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水产养殖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教程

第1篇: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课程内容 职业标准 对接 教学模式 鱼类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8-02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因此,在中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设计和实践中。本文以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为例,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问题。

一、水产类职业标准及其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反映企业、行业对进入职业人员岗位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来源于岗位分析,且随岗位要求的发展而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现有的水产类职业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也进行调研。在对水产养殖专业岗位进行调研中,走访多家养殖基地,与一线养殖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水产养殖专业岗位的职业岗位能力。国家职业标准将水产养殖类工种分淡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海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海水水生动物苗种育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5个工种。中职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应达到水产养殖类工种的中级工水平。中级水产养殖人员主要在养殖企业就业,从事池塘养鱼、网箱养鱼、观赏鱼养殖、鱼苗鱼种繁育、鱼类人工殖、鱼病防治、水质检测等工作。经过分析研究,凝练出与鱼类学相关的职业核心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主要有:(1)养殖鱼类的形态结构和解剖;(2)常见养殖鱼类的生理和生物学特点;(3)鱼类养殖环境的要求,水质、水色的判断与调节;(4)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与调节;(5)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6)鱼类的生长特点和年轮鉴定。

二、鱼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按学科教学,该课程是以研究鱼类形态结构特征、分类、生物学特征为目的,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鱼类形态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中职鱼类学课程应该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识别常见养殖鱼类及了解常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对生活与环境的要求,初步掌握鱼类解剖方法、生长测量方法、水|简易监测方法、食性分析方法、成熟的测定方法等技能;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观察分析及现象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探讨

根据水产类岗位的职业标准,笔者对鱼类学课程内容进行改进,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第2篇: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关键词 LB培养基;鱼类致病菌;药敏试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90-0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和其它多种原因导致细菌性疾病日益增多。由于养殖户忽略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而盲目滥用抗生素,包括用药不当和剂量不准确等情况,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使得抗菌药对细菌性疾病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不但造成药物浪费,更为严重的还延误病情。也有一些养殖人员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但在对症下药时却很难凭经验作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是最科学的方法。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耗时长,尤其是细菌鉴定从一开始的细菌分离到最后的动物回归确诊,至少需1~2周时间,但鱼发病了,时间是很宝贵的,早用药可减少损失。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微生物有无抵制作用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K-B法,即通常所说的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其具备技术上简单易行,重复性好;试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很大的灵活性;药敏结果解释性分类(S、I、R)易理解等特点[1]。经典的药敏试验选择的是M-H培养基[1],也有选择肉膏-胰胨培养基[2],而关于LB培养基应用于药敏试验鲜有报告。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某水库发病的鳊鱼为例,就LB培养基应用于药敏试验(K-B法)作一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3 结论与讨论

以LB培养基为基础,通过用直接法、富集法、致病菌纯培养后药敏试验法3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3种方法试验结果无差异,以后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环丙氟派酸等药物属于禁止用渔药,故选用了诺氟沙星拌料投喂后2 d便控制了病情,效果显著。此项技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重复性好[1],针对性地指导渔业生产用药,降低生产用药成本与预防由于乱用药而导致的抗药性将起到重要作用,是目前鱼病防治比较快速、有效的方法,应该积极地推广到生产当中去。

4 参考文献

[1] 倪语星,王金良.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7-26.

[2] 周德庆.微生物实验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廖诗英,张世卿.鸡大肠杆菌TTC快速药敏试验方法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5):206.

[4] 崔晨光,崔彦刚,召素云,等.一步法药敏试验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J].今日畜牧兽医,2010(1):68-69.

第3篇: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利用;保护

1. 中国水资源的数量

水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我国的水资源的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的淡水资源的总量有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人占有量的1/6,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国家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那么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其实现实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我国的水资源数量一直在不断的减少,但水资源的需求量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这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 中国水资源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废水日益增加,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在水资源日益严峻的今天,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令人痛心。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辽河、海河、松花江已检验出数百种有机物或已经受到严重的污染,在被检验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的污染物含量超过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2005年松花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放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物约有100吨进入松花江水体,造成松花江水环境的污染,直接导致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水的污染,因主要饮用水源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哈尔滨市于11月23日停止供水,引起全市居民的恐慌,400万市民抢购饮用水和食品,故松花江污染事故不仅造成松花江严重的水污染,还引起一系列的生态恶化问题,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由于我国的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导致水资源丰枯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是南多北少,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仅为全国的36%,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0%,水资源的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不仅表现在地域分布上,还表现在是时间分布上。由于我国所处区域的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雨大部分集中在5-9月,占全国雨量的70% 以上,且多暴雨。水资源这种时间的上的不均匀,一方面给正常的用水带来困难,比如用水的季节反而少雨,而在用水量相对较少的季节有时大量的降水导致降水与用水时间上的不协调;另一方面由于集中地降水或过分干旱易形成洪涝灾害或干旱灾害,都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4. 中国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灌溉面积扩大,使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长期以来,为了获得足够的水资源以支撑发展,盲目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加剧了水危机,同时使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今一步恶化,比如河流缩短、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土壤盐碱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工业生产中,由于设备的陈旧、老化等问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其次是农业用水浪费比较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第三是生活用水的浪费较严重。

