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成电路行业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半导体器件 封装技术
“半导体器件封装技术”是一种将芯片用绝缘的塑料、陶瓷、金属材料外壳打包的技术。以大功率晶体三极管为例,实际看到的体积和外观并不是真正的三极管内核的大小和面貌,而是三极管芯片经过封装后的产品。封装技术对于芯片来说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芯片必须与外界隔离,以防止空气中的杂质对芯片电路的腐蚀而造成电气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封装后的芯片也更便于安装和运输。由于封装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芯片自身性能的发挥和与之连接的PCB(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因此它是至关重要。
封装也可以说是指安装半导体芯片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和增强导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因此,对于大功率器件产品而言,封装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半导体器件有许多封装形式,按封装的外形、尺寸、结构分类可分为引脚插入型、表面贴装型和高级封装三类。从DIP、SOP、QFP、PGA、BGA到CSP再到SIP,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总体说来,半导体封装经历了三次重大革新: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从引脚插入式封装到表面贴片封装,它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电路板上的组装密度;第二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球型矩阵封装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高引脚的需求,改善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芯片级封装、系统封装等是现在第三次革新的产物,其目的就是将封装面积减到最小。高级封装实现封装面积最小化。
一、封装材料
封装的基材有陶瓷、金属和塑料三种。从数量上看,塑料封装占绝大部分,半导体塑料封装用的材料是环氧塑封料,七十年代起源于美国,后发扬光大于日本,现在我国是快速掘起的世界环氧塑封料制造大国。塑料封装多是用绝缘的环氧塑封料包装起来,能起着密封和提高芯片电热性能的作用。
二、封装类型
1.金属封装。由于该种封装尺寸严格、精度高、金属零件便于大量生产,故其价格低、性能优良、封装工艺容易灵活,被广泛应用于晶体管和混合集成电路如振荡器、放大器、交直流转换器、滤波器、继电器等产品上。
2.陶瓷封装。陶瓷封装的许多用途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集成电路组件工作频率的提高,信号传送速度的加快和芯片功耗的增加,需要选择低电阻率的布线导体材料及低介电常数、高导电率的绝缘材料等。
3.金属-陶瓷封装。它是以传统多层陶瓷工艺为基础,以金属和陶瓷材料为框架而发展起来的。最大特征是高频特性好、噪音低而被用于微波功率器件。
4.塑料封装。塑料封装由于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并适于大批量生产,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自诞生起发展得越来越快,在封装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环氧塑料封料年产9万吨以上。
三、封装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为提高封装效率,尽量接近1:1。
2.引脚要尽量短以减少延迟,引脚间的距离尽量远,以保证互不干扰,提高性能。
3.基于散热的要求,封装越薄越好。作为设备或整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整机的整体性能。而器件制造工艺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就是它的封装技术,采用不同封装技术的器件,在性能上存在较大差距。只有高品质的封装技术才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
四、主要封装技术
半导体器件的封装形式分为插入安装式(DIP)和表面安装式(SMD)两大类。插入安装式包括金属外壳封装、玻璃封装、陶瓷封装、塑料封装和树脂封装等,使用较多的是塑料封装和金属外壳封装。表面安装式包括塑料封装和树脂封装等,使用较多的是塑料封装。
1.DIP技术
(Dual In-line Package),也叫直插式封装技术,指采用直插形式封装的器件芯片,绝大多数器件采用这种封装形式,其引脚数一般为三条。可以直接插在有相同焊孔数的电路板上进行焊接。
DIP封装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在PCB(印刷电路板)上穿孔焊接,操作方便。
(2)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间的比值较大,体积也较大。
典型的DIP封装晶体管形式有TO-92、TO-126、TO-220、TO-251、TO-263等,主要作用是信号放大和电源稳压。
2.SMD技术
SMD封装也叫表面安装技术,用这种形式封装的芯片必须采用SMD(表面安装设备技术)将芯片与主板焊接起来。采用SMD安装的芯片不必在主板上打孔,一般在电路板表面上有设计好的相应管脚的焊点。将芯片各脚对准相应的焊点,即可实现与电路板的焊接。用这种方法焊上去的芯片,如果不用专用工具是很难拆卸下来的。
SMD封装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于SMD表面安装技术在PCB电路板上安装布线。
(2)适合高频使用。
(3)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4)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间的比值较小。
五、封装的作用
封装(Package)对于芯片来说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封装也可以说是指安装半导体器件芯片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保护芯片和增强导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和规格通用功能的作用。封装的主要作用有:
(1)物理保护。因为芯片必须与外界隔离,以防止空气中的杂质对芯片电路的腐蚀而造成电气性能下降,保护芯片表面以及连接引线等,使相当柔嫩的芯片在电气或热物理等方面免受外力损害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封装使芯片的热膨胀系数与框架或基板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这样就能缓解由于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应力以及由于芯片发热而产生的应力,从而可防止芯片损坏失效。另一方面,封装后的芯片也更便于安装和运输。
(2)电气连接。封装的尺寸调整(间距变换)功能可由芯片的极细引线间距,调整到实装基板的尺寸间距,从而便于实装操作。例如从以亚微米(目前已达到0.1 3μm以下)为特征尺寸的芯片,到以10μm为单位的芯片焊点,再到以100μm为单位的外部引脚,都是通过封装来实现的。封装在这里起着由小到大、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的作用,从而可使操作费用及材料费用降低,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特别是通过实现布线长度和阻抗配比尽可能地降低连接电阻,寄生电容和电感来保证正确的信号波形和传输速度。
(3)标准规格化。规格通用功能是指封装的尺寸、形状、引脚数量、间距、长度等有标准规格,既便于加工,又便于与印刷电路板相配合,相关的生产线及生产设备都具有通用性。这对于封装用户、电路板厂家、半导体厂家都很方便。
六、半导体器件封装技术发展
