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新生儿护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护理方法

第1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若脐部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危及新生儿的生命[1]。目前主张脐带根部结扎,可缩短脱脐时间,减少脐部感染和促进脐部愈合。如何能安全有效的促进脐带脱落和脐部愈合,减少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我科采用了脐带牵拉法的脐部护理方法,并与常规护理方法对照,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1周以上的新生儿580例,入院时脐带未脱落,日龄≤1天。其中早产儿42例,足月儿368例;新生儿窒息30例,病理性黄疸8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脐带牵拉组。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脐带根部结扎,即在脐轮上方0.1 cm处用气门芯或丝线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挤除残血,再用2%碘伏消毒脐带残端,用无菌纱布包扎,脐绷带固定[2]。

对照组:每天按常规做脐部护理,75%酒精应用脐部护理效果较好。每天擦洗、清洁皮肤后做脐部护理(不能让宝宝泡在浴盆里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干后再洗下半身),拆除脐部的纱布、绷带,用棉签蘸75%的酒精,一只手轻轻提起脐带的结扎线,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签仔细在脐窝和脐带根部细细擦拭,使脐带不再与脐窝黏连。随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转圈擦拭,保持肚脐干燥。清洁后把提过的结扎线、残端也用酒精消毒,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脐带牵拉组:出生第2天起,每日脐部护理前,提起脐带残端,使脐根部突出脐轮,分别向腹部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牵拉后并旋转2周,然后按常规做脐部护理,护理结束后不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嘱家属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小便和水污染。

2 结果

脐部愈合标准为局部干燥,无红肿,无异味,残端为上皮覆盖。两组脐部护理方法脐部情况比较,脐带牵拉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脐部愈合天数:脐带牵拉组为4~7天,比对照组(5~14天)均明显缩短。脐部潮湿率牵拉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3 讨论

脐带自然脱落需1周左右,创口在10~14天才完全愈合,脐带牵拉法是促使脐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不易损伤血管及正常组织[3],比对照组让其自然干燥脱落效果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论是采用何种脐部护理方法,注意脐带根部结扎及暴露残端的清洁和干燥,是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秋兰,李坚彦,佘宝钻.影响新生儿脐带脱落的相关因素.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5):34.

第2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新生儿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肺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抵抗力低,呼吸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且新生儿呼吸力量较弱,发生感染后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甚至发生窒息,引起严重后果[1]。因此对于肺部感染较重或呼吸微弱的新生儿,多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患儿的肺部通气功能和肺部的换气功能,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避免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2]。新生儿组织结构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都较为薄弱,在呼吸机支持过程中的护理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该院2018年7—12月在肺部感染49例患儿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支持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新生儿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管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无变动,护理单元共有护理人员11名,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护士4名;护理人员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1.2±4.6)岁;其中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4名,选择实施前(2018年1—6月)患儿为实施前组,选择实施后(2017年7—12月)患儿为实施后组,患儿入选标准:①足月新生儿;②肺部感染诊断明确且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支持;③新生儿体重>2500g。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系统感染;②合并先天性肺部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实施前组患儿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2~26d,平均(11.4±3.6)d,实施后组患儿49例,患儿年龄4~25d,平均年龄(11.6±3.4)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科室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两名主管护师担任组员,要求组员均接受过追踪方法学相关培训,了解相关流程,熟悉相关调查方法。(2)个案追踪:对护理个案进行追踪调查,自入院至出院,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追踪分析,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文书缺陷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对患儿家属及责任护士进行访谈,内容包括护士对患儿家属的宣教情況,健康指导相关内容的知晓程度。对主管护士访谈相关的护理措施掌握程度、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手卫生依从情况等。追踪结果:①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②手卫生依从性偏低,手卫生指征掌握不准确。③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部分护理操作缺乏可溯源性。④患儿家属宣教情况尚满意,患者对疾病认知、呼吸机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患儿呼吸机支持阶段的风险等有充分了解。(3)系统追踪:对因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系统追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有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是否有相关的培训制度及落实措施;③是否有相关的考核措施。追踪结果:①科室有相关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有相关的培训制度,但落实情况不满意,培训时间间隔和培训内容缺乏计划性,随机性较大。③存在相关的考核措施,但是措施细节欠缺,不能全面评价护理过程。(4)持续改进针对患儿个案追踪及系统追踪结果,改进护理措施,修订流程及制度。①严格落实护理措施,修改护理记录表达,每次护理记录有签名,交接班对护理内容有核查。②每月进行定期手卫生培训及考核,加强手卫生管理,增强手卫生意识。③定期进行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及护理措施培训,提高护理的实际操作和理论水平。④修订护理考核措施,增加条目,确保能够覆盖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护理全过程等护理内容。通过对追踪结果中问题的改进,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措施及水平。(5)效果追踪评价:连续进行6个月的追踪方法学改进,对实施后6个月及实施前6个月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追踪护理质量的改进效果。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对护士基础护理、整体护理进行评分。并比较患儿住院时间及呼吸机支持时间。

