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如果要深究起来,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孔孟学说,该思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但由于我们对人本思想的重视不足,致使我们对其思想含义理解不深,因此,本文以其重要性为突破点,对人本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1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人本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必然状态,准确说来人本思想是一种思想、追求及品质。该思想突出人的价值,并以人们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归宿点,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人本思想,有利于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媒介和接收者是极为简单的直线模式,同时这三者也是新闻传播必备的新闻要素。早期新闻传播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人则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者、接收者和媒介。总体来说,也可将新闻传播轨迹总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由此可见,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它为新闻传播奠定了良好的传播基础。
在现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今新闻传播媒介中既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新闻媒介,又有手机、网络等多种新兴媒介,其本质就是传播工作中的一种。而人则是这些媒介的真正使用者。人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中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不论是从新闻传播起源、目的或是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人在其中的作用及职责。因此,我们要重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从而推动新闻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原则
传播者和媒介、接收者三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人本思想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思想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不同角色上以人文本含义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阐述:
传播者人本思想还体现在传播内容方面,并确立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报道视点,极力追求新闻个性化,并以个人故事和体验为新闻开发线索和关键切入点进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或是对新出台法规政策进行解释等等。在西方新闻界中《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话语:“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该语句阐述了新闻对客观事实报道的,说明了新闻事实人参与的必然性和联系的紧密性,如果新闻事实脱离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新闻价值。因此,新闻价值的发掘或是科学发展人本思想任何一方面,新闻媒体一定要摒弃为某个事件或主题、经验而报道的方式,使新闻报道言之有物,充分挖掘出其新闻价值,确定以人为主的新闻报道视点。就以《南方周末》受读者追捧的原因,新闻的个人化报道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拿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而言,《南方周末》并不是一味的夸赞奥运会盛况或是夸赞祖国的繁荣昌盛,它在新闻报道中穿插了大量的奥运元素、记载了众多普通人的生活,使读者能够从奥运会表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期对北京人和全国人民对其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风格独特、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从新闻受众也就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更加贴近国际民生,创作出广大受众更加喜爱的高质量新闻节目,做到新闻报道平民化。电视媒体也被孙玉胜称作“家用媒体”,他指出了在家里这样一个极度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下,是没有人愿意在家中请一个“德育教师”教师来教训自己的,在多元化时代中,没有人愿意接受新闻媒介在此时来指手画脚。人们更乐于接受自有、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中的语言应当更加通俗易懂,创造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达到对新闻媒体观点的认同,增强对媒体报道的信服度。因此,要准确掌握人本思想的适度原则,切忌不可将平民化当做娱乐化和庸俗化,对新闻报道过于夸大或以猎奇为主,从而降低了节目的档次与品位,将节目低俗和娱乐的俘虏。
人本思想还应体现在接收者的公平、平等。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选择相同的新闻受众人群,并以“主流人群”和“强势人群”为主要的报道方向,它应以城市贫民以外的城市中产阶级、白领和市民阶层等受众层次为主。这些人群具有一定的消费投资能力、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度的经济收入及生活用品的品位。
从上述分析可见,新闻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以人本思想的细致化传播为主,将采访对象、传播者和受众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增强人本思想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践和领悟,创造良好的新闻媒体形象,形成对受众观点的正确直接影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对身边人的人文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35.
[2]王建武,刘巩,高健生.试论以人为本[N].山西日报.2004-07-20.
