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纳米技术的用处范文

纳米技术的用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纳米技术的用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纳米技术的用处

第1篇:纳米技术的用处范文

纳米材料在结构、光电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诱人特征,引起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和化学家的浓厚兴趣。80年代初期纳米材料这一概念形成以后,世界各国对这种材料给予极大关注。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它在化工生产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1.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催化剂在许多化学化工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控制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大多数传统的催化剂不仅催化效率低,而且其制备是凭经验进行,不仅造成生产原料的巨大浪费,使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污染。纳米粒子表面活性中心多,为它作催化剂提供了必要条件。纳米粒于作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效率,控制反应速度,甚至使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也能进行。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速度提高10~15倍。

纳米微粒作为催化剂应用较多的是半导体光催化剂,特别是在有机物制备方面。分散在溶液中的每一个半导体颗粒,可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短路的微型电池,用能量大于半导体能隙的光照射半导体分散系时,半导体纳米粒子吸收光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与空穴分离,分别迁移到粒子表面的不同位置,与溶液中相似的组分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

光催化反应涉及到许多反应类型,如醇与烃的氧化,无机离子氧化还原,有机物催化脱氢和加氢、氨基酸合成,固氮反应,水净化处理,水煤气变换等,其中有些是多相催化难以实现的。半导体多相光催化剂能有效地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纳米TiO2,既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又能耐酸碱,对光稳定,无毒,便宜易得,是制备负载型光催化剂的最佳选择。已有文章报道,选用硅胶为基质,制得了催化活性较高的TiO/SiO2负载型光催化剂。Ni或Cu一Zn化合物的纳米颗粒,对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氢化反应是极好的催化剂,可代替昂贵的铂或钮催化剂。纳米铂黑催化剂可使乙烯的氧化反应温度从600℃降至室温。用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优化反应路径、提高反应速度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催化科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很可能给催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2.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和结构的特殊性,具有一般材料难以获得的优异性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表面涂层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为表面涂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材料的功能化具有极大的可能。借助于传统的涂层技术,添加纳米材料,可获得纳米复合体系涂层,实现功能的飞跃,使得传统涂层功能改性。涂层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涂层和功能涂层。结构涂层是指涂层提高基体的某些性质和改性;功能涂层是赋予基体所不具备的性能,从而获得传统涂层没有的功能。结构涂层有超硬、耐磨涂层,抗氧化、耐热、阻燃涂层,耐腐蚀、装饰涂层等;功能涂层有消光、光反射、光选择吸收的光学涂层,导电、绝缘、半导体特性的电学涂层,氧敏、湿敏、气敏的敏感特性涂层等。在涂料中加入纳米材料,可进一步提高其防护能力,实现防紫外线照射、耐大气侵害和抗降解、变色等,在卫生用品上应用可起到杀菌保洁作用。在标牌上使用纳米材料涂层,可利用其光学特性,达到储存太阳能、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材产品如玻璃、涂料中加入适宜的纳米材料,可以达到减少光的透射和热传递效果,产生隔热、阻燃等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已研制出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纳米涂料,所应用的纳米微粒有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这些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在室温下具有比常规的氧化物高的导电特性,因而能起到静电屏蔽作用,而且氧化物纳米微粒的颜色不同,这样还可以通过复合控制静电屏蔽涂料的颜色,克服炭黑静电屏蔽涂料只有单一颜色的单调性。纳米材料的颜色不仅随粒径而变,还具有随角变色效应。在汽车的装饰喷涂业中,将纳米TiO2添加在汽车、轿车的金属闪光面漆中,能使涂层产生丰富而神秘的色彩效果,从而使传统汽车面漆旧貌换新颜。纳米SiO2是一种抗紫外线辐射材料。在涂料中加入纳米SiO2,可使涂料的抗老化性能、光洁度及强度成倍地增加。纳米涂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为涂层技术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也将推动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3.在其它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精细化工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领域,产品数量繁多,用途广泛,并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纳米材料的优越性无疑也会给精细化工带来福音,并显示它的独特畦力。在橡胶、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纳米材料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橡胶中加入纳米SiO2,可以提高橡胶的抗紫外辐射和红外反射能力。纳米Al2O3,和SiO2,加入到普通橡胶中,可以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介电特性,而且弹性也明显优于用白炭黑作填料的橡胶。塑料中添加一定的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塑料的强度和韧性,而且致密性和防水性也相应提高。国外已将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加入到密封胶和粘合剂中,使其密封性和粘合性都大为提高。此外,纳米材料在纤维改性、有机玻璃制造方面也都有很好的应用。在有机玻璃中加入经过表面修饰处理的SiO2,可使有机玻璃抗紫外线辐射而达到抗老化的目的;而加入A12O3,不仅不影响玻璃的透明度,而且还会提高玻璃的高温冲击韧性。一定粒度的锐钛矿型TiO2具有优良的紫外线屏蔽性能,而且质地细腻,无毒无臭,添加在化妆品中,可使化妆品的性能得到提高。超细TiO2的应用还可扩展到涂料、塑料、人造纤维等行业。最近又开发了用于食品包装的TiO2及高档汽车面漆用的珠光钛白。纳米TiO2,能够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产生很强的光化学活性,可以用光催化降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除净度高,无二次污染,适用性广泛等优点,在环保水处理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环境科学领域,除了利用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来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料外,还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这种膜能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4.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1世纪的健康科学,将以出入意料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对药物的需求越来越高。控制药物释放、减少副作用、提高药效、发展药物定向治疗,已提到研究日程上来。纳米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制备出以纳米磁性材料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定向药物,称之为“定向导弹”。该技术是在磁性纳米微粒包覆蛋白质表面携带药物,注射到人体血管中,通过磁场导航输送到病变部位,然后释放药物。纳米粒子的尺寸小,可以在血管中自由流动,因此可以用来检查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的病变。对纳米微粒的临床医疗以及放射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获得成功。南京希科集团利用纳米银技术研制生产出医用敷料——长效广谱抗菌棉。这种抗菌棉的生产原理是通过纳米技术将银制成尺寸在纳米级的超细小微粒,然后使之附着在棉织物上。银具有预防溃烂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通过纳米技术处理后的银表面急剧增大,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杀菌能力提高200倍左右,对临床常见的外科感染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微粒和纳粒作为给药系统,其制备材料的基本性质是无毒、稳定、有良好的生物性并且与药物不发生化学反应。纳米系统主要用于毒副作用大、生物半衰期短、易被生物酶降解的药物的给药。