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力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都离不开水,因此水资源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

重要。

5. 中国水资源的保护

水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持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飞速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意识在逐步的增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由此对自然的破坏规模和程度也越来越深,水资源遭到人们的过度的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高,地区分布不均匀,而年际变化大,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更加紧缺的状况。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供水工程如山西万家寨的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试想:黄河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水污染时到哪里“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树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结语:从全文我们可知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对于国家,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健全水资源方面的法律,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对于公民,要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窦明,马军霞.水资源学教程[M].第1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2]金传良等.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概述.中国水文.1996(第五期)

[3]黄国勤.论中国水资源问题.百度文库

第4篇: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关键词: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

根据专题研究表明,1979-1986年,农民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2.55%和39.99%。[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扩大内需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而农民购买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以增加其收入为前提。从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要把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把农民收入和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相联系。

1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环境

1.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对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新思路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5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19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90%。[2]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4.85亿农业劳动者的基本需求和权利,更要关注他们赡养的父母、抚养的子女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解决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经济发展思路。

1.2入世的开放性竞争促生了农业创新环境我国是农产品产量大国,贸易小国。我国谷物、棉花、油菜和肉类约占世界产量的1/4,花生、禽蛋、水产品和烟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0%~40%,而我国谷物的出口比重为3.54%,小麦进口占世界第一,农产品成本平均每年以约10%的速度递增。[3]我国国情决定了“土地密集型”产品(谷物等)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花卉、蔬菜等)比较优势明显。各地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促生了农业创新。

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甘肃省临洮县遵循自然、科技、市场“三大规律”,进一步加大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调整力度,全县粮经比由80:20调整为78:22,夏秋比由33:67调整为32:68,粮经草比达72.90:25.40:1.70,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1 200多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520元,较上年净增60元。[4]

1.4农业科技创新我国李振声院士选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系“小偃81”,平均亩产达到565kg, 最高产量617kg,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17%左右,氮肥利用率高。[5]是继水稻育种突破之后,育种工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提高粮食的国际竞争地位。

我国自行研制的节水农业技术―日光温室灌溉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使温室微灌系统由目前的600~3 000元/亩降低到350~1 000元/亩。[6]对节水及设施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持水平提高据统计1988~2004年,全国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212.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61.4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46.80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40亿亩,并重点扶持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8.55亿元,比上年增加8亿元,全国农机补贴达到8亿元。[7]

2农民收入增加的现状

2.1农民收入增加难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 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从1997年-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1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0%,最低的只增长2.10%,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② 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 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 622元,城镇居民为8 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③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更为困难。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 268元,但自1998年到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纯农户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因此近几年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当困难,特别是中部地区8个粮食主产省农民人均收入已持续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只增长2.73%。

2.2农民收入的东中西部比较农户的收入结构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跟踪调查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1999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只有47%来源于加工等农村非农产业领域,较全国平均水平54.40%低7.40个百分点,较东部地区66%的水平则低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来源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产业领域的份额达到5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东部地区的水平(表1)。

3增加农民收入的难点

3.1农业投入资源严重浪费,种养业成本高收益低我国农业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生产粮食1 kg/m3 ,自然降水的生产0.60~0.75kg/m3,全国平均水的生产效率仅为0.80 kg/m3 ,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传统的灌溉方式,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500m3 ,连同降水量,超过作物实际需要量的1倍以上。[8]1998年,江苏省一项调查显示,98%的农户没有合理施肥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改变。目前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欧盟国家的化肥利用率则高达70%~80%。[9]种养业成本高收益低。2000年6种粮食作物平均亩收入303.40元,平均亩成本241.74元,纯收益为61.66元。生猪养殖平均收入631.83元,平均成本575.16元,纯收益为116.67元。

