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伦理学概念范文

伦理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伦理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理学概念

第1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一、关于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

对中学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确历史教学思想的前提。

传统观念将历史知识结构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两大类。具体知识,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规律性知识指的是历史概念、规律之类。从“具体”与“规律”的视角去分析历史知识的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因为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性的”两类。另外,这种框定也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均具有弹性,其“具体”可繁可简,可深可浅;而许多具体规律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其具体性质要胜于“具体”知识,且规律又有总体的、阶段的、方面的等等。

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应建立在“史料”与“史论”的框架上。从“史料”与“史论”的视角去构建中学历史知识的结构,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质,然而它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又存在着距离。因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历史。学生所涉及的是前人所研究的成果,即教材;而不是历史现象的本身,即史料。虽然“史料”与“史论”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从掌握史料到引出史论,从掌握的史论去分析史料是学生思维质的升华,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所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首先对“具体”的历史史实及历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基础之上的。

因此,根据中学历史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将其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三个层次更为合理。

基本史实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基本过程,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要素,是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史实。基本史实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浅层次。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规律不仅反映历史事物当时具有的内部本质联系,而且也反映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历史规律是高度抽象的,它是若干基本概念的概括与组合。基本规律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最高层次。

在以上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基本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分类

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如“九•一八”,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阶段,中日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前述“九•一八”为事件概念。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

从教学实践出发,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如“一条鞭法”“《资治通鉴》”“中国”“”“”等,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如李白、杜甫、洪秀全、等。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运动”与“洪秀全”,“《新青年》”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如“封建专制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

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掌握了理论概念,才算把握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果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审视,概念教学的意义则更为显现。

我们知道,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我们常说,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可以受益终生。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也能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如向学生指出“农奴”与“奴隶”的区别,“市民阶级”与“城市平民”的不同与演进;要求学生对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如将一系列人物归纳为“地主阶级改革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指导学生根据一般的史实概念进一步概括出高层次的概念,如根据历次农民战争概括出“农民战争”的共同特点,根据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概括“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但就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看,对基本概念教学,尤其是理论概念教学,尚重视得不够。

第一,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教师在讲课中一般都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但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缺乏理论上的分析。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具体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是不清晰的。下面以1997年高考历史单项选择题第23题为例说明。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护专制权力。

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正确选项为A。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明治维新”这一史实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全面分析。明治维新中,由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封建残余在近代日本国家根本制度上的表现,决定着日本的政体,影响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以及后来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历史特点的形成。从全国抽样情况看,这道题答卷的错误率最高。

“明治维新”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内容学生一般都“耳熟能详”。此题的理论要求高,干扰项的干扰性强,所以造成了考生大面积的失误,这就比较典型地说明了,史实概念教学中史、论分家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理论概念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极其薄弱。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一般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很少对学生掌握理论概念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也很少要求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判定新的历史材料。以1997年高考历史第19题为例说明。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这道题的测试结果不够理想。这道题要求史论结合地论证“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

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他学科也常常涉及(如上述“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科中就已讲过),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原因之一。如1998年历史高考第12、21、23、28等题,涉及“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战争”等理论概念,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学生失误较多。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就难以对基本史实作出较深刻的理论分析,也就不能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概念。

第三,目前反映历史教学要求的国家文件,如教学大纲、会考说明、高考说明等,主要从史的角度列出学生应掌握的教学内容,很少列出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即使在教学目标中有所涉及,其对历史概念的要求和对运用史论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大多是宏观的,缺乏具体的、详细的条目,这不能不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主要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教学盲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概念教学的建议

加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理论概念盲目的情况,建议首先应确定构成中学历史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概念。这一点应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师参考用书中反映出来。在这方面,原苏联的普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值得借鉴。原苏联在1986年8月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要求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主要理论概念是:历史、历史文献、原始公社制度及其主要特点、原始人、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工具、劳动生产率、民族、部落;奴隶制及其主要特点、私有制、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平民、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奴隶制国家、掠夺战争和正义战争、文化、宗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相反映;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的进步性。

在这个大纲中,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种明确的要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把握。

第2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物理概念 教学效果

如果把物理学比做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物理学规律比做这座大厦的支柱,那么物理学概念则是这座大厦的砖瓦与基石。从逻辑学角度说,物理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由物理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所以,物理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