[3]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211.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单位: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摘要】 人本思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及的一种思想,它既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思路,同时也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遵守的必要的报道原则。无论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亦或是采访对象、接收者对人本思想贯彻实施均极为重视。为了唤醒各种不同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人本意识,本文以人本思想重要性为基础,并指出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着重体现接收者和采访对象人本思想。
【关键词】 采访对象;人本思想;新闻传播
前言:如果要深究起来,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孔孟学说,该思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但由于我们对人本思想的重视不足,致使我们对其思想含义理解不深,因此,本文以其重要性为突破点,对人本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1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人本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必然状态,准确说来人本思想是一种思想、追求及品质。该思想突出人的价值,并以人们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归宿点,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人本思想,有利于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媒介和接收者是极为简单的直线模式,同时这三者也是新闻传播必备的新闻要素。早期新闻传播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人则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者、接收者和媒介。总体来说,也可将新闻传播轨迹总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由此可见,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它为新闻传播奠定了良好的传播基础。
在现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今新闻传播媒介中既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新闻媒介,又有手机、网络等多种新兴媒介,其本质就是传播工作中的一种。而人则是这些媒介的真正使用者。人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中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不论是从新闻传播起源、目的或是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人在其中的作用及职责。因此,我们要重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从而推动新闻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原则
传播者和媒介、接收者三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人本思想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思想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不同角色上以人文本含义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阐述:
传播者人本思想还体现在传播内容方面,并确立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报道视点,极力追求新闻个性化,并以个人故事和体验为新闻开发线索和关键切入点进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或是对新出台法规政策进行解释等等。在西方新闻界中《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有这样一句经典话语:“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该语句阐述了新闻对客观事实报道的,说明了新闻事实人参与的必然性和联系的紧密性,如果新闻事实脱离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新闻价值。因此,新闻价值的发掘或是科学发展人本思想任何一方面,新闻媒体一定要摒弃为某个事件或主题、经验而报道的方式,使新闻报道言之有物,充分挖掘出其新闻价值,确定以人为主的新闻报道视点。就以《南方周末》受读者追捧的原因,新闻的个人化报道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拿北京奥运会的报道而言,《南方周末》并不是一味的夸赞奥运会盛况或是夸赞祖国的繁荣昌盛,它在新闻报道中穿插了大量的奥运元素、记载了众多普通人的生活,使读者能够从奥运会表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期对北京人和全国人民对其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风格独特、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从新闻受众也就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更加贴近国际民生,创作出广大受众更加喜爱的高质量新闻节目,做到新闻报道平民化。电视媒体也被孙玉胜称作“家用媒体”,他指出了在家里这样一个极度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下,是没有人愿意在家中请一个“德育教师”教师来教训自己的,在多元化时代中,没有人愿意接受新闻媒介在此时来指手画脚。人们更乐于接受自有、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中的语言应当更加通俗易懂,创造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达到对新闻媒体观点的认同,增强对媒体报道的信服度。因此,要准确掌握人本思想的适度原则,切忌不可将平民化当做娱乐化和庸俗化,对新闻报道过于夸大或以猎奇为主,从而降低了节目的档次与品位,将节目低俗和娱乐的俘虏。
人本思想还应体现在接收者的公平、平等。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选择相同的新闻受众人群,并以“主流人群”和“强势人群”为主要的报道方向,它应以城市贫民以外的城市中产阶级、白领和市民阶层等受众层次为主。这些人群具有一定的消费投资能力、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度的经济收入及生活用品的品位。
从上述分析可见,新闻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以人本思想的细致化传播为主,将采访对象、传播者和受众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增强人本思想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践和领悟,创造良好的新闻媒体形象,形成对受众观点的正确直接影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对身边人的人文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35.
[2]王建武,刘巩,高健生.试论以人为本[N].山西日报.2004-07-20.
[3]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211.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一、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主要有这样几点:
1.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要素是新闻价值存在的基本条件。新闻如果失真失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而要称其为道听途说了,也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客观性,是新闻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不变的要素,一切新闻的发生发展,首先要确认构成这一新闻的内容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2.新鲜性。新闻、新闻,新鲜性是新闻发生存在的显著特征。新闻如果不新鲜,只能称为旧闻,当然也就不存在新闻价值了。一切新闻都必须新鲜,这也是广大公众对新闻的根本要求。
3.重要性。新闻的重要性是指事实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事实信息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就越大。制定某一具体事实信息内容重要与否的标准,主要看其政治与社会意义的大小及其对社会与公众产生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大,政治与社会意义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一般来说,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越大,对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越具有指导性的事实信息,政治与社会意义就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4.显著性。事实信息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知名度越是显著、越是突出,新闻价值就越大。一个普通的老百性很难成为新闻人物,或由其而引发重要的新闻事件。而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则往往易产生新闻。
