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长期以来,人云亦云,千人齐做脑力广播操的现象在学校愈演愈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独立思考是无法想象创新的,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管理者,学生不是被管理者,二者是平等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与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教学的双主体。

2.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

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没有情感的认知活动只会加重师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师生渐行渐远。唯有渗透情感的认知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师生情谊,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一颗真心来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情感,从而将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学习中来。

3.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股脑将知识全部抛出,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二、保护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奇妙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到处都充满着神秘与未知,带给了他们无限的好奇,这正是推动学生探索的内在动力。牛顿对落地的苹果产生好奇,从而奠定了力学的基石;伽利略对钟摆出于好奇,从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可见,好奇对于发现与创造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小学生的好奇心并未得到教师与家长的应有重视,往往被教师视为与教学无关而武断否定,失去最佳创造的机会,原本就淡薄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在教师的否定声中消失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1.营造和谐氛围保护好奇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知的和谐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保持着一颗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

2.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好奇心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我们要在保护学生好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机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由课堂的附属成为课堂的主体,享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问题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将问题情境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对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会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2.问题情境活动化

打破学生的封闭式学习,将问题寓于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体会最深,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问题情境开放化

我们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也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我们要变封闭性问题来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可以驰骋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问题情境全体化

教学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单一的问题无视学生间的差异,只会让探究成为部分学生的特权,而将大部分学生排斥于教学之外。在提问时要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激起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1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2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3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4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美。

5启发想象,再现情境,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呼唤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和独立的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研究、探寻,在自主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当年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头,如果他没有问题意识,只能自认倒霉,又怎么会发现影响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学生自身的投入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盆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四、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1做好“问”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老师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要让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2把握“问”的时机,对内容进行有效质疑

在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时机很多,有对课题、重点词句、作文中的问题、矛盾处等进行质疑。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要启发学生透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重点词句则是知识的积累。

3张扬“问”的个性,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心中的“哈姆雷特”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老师不可粗暴对待,应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你是这样认为的”,努力延迟评价,就更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闪现智慧的火花。要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五、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甚至问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是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要引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通过自己动手、相互讨论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也不能按标准答案要求他们,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并自觉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具备了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一个民族创新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能够长久发展的力量源泉。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创造氛围、展开互动、传授方法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发问意识,让学生想发问、敢发问、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更多据有独立精神的合格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覃雪玲.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09(25)

[2]徐浩.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9(05)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2.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3.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 “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4.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方法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5.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处理不当

仔细分析一些课例,许多课的问题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有文意把握不准、教材理解有误、切入点找的不好,缺乏整体把握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6.追求形式,浮华空泛

阅读教学时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神采飞扬、学生积极踊跃、教学进程顺利,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为什么?环节设计似乎没什么疏漏,学生的发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手段本身无错,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是否妥当。有的老师过于追求形式,使语文课堂呈现浮躁之气,其间欠缺了思考――冷静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充足“读”(尤其是默读)的时间,发言顺应老师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讲,过分形式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受到冲击,容易产生思维疲惫。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考虑自己收获了什么。没有思考, 何来感悟?浮华之下,自然只剩了空泛。

二、改进措施

(1)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2)巧设问题,启发讨论。如《六个小矮人》一文,这六个小矮人以什么来生活?他们过得幸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作出判断,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得到启发:懂得只有靠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3)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4)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教学的首位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例如:在上《数学与购物》一课时,我围绕 “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主动性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如:教学《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想看吗?(想)请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心)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道其中的道理,数学质疑的主动性大为增强。

三、挖掘有数学的生活因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数与生活》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教材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0年第3期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 应用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56

On Problem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Interest Train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HEN Fangyuan

(Fujian Quanzhou Mingxi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thus became a highly change, development, interactive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students how real life and have knowledge of view, the creation of interactive scenarios, contact life teach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mathematics, math problems to life, so that students accepte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il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the fun of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mathema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innovative thinking; problem awareness; application interest

0 引言

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探索、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其间往往对许多数学思想、解题策略产生新的领悟,思维能力也得以锻炼和发展,从而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不仅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乐趣,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

1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充满亲情的教与学环境需要广大教师对学生投入关爱。当今,孩子在家里是宝贝小“皇帝”,父母、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既争强好胜,又特别爱面子是普通现象。但在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也是普遍现象。学生认为:我提的问题一旦是错的同学们会嘲笑吗?如果别的同学都懂了我又多没面子?如果我提的问题不是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要改变这样状况,教师必须创造十分轻松、和谐、民主、互动的教学环境。如:对课堂上大胆提问的学生,提对的可鼓励,错的决不批评,而应启发引导这些学生树立信心用新的方法重新思考问题;对提出具有创新性问题的学生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采取个人和小组集思广益方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就会蔚然成风。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新来源于怀疑,疑问最容易引起深究,如何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教学“一个数被整除的判断方法”时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迅速判断任意自然数能否被任意一个整除整除。同学们议论纷纷,觉得很新奇,这里面有什么诀窍?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解题的热情。通过思索同学们总结出: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若一个整数能被2和3整除,则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学生求知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当学生挨个对一个数被整除的推算中,提出能被7整除的数又如何判断呢。新的疑问再次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当我讲解了“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接着举例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133?=7,所以133是7的倍数等等。

