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3-01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人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和出血。二次断脐有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脱落时间的作用。我科对正常新生儿实施二次断脐,防止脐部感染,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2011年8月~2012年2月出生的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187例,不包括转科和转院的新生儿。
1.2 时间:新生儿出生后,胎儿出生后1~2分钟应用气门芯在平脐轮处结扎,距结扎远端0.5 cm处断脐,挤除残血,再用5%碘酊消毒断面,以无菌纱布覆盖,并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的新生儿护脐带包扎,出院当日新生儿体格检查无异常,在晨间沐浴后,行二次断脐。
1.3 方法:新生儿出生72小时以上,于哺乳后1 h进行,操作室室温调节至28℃。在晨间沐浴后,用0.5%碘伏棉签消毒脐部二次,左手拿无菌有齿镊提起脐带残端,暴露脐根及周围,右手持无菌组织剪(剪刀头部有一月牙形缺口),剪刀与新生儿脐部皮肤角度呈15°~3°夹角,沿脐根部从不同方向环形剪除残端脐带,保持创面平整,减少脐带组织残留。然后用0.5%碘伏消毒创面及创面边缘的皮肤,直径5cm,再用一次性愈脐贴包扎脐部,如创面有少量渗血,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如出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二次断脐时有渗血或出血的新生儿,要3分钟、60分钟,90分钟,2小时仔细观察脐部渗血情况,并常规告知家属和产妇,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避免新生儿大声哭闹。如发现有渗血及时处理。新生儿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清洁脐带残端及脐周皮肤,更换愈脐贴,连续3天,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2 结果
对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进行观察。家属对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效果满意率100.00%,无一例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意外损伤等并发症。99.33%的新生儿2次断脐后5天~7天脐部创面完全愈合,效果佳。0.66%的新生儿脐带创面愈合延长至第10天愈合。有约8%的婴儿有哭闹现象,随着护理人员的细心呵护,哭闹很快停止。0.5%的新生儿二次断脐后有极少量出血,只需用无菌吸收性明胶海绵和愈脐贴加压缠绕于腹部即可止血。新生儿二次断脐前对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及健康宣教,制订操作规范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保障新生儿二次断脐效果的重要措施。
3 讨论
3.1 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气门芯结扎脐带,用一次性脐带卷包扎脐部,次日晨间沐浴后,解除脐带卷,使其暴露自然干燥,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此时脐部残端较干燥,剪除残端不易出血,若过早剪去脐部残端,由于脐部残端暴露时间过短,还未干燥,剪除时易出血。因此出生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效果最佳。
3.2 新生儿出生后,脐部用气门芯结扎,若未进行二次断脐,脐带残端不易脱落,往往造成出院后由于脐部消毒处理不当而引起脐部感染,渗液,渗血。造成家属担心,沐浴时也不方便。二次剪脐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等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3.3 二次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无菌镊及组织剪应每人一份,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擦干,高压消毒备用,
防止交叉感染。
3.4 对住院新生儿观察和出院新生儿的随访发现,二次断脐后脐孔恢复良好、美观,无1例发生继发感染,家长满意率100%。
4 小结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脐带断面又是一个创面,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通过正确评估脐残端的性状、干湿度、颜色的变化,适时二次修剪脐残端,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易行,效果满意,使围产儿保健工作得以提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总之,二次断脐推广应用需遵循知情同意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制订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考核,是保障二次断脐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海泉,韩全乡,姜祖光.新生儿皮肤医院感染渊查分析EJ3.中外健康文摘,2007,4(7):878-879
[2] 颜芳.新法剪脐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5
[3] 王华英,胡婉珍,李乐华,等.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EJ3.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525
[4] 郑小莉,熊仕富.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的I临床应用EJ3.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86
[5]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6] 刘雪梅,袁秋云.新生儿一次断脐162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8(3)
[7] 沈惠琴,马桂芹,齐玲.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2-513
[8] 林泽.围产儿厌氧菌感染.新生儿杂志,1990,5(5):231