5.趣味性。新闻的趣味性是指事实信息内容引发受众兴趣的程度,越是受众感兴趣的事实信息,新闻价值就越大。但是,兴趣有时也会偏离社会主流,受众的趣味性也有高尚与低俗的不同层次,因此,在适应公众趣味性的过程中,应发挥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绝不能对低级趣味随波逐流。
任何一个社会的新闻事业,都是为其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服务的。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事业,在新闻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中要格外注意重要性,注重新闻事实所具的的政治与社会意义。
一件事实信息作为新闻,其价值的最终实现的程度,是受许多主观因素影响的。如新闻采编者的政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水平、新闻敏感性、采编能力、知识程度及敬业精神,还有新闻传播工作者制作和传播新闻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事实信息要素素质中的新闻价值,而将其新闻价值充分展现给广大公众。
二、新闻价值的选择
新闻价值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是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的。
1.公众的需要。适应和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兴趣的事实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价值选择时,要善于把握公众心理,了解公众的需要与兴趣。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就在于希望所获得的信息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带来某些利益与有用性。在公众所接受的新闻信息中,能够满足其生存发展的各种利益需要的内容占有重要位置。那些与公众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要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往往是最受公众欢迎的。
2.市场取向。新闻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取决于它适应新闻市场需要的程度与结果。因此,新闻价值选择,要考虑相对时期或时代新闻市场的需求和取向。从宏观上说,新闻市场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内新闻产品适应社会与公众需要的一种方向与趋势,它与同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社会生活的总体趋势及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同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相联系。从微观上说,新闻市场取向是一定时期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一些具体内容的实际需求。所谓的新闻价值选择要符合新闻市场取向,指的是新闻传播要注意研究和跟进新闻市场的需求。尽可能从新闻市场需要出发,来组织报道和传播,不要无视和背离新闻市场的需求,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选择新闻价值。当然,我们也要严防新闻传播中“只顾市场不讲立场”的情况发生,政治上的价值取向更为重要。
1 企业宣传和媒体新闻报道的区别
企业宣传和媒体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功效上的区别。企业宣传虽然也报道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但其注重点在“宣传”。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宣传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弘扬企业文化等等,首先不是看时效性、新闻性的强弱,而是看宣传效果的大小。
媒体新闻报道虽然也承担着大量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等的宣传职能,但其注重点在“新闻”,注重取材的新和引起公众注意的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观念的冲突和社会思考。
1.2 价值取向的不同。企业宣传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通过宣传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内宣传上是“多报喜少报忧”,在对外宣传上更是“只报喜不报忧”,总是选取企业工作的闪光点向公众披露,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美誉度。
媒体新闻报道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在追求最大的公众利益。媒体对企业既报喜更报忧。
1.3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企业宣传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且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等情况,善于从新闻事件中发现企业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企业宣传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媒体新闻报道工作人员要求在新闻理论、新闻规律的掌握及应用、新闻挖掘、写作技巧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而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则要求广闻博见、涉猎广泛。
1.4 新闻报道的载体不同。目前,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不公开发行的内部报刊,也有企业借助社会媒体提供的载体进行新闻报道。媒体新闻报道则必有载体,或报纸,或电视,或广播,或互联网等。
2 实用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通讯员向报社提供稿件,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采写的企业新闻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原则,即内容重要性、时效性和距离性。新闻的重要性不在于对企业有什么宣传价值,而在于新闻事件本身包含多少社会价值。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主要是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而这种重要性则体现在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社会的震撼力上,而绝不是仅仅局限为对企业的宣传价值上。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也是新闻根据的必备要素。新闻如鲜鱼,愈新鲜价值愈高。距离性即人们关心的新闻首先是与个人关系较大、距离较近的人与事。
新闻稿件仅仅符合新闻的基本要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媒体每天的容量有限,到底哪篇稿件能够“胜出”,还要看它的价值和分量,越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稿件越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也越受媒体的喜欢。
据了解,企业新闻的读者主要是三类人群,一类是党政机关综合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公务员,一类是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消费者。这三类人群虽然对于企业新闻的关注角度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用。其中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侧重于通过企业新闻了解经济发展态势、企业发展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参考;企业管理者希望了解同行的发展动向、市场变化及商机等等;消费者则希望了解与投资、消费等日常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可以说,读者要求媒体能够提供快速、有针对性的企业新闻报道,从而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并从中获益。
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利用这张地图来寻找发展的方向。为了保证这张地图的正确性,人们会利用社会雷达来监测环境,不断地修改社会地图。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最重要的雷达,它要不断地告诉人们,前方哪儿有岩石和暗礁,帮助人类安全地航行在社会海洋上。所以说,只有那此能帮助读者进行经济决策和参考的企业新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离开了实用性,企业新闻就失去了基点。
