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

第1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关于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刘利民着重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二是要狠抓工作落实,三是要奋力改革创新,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五是要加强舆论宣传。

刘利民指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和模式等内容。其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和着力点。各地各师范院校要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要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积极创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五类教师的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教师教育模式、课程、教学、实践、师资五大领域改革,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评价、激励、就业五项保障制度,建立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师德素养良好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摘编自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上的讲话)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

暨技术发展展示会在南京召开

【本刊讯】2013年4月27日~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和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混合云的蛇年畅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为主题,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的特邀专家、企业、中小学教师等共2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聚合来自高校、区域、中小学校、商业等领域的智慧,共同追寻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前沿,分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会议本着“学术引领、区域带动、学校参与、多方互动”的精神围绕着会议主题展开了专家讲座、区域级优秀建设案例和校级优秀建设案例、数字校园建设解决方案分享及新技术发展交流和学校实地参观等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许骏教授、南京大学张宝辉教授等专家从国际发展潮流、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为大家带来理论上的指导与引领;来自一线的先进单位及教育工作者的精彩案例分享,让大家看到了各种新技术在日常教学的成功应用,切实感受到数字化校园的巨大优势,这极大鼓舞了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2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教师研修网:共享集体智慧 促进专业成长

“对于身处边远地区的教师来说,这种学习形式太受欢迎了。我们再也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失去再提高的机会,我们与城区的教师们有了平等的学习机会”、“网上直播教学观摩课减少了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学生暴露的问题也很真实”。这是2007年9月大兴教师研修网开通后,教师们在网上参加第一次网络视频直播教研活动时发出的感慨。

备受教师们好评的教师研修网是大兴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用项目。它于2007年4月启动,同年9月正式开通。它的建设是大兴区教育信息化从建设到应用转型的关键之举。在此之前,大兴区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已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怎样使“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巨额投入实现增值?怎样有效促进学校的资源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怎样使教研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2007年前后,网络教研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审时度势,启动了该项目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共享,实现教研活动的人人参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今,教师研修网为全区学校和教师搭建了一个集网络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资源共享为一体的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共享教师智慧的空中舞台。在教研员的精心组织下,学科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和资源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网络教研活动越来越普遍,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策略与成功经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曾有不少外省市的教研员和教师慕名而来参加网络协作组的教研活动。

大兴区教师研修网的成功,在于其巧妙地把教研活动和资源建设整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位教师手中的梦想,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采用了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应用,即以教研员引领学科教师应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突出“共享集体智慧,把握丰富资源,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思想。

学生信息技能:关注创新,鼓励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也是大兴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到2003年底,大兴区所有学校均已普及了信息技术课,同时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考试评价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大兴区鼓励学校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引导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相关竞赛活动,如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NOC活动、机器人竞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开阔视野、接受磨炼、展示自我。记者参观的多所学校在学生活动方面都有着骄人的成绩,尤其是机器人竞赛活动,近年来大兴区学生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益发高涨。

对于饱受争议的机器人竞赛活动,大多数学校参赛只为最后能拿个奖项,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进来。大兴区却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剔除了那些观赏性强、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项目,选择参加的是真正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项目,如FLL工程挑战赛、机器人场地任务挑战赛等。记者在大兴三小现场观看了学生进行的机器人场地任务比赛和机器人排雷比赛,对学生娴熟的技术和沉稳的心态印象深刻。大兴三小负责机器人活动的李老师介绍说,这两个项目不仅需要学生钻研技巧,熟悉不同机器人的传感器部件,具备较强的现场判断和应变能力,还特别磨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尤其参加机器人场地任务比赛,学生需要亲自动手用标准的机器人模块去组装机器人,还要根据场地任务的不同,综合考虑次序、效率等因素,并在比赛现场做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拓展了思维方式,让他们更为专心和细心,这些素质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助益。学生到全国赛场上历练后,视野开阔了,自信心增强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又是一个促进。所以,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后,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数字校园:风险评估、分级认证,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第3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第4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关键词:数字校园 应用策略 母巢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60-02