所以,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就必须让学生精确理解各个概念。概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整个物理学的学习效果。

1.为什么要引入新的概念

很多老师教学概念的时候喜欢直奔主题,引入概念。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把有潜在意义的材料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将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所以,引入一个新概念之前,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脑海中原有的概念的局限性及引入一个新概念的价值。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另外,学生经过初中物理学习,脑海中已经储备很多物理概念。然而,这些感念只能粗略地分析一些物理现象。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和细化,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物理概念(物理量),这是概念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的。

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之前,学生关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已经有路程、位移、时间间隔、时刻、速度等。但是这些概念只能表述匀速直线运动或者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事实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高中阶段,我们面临的运动过程常常是变速运动。因此,加速度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进入变速运动的情境。设计两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每一秒末的瞬时速度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样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接着问学生这两个运动有什么差异。学生会发现他们能意识到其中的差异,却无法用已有的物理量解释清楚。这样就必须引入一个新的可以方便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加速度。

2.怎样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概念

(1)感性素材支撑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实际操作、模型演示、生活中熟悉的实例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概念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供足够的感性支撑,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对新学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关于感性素材的选择是有一定要求的。第一,选择的素材必须是学生生活中有强烈感觉的;其次,所选素材必须紧扣教授内容的核心难点,并有助于难点突破。

例如:摩擦力的方向教学:首先,用毛刷在黑板上“刷”,让学生体会毛刷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及观察毛刷上的毛的弯曲方向。然后反过来:“如果黑板平面也和毛刷一样长有毛的话,那么毛会向哪边弯曲呢?黑板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儿呢?”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在一般的情境中很快锁定摩擦力的方向。学生借助“毛”弯曲方向和摩擦力方向之间联系的感性支撑,对常规情境中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快速予以解决。

(2)典型实验现象对比探索

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感性经验,可以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概念。

例如,讲惯性概念时,可以先做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同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讨论分析,建立概念。经常运用实验,不仅能提供概念教学需要的感性材料,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

3.如何巩固深化运用概念(概念教学问题化、习题化)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因此,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和发展,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串,把概念的教学问题化、习题化。

如针对“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本身固有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就可以编一道例题训练:

(1)在真空中有一电场,在这个电场中的某点P放一点电荷q=1.0×10C,它受到的电场力为3.0×10N,求:

①P点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②若在P点处换q'=2.0×10C的负点电荷,则P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大?

③若将P点的点电荷拿走,则P点的电场强度为多大?

④负点电荷q'=2.0×10C,它在P点受到的电场力是多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碰撞,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关于电场强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放在P点的试探电荷的电量减半,则P点的场强减半。

B.若P点没有试探电荷,则P点的场强为零。

C.P点的场强越大,则同一电荷在P点受到的电场力越大。

D.P点的场强方向为试探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E.E=F/q,若q减半,则该处的场强变为原来的2倍

F.E=kQ/r中,E与Q成正比,而与r平方成反比

G.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就是该点所放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对电场强度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

学生常见的几种认知:(1)有的学生硬套公式E=F/q;(2)有的学生则以为“q变F就变,E也随着变;(3)没有q,F就不存在,场强也就消失。

第3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罗尔斯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私法位于正义两原则范围之夕卜一一私法不是社会“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基本结构只限于基本的宪法自由及政府的税收与交易制度。这种狭义的观点导致了人们认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在与私法有关的问题上保持中立。

然而,在当今如火如荼的关于合同法事前(exante)和事后(expost)分别与合同法道德理论与经济分析理论相对应一一两个概念间的争论中,争辩双方都在不同程度上援用罗尔斯的理论来证明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如果狭义的社会基本结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罗尔斯的理论完全摆脱了这种争论。因为,正义两原贝皖全不适用于私法,由此可以合理地推断出,罗尔斯的理论与合同法理论间的争论毫不相关。但是,许多经济分析学者却认为罗尔斯的理论也包含着适用于私法领域的福利最大化方法。RobertK.Rasmussen就认为,一个持罗尔斯观点的人“会制定一项源自经济学的破产制度而非协商性的法律。他们的观点是,适用于这些私法领域的福利最大化方法将最终导致通过税收和交易制度等分配或再分配后得到的最大化福利的产生。随之而来,这将极大的符合正义两原则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种不太可能出现的结论一一持罗尔斯理论观点的人和法学研究者应当同经济学家一样在私法领域适用福利最大化的理论研究方法,受分配目的导向的公平不是经由私法规贝U达到的,而只能是通过税收和交易达到。当然,这一结论是以私法规则本身并不受正义两原则支配这一假设为根据做出断言的。

