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第1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还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因此,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全新的思路和手法在新阶段更好地展现公共空间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所重视。

20世纪开始,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已经悄然发展起来,这种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建立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艺术形态。交互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能很好地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设计作品中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样的交互设计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人们参与到作品本身来,从而能更好地通过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传播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文化、思想内涵等,并能使公众更好更快的接受。在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基础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创造出深刻文化内涵,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作品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应用作品案例分析

在2013年4月的江南大学与荷兰TUE合作的工作坊中,学生以“文化之光泽”为主题,运用投影的技术手段,设计交互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品。中荷学生们的实验性作品展现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新的思考和创意,也带给了参观者一定的启发和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此次的主题“文化之光泽”重点突出的是“文化”二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中文化是其灵魂,作品没有蕴含文化,也就缺少了思想内涵,而设计也就毫无价值,即便存在于城市之中,也会显得空洞无力。而“光泽”二字,意为“延续性”和“积累性”,也就是指通过人们不断参与到作品中来而创造的艺术效果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之光泽”的主题抽象的概括了文化内涵在交互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交互作品中同样不能忽视。而怎么合理地运用投影技术把“文化”以及“光泽”完美地融入城市交互设计之中是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此次工作坊中,一组体现社会关系的交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这组作品是希望在娱乐休闲中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启发人们思考。

首先他们以当地的一个实际的广场作为方案的实施场地,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以广场作为原型制作模型,方便后期测试效果。然后运用投影技术,把广场上走动的人群投影出相应不同颜色、不规则的细胞形状的气泡代替。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走路时的距离而隐射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蓝色代表孤单,所以一个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蓝色的小气泡;橙色代表温暖、力量和友谊,一组人走在广场上就投射出橙色的气泡,气泡的大小由人的亲密度决定,在中国文化中,团结就是力量,人越紧凑,气泡则越大,反之气泡越小;最后红色代表领导,在中国领导者一般走在前方。因此,我们把前面走一个人后面跟着一群人的类型投射出红色的气泡表示。利用距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使人们在广场上行走的过程中,脚下的气泡会跟着人移动,并会随着人们之间的距离和关系产生相应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气泡合并与分离和颜色的变化都能简单直接地反映出人们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等人们走到广场的尽头进入商场,这些简单代表人际关系的气泡便会不断累积到商场的墙上。新的气泡会覆盖旧的气泡,而旧的气泡会逐渐留下很浅的痕迹,这便是“文化之光泽”的体现。

这组交互设计投射在整个广场上又不失趣味性,公众的参与性也很强,每一个人在广场上产生的痕迹都表现出一个抽象的视觉形式的社会互动。整个设计没有艺术设计者的刻意创造,而是由公众在随意走动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图形气泡,这种随意性的创造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真实性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简单对比,使得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更加生动富有人性和文化内涵,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不一样的思考。

3结语

第2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 商业步行街 环境景观 标志性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F23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重庆几大商业步行街分布

商业是一个城市是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其发达与否说明该城市平均消费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的案例是作者实地体验对比过的渝中区的解放碑商圈、沙坪坝区的沙坪坝商圈、江北区的观音桥商圈、南岸区的南坪商圈,并且选取了湖南长沙黄兴路步行街作为对比。

二、地标及由地标组织的街道

步行街的名字往往来源于标志物,而街道和建筑往往也是围绕着标志物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而形成商圈。重庆的几大商圈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纪念意义,吸引着人们聚集到附近区域,由最初的旧集市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解放碑商圈和三峡广场的标志物均处于商圈中心,雕塑感和纪念性都很强,并且占尽商圈的位置优势,可以作为路标亦可让游客拍照留念(如图1、2)。但是观音桥商圈的标志物就处在偏离中心的位置,横向发展的形式不太易引人注意,加上周边建筑环境复杂,背景凌乱,而导致纪念性的减弱,人们甚至愿意用商圈里某栋形似旗舰的建筑来作为观音桥商圈的标志(如图3、4)。

步行街的街道组织形式大致有几种。

一种是标志物在端头,街道在标志物的一侧单向延伸,如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就是是整条街位于黄兴铜像后方。

一种是标志物在中心,街道在标志物处形成十字交叉,四向延伸开,如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沙坪坝商圈的三峡广场步行街。着两种街道组织形式方向性明确,指引性强。

另一种是标志物在中心广场的一端,没有明确的街道,各个方向都可以汇集到这个大广场,如重庆的观音桥步行街。其街道特别宽,D/H>1,给人以建筑围合出几个广场而不是步行街的感觉,方向性很不明确,走在其中容易迷失方向。

三、步行街的车行系统

由于部分地段车流具有一定复杂程度,商业步行街亦须处理人车混流的问题。车行道和人行步道一样铺着地毯式的地砖,这无形中起到一种误导的作用,初来乍到的游客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不是纯粹的步行街,而是人车混流的街道,采取铺地只是为了和外面的大马路区分开。即便是这样,设计者还是尽力从铺地及高差的变化上来提醒行人。观音桥商圈的车道和步行道采用了明度不一样的铺地(图5),而南坪商圈的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会有一个台阶的高差,铺地色彩也不一样(图6)。

四、座椅及绿化

节假日人潮涌动的街头,人们很容易感到烦躁和困倦,因此步行街边不论是座椅还是台阶、扶手上常常会坐满了人。在重庆的各大步行街,不论是街道两边还是商场内部,都设置了很多适宜尺度的座位和花坛,人们坐在这里会感到相对舒适和安心(如图7、8)。而在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由于座位设置不够,许多人只能选择较矮的隔断、较高的喷泉台而坐,同样是得到了休息,但是感觉坐在了不应该坐的位置,多少有些尴尬和不安全感(如图9、10)。

商业步行街主要是铺地,绿化主要体现在座椅旁的花坛、行道树等方面,面积不大,多起到大面积商业氛围中一种点缀作用(图11)。但是在观音桥商圈,运用了园林式的大面积绿化广场(图12),可以说完全营造了一种非商业的氛围,人在其中可以充分亲近自然,是商业步行街和小公园结合的模式,丰富了空间的体验。

五、结语

在街道总体布局及引导性方面,重庆几大商圈步行街保证了交通流线的畅通性,包括商圈内部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的设计以及几大商圈之间的互相可达性及便捷程度。在环境小品和绿化方面,人性化地为消费者营造出整洁、舒适的休息环境,是喧闹的商业环境下难得的宁静。

在新城开发和新城中心商业区不断发展的当下,遵循环境心理学基本原则,营造丰富多样、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依然是设计师们应当深入探索并实践的方向。

第3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业建筑,交通体系,多首层理念,立体环流,建筑空间

前言:随着科技技术创新、城市人口增多,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立体化交通体系已成为现今城市及建筑必然发展趋势。而作为城市公共场所、商业活动生发处、艺术时尚文化集散地的商业建筑,想要在有限空间内满足人们多重体验需求,这无疑在商业设计中掀起一轮新的空间革命。

一、商业建筑立体交通体系

商业建筑交通体系犹如建筑的血脉,不仅将人流输送到各个商业功能空间之中,同时还决定了建筑形式与空间架构,并时刻掌控着消费者的集散。而商业建筑立体交通体系主要是结合原有平面交通的思维模式,空间转为立体化发展,利用阶梯、坡道、电动扶梯、垂直电梯等元素支撑主体竖向空间,同时通过通道、平台、廊道等元素架构水平空间,同时增设商业节点、场所、景观、装饰等,为人们创造全新的空间体验。其优点是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打破各层限制,将主人流导入建筑上层,降低商业空置率,大幅提高商业效益。优秀的立体交通体系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达到高度融合,即商业面向城市开放,成为城市重要空间节点组织商业文化活动或融入社区空间营造市民生活场所;另一方面,促进人流聚集,达到了“集客”的商业目的,并结合立体空间创建商业主题,注入商业精神内涵,提升商业品质及知名度[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108页

]。

二、商业建筑“多首层”理念

据统计89.25%的受访者青睐选择首层商业,仅2%的人接受二层或三层的商业。首层商业不仅仅增加商业收益,降低商业空置率,同时扩大了商业步行交通体系,为人们营造新的空间与情感体验。“多首层”理念是指通过步道、缓坡、楼梯、扶梯、连廊、平台等交通元素应用,将地下空间与一层甚至多层步行系统贯通;再结合场所、景观、装饰、采光设计等营造室外空间的感觉,从而达到多首层效果。商业建筑的投资者与消费者最关注的便是首层商业。

(一)多重城市交通体系融合

随着城市日益高度聚集化演变,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士、私家车、大巴、轻轨、铁路、水路、航空等城市交通系统协同化发展,人们可实现“无间隙出行”[ BRIAN RICHARDS,《未来的城市交通》[D],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第153页

