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8年我县启动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在全县农业土壤中每50-70亩农田中取一个土样进行分析化验、同时对近几年农户施肥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取土分析和调查从而取得了我县新的农田土壤养分数据等。经过对全县两次土壤分析化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我县农业土壤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土壤酸化板结严重。
一.广昌农田土壤变化情况。
2008年我县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全县农田中采取了4560个土样进行常规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县当前农业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碱解氮191.5毫克/千克、有效磷12.6毫克/千克、速效钾79.7毫克/千克、有机质3.03%、pH值5.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相比,总体上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其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的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速效钾有小幅提高,pH值则呈现严重下降趋势。
2008年土壤检测数据结果表明: PH值大于6.5的样品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2.8%、土壤PH值5.5-6.5的则减少了60.3%、而土壤PH值小于5的酸性土壤则增加了63.1%。检测结果说明:近三十年来我县农业土壤逐步酸化。
广昌县农业土壤养分对比分析表
二.农业土壤酸化板结原因初探
1、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用量少。近三十年来随着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我县农田化肥施用的数量也直线上升,全县化肥用量从1980年的13699吨增加到2007年的26217吨。
我县对近几年农民施肥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施肥问题:一是有机肥与化肥搭配不合理。平均每亩农田有机肥只用100公斤左右,有机肥用量偏少,农作物生长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耕地质量下降。二是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我县农作物施肥普遍存在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很少施用中微量元素。
我县农作物施肥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过量施用氮肥问题,不仅造成肥料资源严重浪费、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影响农产品品质、污染环境,而且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酸性化肥是造成我县农业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长期大量施用农药。近三十年来我县农药的使用量也大幅提高,农药的大量使用易造成土壤中大量动物及微生物死亡,而土壤中大量动物及微生物死亡是造成我县农业土壤结构变坏、团粒减少、土壤板结的原因之一。
3、土壤耕层变薄。随着农村的实施,我县农村劳动单位变小、大型农业机械大量减少,农村大量使用小动力农机,小动力耕整机马力小、翻耕浅(一般只有8-12公分),使农业土壤越耕越薄。
三.农业土壤酸化板结的防治措施
根据我县农业土壤酸化板结发生的原因,本人认为可采取耕作、种植、施肥等措施,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板结,并采取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措施,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农业土壤逐步转向有利于耕作和农作物生长的方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在农田中大力推广施用农作物秸杆还田,每年每亩农田还田秸杆400公斤以上;鼓励农民冬种绿肥、人畜粪便下田、积造农家肥等,从而培肥改良土壤。
2、禁止施用酸性肥料。在酸性农田中要告知农民不用强酸性的过磷酸钙肥料,多用碱性肥料、大力推广施用碱性的钙镁磷肥及高养分的磷铵肥料。
3、推广施用生石灰。在酸性过重的农田中每年每亩农田推广施用生石灰50-75公斤。即可满足农作物对钙的需求,又可降低土壤酸性。
4、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对土壤动物及微生物有很大的毒杀作用,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土壤结构变坏。
5、推广使用大型耕整机械。用大型耕整机械翻耕土壤,可加厚耕作层,增加土壤微团粒、改善土壤结构。
1 引起城市大树衰弱的主要原因
城市大树是生物,不易移迁。就其衰败的现状来看,常表现为冠形残缺、顶梢枯萎、枝叶凋零、病虫害严重、根系生长不良等。城市大树的衰弱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内因
由于大树树龄较长,生活力较低,衰老现象明显,再加上树形高大,抗病虫害侵染能力低,抗风雨侵蚀力弱,这是其衰败的内因。
1.2 外因