1.4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变化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基础护理评分,整体护理评分及护理文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治疗情况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肺部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而且呼吸肌力量薄弱,发生肺部感染后,不仅肺泡容易塌陷,而且分泌物不容易排出,易堵塞呼吸道,发生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的风险极高。在新生儿肺部感染的治疗中,呼吸支持是重要技术手段,呼吸机支持不仅能够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而且能够维持肺泡的张力,减少肺泡塌陷的风险。新生儿呼吸机支持过程中,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的乏氧状态,但是仍面临呼吸支持带来的风险,诸如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感染等,不仅影响患儿的康复,而且也可能造成附加的损伤,甚至影响患儿的顺利康复,也可能成为患儿不良预后的原因。在呼吸支持过程中,对呼吸道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减少呼吸支持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对于提高患儿呼吸支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呼吸支持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预后。因此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改善呼吸支持的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3-4]。

追踪方法学是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进行追踪,发现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是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常用方法,在医院管理、医疗流程管理及护理质量改进中被广泛应用。在对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改进,通过个案追踪、系统追踪等方法[5-6],发现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呼吸支持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如在护理过程中流程的不完善,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护理流程,避免差错时间的发生[7-9]。再如护理过程中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意识不够,通过强化手卫生意识训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感染的发生,加快患儿呼吸功能恢复的进程,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再如在护理文书管理上由于流程不规范导致护理文书漏签字、漏记录等情况有所发生,通过改进护理文书书写流程和责任制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并且针对培训不足等情况,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学习频率,提高护理人员在整个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过程中的护理能力及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实现在制度、流程、技术培训及个人护理能力各个环节上的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预后[10]。在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发现,实施追踪方法学后基础护理及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文书质量也较实施前明显改善。而且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通过追踪方法学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也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

第3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脐带;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是引起严重败血症等感染的重要途径。有临床资料报道,新生儿败血症脐部感染者占总数的66%~87.5%[1]。新生儿脐部护理是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新生儿不同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4月~2011年8月分娩的280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观察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8月期间分娩的280例足月新生儿。其中阴道分娩198例,剖宫产82例。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均在9分以上,体重>2500 g。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脐带包扎法;观察组采取暴露脐带法进行护理[2]。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2 min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在距脐根0.1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挤除残血,再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部,覆盖好无菌纱布加压脐带包扎[3]。其中对照组每日用无菌棉签蘸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窝,2次/d,消毒后更换干燥无菌纱布,持续1周。观察组在出生24 h后去掉纱布,暴露脐带断面,使脐带断端自然干燥。只有在脐部尿液污染时进行常规消毒,后给予无菌包扎。在出生36 h左右脐带胶质成分已干瘪,内部血管已收缩。笔者在新生儿断脐后24~48 h进行2次断脐,如有渗血进行消毒后无菌纱布覆盖局部。新生儿出生48 h左右,脐窝最易出现分泌物,每日做2次脐部护理,用无菌干棉棒将分泌物擦拭干净,再用碘伏消毒局部。如仍有分泌物,可增加红外线照射,2次/d,15 min/次,男婴应注意遮盖生殖器。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脐部清洁干燥、脐窝渗液、渗血、脐周皮肤破损、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脐带护理一般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断端是开放性创口,血管丰富,防御功能较差,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如护理不当势必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感染,严重者发生败血症,进而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4]。因此,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项关系到新生儿生存率的重要工作。稍有疏忽大意,则会造成感染。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且安全的护理对避免发生脐炎等脐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5]。脐带部位在愈合过程中潮湿期是最易发生感染的时期,潮湿期注重护理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是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关键[6]。笔者在护理过程中对收治的新生儿采取脐带包扎法及暴露脐带法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护理收效差异明显[7]。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对预防脐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8],脐带断端的暴露能够促使脐带断端干燥结痂,防止自然形成细菌繁殖环境,从而降低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产科学》编写组.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3-94.