然而,如果这种狭义的社会基本结构观点是不正确的,并且私法应当完全服从正义两原则,那么就无法再得出通过将福利最大化方法适用于私法领域就能极大地满足正义两原则的要求这1论。分配或再分配就不需要仅仅依靠税收和交易来完成,并且那种认为罗尔斯的理论应当将经济方法适用于私法领域的结论也能够被合理拒绝。因此,如果能够对罗尔斯所提出基本结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能会对合同法是否为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理论所指导做出更为准确的理解。

二、罗尔斯政治哲学理论引入基本结构的原因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指出了在“原初状态”中采纳的两项正义原则,并主张社会制度应当按照这两项原则来进行构建。

他进一步主张正义的两项原则仅适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

对于罗尔斯而言,优先的善是指那些“源自原初状态的立场,对交易双方来说无论他们的最终目的如何,都假定为他们的需要是合理的”事项。罗尔斯将优先的善编序为一种评定相互竞争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设计的客观标准。优先的善被理解为“权利、自由以及机会、收益和财富、还有自尊的社会基础。”在建构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彼此竞争的制度设计中与优先善有关的规定进行比较并且选择那种在总体上最大符合正义两原则要求的制度设计,而正义两原则的要求与法律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则是由民主程序来居中协调的。

然而,罗尔斯对社会基本结构的实际价值的论述去阱不那么请楚,即社会制度将如何根据它们对优先善的规定进行评价并按照正义原则进行设计并不明确。具有私的性质的机构是否属于基本结构,在它们的设计里是否也应当服从正义两原则的要求,哪种政治和法律制度能够被正确地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符合正义两原则的要求都是不请楚的。既然正义两原则在严格意义上讲并未对合同法提出要求,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法律制度是否必须被理解为是社会基本结构的一部分以及是否因此必须遵守正义两原则的要求。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为什么罗尔斯引进了基本结构这一概念;第二,基本结构是由何种制度构成的。第一个问题对于理解罗尔斯的构想是至关重要的,而第二个问题贝提理解其如何应用的关键。正如当前任何一种最佳原则所示,其所揭示的规范性结论都与原则所适用领域的某种功仓饰关,因此,这些最优原则适用的范围必须被具体化。

对于罗尔斯而言,正义两原则的范围是其所谓的“基本结构”。他虽然并不总是明确指出是什么构成了基本结构,但是却解释了他对于基本结构的关注以及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以背景条件为解释的开始。罗尔斯拒绝接受功利主义哲学家的正义观一一正义位于人们彼此之间个体或局部合意一一是因为他所谓的“背景性正义”是构成社会正义的必要条件。而洛克所使用的历史进程并不足以构成有道德的自由平等的人所接受的背景性正义概念的特征。对于罗尔斯来说,公正无法在局部中实现,即无法从仅仅被视为在私人间进行的交易这种个人关系的内容中得出。相反,正义应当从其所谓的“社会角度”出发来进行观察。对于罗尔斯来说,社会正义是一整套社会规则的实质,其通常所坚持的是最大限度满足正义两项原则的要求。

对于罗尔斯来说,这些背景条件对于决定个人交易或者特定条件下的正义是至关紧要的。虽然对正义的诉求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已经确定的合意交易的一个事实,但是,正义多少要根据个人或者局部交易背景中是否存在某种确定条件来加以明确说明。背景条件对于社会正义的必要性产生了建立这些条件的基本结构的要求,正如他所说的“工资协议是否公正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必须避免过多的市场干预并且在劳工与雇主之间应当存在公平交易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公正取决于潜在的社会条件,例如公平的机会。