3 实用性是报刊决胜市场的现实需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至今仍在刊发企业“宣传”稿件的机关报、行业报均出现了发行量下滑、影响力削弱的势头。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报纸发行量的大小与其功能的强弱是个循环链,它们互为因果。试想,谁愿意购买一张由发行者热情推销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的报纸呢?尤其是在传媒市场相对“饱和”、读者消费日趋理性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媒体的选择必然越发挑剔。有人说,目前报纸追求可读性已经不够了,要追求必读性,可以说切中要害。
正因为如此,如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向市场化媒体转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含金量”。
企业必须适应媒体发展的趋势,多为报社提供对广大读者开卷有益的实用新闻。
4 怎样写作实用的企业新闻
通讯员要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从站在受众角度选题。不同的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但无论什么性质的新闻媒体都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和青睐,都希望有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因此,满足读者需要是所有新闻媒体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企业的宣传报道人员应该了解广大读者需求,掌握不同读者群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转贴于
从读者的视角观察新闻事实、分析新闻事实、采撷新闻事实。
二是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宏观指的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微观则指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成就等等,我们企业新闻的内容要想吸引读者关注,必须走宏观和微观相结台的路子,即宏观报道体现出微观的变化,微观报道符合宏观政策背景。这就要求,通讯员在采写企业新闻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对某个事实的内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预测,体现出“一叶知秋”的特点。
三是建立和社会媒体联动机制,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媒体联动是提升宣传报道效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的有效举措,是重点报道的有力支撑。一方面,企业宣传需借助媒体放大宣传功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媒体也需要企业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源以丰富其传播内容,满足公众对企业发展的信息需求,提升媒体自身的传播价值和传播影响。企业和媒体在经济利益上紧密相关,决定了企业宣传和媒体新闻传播可以有广阔的互动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进入一个多元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之下,公众对新闻的要求便出现一种全新的变化。而新闻媒体是国家进行正能量传递的主渠道。可见新闻在对国家、社会正能量传递中的重要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故而对新闻的采编要求上,要求也就相当高。新闻人员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新闻的编辑整合,才能够在新闻工作中发挥好几级的作用。
1新闻编辑内涵
所谓的编辑,指的是对文化文本进行科学合理地整理之后,使它成为一种有条理、有顺序便于储存和传播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编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拓宽。由于视角的不同,对编辑的认识有了以下的特点。其一,我们从主体层面进行理解,编辑就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实施者。其二,我们从编辑过程的层面进行认识,编辑实际上指的是施事主体者对收集到的现有的一些信息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主动过程。其三,我们从编辑的整体过程这一层面进行认识,编辑实际上指的是编辑工作者积极地对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通过一些编辑技术、手段等一些方式,对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科学地过滤、筛选、整合以及修改的过程后,再经过新闻媒介的媒体手段将这些整理后的信息
传递给社会公众的一种活动。从以上的界定,进而我们就可以对“新闻编辑”给予认识:新闻工作者对收集到的现有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编辑手段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和筛选,以及整合、修改,最后通过新闻媒体手段将这些整理后的文化信息传播出来的一种活动。
2对新闻编辑地位的认识
2.1在新闻工作中新闻编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闻编辑工作在新闻流程中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环是否成功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成功与否。新闻编辑的主要过程是在收集到信息以后,积极地将这些信息素材进行整合修改,并把收集到的繁杂信息进行准确定位,充分调动这些信息素材发挥出他们的积极作用。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对信息素材进行合理整合实际上就是对新闻信息所蕴含的价值的有效定位。倘若缺少新闻编辑对信息的合理科学地整理,那么我们播出去的信息就会杂乱,不利于充分让社会的正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会让公众对新闻报道产生出不一致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误的。最终导致新闻无法达到对社会的积极的引导作用。鉴于此,我们对新闻的重要性必然要有一个高度的
认识。
2.2新闻编辑的过滤和选择的作用
选择性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特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收集到一份新闻稿子之后,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工作,用以保证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对社会公众是否具备有传播的意义。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其信息之多之杂,极其泛滥,需要对其甄别。这繁杂的信息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社会公众对新闻日渐高涨的渴求,另一方面则给我们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压力。甚至会产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迷惘。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应该积极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进而保证所有新闻信息的积极意义,删除掉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
2.3新闻编辑的导向性
当今是一个信息积极繁杂的多元时代,我们的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寻求也不一样。在这样一种多元需求状况下,就更应该强调对新闻编辑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公众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新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社会公众给予积极健康的调节和导向。根据以上几点对新闻编辑的叙述,可以看出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导向性中,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前期的编辑过程应该积极考虑到学问的时效性,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让新闻信息在传播后那个收到积极良好的传播效应。另一方面,信息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给了社会公众,这是新闻工作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
3对新闻编辑作用的认识
新闻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故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挥出新闻编辑的作用。
3.1保证真实有效的新闻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给社会公众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是保证新闻在传递中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新闻编辑只有积极地对这些素材进行严格地整合和编辑工作才能够有效地保证我们的新闻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只有付出谨慎地做好筛选甄别取舍,进而让这一新闻具备传播的意义作用。如果对新闻部进行筛选处理取舍,那么也就无法保证新闻传播的效果。