半导体器件有许多封装形式,按封装的外形、尺寸、结构分类可分为引脚插入型、表面贴装型和高级封装三类。从DIP、SOP、QFP、PGA、BGA到CSP再到SIP,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总体说来半导体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革新: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引脚插入式封装到表面贴片封装,它极大地提高了印刷电路板上的组装密度;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球型矩阵封装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高引脚的需求,改善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芯片级封装、系统封装等是现在第三次革新的产物,其目的就是将封装面积减到最小。
所谓封装是指安装半导体器件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和增强电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制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因此,封装对CPU和其他LSI集成电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代CPU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新的封装形式的使 用。 芯片的封装技术已经历了好几代的变迁,从DIP、QFP、PGA、BGA到CSP再到MCM,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包括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越来越 接近于1,适用频率越来越高,耐温性能越来越好,引脚数增多,引脚间距减小,重量减小,可靠性提高,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七、塑封器件封装工艺简介
划片―粘片―压焊―包封―打印―电镀―切筋―测试―包装―入库
八、国内封装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封装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急需封装技术人员的培训。
2.先进的封装设备、封装材料及其产业链滞后,配套不上且质量不稳定。
3.封装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生产工艺程序设计不周,可操作性差,执行能力弱。
4.封装设备维护保养能力差,缺少有经验的维修工程师,且可靠性实验设备不齐全,失效分析能力不足。
5.国内封装企业普遍还处于规模小,技术低,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居多,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缺乏向高档发展的技术和资金。
九、建议和对策
1.依靠技术创新占领高端市场,目前国内器件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即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高端市场增长迅速,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应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及时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占领高端市场。
2.依靠高等院校,科技攻关和自然基金以及产业化项目培养人才,封装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支柱性的行业。封装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要提高封装技术水平应从基础做起,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掌握核心技术。
3.利用外来技术带动产业升级,目前跨国半导体企业纷纷加大在我国投资,扩大在国内的生产规模,这些国际企业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对于提高国内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培养国内工程技术人员,进而带动国内器件产业升级都有积极作用。
十、结束语
我国半导体器件封装事业担负着振兴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重任,面临艰巨的挑战和各种困难,半导体器件封装技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还是要坚持在科学发展中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以积极的姿态、创新的工作,共同迎接中国半导体事业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周边八县(市)调研报告之一
按照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指示,8月中下旬,我们市委办组成学习调研小组赴如皋、海安、宝应、高邮、姜堰、建湖、大丰、东台周边八县(市)进行了调研。我们在这次调研中,围绕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加快发展的主题,在听取情况介绍的同时,每到一地,都坚持看开发区,看重点企业,以眼见为实较为充分地领略了各地发展的态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这次周边八地跑下来,宏观调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影响,但是各地积极应对的态度坚决,鲜明的特点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宝应的同行跟我们说,面对宏观调控,他们不刮风、不跟风、不顶风,理论上不谈多少,只讲怎么办,怎么干,从而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事实也的确如此。上半年,周边八地在宏观调控中都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GDP增幅在18.4%-16.4%之间的有高邮、东台、如皋、海安,在14.8%-13.2%之间的有姜堰、大丰、宝应,建湖增幅为11%;财政收入增幅宝应高达54.1%,姜堰为32.2%,高邮、海安在24%以上,建湖、东台、大丰在17.7%-13%之间,如皋最低,为8.8%。从我们实地考察的印象看,各地的发展都较为实在,而海安、宝应势头最为强劲,这主要体现在开发区发展和大项目的建设上。海安县城东区西园项目林立,近年来新开工投产的亿元企业有好几家,8月份又开工建设了一个投资达4.3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该项目为生产8英寸0.25微米集成电路芯片,建成后可年产36万片。宝应工业开票销售增幅则高达64.4%,工业技改增长66.1%,目前在建的亿元项目达10个。
2、坚持狠抓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要发展就要有项目。走访周边八地,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们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的势头特别强劲。各地现在都有一批亿元项目在建,有五个县(市)千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超100个,海安、姜堰、宝应、大丰上半年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分别增长220%、90%、66.1%和61%。各地在招引项目上主要有三个特色:
一是以企招商引项目。宝应这方面的效果明显。目前,宝应原有县属工业的骨干企业基本上都与外资企业或国内的大企业实行了嫁接。宝胜集团与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的合资合作企业已有3家,总投资4150万美元。宝胜科创A股已上市,该集团去年产值达40亿元。宝应开关厂由温州菲达集团收购后与美国卡特比勒公司合资,宝应制药厂由上海黄河集团收购,宝应无线电厂由香港仁恒集团收购,这几家企业实现嫁接后新投入的项目都达亿元以上。宝应电器厂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州仪器公司合资后,最近又签约增资扩股3600万美元,生产世界上最大的传感机。现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家在宝应合资合作。