罗尔斯哲学理论

对基本结构关注的另外一种解释(或合理性证明)是罗尔斯所谓的即使当“公正的背景条件—时存在,它们也可能逐渐地被”即使其行为严格遵循个人交易的“地方性”规则来进行个人交易的那些人所“破坏”。罗尔斯对“看不见”的手“远离”正义,企图在错误方向运作并因此而“侵蚀”了正义的背景条件进行了论证。这种论断展示了他私人交易规则无法(或者不应当)提及社会正义的观点一一这些规则(也许其独自对于确保并维持背景正义并不充分。这是因为“个人交易无法过于复杂,或者需要大量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够正确应用这些规则;它们也无法命令个人与众多广泛分散的第三方进行商谈,因为这将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对于罗尔斯来说,完全充分的社会正义需要一套管理背景条件的制度。而基本结构的职责就是确保背景正义;与私人交易有关的规则要对“简单性和实用性”负责。这就是罗尔斯引入基本结构的原因。

三、罗尔斯理论中对基本结构概念的不同叙述

罗尔斯的文章在何种制度构成了基本结构这一主题上并不明确。即使坚持它们应当在任何种充分的社会正义理论中发挥作用,他的整个基本制度概念仍然要比人们预期的模糊得多。在某些地方,罗尔斯认为影响一个人一生前途的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应被理解为基本结构的构成部分——这一观点有时可以理解为“广义的T基本结构观点。在其他地方,甚至即使在他对关注基本结构的解释中,罗尔斯都以某种方式暗示基本结构缺少扩张性并且将私法和私的分类排除在外一一“狭义”的基本结构观点。因此,在罗尔斯的论断中,什么构成了社会基本结构,根据什么对优先善进行规定以及用何种制度来进行评估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在《正义

论》中,基本结构由“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与负担的分配、“思想自由与良心自由的法律保护’、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生产资料中的私有财产权以及家庭”构成。根据这种观点,似乎任何一个影响一个人一生前途的社会生活的方面都构成基本结构。罗尔斯明确指出,“正义原则适用于社会体制中的基本结构并且用于决定生活前景。”罗尔斯认为广义的基本结构概念可以令人信服地建构起来。“这种结构也通过规制个人与团体之间交易与协议的另夕卜一套法律制度得到加强。那些与欺诈和胁迫有关的规则,以及类似的规则,不仅属于这种规则,而且还符合简单性与实用性的要求。建构它们的目的是赋予个人与团体在追求他们的目的中拥有有效行动的自由而不会有过多的限制。这里所谓的法律制度应当包括合同法在内,这一段文字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广义的基本结构观点支持的暗示。 在《作为主题的基本结构》—文中,他对狭义的基本结构观点进行辩护。他主张在两种社会规则中以及在这些规则得以实现的不同制度形式中存在一种分工。基本结构首先由详细说明社会背景的制度组成并且也包括了那些不断调整和弥补不可避免的远离基本公正趋势的操作机制。他解释到,。实际上,我们所追寻的是一种在基本结构同直接适用于个人以及团体并且为他们在特定的交易中所遵循的规则之间的制度性分工。。如果这种分工能够被确立,个人与团体就会拥有更有效地在基本结构的框架内实现他们目的的自由,不必再有在社会制度中为了保持所创造的基本公正而要存有必要的矫正这方面的顾虑。

第4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京津地区青年社会学工作者理论研究会于1988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京津地区社会学研究和教学部门的5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也派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互相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并就社会学十年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兹把所研讨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关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1988年的经济社会波动已使农村社会学研究面临着如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问题,农村社会发展及其研究面临一系列难题。人民大学的葛延风同志认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远不如改革之初那么迅速,或可以说出现了一种相对徘徊的局面;同时,农村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和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村问题进行深入的再认识、对农村的发展问题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思考。”他认为,农村的发展不仅依靠农村内部的组织和制度的变革,同时更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动力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城市的相应变迁。他的意见得到很多同志的赞同,但也有一些同志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它的权力结构,社区政府与乡村工业及农业产业之间的矛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约束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应当把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的研究做为突破口。对于农村社会研究的方法,北京大学社会学所丁元竹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和其客观过程一样,面临着三个难题:①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急摇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但跨文化中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又难以保证其外在的效度;②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区域不平衡性迫切地需要对各个不同区域的农村社会进行区域分析,但目前的区域分析又缺乏严密的理论和方法,在目前条件下,区域分析能否做得和小社区分析那样严密是值得怀疑的:③小社区研究是掌握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内在组织制度的有效工具,但用于中国目前进行的农村变迁是一种指导性的外联变迁、政策和流动要素使农村社会的开放度大大加强,小社区分析也面临一系列困难。有的同志提出,克服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理论上的辅假设的提出和方法上的创新,以往的理论研究往往过于理论推理而忽视了假设的建立和验证。