3.2新闻编辑要突出时效性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一个社会。在新闻领域里也就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也就说明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新闻编辑中,只有积极地对新闻素材的甄别、整合和取舍,并且保证它的时效性,进而使得新闻顺利地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及时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当然,如果对于具有价值意义的新闻不对其给予及时地传播,那么新闻本身的价值也就无法在社会中发挥出应用的积极意义。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中的第一步,它的时效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顺利展开和保证新闻在社会中是否发挥出积极的意义。
3.3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发挥新闻编辑作用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编辑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积极地发挥好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保证新闻在社会中的引导专用。为了保证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二个角度给予考虑。一方面由于新闻编辑是新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应该积极地把新闻编辑的优势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时效性给予加强。
日本则是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有其独树一帜之处。
网络新闻传播是传播院校的必修课
网络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者哥伦比亚大学,这一传统媒体学术大本营敞开胸怀拥抱网络媒体,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反映了目前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美新闻传播教育界的肯定。 此外,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每年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六届。由美国网络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网络新闻报道做出突出贡献的网站。 在此环境下,美国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传播高校的必修课程。
尽管,在美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却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定义、特征,从互联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网络新闻写作,阐述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中的摄影新闻学,相关伦理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网络新闻报道中声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新闻网站的设计、布局原则,网络新闻受众的分析;网络新闻法规、案例分析等。
课程名称的多样性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新闻传播学高校中开设的Online Journalism。当时的授课内容是新闻类与学术类数据库的检索,及计算机辅助报道。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等内容。
但是,Online一词的本义是联机、在线。根据美国《桌面型计算机百科全书》(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2003版)的解释,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将与互联网相连接称为Online,但是Online也可以指一个设备(如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计算机先驱们还将Online作为(batch)批处理的反义词,指终端设备与主机相连接。Online还经常指上个世纪60年代诞生、70与80年代成熟与盛行的远程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系统。但是人们所称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络”一词无疑是指互联网。可见,将“Online Journalism”与“网络新闻传播”或“网络新闻学”等同起来并不准确。
因此,出现了Web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等新名称,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鸣。因为,Digital(本意是“数字的”,此处也可以指“数字媒体”)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太广。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与学界没有人使用“InternetJournalism”或“Internetcommunication”一词作为课程名称或学科名称。“网络传播”也不能翻译为“Internet Communication”,在美国,Communication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传播的意思外,还有通讯、交通等含义;此外,Internet也已经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不过,使用“Interactive Journalism”或“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作为课程名称的院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的确,从技术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互动性(Interactive,也翻译为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而不是推进名为“网络新闻传播”、“新媒体”等专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增设了“媒体融合”的本科专业。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手段多样化,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突破,各种媒体有冲突、竞争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因此,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采写编、录制制作新闻的时候,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新旧媒体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对“媒体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方向和课程。
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教授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实践教师,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或有突出业绩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师非常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知名高校,兼职教授数量超过了全职教师。大量的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使得新闻传播学院与实务界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新闻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这与中国的新闻教育差别很大。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美国新闻学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即重网页设计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轻网络传播理论。
美国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办有小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一般由教授担任主编,并做指导,学生负责采访写作、网页设计等具体业务。此类由学院办的媒体,主要由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但是亦一小部分广告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开销。例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网站就完全由学生制作各类新闻作品;但是由学院出资聘用网站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支持。