二是接受转移争项目。主要是抓住国内外资本重组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上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东台市引进的投资4.7亿元的东昇焦化项目,承接的是上海产业转移,现一期在建工程投资1.2亿元。该项目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捣固焦新工艺,全部建成后企业规模可达20个亿。如皋在去年得知上海制皂集团因办博要整体搬迁的信息后,立即派专人盯上,几经周折,终于引来投资4.6亿元和10亿元的制皂项目、轮胎项目落户。
三是发挥优势上项目。大丰开发区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成功引进祥鸿泰和纺织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新上纺织项目,其中棉纺部分为10万纱锭。该开发区近年来已有7家纺织企业落户。海安去年引进的几个大项目既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也是与劳动密集型紧密结合的。由西班牙投资1020万美元的西蒙智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电器开关,员工近千人。香港鑫港集团投资1700万美元的电动工具项目,既引进意大利3000万元的自动生产线,又招用员工1300人,今年能形成3亿元产值。
3、实行激励引导扶持并举,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目前,海安、如皋的亿元企业分别达42家和35家。姜堰亿元企业的个头大,3亿元的达5家,5亿元的达3家,群体优势明显。在培大培强上,周边做法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政策扶持。海安明确三年内培育100家亿元企业,规定亿元企业所得税超过一定征收额度后的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再生产,三年内实行费和基金零增长、技改投入零收费、电力设施建设零附加。建湖在国债项目、税费减免、技改贴息、电价折让等优惠政策优先向规模骨干企业倾斜,力争今年森达超50亿元,新培植6-8家亿元企业。大丰对企业法人代表实行“星级”评比,不同星级的企业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待遇,激发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
二是金融支持。海安去年金融机构新增企业贷款15亿元,是上年增加额的2.73倍。东台磊达集团近2年连续投入2.8亿元、2.5亿元新上旋窑水泥一号线、二号线,采用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近期该市银行增加贷款2000多万元,支持该项目的建设。磊达集团新项目达产后,今年力争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十强,2010年可进入前5名。
三是排忧解难。姜堰近期召开常委扩大会,组织经贸、银行、电力等有关部门花四天时间对50家成长型企业,逐家听取汇报,逐一解决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明确市委办专题督查。高邮飞达集团源于乡办农修小厂,几年前改制后迅速扩张。目前年销售达15亿元,员工达2300多人,生产电动工具、切割机、钻头,全部出口外销,该企业作为扬州市13强,市里对其特事特办,给予了多方面的扶持,促进了迅速壮大。
4、突出工作重点,开发区集聚效应凸现。
开发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周边看,目前县城所在地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实现了适度超前,已经进入以引进项目建设为主的攻坚阶段。各地对引进项目促开发的工作重点十分明确。宝应近期在城区规划了3个万亩工业园,去年新批工业用地4100亩,超过了近10年的总和。开发区新区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目前已有3个亿元项目在建。意大利工业园仅与宝胜集团合作的项目就有3个,开发势头方兴未艾。从上海引进的耿耿工业园,进园大小项目已有27个,投资近3个亿。海安开发区目前进区企业300多家,外资企业39家,近两年以60%以上的增幅上升,去年实现产值40多亿元。大丰市在开发区建设上提出“5年投入超百亿”。去年一年投入超十年,共引进项目43个,总投资近1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6个,累计进区企业63家。今年上半年技改投入3.97亿元,同比增长98.5%。
分析周边八地的发展态势,使我们感到强大的压力,同时,从其发展轨迹中,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认为,我市当前应对调控,乘势而上,可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多作考虑:
1、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跨越发展要创新理念。宝应提出坚持“一个中心、四个突破”,即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双资”、园区开发、城市化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抓住了发展的要着。姜堰明确突出经济工作,淡化GDP,强化项目建设,兼顾社会事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务实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市目前在发展思路上是清晰的,关键是要在保持思路连续性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要在加快推进“三化”中,把工业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在推进工业化中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龙头,使“本领大小看项目,能力大小看招商,功劳大小看税收”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坚持不懈,抓出实效。
2、坚持挖掘内力与引进外力并举,把大项目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兴化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内力是基础,是起步阶段的跳板;外力不可缺,是跨越发展的撑杆。与周边的发展对比,我们全民创业走在许多地方的前面,如果要说差距,当前主要是在借助外力,引进大项目上。因此,我们应坚持全民创业与大项目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使招商引资得到全面扎实有效的推进,实现兴化经济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的双赢。实现这一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对乡镇、部门招商引资更高的目标。即使是第三层次的乡镇,每年都起码要引进一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我市新垛镇近年来的实践,可以坚定我们这方面的信心。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技术;移动网络;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1日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首次被提出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机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具体来说,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移动设备网等信息承载体,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使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相互连接。