[9] 黄德珉,陈俭红.新生儿疾病学.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1988:354-355
[10] 王慕荻.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
[11] 李海秀.新生儿脐炎合并败血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275-276
[1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13] 王兰华.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
[14] 朱新群,贾殿举,马楠.妇产科感染基础与临床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4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愈脐带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期间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共400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使用愈脐带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结果:2组脐带自然脱落时间、炎症分泌物、渗血、皮肤破损等情况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愈脐带;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断处属于开放性创口,所以容易受到感染引发其他疾病,需要妥善的进行护理。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脐炎会导致患儿出现脐源性腹膜炎、脑膜炎、肺炎等等疾病[1],严重的还会让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的脐部感染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主要有产前、产时、产后、环境、卫生等等因素。产前因素是母体子宫感染,导致脐带水肿、糜烂,患儿出生后没有进行预防感染的治疗。特别是早产儿以及体重较低的产儿,他们免疫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影响,出现脐炎[2]。产时因素是生产时因为胎膜破裂过早或者是生产时间过长,让细菌进入羊水,对脐带产生了污染[3],分娩时对于使用的器械和药物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脐带结扎位置过高,导致结扎和脐根部位存在少量血液供应,故坏死晚[4]。长时间的脐带游离会使脐窝潮湿,增加分泌物,滋生细菌[5]。脐带过大,结扎位置过高,会使下方出现血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 [6-7]。产后的脐部护理不规范属于产后因素,也是容易出现脐部感染发炎的直接因素[8]。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本院妇产科对200例足月新生儿采用愈脐带进行脐部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足月新生儿400例,男194例,女206例;Apgar评分:8分;出生体重≥2500 g。考虑费用因素,采取自愿选择原则,将40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脐部结扎和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出生后,用2把血管钳钳夹脐带(其中1把血管钳套气门芯),脐带根部及周围用0.5%碘伏棉签轻拭,采用气门芯在距离脐轮0.5 cm处结扎,距结扎远端0.5 cm处断脐,挤出残端血,用0.5%碘伏消毒脐带断面,待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9]。每日2次用0.5%碘伏消毒,观察脐部情况,保持清洁与干燥,出院前指导产妇和家属行脐部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采用愈脐带进行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经消毒处理后,将愈脐带(本产品由上海晶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固定。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后更换愈脐带,并查看脐部状况,如愈脐带外带或袋芯部位出现尿湿或污染,及时更换。出院前,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指导,愈脐带可2d更换1次,如脐部已脱落干燥,则不再使用。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新生儿脐部脐带自然脱落时间、炎症分泌物、皮肤破损等;观察脐带自然脱落时是否有渗血[10]。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人SPSS 17. 0软件进行处理。
2讨论
采用愈脐带对患儿进行脐部护理,使用方式简单,不仅可以结扎还能够起到护理的作用。每日在与新生儿进行洗澡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愈脐带的更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新生儿脐部曝露的时间,而且愈脐带能够和外部的固定连接,保证袋芯中的药物不会脱落,这些药物都是具有止血、镇痛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以促进脐带早日脱离,减少炎性物质的分泌以及防止周围皮肤的损坏和渗血。此次研究中的两组患儿其脐带脱落时间、发炎的情况以及渗血的情况对比均有较大差异,使用愈脐带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因此,使用愈脐带可以有效的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护理,在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方便、高效、安全。
参考文献
[1]叶金艳,祝建军,杜玉梅. 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 17(10):1299-1301.
[2]钟伟琼,黄晓燕. 新生儿脐炎发生原因分析与治疗[J]. 现代医院,2006, 6 (3):42-43.
[3]许同梅,倪月.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J]. 护理研究,2006, 20 (11):2969-2970.
[4]苗英,部平. 新生儿脐带结扎部位的选择[J]. 中原医刊,2005, 32 (3):9.
[5]王菊飞. 81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 实用护理杂志,2001, 17(4):25.
