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3]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到抛砖引玉。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巴斯德(L.Pasteur)、李比希(J.V.Liebig)、毕希纳(E.Buchner)、萨姆纳(J.B.Sumner)等科学家探索酶本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需要了,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设计教学过程,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因此,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8
【原刊页号】36~37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姜涛
【作者简介】姜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 要 题】教研心得
【正 文】
依据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新《生物学》教材已经在实验区实验了一轮以上。广大教师从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入手,逐步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明确了新课程的变化,同时也在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可以说,新的生物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然,在生物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广大实验区教师也遇到了许多困惑与挫折,在此,就实验区老师反响比较大的几个问题和老师们一起探讨。
1.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问题
这是广大教师反响最强烈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生物学科目前在教学实际中的现状和地位。教育部课程计划中要求的生物学科的课时是3、3、2、2(即第一学年每周3课时,第二学年每周2课时),大多数教材也是根据这个课程计划设计的。但是目前许多实验区的生物课程仍旧是每周2课时,这与教育部要求的课时数是相抵触的。因此,许多老师反映课时不够。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广大实验区生物教研员和教师首先应该拿出相关课时计划,据理力争,争取提高生物学科的课时数。在努力争取课时增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材在选择性方面的设计优势,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选择地删节部分内容(如教材中设计的一些“建议活动”“进一步探究”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一些地区已经实验,效果很不错。实际操作中,教研员可以组织本地区的一些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备课小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删节、简化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减轻广大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减少教师个人删改的盲目性。
2.活动开展与班额太大的矛盾问题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几套新生物教材都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教材中都设计了众多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实验区学校的班额在60至100人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组织学生的活动呢?
首先是要克服畏难情绪,相信学生,相信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能够吸引学生,能够在较大班额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其次在操作层面上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挑选一些学习兴趣和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内容包括活动前准备工作的组织,活动中的分工、组织讨论、记录,活动后的小结、活动报告的撰写,对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表现的初步评价等,以这些小组长的表率作用和管理职能带动全体学生开展活动。此外可以考虑在班额大的教学班中,先集中力量完成一两个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其他活动。这种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老师们积极尝试,取得成果。当然,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两大部分,轮换开展活动也是可行的。
3.核心概念与科学过程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的概念教学中,老师一般习惯于先将概念告诉学生,例如,“什么是细胞”“什么叫新陈代谢”“什么叫光合作用”等等,然后再讲这些概念的内容、过程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一般不引导学生背诵概念,而是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希望学生通过实例、活动等学习过程对概念加强理解和掌握,这样掌握的概念比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一般不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此外,新教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学生对较多的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比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给出就是在学生学习阅读光合作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参与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实际上,在本次课程改开始之后,出现了一种“重过程轻概念”的倾向,一些教师走入了误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在一些新课程实验区出现了奇特的现象: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一上生物课就必须“探究”,必须“活动”。这实际上是部分教师对学习过程和核心概念关系的一种狭隘理解,是对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理念的一种极端发挥。新课程绝不是不重视核心概念,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在新课程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来修正自己对“双基”内涵的理解——“双基”绝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核心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应该在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定哪些内容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删除的?哪些是要增加的?哪些知识是必须学的?哪些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既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授课方式。
4.教材内容衔接、重复和调整等问题
这实际上是教材处理的问题,我们一直希望教师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希望教师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材与教法的关系。教材是课堂教学之本,应对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绝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编进教材之中。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同样在内容上,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到我国地域的辽阔和差异,要考虑教材体系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在内容选取和前后编排上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实验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作。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调整、处理、设计方法,但标准、目标应该是一样的。比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的内容调整到开学的第一节课,在实验室里开展,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也为以后的活动开展储备了一些技能基础(如观察);也可以把呼吸作用的一系列演示实验调整到一节课内,用一连串的问题把各个实验联系起来,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使学生明确了各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老师将教材中有关根的吸收作用和根尖的结构,观察水蚤心脏的搏动和观察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内容,分别调整到一节课内,节省了实验材料的重复准备和教学时间。同样,当季节与实验要求不合适时,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或替代方案,或者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都是教师的权力,也是教师能动地使用教材的体现。
当然现实的课程计划与结构对生物学科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在考试、升学等压力下,广大教师很难有大的发挥。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生物学科在许多地区不是中考学科,也正因为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才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加大的“自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学生一起开创生物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具备较强研究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和生命的运动规律。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了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对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来说,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新课程改革中“改”的程度,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这一群体当中,新课改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核心仍旧还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片面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没有看到时展给生物学科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导致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被过分强化,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仍旧以重复啃读教材为主,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极度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聊,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缺乏
因为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很多教学实验。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还有很大部分学校因为生物实验设备的缺乏而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大多都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因此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上,与实际的结合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中生物生物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素质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应新课改要求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塑造。传统生物教学观念明显无法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主动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使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促进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新课改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时代潮流逐步更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生物教师这一群体之间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教学谈论会,所有参与讨论会的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传授自己的经验,甚至还可以说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不足。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生物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着力寻求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但却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提出诸如“枫叶为什么只在秋天变红?”以及“为什么窗台上的植物要向阳生长?”等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其感受到生物课堂的乐趣所在,由此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强化教学实践
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生物教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教学实践的重视,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之外,还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动手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中去,使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其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大势所趋的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和持久。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要用更新的、更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丁英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虎林.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上),2014,07:20.