1.3 巧妙设置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中,巧妙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解题的困难,也是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题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学生学过各种图形的体积计算之后,组织一次趣味数学活动。把学生分组,给各组提供了有规则的容器、尺子和水,要求大家测量出篮球的体积,这个难题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探索问题的兴趣,也挖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此外,老师还可以从指导看书,生活实践等方面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永存生活中,就能使学生从此留意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2 如何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时,根据少儿爱动、好学、喜爱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长度测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感兴趣的某物体的长度,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测量的物体进行介绍交流,此时学生信心十足纷纷举手抢着作答。在抽取作答的学生中,有的测量了家里办公桌的四条边长,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床的边长,还有测量茶几边长,桌、椅高度等等。当学生沉静在认知、感知喜悦中,我又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了长度单位的十进位知识,既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十进位知识。此时,认识长度单位已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课程学习。

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长度单位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我介绍了城市路灯的间距为50米,让学生测量学校到家里的路程是多少米。下课后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激发了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灵感。最终有同学提出先测量出自己每两步之间的平均距离,在利用城市路灯之间标准距离,既可测量出家到学校之间距离,同时也可以得出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程。这样既不用太复杂的测量工具,又能够灵活应用所掌握的课堂知识,得出学生欲知的结果。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的灵感。

2.2 引入游戏助力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应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色彩,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课一开始,便设计了倍数游戏。按座位顺序叫号,碰到2的倍数的同学还要拍手。在游戏进入到后半部分,同学们可能是找到了规律,游戏很快就完成了。这时,老师问全班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同学们纷纷举手……通过游戏引入,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把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水平

3.1 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生成因素

当教师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识,传授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时候,每一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不在是教案的预先设计能够掌控的,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设的基础上,跟随学生思维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闰年和闰月”提法。于是打开准备好的“太阳、地球、月亮”运行课件,给学生讲解了为何公历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知识。以及闰年就是为了弥补阴历和阳历之间每年的差别而设立的,因为阴历一年有354天,而阳历一年有365天,两者相差十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别,所以每隔三年等到阴历和阳历正好相差一个月左右的时候阴历年就会多出一个月,被称为闰月,有闰月的年就被称为闰年。这堂课虽然打乱了原定的进程,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吗?

这堂课的成功教学,使我收获颇多。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因此,作为数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课改理念,完美的课堂艺术和厚实的数学底蕴。

3.2 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养成

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学生大敢设想、敢于发言,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从眼见的、耳闻的、想到的开始说,到说题意、说解题过程、说解题思路,说算理,学生如能“说理清楚,语言规范”,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已较牢固,多说还能促进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分组讨论,学生汇报过程和结果:(1)研究长方形边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通过指导学生折纸片的方法研究。通过折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点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通过对比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2)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我是用直尺量的。通过量知道:长方形的长边都是12厘米,短边都是7.5厘米,得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7.5厘米,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3 为学生创设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

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交流、合作、互动,集思广益的团队精神。因为每个人思维、见解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许多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

在一次购物的实践活动中,某商场做矿泉水促销活动,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4元;小瓶的每瓶300毫升,单价0.8元。优惠条件是满30元一律八折。班级准备开联欢会需购买矿泉水,如果要给全班50位同学每人准备约300毫升的矿泉水,怎么买合算?这样同学之间纷纷出谋献策,应用所学知识共同探讨,不但使学生参与了探索,而且又学会了交流,同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同学们围绕买大瓶、小瓶,价钱等多种方案,展开讨论、交流和比较,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了合作探索的过程。

4 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联系实际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品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关键字:情感教育法 高中语文 实效性

情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情感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于兄长与姐妹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借助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与学生进行交流,而情感教育同样可以被课堂教学所采用,情感教育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单是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让学生识字、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书育人功能;还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让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显现出来。由于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情感教育法必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语文知识需要积累,情感是知识积累的动力

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的区别就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复杂,要想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就要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但在课堂上,更要在课余之间,而不断积累的语文知识会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积累无论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应对高考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注重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内对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积累呢?笔者认为,认识到国语的语言之美,认识到国语的文字之美,认识到国语的文学之美,对这一切产生深沉的情感,才会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才会有积累相关知识的动力。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要求较高,对语文知识感兴趣的同学,会对课堂中教师的妙语连珠感到兴奋与钦佩,对课堂中教师对文学作品独特的见解与讲解有大彻大悟之感,会对课堂上教师对语文基本方法的讲授,感到茅塞顿开,感到终于找到了学好语文的办法。而让学生能有这样的课堂表现,除了必要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外,就要靠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对语文所涉及的所有内容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快乐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来。