[6]库淑华. 新生儿脐部护理与改进[J]. 中国实用医药,2007, 2(19):120-121.
[7]叶采眉, 马冬梅. 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8):481-482.
[ 8]何建平,宋桂燕,仲孝琴. 新生儿脐部原因调查及措施[J]. 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4):61.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干预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重症可以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以未成熟儿发病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在新生儿受寒时刺激时,皮肤容易发生硬肿。其新生儿严重感染和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会造成循环障碍,而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冷、硬、肿、颜色改变(特点:暗红色、发硬、发凉
部位:皮下脂肪集聚的部位).以有效的临床治疗时基础,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硬肿症辅助效果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注意总结我
院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硬肿患儿88例,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各44,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体重210049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9例,脐炎者20例,败血症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体重260045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7例,脐炎者18例,败血症5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以及办法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观察组护理方法
1.2.1复温方法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和低体温的重要措施。观察组采用快速复温法将轻度患儿送入预热至30℃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箱温,不超过34℃,每6_12小时复温。将患儿放置调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配合加热输液、加温供氧等措施复温。重度患儿,先置于比其温度高1℃―2℃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不超过34℃,12―24小时恢复正常。也可用热水袋、热炕、或电热毯复温。
1.2.2预防感染由于新生儿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薄弱,极易产生感染,因此,对硬肿症患儿要实施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4℃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空气定期通风,并为患儿提供安静的治疗环境,利于感染的预防,特别是要精心做好眼、口腔、皮肤的护理和对症处置。
1.2.3加强监测患定期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1.2.4吸氧患儿多有呼吸浅弱或不规则,哭声低弱,颜面青紫的表现,此时,应早期给氧气,以提高肺泡含氧量,减轻因代偿新增加的呼吸和循环负担,氧浓度以30%-40%为宜,采取间断吸定量吸氧,可根据病情1次/1-4h,每次30mmin,但不宜持续吸氧。
1.2.5给予营养支持保障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轻症能吸允者可经口喂养,吸允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通过静脉营养输入,提倡母乳喂养,护理上可辅助将产妇母乳寄出后置于冰箱内,并掌握按需喂养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造成患儿的反流,呕吐,同时,在每次喂养前,将患儿胃抽空,以了解其胃排空的情况。
1.2.6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预防知识,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容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发生,要指导家长做好简易的保暖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长每日为新生儿测量体温4-5次,维持腋温36-37℃。重视孕期保健,定期做检查;尽早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指导产妇学习育儿知识,消除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减少发病率。
1.2.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体温、脉搏、硬肿范围及程度,详细记录
尿量、奶量。尿量是估计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防止肾衰竭,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出血是引起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物,如有病情突变,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地抢救。
3讨论
新生儿出现硬肿症,多是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早产所致,因此可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四季均发生,多发冬春寒冷季节,一般生后1周内发生,出生后3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严重者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重者时休克,DIC、肺出血、机型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因此,对于此类患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主要的护理干预方法:如预防感染,吸氧,保暖、更换,防止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因皮肤破损引起的感染吸氧、喂养的护理以及定时做好孕期保健检查,通过科学对比值发现:观察组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1.8%,因此,临床反馈信息表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意义十分显效,值得实践工作的额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菊敏,李小霞,吴晓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要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2).