循着成长的轨迹,回首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我朴素地执着于我的工作,我认为只有努力了才能无愧于心,才能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
__年9月,我被分配到__九年制学校,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同时还有英语、社会、科学或音乐,工作多而繁杂。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及时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力求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除了干好自己教学工作和班务工作,我还喜欢制作各种适用的、实用的教学用具和幻灯片。我总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就像一块厚厚的海绵一样,欢畅地吮收着一切我想学会想做好和热爱的东西……
__年,我被选调进初中部担任英语教学。我明白,自己将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面对济济一堂个头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们,面对早已不是我印象中的英语教材,面对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的新单词……我深深地感到“不读书,无以知,不读书,无以教”的真正内涵。为了提高自已,除了请教之外,无数个深夜和周末,我把买来的一大堆教学参考资料一遍又一遍地津津有味地翻阅、记录。每准备一节课总是先通读教材,再认真翻阅参考资料,试图从中能寻找到帮助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点点滴滴,再通过比较分析权衡出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消化易于接受的教学设计。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学年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成绩都很优异,我也年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学生中考以96.7的人均分为初中三年的学习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打破了学校往年中考录取人数的记录。__年,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园丁奖”。几年的潜心积淀已经慢慢融入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胞。磨砺使我的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教学从容、能力提升,我也在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__年8月,我被调入吕河初级中学。一年结束,学生以最大的努力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学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我的付出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领导的肯定,并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__年,我被推荐参加__理工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三个月的学习。这次学习给了我又一次全新的洗礼,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标的详细解读,一线教学能手的答疑解惑,与专家近距离的沟通,在汉台一中短期的学习交流,我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
__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片区赛教,以片区英语组第一的成绩取得县级赛教资格,县级赛教结束我以第三名的成绩取得了县级教学能手称号,但离推荐参加市级赛教还有距离。这次经历又一次丰富了我的教学积淀,也更进一步增强了我的执着与拼搏。我开始反思自己,因为唯有知不足,才能有后进。借学校实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高效课堂模式为契机,从课堂做起,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真实有效,课堂语言组织的准确到位,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环节的自然流畅……
2014年,我又一次获得了代表学校参加赛教的资格。有人曾说过,“赛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路。”我想在这条高速路上锤炼技术与技巧,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成长与超越。在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我向专家请教,向同事学习,反思改进,体会一节课应该怎样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高效活动,合理分配时间,确定重难点,整合教材,关注细节。每一节课我都是先“素写”,后“装饰”,再对着镜子练习讲课和说课,甚至三番五次地把自己重来。在不断地追寻中,我越来越坚信自己,越来越明白教师的角色定位最终以抵达学生内心为目的,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导航,更要给学生力量,甚至像种子一样,能看到学生膨胀发芽的势头,听到学生抽芽拔节的声响。我也越来越自信地驾驭教材,独立而独特地解读文本,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级教师王君老师说:比赛,是公开课中的公开课。是对人智慧的巨大挑战,是对身心的严酷磨砺。一次一次的比赛,就是一次一次地经历血与火的挑战。美美地享受比赛的过程就是历练,教学思想、行为和心智的更成熟就是结局。现在回首,从片区、县级、市级,一路到省上,的确如此。最大的收获真的不是比赛结果的惊喜,而是整个过程的“痛并快乐”。
生活在这个可以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学习途径的时代,我很珍惜和同伴可以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的时光。如果说学习是汲取营养,那么教研更为我的成长铺设了阶梯,使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在翻阅教育理论书籍时看到一句话: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反思。于是我开始留心自己的教学言行,开始把学习的心得和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总结出来,再联系理论加以扩展和补充,撰写教学反思、论文、案例和教育叙事。我先后撰写多篇论文和叙事在市或县教研论文评选中获奖,并在国家教育期刊上发表,多篇教学设计被省级刊物录用。我还积极完成校本研修课题,申请县级小课题,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行走在研究的路上,我总是以一
种向上向前的姿态,用开放的怀抱,谦虚的态度,去接纳,去完善,去提高。经风雨,受磨练,一步步走来,一天天褪去青涩,一点点成熟起来,收获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研能力的全面提高,也真实地体会到了“教学并辛苦,教学并快乐,教学并思想”。工作以来的十三年中,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培训中把整个初中英语语法梳理的通通透透;第一次在教师节手捧鲜花,感受“园丁”的幸福;第一次参加“国培计划”脱产学习;第一次在赛教之旅中收获满满……这无数的第一次都让我记忆犹新,盛满感激与感动。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财富和动力,我遨游其中获取知识的增补,人情的感悟,技能的提高,心理素质的锤炼……也逐渐懂得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我的身后,我的教育故事里,一直有那么多的人在关心着我,托举着我,是他们让我慢慢地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让我的故事更温暖,更明媚。在求学路上,恩师的细心栽培,父母的悉心教导使我成为一个“托起太阳的人”。在中心学校的十个年头,我从青涩走向成熟,感谢共事一起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初上讲台的帮扶,成长路上的支持。在人才济济、温情满园的吕河初中,我的人生奔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像丑小鸭一样飞向心中的白天鹅。感谢学校安排的外出学习让我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栗时平校长和所有领导们的支持与鼓励,引领着我前进。同事们亲切的关怀,像路灯一样,让我温暖,伴我延伸,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的身后是整个吕河初中。教研组长陈正刚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耐心的指导和殷切的期望。英语组的所有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课、评课,一个个真知酌见、一句句金玉良言,使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让我在豁然开朗中更加找到了自信。张秀玲老师在我经常冷不丁冒出的疑问中建言献策、帮扶鼓励。教研室主任李华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精心栽培,城关一中的祝世瑞校长和刘娜老师毫不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我深深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感谢你们!