3.2生态脆弱,环境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 000万公顷。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项目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跟踪调查,最近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土壤汞、镍污染最严重,蔬菜中铅、镉残留较多;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在珠三角各市农田蔬菜里发现了较多的农药残留,有的地方蔬菜硝酸盐超标达70%,硝酸盐可还原为致癌的亚硝酸盐。[10]

3.3农产品质量差,开发能力弱,消费比重不合理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农产品不合格率达47.50%,我国有关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国每年向市场推出的新的食品种类就有1.20~1.50万种。以玉米深加工为例,美国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15%~20%,可加工出2 000多种产品;而我国玉米深加工比例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只能加工100多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11]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在消费比重中已达2:8,而我国达不到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12]

3.4科技进步缓慢,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急需深化农业科技含量低。“八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含量只有33%,比“六五”期间的35%还要低,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从作物品种看,目前小麦均是软粒品种,而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全面推广了硬粒品种;水稻、玉米等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蔬菜、水果的色泽、营养成分含量等指标,都不能与欧美国家比。[13]

农业部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2004年对全国100个县的监测表明,农技人员减少12%。耕地面积较多的黑龙江、河南等省,每个农技人员平均要为3.90万亩耕地和2.26万农业人口服务。[14]科研力量不足。我国13亿人口,目前约有6万左右的农业科研人员,而美国2亿人口,有2.50万个农业科研人员。

4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

4.1推广高效、低污染、安全、经济、实用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地面灌溉技术等节水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降低种植业成本。微灌技术比地面灌节水60%,增产20%~30%,比喷灌节水15%~20%。喷灌技术与明渠输水相比,节水30%~50%,粮食作物增产10%~20%,经济作物增产20%~30%,蔬菜增产1~2倍。试验表明,间歇灌比连续沟灌节水38%,省时一半左右,比连续畦灌节水26%。试验表明,膜上灌与常规沟灌比较,玉米节水58%,增产51.80%,瓜菜节水25%以上,增产17%。[1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潜力巨大。粮食产区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提高粮食产品的商品价值。西部干旱地区,积极推广生物固N技术和耕作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

4.2调整粮经饲结构,加快草产业发展,优化农牧业结构,向生态要效益我国著名草业专家李毓堂认为,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种草更具适应性。而发展草产业,又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甘肃省酒泉地区种草的农民算了一笔账,种紫花苜蓿,亩产青干草1吨左右、草籽30~40kg,除去成本每亩收入最少在600元以上,比种小麦的效益高几倍。

“料-经-饲”三元结构是农业生产最合理的种植结构,能降低农业品消耗,节约化肥投入。国家“十大纲要”要求各地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还能有效利用“四旁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草产业可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肥土流失,节约肥料投入,改善生态环境。例如,相同条件下,苜蓿的保水能力比玉米大700倍,保土能力比玉米大300倍。

4.3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商品,促进农民增收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60万个。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 000多亿元,销售收入5 900亿元,利税总额709亿元。与1998年相比,平均每个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固定资产规模增长28%,销售收入增长26%。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农户5 9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平均每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900元,比1998年净增100元。[16]

2004年底,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已有193个县发展了绿色食品或产品通过农业系统的有机食品认证,共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296家,产品582个,其中大多数企业已是当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有的产品成为畅销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绿色食品已经建立了“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商标管理”的运行模式,形成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的技术路线,以农业系统为主体的全国绿色食品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

4.4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我国推进城市化政策的重点应当从控制城市规模转到充分发挥城市的积聚效益和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上来,要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要给予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4.5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农民文化程度与收入关系见表3。

近年来,西部地区初中生,毕业后就选择外出打工。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产出效益越好。

因此,剥夺受教育机会来换取眼前发展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

[2]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7年卷.

[3] 《世界贸易组织基础知识教程》,丁立、胡宝钧主编,甘肃省人事厅组编.

[4] 资料来源:《甘肃日报》.

[5] 《人民日报》,2005年6月16日,第6版.

[6] 《人民日报》,2005年3月30日,第1版.

[7] 《人民日报》,2005年6月13日,第14版.

[8] 《人民日报》,2005年3月28日,第14版.

[9]、[10] 《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第6版.

[11]、[16]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小建,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2002.

[12] 资料来源:郑州新闻网.

