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

第1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6]程永扬,王为,李小昱,等.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102-104.

第2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方法;学习能力;教学目标;主体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以及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更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教学环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同样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渠道。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3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中: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88-02

职业认同(careeridentity)是”职业对个人身份的重要程度”。可以将职业认同简单理解为:个体选择用“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正在从事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有研究证明,个人发展主动性,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环境探索均可以预测职业认同。另一方面,有关领域的研究还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指出,当个体处于变革的环境或者明显的与变革有关的外部,内部压力源时,其必须回答并解决类似于“此时职业认同的核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1],重新评估自己与职业有关的价值和理想;职业认同是在持续地与工作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的,一个在大学期间对职业生涯没有探索或者探索失败的个体,可能会在工作环境中平均挣扎6年~8年的时间。

2003年以来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初次就业者数量骤增,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且个体与组织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心理契约频繁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处于从学校环境到组织与工作环境,从学生角色到组织员工角色转变过程的年轻人,探讨“在面临工作压力源这一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个体通过何种途径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地探索并最终获得职业认同,以在渐进地适应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发展任务,进而实现与组织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既是个人发展核心,又是评估职业适应重要指标的职业认同,有必要在具体环境中,针对处于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深入探讨。

当今,医学研究生只是通过专业知识,英语及政治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而没有医德考核,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迹交往能力;有的心理素质差、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由于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也影响到医学研究生的自身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各种医德教育活动缺乏热情,而更多地把从医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缺乏责任感,不能做到真正尊重生命,不以病人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病人,对病人缺少很好的尊重和理解。

我认为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从招收医学研究生开始严格把关,以职业认同为基础选择学生

医学本身是门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生命,具有极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强调其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我国医学院目前招收临床研究生,只要考试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身体健康,入学后经过三年学习,均能拿到硕士学位,进入临床工作。而这些研究生中究竟有没有不适合当医生的,没有人过多考虑。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当医生的。曾经有临床研究生因为心理素质差,不适应医学工作,最后导致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无法完成,不能正常毕业。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一窝蜂申硕申博,研究生导师人数激增,导致一些医学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为此根本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只要考生够到分数线,就统统招进来。这对个人的培养,健康事业的发展都不利,因此学院应该严格挑选学生,真正把渴望学医,成绩优秀,对职业责任强烈认同的学生选。才能保证医学院校多出人才,并且能出好人才。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性,以自己的良心、责任和医术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在新型医学模式为主体的当今社会,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进一步明确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职业道德。

(一)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

培养临床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医生的职业责任心,荣誉感,职业尊严感。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许多人选择医学院校,是因为医学职业比较稳定,有一门技术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而没有把医学作为自己的事业看待,荣誉感很淡薄。新生入学以后,我们可以将职业认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开展起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是一门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专业,不容有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疏忽,将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邀请医院的相关资深医务工作者,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选择了医学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大概有80%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和责任心引起。加强临床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就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临床研究生一般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和第三学年进行临床实践工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何去爱病人,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相对较好。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其发展关系到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承载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很高,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就业生存压力,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功课方面与人竞争。如何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认同,提高其应对挫折、承受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自我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为全社会的健康事业贡献最大力量成为最近研究的热门。不少研究也发现,目前医学类研究生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及学习压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以主题教育,咨询辅导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的自我教育队,紧密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完善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适量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安排适当的讲座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抗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良好的心态是临床研究生工作学习的基础,只有做到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

(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临床研究生的治学态度

培养医学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也是职业认同教育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其科研成果主要针对未来的临床应用,直接面向患者,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难发现,不少医学研究生因为偷懒,耐不住实验的枯燥乏味,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有人花钱买实验数据,更有甚者请人论文,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诚信很重要。在临床实践方面,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分析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许多临床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而疏忽了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一年难得见导师几面。针对这种现象,临床科室可以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建立合理严格的规范化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一)医学研究生要树立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的思想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下那种只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医学比其他学科更要加强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临床研究生在全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人文精神。一个人只有学习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之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优良的品质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而各专业的导师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导师往往能够很好地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做课题,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关注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和做人上取得双丰收[1]。