纳米生物学用来研究在纳米尺度上的生物过程,从而根据生物学原理发展分子应用工程。在金属铁的超细颗粒表面覆盖一层厚为5~20nm的聚合物后,可以固定大量蛋白质特别是酶,从而控制生化反应。这在生化技术、酶工程中大有用处。使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相结合,研究分子生物器件,利用纳米传感器,可以获取细胞内的生物信息,从而了解机体状态,深化人们对生理及病理的解释。

第2篇:纳米技术的用处范文

1 在物理课堂引入中运用生活实例

在一堂课中,“引入”是个领头羊,带领的好,前面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带领的不好,前面或许就是一条幽深的小径。鉴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在整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强烈的熟悉感,以此调动课堂气氛。

当然,课堂引入的方法有许许多多,然而运用生活实例的引入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我们可以把自动扶梯上的乘客作为“匀速直线运动”这节课的引入,我们可以把人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作为“光的反射”这节课的引入,我们可以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作为“机械运动”这节课的引入。在引入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慢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学生对物理环境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始于观察,并从观察中获得感性材料。通过每节课的引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2 在物理实验中运用生活实例

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础,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堂是不完整的。任何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必须以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人们所提出的理论是否正确,也必须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来检验。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去做实验,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把玩实验器材最终却一无所获,应把生活实例充分运用在实验中。

例如在上“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学生设计一个“蜡烛照镜子”的实验,并且能够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了实际经验,学生设计起这个实验来并不算困难,不一会儿就有多个小组想出了设计方案,再通过教师指导,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能形象地刻印在学生的心中。

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取实验事实、概念、定理、基本理论以及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周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可认识性。依据生活经验来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完全调动起来,因为做的实验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就很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愈加完美。