但是美国的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不足在于普遍没有对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经营管理进行教学研究。这在一个媒介经济、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令人难以理解。这或许与美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不少出身于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实务有特殊的偏爱有关。
日本新媒体注重在职培训
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新闻报道开始走上信息化之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闻报道开始向纵深化方向发展。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众多媒体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娱乐化趁机走上新闻版面。当媒体日益繁荣,当信息获得愈益便利的时候,新闻附加值可能成为新一轮新闻竞争的主战场,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将是这片沃土上的新芽。
智能化:新闻事件舆论化阶段的制胜利器
2007年5月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宣布,在渤海湾海滩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对于石油资源相对短缺,对外依存度逐年扩大的我国而言,这个消息无异于天降之喜,是一条举国关注的重要新闻。各大媒体闻风而动,迅即跟进。考察此次新闻报道的过程,我们注意到其作为一个过程所呈现出的阶段性:
第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最初阶段,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成为新闻竞争制胜的利器。5月3日中石油正式对外公布消息,当日16时15分新华网即作出反应,向全世界发出消息《中石油在渤海湾勘探到大油田 储量规模达10亿吨》。5月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这一喜讯。在这个阶段,对于各家媒体而言,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在重要性、显著性上非常接近,于是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成为各家媒体争眼球的利器。人民日报的受众群是全国性的,它在报道新闻时突出的空间概念是“我国”,河北省媒体的受众是省域性的,它在报道时突出的空间概念是“曹妃甸”、“唐山”、“冀东”。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新华网争得头筹;在趣味性开掘上,都市类媒体闪现亮点。
第二,在新闻事件广为传播的后新闻阶段,重要性、显著性成为新闻竞争后发制人的利器。随着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产生,新闻事件已广为人知,这时各个媒体的报道开始向新闻事件的纵深推进,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再次成为新闻的富矿。南堡油田发现的能源战略意义渐渐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着眼点。如河北日报5月5日头版的《大油田将为河北更好更快发展加油》的报道等。
第三,在新闻事件成为社会话题的舆论化阶段,一种附加值开始异峰突起,将该事件的新闻传播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新闻竞争新的制胜利器。这个附加值就是通过政策法律、学科理论、文化取向等人类认识的成果,对新闻事件进行资源开发取得的一种新价值,这种新价值的意义在于回答受众心目中的“怎么办”这个问题,因其提供决策性、操作性、应对性信息,故称之为智能性。智能性是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知识素质能量的爆发,它附载于新闻事件,表现为一种像军事参谋提供参考方案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如中国青年报的《将南堡油田放到五十年后再开采》,经济参考报的《冀东南堡油田:开采不如不开采》等。这些传播智能化服务信息的评论和分析,站在政策的高度和科学的高度,用政策化的思维、知识化的思维去思考我国的能源储备、开发和利用的现状问题,考量了这一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传播了“怎么办”这样一种信息。
冀东南堡油田报道表现出来的智能化特征
新闻报道智能化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后,向受众群体提供的应对办法、方案、策略等。这种通过新闻形式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策略使新闻信息传播具有了智能信息服务功能。这在冀东油田报道中有清晰的表现:
一是新闻事件传播中呈现出鲜明的应对性信息。
在冀东南堡油田的报道过程中,我们看到两类报道,一类传播的是事实信息,另一类传播的是意见信息。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一个新闻事件一旦被发现,媒体就“一哄而上”,改头换面也好,添图加表也好,总之本质上传播的是同一层面的信息,且缺乏必要的新闻理性。冀东南堡油田的报道起初就存在这样的现象,你说好,我说好,大家都说好,发现大油田对能源战略安全好,对经济发展好,对国家综合国力好,又是“金娃娃”,又是“天赐良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媒体大声疾呼的这些,是受众同样明白的浅显道理。5月11日《将南堡油田放到五十年后再开采》的评论发表后,冀东南堡油田的报道出现了一个转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传播表现出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并且这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传播的意见信息,具有很强的舆论影响力。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和传播,都会伴随着一个“如何应对的问题”。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时,长期以来,着力的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应对性信息”是回答受众关注的“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这就强化了新闻的服务性和指导性。在新闻信息获取时代为选择时代所替代的今天,这种新闻服务性和指导性,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有意义。
二是应对性信息背后有一个支持系统。
应对性信息表现为方法、方案、对策、策略,它是知识支持下的智力活动的结果。这个知识,在新闻传播领域,通常表现为政策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等等。媒体对新闻事件应对性信息的形成,主要通过新闻评论员,以及向职能部门管理者、专家学者的借脑来实现。在冀东南堡油田的此类报道中,许多媒体就采取了向相关专家借脑的办法,其中最典型的是5月22日经济参考报刊登的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副会长、河北省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齐放的文章《冀东南堡油田:开采不如不开采》。这种借脑的方法使报道具有科学和专业色彩,更具说服力。
三是应对性信息本质上是一种意见传播。
当它和事实信息传播融合为一个整体过程的时候,表现出一种事实信息传播意见化倾向。这种事实信息意见化倾向,对舆论的影响比单纯事实信息传播,或单纯意见传播要强烈和持久。按照议程设置理论,这种传播为受众设置的是双题议程,一是事实性议程、二是意见性议程。当事实没有新的信息披露之后,意见性议程将上升为主要议程。新华网5月11日发展论坛上的网友讨论《南堡油田开采应该“缓行”吗?》,中国企业报5月14日观点“碰撞”栏目中的受众讨论《冀东南堡油田该不该暂缓开采?》是这一特点的反映。
新闻,可以智能化吗
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智能化反映,有利有弊,从目前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利弊如下:
首先,其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智能化提升了信息加工的深度,有利于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海量信息的利用。当前,我国媒体数量的骤增,及媒体报道视野的拓宽,使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呈现出海量信息的特点。这种信息的海量生产和海量传播远远超过社会个体特定时间内的利用能力,也就是说,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选择、利用信息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常常会出现一种信息选择困难带来的焦虑感。如果与信息过程中的“把关人”相比较的话,那么在信息传播阶段,新闻的智能化则显示出一个“引导人”的意义。这对消减受众的信息焦虑感有实际意义。
二是新闻智能化强化了新闻的指引性,有利于增强受众的新闻理性。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消费能力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常常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认识新闻信息对于自身的意义,并因此采取不利于自身要求的应对行为。新闻智能化可以通过提供应对性信息,帮助新闻信息消费能力弱势的一方,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新闻信息消费群体的新闻理性。
三是新闻报道智能化有利于创造意见环境,从而促进主流舆论的形成和强化。传播学中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新闻智能化通过彰显应对性信息,增强了新闻信息的可用性特征,从“实效性”这一人类最容易信服的角度,直接占领舆论高地。