1.2.1 人为活动引起土壤板结。城市频繁的人为活动、车辆的碾压造成树体周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部分大树周围大量的沥青、水泥铺装硬化造成了树木的“闷气”,严重影响了根系活动和正常生长。
1.2.2 工程建设的影响。如城区改造、修路、架桥、建设管线等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城市大树断根过粗、过多,修剪过重,造成其衰败,直至死亡。
1.2.3 各种污染的影响。城市大树周围的污染,如化工、印染厂等排放的废水废气,不仅污染了空气及河流,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体,使树体周围土壤的酸碱浓度增大,重金属离子大量增加,土壤理化性能恶化,使其根系受到或轻或重的伤害。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抑制叶片的呼吸,破坏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使其逐年衰败枯死。
1.2.4 管理不当。对城市大树修剪过重,超过了树的再生能力;施药浓度过大造成药害;肥料浓度把握不当造成烧根等。
1.2.5 地下水位的升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树木周围地下水位的改变,使树木根系长期浸于水中,导致根系腐烂或长期干涸导致枯萎。
2 城市大树的复壮措施
城市大树复壮是运用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技术,使原本衰弱的大树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延续其生命的措施。
2.1 改善立地条件
对于城市大树的地下部分,一般可采用松土、覆土、覆沙等措施来改善树根的通气、透水状况,采用培土、砌石等措施来增加其根部的营养面积。对于严重缺肥、板结的土壤,可以采用埋条法,地面铺梯形砖或带孔的石板、地被植物,挖复壮沟,换土,打孔等方法彻底改变其根部的生长环境。
2.1.1 埋条法。分放射沟埋条和长沟埋条。该方法主要是在大树根系范围,填埋适量的树枝、熟土等有机材料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以及肥力条件,具体做法是:在树冠投影外侧挖放射状沟4~12条,每条沟长1.2m左右、宽为40~70cm、深80cm。沟内先垫放10cm厚的松土,再把修剪下的苹果、海棠、紫穗槐等树枝平铺一层,厚度20cm左右,上撒少量松土,同时每沟施入粉碎的麻酱渣1kg、尿素50g,还可放少量动物骨头和贝壳等物补充磷肥,覆土10cm后放第2层树枝,最后覆土踏平。如果株行距大,也可以采用长沟埋条。沟宽70~80cm、深80cm、长2m左右,然后分层埋树枝施肥、覆盖踏平。
2.1.2 地面铺梯形砖或带孔的石板、地被植物。该方法的目的是改变土壤表面受人为践踏的情况,使土壤保持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水气交换。在铺梯形砖和地被植物之前,对其下层土壤作与上述埋条法相同的处理,随后在表面上铺置上大下小的特制梯形砖,砖与砖之间不勾缝,留有通气,下面用砂衬垫,同时还可以在埋树枝的上面铺设草坪或地被植物(如白三叶),并围栏杆禁止游人践踏。采用石灰、砂子、锯末配制比例为1:1:0.5的材料衬垫,要注意土壤pH值的变化,尽量不用石灰为好。
2.1.3 挖复壮沟。该法的作用与埋条法基本相同,复壮沟深80~100cm、宽80~100cm,长度和形状因随地形而定,采用直沟、半圆形或“U”字形均可。沟内可填充含复壮基质、各种树枝以增补营养元素。复壮沟施工位置在大树树冠投影外侧,从地表往下纵向分层。表层为10cm素土;第2层为20cm的复壮基质;第3层为树木枝条10cm;第4层又是20cm的复壮基质;第5层是10cm树枝;第6层为粗砂和陶粒厚20cm。
复壮基质采用松、栎的自然落叶,取60%腐熟加40%半腐熟的落叶混合,再加少量N、P、Fe、Mn等元素配制成。这种基质含有丰富的多种矿质元素,pH值在7.1~7.8以下,富含胡敏素、胡敏酸和黄腐酸,可以促进大树根系生长。同时有机物逐年分解与土、粒胶合成团粒结构,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微生物活动,将土壤中固定的多种元素逐年释放出来。施后3~5年内土壤有效孔隙度可保持在12%~15%以上。
2.1.4 换土。大树长时间生长在一个地方,土壤肥分有限,常呈现缺肥症状,如果采用上述办法仍无法满足,或者由于生长位置受到地形、生长空间等立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上述的复壮措施,可考虑更新土壤的办法。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对大的主根部分进行换土,挖土深0.5m(随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以原来的旧土与沙土、腐叶土、大粪、锯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匀之后填埋其上。
2.1.5 打孔。打孔在草坪管理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主要是通过打孔来解决土壤的板结问题。这在大树复壮上也同样适用,但孔的深度需要达到50cm以上、孔径在2cm以上为好。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打孔,同时再往孔内铺施通气性的固体颗粒缓释肥。实施钻孔通气补充养料措施,增强植物根系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为植物补充必需养分,促使植物生长势正常。
2.2 衰老树木采取修剪进行更新复壮
2.2.1 重短截:1年生枝条的中下部2/3~3/4处短截,可促进基部隐芽萌发。
2.2.2 回缩:对多年生枝条进行短截(2/3~3/4处),一般在树木生长减弱,部分枝条下垂,树冠中下部出现光秃现象采用此法,促使剪口下方枝条旺盛生长或刺激休眠芽萌发长枝。
2.2.3 截干:对主干粗大的主枝、骨干枝进行回缩,可促进隐芽的萌发,进行壮树的树冠结构改造或老树的更新复壮。
