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业化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对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推进 保障房 建筑工业化 建设
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体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推进现代建筑业发展就是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使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基地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实现建筑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在节能减排、降低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可以说,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筑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呢?本人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y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障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先在局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试点,时机成熟后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分阶段、分步骤解决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适应本省特点的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并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
2.面上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推动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分类推进建筑工业化。政府推动的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装配式住宅,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推进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涉及到建筑构配件的模数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规范化运输和建筑现场的标准化装配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个产业链的整合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围护结构、厨卫、装修等部品体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构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以及图集、工法,加快开发应用相关设计分析软件。二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应实施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鼓励其他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以适合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外遮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4.坚持质量第一和集约高效的原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更要牢记质量第一这个根本前提,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工业化路子,不断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工业化
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指用现代先进科技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或房屋的指定性产品即建筑工业化。指定性产品如房屋、房屋的构配件和建筑制品是建筑工业化的定型产品。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使其成为体系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工业化住宅是过去落后的、分散的手工业生产建造方式进行改造或采用现代化的科技,以集中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代替的住宅。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住宅工业化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具体地区住宅工业化在保障性住宅应用中的研究很少。相对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重庆市住宅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而重庆市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为重庆市住宅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公租房和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程度系数。影响度最大的前5个因素是:缺乏综合引导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的缺失;缺乏完整的住宅工业化产业链;缺乏住宅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住宅工业化初期高建造成本。
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与经济政策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进机制、政策措施,顺势而为,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住宅。只有实施工业化的建筑方法,才能有效地实现真正的节能效果。
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传统方式建造住宅施工是尘土漫天飞舞、泥浆遍地、手脚架如丛林遍布、轰鸣不绝的搅拌机、建筑工人大汗淋漓的工作景象。现代化提出的低碳环保新要求,这些工作早已落伍。不标准的生产由于没有规则和体系,很难在未来发挥重大作用,改革才能使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得以实施,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很大冲击,但也是这次建筑业改革所蕴含的机遇所在,只要在非标准化生产中合理布局就会带来很多生机,形成标准化生产,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又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国家政府为了保民生、扩内需、促增长,拿大量金钱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实体经济的建设,并要求房屋整体质量、成本控制、使用性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提高住宅性能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国家应集中各种优势配合政策,如科研、技术优势,加强住宅技术保障、质量控制体系等认定体系和建筑环保节能、装修住宅一次性到位等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是工业化,而如果国家带头建设有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突破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进程,有望提前完成国家给出的各项政策指标。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优点
新型建筑工业化可归纳为五个优点:
第一,标准化的设计。建立标准化的单元是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其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标准图集或模数化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即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第二,工厂化的生产。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是根本的问题。传统施工方式中,误差控制在公分级,比如门窗,每层尺寸各不相同是主体结构精度难以保证存在最大的问题;主体结构施工采用的还是过度依赖一线农民工的人海战术;施工现场的诟病即为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的材料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不利于现场质量控制。而这些问题均可通过主体结构的工厂化生产得以解决,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及装修部品的标准化。
第三,装配化的施工。装配化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即其核心,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比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来说,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EPC模式,把技术固化下来,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优化,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保证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四,一体化的装修。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第五,信息化管理。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优化,初始设计就建立信息模型,之后各专业采用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在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处理,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集成各种优势并互补,朝着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上信息的开放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促使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资源,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有效地避免各行业、各专业间不协调问题,加速工期进程,从而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与建造技术脱节等中间环节的问题,提高效率并充分发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及优势。
结语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材和环保为目标,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完善住宅部件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工业化体系。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建筑业为主体,建筑工业化受益最大的还是建筑业,不是房地产,建筑企业积极推进是正解。不过,很多建筑企业还没认识到工法的重要作用,只将其作为企业晋级的条件,应尽快改变这一看法,加强对工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其成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化建筑;机械化水平;发展措施
1 现代化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建筑中的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及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建筑中的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实现的方式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先驱,通过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制品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市场中介机构,让建筑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逐渐的走上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 建筑工业化
2.1 含义: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建筑群生产时,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力,使成本大大增加。而建筑工业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现代化建筑中,将以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的代替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并使之逐步过渡最后完全取代。
2.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工业化建筑,必须使用适用的装备和工艺,使用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在组织施工中科学合理,发展施工的专业化,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将复杂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减少。大力发展建筑构配件的设备制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给建筑市场提供各种类建筑使用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如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和连接等)和统一的建筑模数,将标准化和多样化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标准,工艺的标准,企业管理的标准和工法等必须认真的建立并完善,不断的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在管理上,使用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发展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从而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我国的建筑业今后发展方向是建筑工业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生产量日益加大,因此要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建筑还有一定的时间。近几年来由于建筑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越来越快,且物质技术基础也有了较为显著的增强,不过整体上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并不大,且在质量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的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必须加快建设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对劳动条件进行改善,从而让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加快我国建筑业走上质量效益道路的步伐,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其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些,我们必须对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有用的要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方法也要借鉴,就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间的差异来说,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更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