如果,教师是一棵大树,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系,教学实践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干,科研活动就是这棵大树的花朵,教学成果就是这棵大树的果实。我要行走在读书、教学、研究和写作中,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用榜样的资格和力量引领学生在书山学海中遨游,才能以一池清澈而富含“矿物质”的有源活水,引领学生在知识和精神的世界里徜徉。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没有深入就没有浅出。所以,我要多读书,既要读专业性的学科著作,也要读综合类的“科外闲书”;既要读短小的“豆腐块”,也要读高深的“大部头”。要一边读一边认真地做摘抄和反思笔记,要通过精读细记来开阔我的视野,启迪我的思想,厚实我的底蕴。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开发课程资源,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学而教”。还要学习名师,像名师那样埋头苦干,那样热爱事业和学生,那样站在教学制高点上,那样彰显个性。名师胡海涛说:没有“自己”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所以,“个性”和“灵性”----我教学的梦寐以求。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材的改变翻新,这还预示着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大幅度改变。教师只有增强自身能力,快速的适应并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及时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跟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在适应新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掌控与以往不同的生物课堂,对每一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态度,积极与学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较好途径。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新的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单一、枯燥,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它意味着对话、参与以及相互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精神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有了和教师的交流,就能让自己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到突显。及时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浪费师生的时间,而且,每时每刻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在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开放的、适时地嵌入一些让学生始料未及的材料和结论,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论述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故意改变某个点,看学生能否通过独立的思考发现并指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提点。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培养自身应变能力,增强课堂魅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的探索生物学知识。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之前充分准备教学课件,让学生思维及时的与新课连接。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有起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通过对不同教师的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平淡无力,其课堂也会死气沉沉。而一个面带笑容、语言犀利、灵活多变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其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往往非常突出。初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有不少纯理论的知识,在讲解这样的知识时,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进行时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如果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反应灵敏度降低,教师就要及时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常识或者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生物电的时候,联系到试验中青蛙被肢解后,腿部经微电流依然能出现抽搐的现象,来进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被一些有迹可循的实例所吸引,而不会觉得教师的讲解都是纸上空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透彻的理解生物问题,还要不断的将问题植入到生活中,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会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生活总不断的探索真理。例如:在讲到中学生要远离及烟酒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一支烟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真正见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更具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像学习血液循环时,可以联系到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在对每一个课题的阐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联系是几问题外,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评论社会现实,发掘与生物有关的现象与活动,并动员所有同学参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另外,教师要注意经常设计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课题的讨论中。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增强在以后学习生物课程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努力探索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不断学习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强课堂以及教师个人的魅力。注重课堂及课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记录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根据这些记录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保证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要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收获,切忌顾此失彼。广泛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能利用生活实际来丰富课堂知识。虽然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策略的探索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的践行自己的事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一、引导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笔者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解“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双方的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大力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研究性极强的学科,这就少不了有更加生动的教学手段辅助。每一个概念、定义和“真理”的形成,都经过了先辈们千百次的实验和推理证明。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科,必须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出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实验课开始前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首先要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高度,意识到动手实验的重要性。要真正懂得,好的实验室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讲足、讲全并且开足、开全教材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操作的全部实验。对于实验课的设计来讲,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章节之中的实验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提前做好备课和其他充分准备,保证实验活动课时间,防止理论教学挤兑实验教学课时的情况发生,切实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配套的《生物实验手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实验目的分析透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次实验到底做什么,课后应该得到和收获什么,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把一些注意事项介绍给学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们都能自主设计好自己的实验步骤,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的主体,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讲解实验目的和过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向: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获得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等过程的亲身体会。