[13] 《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管理》,朱秀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5篇:水产养殖教程范文

关键词: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选择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73-03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金三角”地区的开始进入中国境内,并在此后成为中国的主要来源。为从源头铲除毒源,遏制“金三角”地区对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危害,1990年起,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与邻国政府及地方组织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开展了罂粟替代种植。2005年,在继续推进政府间示范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运用企业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模式来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 [1]。

显然,境外罂粟替代产业不仅是国际禁毒合作的一项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特殊途径。作为一项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一般来说应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例如:投资于何处(区位选择)、谁去投资(投资主体选择)、采用哪种投资经营方式(投资方式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投资产业选择)等等。本文将以替展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产业重点投资领域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剖析。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替展理论

替代种植是指通过在原植物生产地利用粮食等农经作物取代原植物,以削弱这些地区对生产的依赖,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根除毒源的禁毒方式。所谓“替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充分认识目标群体和人口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制定符合农村地区实际的替代措施,防止和清除含有致幻剂和精神麻醉作用的违禁农作物的种植的一个过程[2]。

从相关界定可以看出,替代种植和替展的目的都是根除原植物种植,实现禁毒目标;但是替展更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不仅要求使当地农民合法收入增长、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更强调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才能使烟农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经济的依赖,自觉抵御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当地社会种植作物的现象和习惯才有可能彻底根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就要求具有“大产业”的观念,即替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而应延伸到第二、三产业。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Kojima,1978)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产业选择等方面的观点包括:(1)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方面,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更易于在东道国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虽然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的国家来说,却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些企业拥有的是东道国易于掌握的劳动密集型或标准化了的实用技术;(2)在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应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可称为边际产业)、而东道国又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3)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方面,应采取与东道国合办或非股权安排的方式(Non-Equity Arrangement);(4)对外直接投资应起到“教师的作用”,即应当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教会并普及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使当地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总体上得到了经验研究的支持而不是拒绝,该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借鉴意义。当然,由于境外罂粟替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据典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而必须立足于境外罂粟种植区的现实条件以及国际禁毒目标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主体选择

(一)投资主体现状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是政府扶持下、以企业为投资经营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目前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云南省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据初步统计,2006―2010年中国共投入19.3亿元用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其中,企业投资16亿元,占替代总资金的82.5%。可以看出,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

中国参与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2005年登记在案的替代企业为75家,而2009年已经超过了200家。而且中小民营企业是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主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198家替代企业中国有企业仅8家,而民营企业达190家,占总数的96%[4]。

(二)以中小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

1.中国在境外开展罂粟替展投资的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相对于国内大型企业来说也处于比较劣势,但相对于处于国际分工中更低阶的境外罂粟种植区的企业和农民来说却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且他们拥有的技术是比较适合境外罂粟种植区使用条件、易于当地企业和农民接受掌握的成熟、实用生产技术。中国替代中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结合,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利益优势的原则来看,中小民营企业在境外发展替代产业能够获得比较利益,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明晰,自担风险,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它们体制新、机制活,具有经济激励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对市场反映敏感,投资决策迅速,能快速进入目标市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小民营企业的这些特殊优势有助于其在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中拓宽、壮大发展空间。

3.从宏观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来看,中国中小企业到境外开展罂粟替展投资,可以给中国带来资源转移效果、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市场竞争效应等多方面的效益[5]。因而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合理的。

三、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方式选择

(一)投资经营方式现状

选择一定的投资方式进行产业发展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产业发展,采用的投资方式有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三种形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0.9%、49.5%和9.6%。

合作经营是由中方替代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组成合营企业。通常中方企业以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作为投入并负责技术指导,由境外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土地建立示范园、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种植,双方根据协议分享产出。合资经营指中方替代企业与境外地方政府或企业合资成立股份公司,双方根据股权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例如,中方企业与当地有实力的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共同投资,资金投入按股份分摊;技术、管理人员和农机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由中方企业负责提供,主要由对方组织劳力进行开发。独资经营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中方企业作为唯一的出资人在境外成立独资公司,并拥有境外企业的所有权和独资经营权,独立承担境外经营的风险和获取收益。