其次,其弊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容易用专业技术眼光代替社会效率,如果仅仅按照某一专业技术的要求为新闻事件传播提供应对性信息,则可能导致忽略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出现一种违背社会效率原则的应对性信息。其二是容易把学术上正在争论的问题,折射到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影响主流舆论。其三是可能会给某些怀有利益诉求的应对性信息以可乘之机,从而误导受众。
摘要
6月14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新华社《中国记者》、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在武汉举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新闻专业期刊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並通过《武汉共识》。
关键词
新闻专业期刊
评价标准
社会影响力
参加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总编辑年会的代表相聚武汉,就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期刊的办刊方向和评价标准等议题进行讨论。经过深入交流与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一、当前,传媒业态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新闻专业期刊在新闻理论传播和业务研究方面负有重要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发展迅猛,媒介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样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在实现全媒体转型和数字化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很多新的模式和经验。移动技术改变了阅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作为为业界和学界服务的专业期刊,应当适应新的形势,关注前沿问题,研究现实问题,为推动业界的改革发展服务,同时提高专业或学术期刊自身的影响力。
二、我国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期刊有不同定位与研究方向。然而,不言而喻,新闻传播在现阶段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不仅需要追求学术价值,更应直面时代课题,注入现实关怀。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或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学新闻院系办的院校类刊物;第二种是由全国各类新闻协会或学会主办的刊物;第三种也是数量最大的是由新闻媒体(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主办的刊物。三类专业或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然而,无论上述哪一类期刊,其办刊主旨都应是为中国新闻业界和学术研究服务。在推动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创新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是我们的共同职责。
三、现阶段,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理论和实践要求並得到普遍认可的新闻专业期刊评价体系。
我国现有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期刊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但有的存在侧重量化评估,忽略社会影响力评估的问题。建立以质量为导向,注重社会影响力评价,结合量化评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不仅是新闻传播类期刊紧跟时代、服务读者的需要,也有助于新闻传播学学术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更具实际意义的评价标准,应注重对新闻专业期刊综合考量,评估研究论文的社会影响力。
国际上普遍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文献计量方法得出的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质量,但並不能代替质量评价。专业和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应当是期刊文章的原创性、精准性和重要性。
研究或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主要指“学术”之外的影响力,包括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的标准体系应当以质量为导向,结合量化评估,综合评估各项指标,诸如在权威机构的获奖情况、在权威期刊的发表或转载情况及发行量等等。在此基础上,由业界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第三方评估小组,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筛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背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一、前言
作为传播信息的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应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为人们传递新闻信息,这样才能体现新闻记者的作用。所以,为了顺利地开展新闻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新闻记者要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报道形式进行创新,采用新颖独特的报道方法,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在报道的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新闻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占据自己独有的位置。
二、关于新媒体特征的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信息速度快。以往人们只能通过报纸、书刊获取新闻信息,而现在人们既可以通过书刊获取新闻信息,也能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物获取丰富的新闻,从而弥补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的缺陷。这也就说明新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快的特征。其次,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传统的传媒方式,人们只能接受信息,而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记者就很难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当记者发表信息后,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评论的方法,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记者就能与人民群众进行互动。与此同时,发表信息者不一定要是新闻记者,人民群众也可以在网上发表新闻事件,为记者提供丰富素材。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短信等方法传递信息,这样就使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因此,新闻记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报道。[1]
三、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分析
(一)保障报道的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所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众所周知,新闻反映的一个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人们通过新闻获取信息,并根据新闻研究社会的发展情况,这也就表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报道真实发生的事件,否则缺乏真实性的新闻事件只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人心恐慌。例如,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经常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恶意传播谣言,加上微信传播速度快,这样就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严重的改变,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新闻记者要及时辟谣,以免错误的信息给人们带来问题。这也充当表明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记者一定不要为了获取人们的关注,而传播错误的信息。[2]