二、关于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张琢认为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心的问题,社会学应当积极研究发展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目前应当首先从理论上开展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问题的突破口是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他认为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层次:①人的素质,知识分子的素质应当受到特别重视。文化的优劣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知识分子的发展问题应当成为发展问题研究的中心问题;②经济基础应当受到强调,一个社会的权力与特权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的有效产品时,权力就要分化;③我仁l应当深入研究适合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观念。他还认为,在寻求突破口时必须弄清引起中国社会转变过程的动力。也有的同志认为,发展理论的研究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社会学要真正参与到当前这场大变革中而不被抛弃,它必须深入研究变革中的发展问题,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研究。南开大学陈健认为,当前发展问题应着眼于研究社会均等和机会平等机制。他指出,在经济改革中要建立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应当建立社会平等和机会均等机制:①在人们早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青年的积极参改意识;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加速社会均等机会的形成;③应当对现存的人事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刘建柱提出,目前的改革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人们众说纷纭,应当把改革看作是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立评判改革与发展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

三、关于社会学中国化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王延中认为,社会学中国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进行的社会学研究和认识;二是为此目标,寻求建立适用的理论与方法,相对独立完整的社会学科体系。他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中国社会学者认识中国社会、建立自己的社会学体系的过程。人民大学社会学所胡连奎认为,目前的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学研究中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这主要因为:①认识对象的复杂性;②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的影响;③社会科学的地位对研究对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因,他认为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沿着这样一条途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学科对象的。因此。在改革中为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而建立的社会学,其学科对象应当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条件与机制。人大郭星华则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科学性,就在于它能否对它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逼真的概括,或者是能否为我们获得这种逼真性提供模型。从对社会学发展的历程的考察中,他得出结论:提高社会学科学化程度的真正困难在于建立严密而完整的社会学基本范畴体系和引进新的数学工具。也有的同志认为,目前的社会学研究很混乱、也很幼稚,许多研究缺乏基础理论指导,要么有很强的思辩逻辑,要么列举事列,许多研究的效度和信度都值得怀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肖国亮认为,从经济学研究中国是一个思路,社会学应比经济学有更好的思路,中国的社会学在目前只所以有一种失落感,主要原因是它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变革贡献太少,参与太少。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学就象置身于这场大变革之外一样,所以,其失落感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第5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工程图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工程图学授课注重投影理论三视图的阅读与绘制图样表达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训性。由于缺少真实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对一些涉及工程实际的知识点(如金属工艺知识零部件设计及加工理论知识等)掌握不好,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所标注尺寸的合理性,不懂得技术要求的填写等。因此,绘制的图纸不规范,存在较多问题。由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正好可以弥补目前工程图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二、融入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体现做中学的实践理念

CDIO模式注重系统的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得到了产业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带头进行CDIO教学改革。里仁学院也紧跟步伐,根据我院的教学特色,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过程,反思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效果,开展了基于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重建CDIO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图样是设计制造等各环节的重要技术资料,是工程界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大学教育,毕业后所具备的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要能直接拿来为企业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学过程只是纸上谈兵的过程,学生便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了解实践中工程技术上的设计思路零件结构的合理性实际操作的方便性图样表达和尺寸标注的完整性等。设计是为制造服务,制造是设计的后续。一个设计作品如果不能或难以制造出来,则只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作品。因此,我们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减少投影基础理论相贯线标准件等知识,加强工程上最常用的构型能力图样表达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等教学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重建基于CDIO理念的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从产品设计制造出发,引入特色三级项目,融入CDIO理念。以本教学改革使用的传动器为例,在学期初便把传动器展现给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时,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各个零件的表达方法;在学习零件图的过程中,结合零件的实际应用,再优化各个零件的表达方案,并使标注的尺寸能够满足设计和加工工艺要求,标注出设计制造检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在学习装配图的过程中,根据传动器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分析研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并绘制出传动器的装配图。这一过程主要由学习小组自主完成,小组代表陈述,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并做出点评。最后,完成设计说明书,并制作PPT进行答辩,由各小组组长评定打分。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对工程实际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对产品负责的观念,培养耐心细致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现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更激发了对本学科学习的热情。