4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措施
建筑,必须从结构入手,结构,必须从设计开始,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其中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将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第一,建立新型的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转型,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从框架向钢结构或剪力墙方向转型,施工的发展趋势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方式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要向市场化和工厂化生产制为主。
第二,加强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施工新技术的普及:支撑、模板和脚手架施工上要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悬挑脚手架和新型模板支撑上要有所突破,新型维护结构体系中要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三,加快“四新”的成果推广和应用,尽量减少施工现场中的手工操作: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加快其转化和提升的力度,包括提高部件的装配化和施工的机械化能力。在新型的结构体系中,尽快的推广和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工业化
1.1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1.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2 建筑现代化
因为我国进入世贸的组织之后,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有最大潜力的发展基地,世界各地建筑师,必定会云集在我国各大城市以他们的实力去争取项目。如果我们仍不自发地去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充实知识和平衡心态,我们的建筑师只会在自己的国家甘于被沦为二等设计“公民”。
2.1 一般建筑师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真缔精神和发展过程不但肤浅,并且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2 一般年轻建筑师过于依赖用电脑制作悦目的效果图,而不用手去做和用脑去思考分析设计创作的过程内容。
2.3 设计过程中,不去追求创新的思想,只是集中精神在选用国外建筑书籍中的图片,作东拼西凑的拼图设计工作。造成一般建筑设计使人看后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2.4 一般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不愿意也不会考虑和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从构思阶段时,就开始同心合力地研究,如何使建筑设计的构思和结构及机电综合为一个设计的整体。这种孤立的设计方式与世界的潮流脱了节。
2.5 在设计过程中,只顾到表面效果,既没有习惯也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去深入研究细节的设计与如何处理设计和结构、构件交接收口的细部构造设计问题。
2.6 在设计过程中,不深入考虑如何选用适当的建材和施工的科技问题,直接造成最后“似是而非”的设计成品。
结语
建筑是文化成就的象征,在面对外来压力挑战下,我们一定要自知自觉充实我们对现代化建筑的内涵。我们既不能死板地去维护传统,也不该盲目被动地追求时髦。文化与传统应该是一种活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责任去承担。我们更不该无选择地向外来的竞争“投降”,放弃一切自我宝贵的潜力。
参考文献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管理;研究与讨论;建筑工业化
一、 对建筑工业的认识与研究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二、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技术支持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二)严格技术标准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的进度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二) 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三)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一)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二)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三)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参考文献:
[1]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峰岚.现代工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7(11)
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当今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无一例外的在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被世界众多国家视为经济支柱的建筑业及其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致。发达国家早在四五十年代便开始了墙体材料转变,即小块材料(烧结制品标准砖)向大块墙材转变,大块墙材向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方向转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各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本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墙体材料的主导产品。日本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建造了许多装配式结构体系建筑工程,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体系做得较多,与之配套的PC构件制品经过系统的研究已经成功的应用在工程上。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已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筑业正处在一系列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期,降低能耗、抗震减灾、保护生态与环境,提高人们工作与生活质量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使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工效;减少污染和浪费、减少现场作业,实现文明施工是当前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体系集成,实现房屋建筑的产业化、多样化、工业化,将是新世纪建筑业的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体系配套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墙复合板的生产、内隔墙板、楼板、屋面板、梁、柱等异型构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构配件生产,是走建筑工业化道路,围绕建筑领域革命的新兴产业,其项目初步定位为“生产房子”。基本思路为:以科研、设计为龙头,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不同用户消费需求为目标,生产不同类型房屋的“构配件”及相关的建筑施工产品,在施工现场进行房屋组装,彻底改变现行传统的落后的房屋价值理念和做法。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建筑整体科技含量;
