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般来说,二级管理的人员通常是二级学院或系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副主任,以及教学秘书。高等学校教学秘书的地位很特殊,教学秘书应该按角色定位履行好各项工作。
日常教学资料的管理
日常教学资料的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学管理的保障。只有按照科学分类的办法,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才能有序地进行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此类教学资料包括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各类指导性文件:关于各类日常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适应某一特殊时期临时性的规定:教学工作计划、开课任务书和教师调课申请:各种考试安排和通知等等。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依据科学的分类方法,将这些杂乱而有章的资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这些资料合理的管理,才能使一些烦琐的工作变得简单化,大大降低教学秘书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教学事故。
学生成绩的管理
成绩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它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利益,也是用人单位来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它包括正常考试成绩、补考重修成绩、免修先修成绩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成绩。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编辑一些电脑软件,将学生的成绩条理化、系统化的管理,这样成绩又容易管理,又可以在毕业资格审查时减少了许多烦琐的步骤。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十分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网络上的任意终端能知道自己的成绩,这样不但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可以避免学生不能及时掌握自己的成绩而错过补考、重修的机会。
学生学籍的管理
学生学籍的管理与其它教学资料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首先,学生学籍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涉及到的人员也最多,收集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它是从学生录取一直到毕业,持续三、四年的时间,如果不能妥善保管,很容易造成资料的丢失。其次,学生的学籍既能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学生学籍,就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学生的学籍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其在校的三、四年学习期间内的综合表现,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几年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些用人单位已经采用网上招聘人才。如何能快速准确的检索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学生,已经摆在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面前。
科研材料的管理
关键词:“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CDIO
作者简介:郭晓丽(1971-),女,辽宁朝阳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38-02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笔者所在电气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文件要求为依据,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是专业发展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等。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师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进一步提高团队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的同时,关注团队队伍的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标志性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在教育界有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专业处于拔尖地位、有标志性教研成果的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在工业界有影响、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引领地位、有标志性应用成果的工程精英。
在引进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工程精英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自身工程素质,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师获取行业资质证书任务要求。
制订《专业教师学历、学位进修管理方法》,学院制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三年规划,有指向性、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
针对中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历较少,特别是缺乏企业生产的经验的状况制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训练实施方法》,对已经实施、富有成效的做法,如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青年教师工作站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对其在站内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新上岗硕士、博士年轻教师必须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等凝练为规章制度。[1]
针对教学团队中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大胆引进外援。让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教学、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验管理,通过不同教学、管理理念的撞击,让思维的火花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改进教学手段的催化剂。
强化优良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形成结构更合理、学术氛围更浓、协作精神更佳、创新精神更强、培养人才有手段、科学研究有水平、服务地方有特色的知名教学团队。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的动力和约束力。
制订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要围绕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度要详细明确,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对那些自觉性差、自制力弱的学生起到约束教育作用。
制订《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围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组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规范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教学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执行、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督导等。
制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文件档案建设、课程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等。
制订《双语化教学实施办法》。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内容包括:教师选聘、教材选用、教案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考核等环节。
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内容包括:管理与实施、选题、项目申报及活动开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研究成果、经费管理、奖励办法、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10个方面。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细则》,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目标,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2,3]
形成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工程界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与工程实践的距离。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实际的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中,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学习、实训。为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促进学生学业规划、工程项目研究、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4,5]制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双导师制管理及考核办法》。
四、加强档案建设,规范管理程序
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不仅是检查学生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教师考核以及上级对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凭证。要制订《教师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包括电子文档及纸质文档,内容包括档案的更新、档案核实、档案的借阅等。这样不仅规范了管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制订《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办法》包括归档内容、要求、履行情况评定等。全面落实学院已出台的《教学资料袋归档、毕业设计归档细则》。
五、结语
众所周知,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学院以电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为内容,打造以“学习能力为综合能力生成的基础、工程能力为综合能力发展的手段、创新能力为综合能力提高的核心、创业能力为综合能力形成的标志”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不仅包括教学管理改革,还包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深思熟虑,层层布置与落实,这样才能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起到引领的作用,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管理者。
参考文献:
[1]齐平.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9):169-171.
[2][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秦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5):104-107.