(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向。在学生亲身参与操作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遵循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在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力争给每个学生操作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一边动手实验,一边动脑思考,互相探讨并彼此启发。
实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谈论归纳,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以及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课的量化考核,更能促进学生重视对自身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客观地了解教学效果,有利于进行教学总结,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三)初中生物教学要植根生活的土壤。初中生虽然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但是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态度和喜好。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实验,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例,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科研究的实质,掌握生物知识。
以社会生活为例,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这些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和表达,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也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以自己的设问、发问作示范,带动学生善于运用质疑方法,使质疑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的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引导学生以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例如,观察葫芦藓时,可以提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麦根尖时看到哪些结构?葫芦藓的“根”有没有这些结构?这样的“根”起什么作用?葫芦藓的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叶结构一样吗?这样的叶具有哪些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投石激漪,引发学生的疑问。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而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例如,在讲“环节动物”时,先让学生复习线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出示蚯蚓的挂图、标本,然后提问:蚯蚓的身体也呈线形,是否也属于线形动物呢?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蚯蚓与蛔虫的明显不同之处:蚯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这样,教师就能很自然地提出环节动物的概念。以此为契机,再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讨论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的异同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提出疑问:“蚯蚓是怎样呼吸的?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常常钻出地面?蚯蚓是怎样打洞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学生心灵的沉睡区就会被照亮。
二、大胆想象,促进创新
有研究证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想象是焊接已知与未知的焊条,是孕育新思想的温床。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以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接续。它的好处是学生有一定的材料依据,既可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又比较容易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是学生走向完全独立创造想象的过渡形式。如讲完“生命的起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地球条件下,是否还有新的生命在诞生?刚诞生的原始生命是否比现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种生物结构要简单?这些问题,都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纷纷动脑思考,再通过教师点拨,解决这两个问题。接着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诞生的原始生命比现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种生物结构要简单,那么古代原始生命是如何演变为现在这样高等、复杂的生物呢?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效果很好。
三、实验演示,激发灵感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因为成功的实验又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在进行“鲫鱼的游泳”教学时,首先演示游动的鲫鱼,要求学生观察鳍在游泳时的作用。这时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鱼的各种鳍分别有什么作用?然后,再分别剪掉鲫鱼的胸鳍、腹鳍和尾鳍等,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鲫鱼运动状态的变化。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各种鳍的基本功能,从而得出“鱼在水中能正常游动是由于各种鳍共同配合的结果”的结论。毫无凝问,通过实验演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难点迎刃而解。可见动手动脑是激发创造灵感的有效手段。
四、拓宽渠道,创设情境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和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23-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信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所以学习任何一样事物,有信心和兴趣,往往都是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下面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度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3.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知物理意义
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从而会对物理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相信物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信心需要从小细节做起,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的建立信心。
1.体验成功
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成功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如讲压强的内容时,先讲压强概念、公式、单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让学生熟悉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处理,进一步掌握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这样做学生容易接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善用评价
老师善用评价手段,能有效克服了学生心理障碍,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教师评改学生的课堂板演,课堂练习时,教师依据心理学理论,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对于正确的可评为优,对于有错误,但在正确率、解题方法、书写等方面比上一次有进步的尽管认知因素评不上优,而情感因素可评为优,这样不但对学生认知情况给予了反馈,还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了肯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以往的评改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会使学生,特别是“差生”丧失自信,不求进取。另外,对于“差生”的课堂练习,采用分解评改法,有一处对的就用“√”号,因为过多的“×”号容易使他们萌生自卑和逆反情绪。通过这些方法,逐步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了他们的的自信心。
3.引用名人事例,激发信心
在国内外都出现了许多在物理领域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女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林兰英、吴健雄、谢希德、何泽慧等。她们的成功事例,将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信心,以她们为方向,战胜物理学习过程的困难。
自信心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建立学生的兴趣和信心难,但保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更难,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大考验。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