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已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少学校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开发于不同时期或采用成品软件等原因,导致校内已建成的应用平台相互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随着教育行政部门信息管理平台的增多,教师也有若干校外平台的应用要求,校内外各平台多地址、多账号记忆难、操作繁复成为教师开展网络办公的难题,各平台数据的独立不兼容也成为了数据共享的瓶颈。因此,按需研发校园办公平台成为不少学校的选择,两年来,我校成功地迈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以实现“多网归一、一网多能”为目标,以整合、拓展、共享的母巢设计策略自主研发了一站式服务的校园办公平台,打造了将各类信息系统有序链接、快速高效的应用体系。

1 与师生管理平台数据一致,实现数据互导共享

师生数据是学校各类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校园平台设计时师生信息数据表结构字段必须与上级各类信息管理平台一致。信息管理系统快速高效应用的前提是大量基础数据录入与维护,各平台师生数据设计相同的表结构字段,能实现师生数据在平台间的信息互导与共享,解决多个平台应用中数据初始化的大量重复劳动,并保证师生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全国各省均建立了中小学学籍网,将每个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了登记与管理,每个学校需要管理员定期对学生信息进行更新与维护。在校园协同平台的学生信息表结构与上级学籍网一致后,学生信息可以实现两个平台的互导与共享。通过学籍网可以获得学生入学基础信息;通过校园协同平台,班主任能快速查询、校对学生信息与拍摄、上传学生照片,从而统一两个平台的基础数据,提高了信息校对、维护的效率,也有利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各个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再如,设计网上教职工工资查询功能时,教师工资表结构字段与学校使用的财务软件一致,这样,校园协同平台就能即时导入财务软件导出的教职工工资Excel,以实现教职工工资网上查询。

2 通过平台账户信息管理,实现用户一键登录

按照母巢设计“整合”策略,对各类已建平台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效链接或按需添加新的链接子平台,能将多个单体整合为一个综合性“母巢”平台,实现教师用户登录“母巢”平台,就可以任意进出任何一个子平台。解决用户进入不同的平台需要记忆不同地址、账号和密码的困难,类似于Outlook软件管理多个电子邮箱一样,通过账号管理和链接跳转能一键切换多个应用系统。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建立的学校网站、校讯通、FTP空间等常用应用平台,教师登录、操作比较频繁,在设计校园平台时把常用平台账号信息和链接跳转保存在数据库中,登录时用户只要记住一套账号、密码,在母巢平台窗口就能任意切换某个平台并读取相应账号信息并完成登录(如图1)。该设计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实现了多平台的整合,也是学校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

各平台账号、地址的数据库存储,实现了多平台的一键切换;而客户端软件的设计更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实现了“母巢”平台一键登录。利用客户端设置好平台的地址、账号、密码等信息后,用户可以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直接打开“母巢”平台窗口完成登录。

以上两种设计理念,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记忆和操作,从用户登录的角度实现了“多网归一”,也为数字校园平台建设中整合第三方平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 设计短消息堆栈,实现信息即时提醒

数字校园实现无纸化网络办公必须要落实信息的即时传阅,设计双通道短消息提醒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通道一:建立短信数据表结构,与通信营运商合作、以堆栈方式先进先出定时批量发送(见图4),将信息提示即时以手机短信发给教师用户,如在校园通知时,向短信数据表中添加接收对象用户指定手机定时分批发送一条内容为“您在校园数字平台中收到关于XXX(主题)的通知,请及时查阅”的短信。通道二:在平台服务端定时生成内容为用户各类未阅信息数量的文本文件,让用户用客户端软件进行定时读取并弹出提醒。通过文本文件为中介,一方面避免了用户对数据库的直接操作,对数据库进行了有效保护,节省了服务器系统资源;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读取压力,避免了网络堵塞(如图5)。

4 以解决实际应用需求为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集成,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日常工作都在网络上完成,也不需要所有子平台重新自定义开发。我们不能以用户的不便来换取管理的便利,也不能为了建设“特色”的数字校园平台而排斥第三方平台的应用。数字校园建设应该以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以向最终用户服务为理念,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让数字校园体现出大智慧。例如,期末学生成绩单的制作,以往每逢期末学生各科成绩的需要书面向班级汇总,然后班主任将成绩与评语一起进行填写或打印。通过考务网络化设计与开发,学生每科成绩由阅卷

教师或考查课教师在平台内录入,班主任只要填写好评语后即可实现班级成绩单批量打印,把原来花费约五个小时工作时间缩减为5分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正日益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在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避免多头建设、各自为战,要以整合、拓展、共享的设计理念来构架学校数字智慧校园,从而实现教师用户从被管理向主动参与、主动应用、主动反馈转变。

(浙江省绍兴市永和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参考文献:

[1]司则,卿蔚.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2]高瞻,李奇国.基于NET高校协同办公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2(06).