2.2.4 断根:进入衰老期的树木,结合施肥在一定的范围内切断根系,可促发新根,达到更新复壮的效用。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树木的具体树形和形状再结合以上4种方法进行操作。整形修剪后应对剪口面进行保护,以防止腐烂及病菌的侵入,有利于愈合及萌发新芽。一般是保持伤口面光滑,再用2%硫酸铜消毒。然后涂保护蜡、豆油铜素剂等保护。
2.3 病虫防治
病虫害是造成古树衰弱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防治病虫害时,主要采用浇灌法、埋施法及打针法。
2.3.1 浇灌法:利用内吸剂通过根系吸收,经过输导组织至全树而达到杀虫、杀螨等的作用,可解决古树病虫害防治经常遇到的分散、高大、立地条件复杂等情况而造成喷药难,次数、杀伤天数、污染空气等问题。一般是在树冠垂直投影边缘的根系分布区内挖3~5个深20cm、宽50cm、长60cm的弧形沟,然后将药剂浇入沟内,待药液渗完后封土。
2.3.2 埋施法:利用固体的内吸杀虫、杀螨剂埋施根部的方法,以达到杀虫、杀螨和长时间保持药效的目的。方法与上述相同,将固体颗粒均匀撒在沟内,然后覆土浇足水。
关键词保护地;设施土壤;环境调控
保护地栽培是一种高效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内部封闭环境高温、高蒸发、施肥量大,复种指数较高,以致造成设施内土壤结构破坏,盐渍化、酸化,出现明显土壤障碍。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还会出现病原菌积累,虫害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1设施内土壤存在的问题
1.1土壤物理性状
保护地设施内部环境相对封闭,土壤结构优于大田土壤。空气高温干燥,土壤水分蒸发迅速,在深度20~25cm耕层的土壤中,水分运动方向由下至上沿着土壤毛管孔隙向地表运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团粒结构逐渐破坏,非活性孔隙占比降低,土壤持水性增强,但透气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土壤板结,成为阻碍作物高产的问题之一。
1.2土壤化学性质
作为衡量土壤化学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pH的变化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在耕层较浅的保护地更为明显。
1.2.1土壤pH作用分析
土壤pH会影响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它们完成了土壤中各种成分的迁移与转化。氮元素在pH<6时,有效性降低是因为固氮菌活性受土壤pH抑制;当pH>8时,是硝化作用受抑制;磷元素在pH<6.5或>7.5时易被土壤胶体固定,降低有效性;pH高于8.5时,钙镁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固定;一些微量元素在微酸性土壤中可溶性好而提高有效性。
1.2.2土壤酸化对作物的危害与表现
土壤酸化严重会导致养分有效性降低,不易被作物吸收;促使金属离子溶入土壤溶液,毒害作物;破坏土壤结构,加重土壤板结;一般土壤微生物在pH6.5~7.5时活性最高,超出这个范围会抑制微生物活性,从而降低氮的转化与利用。土壤酸化对于农作物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植物根系出现死亡或者是破坏根系中的生理功能,表现为作物根系发育困难形成小老苗,易感病、产量低。
1.2.3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设施内土壤酸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氮肥使用过多而造成的。现如今,很多农作物还施有含氮量较高的鸡粪、肥饼等,这种肥料都含有较高的氮元素;在高温环境中有机质迅速转化为有机酸与腐植酸,加之无自然降水淋溶而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土壤出现酸化。
1.3土壤次生盐渍化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表现为盐分表聚,很多时候在设施土壤的表层会有一层白霜或者是斑块状盐结皮。
1.3.1盐分对作物影响分析
土壤盐分含量对作物生长会产生影响,通过水分吸收、离子交换、养分与能量平衡等渠道表现出来。当土壤含盐量上升时,渗透势上升,使作物根系吸水困难,甚至根系脱水。尤其在设施内高温环境中表现明显;作物吸收微量元素失衡,过多吸收单一元素,而排斥其他元素,造成单盐毒害;微生物活性降低,酶的活性受抑制,酰胺与铵态氮肥中的氮素更易挥发;高盐分会降低氮元素有效性,不易被根系所吸收,降低作物体内能量的积累和转化,作物生长受抑制。
1.3.2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土壤含盐量过高时,一般都在作物的长势上得到体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作物受盐害,根系发育能力下降,植株矮小,发育迟缓,严重时作物倒伏、枯萎甚至绝收;盐渍土还会造成植株抗性下降,易发生病虫害;盐渍土具有更高的导电率,与一般的露地土壤相比,盐分较高的盐渍土导电率是一般土壤的8倍左右;亚硝酸盐数量设施内高于设施外;盐渍土会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受抑制,菌群数量减少。
1.3.3造成土壤积盐主要原因
据有关数据结果显示,造成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的是人为因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设施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受自然影响较小。土壤中的盐分在没有雨水冲刷的前提下会大量地沉积下来,而土壤内部的水会随着蒸汽的蒸发逐渐的散发到土壤的表层。因为盐随水走,所以土壤表层的盐分浓度往往较大.