]。与此同时,许多成功的商业建筑在设计之初都考虑将多重城市交通体系与商业融合。一方面,各个交通换乘站可与商业入口或建筑的非首层平面贯通衔接,将大量城市交通人流导引至人流不易到达的非首层,相当于为商业创造了多个首层。另一方面,多重城市交通体系的融合,无疑将商业建筑转变为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城市公共活动转变为商业消费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人性化、公共趣味的生活体验场所。

如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NTP)将港铁换乘站、公交站分别与三层平面和一层平面连接,立体化交通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空间层次,创造了多个首层,为商业引入大量人流,提升商业内部效益,带给人们快捷的时尚生活、活跃的城市公共生活以及集约的立体空间体验。

跨层交通体系贯通连接

跨层交通体系贯通主要是利用电动扶梯、楼梯、坡道、观光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跨层连接不同楼层,将人流直接导引人至上层,为人们带来多首层空间体验。

如香港朗豪坊,商业主要由四部分组成(4层美食广场、5-7层零售商业、8-11层零售商业与影院、12-13层屋顶特色餐饮),其中分布了两部直达通天电梯(分别连接4-8层和8-12层)将整体商业贯通在一起,通天电梯将人流直接引至商业最顶层,在通过“回转购物廊”螺旋而下。这种交通体系忽略了商业的层级概念,相当于创造了多个首层商业,不仅空间丰富多变,同时也保持了各层商业的均好性。

三、商业建筑空间立体环流

商业建筑空间立体环流是指商业不仅在平面上形成环流,同时亦在垂直方向贯通整体空间,避免商业死角产生,其流线清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人们畅游其间又充满着空间的变化体验。立体环流结合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梯台交错立体环流

主要是在中庭节点部分利用阶梯与平台交错向上立体延展,而周边环路环绕连通,该空间形式具有明确的向心性,中心梯台构成商业视觉焦点,易于主题性体验的展示。

天津小白楼商业区的海信广场中庭利用阶梯、平台、自动扶梯贯通六层竖向空间,将人流导入上层建筑,避免了商业层级衰弱现象。并结合景观塑造主题体验,其间分布表演平台、星巴克休闲平台以及促销商品销售平台等,同时周边环流空间也自然演变为看台,消费双方及商业交易活动都已演变为移动的景观(如图1)。

(二)“8”字形立体环流:

商业流线无论在水平还是立体空间上都按照“8”字形环流布置,该商业不易产生死角,人流有引导性地导入,同时流动式的立体环流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趣味体验。

北京蓝色港湾的“8”字形立体环流,利用楼梯、坡道、电动扶梯三重交通体系,结合多个场所节点,设置不同的体验主题,如互动娱乐的旱喷广场、表演休息的小型下沉广场、梦幻浪漫的音乐喷泉、艺术时尚的座椅休息区、休憩观赏的看台阶梯,序列性的“8”字流动空间不断掀起人们的情感。

(三)螺旋攀升立体环流:

图1天津海信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2美国旧金山中心(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图3 美国荷顿广场(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其交通体系围绕商业中心呈现逐层螺旋攀升态势,模糊建筑层数概念,商品、消费双方及商业活动如展品一般,博物馆式的商业流线,带给人们既古典又时尚的双重体验。

美国的旧金山中心交通体系犹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般,依靠弧形电动扶梯、平台等设施,交通呈现弧线螺旋向上攀升,整体风格高雅素洁,为人们带来古典高雅而又奇幻时尚的双重空间体验(图2)。

四、商业建筑细部交通立体化组合

交通体系立体化不仅体现在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及空间上,同时也渗透在了建筑细部交通设计层面。在设计中实行立体化组合模式,将建筑细部与阶梯、坡道、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构建相组合,一方面充盈了建筑细部的空间层次感;另一方增强了商业的导向性,避免人群流失。

建筑入口立体化组合

商业入口作为商业的门面可以说是消费者内心的第一印象,无论从空间形态、功能需要还是精神寓意上都需要增强其导向性,为商业吸纳更多的人流。美国圣莫尼卡广场,其入口处理与自动扶梯组合,具有将一层商铺将人流直接引致二层,这种交通暗示大大增加了人流的导向性,是入口立体化的常见形式之一。

廊道平台立体化组合

商业廊道平台可谓是商业中的灰空间,其具有交流、展示、游览、休憩及观演等诸多功能体验,是聚拢人气的公共活动场所,在此增设电动扶梯、阶梯、坡道等组合交通设施不仅增强了商业交通的流动性及导向性,同时亦可激发商业活力。如美国荷顿广场中各式各样的廊道平台与多项竖向交通设施立体化组合发展,连通商业各个细部空间,增加趣味性与导向性,同时调动商业内在潜力(如图3)。

五、结语

商业建筑发展至今已超脱了单纯的平面布局,无论从城市发展、空间架构还是消费需求等层面考虑这都是必然的。商业建筑立体化交通体系无疑开启了一轮新的商业空间革命,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追求才可完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转化,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商业建筑未来的探索与寄托。

参考文献:

[1]王桢栋.沉积过去,连接未来―香港旺角朗豪坊城市建筑综合体剖析[J].建筑学报.2006,12

[2]吕亚妮.大型商业空间导向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1.

[3]曹杰勇.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4]冯素云,曹麻茹.体验经济下大型商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5.

[5]兰瑞言.体验式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与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2009,5

[6]冯岚.决战商场揭秘实战案例[M].学林出版社.2010,7.

[7]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毛里齐奥・维塔.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第4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照明设计 空间光环境 实用性教学

自20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光有了更为广泛的用途和意义,光环境的营造便成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光的设计研究应运而生。照明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上好照明设计课程是我们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得到启发,进而展开设计思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关于照明设计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性。照明设计是们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传统教学在我们的教育中沿用多年,老套的灯具分析模式数据早已过时,环艺专业的照明教学还是以空间和形态等形式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的陈旧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我们对光环境也有全新的理念认识,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信息的快捷性及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课程学习方式快捷、实用、图形化,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尽快更新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发展。

2.光环境研究设备及实验室缺乏。灯光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照明为人们的工作、陈列、参观、学习等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对光环境特性研究是现今教育的新课题,涉及到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课程。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空间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光的研究需要从它的亮度、照度、色温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光”研究实验室,能建立详实的理论依据,实验时可从光的基础照明、光源与灯具选型、射灯效果、投影效果、眩光效果等方面研究,使学生对光的物理量有更充分的理解,也真实感受到光线与空间、材质、色彩的关系,有利于本专业对空间更深层次的设计分析。在现有院校开设照明设计课程中,除少数院校建立有真正意义上的“光”实验室外,大部分院校只能通过环艺专业公用的实验室进行观察讲解,这就使对光的教学研究产生局限性。

3.环艺专业中对照明的设计分析重视不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界定的,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以空间、界面、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来解析,在空间的光影照明设计上讲解的不够深入。我们在室内以及景观设计课程中,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上,都缺乏对照明光环境的分析。

4.承担照明设计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实践经验。光环境的营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多工种的配合,是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电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灯具制造商等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认为该课程的教师应来源于照明公司的设计师或参与公司设计工程项目的教师,他们在该领域中实践摸索多年,在灯具、光效、电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

二、教学思考

照明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所需要的照度,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确定合理的照明形式和布置方案,创造一个合理的高质量的光环境,来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从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对照明设计课程有以下思考:第一,对照明设计教育的认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本科教育,照明对室内外空间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室内气氛的塑造、材质在光影下的表现、灯具数量影响室内的光影效果、光线对色彩变化的影响等等都与光无不相连。中国的照明设计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似乎人们并不清楚这种职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在规划院、设计院等职能部门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设计流程还处在水暖电以及结构的设计做法,我们的环境装饰也是以材料、结构、色彩等分析为主,很少在设计之初把照明作为设计构思来考虑,光与照明在设计上被忽略,长此以往导致空间设计失去灵性和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对照明设计无论是从技术、质量方面,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教育是个基本的教育形式,我们作为教育部门,对照明教育应有一定的责任感。第二,调整教学内容、逐步改进教学手段。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科艺术类,建筑及物理学科是他们的弱项,照明设计中物理定律及物理计算公式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要以视觉光环境的教育为主,前期通过多媒体以及灯光演示的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光照场景,使学生了解光与照明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后期通过课题式教学,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充分的教学目的。