(二)加强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建设,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尤其要突显医学特色,如南通大学一进门就有“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学校宣传栏里有最新的医学动态及优秀研究生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在浓厚的人文文化包围下,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整顿校园秩序,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明校风等活动,使医学研究生在清新优美的育人环境中,塑造美好心灵。

研究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医学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一段时候后又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因此整体的集体观念,参与活动的热情度大大降低。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集体比赛,来提高团体的凝聚力。还有些高校组织研究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了解自身优势,看到自身人文素质的欠缺从而主动加以弥补。通过社会实践,医学研究生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个人素质。

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可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第4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我国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教学资源不足,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不明确,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改革迫在眉睫。地方院校应从合理定位、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学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办学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法学教育空前发展。到2011年,我国现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700所,法学专业在校生40余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的办学成果。另一方面,与规模扩大成反比的是,法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日渐突出,法学专业已从几年前的“香饽饽”变为“就业老大难”专业,这在地方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对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剖析,试图寻找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一、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之困惑

1.教学资源明显不足

地方院校与部属重点院校相比,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反映在法学学科,就是与校内其他学科相比较,也属于弱势群体,教学资源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师资配备与图书资料两方面。

就师资而言,大多数地方院校法学院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借高校扩招东风而“升本”新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这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升本前的专科教师,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离本科教育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偏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法学专业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有的学校生师比竟高达25:1。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院校追求“大而全”,盲目上专业,随后投入却跟不上,尤其表现在图书资料方面。很多学校法学专业图书很少,加之法学学科分支较多,所需专业资料更是让图书采购人员无从下手。仅是经典法学原著一项,在众多地方院校图书馆或资料室中都并不多见。

2.办学定位不明确

法学本科教育何去何从?应将法科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服务面向应该如何定位?这是近年来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少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中,把“法学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力图将办学定位与重点高校看齐,意在培养学术型人才[1]。这显然忽视了自身办学历史、生源情况及教学资源等客观实际因素。事实上,就地方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而言,以司法考试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地方院校所明确且践行的办学方向。

3.服务面向不清

高等学校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主要任务。换言之,高校办学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那么,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服务面向应该如何定位?是主动应对地方需求,还是消极、被动回避这一问题?目前看来,由于不少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性质较为模糊,且受历史因素影响,其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尚显不足,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很少主动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部门的需求,服务面向模糊不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必然导致其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而不断失去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失去其应有的市场份额,危及其自身的发展。

4.教学模式滞后

办学定位不明确,反映到教学上亦是问题不少。很多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办学思想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司法考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少学校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忽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近年来在司法考试的“检验”中,这些学校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屡屡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必要性

1.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生存发展,决定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以学生就业状况为重要考核指标。而法学专业更具有特殊性,其职业要求往往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前提,如此一来,学生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也就成为检验学校法学教育成败的标准之一。目前,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空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已成必然。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国法律职业缺口仍然较大,现有法律职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在各地方院校所在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而言,这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机遇所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调整自身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将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纸面上的法,更要了解和把握现实中的法,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法制建设情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讲授,既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对于师资力量较弱、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地方院校来说,转变办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负责任的表现[3]。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转贴于

三、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1.明确培养目标

现阶段,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这三个层次的法学教育,有着各自的历史使命和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法科人才的要求提高,法学专科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并将逐渐淡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放大和就业压力的巨增,致使很大一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从事理论研究的法科学生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而作为基础性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对其定位历来众说纷纭。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法学本科教育理应归属于通识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是其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法学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密不可分。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无论是从事具体法律事务还是从事学术研究,相关教育与职业发展都与法律实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到地方院校,其培养的法科学生除了极少数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司法考试走向社会,从事各种法律实务及相关工作。因此,地方院校应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方向就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保留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职业教育成分,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由此指导并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2.确定服务面向

服务面向也是高校办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地方高校大多为省属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其性质决定了必须要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与支持的可能,明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具体到法学本科专业,则必须放弃盲目追随重点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办学思想上突出鲜明的“地方性”,结合地方实际,主动承担为当地培养法律专业急需人才的任务,主动融入本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科技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其应有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强化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充分利用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服务”与“依托”方面努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2]。这样就可以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不断获得地方更大的扶持和资助,进而扩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形势下,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当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改革的关键点。地方院校在确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区域特征,结合法律及相关行业特点,分析职业和岗位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并确定教学内容。在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完整性的同时,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增加应用性内容;要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还要把法律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4.改革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法”,由此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社会建设情怀。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效果参差不齐[4]。对地方院校而言,如何克服当前案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足,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应有功能,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实践教学。法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为此,地方院校在反思并重整案例教学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发展水平,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诸如见习、实习、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开展法律咨询及服务等方式,多方面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解释进而使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总之,地方本科法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为此,地方院校应从合理定位、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学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办学之路,扩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学科专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复新.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72.