1.4保护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加重
设施内土壤生态环境很容易出现病原菌聚集的情况。因为设施连作栽培往往存在种植次数多,土壤休息时间短的情况,这样就容易促进土壤中一些病原菌的繁殖和生长。即使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下也可以给一些病原菌提供越冬的场所。
2保护地土壤环境的调控措施
2.1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目前,效果较好的改良方法是向土壤中施入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能够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调节养分平衡,固氮、硝化,释放土壤胶体中固定的磷、钾以及微量元素,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另外,可以增加施用有机肥的方式改善土壤透水透气性。有机肥可以缓慢的将肥效释放到土壤中,这样会有助于提升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能促进土壤固定营养元素的释放,进而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
2.2改良酸化土壤
改良酸化土壤不能仅凭单一措施,需要综合治理。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使用碱性含钾肥料来调节土壤内部的pH值,如施用草木灰;合理施用有机肥,配合不同作物轮作,土壤中有机质对土壤pH变化有明显的缓冲效果[1],土壤不易酸化;施入生石灰直接干预土壤pH,pH<6说明土壤偏酸性,每667m2均匀施用生石灰30kg左右,黏土则需50kg左右,然后深翻旋耕,使生石灰与土壤充分混合。
2.3防治盐渍土
盐渍土对于植物有着较大的危害,为了保证植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就需要控制土壤内部盐分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控制土壤内部含量的主要方式有科学施肥、灌水洗盐、生物除盐及换土换盐等,其中运用较多的就是换土除盐,定期更换土壤可以保证耕层盐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此外,针对耕层表面因N03-积累造成的盐渍土使用碳调节剂[2],可以明显降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浓度。
2.4消除土壤中病原菌
效果较好的土壤消毒方法主要有2种:药剂消毒和高温消毒。常用的高温闷棚消毒是一种高效消毒方法,在夏季倒茬期间封闭设施利用阳光照射使内部气温与土温迅速升高,利用高温进行杀毒,做法是先施入适量的有机肥,翻地整平做畦,灌水至饱和,土壤上覆盖塑料膜,封闭设施,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闷棚10~15d。设施内温度可升至60~70℃,高温可杀灭多种病原菌。
参考文献
[1]邓玉龙,张乃明.设施土壤pH值与有机质特征演变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367-370.
一、死苗症状
1、一至二叶期,表现为黄枯、青枯、恶苗病及黄化苗等,死苗率达15%以上。
五是伤害死苗型。稻苗根、芽遭蝼蛄、蚯蚓等地下害虫咬伤、咬断,或翻动土壤造成根系受伤死亡。
1.1烂种、烂根型。播种后不出苗或不能正常生长且迅速大面积死亡,从苗床看可见种子腐烂或种芽腐烂且胚凋萎,揭开地膜有明显氨气味或发酵酸腐味。
1.2青枯型。发生在揭膜后7d内,揭膜后2~3d秧田呈点片状,中午叶片卷成筒状,早晚仍可展开,2~3d检查土壤可见大块肥团,根变黄,根毛、根冠脱落枯萎。
1.3枯萎型。秧苗四至五叶期发生,形似缺肥,开始时叶片变黄,自上而下逐渐枯萎、死亡,土壤检查可见根系周围有大量白色、细长的寄生害虫。
1.4烧苗型。播种出苗后,叶面灼伤失绿,严重时呈白化,干枯死亡。苗床检查种子完好,地下部正常,地上部失绿枯萎。
2、出土前一叶期,表现为芽腐、针腐、腐霉、恶苗等症状,死苗率达30%以上。
二、死苗原因
1、干枯死苗。主要发生在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叶片从下向上死亡。原因有:苗床板结耕层浅,土壤蓄水保墒性差,根系不能下扎,遇烈日高温造成苗株干枯致死;或砂性强土壤有机质少,团粒结构差,在秧苗三叶期前后,表土易形成1cm厚的板结层,在水分补给时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叶片卷曲不展,直至干枯而死苗;或底墒不足,播后覆盖营养土太少,覆盖后高温蒸发失水造成种芽干枯而死;或播种量过大,单位面积上秧苗个体太多。
2、病害死苗。二至三叶期秧苗抗寒性和抗病性弱,易发生立枯病,恶苗病为种子带菌,绵腐病常发生在播种至一叶一心期低温阴雨时。
3、青枯死苗。揭膜不当造成温度快速下降,如揭膜过迟,或揭膜时间不当,或揭膜方法不当导致。
4、高温烧苗。薄膜平铺覆盖保温、保湿齐苗,育苗期间,当遇日均温达20℃以上,膜内温度高达50~60℃时,若不及时揭膜通风降温,或在保温齐苗后未及时遮阳降温,温度超过40℃以上时,会发生高温烧苗现象。而播前未用药剂处理,秧苗在膜内高温高湿条件下,易造成稻瘟病暴发,外形似追肥不当引起的烧苗症状,发生严重或防治不及时也会发生秧苗死亡,两者应区别。
5、肥害死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秧田临时培肥,底肥不均匀,肥土未融合,有机肥未腐熟,一叶一心期后秧根下扎触及肥团;氮肥施用过晚;播后耕作层氮素养分浓度过高,地上地膜覆盖,遇高温肥料分解,造成种芽肥料中毒,产生烂种烧芽;齐苗后一次追肥数量过多或施肥不均,施肥后未及时浇水等。
6、药害死苗。除草剂喷施过多或施用不均造成局部用药过量而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秧苗黄瘦的现象。
三、防治措施
1、苗稻瘟、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
1.1苗稻瘟
水稻秧田苗瘟发生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栽种的水稻品种大多不抗稻瘟病。在防治上:于秧田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1.125~1.500kg/hm2或50%灭菌成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秧田,隔7~10d再补治1次。?