[2] 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9,(1):27-31.

[3] 马朝琼,李晓晴,黄培珍.新生儿二次脐带修剪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6(3):58-64.

[4] 王长芹,徐桂霞,李松.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23-25.

[5] 王俊青,李莉苹,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47-48.

[6] 叶晓燕,于翠香,杨小月.用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再行剪脐术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3):176-177.

[7] 李阳,黄群,何红燕.新生儿脐感染原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7):18-21.

第4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营养支持护理;低血糖;危重症;新生儿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对应用营养支持护理方式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就诊的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新生儿中男26例,女20例;日龄1至16d,平均4.2d;体重1250g至2700g,平均1650g;足月产18例;早产28例;干预组新生儿中男25例,女21例;日龄1至15d,平均4.6d;体重1200g至2750g,平均1550g;足月产20例;早产26例。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主要措施包括:在新生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危重症新生儿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喂奶。对于出生4h没有明显症状的低血糖患儿,应该尽早采用经口方式适当喂一些糖水或者喂奶,使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通常情况下为1-2h,并对血糖的浓度进行监测,如果没有发生新生儿出现呕吐及腹胀等喂养耐受性差情况时,可开始进行母乳喂养或实施混合喂养方案。早期喂养可以对低血糖现象进行有效纠正,但需根据每位新生儿的实际胎龄、具体吸吮能力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对于一些早产儿或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差的患儿应该考虑通过鼻饲方式对其进行喂养,奶量和浓度应该以不会在新生儿的胃内发生潴留或呕吐为宜[1]。对于足月新生儿、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好者,可以直接通过经口途径对其进行喂养。出现喂养耐受的患儿应该通常静脉途径对其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静脉营养支持可以使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得到充分保证,使机体内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得以维持,对新生儿机体免疫力的提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合理的静脉营养液通过匀速输注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2]。对两组新生儿症状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3 症状扭转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明显,达到或者已经接近正常水平,对原发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可以配合原发病的临床治疗;无效:患儿的血糖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善,对原发病的治疗无效或产生不利影响[3]。

1.4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症状扭转效果 对照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76.1%;治疗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5%。两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3%。两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体 会

危重症新生儿通常情况下会合并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现象,对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入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此时如果营养供给情况不良甚至严重缺乏,就会使新生儿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随即动用已经储存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机体日常活动提供热能,使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对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4]。

br>

对危重新生儿的血糖水平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低血糖等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可使低血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使新生儿生活质量提高,对症营养支持,可以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陈锦秀,胡腊先.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5):37-39.

[2] 董渭盈,陈敏.妊娠期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5):43-45.