[2]唐华生,何霖.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研究[J].西华师范学报,2006,(4):92.

[3]张建文.叙事民法学的构想与路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4):152.

第5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一、情感式教学法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情感式教学法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一学生对于高中知识具有一种好奇感与新鲜感,不过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时需要物理老师采取情感式教学法进行教导学习,对高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和毅力等进行培养。物理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死板的教法及唱独角戏,尽量生动形象地描述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耐心地回答。某些老师由于没有耐心,对于学生的问题通常会不屑一顾,尤其是从高年级转向低年级教课的老师,总认为学生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以前课上讲过等,批评学生“以前上课怎么听的?”“如此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脑袋装什么了?”等等。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受到打击。老师应该耐心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对于认真听课的学生,需要善意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多思考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在课余时间可以与物理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交谈,注意倾听他们学习物理的感受和困难等,多给予他们鼓励,并和他们一起分析导致学习差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采用情感式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首先,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加速度,力、质量有什么联系呢?”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回答该问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待到学生知道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存在的联系时,老师让学生自行分组设计多个实验方案,利用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猜想的结论。接着学生纷纷将自己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列出,其中有保持质量不变,继续改变力的大小,从而将加速度测量出来,即可说明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关系;接着保持力不变化,将质量大小继续变化,然后将加速度测出,即可说明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关系;或者是给予某一物体进行施加力,并将加速度测量,接着把力和质量进行改变,再次把加速度测量出,最后分析三者的联系等。这时,老师接着鼓励学生结合这两种方案进行验证,并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方法”这一重要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4]。教师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不但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研究规律等,逐渐形成以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学生从熟记知识学习逐渐转向感悟知识学习,这样他们就不用被动学习,而是主动探究问题学习,从学会转为会学,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直观式教学法

人在认识某事物的本质规律时,往往是从认识生动形象的现象开始的。为了激发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直观式教学法[5]。所谓直观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板画、演示实验、实验课,以及生动形象比喻等,将知识形象化、详细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老师在给予学生讲述加速度的含义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加速度就是表示速度大小的物理量,它与速度有一定的联系。这时,老师需要加以纠正,指导学生观察摩托车起动与刹车的具体过程,同时利用秒表计时,车在第一次加速时,在1min内,速度从0km/h加速至35km/h;第二次加速时,在4min内,速度也是从0km/h加速至35km/h。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观察车两次的变化及车两次刹车的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有相同的变化速度,但是有不同的速度变化快慢,然而表述速度变快慢的物理量才是加速度的基本含义,和速度大小没有任何联系[6]。可见,直观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新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4):23-34.

[2]何念平.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浅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5(03):76-80.

[3]祁永喜.高中物理教学低效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6(52):80-90.

[4]张辉.高一物理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0,8(30)34-40.

第6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医学信息 集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4-01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数据也在发生着增长,而由于医学信息的特殊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当前的管理方案需要进行革新,将信息集成技术以及新集成相关领域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出现了很多的信息集成技术[1]。而采用计算机云技术将医学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为当前的医学信息集成方法提供了新的信息管理思路。因为计算机云技术是一种虚拟的模拟技术,将数据存储到一个客户端,然后客户需要使用其里面的数据时,则要对其数据进行调取,通过云计算客户端提供的信息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

1 信息集成

1.1 信息集成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集成从以前的纸质文档逐渐变为当前的电子文档,因为电子文档在管理上较为简捷,而且不易损坏、携带方便。医院的信息管理则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对医学信息管理,但是每个医院的信息资源有限,而且未能与外界的新技术进行及时接轨,这样就对医学信息的传播起到的抑制作用。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采用云计算实现对医学信息的集成,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医学信息的共享,而且还能较为有效的实现对医学信息的传播。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查询数据库中的医学信息,从而实现了医学信息集成的高效性,同时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web服务就可以调取云计算端的医学信息数据,这样以数据查询以及网络通信实现对数据的调取,从而获得云计算端存在的医学服务信息[2]。