1.2白叶枯病
搞好秧田期白叶枯病的化学预防工作,能有效延迟大田白叶枯病的发生时间并减轻其危害程度,防治重点是该病的老病区及易感病品种。防治时间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灭菌成可湿性粉剂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
2、秧田虫害发生及防治
2.1稻蝗和稻蓟马
稻蝗及稻蓟马将进入2龄期,是防治适期。秧田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g/hm2或40%三唑磷乳油2.25kg/hm2,对水750kg对秧苗和田埂上杂草均匀喷雾防治。
2.2灰飞虱
关键词:人参栽培 气候 技术措施
1、搭棚遮荫防雨,调光、控制水分。搭棚一般在冬季进行,既不误农时又便于操作。荫棚高度应根据气候变化、植株大小灵活掌握,参棚要牢固,风刮不倒。1~3年生的小苗,立柱的高度为60~70cm;4~6年生的,立柱的高度为80~90cm。出苗之前,要苫好参膜并对参膜破损处用透明胶布进行修补,以防止漏雨。
目前抚松地区主要使用的参棚基本都是单透棚,即透光不透雨的棚。人参在3200~22000勒克斯照射下,光合作用随着照度的增加而增强。单透棚克服了全荫棚10~15时光照不足的弊病,一天内光照变化平稳,波动幅度小,为人参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人参产量高,质量好。
2、解冻后,越冬芽萌动,要搂池子。首先要搂去防寒草和上面的盖土,撤除防寒物,然后再用六齿耙子或铁耙子搂松表土,平推平拖,不要碰伤根部和芽苞。搂池子要掌握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过早土壤墒情不好,土壤粘重易造成板结;过晚人参萌动,易伤害幼芽造成损失,抚松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
注意事项:(1)搂畦时要根据覆土深浅确定搂畦深度,防止搂坏参根和越冬芽。(2)播种地和1~2年生育苗田,撤除防寒物后一定要浅搂,防止把种子和小苗搂出来。(3)下防寒物时要先下阳坡后下阴坡,先陈栽后新栽,一定要适时。(4)床面要搂成鏊面形防止高低不平。
3、松土除草。松土可使床土疏松,增强透气性,提高土温,调节水分,消灭杂草,清除杂物,为人参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每年松土除草3~4次。首次与撤除防寒草同时进行。人参出苗后,第一次松土不宜过早,过早参苗幼嫩易损伤;过晚影响生长发育,应在展叶期进行。床面板结影响出苗时,可用小铁钩破除板结,确保人参出苗。松土要根据参龄大小、覆土深度而定,一般第一次松土以接近参根为宜,以后宜适当浅松,以免伤及水须。对干旱地块要浅松,湿涝地块要深松,以利于通气。
4、摘蕾。人参在3年生以后开花结果。为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参根积累更多的有效成分,在未开花前,不留种的人参要将花蕾全部掐掉。因为花蕾发育成果实和种子,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
,要消耗大量的营养。摘蕾要掌握时机,避免过晚,以偶见开花为标准,过晚影响人参生长。
5、揻参。人参向阳性强,畦边植株易向外生长,伸出荫棚。6月中旬后,目光增强,雨水也多,容易使人参受到强光照射和雨水淋袭,易发生日灼病和斑点病等,甚至造成死亡,故应将其推回荫棚里,培土压实。
6、防旱排涝。人参怕旱又怕涝,因此,应根据雨量和土壤湿度,适时排涝。春季缺水影响全年生长发育,而秋旱又影响参根积累养分。干旱的地块,可在作业道里挖一些鱼鳞坑截住雨水,使之渗入床内,用作业道土壤贴池帮、包床头,床面覆盖落叶,防止床面水分蒸发;也可以利用春秋气温较低的时候撤参膜放一些雨水进来,但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刚湿到人参为佳。低洼易涝地块要深挖排水沟,使排水通畅,避免积水。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雨水冲积参畦,造成土壤过湿,通气不良。此外,还要严格选择栽参用地,避免选用低洼易涝地和尿炕地(空山水害地),较湿润的地块要做高床栽植,从基础上做好防涝工作。
7、施肥。根侧追肥:5月上旬苗出齐后,结合松土开沟施入充分腐熟的粪肥、炕洞土等,每平方米施2.5~4kg,施饼肥以及有机无机复合肥,每平方米0.2~0.3kg,然后覆土盖平。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以防烧须根。此外,还可施“5406”菌肥。“5406”菌肥由10份腐殖土加1份豆饼粉接菌种堆制而成,能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抑制有害菌。根外追肥:用过磷酸钙1kg加水5kg,侵泡24小时,滤去沉渣,再加水45~50kg配成,6~8月的清晨或傍晚用喷雾器将配成的肥液喷在叶面上,每年喷2~3次。还可以配合喷杀菌剂喷洒施必收、黄金液、绿风95、比久等生长剂。
关键词:中低产田;分布;状况;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阳安乡位于平乐县的南部,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积的76.5.7%;全乡土地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是平乐县一个以双季稻为主的主要产粮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田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全乡中低产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积的69%。[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粮食生产的发展。
1 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类,以盐碱耕地型和渍潜稻田型为主,两种类型面积共357.6 hm2,占全乡水田面积的36.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53.1%[1]。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面积222.1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阳安、双合、雷锋等村,该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来或长期引用含钙质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碱状态。主要特点是: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土壤胶体沉淀快,土壤结构受破坏,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韧,耕性较差、耕层变浅,偏碱性还易引起氮肥中的铵态氮挥发损失,并易形成磷酸钙盐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渍潜稻田型