第5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NCPAP;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干预;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为一种在早产儿中十分常见的危重急症,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胎龄以及出生体重越小,其发病率也就越高,如果没有采取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容易导致早期死亡或者是遗留多种后遗症,为患儿的生活以及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展开了分组护理,且对其治疗以及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2例。对照组包括有男25例,女17例,胎龄29-34周,平均(31.5±12.1)周,出生体重1420-2300g,平均(1980±132)g;观察组包括有男24例,女18例,胎龄28-33周,平均(30.6±12.3)周,出生体重1519-2340g,平均(1990±120)g。以上所统计的患儿的性别、胎龄以及出生体重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所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两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评估,并加以对比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NCPAP进行治疗。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有:①一般护理。给予患儿早产常规护理,保持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恒定,患儿应放置在温度适宜的保温箱或者是辐射式的红外保暖床上,同时依照患儿的具体情况对温度等进行调节。②病情观察。对患儿的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精神反应等进行密切的监测,并且应对口唇、四肢以及面色是否出现紫绀、水肿给予密切观察,同时应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定时对患儿展开血气分析,对其PaO2、PaCO2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及时对NCPAP压力以及NCPAP做出调整,并在调整前后对PaCO2变化进行观察。③气道管理。保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及时对口咽、鼻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在吸痰的过程中药严格对无菌操作予以执行,并且应了尽量选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应适当保持气道湿化,经常对湿化器内的液面水平,若是湿化器的液面水平相对较低,则应及时对灭菌注射用水予以添加,保证正常的水平。④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在对患儿给予治疗的期间,应密切监护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变化。对压力值过高予以避免,过高的压力会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致使心搏出量明显降低,血压发生下降,脏器灌注压下降,很容易引发气压伤[2]。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在12小时之内呼吸困难、发绀以及全部消失,TcSO2大于85%;有效:在接受12小时的治疗后呼吸困难、发绀以及症状明显减轻,TcSO2显著升高,然小于85%,在治疗24小时之后胸片X线检查显示肺野透亮度增加,支气管充气征显著消失;无效:在接受治疗12小时之内症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善或者是继续加重,且TcSO2不足70%[3]。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统计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0.95,很明显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无一例患儿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则有2例发生了气胸和腹胀的现象,并有3例出现鼻中隔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90%。显然两组差异显著(P

3 体会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采取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以及护理的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在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改善患儿的康复效果,提高治疗水平,减轻患儿以及家属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陈超.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2(02):186-188.

第6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初产妇共1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妇年龄最大34岁,最小20岁,平均25.8岁;自然生产52例,剖宫产62例;新生儿男62例、女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7例。两组产妇在年龄、生产情况、生产方式和新生儿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

对产妇和新生儿按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每日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带到统一的新生儿处置室对其进行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可通过玻璃屏风观看。

1.2.2实验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具体护理过程如下。(1)新生儿护理: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床旁护理,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尿布更换、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及产妇可在旁直接观看,并适当地现场宣讲相应知识。(2)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针对不同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不同的新生儿知识宣教,以一对一宣讲模式让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向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主要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正确喂养方法、突发状况处理、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处理措施以及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等,让产妇更全面、更科学地护理和照顾自己的孩子。(3)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训练:产妇生产之后其生理状况和身体状况都会发生改变,而护理人员不可能对产妇进行全程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需对其进行自我护理能力训练。如母乳喂养的技巧、的正确护理方法、正确饮食方式、产褥期常见状况及处理方法,以便产妇出院后能正确、全面地实施自我护理。

1.3评价指标

将所有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4.2%,实验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5%,实验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第7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产科的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新生儿因为器官发育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差,因此需要精细全面的临床护理管理[1]。随着医疗制度的变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临床护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优质护理管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是指在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管理方法,且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2]。优质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为探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该次研究选取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产科7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将参与该次研究的新生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共有34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0例,女性新生儿14例,新生儿的日龄在5~15d,平均日龄在(10.3±1.6)d,新生儿的体重在2~4kg,平均体重在(2.6±0.3)kg;研究组共有38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3例,女性新生儿15例,新生儿的日龄在4~14d,平均日龄在(11.2±1.1)d,新生儿的体重在2~3kg,平均体重在(2.5±0.2)kg,所有新生儿均经过其家属同意参加该次研究,用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具有比较的价值。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行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新生儿进行的调整,防止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损伤。②护理人员为防止新生儿出现排便困难,可以适当地对新生儿的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③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的颜色和性质,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有渗血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对脐带部的绷带进行更换。④定期清洗新生儿的脐部,并用碘酒进行消毒,防止脐部发生炎症。1.2.2研究组研究组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在该院有一种特殊的模具,因为其形状是模仿母体子宫形状,因此又将其称为“鸟巢”婴儿支架,该支架可以随意变化形状,防止婴儿长期一个姿势造成皮肤损伤。②发放爱心贴,在向新生儿家属进行护理告知的同时,向家属发放爱心贴,可以在爱心贴上写上为新生儿的爱心寄语,让患病新生儿可以在大家爱的包围下早日康复。③新生儿的饮食管理。护理人员要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其母乳喂养的好处,并鼓励产妇对新生儿行母乳喂养。在行母乳喂养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指导产妇如何保持科学的姿势,或者通过示范让产妇更好地掌握哺乳的要领,除此之外,还要叮嘱产妇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并针对新生儿的具体排便情况调整对新生儿的哺乳时间。④开展新生儿的抚触。对病情稳定的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消化、呼吸功能,促进新生儿情感的健康发育,增加新生儿和新生儿家属的感情。⑤成立家庭病房。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家庭病房,家庭病房的患病新生儿可以让家属在此对病情严重的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促进新生儿疾病的早日康复。⑥疾病的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容易发生黄疸、湿疹等疾病,对发生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予以蓝光照射,对于湿疹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⑦建立PICC微信圈,将进行PICC患儿家属均集中在该圈内,当新生儿出现问题后,可以起到随时随访的作用。⑧避免交叉感染。在对新生儿行体重测量时,要更换一次性的垫布,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疗效判定