1.2 医学信息集成。医学信息的集成需要特殊的标准进行约束,同时其标准还有确定医学数据的传输协议,将医学信息以固有的格式和顺序在医院的管理系统中进行传递。通过云计算的集成,可以有效的规范医疗服务,还能够将医学信息实现相互交流。现在主要的医学信息集成是医院信息系统以及放射科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然后依据网络协议实现医疗诊断和信息的综合分析。将主要的信息进行数据传输、采集、交流和存储,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采用因计算对医学信息集成,将医学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采用数据库技术、影像传递技术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等实现信息集成。

2 云计算

2.1 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初步提出是Google总裁在描述Google Docs的实现模式上所运用到的词汇,从此云计算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曾经有人定义云计算为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将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服务平台以及具体服务进行抽象化。云计算的规模很大,而且还能够进行扩展,它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按需交互,即按照用户的需求,然后在云计算端寻找相应的数据服务,将服务数据传递给用户,从而实现云计算服务。云计算中包含了重要的资源,其主要包含了存储设备、服务器、网络、应用程序以及服务,这些都最优化管理以及最少提供商干预下实现快速提交和注册。云计算技术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其中主要的支持技术为虚拟技术、并行和效用计算、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负载均衡技术以及网络存储技术等,由于这些技术的支持确立了云计算的高可靠性、超大规模、抽象化、高扩展性以及按需服务性的特点[3]。

2.2 云计算类别。针对云计算的分类主要可以按照服务模式、部署方式进行分类。按照部署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目前比较典型的公有云有无锡计算机云中心以及Google App Engine,Amazon EC2,IBM Developer Cloud,这些公有云所提供的资源可以应用到平台、程序以及基础设施中。私有云则是在团体或者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计算机服务模式,不会对公众开放,仅仅对特有部分人群进行开放,私有云在降低IT结构的复杂程度上具有很高的服务管理能力,使得私有云中数据库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变化,确保有效信息的安全性。混合云则是以特有的标准将私有云与公有云进行组合,每种云要保持相对独立,混合云可以有私有云上的安全保障,同时还能有公有云上的资源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在内部资源不足时需要在公有云上进行资源扩展,那么则需要相对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从而达到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4]。

3 小结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促使当前的医学信息的采集也逐渐走向云技术,并且以web服务技术来将不同的医学服务进行封装,封装过程中按照不同的逻辑实现对其有效封装,同时将多个服务进行组合应用,将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不同的医学描述来进行信息传递。将整个服务解析为云计算集群之上,采用系统文件分布式传递,并且以分布式计算框架来对医学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整个医学采集信息的可靠性。云计算上的任务调度,主要是通过Hadoop集成群实现,将调度的策略应用到整个云计算系统的线性运行之中,将异构的云计算集群以节点性能的不同来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来满足不同需求上的程序运行效率。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扩大医学信息的集成,目前对于医学服务的封装还存在着很多格式上的难点,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处理,解决相应存在的问题,目前采用云计算来实现医学信息的集成,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 黄庆藏.基于云计算的医学信息集成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2] 叶蕾,黄庆藏,于明远,俞栋辉.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医学信息集成[J].电信科学,2011,12:12-16

第7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段一娜 承德医学院预防教研室 067000

【文章摘要】

目的:分析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采

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成效。方法:

选取我校预防医学课程护理学专业

学生83 名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

实验组42 人,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参考组41 人,采用讲授式教学法,

应用考核的形式观察两组试验后教

学效果。结果:试验前,实验组与参

考组分数无明显差异;试验后,实验

组分数(83.2±7.2) 分,参考组分数

(64.8±9.5) 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参考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参与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

到教学活动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

趣,又培养了其实践操作能力,教学

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预防医学;教学;应

用研究

0 前言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以改进人类生活

条件与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科,是培养

具备综合卫生技能水平医学生不可或缺

的课程。当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

对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

为了满足将来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不仅需

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树立良好的专业素

质,培养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操作水

平。因此,教师在授课中,除了教授给学生

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需将知识点与实

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联系当前人们关注

的健康问题与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充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医学技能为目