【关键词】 强力碘;沐浴;新生儿
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娇嫩,免疫力低下,易受病菌侵袭,因环境影响、护理不当常常造成皮肤感染,长期不愈,引起局部皮肤糜烂,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等严重感染[1]。因此,加强新生儿皮肤感染护理具有重要性。我科从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皮肤感染患儿,其中60例应用0.025%强力碘稀释液沐浴治疗并取得较好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皮肤感染患儿120例,临床分组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女=33:27,日龄1-28天,体重1050g-5000g,采用0.025%强力碘稀释液沐浴;对照组60例,男:女=31:29,日龄2-29天,体重2000g-4050g,用温开水沐浴。两组患儿具体发病情况见表1。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体重、皮肤感染情况,其各项指标经X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沐浴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一人一暖箱隔离治疗,用物提供、日常护理观察、沐浴室环境、沐浴设施、室温、水温及操作程序均相同,由专业护士经统一培训后操作沐浴。采用盆浴法,一日三次,水温37-42℃,室温℃,按从眼、面部、头发、颈部、双上肢、腋下、躯干、臀部、双下肢的沐浴顺序用温开水沐浴全身;更换浴盆及沐浴液,将沐浴液配成0.025%(即1:200,原液是5%的浓度)的强力碘稀释液,冲洗感染部位或创面,有水疱的创面先用无菌针头刺破,反复冲洗,如剥脱性皮炎等创面较大者采用浸泡法,至创面清洁为止。洗毕,用消毒干毛巾蘸干,常规进行眼部护理、口腔护理、置暖箱暴露皮肤,施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进行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每天观察患儿全身皮肤情况,脓疱疮患儿水疱是否有破溃,缩小或新增;脐炎者是否有渗液或干燥、脱落;剥脱性皮炎、表皮松解症及臂部糜烂者是否有扩张、渗出、皮肤颜色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患儿皮肤感染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 果
经强力碘稀释液沐浴后,观察组中脓疱疮患儿浴后第1天无新增水疱出现,局部渗出减少,第3天创面基本干燥,第4天皮肤逐渐由暗红转至正常肌肤;脐炎患儿浴3次后局部干燥,第2-3天皮肤逐渐转正常;擦烂红斑患儿沐浴2次后创面渗出减少,浴6-7次后局部逐渐干燥、脱屑、愈合;剥脱性皮炎患儿沐浴2天后创面无扩张,4天后创面干燥,5-6天后脱屑好转。两组患儿经沐浴处理后皮肤感染恢复时间比较,经t检验,观察组患儿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常见原因、类型及护理方法 新生儿皮肤感染常见原因有:生后胎质过多过厚,洗澡时清洁不彻底,尿布不柔软引起皮肤刺激,宫外内感染,各种皮疹处理不及时等。如新生儿脓疱疮系由第Ⅱ嗜菌体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凝固酶阳性第Ⅱ嗜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大小便浸湿的尿布刺激而引起的尿布皮炎;新生儿擦烂红斑多由皮肤皱襞处,皮面密切接触,散热差而引起;断脐或生后处理不当,病菌侵袭造成新生儿脐炎[2]。处理新生儿皮肤感染关键在清洁、保护、抗菌、消炎、角质促成等措施。以往新生儿皮肤感染的常规护理方法是感染局部涂抹孔雀绿或酒精、龙胆紫等消毒剂,但均存在缺点,如涂孔雀绿易致创面表面干燥,而酒精刺激性较大,龙胆紫杀菌时间短,涂抹的范围也较小。
3.2 强力碘溶液的作用碘表面活性剂强力碘又名碘伏是一种灭菌增效剂,经独特工艺络合而成。强力碘与皮肤粘膜接触后,可逐渐释放出碘元素,而起持续杀菌作用,保持局部无菌状态[3]。这种新型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快速、低毒、使用方便等特点。它对病毒、细菌、真菌、芽胞、霉菌等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同时还有止血、止痒、消肿、加快粘膜再生功能及无刺激性、无腐蚀性、无致敏作用、异味小等特点。因而非常适宜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局部护理,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消毒。
3.3 强力碘稀释液用于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效果临床常用0.5%溶液用于外科手术和皮肤消毒。为减少刺激性,本组采用0.025%强力碘稀释液为皮肤感染新生儿沐浴,这种低浓度的碘溶液经体外观察培养,仍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功能[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无1例发生皮肤过敏,提示低浓度的0.025%强力碘稀释液用于新生儿沐浴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皮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3.4 使用强力碘稀释液用于新生儿沐浴的注意事项强力碘稀释液的配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现配现用,并注意不能与碱性物品同用,否则消毒力下降。使用时一人一容器,以防交叉感染。沐浴时严格控制室温和水温,防治着凉或烫伤。并严格掌握使用浓度,以防浓度过高引起皮肤损伤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
3.5 与全身治疗相配合皮肤感染易引起患儿发烧、吃奶差,严重时引起败血症。早期应用抗生素及全身营养和支持疗法,也是加快皮肤愈合的一个主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秋萍.降低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皮肤感染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4(17):269.