1.对现有教材的调整更新。照明设计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人们习惯把照明规划到电气设计的范畴里,特别是环艺专业的照明设计,在教学中常是以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形式出现,光在空间的艺术形态很难得到体现。传统教材体现理论化、公式化的教学形式,课程授完以后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与学生环境艺术专业背景脱节,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角度调整教材,我认为要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室内空间光环境以及照明在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解照明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分析,逐步掌握室内、室外艺术照明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2.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在照明设计的授课中,我们要抓住课程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除了介绍光与视觉、光与色、光的度量以及光源与灯具这些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增加有关光环境设计的实际案例,如:现今具有成就的奥运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照明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照明设计的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感受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音效使原本枯燥的光物理概念得以完美展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基本照明形式在多媒体的演示下,使学生对其概念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多媒体的教学,给分析建筑照明、景观照明以及室内照明都提供了直观快捷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也可以调研形式完成。实验室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光的魅力,如:光照图式的表达、不同色温的光照射在同一种物体上的直观色彩变化、眩光的形式等。对于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还要实验光照在不同材料上的色彩变化和反光率,光在空间里的真实感受以及光所产生的分割空间的功能等等,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照明设计教学课程的思考,本人在教学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尝试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全方位思考来改变单纯的技术性知识传播,使学生在了解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对光环境在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1.课题一,对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研究。以1000平米左右的展示空间为课题,分析其空间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布置整体空间的环境照明。对此课题有如下过程:

⑴课题调研。带领学生考察博物馆、展览馆、商场等展示空间,了解其空间布局,重点调研空间照明的光环境特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有:展品与光源的内在联系;光与陈列的相应关系;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特征。

要求:考察时仔细观察对象,做出相应记录。

目的:以观察实物为主,分析其空间特征与光环境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课题分析。此阶段是针对调研对象进行各层面信息的剖析认识和本课题的信息分析。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人流动线以及光的特性、光的分布、光的造型、光的艺术效果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要求: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画出个层面的分析图,并得出展品的照度标准和陈列光环境列表,进行口头表述。

目的:对课题分析的信息进行重组,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

⑶课题空间推敲和布光设计。本阶段是抽象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语言探索,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总结,重点放在平面布置、灯具布置、空间展示氛围营造、室内透视图制作等方面的图纸绘制。指导提示有:①平面功能的合理性;②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策略性;③灯具的布置及其型号;④效果图制作时对整体空间光环境的调控效果。

要求:提交平面图、灯具分析图、室内照明效果图等图纸。

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分析整合后,发挥创作思维,设计出空间理想的光环境效果。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调研中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深入分析和解答,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出既符合空间功能要求又满足人们生理、心里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2.课题二,对室外环境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

课题: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的照明效果。

要求: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进行考察拍摄,回来后分析整理,并口头讲述。

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涉及到道路、园林绿地、建构物、广场、景观小品、户外广告等。在课题中,首先要分析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的基本状况,查阅资料分析推荐照度,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及灯具造型等。通过课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照明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熟知度。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起最大限度的认同。城市照明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加强了可识别性,还根据地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夜景风格。室外环境照明实践教学,加强了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把景观环境和夜景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景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照明设计课程的探索,使我们感受到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我们在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拓和张力,让课堂变成发挥无限想象的舞台,设计过程中体验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整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到了设计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以课题教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得到的信息实现整合,并研究与确定表述语言,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就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洛西、林 怡:《建筑物理光环境试验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建筑学报》,2007。

[2]陈同乐:《光的艺术》,文物出版社,2006.11。

[3]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第5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传统商业 盛景不再

在开聊当下最时髦的艺术购物之前,让我们先致敬与缅怀传统百货商场的黄金时代。就在2016年岁末,已经陪伴“上海宁”20年的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正式说再见了。作为内地百货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上海的知名购物地标,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曾经的火爆已经印在时代记忆里。那时候还没有网络购物,逢年过节,这里都挤满了买东西的人。那时候陪家人一起买件新衣服,都能在这里逛上一整天,买完还不忘多要几个太平洋纸袋回去留着用。那时候,店庆的广告纸要看好多遍,研究哪个最划算。那时候有多少人,为了凑够消费额尽情买买买,然后再到楼上去换礼品。

如今,这样的盛景再也见不到了。近年电商的崛起如洪水猛兽,传统的百货商场纷纷倒闭或仅勉强维持。那么,实体业态的机会在哪里?既然单纯的交易已不能满足客人逛街休闲的需求,“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能否引领下一波浪潮?其中,看似不实用的艺术能撬动多大的商业杠杆?从国内外的几个艺术主题购物中心案例中,或许可窥见些许线索。

早在2012年扎根北京皇城脚下的侨福芳草地,用一记艺术大师达利“走入你的生活”,创造性地打破购物中心饱受“同质化”诟病的窘态。2013年,在香港大获成功的K11入驻上海,强势进入人们的视线,融化了艺术原本被仰望而无法企及的高冷范儿。以艺术为主题或重要元素的购物中心,在国际上不乏先例。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凯撒宫、日本的东京中城,都是别具特色的地标景点。这些购物中心,远不仅是买卖东西的地方,而是具有多元功能的城市综合体。这种全新的“综合体”模式,开启了艺术与商业的“花式秀恩爱”,也正在引领电商时代的实体消费高端浪潮。

共享双赢 艺术渴望新平台

“那些艺术家、演员总觉得艺术展或是演出应该在专门的美术馆、剧场,我也并未想过商场这样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我遇到睿意德(商业地产服务商)的高层,他们和我交流后,我突然发现原来购物中心是个展示艺术和演出的好地方。”孙渊坦言。从事文化演出事业多年的亚益文化执行董事孙渊怎么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会与购物中心牵扯到一起。

购物中心对艺术元素的强力引入,并非一厢情愿。艺术同样十分欢喜有购物中心这样全新的空间来做展示。莫奈、达利、毕加索、波普艺术等大师级艺术展首选购物中心作为举办场地;台湾知名导演赖声川也选择购物中心打造自己的专属剧场,作为其新作舞台剧的演出首站及常驻地。当购物中心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交易功能,而演变为功能丰富的体验空间,文化艺术与购物中心不再是两个独立体,良性互动已是大势所趋。换句话说,购物中心正逐步成为艺术展示及演出的新承载平台。

首先,购物中心人流更旺。与公立文化设施相比,购物中心通常占据了更为核心的地理位置,同时自身丰富的零售、餐饮、娱乐、儿童乐园等业态对人流有巨大吸附作用。特别是在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方面,购物中心的艺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转化桥梁。其次,购物中心倾向提供免费场地,成本缩减三分之一。公立文化设施的场馆租赁费用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而购物中心更愿意为艺术展示免费提供场地,在结束后对可观的门票及衍生品收入进行分成,减轻了承办商压力。购物中心提供艺术展示的空间往往位于传统商业业态难以利用或增值的区域―― 上海K11的艺术空间在地下三层,北京侨福芳草地的美术馆在顶层(十层)―― 举办艺术展示不仅能够弥补空间利用上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目的性体验,影响人流动线,实现整体商业面积的有效利用和平衡增值。

北京侨福芳草地

磅礴大气 艺术芳草碧连天

若问北京的艺术商业典范,无数时尚人士一定会脱口而出:侨福芳草地(Parkview Green,以下简称“芳草地”)。且不论这个前卫大气的购物中心如何高逼格,斩获多少国际大奖,仅从普通顾客的体验来说:这是个来了还想来,逛了还想逛的神奇地方。

它雄浑的建筑体量与新颖的空间结构,极大颠覆了传统卖场的格子型规整设置。它宽阔敞亮的商场内部,空气清新洁净,让人周身舒爽。它艺术品无处不在,一步一景,而且大部分没有罩子,甚至可以伸手摸一摸。这些艺术品还会经常更新,让客人不嘤性俅吻巴的动力。不得不提,连它里面的洗手间都让客人感觉关怀备至,有儿童专用的小便池和洗手池,母婴室内则配有贴心的尿布台和壁挂式婴儿椅。

这个紧邻北京CBD核心的金字塔形地标,建设耗资30亿元(不算拿地的费用),堪称跑赢了时间的慢建筑。从2000年开始规划设计到2012年建成,十几年的光阴虽然错过了中国好几波的购物中心发展浪潮,但也在漫长的历练中沉淀出超然的建筑气度与艺术张力。

芳草地大门前的空地上赫然树立着好几件雕塑,最高大的要数达利的巨型雕塑《骑着海豚的人》(Man Riding A Dolphin)。进口的旋转门内摆放着陈文令的猪小姐雕塑《幸福生活No19》,走进商场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装置则是王鲁炎《被锯的锯D90-P07》,中庭还陈列着Roberto Barni《易怒的柱子》……这个典型打“艺术牌”的超豪华商场内外摆放了500件艺术品,仿佛一个小型798艺术区。

作为除巴塞罗那之外世界上最杰出的达利作品私人收藏馆,芳草地将多达40余件大师制作的雕塑永久珍藏。这些作品安静而无阻拦地分散、常驻在购物中心的各个角落。与专业艺术场所不同,芳草地的这些艺术装置没有防护围栏,它们与2000平方米的公共艺廊一道,营造着浓厚又轻松的艺术氛围。

芳草地内部还有一个侨福当代美术馆和一家芳草地画廊。侨福当代美术馆是集当代艺术展览、研究与公众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它是由侨福集团黄建华主席创办的私立美术馆。这位有艺术情结的任性老板,不差钱,低调而霸气,是重磅艺术藏家和赞助人。他把芳草地当作自己的童话,这里展示的艺术品都是他的个人珍藏,包括美术馆里的展品也是他的!这里正在展出“美的颠覆――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洞见”,是黄建华自己的意大利当代艺术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含29位艺术家、47件作品,是个脉络性了解意大利当代艺术及流派的难得机会,可谓一次纵览50年意大利当代艺术。庞大的芳草地简直是他的艺术仓库!