的。要完成该目的,可通过在预防医学教

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来实现。作为一种

以合作为教学方式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

法将学生作为核心,运用生动形象、灵活

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既提高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又有利于学生

领悟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

应到实际当中的能力。下面,将选取我校

预防医学课程护理学专业学生83 名作为

试验对象,分析参与式教学法实际运用到

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预防医学课程护理学专业

学生83 名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42 人,参考组41 人。两组学生均

参与式教学法在预防医学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段一娜 承德医学院预防教研室 067000

为同一年级,平均技能水平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为确保教学质量,两组学生除采用教

学方式存在区别外,均全部使用同一版本

教学教材进行教学,教学标准、教学考核

与教学内容均以国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

划为标准。实验组42 人,采用参与式教学

法。具体实施:首先将学生随机分为6 个

小组,每组7 人,再从7 人中选出1 人作

为该组代表,负责展开小组讨论工作,讨

论结束后,由组代表在课堂上说明小组讨

论结果。授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做

好预习准备工作。授课时,教师向学生们

陈述该次课程内容与学习标准,因课前经

过预习,学生很快就能领会教学内容,而

后教师再依据教材知识点提出一系列具

备合理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并让各个小组

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

探究与团队合作的方式找出问题的解决

方法与相关的理论依据。在小组进行讨论

时,教师应适当给予指导和辅助,并对小

组讨论结果作出总结性评估,课堂结束

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对课程内

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理

解。对照组41 人,运用常规讲授式教学法,

具体实施:教师以讲台、黑板及教学教材

等作为教学工具,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

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1.3 判定标准

试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一次

考核,考核内容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判定标准由具备丰

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协助制定,总分100 分。

理论知识判定标准:首先向学生提出实际

案例,然后让学生针对该案例列出所有可

实施的解决方法,对其列出方法的有效性

与可行性进行判定(20 分)。实践操作判定

标准:根据解决方法,对学生的实行效率

(20 分),实行结果(20 分),实践技能(20

分)及最后的分析报告(20 分)进行考核。

最后根据两组学生试验前后的考核成绩

判定教学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 统计学软

件进行处理,平均分数使用(±s) 作表示,

并采用t 进行检验。当P<0.05 时,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学生均在试验前与实验后进行

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试验后, 实验

组分数得到显著提高,参考组则无明显变

化,两组分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参考组试验前后平均

考核分数对比

注:试验后,实验组分数明显优于参

考组(P<0.05)。

3 讨论

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能够表

现自我个性与见解的平台,营造出和谐、

民主的教学氛围。把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

中学习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

动性。

参与式教学法虽然能够有效提升教

学效果,教师在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问题:(1)为避免因学生人数过多导致课

堂秩序被扰乱,引发混乱,进而影响教学

质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班级人数应以

40 人左右为佳,同时,教师应针对课程内

容使用参与式教学法,实践性越高越好,

因此对于预防医学中的统计学教学不建

议应用该教学方法。(2)区别于传统的讲

授式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

要求较高,既要求其具备优秀的实践应用

能力和丰富的知识,也要求其拥有良好的

协调管理和组织能力。教师需对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且为防止学生产

生消极情绪,不可以强硬态度给予否定,

而应以缓和的语调对学生进行引导。此

外,为了避免学生发言时情绪过度激动而

引发课堂混乱,各小组必须指定一名代表

作发言人。(3)由于参与式教学主要是以

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在

分组前,教师应首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技

能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使用随机化

方式进行分组,从而防止出现组间学生学

习能力差异较大的情况。(4)参与式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过程需要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分析并思考问题,因

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当前

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以保证问题具有

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解决问题的时间

与空间。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有

充裕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最后的理论说明,

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督

促学生进行预习与复习,以最大限度提高

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申武. 如何加强预防医学教学

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 预防医学

论坛.2011,17(05):475-476.

[2] 解萍. 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改革

的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11,32(06):967-968.