3 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运用生活实例

探究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初中生的性格好动,一旦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显得异常活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使他们的发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物理教材配备了《学习活动卡》,其中的“进一步探究小实验”可以推动学生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如“用一次性塑料杯、线,自制一个土电话,研究线的松紧和材料(塑料、尼龙线或细金属丝)对通话效果的影响;研究纸杯、牛奶盒和易拉罐对通话效果的影响”和“用一把吉他(或提琴、二胡等弦乐器),研究振动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该弦的长短、粗细、松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实验材料都能取自于生活,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探究。

4 让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九零后新生代,他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科目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他们不会在生活中用古文对话,也不会在生活中运用代数和几何算账,更不会到外国去用英语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在学习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而物理这门科目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学生抱有好奇的同时也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到底学习物理有什么用处呢?

第3篇:纳米技术的用处范文

二、《科学与技术》课程中教具和学具的设计

《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目前在上海三个区试用。为什么国家要发展《科学与技术》这门课呢?

第一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已成为推动当今人类发展的核心力量,它不仅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并且还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成果,而技术成果的应用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的。科学发现肯定会给技术进步带来力量,而技术又会反过去推动科学的发展。

第二是教育的需求。《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开设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同时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它不仅有利于整合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资源,减少学科课程门类,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儿童整体认识自然界与人工世界,促进他们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其综合应用多重知识的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探究与设计,这是科学与技术两者不同的地方。先看看科学探究。探究就是要让儿童了解、感受到科学家的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拓展与应用,这就是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

技术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设计。就是要让儿童了解感受工程师的设计,体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需求――收集信息――设想与创新――加工与制作――评价与改进。

科学起源于对自然界的疑惑,然后采用调查的方法进行探究,提出解释,然后形成反馈和新的疑惑。对这一解释和解决办法的社会应用,就交给技术了。

技术起源于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需求。例如,吃生的肉,拉肚子,吸收不了,就用火来烤或煮,这就是需求了。当然这个需求很多,一直延续到现在。然后要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过程就是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设计完成。但是这里边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地会有反馈和改进,不是一次就可以结束的。最后,会在社会上应用。

下面的模型图反映了科学和技术两者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作用,也反映了它们与我们教育目标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来讲“器”,这个“器”就是我们自己设计,根据教材要求,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做一些技术上的事情。比如说空气压力,在科学教材里边有。讲了压缩空气的一些知识以后,要告诉学生压缩空气有什么用处,怎样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我们的工业服务,为我们的军事服务,在《科学与技术》教材里边就会呈现出来。

为了使学生上课有兴趣,就要创设情景。例如,教学内容为“空气有力量”,教师可如下图设计一个空气喷泉,直接跟“器”结合起来。筒里边放了水,然后压缩空气从右边进去,如果是真的喷雾器,是直接把气打在这个筒里边的,然后水从里边喷出来,喷成雾或者水柱都可以,现在把它做成透明的,从右边把压缩空气打进去,看看它会发生什么情况?

教师向筒里打压缩空气:我们刚才已经打过气了。这里边的压缩空气有什么用呢?可以用来喷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探究:压缩空气有什么用途?(放映幻灯片)

上图是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发射鱼雷可能大家都知道,鱼雷放在一个筒里边,然后打开压缩空气的阀门,鱼雷就会冲进水里去。它用什么发射?用压缩空气。海底下的潜艇要发射导弹,把舱门打开 ,用压缩空气把它喷出去,离开水面后再点火,这是在军事上的应用。右边这个模型我们叫做“娃娃发射器”,下面放了个气球,压缩空气进到气球里边之后,这旁边有个孔,用针一戳,气球爆炸里边的压缩空气就出来了,那个娃娃可以被弹到很高的位置。还有旁边的空气炮,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出来的。空气炮下面有一个装压缩空气的桶,打开闸门以后,里面的乒乓球也可以弹出大概四五米远。跟鱼雷发射,跟海底导弹发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上图是一个升降舞台。教师可以用它将一个娃娃升起来,然后告诉学生,压缩空气可以用在舞台表演方面,将演出平台升起来或者降下去。当然,有的是用液压,但原理还是一样的。升降台模型用的是两个注射器,一个朝正方向推,一个朝反方向推这也是“空气有力量”这一课的内容。