(二)坚持人文道德观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文道德观,从多方面的角度分析报道语言。在报道的时候根据实际新闻事件,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新闻记者一定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采用合理的语言报道整个新闻事件,防止给当事人或者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也是每个记者所应做的。只有新闻记者坚持了人文道德观,正确地报道新闻事件,才能体现记者这份工作的价值。同时,记者也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三)提升自身的判断力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种类繁多,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深刻分析新闻信息,否则,新闻信息将无法体现其价值。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明确自身的地位,站在客观的立场报道新闻,避免混淆自己的角色,切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报道。只有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报道新闻事件,才能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此同时,新闻记者在选取新闻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地辨别新闻的真假,不要将假新闻报道给观众,这样新闻记者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定健康的舆论环境,并保证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例如,由于部分新闻记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在选取新闻材料,就会将错误的信息报道给人们,从而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
(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保证自身的专业能力能符合自身的工作性质,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其次,新闻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保证报道的新闻具有真实性外,还应提高新闻的时效性,采用合理的方法报道新闻,进而吸引人们关注新闻事件。只有意识到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新闻记者才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各种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具有危险性和特殊性。因此,新闻记者无论在报道任何事件时,都要以公正客观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此外,新闻记者应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判,在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新闻记者也应增强对自身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监管的透明性,并研究报道的方法,进而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被大众认可和支持。
四、结语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闻记者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增强自身的报道技能,这样才能立足于现代社会。而且,新闻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采用合理的报道方式,正确报道每一个新闻事件,并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样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也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否则将会影响到新闻记者的形象,甚至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就是说,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无论对观众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曦.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与控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1):12-23.
[2]卢静.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记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6(01):78-89.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新闻;说新闻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通过剖析“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一、关于新闻节目播报方式的特点
人们的语言可分为说、念、播三种语态,这三种语态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才能把节目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要把握好新闻播音主持的语态,就要先了解各种语态的特征。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起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
二、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传播者
播新闻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出画面宣读或报告新闻。要求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以字正腔圆的吐字发音、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新闻播报。说新闻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信息做出评论、解释或说明,“说者”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与观点。主持人在荧屏镜头、广播话筒前像日常谈话一样,通过主持人轻松随和的语调、自然得体的举止等给受众以亲近感、信赖感,改变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为说新闻的节目传播者,主持人应该传递哪些信息,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些都对主持人的“把关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新闻之“要”指的是新闻的重要性,也就是新闻的价值。在每天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有较大影响的事情才会被采录为新闻向受众报道。一组新闻中,不同的消息新闻价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条消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既要把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又要对不同的新闻加以区别。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每条新闻平均用力。为此,播音员要用新闻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每条消息对当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三、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受众
播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喉舌功能,通过播音员严肃、客观、公正的播报,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收听,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但在播新闻长久以来沿用的“宣传腔”和浓烈的播报氛围里,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产生一种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报内容过分强调宣传,违背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原则。“说”新闻个性较鲜明,突出的是媒体的民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受众心理距离拉近,交流性强,保持了人际交流的传播优势。说新闻中由主持人去“说”、去“聊”、甚至是“侃”,所以会更有趣味、更轻松、更亲近,因而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说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挑选当日新闻话题,邀请受众使用电话、手机短信等进行参与,表达各自的观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受众的兴趣,而且也汇集了更多的观点,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同时主持人更容易与观众实现互动,无形之中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新闻的价值也更容易得以体现。
四、方式各异 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