[2] 金汉珍,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2-955.
[3] 陈嘉凤.碘伏在儿科皮肤护理中的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48.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优质护理理念
脐部是新生儿病原微生物入侵体内的特殊门户,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对新生儿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还会诱发新生儿发生疾病[1]。本次以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80例新生儿为例,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新生儿中随即选取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为39~42 w,体重为2.4~4.3 kg,将其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各40例,其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新生儿为常规护理,在新生儿断脐之后,立即采用络合碘对其脐部实施消毒,在新生儿断脐后第4 d到脐部脱落7 d,均需要采用75%消毒液对其脐部消毒,并在消毒之后用棉签进行脐部药液吸收。
1.2.2观察组 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理念和实施规范培训,让护理人员均能够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之前脐部护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查找,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和预防策略,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全程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其消毒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并时刻对患者的脐部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包括脐部红肿、脐窝潮湿以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独臂P
2 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2.2护理满意度 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新生儿则为85.0%,差异显著(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统护理模式也已经不能对当今患者的医疗需求满足,随之也就出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2]。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也就是在之前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之前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详细分析,引导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3]。在本次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应用,则是在新生儿洗澡完毕之后,立即采用棉签将其脐部水分吸干,之后对其采用络合碘实施脐部根部和周围消毒,在消毒完毕之后,还要将其多余的药物和水分用棉签吸干净,以此对新生儿脐炎发生实施预防,从而对其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也要引导家属掌握一定的新生儿脐部日常护理方法,其中包括常在脐部用爽身粉、常对脐部进行消毒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会正确使用尿布,以免尿布对脐部周围产生污染[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201-202.
[2]龚义侠,贾峥嵘,张媚.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215-216.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治
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是新生儿期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的皮肤及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新生儿黄疸因得不到患儿家长的重视,因此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强有关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年龄1~28 d,其中男35例,女25例;其中早产儿3例,足月儿57例;剖宫产48例,自然分娩12例,出现黄疸时间7 d 15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35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者15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0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为轻重不等的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
1.2 病因 围产因素25例,包括窒息、缺氧、低血糖、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感染因素18例,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败血症、脓疱疮、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多因素混合7例;母乳性黄疸5例;原因不明3例;新生儿溶血病2例。
1.3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儿均给予光疗退黄、抗感染及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本组60例患儿均达光疗指征,血清胆红素>205~256 μmol/L(12~15 mg/dl),采用蓝光进行治疗,8~12 h间断光疗即每天照射8~12 h,停16~12 h,注意保护双眼和生殖器,用黑布遮盖,若出现青铜症,停止光疗。胆红素下降到7 mg/L以下即停止治疗。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抑制作用防止新生儿溶血,用量500 mg/(kg•d);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其中有2例患儿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20 mg/dl),在光疗的基础上给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本组60例患儿治疗3 d后,治愈12例,有效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 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做好患儿的排便及进食记录,观察新生儿吮吸力等反应是否正常,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食欲差、吮吸无力、烦躁不安等情况,护理人员应耐心喂养,保证新生儿的热量供应,必要时可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2.2 蓝光疗法的护理 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疗前,给患儿洗澡、喂奶、更换清洁尿布、剪短指甲、处理脐部皮肤、带好眼罩并保护好会阴,避免新生儿烦躁不安影响治疗效果。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为28~30℃,湿度55% ~65%,将患儿放入床中央,以获得最佳光照的位置,调节好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光疗期间每隔2~4 h测生命体征1次,注意体温变化,根据测得的体温随时调节光疗箱的设置温度,控制患儿体温在36.5℃~37℃;光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观察黄疸部位程度的变化,皮肤有无发红、干燥、发疹,尿、大便着色与性状;保持水分营养的供给,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乳,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儿高2~3倍,故应在奶间喂水并观察出入量;经常为患儿更换,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可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俯卧照射时应有专人护理,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