2.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改变传统落后技术,实现建筑施工领域的革命,创造全新的建筑业发展空间;
3.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高寒地区四季均衡施工;
4.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节能、环保、抗震、经济等突出优势将给社会、用户带来较大的受益;
5.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先进性、竞争性和可持续性,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场的消费需求考虑;
6.产品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形式多样化——高层、多层、单层;结构体系多样化——以大开间为主的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全预制装配结构;材料和制品向体系发展——配套化生产、商品化供应、施工现场装配化;墙体材料的发展——单一材料向复合墙体、砌筑向装配、重质向轻质、块类向板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建筑物的需求经历了一个“注重数量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第一个性化、多样化、高环境质量”的发展阶段,从建筑的结构体系上看,国外也已开发出木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厂化生产体系,并不断使建筑产品的性能指标得到提高。人们不断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产业的发展,努力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装配式建筑适应现代社会对房屋建筑的需求,也是二十一世纪建筑房屋体系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的房屋设计与施工技术已经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建筑技术创新装配式建筑是21世纪世界建筑业技术发展的主流,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为框架体系的全装配式多层或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而与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梁、柱框架配套的外墙、屋面、内墙、楼板等材料全部采用预制的、工业化生产的、可在现场施工、安装、组装的新型的多功能的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建筑材料构件。目前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建材业和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建材业和建筑业生产建设仍处在粗放型生产阶段,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建设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与国外相比,中国建设的劳动效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并已提出要加快实现建材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提高建筑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的目标和措施。实现建材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要开发新的建筑体系,和推动建筑材料的部件化。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外开发成功的建筑科技成果。目前这种建筑体系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正是因为适应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
2.从生产到建筑使用实现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墙体部件化。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根据建筑墙体需要,在工厂里加工成墙体部件,在工厂制作成整体墙板、梁、柱、楼板,并可在构件内预埋好电器件、水暖用件、窗户。还可根据需要在生产工厂将墙体装饰材料制作完成。装配式建筑构件工厂生产,使产品精度高,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技术标准易于统一。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运送到工地后可进行装配,每道工序可以像设备安装一样进行现场进行安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
3.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体系、绿色建筑材料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发展健康住宅,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大的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一些国家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推行绿色建材认证,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一般认为,绿色建材除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是: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害;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荷较小(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等),不污染环境;在房屋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利用。因此装配式建筑构件适应墙体改革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整个体系主要由水泥、砂、陶粒等轻质材料组成,构件强度高而重量轻,填充不同材料可以满足保温隔热和建筑隔声的要求,建成的大板建筑,防水隔潮,住居舒适。这种建筑体系材料的耗能和释放的CO2都很少,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材料。
4.施工方便、解决冬季施工难度问题装配式建筑可以根据现场要求制作需要的墙体构件,现场组合安装,减少工作量,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建筑成本。具有可钉、可粘贴等优良性能。据测算,装配式建筑构件可提高工作效率2-4倍。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是在工厂车间内生产完成,在冬季也可以生产,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施工难得问题。
5.轻质装配式建筑是同体积混凝土构件重量的1/2-1/3,从而减轻建筑物的基础荷载,节省建筑物基础投资和总投资;减轻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施工速度,节约人力物力。同时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重量轻,可减轻运输量(与粘土实心砖比),可节约运输费用。
【关键词】 装配式住宅 采暖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住房建设蓬勃发展着,在全球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问题的今天,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在不久的未来装配式住宅将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北方冬季采暖地区的采暖管线的设计与施工敷设因结构体系的改变而与传统住宅的做法有所不同。