第5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一、办刊宗旨

本刊定位于服务全国37万余所中小学的校长和即将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人群,确立提升校长领导能力、扩大校长知识视野的办刊目标。树立“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所好学棱,一本好杂志引领一批好校长”的办刊理念。以宣传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为办刊主线,组织、发表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权威性稿件,及时进行教育政策、法规的解释、宣传;荟萃学校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信息,宣传基础教育改革最新业绩和经验,促进中小学校长的相互交流,展示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家风采,吸取办学治校中的诸多教益,推介成功学校、成功校长的经验,使之成为开卷有益、思路开阔、启发思维的重要教育期刊。

二、征稿对象

本刊征稿范围广泛,涉及中小学校内外。征稿对象:教育部部级以及各相关司局处级领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委)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厅(正副)厅长、书记、处长;市县政府(委)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正副)局长、书记;中小学(正副)校长、党支书记;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业务管理和教学人员等,其中以中小学(正副)校长、党支书记为主要对象。

三、栏目设置

本刊改版着力加强可读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力求成为给全国广大中小学校长提供改进工作、交流经验、获取知识的读本。刊物要吸引读者,关键是能激发兴趣,满足需求。本刊将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服务全国中小学校长为宗旨,关注办学治校中所出现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并提供经验借鉴、理论支持、知识服务、信息参考。根据本刊改版精神,现进行相关栏目调整:

1.卷首语:领导、专家、校长的寄语、理念、励言;

2.政策解读:阐述党和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方针;

3.制度建设:关于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研究;

4.热点关注:征求对中小学教育中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解决对策;

5.经典案例:刊登在中小学校管理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

6.局长论坛:教育局长谈如何选任、培养、评价、管理中小学校长;

7.问题咨询:请有关专家和同行解答中小学校长提出的各种管理难题;

8.心理诊室:请有关心理学专家解答中小学校长提出的心理咨询问题;

9.个案争鸣:评议中小学管理中所出现颇有争论的案例;

10.教改前沿:刊登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11.拾贝采英:刊登有关基础教育管理和如何做好领导者的经典语录;

12.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13.我谈校长:征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要求、工作期待、希望和感受;

14.管理技巧:征集中小学校长谈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妥善处理的技巧;

15.名校风采:介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校(主管教育局签章认定)。

根据文稿编辑需要,上述栏目将采取固定和非固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较灵活的安排,并在不违背办刊宗旨前提下,可以增添某些非固定栏目。

四、来稿选题参考

请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校长素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撰文。以下参考选题仅供参考。

1.教育局长谈中小学校长

(1)如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2)如何考核和评价中小学校长;(3)如何做好中小学校长的交流任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4)中小学校长职业化建设的思考;(5)如何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权力制约与监督;(6)如何加强中小学校长的廉政建设;(7)如何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培训;(8)“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9)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长;(10)合格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结构和知识体系是什么;(11)中小学校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2.中小学校长的工作

(1)改造薄弱学校的基本经验和做法;(2)优质学校做大做强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做法;(3)解决择校问题的若干思考;(4)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思考;(5)如何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6)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7)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8)如何在中小学加强党、团、队、群众工作建设;(9)如何用现代教育理念管理学生;(10)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11)优质学校如何扶持和帮助薄弱学校;(12)如何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绩效制度;(13)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怠倦。

3.中小学校长的角色

(1)如何理解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体制下的校长角色;(2)如何处理中小学校长和副职的关系;(3)如何处理中小学校长和党支部书记的关系;(4)如何做中小学生欢迎的校长;(5)中小学校长如何完善自己;(6)如何做教师拥戴的校长;(7)如何形成中小学校长人格魅力;(8)如何实现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9)如何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10)中小学校长应具备什么品质。

4.中小学校长的任务和使命

(1)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2)教师队伍建设;(3)学校教学工作;(4)学校德育工作;(5)学校党、群、团、老干部工作;(6)学校后勤及校园安全工作;(7)校园文化建设及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5.中小学校长的素质研究或个人感悟