渍潜稻田型面积135.5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锋、古端等村。主要类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烂湴田等潜育性土壤。主要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铁锰物质被还原,产生灰蓝色或青灰色潜育层,亚铁含量过高,对水稻正常生长有不良的影响,其生产性能较差。禾苗易座蔸[2]。潜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冲田、洞田以及石灰岩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统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难。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积105.4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东等村。主要特点是:沉浆板结、结构不良,耕性差,耕层浅薄、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产。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积85.5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阳安、双合等村。土壤主要特点是耕层浅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较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养分偏低,有效钾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较瘠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盐碱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术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碱稻田,应停止施用石灰,减轻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引用水库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统,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推广稻草还田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过磷酸钙,钾肥中的氯化钾。
2.1.5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化肥采用沟施、条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2.1实施开沟治水工程,开沟排水治潜,完善排灌系统设施。对山冲冷烂低田,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
2.2.2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稻田要冬翻晒田。
2.2.3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学用水管水技术进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减少洪灾发生。
2.3.2逐步实施客土进田。
2.3.3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
2.3.4改进施肥技术,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4.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3]。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
2.4.2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
2.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4.4逐步加深耕作层,深耕要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而对于犁底层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砾层则采用增加客土的办法来加厚耕作层。
参考文献
[1] 平乐县农业局.平乐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2011.11.
[2] 平乐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平乐土壤.1986.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作业;农艺;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93-01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大幅提高,除一些山区农村以及少部分落后地区外,农业机械化已在全国大部分农村普及。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在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农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进一步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和继续实施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外,对农业机械化的耕作模式和作业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以机械作业代替人畜作业,更要把机械化作业和农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效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农业机械化实施农业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和粮食产量。结合安徽省及明光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成功实践,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作业与农艺结合的形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
1利用机械化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目前,农村及农场大部分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都在不断减少。主要原因是大量施用化肥的同时,没有适量施用一些有机肥;其次年年焚烧粮食秸秆,造成土地有机质流失。因此,在很少有农家肥施用的今天,利用机械化作业进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的最好办法。具体措施是:在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收获粮食的同时,把秸秆充分切割粉碎,收割后用机耕犁深翻掩埋(大豆等秸秆较少的作物收割后,也可用旋耕耙旋翻),连续实施几年即可有效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实行秸秆还田作业,要求机械动力大,农机具配套。目前安徽省只有农垦系统的国有农场普遍实行,大部分农村使用的还都是中小型农机具,没有能力进行秸秆还田机械作业,这也是国有农场的粮食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的部分原因。因此,农村也应不断向中大型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才能不断适应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需要。
2结合农艺要求,适时进行深耕深松