除了美术馆,画廊也是黄建华艺术帝国中的重要板块。芳草地画廊成立于2013年,是致力于展示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发掘新锐艺术家的综合性连锁画廊。画廊分别于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设有不同艺术空间,与侨福集团的地产版图吻合。

若论建筑设计亮点,那个236米长的室内步行吊桥堪称一项天马行空的壮举。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商业综合体愿意投入2.8亿巨资,去修建一座斜穿建筑内部、毫无商业功能且严重浪费面积的城市步道桥。但这座好像不可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斜拉桥,却让芳草地的中庭平添了城市生活的活跃维度,大大丰富了人们在建筑中的城市性体验,成为其内部标志性的图腾地景。

在黄氏家族的集体支持下,芳草地项目的资金充裕,所以他们做起事情来才会有一种雍容自若。侨福集团执行董事黄培修曾放出豪言壮语:“不会拘泥于预算的考虑,这将是一个环保与奢华完美结合的开创性例子。”正是这种敢于“舍弃”、敢于“无用”、敢于“艺术”的眼光与气魄,铸就了侨福芳草地脱颖而出的成功根基。

香港&上海

K11

委婉小资 时髦文青聚集地

在香港和上海,被称之为“购物艺术馆”的K11已成为小资文青最时髦的聚集地。艺术、人文、自然和消费融入商场建筑和空间设计之中,K11用不算庞大的建筑体量撩起这两座摩登都市的风情万种。

K意味着Kingdom(疆土),11则是K在字母表里的排位。原本,K11只是一个空洞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年轻的创始人郑志刚―― 香港新世界家族第三代、周大福家族第四代传人―― 正在努力为 K11填满丰富多彩的内容。

“10年前,我发现很多VIP在投诉购物中心高度趋同,而新一代的VIP更注重空间感、精神领域。我喜欢艺术,就想到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郑志刚讲到当时的初衷。2009年12月,艺术范儿十足的香港尖沙咀K11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且收入比整改前翻了3倍。这里长期展示着13组价值2000万港元的艺术品(均出自郑志刚的收藏),每层还有18个不断更换的艺术品陈列窗,并有专门的舞台和空间频繁举办各类展览与活动。进驻这里的品牌店也同样颇具设计感与新颖度,80%的商户是首次登陆香港的品牌。

2013年,小而精的上海淮海路K11揭幕。这个改造历时2年半,耗资4亿元的K11,可谓香港的成功翻版,每月人流量近百f。其中庭设计别具匠心,不但拥有亚洲最高的户外水幕,同时有机形态的玻璃天棚更直接与双层楼高的商场地下天井连结。在熙熙攘攘的购物街上,此处闹中取静,仿若绿洲。“GET A LIFE& 桃花源・迹”今年初也在这里的地下艺术空间展出,展览邀来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朋克运动教母薇薇恩・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团队来呈现其众多标志性设计作品及环保理念。同步展出数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全面与大师进行艺术对话。

这样带有时尚与环保元素的国际性展览,与K11的气质十分契合。K11将自身的DNA设定为艺术、文化、环保。可是如何将艺术与零售完美结合?如何用艺术为自己带来人流,将艺术真正转化成实际的销售额?面对“噱头大过实际销售成绩”的质疑,郑志刚的回答是:“不要只关注商业的数字,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内容和软件。硬件再好,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软件、内容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只是从商业数据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就不可能去做创新,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不过,K11的一系列数据还是证明了自己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首先是香港K11的粉丝经济很惊人。新世界发展2015年中报显示,香港K11出租率接近100%,营业额按年上升11%,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其中以本地高消费年轻客户群为主,VIP接近3万名。而上海K11在翻新之后推出莫奈大展,带来极高人气,促使日常营业额增长了20%,并推动商业租金提升70%,办公租金上涨30%。

K11在开业之前,就在锁定目标消费人群。“25岁至45岁的时尚上班族、潮人,就是我们想要的客人。现在,他们正是我们的VIP。”目前,背靠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郑志刚正在全国六大城市复制这套以“艺术粉丝经济学”为基础的商业模式。

日本东京中城

内敛前卫 诗意栖居新都城

亚洲范围内走艺术购物路线的前辈,应是东京中城(Tokyo Midtown),早在2007年就已投入使用。其内部不仅有三得利美术馆,还有一个叫做“21_21 设计视野”的地方。中城内还坐落着东京中城设计中心和富士胶片广场。另外,在这个“都城”的绿地漫步,随时都会和艺术品邂逅。当然,中城的建筑与景观本身,就是一件傲人杰作。

简单说,东京中城是一座由广阔的绿地与6座建筑体构成的综合性新型“都城”,是日本最大的复合型建筑之一,也是东京最高大楼的所在之地。城内汇集着各类大牌商店、餐厅、写字楼、酒店、绿地、美术馆等设施。

这里被誉为“全球建筑师都想造访的东京指标”“日本设计走向全世界的发源地”。就在这个寸土寸金的顶尖项目内,超过一半的土地被辟作公共绿地,何其奢侈。设计者将绿地景观延伸进多种多样的用地中,并创造出室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

更为奢侈的是,在建筑内部,还有多处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安静地守护着“都城”的艺术格调。三得利美术馆居于首位。三得利是日本的一家以生产销售啤酒、软饮料为主的老牌企业。1961年该企业就开设了美术馆,以“生活中的美”为基本理念不断开展活动。 2007年,三得利美术馆搬入东京中城开馆。以“结合美 开创美”为新的宣言,通过绘画、陶瓷、漆工艺、玻璃、织染工艺等备具魅力的展览,希望成为东京嘈杂市区安静的“客厅”。这么一家做啤酒饮料的企业,虽然卖的是最普通的日常消费品,却有高远的境界耗巨资在东京中城做专业美术馆。如此的气宇轩昂,也是让人竖大拇指了。当然,这样庄严静穆的活广告,对提升企业形象,定是绝好的。

中城内还有两个设计方面的展览空间。“21_21 设计视野”是一间由时尚设计师三宅一生和建筑师安藤忠雄企划的展览馆及工作坊。“东京中城设计中心”则是设计网络的据点。其由承担设计之推广、职能、研究教育这3个不同角色的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设计,将“人”“商务”“知识”联系起来。作为中城艺术项目的一环,“富士胶片广场”是画廊和商店的集中地。这里设立的初衷是让各个年龄层的人从新的角度体会“照片”应有的精彩、欢乐、感动与珍藏性。

或许仍有人想不通,为什么要把最贵的地段、最好的位置做成艺术空间。真的不会太浪费?说白了,这就是高明商人的放长线钓大鱼。若不是有这些艺术机构的进驻,若不是有随处可见的艺术品的绽放,东京中城的档次就不会这么高,名气也不会这么大,口碑也没有这么好,访客素质也不会这么精英。艺术貌似无用,不能直接赚钱,但却是保持持续旺场、通向滚滚财源的捷径。

美国凯撒宫

奇幻穿越 身临其境古罗马

在经历了2008年的严重经济危机之后,2009年全美最大的650家大型购物中心均受到经济衰退的直接影响。而受影响最小、每平方英尺效益第一的是凯撒宫购物中心(The Forum Shops)。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调查中,凯撒宫成为最“抗跌”的购物中心。

这个老牌的购物中心,坐落于“赌城”拉斯维加斯,早在1992年就开业了。自开业以来,购物中心年均吸引超2000万人次的游客,每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13000美元。如此不俗的业绩有何运营策略?

先说重点,到这里就好像穿越到了古罗马!那种即真实又梦幻的艺术体验,让凯撒宫一直都是“赌城”游客必去的金牌景点。这个创意主题购物中心嫁接了“古罗马”、“亚特兰蒂斯之谜”两大文化题材,惟妙惟肖再现了亚特兰蒂斯的下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凯撒宫购物中心经营的秘诀,是以主题化特色吸引顾客到此流连更长时间。它选择的文化主题在欧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顾客会花整天时间沉浸其中,当然会增加个人消费。”

第6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步行系统 密度 边界控制 公共交通导向 非发展导向交通

ABSTRACT: This essay talk about the method on improving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the harmony connections between living hoods and commercial traffic system. And afterwards, to reach the smart growth, sustainable and low carbon life cycle strategy.