(1)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理想、教育理念、发展战略、改革思路、创新精神等);(2)中小学校长的能力素质(包括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完善能力);(3)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艺术和方法(领导班子合作决策方法、人事激励竞争方法、科学决策方法、批评教育方法);(4)中小学校长的情绪心理调控(包括心理调节、情绪控制、意志力培养);(5)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要求(包括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管理素质)。

五、应征须知

1.要善于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素材;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生动性;立意新颖,题目精巧,内容健康,思路明晰,结构合理;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据充分;事例要蕴藏智慧,力求事理兼备;

2.卷首语篇幅为1000~1200字:其他篇幅为2000~4000字:要求行文通达,文笔轻松,简洁精练,可读性强:

3.注意学术规范,严禁抄袭,拒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本刊改版后,谢绝与办刊宗旨不符的文稿。

4.文稿请用WORD软件录入后用电子邮件“附件”投寄;文稿采用一律不收版面费;恕不接受纸质文稿;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5.格式一般包括:预投栏目、题目(限制在20个汉字以内,副标题除外)、作者姓名、正文;来稿欢迎内嵌照片(3~4幅);文内小标题要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

6.附录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务、职称等信息);注明联系方式,包括邮编、通讯地址、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E-mail信箱、QQ号码等信息;

7.本刊有权对来稿做相关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若作者不同意,请在来稿中注明;所发表文稿表达的观点纯属作者见解,不代表本刊编辑部的看法和意见;凡投稿并被录用、发表的文稿,本刊将拥有永久使用权。

六、投稿方式

来稿请发《中小学校长》杂志专用邮箱:;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3118、3568;联系人:严加红、王英、白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

第6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2015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现状解读

* 手机上网群体提升至88.9%。

* 互联网学习用户渗透率约7成。

* 学习用户东部地区增多,并向中部和东北地区扩散。

* 新技术激活互联网个性化学习需求。

* 学习用户出现低龄化趋势。

* 学生勇于面对残酷的考试。

* 教师是身体力行的最大学习群体。

* 教师比学生更喜欢互联网学习。

《2015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趋势解读

* 基础教育领域用户引领学习互联网化大潮

从互联网学习调查来看,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环境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领域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教育阶段;从互联网教育产品全部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关注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使用者家长其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6.19%。

* 教育信息化建设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撑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

从体制内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始向关注教学方式变迁方向迈进,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实践开始呈现。

首都北京通过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北京数字学校、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等,推动教育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融入信息化发展支持的开放性特征,积极探索“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均等化教育环境,更是出现了一批具有这样特征的先锋性学校。

上海以智慧教育为发展蓝图,提出“一网三中心两平台”的信息化行动部署,包括上海教育城域网、大规模智慧学习泛在平台、上海教育综合管理决策平台、上海教育数据中心、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和上海教育认证中心,整体上带动了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并呈现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发展,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和面向未来的生态发展与变革,并且也出现了在BYOD、大数据分析应用、基于云服务的新型学校案例。

*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正呈现出差异化、全谱系推动的特征

从教育阶段特征来看,体制内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对不同教育阶段呈现出了差异化特征,高等教育领域在“互联网+”特征方向前进得最快,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开放教育实践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领域面向教育教学创新,开放课堂、开放课程、开放育人空间,建构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势在必行;学前教育在家园共育、儿童个性化发展、基于数据精准管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发展;在教师教育领域,以远程实时课程、在线网络课程等信息技术支撑,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推进下,出现“名师工作坊”带动教师研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等实践形态,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环境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第7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关键词:德育;微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95-02

“德育微课”的定义

微课程,最早是美国人戴维・彭罗斯提出来的,有人将这种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其核心是“微视频”,因此也称“微型视频课程”。

“德育微课”主要是以“微课”的形式为基础,但承载的内容则是关乎学生道德素养和人生价值观成长的德育元素。它围绕某个德育主题,通过情境陈述、诠释分析、点评反思等手段,把德育主题中的教育观点正确地归纳并展现出来,供学生学习与思考。比如,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微课,主讲人以“卧冰求鲤”的典故为情境进行陈述,配以画面、音效等。引用经典国学《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的故事将感恩孝顺这一主题凸显出来,能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感恩”教育的内涵所在。