2.3 新生儿抚触和游泳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抚触的双手对新生儿全身的皮肤以温和良好的刺激。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增加婴儿的哺乳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胎便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抚触,每日2次,每次10~15 min;游泳时水波对皮肤的刺激能对新生儿的外周血管起到按摩的作用。另外游泳时水对胸廊的压力使新生儿的肺活量增加,对胸廊的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2.4 健康教育 细致地向家长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病情的转归以及蓝光疗法的治疗意义等相关知识,让家长认识到此病的严重性,向家长说明此病可能会带来的后遗症,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和智能的开发,教家长一般的护理措施。
3 小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因素引起,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晚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及为母乳性黄疸为主。其病因复杂,临床应注意治疗要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护理人员应加强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观察,及时发现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只有早诊治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黄疸对新生儿的损害,改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 201203.
[2] 江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实用临床医学, 2008,9(3):77.
[3] 包克珍.10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西南军医,2010,12(1):4243.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64-0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特点为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口吐白沫、呛奶、口周发青、呼吸短浅急促、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全身皮肤网状花纹等症状[1]。由于新生儿气管及支气管腔相对狭小,黏膜柔嫩,黏膜及黏膜血管丰富,感染后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气道狭窄甚至阻塞。肺部含血量多,易淤血发生感染,特别是早产儿咳嗽反射减弱,无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病情状况以及通过维持体温,给氧,物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病情改变情况。得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均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2]。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40例,年龄介于出生后1h-25d之间,足月72例,早产30例,过期产2例。出生体重小于2kg的4例,2-4kg的98例,大于4kg的2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吸入性肺炎,均无宫内窘迫史及产时、产后窒息史。
2 病情观察
2.1 一般病情:①体温:新生儿患肺炎后不但表现出发烧症状,还可表现为体温不升,但需与正常体温波动相鉴别。出生1周内体温波动较明显,部分新生儿可出现脱水热现象。②呼吸:新生患儿表现出呼吸增快、表浅、呼吸不规则或反复窒息,鼻孔稍扩大,鼻翼扇动等症状。新生儿出生后即开始有呼吸,有时也可以短暂窒息后才开始有呼吸、呼吸表浅,常不规则。出生后前两周呼吸约40次/min,也可波动范围较大。③意识及吸乳:新生患儿常出现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吸吮力差,拒食或呛奶等现象。正常新生儿生后数日常处于睡眠状态,吸吮与吞咽功能完善,也易发生溢乳、哭声响亮。④皮肤和粘膜:患儿常出现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可伴有硬肿,四肢厥冷,黄疸,出血、全身皮肤网状花纹等症状。大部分新生儿出生后2-3日内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可自然消退。
2.2 肺脏、心脏病况及其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两肺可无湿鸣,可出现吸气三凹征,有时可闻及小水泡音或捻发音。有些患儿心率增加过快,易导致心力衰竭。正常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表浅,常不规则。另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有时还伴有口腔炎、脐炎、腹泻、腹胀,尿量异常等症状。
3 护理措施
3.1 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避免对流风,温湿度适宜,保证充足的热量与水分。一般室温保持22~26℃,使患儿皮温达36~37℃,以减少氧的消耗,改善缺氧症状[3]。夏季包裹物勿过于严密,冬季注意保温预防并发硬肿症。另外,病室应严格控制洁净度,避免污染,并尽量与其他病种的新生儿隔离开。室内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静、清洁、舒适,并保持相对湿度在50%-60%,有利于患儿分泌物的排出。
3.2 :要注意经常变换,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3.3 喂养:宜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喂得太饱,以防引起呕吐,呛咳重或拒奶者可管饲,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臀红及皮肤感染。如病情危重者,可暂停喂奶、喂药,以免呕吐引起窒息[4]。如喂奶时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鼻前吹氧,必要时吸痰。病情稳定后,喂奶也应少量多次,注意有无腹胀现象。
3.4 物疗:①翻身:能预防肺内分泌物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②拍背:五指并拢呈空杯状,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③吸痰;奶前或必要时吸痰,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分泌物排出。
3.5 保暖:新生儿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速度快,耗氧多。肺炎时导致棕色脂肪产热受限,使产热小于散热,导致体温下降形成低温。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暖箱、热毯等措施进行保温,以维持正常的体温。