[3] 袁郝郝, 赵丽. 护理专业预防医

第8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迁移理论 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应用措施

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或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分为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正迁移和不利影响的负迁移。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的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完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习正迁移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及以学生的化学综合水平。

一、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演绎能力

“演绎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规律、理论,将具有相关联系的新旧知识进行类比,使学生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物质性质有清楚的认识,以获得牢固而有系统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电解池”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性质和能量转化等进行比对(如下表)。

教师运用“演绎”的教学方法,以图表的形式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和区别详细清楚地列举出来,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效果显著,并且可以利用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加深对电解池的理解和记忆。

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的时候,要善于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连接的纽带,以帮助学生的认知顺利的从原有知识结构过渡到新知识结构的构建上。例如教师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可以从初中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从化合价升降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讲解,最后迁移到用物质电子得失的观点去阐述说明氧化还原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广义的氧化还原概念。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很好的消除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产生的困惑和混乱的感觉。

教师还要抓住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正确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新旧知识的辨别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苯的衍生物的时候,可以从苯入手,分析其化学键的构成、苯的性质和苯的化学反应等,进而由此及彼,进行苯酚的教学。从苯酚的结构中有羟基,联想到其与醇类有相似的性质,苯酚的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其羟基对苯酚的取代反应会有影响。教师将物质的相似性的进行横向比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醇类、苯类和酚类的性质。

三、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促进学生跨学科迁移

高中化学知识复杂而琐碎,与物理、数学和生物等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善于将化学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还要重视化学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学生掌握的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在学习化学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反应热”的时候,可以利用某具体化学反应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度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计算,以对反应热有更具体和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与物理教学中的做功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又如教师在讲解“电解质溶液”的时候,在分析溶液所具有酸碱性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化肥与土壤溶液的PH值变化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改善土壤酸碱性的具体措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白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又将学生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红缨.类比归纳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2(05).

[2]周建国,陈煦.学习迁移理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3]王祖浩,朱大辉.“迁移”教学方法论初探――论化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有效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03).

第9篇:预防医学研究方法范文

校际协作学习研究过程中的策略

1.实施网络自控管理

本策略的目的是提供保障协作学习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实施的第一步是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属于本课题控制管理的“在线会议室”,从而为主持校和参与校集体制订实施方案提供高效的交流手段;第二步做法是开发设计并制作《饮食与营养》课题专题网站,进一步优化信息环境;第三步借助“企业BQQ”,进一步优化开展网络协作学习的在线交流功能。

2.采取化整为零策略

此策略是为了提高校际协作学习功效,解决《饮食与营养》课题活动因成员多而时间难以统一这一矛盾而设想出来的,我们称它为自由组合“化整为零”策略。即在21个成员学校中,根据地区的差异,按照相同学段,由3~5所学校自愿组成一个“协作体”,每一协作体选取一个组内“召集学校”,“召集学校”负责传达《饮食与营养》主持学校的活动方案,并制订本组网络交流学习活动内容和交流时间,采用BQQ网络会议室,进行群体或一点对多点的学习交流。除了统一时间外,学生业余时间还可利用BQQ或e-mail进行点对点自由协作交流。这既解决了人多时间难于统一的矛盾,又增强了协作学习成效。

3.组建策划与协调的教师共同体策略

本策略就是在上述几个协作体中,以我校所在的小组协作体为核心,以这些学校指导教师为骨干,充分发挥各协作学校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建立策划具体活动方案并指导实施的共同体。同时,在我校所在协作体学校内先行示范,再行推广,保证了每月方案决策的正确性。

4.实施多种模式并举策略

“多种模式”是指实践中归类整理出的“实践――网络”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在线会议室”模式、“论坛”学习模式、“档案评价”学习模式等。“并举”是指在开展校际协作学习过程中,不是采用一种操作模式,而是根据校际协作学习的主题、内容的需要、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同时运用上述多种学习模式,开展校际协作学习。“多种模式并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认知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展,以达到提高协作学习和差异性学习效度的功效。如课题开展中,以“认识、理解《饮食与营养》”为主题的《走进餐饮酒店》学习实践活动;以“中外饮食比较”为主题的《肯德基调查》实践学习活动;体验“地方饮食特色”的《小小餐饮师》实践学习活动等。在采取“实践网络”模式后,还采取了“网络探究”模式和“在线会议室”模式、“论坛”学习模式、“档案评价”学习模式等。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了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导,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具体运用了下列做法。

1.坚持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鉴于本课题是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因此,坚持系统科学方法理论的指导,更具有其特殊意义。