因此,情感教育不可缺席语文课堂教学,它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乐在学习之中,而不觉得语文课堂枯燥、单调、无趣。

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需要鉴赏,情感是传递艺术的载体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学作品的选用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与蕴义。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对学生阅读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更能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是具有文学艺术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文字来向世人传递出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传递是为了让人们感知艺术的存在与价值,感知其中所承载的艺术成份。能够感悟到其中的艺术特色,就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无论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都要与作者有共同的情感,要做到心灵相沟通,在心灵上才能达到契合与共鸣。情感在文学作品艺术的传递上起到了一个载体的作用,如果人们没有了情感,就不能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一切,也就不能透过情感看到事物的本质。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理解文学知识,了解文学表现手法,并且会启示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学生的情感培养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吸收不同文学作品的精髓,不断丰富自身的想象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力,情感变得丰富,对文学的理解与把握也就会变得更加准确,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内蕴,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其实,高考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的题目,就是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考察学生能否从文字中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取得,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工具

情感教育法的使用不但要立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这门课程的要求,也要实实在在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教学环节中情感教育法的使用会让教学效果显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设计浓厚的情感氛围。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激情,才能叩开心灵之门。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来表达作者的心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思维跟随着教师的脚步,一步一步更加走近作者。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时,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要形象地加以表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形成一幅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用充满情感的音调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要向别人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也要做到出情入景,融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中。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课题。利用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实效性,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每一个教学过程是否要运用情感教育法,而是应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上的高度,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从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的高度,来看待与认识情感教育法在语文课程中教学中实效性的取得。

参考文献:

[1] 赵蕊.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理论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84―0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构建知识的过程。在基于触控式一体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激发相应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影视片断、音乐选段、动画图片等,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资源的收集运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就应用触控式一体机进行教学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利用触控式一体机巧设导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可以使其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老师们的首要任务,触控式一体机辅助教学则成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机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大量信息,而且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一体机优势,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教学情境,创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我利用一体机出示“大眼睛”图片,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图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在作为导入部分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一体机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特点,将一体机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达到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在教口语交际《我喜欢的花》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利用一体机出示了三幅图:月光下平静的大海、微波粼粼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同时配上钢琴曲《月光曲》中相应的乐章,让学生入情入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应用一体机的批注、勾画、书写功能,教学中不光教师应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应用,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

三、触控式一体机海量的信息容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体机与网络相通,犹如一个知识库,师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查阅点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容量,让老师在减负中轻松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随时汲取养分和智慧,大大方便了师生教和学。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新媒体进入课堂要科学引入,触控式一体机不是黑板电子化,即“鼠标”来了“粉笔”还不能走,使用者要认真研究如何趋利避害,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全盘照收,反对“拿来主义”,提倡“相生相融。”

四、巧用触控一体机,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范文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 民办学校 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19-0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目前已成为欧洲一些国家的主要教学模式。而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也在我国教育界得到逐步的推广。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真正用于高等民办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儿童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1]。他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尤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思维解放,应提倡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解放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学家们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当中应以学生为主,承认学生对学习所负的首要责任,教师为他们搭建舞台,帮助解决问题,但是主要让学生去“表演”。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角色特征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宰了我们的大学课堂,其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探讨教学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教师和学生在其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2.1 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而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让教师从传统传授者这个角色跳脱出来,转换角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应该是一名指导者、顾问、辅导者、合作者。

作为指导者和顾问,教师不能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了,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发言,自己总结问题的规律和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授课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如小组讨论、案例学习、一对一学习、一对多学习、角色扮演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帮助促进和指导的作用,教学也改变以“讲”为主的单一方法,从而形成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手段、以情景设置为动因、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教师根据传统的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来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广泛收集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多角度的评价标准体系。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特长,进行互动教学活动。包括了把学生引导到教学情境中去,协助学生分组工作,在分析决策过程中给予帮助,监督学生实际操作,督促每位学生都切实把分内工作做好,并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

2.2 学生扮演的角色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自主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要懂得主动联系实践,把所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运用、提炼他们思维过程的方法,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参与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然后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突破各种难题,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最后形成自己的关键能力。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民办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实践

3.1 课前设计分析

在民办高等学校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通过所授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核心就业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爱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科学并体现学科逻辑性,把知识一环扣一环理顺,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学生活动,安排好哪些内容由学生完成,考虑好教师应做好哪些铺垫,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教师点拨与总结哪些内容,才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产生顿悟。

3.2 课中需求分析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看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对课堂活动的态度、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样,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课后考核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目前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状况往往是每次作业后及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一个终结性的考核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创新思维等作出考核评价,导致目前的教学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创新思维基本上没有指导作用[3]。为改进这种状况,教学考核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标准公开透明、考试体系科学合理,不靠一张试卷评定学生一学期的成绩高低。

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注重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考试+个人课程作业+小组课程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其中又以课程作业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

4 结语

总体上来讲,在当前高等民办学校的条件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实践基础。事实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它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它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能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和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洪芬.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策略探析[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