3.突出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程图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工程实例加工过程工艺结构等,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培养工程素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解内螺纹孔的规定画法时,结合内螺纹盲孔的加工过程的动画,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定画法。第一步:用钻头钻孔,形成直径为0.85D的光孔,因为钻头的因素,产生1188的锥角,为作图方便,可简化画成1208,如图1图2所示;第二步:攻丝,形成大径为D的内螺纹孔,因为丝锥不能攻到底,所以需要画出0.5D的攻丝余量。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规定画法时,不是枯燥乏味地死记硬背,而是能更透彻地理解规定画法,从而能更好地记住和运用这些规定画法。

4.丰富教学手段,优化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环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用黑板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徒手绘制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中,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大家,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与讲解进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把一些装配仿真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应用模型室的实物模型,并应用计算机三维构型软件,建立虚拟模型。虚拟模型作为实物模型的补充,大大丰富了模型资源,克服了传统实物模型室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改善了工程图学教学环境。另外,给学生观看典型零件的加工视频焊接过程视频铸造过程视频等,有助于学生开阔工程视野,优化工程图学的教学环境,保证CDIO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融合。

三、融入CDIO理念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效果

第6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6-01

我国正朝着信息化时展,初中数学教学也要面向新改革,用创新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时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目标。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唱“主角”,这样就会令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做出如下总结:

1.教学理念的转变

1.1 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

教学理念就是所谓的教师讲课,学生学习及教师给予评分这样的基本方式。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课堂中学习什么内容,这些都是由教师做决定,不会照顾到学生学习的爱好,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课程的被动性。而且初中的教学模式一贯都是采用“题难”“题偏”“复杂”的体系,大部分学生就会被这种体系给吓到。教学内容就是书本中的定义、例题、公式等,由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样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做大量的课外试题去巩固,造就了数学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和它独特的魅力。

1.2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就是要求全面的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简单的说,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提高自我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也应五彩缤纷。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提出了新的改变方式,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产生了兴趣,学习知识就会提高效果。数学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如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课改理念中的难题之一。

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中教学,多媒体是一种全方面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完全的带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主导着学习学习的兴趣。从始至终惯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不符其规律。教学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运用综合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一种模式,是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学生问题,但是在学习主要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前提是老师必须做到以下:(1)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角变为学生;(2)教师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问题,彼此交流,这种方式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好朋友。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前我国一直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过于注重刻板的传授书本知识,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无异于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时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所以新课改标准中要求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以合作学习方式代替固有的刻板学习方式。新课改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并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努力营造探究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评价方式的转变

应试教学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无非就是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根据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数学学得好坏,以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整的表现出学生的进步和整体学习状况。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上,这才是让学生受用终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目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应转换评价方式,将发展性评价与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1 初中数学评价的理念

1)初中数学评价理念应注重评价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际学习的情况,同时又评价考试的结果以及整个的学习过程。做到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有针对性。

4.2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

1)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那么对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有优缺点,首先定量评价主要适合于对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评价,但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却难以评定。而定性评价则恰恰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情绪变化等给予准确评定。所以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够起到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的终结性评价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学期结束后的期中、期末考试,是对学生的一次性评价,考查了学生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就是以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学习成果。而过程性评价恰恰相反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后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钱金宏.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

第7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图示理论;化学概念;体系构建

化学知识体系构建主要依据对化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着整个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因此,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非常重要。图示理论则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图示理论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如何利用图示理论更好地完善化学概念教学。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重要性及特点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化学这门学科是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习化学概念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现象的理解,从而提高化学质量;除此之外,化学概念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清晰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特点