KEY WORDS: pedestrian system, edge control,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non development oriented transit

中图分类号: U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宏观层面,首先谈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合理正确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甚至城市设计基础上;其次分解这些规划就涉及到步行和车行的关系、交通站点片区发展目标、如何完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商业定位及选址、城市设计导则细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编制、控制用地边界等。这些规划策略都对稍后的建筑设计、乃至城市标识设计都起到了控制作用。

具体到技术层面,因为目前城市开发的重点CBD也罢,HOPSCA也罢,新建筑多以商务办公或综合体为主,这里探讨怎样在城市综合体建设中体现对城市交通设计的考虑,分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综合体建筑自身和规划流线方面,二是开发模式方面,三是城市设计方面,四是规划管理方面。

一.流线组织方面

城市综合体建设和道路交通路网规划最紧密的联系就是流线组织。流线组织不仅是说建筑本身内外交通,更需要谈交通设计策略,譬如地块周边地区交通导向设计,是公交优先,还是自行车优先;譬如无障碍设计,不仅针对残障人士,而是对任何行动不便甚至只是提携重物人士的考虑都是无障碍无路障设计考虑的范畴;

与城市综合体相联系的城市交通体系包含这样的内容:

(1)城市规划道路衔接。规划道路的衔接,自然就有公交站点或轨交站点附近开发强度、密度和边界条件的协调问题。完善站点周边的商业资源、配套资源可以很好的起到地缘优势——即提高公交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我们发现,只有提供了比开车更便利的舒适,城市综合体附近的交通拥挤措施是可以改善的。

(2)城市步行街区连通。即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站点或城市步行街区或综合体步行通道联系的道路和设施。顾客通过此由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站点和城市步行街区进入综合体。一方面,步行系统的欢迎提供了自行车使用的最大可能,只要能提供更多的自行车可能就尽量提供自行车停放点,自行车使用是绿色低碳的最好形式,同时也是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同时间接的使社会出行总成本降低。

(3)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组合。城市地面公交导向规划目前看是最环保的规划手段,也是城市开发综合体环境的最大保障;同时,公交优先的隐性作用就是平衡了社会矛盾,混合不同的收入人群,弱化社会矛盾。使城市资源是大家共享的,而不是区别对待。

(4)出租车流线。综合体区域内有较大用地范围作为出租车停靠点,顾客可以顺利上下综合体,且不干扰红线外城市交通,各行其道。上海港汇广场、香港太古城都是在红线内组织停靠站点的典范——内外交通分区明确。下图1即为港汇广场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内外交通转换点和车辆回车场地前置结合起来,同时并未占用城市道路空间,因而交通顺畅。

(5)城市轨交。城市轨交的铺设在人口(特)大(特)多城市使用是有效的,对一般城市是需认真论证的,因为初期投资太高,对于人口不多的城市而言,城市轨交的代价很大,虽然我们可以围绕城市轨交优化城市资源,但很难说,城市轨交长期看是真正环保的。日本、香港有很多实际案例值得借鉴,譬如圆方广场、香港IFC国金中心等。

(6)无障碍无路障设计。无障碍不是仅针对残障人士,当一个建筑以综合体高度文明的形式出现时,无障碍是有多种含义的,只要是出行困难的可能就是无障碍设计该考虑和关心的。

图1港汇广场红线内外道路流线组织非常合理

二.开发模式方面

不同开发模式和开发主体会产生不同的城市综合体,其中利益的分配会导致开发形体的科学性,对交通环境也有影响。

1.公共交通枢纽导向的联合开发属性。交通枢纽地区的土地利用一般都是高密度、高强度开发模式,用地混合使用为主,特别是靠近站点的地方尽可能布置一些强度较高的商贸办公、商业居住等用地,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区位可达性优势,在稍远地段布置居住建筑,在非交通枢纽地区内用地,采用稍低密度开发。

其实,在我国一方面道路交通建设严重不合理、重复浪费的情况很普遍,另一方面大城市局部区域集中时段道路容量超负荷集中问题依旧突出。联合开发模式经常能做大资源的最大优化,减少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可以起到缓解交通压力,增加城市劳动力就业机会,同时丰富市民生活的双赢作用。但过往的情况,开发主体的缺少相互牵制,或者主体不精细运动完全由政府主导牵头缺乏市场化科学化,往往导致项目本身粗放无章。

这方面香港做的很出色,出现了很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香港充分运用金融财务工具,通过优化还款期、息率类别、债务结构来分散融资风险,加上非车费的收入来源增加,使得香港地铁公司在世界金融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香港地铁开展沿线广告、物业开发等不仅筹集了资金,还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是交通规划设计也是需要审慎的商业经营原则规划思路,包括独立的商业财务策划。据查有关资料,港铁公司拥有香港零售12个商场总面积225650平米,写字楼41090平米,2010年全部这些物业收入总额由29亿6千1百万港币,比2009年同比增长7.5%,其中商场新租约租金平均上涨14%。

第7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根据公开的数字,今年中国20个主要内地城市将有150家购物中心开业,去年这一数据为80家。随之而来的是闲置率问题大大困扰着成都、天津、郑州等二线城市,沈阳是饱和率最高的城市,平均闲置率为20%。目前,商业地产正在经历泡沫,但仍不乏昂首进军者。国际资本除了英特宜家之外,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佐证了英特宜家的投资眼光。10月13日消息,未来两三年内,以沃尔玛购物广场或山姆会员商店为主力店的沃尔玛购物中心有望面世。为避免同质化,沃尔玛购物中心将主打社区类型,英特宜家则走了大而全的路线。

英特宜家此次在中国共有三个项目投资建设,明年初无锡项目将成为在中国第一个开业的购物中心,武汉项目最后。而在未来的五年当中,英特宜家计划投资超过100亿人民币在中国市场,带来超过53万平方米的零售面积。

所谓“大而全”,集合了宜家家居、欧尚超市、苏宁电器和金逸影城的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占地17.2万平方米,可容纳560多家商户,仅宜家家居就有4.8万平方米。无锡项目以14万平方米略小于北京。以停车场为例,北京购物中心向地下延伸三层,建造7000多个停车位,远超普通项目两三千的数目。

长远规划

“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去建停车场。”约翰·泰格纳 ( John Tegnér )说,“大兴是北京最高速发展的地区之一,五到十年,人口也许会发展到两百万。”他认为这个数字代表了对购物中心未来前景的信心,早期完备的公共设施也许会增加建设成本,但长远利益会随着地区发展实现。

2009年8月,这家总部位于丹麦的商业地产公司进军中国,在上海设立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中国总部,同年拿下北京大兴区的项目用地,预计总投资为50亿元。此前,英特宜家已在全球14个国家建成30座购物中心,并有24个在建及规划中的项目。集团总部成立于2001年,宜家家居与英特宜家分别持股49%和51%,而上述两个法律独立的公司创始人则是同一个人:英瓦尔·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目前,宜家家居集团是英特宜家集团特许授权最大的一个加盟商。

对于进入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潜力巨大的市场,英特宜家做了长期的打算。相比同类购物中心较大的面积将意味着需要更强的招商能力,英特宜家在北京的购物中心可以容纳560多家租户,目前招商率已达65%。除了四家主力店,还包括了各种时尚服饰、运动品牌、食品和儿童玩具,优衣库、Inditex集团、乐高(Lego)、宠物用品Desigual、哈根达斯、釜山料理等均确定参加。

到正式开业,将购物中心填满并不是难题,品牌结构将是避免同质化的重要因素。依靠资源优势,英特宜家还将带来德国第一大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瑞典品牌J.Lindeberg,英国知名百货公司Debenhams也已经签约,该品牌亦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而在电器卖场方面,英特宜家放弃了欧洲最大家电连锁品牌万得城,选择了更被中国消费者熟知的苏宁电器。

商业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商业服务部董事江舒民认为购物中心的经营模式还是看如何形成长期的吸引力,而坚持自主经营让英特宜家在后期调整经营模式有很大的话语权。英特宜家与租户的租约有三年、五年或者更长期的形式,在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时,经营者可以与不符合整体风格的租户退约。北京目前最成功的购物中心之一东方新天地在开业第一年就做过类似调整,直至今日,消费者已经可以明显看出购物中心内部的品牌提升。

“大店抱团产生协同,从而增强目的性购物的功能,灵活的品牌结构调整可以增加顾客在店逗留时间。”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评价说。“因为面积增加选址偏远地区的缺点也可以被目的性购物补足,关键是带动人群的主力店每个都是各自领域最强的。”从宜家的经验来看,多数顾客都是驱车前往,有的愿意花费两小时在路上。而郊区相对较低的地价,也能让英特宜家承担低租金的大店商户。