物联网技术有三个重要方面: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现在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2、传感器技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3、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上述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征:1、网络交互特征。物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虽然终端总是呈现多样化。但终究还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2、感知识别特征。现在一般采用在各种物品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等方法,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3、信息交互和共享特征。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利用各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4、智能处理特征。自动把获取到的信息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然后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后处理。
一、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
我国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立传感信息中心,之后许多省市都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诸多领域中的运用。但很长时间里,物联网概念几乎家喻户晓,看似发展迅速,实则缺乏理性且进展缓慢。随着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才标志着物联网发展政策顶层架构设计基本完成,同时意味着物联网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一)物流管理。当前物联网运用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和物流领域。特别是在物流领域,物流公司与物联网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物联网建设,企业不但可以实现物流的顺利运行,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也将获得很大的改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物流的效率。不但可以减少仓储物流、人力成本、货物装卸等物流成本。而且贯穿全覆盖的物联网,可以使得整个供应链精准、透明和高效,实现了传统物流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根据物流行业协会的2013年行业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设备增长幅度超过60%,物流作业状况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增幅在26%。物联网技术设备得到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配送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和信息追踪,效果十分显著。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出货量增长35%以上。物联网智能搬运系统在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应用也很多,增长率在28%以上。在货物出入库方面,物联网系统根据信息指令对货物进行智能堆码跺,也是物流技术装备物联网技术的主要领域。总之,2013年是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高速增长和发展的一年。
(二)城市管理。随着网络化的普遍实施与发展,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已经演化成了动态时间管理和静态部件管理。城市管理迫切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和综合解决方案。由于城市管理涉及不同网络、多个部门间的协作,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充分运用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有效地将各种应用集中于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更加综合的服务,而物联网技术,恰恰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通过传感器节点和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在城市管理中所采集的分散、独立图像进行并网,进行远程的业务管理、监控、存储以及传输。把信息应用平台与各指挥中心的资源密切联系起来,有指向性地进行网络资源的连接和信息融合。在城市建立了EPC信息港、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了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在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校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应用创新,不断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管理者和谐高效地协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解决各种问题。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在城市天然气、水、电网监控及应急处理、广告牌无线远距离识别管理系统、停车场智能监管系统、环卫作业车辆管理系统、危险源数据采集及监管系统等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智能交通。近些年交通拥堵、尾气排放、交通安全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改进。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改善现有状况,感知技术采集各种道路交通及各种服务信息,传感器将上述信息上传到处理中心,经过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出行者可以进行实时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选择;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自动进行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所属车辆的动态情况,从而实现了对交通环境和车辆的调整管理。这样,路上交通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可以改善交通拥挤,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增强交通的安全性和机动性。在各终端上加装气体检测、温湿度监控和光控仪等多种传感器还能实时检测路面信息、汽车尾气情况和能见度等。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可以在公交系统的智能化中发挥作用,将传统公交站牌换成电子站牌,在公交车上安装GPS,各个站点设LED电子站牌,安装交通服务热线,建立移动掌上公交短信查询系统等多种渠道的公交车信息网络体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最大化利用公交资源。