农艺要求土地深耕细作,土壤疏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旋耕机的普遍使用,致使四铧犁、五铧犁等中大型耕翻农机具大部分闲置或报废(包括安徽省国有农场)。旋耕机的年年使用,使得土地的耕作层越来越浅,土壤板结,造成农作物根系较浅,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较差,防病抗病能力减弱。但过去年年进行深耕,往往造成农作物抓苗难等问题。为了适应农艺的要求,通过农业技术理论指导及多年实践证明,适时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能避免土壤板结,提高农作物防病抗病及抗旱耐涝能力。深耕深松时期一般在每年的秋收后秋种前进行,当秋收一结束,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深耕深松。深耕深松后,要立即进行整墒保墒。否则,跑墒后再来整墒,会造成犁伐板结成块,如果没有雨水或不进行浇灌,将影响秋种。具体方法是:用大马力拖拉机(73.5KW以上)配套五铧犁或全方位深松犁进行土壤深耕或深松后(深耕深度一般为28~35cm,深松深度一般为35~50cm),再用旋耕机等农机具及时进行整墒保墒,待到适播期再进行播种。深耕深松的间隔时间要根据土壤状况,一般3年进行1次,其余2年进行旋耕比较适宜。年年深耕深松,费用较大,也没有必要。深耕深松的目的都是加深土地耕作层,改善土壤状况。但两者相比,深松的效果比深耕更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深松。
3机械中耕除草,提高田管质量
中耕除草,是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大豆等夏季作物,因为生长期气温高,雨水多,杂草生长旺盛,除草工作费时费力。如果是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锄子锄草,效果较好。而大面积种植的国有农场以及部分农村种田大户,除草工作就难以用锄头解决。
近年来,为解决大面积农作物的除草问题,各种农作物的除草剂得到了广泛应用,省时省力,工效明显。其缺陷是,喷洒除草剂虽然能够清除或控制杂草生长,但不能起到中耕作用,也就是不能疏松土壤,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使用中耕机械进行中耕作业,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使用机械播种或人工进行条播的地块,把中耕机锄齿间距调整到与机播或条播的行距基本一致,在初苗期使用中型或小型拖拉机带动中耕机进行中耕作业,既能极大的提高工效,又能起到中耕除草的双重作用;同时既解决了除草问题,又得到了疏松土壤的效果。如果再结合喷洒除草剂,机械中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机械中耕作业受到条件的限制,例如水稻田块、人工撒播的田块以及作物苗情较高的田块等不能进行机械中耕作业。最适宜的就是实行机械化播种的大面积田块的旱季作物。因此,最适宜推广的地区就是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包括安徽省淮北地区在内的北方平原地区。
4机械化喷洒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
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农艺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为了防治病虫害,喷洒农药使
论文摘要从良种选用、精细施肥与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良种选用
我县宜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如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2号等。目标产量为2400kg/hm2,产量构成:18.0~22.5万株/hm2,45~55粒/株,百粒重24~26g。
2精细施肥与播种
播前施土杂肥15.0~22.5t/hm2。一般播时施二铵225kg/hm2、钾肥150kg/hm2作基肥。种子精选时需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和杂质,使种子达到大豆一级良种的指标,即:纯度高于98%、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0%、含水量为13%。用微量元素作种肥,大豆注重钼肥和锌肥的施用,可用钼酸铵5g,硫酸锌15~20g对水200g拌种5kg,还可再加200g根瘤菌剂拌种。拌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要在24h内播种,以防菌种失去活性。我地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90kg/hm2左右。大面积生产上推广机械条播,不仅效率高,进度快,有利于抢时抢墒,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利于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播深以5cm左右为宜。一般采用宽窄行条播,宽行60cm,窄行20cm,株距12~14cm,留苗18.0~22.5万株/hm2。
3加强田间管理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暴雨,表土已形成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要毁掉重种,若能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有望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方法:一是人工锄,二是用耙破除。
(2)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cm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cm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应于下午4时后进行,移栽后及时浇水。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根系、根瘤发育,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间定苗时拔去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杂株,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除杂草,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能保墒防旱,增产效果显著。一般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苗高15~17cm进行第2次,开花前进行第3次。深度以第1次浅、第2次深、第3次再浅为原则。除草还可以用化学除草剂:①播后芽前除草剂。可使用乙草胺,使用时严格掌握药量和用水量,土壤墒情好可适当减少水量;如墒情较差,比较干旱,一定要加大水量,但药量不需增加,一般用水600~900kg/hm2。②苗后除草剂。15%的稳杀得750~900mL/hm2除单子叶杂草,25%苯达松水剂4500mL/hm2除双子叶杂草,防除菟丝子及单子叶杂草可使用48%的地乐胺乳油3375~3750mL/hm2对水450~750kg喷雾。
(4)肥水调控。大豆开花结荚期酌情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大豆开花鼓豆期遇旱浇水,雨多时注意防水排水。苗期如雨水较多,开花前用20%的多效唑450~600mL/hm2对水600kg,适当化控防徒长。