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服务态度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总分为100分,每项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3]。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处理,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表示,采取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护理满意评分用(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经过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7.6%(6/34),研究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38),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0.1±3.6)分、(41.8±4.2)分,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6.7±2.5)分、(47.9±1.8)分,对2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结果输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随着医疗护理要求的提高应运而生,是临床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法。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临床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临床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使其临床的护理干预措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护理风险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难题。优质护理管理理念的提出,经过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讨论后认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学者发现在临床的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可以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对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5],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通过成立家庭病房,建立PICC微信圈以及发放爱心贴等多种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湿疹、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等相关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成果的肯定,同时让新生儿家属也学习了更多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增加了其护理经验。该次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表明,优质护理管理在临床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该次研究选取该院妇产科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将34例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将38例分为研究组行优质护理管理,对比2组临床的护理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将临床指标输入至统计学中行统计学分析(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与常规护理管理比较,在临床中对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护理效果更好,获得新生儿家属的好评,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行优质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新生儿家属的认可和表扬。除此之外,通过实行优质护理管理,还可以增强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由此说明,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方法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护理效果,对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洪梅.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4,13(34):119-120.

[2]王妮,王瑞丽.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62):242-243.

[3]王敏霞.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3):327.

[4]季东平.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4(4):229-230.

第8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作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1]。所谓优质护理服务,主要指的是将患者作为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制定有针对性护理方案,将护理责任制全面落实在护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2]。由于新生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低,临床护理难度较大,而新生儿护理作为产科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产科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每组各40例。在对照组的40例新生儿中,17例患儿为女性,23例患儿为男性,年龄0.2-4岁,平均年龄为(0.9±3.2)岁,病程0.3-10d,平均病程为(0.5±6.7)d;而观察组的40例新生儿中,18例患儿为女性,22例患儿为男性,年龄0.5-4.2岁,平均年龄为(1.1±3.7)岁,病程0.4-9.8d,平均病程为(0.4±7.1)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40例新生患儿,临床上主要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其中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日常护理等多个方面内容。而对于观察组的40例新生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优质护理管理,一般来说,护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协助母亲转换角色。通常情况下,产妇分娩后,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对新生儿的护理无从下手。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与产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耐心给产妇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缓解产妇紧张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护理;(2)监测胆红素。医护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定期监测胆红素,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将新生儿的双眼遮住,尽量避免红外线刺激,采样部位应该选择在新生儿的前胸部和额头,完成采样后,要及时送到生化室检验,并认真做好数据记录工作。一旦发现新生儿胆红素出现异常,应该立刻上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尽量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几率;(3)合理喂养。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几率。由于新生儿处于发育期,需要摄取的营养量较大,所以,医护人员还应该给新生儿补充相应的维生素、热能、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等,尤其是当新生儿具备一定的吮吸能力时,应该调制相应的早产奶粉,调制比例为1:3,每次对新生儿进行喂养时,吮吸量应该保持在5-9mL左右。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饥饿程度、间隔时间以及大便性状等情况,并根据新生儿的实际身体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观察组25例显效,14例有效,护理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18例显效,12例有效,护理总有效率为75.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40