(1)我们把“饮食与营养”这个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考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的作用。

(2)研究中既着力考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依赖关系,又要考察当其中某一要素改变的情况下,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对象功效状况,总结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系统整体的最佳效果。

2.在实施层面上的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

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关注了三个要素。

(1)主题:主题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研究主题(即课题),第二个层次是任务主题,第三个层次是操作性的主题,称为学习主题或活动主题。以主题为轴心是指以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主题为轴心开始。

(2)活动单元:是指围绕着活动主题而开展的步骤环节。每一个活动单元对应着1~2种研究方法。

(3)循环单元:是指以主题为核心的单元。就本课题而言,每一个循环单元都要围绕着主题这个轴心,策划安排多个活动单元。每一个循环结束,又都要总结反思,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就在于三要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研究方法是以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出现的,它们共同实现逐步递进的主题研究目标。

3.在操作层面上的程式操作法

在具体研究的操作方法中,有较为明显的操作程式的方法为程式操作法。它是研究活动中观察的基础单元,它的新体现在以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协作成效为目标。我们在课题中运用了以下三种操作法。

(1)实践感知法。围绕共同的学习主题,通过开展实践(社会的或自然的)活动,以自身的体验感知(含网络)和网络交流为依据,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方法。特点:要经过调查或协商,策划共同的学习主题;要设计活动方案和严密的实施计划;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实施。操作程序:主题――实践――网络――意义建构或目标达成。此方法是贯穿课题研究始终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在各个学习实践活动中都有体现。

(2)网络探究法。这是在课题研究中一种以网络活动为主要特征,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的研究学习方式。即围绕主题,先在网上开展活动,再实践感悟(有时不经过实践阶段),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特点:确立学习主题,设计周密的学习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先以个体形式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形成作品后再进行群体的交流展示活动;要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依托,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学习者不会在网络海洋里迷航。操作程序:主题――网络(搜集素材――主题探究――形成作品――交流展示――学习差异)――实践――意义建构或目标达成。

在《饮食与营养》课题组于2003年8月份的学习主题“探求地方菜系(全国菜系)的起源、发展与特色”中,我们以“徽菜”菜系的探求为主题,组织开展《网罗安徽名菜,培养爱皖情怀》学习活动就是一例。

(3)“在线交互”法。这是依托网络工具平台而开展协作学习研究活动的方法。如“RTX”通信平台、“电子学习小档案”平台等。前者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开展,后者是以自我评价和交互评价的形式开展。在操作中一般由主持方提出议题,然后各协作学校成员登录专用区域,围绕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交流学习心得,展示成果,自我或相互评价,以达成共识或共同提高的目的。特点:要有中心议题和主持者(发起者);要有一个约定的能够容纳一定人数的专业平台(“在线会议室”平台或“学习小档案”平台);“要具备抗干扰(外人不能进入)功能;要具备传送图片、自动记录与资料查询等基本功能;要求协作体成员都准时在线。操作程序:中心议题――平台交互(交流)――形成共识(意义建构)。

在《饮食与营养》课题研究实践中,以在线会议形式使用最为频繁,在研究活动开展前的确立主题、制订方案,开展中的交流进程、展示作品、协作学习,开展终结的评议活动或成果评价等,都有体现。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突破束缚,为课改注入新活力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研究”的实施,是在我国第一次开展校际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突破了单一的封闭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成功地付诸实践。它为全国大规模开展,建构了校际协作学习模式、探索规律,提供了经验和方法。同时,它为基础教育改革开展综合课程学习提供了新思路。

2.更新观念,为课改另辟蹊径

《饮食与营养》的综合学习课程,不但有计划方案、活动目标,还有检测评价等严格的程序要求。围绕《饮食与营养》的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研究,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使实验班的综合活动课真正活起来,也实实在在地动起来。通过对实验班课题组的学生两年多的观察,学生不仅在认知能力、创作能力、参与能力、表现能力、自律能力和情感方面,比同年级其他学生进步大以外,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3.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突破

(1)评价理念的创新。“电子学习小档案”平台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成绩等级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方式,注重了纵向成长的比较和学习过程的反思。这种评价,是评价理念的创新和突破。“电子学习小档案”,记录着网上学习的点点滴滴,不时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会使学习者在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同时,激发上进求知的欲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