3.6 给氧:为减少对患儿鼻黏膜的刺激,多采用头罩法给氧、箱内吸氧或小硅胶管鼻前庭吸氧。氧气应先予湿化,并加温至31-33℃为宜。
3.7 密切观察病情:保证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尤其注意并发症先驱症状,注意药物毒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 结果
本研究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均采用以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护理治疗时间均为为1-2周,其中痊愈的72例,痊愈率69.23%,好转的30例,好转率28.84%,家长放弃治疗的2例,总有效率为98.08%。
5 讨论
综上所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表现不典型,危害性极大。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能起到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一定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尽心尽力为每个新生患儿服务,以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我国新生儿感染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1-2
[2] 王晓莉.新生儿细菌肺炎82例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J].临床医学,2008,33(2):184-186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0-02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以及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的出现,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管理环节已倍受关注[1]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则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具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如下。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洗手依从性
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2]。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居菌,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3]。
1.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当手部没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新生儿室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并且每个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洗手,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一婴一消毒[4],一处置一洗手,让护士养成洗手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2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尤其要认真清洗指背、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部位;冲净双手时注意指尖向下。
1.3加强手卫生的定期培训新生儿室应定期培训手卫生及相关知识,使新生儿室医护人员能熟练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护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保证了手卫生的效果。
1.4定期做手的细菌学监测每月对新生儿室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效果进行细菌学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护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的致病微生物检测。新生儿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后,监测的细菌菌落数≤5cfu/cm2。2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
2.1新生儿室要保持中性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温24-26℃,其相对湿度50-60%[5]加强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min,湿式清扫,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2.2加强脐部护理。新生儿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发生新生儿脐炎,重者还会造成败血症和死亡。因此,脐部护理是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生后次日将脐带包及纱布取下,暴露脐部,有利于脐部干燥。脐带和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要遮盖脐带,避免尿液及粪便污染脐部创面。每日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脐部2次。消毒时,将脐带轻轻提起,消毒棉签环形消毒脐带根部。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6]。为新生儿脐部护理前后要洗手。
2.3新生儿室内物品使用及消毒。新生儿被服每日更换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奶瓶经高压灭菌处理,奶嘴煮沸消毒(水沸腾后放入奶嘴15-30分钟后取出)。新生儿眼、口、脐、臀部护理均用无菌棉签,一婴一用一弃,不能重复使用。各区域布巾、拖布分开使用,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4加强新生儿沐浴及臀部护理
2.4.1沐浴室是新生儿集中洗澡的地方,也是发生交叉感染的场所。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沐浴流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沐浴时,本着先非感染新生儿后感染新生儿的原则。隔离新生儿用物单独使用,并采取双消毒措施,即用后物品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处理。每个新生儿沐浴后均用含氯消毒液认真擦拭消毒新生儿洗澡台、体重秤、沐浴盆、门及台面等室内设施(含氯消毒液浓度:感染患儿500mg/L,非感染患儿250mg/L)。新生儿沐浴物品,采用按压式沐浴露、洗发露,新生儿用的眼药水、粉扑、毛巾、浴巾,治疗护理用品等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沐浴室的抹布、拖布专用固定;每日定时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整洁。
2.4.2新生儿臀部皮肤非常娇嫩,易受到尿液、粪便的侵害。每次便后要用温度适中的清水清洁残留的尿渍、粪渍,并及时更换尿布,涂护臀霜,用以预防出现臀红[7]。夜间或外出不便用清水清洁时,可选用刺激性小的婴儿湿巾擦拭。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控制关键在于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执行以及新生儿基础护理的完成。新生儿室护士在护理中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有陪无陪都一样,按时并保证质量完成新生儿的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有效落实手卫生规范,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参考文献
[1]李翠萍,张彩云,邓家玲,等.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4-55.