1.抽象性

初中化学概念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老师可以利用模型、幻灯片等动画模拟的手段,演示分子、原子、微粒子之间运动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2.阶段性

对于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非常符合化学概念的教学,而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也符合于这种规律。

3.系统性

初中化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化学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图示理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降低化学概念的理解难度

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化学概念的图示分解成多个关联的子图示,通过对子图示的分析理解,从而降低了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

(二)轻松迁移知识

把图示理论有效地运用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有助于对知识的迁移。在构建图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可以利用这种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有效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三)有助于更好地记忆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利用图示理论构建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整体化学概念的记忆,并对各个化学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网络结构的强化,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三、通过图示理论完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一)善用图示变量理论,有效掌握初中化学概念的特征

图示是由很多变量组合而成,并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从而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任何一个事物或者符号都可以成为一种图示,因此,作为组成化学概念的相关知识也是图示的变量。在具体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对组成化学的变量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构成图示的变量以及之间的关联性,从局部到整体,准确绘出图示的结构,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解有关酸碱性溶液的确定时,可以通过实验以及酸碱不同的性质与应用,通过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图示构建,梳理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图示理论的构建,需要把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从而形成相联系、统一的图示结构。由于在化学概念中很多的知识都是微观的,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利用图示理论的构建,从而使得微观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化,不仅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微观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讲解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概念时,需要根据之前所学的得氧失氧的图示结构进行调整、组合,从而组合最后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图示理论的构建,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从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掌握。

(三)通过图示形成,引导化学概念教学

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进行图示的构建,其实就是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之后,形成新的化学概念图示,通过对图示的构建,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直观的化学图示能够集中反映出化学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常见的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这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四)根据图示的关系性,指导化学概念应用

化学图示的构建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化学概念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构建成多种相关联的图示,从而使化学知识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解有关酸性电解质的化学概念时,电解质作为一种化合物,而化合物又是纯净物,其图示的构建比较简单,而酸的图式则比较复杂,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图示之间的关联性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在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利用图示理论来进行课堂教学,图示理论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温习、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有效降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还可以使化学知识更加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周仁鸽.论化学课堂的整体构建[J].化学教学,2012(8).

第8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前概念 教学利与弊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前概念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常常会受到日常生活中对于物理现象的认知,也就会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物理学习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有利有弊,下文就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的时候形成的前概念进行阐述。

1.1在学习物理的相互作用力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存在认知上的误解。

物理学中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力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作用,但是学生在未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对于“力”与“力气”的概念认识不足,这主要是源自于学生对于词语含义的理解,而这些认知常常会出现在物理课堂学习中,常常对力的大小产生曲解,例如:认为身体强壮的人的力气就大,或者是男生的力气大,女生的力气大,等等,并且学生在理解力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对于相互性认知不足,尤其是学生认为磁铁之间需要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这些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多数是来自于学生对日常物理生活的观察及认知,这些物理学的前概念都是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得出的直观感受,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感知多数与实际的物理基本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1.2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力使得物体发生形变的时候学生存在认知上的误解。

初中物理知识关于力的效果有两类知识点,其中之一就是力能够使得物体产生形变,但是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学生认为当物体受到挤压的时候,软的物体会发生形变,而硬的物体不会发生形变的认知,出现这一错误的物理前概念的认知的原因就是当学生把书本放在课桌上的时候,桌子不会发生形变,由此产生“硬的物体不会产生形变”这一错误的前概念,这主要是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感知到的,这些前概念是学生在逐渐增加的生活常识中形成的,是经过长时间观察形成的,在接受物理教学正确概念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难以接受的现象,长时间受到前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物理基本概念的认知不足,物理学习效果减弱。

2.物理教学中前概念对于教学的利与弊的分析

2.1前概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在学习正确的物理基本概念之前,学生已经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形成了许多物理基本概念的认知,根据生活经验,初中生也会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的认知,这些前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资源,前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1,2]。