(5)预防大豆落花落荚。落花落荚是大豆生产中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大豆花荚脱落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失调;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植株群体光照恶化;病虫危害;暴风雨袭击等。主要预防措施:①培育和选用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率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的高产良种。②细致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长健壮,植株积累充足的养分,以供应花荚发育的需要,减少脱落。③合理密植,并搞好植株株行配置,保证在较理想的群体状态下,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矛盾。④科学合理施肥,保证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促使苗壮,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多积累光合产物,满足花荚的营养需要,减少脱落。⑤依据大豆生育特点,花荚期旱时要灌水,涝时要及时排水。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⑦大豆的生育前期若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喷施生长调节剂,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的状况,从而减少脱落。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大棚连作年限的延长,棚室内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一般减产幅度可达20%~30%,严重的减产幅度达50%以上,甚至导致毁种绝收。
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除大蒜、大葱、韭菜、辣椒(不包括甜椒)不危害外,其他瓜类、茄果类、豆类、叶菜类等蔬菜均有危害[1]。为了有效预防根结线虫对大棚蔬菜的危害,笔者进行了全面调查,为有效防治日光温室蔬菜根结线虫提供科学依据。
1发生现状
对杨陵区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30座日光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79座蔬菜大棚内发生了根结线虫病,其中15座发病比较严重,线虫发生率达60%以上,且连作3年以上的大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的现象,主要危害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芹菜、苦瓜等蔬菜。根据调查,一般危害的植株在蔬菜收获后期逐步死亡,减产幅度为20%~30%,危害严重的植株在收获中期就死亡,减产幅度达50%以上。通过调查,发现在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的西魏店、南庄连种近10年的大棚内,根结线虫发病比较严重,而在新建的现代农业园区日光温室大棚内,根结线虫发生就比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日光温室为线虫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连年重茬、单一种植,对线虫病残体处理不彻底,残体线虫的数量连年累积增多,造成了线虫病的日趋严重,这也是线虫在日光温室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三是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携带病菌源[2]。
2发生特点
根结线虫主要靠土壤、灌水及种苗传播,该病主要危害作物的根部。发病初期,植株类似缺肥状。发病植株地上部病状为:发育不良、叶片黄化、植株矮小,结果很少且个体小,产量低,果实品质差;干旱时,感病植株易萎蔫,最后导致植株整株枯死。拔出根系,在植株侧根及须根上可见到很多大小不等、近似瘤状的根结,使根部粗糙,形态不规则。剖开根结或肿大根体,在病体里可见乳白色或淡黄色的雌虫体。根结线虫大多分布在30 cm深的土层内,其中以5~30 cm深度内的耕作层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最多[3]。根结线虫是好气性的,喜欢干燥、疏松、砂质壤土,潮湿、黏土地、板结土壤、盐碱地发病轻。线虫生活最适宜土壤湿度为25~30 ℃,在高于40 ℃、低于5 ℃的情况下很少活动,土温55 ℃经10 min致死。1年中线虫有2次发生高峰,即4—5月、9—10月,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发生较轻[4]。线虫分布在表土1~5 cm,过于干燥、深20 cm以上透气性差,均不适宜线虫生活。
3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根结线虫的蔬菜品种。采用抗病品种只种植1茬,可明显减轻对下茬作物危害。二是培育无线虫壮苗。选用无虫的田园培育苗。三是病区实行轮作制度。采用与辣椒、葱、蒜类等作物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虫卵的数量。四是施足底肥,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五是深翻压低虫口密度。前茬作物收获后,清理田园病残体,集体烧毁或深埋,并及时深翻50 cm,可有效降低土壤虫口密度。六是棚内高温消毒。利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大棚闲置季节,前茬作物拉秧后,棚内挖沟起垄,垄高30 cm,宽40~60 cm,沟内灌满水,然后覆盖地膜,并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达40 ℃以上,维持15~20 d,即可杀死成虫。七是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处理。作物收后,将病根全部清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不要乱扔,不用病残体病土沤肥,不用病土育苗,严防人为传播[5]。
3.2药剂防治
在夏季高温、棚室休闲期用10%福气多颗粒剂30 kg/hm2均匀撒施土壤中,翻耕,然后覆膜盖严,闷棚20~30 d或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消毒,用麦草或稻草15~30 t/hm2,均匀撒施于地面,再在麦草上撒施石灰氮105~120 kg/hm2,深翻地20~30 cm,尽量将麦草翻压地下;做畦,畦高30 cm,宽60~70 cm;地面用薄膜密封,四周盖严;畦间灌水,浇足浇透;棚室用新棚膜安全密封,在夏日高温强光的情况下闷棚20~30 d。闷棚后将棚膜、地膜撤掉,晾晒,耕翻即可。定植后,用20%丙线磷(益舒宝)颗粒30~90 kg/hm2或10%克线磷(力满库)颗粒剂60~75 kg/hm2穴施于病株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4参考文献
[1] 阚玉文,刘君,黄志辉,等.温室、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1(10):26.
[2] 韩玉芹,张伟.温棚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83,185.
[3] 鲁秀芝,李华,罗国军,等.日光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