(四)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传感网阶段:传感器+近距离无线通信,只能实现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等服务;2、M2M(Machine-To-Machine)阶段: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存在以下三种方式:机器对机器,机器对移动电话(如用户远程监视),移动电话对机器(如用户远程控制)属于移动运营商无线网络低速平台。M2M应用可以遍及电力、交通、工业控制、零售、公共事业管理、医疗、水利、石油等多个行业,对于车辆防盗、安全监测、自动售货、机械维修、公共交通管理等,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目前,中国移动的M2M发展非常好,在全国部署了420万台M2M终端,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展开了M2M的业务;3、物联网阶段:物质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使之成为“智能物体”,同时内置移动通信模块,通过移动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我国处于物联网初级阶段。目前,上海移动率先成为首先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多个行业客户定制打造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包括数据传输、采集和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如今移动网络进入4G时代,几乎所有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的业务都可以在4G网络上运行。随着4G网络的普及,进入TD-LTE时代后,直接促进智能办公、家居系统通信技术,从有线升级到无线,既省钱,还省掉了布线的麻烦,为无线遥控操作提供了保障。用户可在飞驰的汽车上开高清视频会议,智能系统分析各种商业数据,决策支持系统直接提供多套可行方案;也可迅速传输大文件(如X光片),为医生远程会诊支持,农村社区也将更加容易地建设远程医疗中心,医生可通过视频会议为病患“看”病……。可以预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纵观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它必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现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技术落后。这是制约物联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在物联网技术中,相对已较为成熟,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是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但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的RFID和传感器技术,还未能产业化、规模化。而且,我国还没有掌握物联网中的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在这个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传感器、智能通信、智能控制、批量数据处理、核心芯片等技术上,仍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解决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技术落后还导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二)物联网技术缺乏统一标准。物联网技术的建设包括对各种资源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编码,信息的采集渠道和方式要规范、通畅、稳定,要科学、合理、深入地研究各种工作流程方式。标准不统一,影响物联网的推进。现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对物品的编码结构形式各异,对构建互联互通的物联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所面对的难题。
(三)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要求信息化,需要信息的开放,而安全性要求信息的独立,因此需要做到信息化和安全性的统筹兼顾。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设备构成,所以影响通信网络、传统网络、移动网络的安全。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如果网络安全无保障,那么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而且如果网络不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黑客提供了远程控制他人物品,甚至有造成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可能性。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物联网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所产生的复合性问题。物联网建设涉及到交通、环境、政府工作、公共安全、财务安全、个人健康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完善它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当前,物联网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些新型问题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挑战,同时并不排斥复合传统的法律。传统法律体系中的侵权、违约、个人隐私、公共安全等问题全部都会再现,物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又会在其中得到延伸。
三、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和标准方面。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制定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具体计划。这样有利于政府结合各种资源,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同时,推动高校联合、委托高校定向培养、组织专家研讨会、互派学习,加快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体系的建设。研究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这样,既解决了物联网成本高、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的问题,高校也可以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单位或部门建立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专业的物联网人才;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物联网专业建设,提高我国自主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物联网建设、改造和应用的成本,解决物联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为教育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安全方面。首先,建立一个远程的设备控制操作管理的平台,对于那些节点被破坏的,网络之中能够自动地愈合,网络相关的功能也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由于物联网终端类型过于多元化,加之分布广泛、节点移动性、网络异构性和业务复杂性等特点。我们可以施行身份认证以及访问限制的有机组合进行控制。同时,使用云计算技术,用云储存来存储物联网那些海量资源数据;最后,在加密环节上,可以仅在感知和应用端产生明文,在网络中的其他节点都是密文传送,减少信息泄漏的节点,同时对于感知对象以及传感设备方面可以适当地进行互相的认证,在合法的情况以及环境之中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这样针对物联网技术特点,从安全层面上可以保障了物联网的有效应用。
(三)法律法规方面。建立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法律就是保护这一利益的最有效的手段。保护物联网的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物联网企业的利益和生产研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法律规范。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随意取得,避免人们担心隐私泄露而拒绝接受物联网的可能,这就要靠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鉴于法制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相关法律的出台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12.1.