因此,“德育微课”也可以说是专题微课,是将德育内容以主题形式融入“微课”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德育微课”的特点优势

“德育微课”基于“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所以具备“微课”的特点。同时,在制作和应用上又不同于专业学科,它的特点和优势更明显。

“德育微课”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易操作、易传播的特点。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基本已覆盖数字化载体。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听化处理,学生既可以在家中观看,也可以在校园里集体学习,只要通过视频、网络等数字化载体都可以进行观看学习,十分便捷。

“德育微课”时间短、篇幅小,符合学生观看学习的特点。一般认为中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约在10~15分钟左右。精短的“德育微课”能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情境展示,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收教育资讯。另外,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对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接受程度明显强于传统说教的特点,“德育微课”是通过精心剪辑设计而成的德育视频,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德育微课”内容丰富,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德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在此背景下,凡是有利于学生提升品质和正确引导价值观的人物事件都可以成为“德育微课”的重要题材,并且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更能够引起思想启示和共鸣。

“德育微课”的开发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不局限于教师讲课,主讲人也可以是警察、法官甚至普通人。主要的是其能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情境展示出来,对学生的成长给以启迪。听不同的人讲述道理是“德育微课”的重要特点,也说明了德育不仅仅在学校课堂,也在社会各个阶层;不仅仅存在于大是大非的大道理中,也存在于生活的细微处。

“德育微课”的设计开发

高品质的“德育微课”,应在吸引学生关注微课视频的同时,使德育影响渗透于欣赏观看的过程之中,它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对于“德育微课”的开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和脚本设计,二是微课的制作。

首先“德育微课”的选题和脚本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用素材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要从中小学生的视角来选择他们可以理解的实际典型案例。比如,关于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的主题,在案例中最好能针对青少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普法教育,这样更有角色渗透感,能更好地引起中小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主题鲜明,适于中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既然是“微课”,就要求主题不宜太大,要求精心解读一个问题。例如,“文明礼仪”作为微课主题就显得太大了,可以用更小些的“语言文明”这一主题来代替,这样在设计和解读上也有利于更清晰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同时,在分析解读时要注意符合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切忌“高、大、深”,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归纳分析正确,要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这是“德育微课”设计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对于开发者来说,要反复斟酌和思考,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方向把握其“德育微课”的真正内涵和用意。

其次,从“德育微课”制作要求上来讲大致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德育微课”在制作模块上应该具备四个步骤:①情境创设。就是德育微课主题涉及范围,该模块中要点明微课的德育元素的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主题的引入部分。②主题呈现。微课所涉及的典型案例或者主讲人对情境完整的叙述,是整个微课的核心内容,也是主题展现的重要承载体。③分析点评。主讲人对该微课情境的理解,并从德育角度的解读分析。④启迪引导。总结微课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点,并结合联系学生群体和实际背景,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微课本身内容精悍,因此在叙述解读时要在文字措辞上多下点功夫,通俗易懂,能够让学生理解。

视频画面清晰。在选择制作工具或软件上尽可能考虑到画面质量。清晰的画面展现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更能增加感官冲击力,增强德育微课的效果。

“德育微课”的应用价值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开始了“德育微课”的开发规划和试点,它的应用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总结“德育微课”在应用中的作用,可以概述为:

“德育微课”制作成形后,它的教育实效性长,可以循环利用,只要它的核心价值体现符合现代道德教育,那么“德育微课”可以成为高效的教育资源。

“德育微课”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无疑将会成为德育教师上好德育课的“利器”,结合教学引入德育微课,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活力和德育渗透力。

第8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调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学会“关心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质,这些是与核心价值观体系密切相连的价值观,与十报告的有关精神相符合。

在教育生活中学会关心,其完整的过程涉及知、情、意、行等多个维度,涉及道德敏感性、道德自主性和道德智慧的生成。关心他人与诚信等职业道德是互为表里、相互支撑的。在青少年时期学会关心他人,就会为成年时更好地履行公民道德义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同胞多一份善意,秉持仁爱之心,有助于抵消不当功利对人的诱惑,也容易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体察对方的需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关心他人的公民是不会以制假售假等方式伤害他人、污染社会道德环境的。

学会关心不仅对他人有意义,也是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道德良知者的必修课。我在对青少年的访谈观察中,看到过很多令人鼓舞的案例,体现出青少年关心他人的现实能量和智慧。