所谓装配式住宅是指不同于传统的全手工操作建筑的工业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建筑工业化是将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因此组成建筑的构件都在建筑工厂里完成;然后通过物流运输到施工现场,再根据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现场安装,即减少施工现场的作业以降低人力资本和建筑垃圾。目前我国供暖事业也迅速的发展,从节能及供暖质量出发住宅常用的采暖方式有两种,散热器采暖和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这两种采暖方式在装配式住宅中的设计和敷设方式都有区别于传统住宅。那么对于装配式住宅暖通专业如何将自己专业设计的相关部分加入到装配式住宅的标准构件中成为设计过程中一项新的工作。
首先装配式住宅采用散热器采暖。房间的热负荷计算方法不变,因此散热器片数的计算方法不变。但是采暖管线从分户热计量装置出来后就不能像传统住宅那样敷设于建筑面层内。因为装配式住宅的楼板为叠合楼板。
叠合楼板示意图
叠合楼板分两部分,下部为预制板上部为现浇板,楼板上面只做20mm的找平层,因此采暖管线没有条件敷设于建筑面层内。也因楼板的现浇层内有钢筋,及电器的预留管线,预留管线交叉垂直方向上不能超过两次,所以采暖管线预埋于楼板现浇层内不可行。那么采暖管线从分户热计量装置出来后,对于高层,采暖管线可以在管线位于的暖井内就引至梁下,在公共空间设置吊顶,将采暖管线敷设于公共空间的吊顶内然后引至所需用户户内。用户户内的采暖管线同样不能暗敷,只能明敷采暖管线;因此采暖管线尽量沿墙角,墙根敷设。若要实现管线的暗敷只能通过后期的室内装修。对于多层,采暖管线经过分户热计量装置后直接进入户内,户内做法同高层住宅一样。
在采用散热器采暖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统一,追求热舒适度。一般而言,需要将供水的温度控制在95℃以内,避免热媒的气化,还要计算系统的设计,确保相应条件的传媒温度的降低。要想装配式住宅的采暖达到一定的舒适度,还需要增加散热器的数量。将95/70℃作为基础进行比较,当热媒的平均温度降低10℃,就需要增加20%的散热器。当然热媒的温度不能任意的降低,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采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装配式住宅的特点,收集热媒设计的参数,确保同一热源的建筑物的散热器数量差别不大,降低采暖系统的失调度。鉴于
装配式住宅的实际配置的散热器面积大于理论需要的散热器面积,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将实际的散热器面积大于理论面积控制在10%一30%内。
其次装配式住宅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地板辐射采暖已经成为装配式住宅的重要采暖方式之一,具有温度适宜和节约能量的优势。首先,合理控制室内的温度。室内的平均辐射温度决定着人的舒适感,地板辐射采暖的设计中,室内的围护结构的温度较高,导致平均辐射温度加大,在室内的设计温度降低1~3℃,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的舒适度。研究表明,室内设计温度每降低1℃可节约燃料10%,可见地板辐射采暖在给人带来舒适感的同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能量,节能效果大增。其次,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在地板辐射采暖的设计中,地板表面的温度是控制在30℃,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降低,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上部空间向室外的热损失。另外,地板辐射的采暖可以减少对室内空间的破坏,加热管埋在地下,增加了建筑面积,保护了室内环境,减少了能源与资金的浪费。地板辐射采暖在节约能源,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还简单方便,一方面便于对采暖设计的调节和控制,有效的对采暖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在热计量装置的帮助下,简化了用户热计量的计算,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供暖服务。
为了有效的进行地板辐射采暖设计,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金属管道已经逐步被抗老化和耐高温的塑料管取代。利用地板辐射采暖时,对于盘管间距的计算方式按照《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即可。分集水器之前的管道设计及敷设和散热器采暖方式入户前的管道敷设方式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只有20mm的建筑面层来说是不可能敷设地热盘管的,因此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可以根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0月发行的规范《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采暖篇来实施,即在住宅套内楼板上设置架空地板,采暖管线入户后连接分集水器,分集水器的各环地热盘管敷设在架空地板内。但设置架空地板对应的是户内层高的净高会降低。
上述两种采暖方式,在传统住宅建筑中是普及使用的,在设计过程中也较为熟悉,热源系统也不变,仍是主要城市集中供热、锅炉供热或小型燃气锅炉房为其热源,输配系统也是一样的,因此用于装配式住宅是完全可行。但是在做采暖系统的设计时,采暖管线穿墙是无可避免的,而装配式住宅的墙及楼板等构件都是在工厂里完成生产的标准构件,不能再像传统手工操作那样边施工边预留,或着对于非承重的墙可以在设备专业进场施工时根据需要现凿,或是因为修改而重新开洞。构件生产工业化后,暖通专业的洞口不能有现凿的情况,否则破坏构件的完整性,必须在构件上进行预留。因此要配合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就需要有构件的工艺设计,在传统的设计结束后暖通专业要配合工艺设计,将采暖所需的洞口或套管的位置及尺寸体现在墙体和楼板的工艺图纸上,以保证工厂生产的各个构件的正确性。且预留洞口尺寸的大小应有合理的富裕量及可施工的操作空间以确保采暖管线现场安装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这也变相增加设计人的工作量。因此需要更快捷的制图应用软件。目前热门的三维制图软件Revit就可以在标注平面的同时确定立面,还可以很好的解决管线碰撞问题。
总之,不管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工业化的装配式,采暖的方式都可以沿用传统的好的方式。无论改变系统形式,还是使用新的采暖方式都是为了使居住环境更加的舒适。在对装配式住宅进行采暖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装配式住宅的特点,不仅要考虑供暖的效果,还要考虑采暖设计对住宅整体环境的影响。结合住宅的独特性,根据各个采暖设计的优缺点,进行有效的选择。在装配式住宅采暖设计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创新采暖方式,做到采暖方式与建筑结构的结合,将采暖设计和建筑设计紧密的结合。总而言之,对于装配式住宅的采暖设计需要结合住宅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关键,综合考虑,优化技术,同时积极的相应国家的政策,减少投资和费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装配式围墙;预应力技术;工厂化预制
1.引言
目前,国内很多施工现场围墙基本采用砖砌围墙、彩钢板围挡等老式围墙进行围护,这种围墙结构不仅造成了大量土地和钢铁资源浪费,而且建造成本高、施工期长、强度差、外形不美观、影响了城市和企业形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预制混凝土围墙的优点也越来越突出。
2.预制围墙构件设计
装配式围墙主要承受自重和风荷载,其中,墙板和顶梁承受的荷载通过承插连接后全部传到抗风柱,抗风柱再传到杯口基础,杯口基础再传力到地基上。根据围墙的受力特点,围墙抗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为C30,墙板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为C25。预制预应力围墙样式如图1、2、3、4。
2.1杯口基础与底板的设计
杯口基础与地基之间设置一块900mm×900mm×100mm的底板;抗风柱与底板之间预埋杯口基础,用以传力;杯口基础一般分为连续段的杯口基础和转角处的杯口基础;杯口基础的受力配筋为4Ф8。具体的构造措施如图5、6、7所示。
2.2抗风柱设计
围墙抗风柱示意图如图8、9所示。具体可以分为连续段的抗风柱和转角段的抗风柱。围墙连续段抗风柱外形尺寸:300mm×500mm×2500mm安装两侧留有外口尺寸85mm,内口尺寸75mm,深度50mm的凹槽,便于墙板安装。抗风柱主筋4根4.8mm的预应力钢丝。抗风柱顶部设置钢筋吊装环,便于吊装。墙板与抗风柱承插连接,墙板两端与抗风柱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便于安装和满足因温度变化产生的变形需要。抗风柱转角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专用转角柱子。
