学、规范、有序”,“公开、公平和公正”。2002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四次监测工作,累计淘汰不合格企业135家。从这些年监测情况看,建立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制度,对于保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质量和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农惠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企业怎样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欧债危机向深层次演变,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给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一是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劳动力、原材料、运输价格持续上涨,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攀升。据部分龙头企业反映,2011年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均同比上涨20%以上。

二是经营风险加大。目前国内市场买难卖难时有出现,国际市场变数也在增加,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人民币汇率上升,企业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三是融资困难加剧。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在银根缩紧的形势下融资更加困难。据调查,目前龙头企业信贷资金需求与银行实际提供的资金缺口比例一般在30%-40%。

四是规模小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据统计,目前90%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36%以上的企业不足500万元。龙头企业科研投入少,超过一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研发能力弱,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问题极大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农惠农能力。

主要应对措施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走内涵发展之路。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对引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度开发,加快改造升级现有技术和装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走集群发展之路。龙头企业要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发展机遇,优化生产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强化企业协调配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提升产品质量,走品牌发展之路。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各环节。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靠质量创品牌,向品牌要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四是推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要树立绿色和低碳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发展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