[2]朱延力,王淑兰.小儿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J].儿科护理学,2001,5(2):19.
[3]李小寒,尚少梅.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J].基础护理学,2012,4(3):86.
[4]苏冬梅,李春林,刘巧云,等.静脉穿刺前后操作者手的细菌学检测与洗手消毒液的选择[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8.
[5]司尚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80.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60-01
1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
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本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白细胞趋化、局限、吞噬、杀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机能特别低下,由于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抗病能力极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母亲的因素: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接收的产妇大多来自农村,卫生习惯极差,而母亲对新生儿既是直接的传染源,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产妇本身的带菌如沙门氏菌、霉菌、球菌、杆菌、病毒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不足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漠,各项技术操作不正规或工作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而洗手制度又不严,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母婴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时换岗,也是引起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又一危险因素。
1.4环境因素: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未能严格分开,探视制度不严,家属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带菌机会增多,室内空气污染,母婴室床位过多,人员复杂等不良环境都是引起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2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1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组织。院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并培训专职人员上岗,从思想上、组织上、管理制度上、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实,形成一条龙的监控网络。
2.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控制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和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医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放在首位。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缺乏认识,对其管理更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一问题,院领导决定举办理论培训,让全院医护人员分批脱产学习,使每位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觉地去执行道义和责任。
2.3加强母婴室的预防措施
2.3.1加强对新生儿的预防措施:针对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生理特点,对新生儿的衣裤衣服一律采用新的,全部由医院统一提供,各人一套,出院带走,不重复使用。对新生儿的尿布、奶瓶全部使用一次性的,用后消毁,尽量减少感染渠道。
2.3.2重视母亲的感染因素:母亲的感染对新生儿有直接的传染,因此要重视母亲的既往史,积极治疗传染病,切断传染源,合理对母亲使用抗菌素,尤其要重视从围产期抓起。对产妇特别是农村产妇要进行产褥期的卫生宣教,减少新生儿病从口入的危害。
2.3.3对在母婴室和临产室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双手采样监测: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洗手制度,要求不能检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这些菌一旦在母婴室扩散,易迅速引起新生儿感染。因此,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严格洗手制度,必要时要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后方能操作。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及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暂调离母婴室。
2.3.4加强母婴室消毒管理,保持环境清洁: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要严格分开,限制工作人员擅入母婴室,严格探试及陪护制度;并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的宣教,让他们积极配合工作。母婴同室属院内感染的高危区,消毒剂的使用应采用效力高、杀菌力强的,一些低效抑菌消毒液应尽量少用。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每日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温度相对保持在20-22度,湿度55%-65%。每日用0.5%过氧乙酸或84消毒液擦拭室内设备,用物,湿拖地。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1h,每周乳酸熏蒸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3.5重视新生儿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发生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婴儿皮肤娇嫩,故一切操作要轻柔,并仔细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处理。根据季节变化,给婴儿擦浴,并由传统的盆浴改为淋浴。注意新生儿口腔护理,以预防为主,即婴儿出生后每日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两次,从而杜绝了鹅口疮的发生。脐部护理,每时更换尿布时,检查脐带有无生血,洗澡后用75%的酒精消毒,几年来,无脐带感染,并使脐脱落时间由原来5~7d缩短为3~5d。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温水清洗,涂10%的鞣酸软膏,防止新生儿臀红,在1177人中,无一例臀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