升降台模型(上) 升降台(下)

第三个是空气发动机。压缩空气其实就是能量的储存。打气使空气压缩,把能量储存在容器里边,释放压缩空气的时候这个能量就会转换。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做实验,汽车上装的不是汽油,而是装有压缩空气的瓶,每次装六个瓶放在车上,下图是一位工程师设计的小车,里边放了压缩空气的瓶,在家里先充好能量,把电能转换为压缩空气里边的势能,然后就可以上路了。

空气涡轮模型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做这样一个空气发动机。(演示空气发动机),先打打气,把能量储存进去。这就像水轮机一样,里边是个汽轮,是个空气涡轮。现在把压缩空气放进去了,气打得足,就能上路了。

压缩空气动力发电机

上图是一个发电机。原来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压缩空气来驱动汽车,还有一种就是利用压缩空气推动涡轮转动以后发电。这里边也是一个涡轮发动机,跟刚才是一样的,发动机后面连着一个发电机。一发电,上面一个LED灯会亮。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很开心,觉得“这个很奇怪啊”!以前的教材里边没有压缩空气,只有弹性这些东西。压缩空气在技术上的应用使他们觉得很感兴趣,此时可以适时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可以用它去做些什么?”

下面一个例子,在教材中有“电的传输”这样一个内容,里边讲到了利用电缆,然后又提到电的无线传输。大家都知道交流电通过两个线圈的时候会产生感应。很久以前就有这样一个课题:两个线圈,一个有电流通过,是交流电,这是一个发射的交流线圈,这边有个接收的,产生电流感应的时候,就会把电传输过去。这个理念提出来以后,发展很快。

电的无线传输怎么来演示呢?怎么让学生知道这个过程呢?我们又去找了一些比较合适的材料做。有一种电动牙刷,它插在柱子上,充电的时候下面是没有接触点的,没有铜片之类的什么东西放在上面,一个晚上电就充好了。这其实就是无线输电的一种,现在发展得更快了。

无线充电器

上图就是一个无线手机充电器,或者是电脑充电器,下面是一个底座,上面放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它们之间是没有线连接的,当然手机上一定要有个接收器。我们用了一个电动牙刷的一个充电器,把牙刷放上去不知道有没有在充电,于是放了一个LED的发光板,不通电它不发光的,通电它就发光。拿起来给学生看,下面有没有接触的地方,没有铜线,没有什么东西的,没有接触片的,是完全分开的。

无线充电器模型

上图是我做的一个模型,大家看一下:这儿像一个发射器一样的,上面我贴了一块红色有机玻璃,应该装在底座里面;这儿有个接收器,很小,约0.5×1.5cm,高约为0.5cm。中间没有电线连接,只要通电以后把接收的东西放上去,上面这块板就会发光。这样给学生去演示,做起来也很简单。无线输电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应该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发展。

在《科学与技术》教材中还有散热和保温。散热在科学课里也有。但是教材就把散热面积大、周围空气流通快等这些规律用到技术上去。它的连接点就是在技术上的应用。

大家看上图这三个罐子,一个是不带散热翅的,一个是带了散热翅的,还有一个不仅有散热翅,还带了一个风扇。这是要做什么探究呢?同样的热水装在罐子里,不带散热翅的和带了散热翅的散热速度哪个快?加了个风扇,空气流动快了,散热速度哪个快?这样一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会得出来一个图表。我们看到“红颜色的是不带散热翅的,蓝颜色的是带散热翅的,绿颜色的是带散热翅加风吹的”这样三种不同情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的实例,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也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会给他们看一些实物,也给他们看一些照片,还有些是让他们回去找家里有没有需要它散热快的东西,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等类型的活动。这个就叫探究规律,学习科学方法。