[2]中国物联网2013研究报告.中国物联网产业推广中心,2014.3.
[3]2012-2013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新华社,2013.9.
[4]刘强.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科学,2010.6.
[关键词]服务外包;国际比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1-0092-05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外包目的地国家,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在服务外包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称为世界软件外包中心“3I”。得益于服务外包,三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及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在增加就业、带动出口、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天津作为国家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不仅具有天然港口和区位优势,还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综合商务成本等方面集聚了明显优势和潜力。但由于起步较晚,天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比较,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对加快天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一、服务外包发展的国际比较
根据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个国家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对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语言与地缘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突出的企业竞争力。已有研究虽然也或多或少对这些关注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1-3],但都较为零散,并没有进行广泛的比较。本文将从上述5个方面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力求充分发掘这3个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从而为天津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语言与地缘优势
首先,就语言优势而言,印度历史上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其官方语言之一;爱尔兰在主要的接包国中,是欧元区中唯一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尽管是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但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在欧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移民回国。而当前,全球外包的发包方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世界上绝大部分软件的开发都以英语为语言。因此,相对于其他非英语国家,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3个国家的企业与欧美企业之间不存在很大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便于双方沟通。
其次,就地缘优势而言,印度与美国的时差约为12个小时,美国企业和相关机构把业务外包给印度企业,可以利用时差实现24小时工作制,从而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爱尔兰一方面作为欧盟成员国,使得外资在该国生产的产品与服务,可以规避欧盟较强的市场排他政策,从而享受欧盟的商业优惠;另一方面爱尔兰与美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有1/5的人口是爱尔兰裔,美国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爱尔兰裔占近1/4,爱尔兰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地缘资源,使得美国对欧洲信息产业投资的70%都放在爱尔兰。在以色列,大量的从欧美移民的犹太人和海外犹太人的存在,使得犹太文化与西方文化密切相关联,形成良好的文化融合,他们为以色列本土的新兴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研发支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述三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二)丰富的人力资源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3点:
首先,人才总量丰富。印度在发展中国家拥有最大规模的掌握英语技能的人才储备。爱尔兰和以色列虽然在人才总量上无法和印度相比,但相对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仍具有比较优势。以爱尔兰为例,从劳动力年龄层次上分析,爱尔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在整个欧洲最低,2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从而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由于欧盟内部人员流动的自由和大量爱尔兰海外移民后裔的回归,使得爱尔兰人才供给进一步充足。
其次,人才素质较高。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长期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大量享誉世界的名校如印度理工学院、爱尔兰利墨瑞克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等,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工程师的能力和数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爱尔兰重视与信息技术相关学位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了卓有成效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规定软件专业的第三学年都在生产一线实习,第四学年大部分时间进行独立设计,通过这种模式,使得爱尔兰的大学毕业生具备了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执行能力;以色列作为世界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人口的比例排名世界第一,平均每1万人中有135人,而美国也仅为78人[4]。
(三)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
从产业发展环境看,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良好的商业氛围。在服务外包发展的制度条件中,欧美发包企业最为认同的就是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这3个国家都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使欧美的软件企业在与上述三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时,不必担心知识产权受到损害和关键技术的流失,从而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业氛围。如在爱尔兰,为了减少发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忧虑,从1999年起,爱尔兰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知识产权的政策。政府承认电子合同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允许软件的加密开发,并在产权、专利等方面制定了严格有效的法律规范,如《电子商务法案2000》和《版权及其他相关权益法案2000》等。同时,服务外包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工合约时,还要签署一份简称“不公开合约”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双方明确在合同期内严格遵守这一合约,有些高技术行业还限定了合约解除后的保护措施,违反者将会受到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受到刑事指控。
其次,开放的市场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进行了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取向的全面改革,在民主建设和政治法律体制方面采用现代西方模式,私营部门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欧美企业对于印度传统经济体制的顾虑。爱尔兰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由于语言、文化、商业习俗和法律体系的接近,使得众多欧美公司将爱尔兰作为服务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重要基地,如世界10大软件公司中有7家在爱尔兰设立了分公司,并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以色列先后于1975年、1992年和2000年,分别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以色列企业和北美及欧盟企业间的贸易享有零关税待遇。这在提高该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也优化了以色列的贸易环境。
(四)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于当发现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后,适时调整政策,为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5]。在将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确立为优势产业后,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支持效应积极显现,具体的支持政策如下:
首先,三国政府都制定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就已经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口号,根据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需要,印度政府于1986年、1992年、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与培训政策》、“软件技术园区计划”、《2020年技术展望》、“信息技术超级大国”政策纲要、《信息技术法》、《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法》及“十五”计划(2002—2007)等法律及发展战略。爱尔兰政府从政策咨询、制定、实施、监督,到部门协调、中介促进等各个环节,都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履行职责,注重加强管理和协调,系统强化了服务外包的管理,如在爱尔兰开办一家软件公司,只需要10分钟既可以办妥一切手续。以色列政府基于“科技立国”的战略,制定多项法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如1969年以色列开始实施《工业鼓励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其次,三国政府都对本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给予财税方面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三国政府对于与信息技术行业有关的服务外包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如印度政府规定,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里,对位于技术园区的新工业企业以及100%出口型的工业企业免征针对出口利润的税收;爱尔兰政府规定公司税仅为12.5%,远低于欧盟多数国家30%到40%的公司税水平;以色列政府规定将高技术产品和专利等出售给在国内的外国居民、为外国居民提供服务等大多数出口行为均属于零增值税交易。另一方面,三国政府均对与信息技术行业有关的服务外包产业给予财政支持,如印度政府1998年设立了10亿卢比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软件类中小企业的发展;爱尔兰政府对于相关项目,分别从资本、就业、研发与培训等方面进行财政支持;以色列政府推出了“磁铁”计划支持项目发展,其中每个项目85%的预算资金由政府提供。
(五)突出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作为产业发展中的微观主体,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述三国的服务外包类企业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企业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在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多数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都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雄厚的研发实力。如以色列企业是国际公认的在基础技术及应用研发方面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之一,这导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大型软件公司纷纷在以色列建立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该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如英特尔公司1984年在以色列建立了其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从事计算机芯片设计及软件开发。到目前为止,该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了8088微处理器、奔腾MMX技术和迅驰处理器等英特尔的核心技术,成为英特尔在全球重要部门之一。基于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使得以色列的高附加值外包产业迅速发展,其外包的人均产值在接包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该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相关产业的集群形成明显的产业联盟。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公司在特定区域内聚集,是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之一。如印度的软件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德巴拉等主要的软件生产基地;爱尔兰的IT外包企业主要分布在都柏林、利墨瑞克、高威和库克等地区和城市;以色列的服务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中部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如在印度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德巴拉3个城市承接了全国服务外包总额的80%以上;在爱尔兰利墨瑞克国家科技园内已有90多家从事研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其中本国高技术企业占比达到45%;以色列主要外包企业如Checkpoint、ECI、Teva制药等纷纷在北美设立办事处和研发中心,致力于承接规模更大的全球服务外包项目。
最后,规范的行业协会的存在。以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为例,NASSCOM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政府沟通,帮助进行产业规划,协调建设软件科技园,争取有力于软件发展的政策优惠;与WTO沟通,争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帮助企业与电讯行业谈判,争取低价格的优良服务;与大学等机构沟通,开展人才培训,通过设立基金方式进行电脑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向贫穷落后地区推广;推动服务外包由后端办公服务等业务向金融、保险、软件开发与研究等领域发展[6]。在NASSCOM的引导下,会员数量已从最初的38个,发展到2007年的1 100余家,其中250余家来自美国等国的跨国公司,其会员收益总和占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总收益的95%以上[7]。
二、天津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与瓶颈
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面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天津主动加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提升产业能级,天津市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天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天津市服务外包资金管理办法》、《天津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认定暂行办法》、《关于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具体实施办法的公告》、《关于加快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累计达到18项,以扶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从产业规模上看,2012年1月~10月份,全市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实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66.8%,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6.3亿美元,同比增长37.8%;服务外包执行额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8%,其中离岸执行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88.9%,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达7.1万人。从业务来源上看,相对于2006年单一的发包主体日本而言,2012年天津离岸服务外包来源于4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北美2个国家,欧洲14个国家,非洲和南美洲各5个国家。从业务种类上看,2012年,天津市服务外包业务的种类扩覆盖了ITO、BPO和KPO,从而改变了天津市单一服务外包业务的格局,在服务外包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生物医药研发、工程设计、动漫网游研发为代表的服务外包高端KPO占全市服务外包总业务的47.7%;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研发、基础信息技术运营和维护服务为主的ITO占总业务的47.1%;而以数据处理、呼叫中心、会计服务为主的BPO业务占总业务的5.2%。与此同时,天津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12年,戴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津设立外包服务中心,渣打科技等领军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摩托罗拉全球会计中心、通标标准技术服务、飞思卡尔等10家世界500强共享运营中心高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增势强劲,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43家在天津设立服务外包机构。
但与“3I”国家相比,天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如下的瓶颈:
首先,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一方面,天津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服务外包业政策支持体系。如天津市虽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专项资金,但主要用于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及培训示范机构建设项目、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善等方面,真正用于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明显偏少。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外包的监管处于探索阶段。天津还没有建构起具体规范有效的外包风险监控制度。一旦出现纠纷,发包方和外包服务商相互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诉诸法律时,缺少外包纠纷处理的法律及有规可循的处理程序和制度,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尚未全面建立起来。
其次,高水平实用人才匮乏。服务外包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而目前天津的服务外包人才以英语为主,从事对日外包需要进行日语培训。但由于语言学习周期长,无法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速成的效果,而且语言重在于使用,仅仅通过学校式的培养并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要,因此岗前培训压力大。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截止到2009年,天津市179家外包企业中,没有安排过员工培训的有98家,占企业总数的55%。