一般来说,具有关心互助氛围的学校,相对超越了应试教育对道德教育的挤压。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生活,使兴趣班、快乐学堂等和知识学习交相辉映,在这些活动中促进学生广泛交往。学校鼓励学生团结互助,彼此关心,相互尊重。

在这些班级,同学们在说出自己的困难时,不会感到羞于启齿;在有能力帮助其他同学时,也不会刻意保留,从而形成了一个彼此关心、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班级里,道德教育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毋庸讳言,目前,中小学生学会关心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有些学校至今还在向学生灌输“埋头读书,才能昂首做人”。这样的埋头和昂头之间,恰恰忽略了以关心的目光平视身边的人。这种教育导向下,学生会围绕着知识学习方面自顾不暇,知识教育的方式也侵入道德教育。有些道德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留椟弃珠,满足于通过所谓画重点,让学生记诵一些规范的条目,以应付可能的考试,而并未将原本丰富的学会关心等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关心他人。

现在有些家长完全剥夺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这样看似确保孩子有更多的知识学习时间,然而,久而久之,孩子对接受关心就会心安理得,淡漠了关心家人的意识。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恰如其分,并非多多益善。

第9篇:中小学智慧校园案例范文

谁都不愿意摊上事儿。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学校领导,接下来会怎么办?――从此停止一切春游、秋游活动!如果我们是教育局官员,会怎么决策?――发一纸通知,禁止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你还别说,在2008年4月,重庆市交管局、教委、运管局等多部门还真下发了一个《关于加强春季道路交通安全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市内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教师集体出游。

自然,这个规定引起了很大的质疑与批评。然而,说风凉话容易,提建设性意见难。若不是迫不得已,摊上事儿了,这么多部门也不可能坐在一起,费那么大劲儿出台这么一规定,不用怀疑这些官员们的思维能力,他们自己也一定觉得这是因噎废食。

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就听说过一个案例:上海市一所中学一初中生放学后在操场上踢球,球飞出围墙,他翻墙出去捡球,不小心从墙头跌落,摔成植物人。学校被判决赔偿几十万!这案例听得我们心惊胆战。此事发生后,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就是下午放学后将学生赶走,早晨不到点校门不开。媒体批评学校,学校也很无奈:出了事谁负责?学校负担不起啊!

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老师与学校成了惊弓之鸟。这些年,学生体质渐差,军训时学生猝死的事也时有耳闻,教官只能降低训练强度,练20分钟休息半小时。某校一名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时倒地,救护车来了之后也没有抢救过来。那所学校从此之后相当长时间的态度是――“宁肯让学生坐昏,也不让学生跑死”。

学校的校园伤害事故,一直是立法难题,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真出了事情,“以情代法”的思维已成流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闹不解决、一闹就解决”等非理性法则盛行于各类纠纷之中。医院有“医闹”,校园也会有“校闹”,如果家长“狮子大开口”,学校层面根本无法应付,最终只能由上级政府或党委出面解决。

无论如何,学生在校园内正常的教育活动以及春秋游、社会实践等活动不能因为个别伤害事故的发生就终止,政府、学校、家长、教师都应当有所作为。

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当对相关立法问题高度重视,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于1985年制定《体育学校保健中心法》,并设立日本体育振兴中心。对于学生发生事故之后的补偿,一是推行国家行政赔偿责任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社会化机制。大部分学校机构都加入了学校健康会,一旦出现学校或教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负有责任并需要赔偿损失的情况,即可要求学校健康会支付赔偿。此外,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了日本体育振兴中心的保险,一旦遭遇伤害事故,就可获得相应的赔偿。

学校在组织类似春秋游的活动时,应当事先做好安全教育。学校虽不是学生的监管人,但应当尽到看护责任。判断学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有没有责任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硬件有没有安全问题或隐患,二是相关人员有没有主观故意或过失。这两方面做好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当然,春秋游等外出活动,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更好,一来管理更规范,二来购买商业保险,也可预防万一。

如果学校领导不支持类似活动,而学生和家长又有这样的需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可以发动家长的力量。许多地方的学校设有家长委员会,春秋游便可以交由家委会来操作。当然,这其中教师的作用也必不可少。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尽管是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却能让家长与学生出面组织,自己反倒成了被邀请的对象,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