2.3墙板设计
墙板尺寸3600mm×2000mm×70mm(长×高×厚),板的配筋采用双向单层筋,长向配筋为预应力钢丝4.8@300,高度方向为一级钢筋6@300。墙板上对称设置两个吊环,便于起吊安装,吊环的种类和位置根据计算确定。墙板的尺寸及配筋如图10、11、12所示。
2.4压顶设计
围墙压顶包括围墙抗风柱压顶和墙板压顶。墙板压顶尺寸为3600mm×260mm×300mm;压顶采用双向排水;配筋采用5根4mm的一级钢筋。配筋及构造图如图13所示。
3.施工及安装工艺流程
预制预应力围墙的施工及安装流程如图14所示:
4.施工要点
4.1施工准备
开工前必须做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资料准备、场地准备等。其中技术准备包括施工图会检、技术交底、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写、现场培训等。
4.2围墙预制构件的加工
围墙构件(包括抗风柱、墙板、压顶)均采用定制钢模板加工制作而成。围墙构件按“清洁模具、绑扎钢筋、预应力钢筋张拉、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振捣密实、拆模前混凝土养护、脱模、混凝土养护、检验后入库”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
产品的质量要求是: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一致,边角不应有裂纹、孔洞、鼓泡、毛边等缺陷;如果有外层装饰,则要求图层均匀、牢固并且无明显色差。
5.结语
本公司通过华江科技楼的实际应用,获得了各方好评,为项目迅速进场施工以及创省标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斯宇、徐华、龚俊.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围墙结构和施工新技术[J].湖北电力,2013(7):41-42+70
[2]李传坤.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D].聊城大学,2014
[关键词]定制混凝土件 拼装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57-01
一、传统现浇混凝土存在缺点
在基建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的混凝土成品都是采用传统现浇混凝土的方式。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方式存在质量工艺、建设工期均难控制的弊端。尤其是电网基建建设,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需要交付安装,土建工程工期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到电气工程的施工,更会直接影响到总工期。传统方式主要存在下列弊端:
一是工程质量工业难于控制。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对作业人员技术把控难度大。
二是工期难于控制。受限于工序的链接及混凝土养护时间,施工作业时间长,受天气影响大,影响交付安装的时间。
三是资源损耗大,经济综合效益低。支模架、模板材料投入量大、周转利用率低;劳动力二次运输投入量大;施工机械化程度低,相对工效不高。
四是现场环保难度大。现场产生大量扬尘、噪音、污水、建筑残余垃圾等。
针对传统现浇混凝土方式存在的弊端,采取定制混凝土件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传统工艺的弊端,达到更优质的效果。
二、定制混凝土件的特点
定制混凝土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定制混凝土件的施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原设计,结合施工方的规范及要求,提前定制生产混凝土构件。第二部分是把定制混凝土件运送到工地进行现场拼装。定制混凝土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现场拼装容易,质量工艺可控。制混凝土件表面平整、外观好、尺寸准确,组装速度快。作业人员工作环境良好集中、工厂化施工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对作业人员技术得到有效把控,工业化劳动生产效率高,构件的定型和标准化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按标准严格检验产品,质量保证率高。
二是土建部分建设工期可控。采用提前工厂化定制,不再受限于工序的链接及混凝土养护时间,受天气影响小,能够确保交付安装的时间。
三是预制模具等资源可重复利用,总体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模板采用统一定制的钢模板,重复利用率高,集中生产有效避免二次运输。采用施工机械化拼装,作业程度高,相对工效得到有效提高。对周围环境工作影响小,工期短,投资回报快,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定制混凝土件作业过程
(一)预制场的准备
工程开工前应该根据工程的规模、预制件的需求量以及施工条件等情况,来确定与选择预制场。结合场地大小以及生产需求确定预制场规模。
(二)模板的设计及制作
根据原设计的要求及施工需要,组织各方参建人员进行研讨,充分考虑拼接方式,多次修编后设计出设计图,根据设计图制作出模具。模具的材料优先选用钢制模具,重复利用变形小,环保耐用。
(三)原材料的准备及配合比的设计
水泥应该采用质量达标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应该满足工程的需要;砂、粗骨料的含泥量必须进行控制;预制用水应该采用自来水或干净的河水。贮存时砂和粗集料应该分开贮存。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规程来严格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
四、现场应用情况及取得成效
现场应用包括变电站围墙、围墙压顶、电缆沟、电缆沟压顶、电缆沟盖板、构支架保护帽、主变油池压顶、消防小间等。
(一)近几年定制混凝土件应用情况
经统计,伴随着定制混凝土件的多样化,2012年至2016年间针对各工程特点,合理选用定制件,逐步从变电站围墙、围墙压顶、电缆沟、电缆沟压顶、电缆沟盖板、构支架保护帽、主变油池压顶、消防小间以及配网配电房等,使各种定制件逐渐普及应用于基建工程,多样化应用混凝土定制件,逐步提升工作效率。
(二)工期可控,施工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表1)
(三)定制混凝土件的应用H点检查质量优良率(表2)
(四)成效综合分析
经综合统计,针对近几年基建工程应用了定制混凝土件后,相比于传统的现浇施工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在各工程的H点检查质量优良率对比传统现浇施工,平均优良率也得到同步的提高。
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方式,采用定制混凝土件,工时得到大大减少,耗材模板费用相差不大,额外产生了安装机械费及成品运输费。
举例计算:
预制围墙:4.69-0.18=4.51工日/米,4.51×100=451元;机械费为0.08台班/米,0.08×1200=96元;运输费:50元/米;总费用:451-96-50=305元
预制电缆沟:4.44-0.11=4.33工日/米,4.33×100=433元;机械费为0.09台班/米,0.09×1200=108元;运输费:60元/米;总费用:433-108-60=265元。
采用定制混凝土件后,不但能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且使用后的钢模具还能在其他工程里继续使用,在推广应用的同时,更节约了工程中的耗材模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对未来定的展望
现在基建工程建筑生产领域都在关心着同样的问题,即努力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功能和效益,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建筑生产方式也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即逐渐扩大定制装配式构件的应用进行住宅、工业建筑、桥梁等的建设。工业化、标准化、集成化和信息化是定制混凝土件装配式建设的基本特征,定制混凝土件装配式结构把制造业的思想引入建筑业,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方式,提高建筑效率。
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定制和装配技术的整合各项材料、构件和结构技术,提高结构性能的同时,提升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基建工程的技术水平及成品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