再次,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天津市服务外包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小,缺乏支柱企业带动天津市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截至2009年12月,天津市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有240家,只占全国从事服务外包企业总数的3.42%,而且百人以下企业占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总量的达到75%[8]。2009年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外包项目金额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3家,70%的企业合同汇总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而印度的前4大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均达到30亿美元~50亿美元,员工均超过10万,是印度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支柱企业[9]。
三、促进天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制定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填补产业推动体系的空白点。根据“3I”国家的发展经验,国家对战略性产业应该要有充分的支持力度,以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利润转移效应和外部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政府应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推出相应的补贴、信贷、退税等扶持政策,以帮助市内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消除不利于发展的制度,对服务外包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应加大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力度,并给予企业房租、水电和用人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天津市应加强中小企业以及特色外包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本土企业的培植力度。树立产业标杆,快速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
另一方面,完善服务外包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根据CAPS和科尔尼的调研报告显示,65%的企业把知识产权保护视为决定是否外包的主要原因,而“3I”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经成为三国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研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为适应客户的需求,天津应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增强国外客户对安全的信心,营造出有利于承接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培养多层次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首先,天津市政府应引导高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予以相关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政策等方式的引导,帮助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语言水平高、文化交流能力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外包人才,鼓励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
其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应做到企业培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服务外包企业应安排专项员工培训基金,用于员工在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民办和私营的这一类社会培训机构对急需的外包人才进行培训,通过提供多种交流平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起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专业培训体系,以培养出大量服务外包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后,放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入政策。我市的服务外包市场人才匮乏,尤其是具有语言优势又了解国际规则的海外专业人才。因此,政府可以开辟海外引才的“绿色通道”,制定海外归国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改善我市人才流动机制等方式来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服务外包人才,以此来迅速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三)加快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提高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与客户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承担项目的交付能力3个方面。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服务外包合作的首要前提,包括语言交流技巧和对发包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该种能力的提高能增进服务外包双方的信任与理解,进而争取到更多的业务;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外包企业要通过资格认证等方式来证明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如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BS7799)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等,通过这些国际资格认证可以使得客户,尤其是海外客户直观了解企业服务外包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承担项目的交付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服务外包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其中技术能力主要指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业务能力指对所服务的外包业务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服务能力指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完善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其次,树立外包企业的品牌意识。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客户,品牌打造是外包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天津服务外包企业刚刚起步,应尽早将品牌意识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品牌打造,形成天津特色的服务外包优势,最终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服务品牌,从而缩短天津服务外包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再次,积极构建产业联盟。在服务外包市场中,企业作为单一的个体来需求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需求与条件,寻找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间的主动联合,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提升企业的信息分享与规模经济的效益,降低成本与经营风险。联盟内部可以再次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从而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要发挥天津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在指导产业发展、规范行业自律、加强供求双方交流、沟通企业与政府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定期制定并公布行业发展规划,向企业传达行业的整体动态;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作为信息平台,定期公布行业咨询,如政策信息、人才供求信息、企业经营合作信息等。
[参考文献]
[1] 孙先民,张玉丽.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分析:以印度为例[J].商业研究,2009(8):140-141.
[2] 王哲,武亚兰.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8(8):76-77.
[3] 王瑛.国际外包服务基地的爱尔兰发展模式[J].管理观察,2008(8):102-103.
[4] 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 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武阳.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07(1):61-65.
[7] 王伶俐.中印服务外包的比较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8] 冯雷鸣.对天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3(1):87-89.
[9] 秦洪军,冯雷鸣,王僚.加快天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2(8):83-84.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Tianj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a, Ireland and Israel
Qin Hongj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