18

12

10

75.1

观察组

40

25

14

1

97.5 讨论

在产科的日常工作中,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是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护理水平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由于新生儿无法表达自身需求、比较脆弱,所以临床护理难度较大。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模式,没有认识到产妇的重要性,将新生儿与产妇分开护理,这往往不利于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适应性。运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的出现几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实现新生儿生存质量的提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1%,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较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医护人员一定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耐心给他们讲解新生儿护理的各方面知识和重点内容,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的认知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确保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汤新辉.刘翔宇.詹永义.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3(21):12.

[2]苟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妇产科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11):81-102.

[3]郅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5-50.

[4]杨世梅.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知程度及护理管理改进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2,3(15):67-69.

第9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抚触护理;新生儿;应用分析

新生儿抚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科学育婴方法,由于触觉是人类发展最早的感觉器官,有资料表明,护理者用手来对新生儿进行触摸,可以让新生儿感受到安稳、关怀、温馨、舒适,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稳定新生儿情绪,刺激新生儿感觉器官的发育,使新生儿的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得到增强,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知[1]。为了进一步研究抚触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现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5例,男43例,女42例;对照组83例,男41例,女42例。体重均在3.31~4.69Kg之间,母乳喂养,且母体身体健康,无并发症产生,对新生儿的体重、身高、胎龄、头围等各方面进行检测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抚触护理。

1.2.1 护理前准备 在对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前,首先要进行室温调节,室温宜保持在24~29度之间,保证室内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同时准备舒缓的钢琴曲、色彩鲜明的图片。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抚触护理,婴儿要保证护理前一小时进行喂奶。抚触需要的润肤油、毛巾、婴儿衣物等要事先备好,护理者进行双手消毒处理[2]。

1.2.2 抚触过程 护理者双手温暖干燥,将新生儿轻柔抱起放入卧具中,将润肤油涂抹双手,从新生儿面部开始进行缓缓触摸,同时运用轻柔的言语、舒缓的音乐对新生儿进行安抚。首先从面部开始,对太阳穴、前额、下巴等部位进行轻柔按压,逐渐到胸部,由两侧肋骨开始到左右双肩,再对新生儿胳膊进行轻柔的抚摸,一直按摩到手指,再到腿部、足部、脚趾,对新生儿躯干进行抚触,可以增加感知能力,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抚触,避开乳腺、脐部等敏感部位,腹部抚触可以促进体内胃肠的蠕动,护理者在抚触时要注意手法力度更为轻柔,新生儿身体较为脆弱,用力过大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最后进行背部抚触,帮助新生儿放松肌肉。护理者在抚触时手法要按照国际标准操作,每次抚触护理时长保持在10min以上,每天两次,在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动作,同时对产妇进行相关的抚触知识普及,使产妇可以自行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奶量、睡眠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记录[3]。

1.2.3 评价标准 1、睡眠时间:良好:新生儿睡眠时间>20h;一般:睡眠时间12~20h;较差:睡眠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以上的有35例,12~20小时之间的32例,12小时以下的16例。睡眠天数中观察组新生儿睡眠质量良好的有73例,较差的有12例,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的52例,较差的有31例。

3 讨论

抚触护理能够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稳定新生儿情绪。在母亲怀孕期间,新生儿一直在母体内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生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所以生活是安逸的,会让新生儿感到安全。但是,出生使新生儿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温润的羊水燥的空气替代,温度不再恒定且温暖,周围环境陌生嘈杂,都会使新生儿感到不安,新生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抚触护理能够通过对新生儿的身体皮肤进行触摸,来让新生儿感觉安稳、舒适和喜悦,可以使新生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得到情绪上的稳定。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抚触可以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发育,皮肤感受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发育[4]。临床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可以有效稳定新生儿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不良状况的发生,在促进新生儿的成长发育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素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45(04):56-57.

[2]黄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10(02):123-1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