另外,为了适应本土需求,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在设计上也有很多改变。相比于国外,由于公共娱乐设施缺乏,国内购物中心还承担了聚会休闲的场所功能,英特宜家因此设计了更多休息区域和采光顶,光线更加自然。北京大兴的项目有四个中庭,可以经常举办文化活动,目的是让周围的居民能够每天来购物中心“闲逛”。购物中心内的餐饮比例也提高到20%,比国外高出一半。

虽然前景预期很好,但采取自主建设、开发、运营的模式,也让英特宜家遇到了各种挑战、磨合、拖延,北京大兴的项目从2009年买地,迄今已经过去了4年时间。主管设计和建设的副总经理海文天(Sebastian Hylving)介绍说,在欧洲他们可以先拿下一块的土地规划指标,然后开始设计,包括各种数据测量,容积率、绿化面积等等,甚至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不买。但是中国国内的设计周期开始于土地购买之后,这使得北京项目用地的设计筹备阶段只有几个月。中国国内项目不但限制于40年的使用权,从税收的角度讲,越晚开工就意味着负担更多财务成本,而欧洲项目的筹备可能长达一至两年。“所以接下来的项目,我们会把前期设计提前,哪怕最后没有拿下这块地,我们也愿意冒这个风险。”他说。

政策上的麻烦事还不止一件,为了突破国内相对落后的各种管理条例海文天和他的团队做出不少努力。以消防规范为例,因为要符合顾客能够快速达到疏散通道的标准,规定商铺不能在纵向做太深,导致无印良品这样需要很多产品展示区的零售商只能往横向发展,不但零售商每周要苦恼做什么样的橱窗展示,顾客也不希望走四五十米还是同一家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英特宜家会找来消防专家、工程师、政府工作人员一同来做研讨,同时展示欧洲一些案例:在精心设计疏散通道位置的情况下,店铺可以适当增加纵深,把门脸缩至二十米。“虽然这会花去很多时间,但我们的店铺设计会更灵活,我们就愿意去花这些时间,来满足更长远的运营。”

细节制胜

购物中心建造的规模越大,需要考虑的细节也越多,很可能因为电梯难找、洗手间排队等问题就流失掉一些挑剔的客人。泰格纳说:“我们会关注一个很小的地方就是洗手间,我见过很多漂亮的商场洗手间修得不好或者打扫不干净,空间设计、男女比例各种问题都应该是充分考虑的因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动线设计简单流畅,还得保证顾客不能迷路。”

英特宜家有一本上千页的指导手册,从顾客去往购物中心的路上就开始考虑如何满足他们从不同方向以及不同交通工具的需求。其中有一部分叫消费者旅程(consumer journey),更加细致的讲述了顾客进门的墙上要挂什么东西,指引标语在哪、公共设施应该包括能给婴儿热牛奶的微波炉等等。

英特宜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丁晖补充道,英特宜家的停车柱间距一改9x9米的模式,变成8x16米,这样做的好处是柱网拉的比较大,营造更大空间方便停车,同时设计了专门给带着老人儿童的家庭停车位。在武汉项目修建的时候,绿化局刚好在项目前计划栽树。丁晖知道了之后组织团队讨论,结果发现这种树因为树叶太大将来会遮挡从中环路上开车经过的人看到购物中心的视线,就用软件模拟成像,说服了绿化局种植别的植物。

此外,购物中心目前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敌人“网上购物”。“为了对抗电子商务和其他竞争者,部落式的经营是最好的武器。想清楚目标顾客是谁,然后极尽所能的服务他们。”张家鹏说。他近期刚好去过俄罗斯的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里面甚至修建了室内的高尔夫球场,儿童的游乐中心也盖的很大,但没有奢侈大牌的入驻。可见服务家庭受众的目标很明显,业态组合也相当吸引人。

除了完善细节,租户的组合也是满足顾客的手段之一,在消费人群购物时间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一站式购物的优势突现。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安排租户之间的位置,是运营商要研究的一门重要学问。

海文天假设顾客来到英特宜家会先寻找宜家家居,那么根据从停车场和地铁等不同进入店面的人流,确定好宜家的位置,其他主力店跟宜家形成对角,次主力店(各类服装品牌)安排在主力店之间,逐渐形成一个8字形的动线,其他品牌安排在这个8字周围。同时按类别分区,运动品牌在一起,时尚服饰类在一起。“这样没有死角,租户不会争论哪个位置更好,否则每个人都想要宜家周围的位置。”

如果顾客从主力店出来,没有看到感兴趣的店铺可能就会离开。“想象一下顾客站在角落里环顾四周,会看到什么?他会看到人们的购物袋,看见哪个品牌就容易想去那个品牌。”海文天说。“所以把销售业绩好的那个品牌放在一个地方,其他同类型品牌也会愿意去那里。因此我们反复跟租户沟通,安排合理的位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活。”

海文天的招商团队甚至也有一本谈判手册。一般从第一次见面到签合同要经历12个步骤,而560个店铺的招商,可能需要面见1500个潜在租户。“去跟租户谈之前,就要想到可能会面临哪些争执,我们需要提前帮他们解决这些疑虑。我们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去说服一个租户”他说。

宜家基因

爱逛宜家家居顾客或许会发现,这里布局和一个购物中心非常类似,从卧室用品到厨房用具,涉及不同种类和大小的家具摆放,还要把它们做出能够引起顾客兴趣的销售组合。宜家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价格阶梯,比如一间温馨的卧室展示厅内,有上万元的衣柜,也有十几元的牙刷杯。这也是很少有人从宜家空手而出的原因。“英国宜家曾经做过一个活动,让顾客逛一圈,谁能不买东西还有奖励,结果最后没人得到这个奖励。”一个英特宜家的员工告诉记者。在一个商场,如果顾客花两百块钱买不到任何东西,也会流失很多人群。英特宜家为那些不是开车来的或者仅仅来看热闹的人群也准备了合适的商品。

宜家深耕中国的经验和跨国公司的人员优势都为英特宜家的发展带来不小帮助。交换员工是一个购物中心保持高水平管理运营的方式,因为在中国可能面临的问题其他国家已经发生过并有了解决方案。在英特宜家的中国总部,也有很多宜家的前员工担任重要位置。

第8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业、业态布局、动线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商业建筑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之一,按规模形态层级可分为商铺及商铺集合形成的带状商业街、单体百货楼或专业商场、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及预测报告2009-2011》中将购物中心定义为“单体形态的Shopping Center或Shopping Mall,即以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为完整功能的综合性商业设施”,其实在欧美商业发展早的国家,购物中心是指以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大型商业项目,是专卖店、百货店、超市等集合,可能配备一点餐饮,但只是辅助,而近年来,特别是在亚洲新兴市场,出现了很多包含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健身、教育文化等多种业态的大型商业项目,零售占比往往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将其称为商业综合体,以便与购物中心加以区分。如果一栋大型建筑,除商业以外,还带有办公、公寓、酒店、住宅等物业类型,我们称为城市综合体。但其商业部分是功能和流线最为复杂的部分。

近年来,我国商业项目建设量迅速膨胀,很多开发商都纷纷转型商业地产,动辄十万平米量级的项目开建,体量庞大,功能复杂,投资巨大,风险极高。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商业人气旺盛,经营火爆,而有的则冷冷清清,生意惨淡,甚至在一个商圈紧邻的两个项目,经营效果都差别巨大,业内有句话叫“隔街死”,形容马路两边的商业经营状况的差异,还有一句话叫“一步差三成”,指商铺的位置差一点,而营业额差距很大的现实。实际上,商业的租金收益差几倍并不稀奇,决定商业项目生死的奥妙在哪儿呢?选址、业态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和运营管理是决定商业成功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即可能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本文在规划设计层面寻找端倪。

任何建筑都一样,设计首先解决的是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对于商业综合体,业态布局和动线规划既是设计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是空间组织的提纲和线索。业态布局和动线规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抛开业态谈动线,也不能不考虑动线来布置业态。

一、商业业态归类分析

规划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建筑的各种功能空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绘出功能关系图。商业项目之不同,在于各种业态之间并没有直观的工艺流程的关系,甚至,大多数项目在设计之初,根本就没有确定设置什么业态,可能仅仅有个规模的限定,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对各种业态做到心里有数,了解各种业态的功能性质、对项目的价值贡献及各业态对空间的大致要求之后,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布局。