(二)投资方式选择建议

一般来说,不同投资方式各有优劣,决策者通常面临的是扬长避短的取舍。针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来说,在三种投资方式中,独资并不是最佳选择,而采用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的方式更具合理性。这是因为:(1)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区的投资环境一般都不太好,特别是缅北地区,政策稳定性差,相关法规变化很大,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独资经营方式将加大企业更多的风险,而合作或合资经营方式能帮助企业避免或减少政治风险;(2)目前中国大多数替代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而独资经营是一种高成本的投资方式,必然会加大资金方面的压力,合资或合作经营则有利于解决资金不足、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3)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和实力都不足,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或合资经营,可以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优势,规避当地政府的一些歧视性待遇或获得优惠政策,并能消除信息等方面的进入障碍,弥补企业独立在境外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从而降低投资经营风险;(4)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投资多为资源开发型投资,很大一部分产品是返销国内,因此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取得开发生产企业的所有权;且资源类投资往往投资巨大,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而合资和合作经营的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合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5)从民族主义的现实情况考虑,合作或合资经营是更容易被当地接受的方式。

当然,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对投资方式的选择也各异,企业应在现有实力和驾驭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和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合理的选择。

四、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投资产业选择

(一)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和替展以来,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项目200多个,累计替代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然而,由于一直没有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未能形成一个整体。目前,中国在境外罂粟种植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养殖、采矿、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基础设施等产业,涉及细分产业较多,仅种植业就多达47个品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投资效益不佳。因而,政府有必要对替代企业的产业投资方向进行引导。

(二)境外罂粟替代产业重点投资领域

全球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的情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的任何环节或所有细分领域上都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只有深入到内部在产业细分领域进行才具有指导意义[6]。因而,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产业选择应以细分产业为基础进行,建议重点投资于以下领域。

1.粮食作物。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受到自然资源短缺的制约,因而粮食安全一直面临压力。而境外罂粟种植区具有生产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优越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与缅老两国相比,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又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对于中国和境外罂粟种植区而言是一个共赢的产业选择。

2.天然橡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天然橡胶的年消费量约为200万吨,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国内天然橡胶产量仅有60万吨。从保护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高度和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角度,中国应充分重视境外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7]。境外罂粟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土地、气候条件适宜橡胶树的生长;缅老两国政府为促进本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投资政策;缅老两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而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生产有着成熟的经验与技术,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 [8]。通过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合作种植橡胶,有利于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3.生物能源原料。在化石能源耗竭后,生物质将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能源。因此,和橡胶产业一样,生物能源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然而,中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耕地有限,因此应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开拓生物能源业的国际合作。境外罂粟种植区可用于发展生物能源的原材料极为丰富;土地肥沃,缅老两国历来有种植甘蔗、玉米、木薯等能源植物的农业传统,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中国与境外罂粟种植区开展生物能源产业的合作[9];并且由于生物能源原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有效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提高当地经济水平,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国际合作的互惠互利目标。

4.特色农产品。依托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对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加快罂粟种植区经济发展速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石斛、珠芽魔芋等特色产业均是理想的选择。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极少数分布石斛和珠芽魔芋的区域,有着产业发展特殊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石斛、珠芽魔芋人工集约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投资较小,且在种植过程对大气、土壤、水体不产生污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斛原料、魔芋精粉原料在国内外长期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较之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利润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10]。

5.采矿业。缅北地区矿产丰富,掸邦东部高原分布着缅甸主要的铅―锌―银矿带,克钦邦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玉石矿,但由于地矿勘探、矿产开采、冶炼和加工能力低下,大量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中国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选矿、冶金等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而可利用技术和人才的优势,采取合资的形式进行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当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和整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6.基础设施建设。境外罂粟种植区是世界上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自身缺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因此,发展境外罂粟替代产业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等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有关的配套项目建设。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替代产业发展相结合,既有利于当地民生、增添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为其他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结束语

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模式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国际合作的替代方式,实践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完整的中国境外替展理论体系也尚未能建立;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企业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因而,加强对境外罂粟替代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对中国境外罂粟替代产业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云飞.中缅两国签署罂粟替代种植行动方案[EB/OL].http://news.省略/c/2007-11-21/090012943724s.shtml,2007-11-21/2010-10-05.

[2]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事务科.替展[EB/OL].http://省略/chinese/esa/social/drug/alternative.htm,2005-03-16/2010- 10-05.

[3]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39.

[4]刘红,等.云南积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实施项目200多个[EB/OL].http://news.省略/c/2010-08-27/092718030006s.shtml,2010-08-27/2010-10-10.

[5]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74-375.

[6]纪云涛.基于“三链一力”的产业选择和升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132-133.

[7]盆敬军.中国已成天胶最大消费国内窘外迫危及产业安全[J].产业纵横,2006,(6):38-39.

[8]王文勇.境外发展橡胶替代种植的几点体会[J].中国橡胶,2006,(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