探究风车叶片的实验器

在讲“能源”这个内容时,我们研究风力发电的叶片。上图有一个电风扇,前面还有一个整流罩,即带网格形状的,它就是使风扇出来的气流比较平行一点,不带涡流。这里有一个风车,很简单的一个风车。上面有叶片,要学生们探究什么呢?就是探究风车收集风能的效果与风叶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了两种不同大小的风叶,让他们来试,同样用这个实验器材,还可以做“风叶旋转的角度跟它收集风能的效果有什么关系”的实验。如果全是对着风的,这个风叶肯定不会转;如果一个正一个反的,也不会转;如果是全平的,或者这样平行的也不会转。它要成一定的角度,而且两个是要相反的。它转的时候,带动机械装置,吊着一个重物,比如放回形针之类的,看它能不能被提起来。这是五年前我们教材里边的东西。五年后,有新的产品出现了,我们马上修改了这个内容。这个新的产品让学生来探究很好用,为什么呢?一个是它的叶片可以调整,最多可以放八片,放六个也好,放八个也好,放三个也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它还有一个最好的特点,就是叶片的角度都是可以调整的,而且上面有刻度,转了以后,叶片都会成一定的角度。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探究的活动就更有效,比五年前做出来的东西好得多。它又能定量,而且发出来的电,只要用一个万用表就可以测量,风车旋转后会发电,我觉得这样一个“器”对科学技术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现在的《科学与技术》教材里边就采用了这样一个风车,让学生去探究这些内容。它的角度、风叶的大小等,还配有短的叶片,这是很好的一个“器”。

再来看下面这个:

还是“能源”这节课里边的,即太阳光转化为热的探究。所用器材也简单,一个可乐瓶,还有一盘透明的塑料管,探究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增大接收太阳光的水管的面积,能使水热得快吗?这两个就是对照。一个是一大盘塑料管,大概有三米;另一个只有一米。同样放在太阳底下,同样时间来比较,可乐瓶上面插有温度计,就可以比较出来面积大的,还是面积小的吸热快。如果拓展的话,还可以研究水管的颜色,如果是黑色的话可能会吸热更快;如果是白色的话呢可能会慢一点。科学教材里也有这个内容。

再看一个,这个是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具。我们讲“齿轮传动”的时候,往往对传动的方向比较关注,但是《科学与技术》教材里边讲了一个传动速度的比例问题,原来的教具就不适用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两个齿轮啮合,如果要讲方向,一个朝着顺时针方向转,另一个就向相反的方向转,这个很好理解。但是,不是仅仅研究方向,主要是用来研究转数的比例。小齿轮和大齿轮之间齿数的比例是整数,大齿轮是二十五个,小的齿轮是五个,主动轮转了一圈以后,从动轮应该转几圈?学生很容易算出来。当然,这些齿轮的齿数都是成比例的。搭配以后,根据老师或小朋友自己的想法来转动。这样,就解决了齿轮传动的难点。下面我想对科学课老师提几点建议。

一是确立学科的责任心。

二是要有创新的积极性。老跟着人家走,你给我什么器材我做什么,这个对科学教学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自己有创新。为什么呢?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的创新会给孩子带来帮助,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三年前有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孩子比英国孩子普遍多学了百分之七十的知识,但是,关于创造力的测试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许多场合的各国青少年比赛中,中国孩子有超群的计算、背诵和模仿能力,但是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几乎总是排名最后,令人非常尴尬。国际上评论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他能应考,他能考高分,但是他的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差。而想象力是创新的一个最基本的源泉,所以,教师要有这样的积极性,要去创新,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进我们的教具和学具。

三是培养专业的敏感性。我们要对在我们教学工作中有用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新材料》这一课里边,就讲到了新颖的陶瓷。大家都知道陶瓷易碎、易破。当然它够硬,一次我在商场看到商品介绍,说一种新的瓷器摔不坏。为什么它会这么厉害呢?其实就是用了纳米技术,它用非常精细达到纳米级的瓷土材料烧制出来。对于这个内容,我们马上加到《新颖陶瓷》里边,把它的照片也放进了教材,让学生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兴趣。

请大家看,这是新颖陶瓷,这把剪子,是陶瓷,透明的,你试一试(摸起来不是很锋利);我还发现了一把刀,陶瓷能做刀吗?不是一摔就破吗?看看它,够锋利吧?新颖陶瓷,但这个陶瓷不能摔,那种陶瓷能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