1、按功能性质分类

商业业态可以包括百货、超市、精品区(服装、箱包、珠宝、饰品、食品、化妆品、文体用品等)、专业卖场(家居、家电、建材、配件等)、生活配套服务(美容、美发、美甲,药店、花店、杂货店、干洗店、宠物店等)、餐饮、娱乐、体育、教育、休闲、文化……我们常把这些缤纷多彩的业态大体分为零售、休闲娱乐服务、餐饮三大类,这三大类业态的面积比例在商业综合体中往往各占约三分之一,并依据项目定位和经营情况略有调整。

2、按消费方式分类

我们一般把顾客的消费行为分为目的性消费和随机性消费,对应业态,可视零售百货、生活配套、小型餐饮等为随机性消费业态,一般要求要有良好的可达性和外展面;其余业态如超市、酒楼、娱乐、健身、教育等为目的性消费业态。

3、按消费层次分类

可划分为从日常必须性消费到奢侈性消费的若干档次,商品可划分为民生商品、生活消费品、中档时尚消费、奢侈品等,对应百货的定位可以有大众百货、时尚百货,精品百货等,餐饮可以分为日常性的快餐、地方风味小吃、追求文化情调高附加值的西餐以及高端商务宴请为主的大酒楼。

4、按对项目的价值贡献

按业态对商业项目的价值贡献分析,可分为主题营造价值、品牌价值、租金价值、聚客价值。如国际一线品牌的引入给项目带来品牌价值的提升,而对大型超市更看重的则是其聚客能力。一般而言,业态的规模和品牌知名度与租金是成反比的:品牌知名度越高、规模越大,单位面积的租金越低。

二、业态布局原则

跟所有类型的建筑设计一样,规划要挖掘项目用地环境特点和优势,业态布局应与交通、环境对应。比如,将体现项目定位的主题性主力店放在比较醒目的区位,临主入口、主干道布置,餐饮则面朝景观等。除了这些基本规律,购物中心的业态布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合理分区

把复杂的商业综合体功能进行分解归类,做到分区明确,达到易于消费者识别和方便引导的目的。

(1)按性质分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商业也是一样,我们发现,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往往是同类业态聚集到一起――自行车一条街、五金配件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等,因为聚集效应能提供顾客同类商品多品牌的比较和选择,从而实现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商业综合体内不同业态类型对环境气氛的要求或者说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并置则显得格格不入杂乱无章。最基本的要实现动静分区,避免冲突干扰,动是指那些吵闹的运动、娱乐的业态,如滑冰场、电玩、歌舞厅等,静是指舒适安静优雅气氛的零售服饰、珠宝等。规划首先将业态性质归大类,比如万达广场的模式,一般会分成百货楼、娱乐楼,另外有些休闲配套类的归入时尚楼,或者叫综合楼,有的专门设个超市楼,如图1。

(2)按管理要求分区

业态的经营时间不同是硬性的分区要求:如有的超市开门较早,而餐饮、娱乐等业态关门则较晚,甚至24小时营业,应按管理要求相对集中,最好设有独立的退场流线。如图2,美国JERDE事务所设计的北京蓝色港湾,将酒吧集中到圆弧形的街道,餐厅则集中在另一个方向朝向公园布置。同为JERDE事务所设计的石家庄勒泰中心将特色餐饮、酒吧集中在项目一侧形成“庄里街”,娱乐业态的入口与之呼应,特别地设了一个室外的飞梯从庄里街地面直达位于五层的影城,见图3。

(3)按档次分区

一般规模的商业项目大体应该有一个目标消费群,该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对应的品牌档次相对明确,在一个商业项目内并存高档和中低档消费业态的并不多见,有些项目则因为规模较大,安排了不同档次的业态。这就必须注意加以分区,否则低端业态拉低了高端业态的环境品质,带来的无效客流也是对高端业态的干扰,如精品百货,不希望距离超市入口太近,特别是国际奢侈品牌,一定要独立一个区域,不受其他业态干扰。

(4)按租金水平分区

不同业态可接受的租金水平是不同的。超市行业的毛利很低,经营在于大客流和货品的快速周转,其能承受的租金低,一般设于地下或者位置不太好的区域;首层最好的位置都是给租金高的服装服饰珠宝;除大品牌的洋快餐外,餐饮的坪效较低,一般设于高楼层;大部分健身休闲娱乐业态的租金也不高,且多数属目的性消费,宜安排在较背的位置。在规划阶段,应依据用地条件,对各方位的租金进行预判断才能合理布置业态,并设计为相应的空间尺度和环境条件,比如与地铁相连的地下层,其租金往往不比首层低。

2、增强互动

分区是为了易于识别和引导,但也应适度,混合性是商业综合体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将商业综合体的各种业态视为一个生态群落,尽力创造多种业态共生的条件,从而促进消费,使商业综合体这个业态群落繁荣生长,具体来说,就是增强业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1)利用消费的关联性

正如影城的爆米花、KTV的酒水都是商家重要的利润点,这是利用消费关联的缩影。在商业综合体中,我们常看到娱乐与餐饮互动、儿童娱乐教育与儿童服饰和玩具零售的互动、运动健身馆与运动服饰和户外品牌的互动等形式。

(2)利用品牌的互补性

同一大类的商品或服务聚集在一起,在品牌档次、风格品味、目标客群年龄层次等方面的差别,有意识地组合在一起,以实现对消费需求的一网打尽。国外的一些品牌如ZARA,会伴生一些副牌同时出现,这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发展策略。

3、引导客流

利用主力店的布置最大可能地给随机性消费的商户带来客流是商业综合体规划的关键价值所在。将聚客能力强的主力店如百货、超市等设于主动线的两端,避免出现盲肠区;将目的性消费业态置于高楼层或角落位置,尤其像影城这样的大客流的主力店拉动客流。另外,从这一角度考虑,纯目的性消费的专业卖场如家居建材与购物中心的其他业态互动关系很弱,如果不为制造总规模、消化总面积,引入的意义不大。

4、顺应流程

从顾客消费习惯流程的角度考虑业态空间的安排,如超市需要与停车场及公共交通顺畅衔接,使小推车能到达车位,一般设于地下易于解决。石家庄勒泰中心是一个即将开业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不但有近20万平米的大商业,还有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高级公寓等物业类型,设计在商业裙房内嵌入了一个小教堂,将餐饮、酒店宴会厅、酒店客房和小教堂连接起来,设置为一条特殊的动线,使相关业态很好地满足了当今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婚礼庆典流程,又成为商业内一道亮丽风景。

三、动线规划原则

有了业态大体上的布局,就要以动线规划把业态空间串起来。一个商业综合体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客流、数以百万计的货品或服务及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在其中流动,因此动线设计是很复杂的。商业动线可以分为客流动线、车流动线、后勤流线、货品流线、垃圾流线等。动线规划是以尽量少地占用租赁面积的情况下,使人、车、物在商业空间内外有序流动,避免相互交叉干扰,还是提升商业综合体品质和价值的关键手段,主要依赖客流动线的组织。本文着重讨论客流动线。

1、有机疏解

商业综合体的客流量巨大,一个营业面积12万平米左右的万达广场,通过电子计数器统计的数据,日客流量在3万人左右,开业当天甚至达到20多万人。为避免客流过度集中拥挤,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合理地与外部交通衔接,使客流比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方位、各个楼层,同时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如深圳益田假日广场地下三层为两条地铁的换乘站,与益田假日广场商业零距离接驳,还设有大型公交换乘站,并利用地形南北高差使商业形成了多个首层。再如深圳万象城一端的下沉广场将客流引入地下,并给地下空间带来采光、绿化等条件,提升了地下的商业价值。

2、分类引导

客流动线规划要能够区分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层次的客群,既能使目的性消费客群迅速找到目的商家并经过更多店铺,又能使随机性消费客群享受逛街的乐趣,合理分散和引导人流,提高整体的租赁价值,不产生死角。垂直动线上随机性消费要用扶梯,并最好设有中庭,让人们能感受到各层的商业氛围,而目的性消费的业态则可以用垂直电梯直达。使用不同交通工具到达的客群消费水平不一样,例如上海国金中心为高端的商业项目,地下2层、地上四层,设计将出租车引入到地下一层,而地铁出站标高虽在地下一二层之间,却特意引入到地下二层。地铁客流以日常和快速消费为主,直接引到地下一层及以上的高端业态并无益处,与地下二层的超市、快餐衔接是合适的。

四、动线规划要点

除上述一般规律,商业综合体客流动线设计归纳起来还有以下几个要点:

1、方位感

优秀的购物中心内部空间设计应该是既丰富多彩又浅显易懂的,如果顾客在体验新奇的同时,也失去了方位感,就会产生烦躁情绪,不愿多停留而专注于识别找到出口。在方位感认知上,设计应力求通过空间自身来引导,导向标识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应尽可能简洁而不过多吸引顾客的视线。方位感是顾客对方向和位置的两方面感知。商业的动线应该以一个清晰的公共空间骨架穿起经营空间,明确各入口、主力店之间的对应关系,使顾客容易掌握大的方向,再赋予不同区域、不同楼层各自特点,利于识别自身位置。主动线设计既不能太直,也不能曲折过多,可以通过设置中庭提示方位,但中庭又不可多而相似,如图7,上海龙之梦购物中心内部空间有三个形状类似的中庭,顾客很难分辨。弧形动线设计要在可视性和引导性方面取得平衡,透过圆弧形动线能让顾客更容易看到较多的店面,也要方便顾客知道自己所在位置,又有步移景异、柳暗花明的感觉。这种动线布置简单易行,比如深圳万象城、花园城中心都是这种布局。但如果动线曲折过多,则容易让顾客迷失,如图8日本福冈的博多运河城,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经典购物中心案例,但笔者发现,客流主动线曲折过多,弧度都较大,而且有很多分支动线,整个项目逛起来很让人晕。如果项目用地进深很大,不得不采用双通道,则要分主次,主通道的尺度要足够强势,而主次通道的联系也紧密,顾客可以根据与主通道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自己的方位,如上海证大广场,见图9。我们也可以视北京SOLANA蓝色港湾中间的下沉广场为主动线,而那个穿梭在周围主力店间隐藏的“8”字为次动线,可以看到,因这个8字动线在很多节点与中心广场相互渗透,人们借助与中心广场的对应关系很容易确定自己的方位,找寻自己要去的地方,这种方法在较大规模的购物中心规划中可谓屡试不爽。

2、均好性

实际上,均好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是标准的百货布置,也存在边厅、中庭次边厅、中岛不同位置的价值梯级。北京三里屯Village项目是一个开放式街区的布局,流线较为自由、匀质,但是明显存在不同位置商户经营状况的差异。这里谈均好性,主要强调的是动线组织不能产生遗忘的角落,即经营死角。好的内部交通设计能使不是处于“金角银边”的商铺,也能得到充足的客流。对于进深比较大的区域,设计如果仅仅采用一条支通道引过去,即所谓的盲肠路,往往起不到效果,就容易产生死角。一般,对于主动线无法照顾到的区域,可以安排一些主力店。也可以通过空间设计将客流吸引到纵深区域,比如澳门威尼斯人酒店,是一个庞大的集酒店、娱乐场、购物中心等多种物业的综合体,单层面积达10万平米左右,如图11,其动线组织通过位于中心的漂亮中庭将人们引到中心,成为贯通多种业态的枢纽。提升高楼层的商业价值是均好性的重要课题。中庭是垂直交通组织的关键点,也是步行空间的序列,这里人流集中、流量大,最有可能鼓励人流上行。通过扶梯、电梯造成花洒型人流组织,例如香港郎豪坊购物中心的通天梯就将顾客从4层输送至12层,再让顾客顺着螺旋形的动线而下。富有趣味的垂直交通工具,玻璃观景电梯等,能在中庭空间创造活力和动感,常常会激发购物者登高的欲望。上海正大广场是高达10层的购物中心,宽敞、丰富的主通道内台阶、扶梯和错动的桥将人们自然地引到高楼层,使位于6层以上的商户经营得都非常好。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手法:像博物馆一样规定了路线让顾客浏览所有商品,多出现在专业卖场,如大型家居连锁宜家。这种单向性流线在商业综合体中应谨慎采用。

3、连续性

指的是动线上商业气氛的连续性,上述均好性如果出问题就影响到连续性:一旦购物中心出现死角,商户经营不下去而关门,该区域的商业气氛将大打折扣,商户关门就像瘟疫一样向周边蔓延。动线的连续性关键在于动线走向与业态配置使空间氛围连贯、渐变,体现出商业空间组织的逻辑,表现出来的就是动线的界面:店面、橱窗展示的设计要连贯并且协调,不宜有超过10米的实墙面,不要连续几个大的商户占了太长的界面而显得枯燥,不要有完全不相关甚至排斥的商户相邻布置在主动线边,更不要阴阳街的出现即通道只有一面店铺。不同的业态展示的方式不一样,比如橱窗照明亮度高(800~1000Lx),色温也偏冷(约4500k),而餐饮区的亮度和色温都偏低,两者紧邻,就显得凌乱无序。在垂直动线上,现代商业建筑通过中庭将各个楼层的商业功能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展示出来,通过舒展的视觉效果,营造剧场式的卖场效果,吸引消费者步入更高的楼层进行消费,同样需要注意效果上的连续和渐变,构建从首层到顶层的有序地商业动线逻辑。

4、舒适性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商业项目越来越多,舒适性已经成为购物中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客流动线充分体现对顾客的关怀,以方便顾客为第一要务。首先,动线设计应对客流规模有清晰的预判,避免瓶颈的地方过于拥挤。比如超市的入口缓冲区域应该有多大,超市的存包、手推车设在哪里,采用扶梯还是自动步道。再如影城的大堂面积标准,散场通道的宽度等。在恰当的节点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免费休息区或者咖啡吧、电梯厅、卫生间、母婴室、吸烟室的设置等细节都体现了人性化关怀。过去为争取客流经过更多的店铺故意将有消费关联的主力店布置得比较远,新的设计理念已经在强制性引导与自由选择的舒适性方面重新寻求平衡,从自动扶梯的设置上就可以读到这点:平行式扶梯使连续上下楼层的顾客在每一层都必须绕个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顾客尽可能经过更多的商铺,但在日本的商场,因为楼层数多的原因,基本都采用剪刀式扶梯设计,使顾客跨越楼层更方便,反而更增加了顾客返回的可能性。来自瑞典的国际连锁家居卖场宜家采用单一引导动线的设计,非常高效,在空间安排上处处体现了以顾客为本的舒适性一面:如顾客首先会经过一个大堂乘扶梯到达顶层,在扶梯缓缓上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关宜家商品布局、促销等信息,让顾客心里有数。推上购物车,顺着指引进入商品展示区,安排有各式样板间,可以自由组装的家具模块,让顾客体验DIY的乐趣,大件商品只需记下货号便可到后面的仓储区自取。中途安排一个大的自助餐厅,喝点咖啡的时间可以回味一下经过的商品,细细打算一下要买什么,再次进入商品展示区进行挑选大战。然后到达仓储区,按货号找到自己的商品,这种提倡自助的理念因高效灵活和环保被顾客广泛认同。出了收费口,很多顾客已经疲惫并且腹中饥饿了,正好就可以在一个开放式的自助快餐厅试试瑞典风味。在餐饮区稍稍休整之后,可以推着小推车直达地下车库或出租车站。整个流线张弛有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调整,宜家的动线设计手法臻至成熟。

5、尺度感

这里主要指动线空间尺度的视觉感受。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不同业态区域要规划合理尺度的购物通道,避免客流高峰时过于拥挤或由于通道过于宽敞给人冷清的感觉。主动线不可太长太直,使人望而却步,打消了往下逛的念头。商业建筑设计要了解基本的尺寸模数,比如,百货内部中岛区域的通道宽度一般在1.8~2.4米之间,精品街的宽度在6~12米,以利于人们观赏商品陈列并可在街的两边来回往复,商铺的进深以8~12米为宜。万达集团制定了万达广场主动线室内步行街的基本尺度标准,如图12,一般三层高,步行街首层层高为5.4米,二、三层层高为5.1米,走道吊顶下净高分别控制为3.6米和3.3米。通道净宽度首层为10~11米,二、三层16~17米,步行街楼板开口尺度以8~9米×16~25米为宜,这样可以使顾客看到各层精品店的店招。“桥”的间距在两、三跨之间,太远就影响顾客到对面去的欲望。回廊走道宽3.5~4米,在中庭周围走道净宽可适当加宽至5米。中庭的平面尺度: 双中庭要分主次,大的500~1000平米(开洞面积);小的300~500平米。这样的大中庭可以举办比较丰富的活动,比如名车展、T台秀、业余击剑比赛等。

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与定位招商之间是不断互动的动态过程,建筑师必须对商业业态的特点熟悉,才能实现既合理分区,又增强业态的互动,主动引导客流,又符合客流的消费行为模式。通过动线规划,达到商业内外交通的顺畅衔接,又能将大量客流分散到各层各角落,提升整体价值。客流动线要关注方位感,努力实现均好性,创造商业界面的连续渐变,以顾客为中心,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把握好空间尺度,高效而不拥挤,宽敞而不冷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进化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对商业项目的建造和运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也正给传统购物中心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商业综合体这种建筑形态不会消亡,而是会更加重视鲜明主题的营造和顾客的情景体验。本文所述的业态布局和动线规划的方法是商业项目设计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些,再结合主题定位,不断追求具有特色的空间效果,配合商业运营活动的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商业综合体。

【参考文献】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及预测报告2009-2011》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