当初中生的脑海中存在的是物理基本概念的正确属性的时候,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正确前概念的支架及基础的作用,将正确的前概念当做学生认知物理知识的引燃点,引导学生以前概念为基础,通过各种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更快地构建物理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利用知识类比的方式整合物理知识,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将新的物理知识与学生以往形成的前概念建立一定的联系,发挥前概念的基础性作用,由此降低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例如:学生在学习重力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将重力的知识与电场的概念进行类比,将具有共同点的物理知识概念进行类比及理解的迁移,这样学生在学习了一部分的知识之后就会更坚定地认知一些物理知识概念,将彼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物理知识概念的结构体系,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顺利地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学习的概念思维导图。

2.2前概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多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就得出正确的物理知识概念的,例如学生对于力的相互作用及力致使物体发生形变等概念的认识,学生无法通过观察而得出正确认知,由此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地接受正确的物理概念,一些正确的物理学习概念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会导致初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正确的物理学习概念的时候无法顺利理解物理基本概念的知识,甚至是无法正确地理解错误的概念。

由于错误的前概念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之间存在较大冲突,为了顺利进行物理教学,初中物理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物理错误的前概念产生的原因,进而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而找到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认知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最后找到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纠正学生错误的物理现象认知的前概念。

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利用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或者是物理实验的方法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借此指出学生理解的错误类型,在物理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结果的预测,借此机会了解学生产生错误前概念的原因,随后物理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指出学生的认知错误,给学生巨大的思维震撼,动摇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3.结语

初中生在物理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尤其是受到日常生活中对于物理现象的认知而形成的物理知识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本文就物理前概念对教学的利与弊的分析提出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此顺利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纠正自身形成的错误物理基本概念,为之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伦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图; 教学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56-01

概念图是一种用图示的方法表征知识及知识间关系的工具,它最初是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1]等人提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元认知工具,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2]。本研究将概念图策略应用于《急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课前学生查阅资料构建初始概念图、课堂小组讨论、修改、评价概念图,教学结束时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从我校全国统招四年制护理本科生中选取30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学生处于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尚未进行《急救护理学》的学习,根据上学期考试成绩,按照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实验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5人。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本次概念图教学历时一学期,共30学时。课前由研究者本人辅导学生概念图的相关知识及制作方法,并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例,培训指导学生构建概念图。步骤:①课前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知识。②将某一主题放在中间,明确相关知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及措施等。③各类知识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并在适当的位置标示出图形的含义。④合理排列相关知识,连接相关“概念”,在连线上写出连接词,表示“概念”间的关系。⑤讨论、修改、评价概念图。首先由小组内讨论、修改概念图,然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讲解本组概念图,全体学生讨论修改概念图,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

1.2.2 评价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概念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包括19项内容,前18项为选择题,采用Likert5级评分,由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1分,最后1项为开放式问答题,请学生具体描述概念图的不足之处,采用质性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和研究者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学生同意后统一发放,并当场回收。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奥苏伯尔根据知识学习的不同性质,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并指出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概念图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元认知学习策略[3]。运用概念图学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知识,整理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相融合,建立“概念”间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构建出概念图,这些图可以清晰、有条理地展现知识结构,促进新知识的构建,从而践行了有意义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对学习者提出的迫切要求。在概念图教学中,课前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预习知识,自主构建概念图;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不断评价、修改和完善概念图。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有效分析和利用信息,有助于学习。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概念图尤其有助于学生分析所需信息,准确找到有用信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概念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使得人们必须通过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这就对人们的交流合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概念图教学中,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并合作构图;再进行组间讨论,修改完善概念图。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与他人合作画概念图的认同程度次于其他条目,这可能与我国的教育国情及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有关。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讲授式,学生不习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适当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学生喜欢在课堂中安排概念图学习活动,并表示会继续使用概念图,同意将概念图教学推广到其他学科,同时学生也指出画概念图很费时,这与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4-6]。因此,建议在使用概念图教学时,可以采用教师制作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 Novak JD,Gowin DB.Learning How to Learn.Cambridg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56.

[2] Gul RB,Boman JA.Concept mapping:A strategy for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Nurse Educ Pract,2006,6(4):199-206.

[3] Irvine L.Can concept mapping be used to promote meaningful learning in nurse education.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5,21(6):1175-1179.

[4] Hinck SM,Webb P,Sims-Giddens S,et al.Student learning with concept mapping of care plans in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J Prof Nurs,2006,22(1):23-2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