【关键词】高等;师范类院校;教学;管理
一、前言
当下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形势变化万千,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也迎来了终身教育以及信息化教育等的一些国际教育风潮,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管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师范类院校肩负着为各个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组织输送人才的责任,教学和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理靠教学实现其价值,教学依靠管理提升其质量。对此,师范类高校教学管理基本前提首先要确保教学工作日常开展顺利,这也是实现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首要条件。在师范类高校教学管理之中,教学管理队伍是其工作主体,换句话说就是,从事师范类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以及执行者,另一方面。还肩负着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以及教学单位间沟通与交流的职责,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对此,师范类院校,只有建立起来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拥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师资管理队伍,才能让教学系统更加完善。从而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给我国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组织输送人才,帮助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本文就对高等师范类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自身看法,希望对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在高等师范院校之中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长期的研究与观察,很多的基层教育工作多大都是较为繁琐或者具体的工作,这就让很大一部分人对于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觉得教育管理工作在教学之中没有半点用处,可有可无,特别是针对一些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觉得这些工作者就是为领导“跑腿的”,对此,我们需要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教育管理在高等师范类院校当中的重要性,并且充满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每天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去。换句话说,就是要心甘情愿静下心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只有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管理者。
(二)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现在很多做企业的都奉行“管理就是服务”的原则,在教育事业当中,同样是如此,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因为师范类院校主要是培养教育方面的人才,更加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因为这个工作的特点与工作性质,注定了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处理的事情的繁杂,并且牵涉面较为广泛,因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所以每当内部系与系之间、领导与老师之间出现了沟通交流问题,又或者是对政策看法不一样的时候,教学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认真对待这些问题,积极的推动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尽量消除两者之间的误会,达成意见统一。要尽可能满足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学习需要,在进行信息传达的时候,务必要做到耐心仔细,有条不紊。一心为教育,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奋斗的目标。
(三)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为教育工作非常繁琐,特别是一线的基于管理工作者往往会被领导忽视其努力的成绩,所以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要太斤斤计较,调整好每天工作的心态,有无坚不摧的意志力,能够战胜困难,坚信总有一天就算是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光芒,实现自我价值。
三、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当下国内师范院校跟以往相比,从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但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与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教学管理人员混杂,队伍不稳定
现在很多的师范类院校都比较重视教学,管理方面的稍显不足,所以学校对于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人员比较重视,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学院的主体,认为只有做不了的科研工作,不能够教书的人才会做管理工作,所以在福利待遇方面,教育管理人员也要比科研人员以及教师低一些。另一方面位于一线的科研人员比较容易实现自我价值,然而教学管理者大多是幕后工作者,其自身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对此,很多个人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岗位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得教学管理流动性加强。
(二)教学管理人员文化普遍偏低、缺乏创造性思维
因为很多教学管理者对工作了解不够深刻,只要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就行,其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无关紧要。所以当下大部分教育管者没有足够的能力从事科研工作。这样就使得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不高,缺乏创新性思维,大多机械行事。
(三)教育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不健全
现在很多的师范类院校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者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评机制,很多学校在各个系都只是安排一个教务员,这样就使得不同的系,教务人员工作量也不一样,就会影响到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情绪。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因为考评制度不完善,想要晋升的难度也非常大,这就使得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
四、加强师范类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加深对教育管理的认识
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光是在科研项目的开发以及课堂教学方面,教学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优良的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的提升教学质量。所以要给予教学管理人员一定的重视与肯定,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纳入师范院校整体规划当中去,与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统一计划。
(二)增加投入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时代在进步,师范类院校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学院可以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不培训,并且给其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从一些教学管理较为完善的学校学习一些经验,给其设立专项款,确保从制度上以及经费方面满足教育管理提高工作的落实。
(三)完善考核机制,减少教学管理队伍的流动性
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考评机制,首先要实行岗位职责制,将工作绩效与奖金福利挂钩,实现奖罚分明。给予工作好的教学管理员工相应的奖励,不好的给予一定处罚,瓦解教育管理工作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局面。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提升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如:设立专项奖,明确晋升机制等等,增强师范类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阳.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探索――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D].中南大学,2010.
[2] 王颖蕤.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 黄硕芩.浅析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秘书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28-28,36.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 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07-02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具有学制长、教学实验投入高、实践性强等特点,要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医学人才,所耗费的教育成本是很高的。根据世界高等教育通行的规律,医学院校的学费标准最高,政府投入也最大。在悉尼大学,一个学习医学的学生一年的培养成本为25万元人民币,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只需5万元人民币,医学专业的培养成本是一般专业的5倍。在我国,医学教育的这种高成本性在政府的拨款以及收费标准中都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现在我国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是以在校学生人数为参数,而没有对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予以考虑,医学专业的学费标准普遍偏低,医学教育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得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从现行的政策和实际情况来看,国家财政性拨款的比例和幅度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如何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潜力,解决教育经费紧张问题,高校唯有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实行成本控制,努力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投入与学生收费,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高校财务管理只是预算收支,不对教育成本纳入管理,在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只侧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而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并不注重。
(二)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998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由于没有考虑到教育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在制度设计时存在许多缺陷,不利于规范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1.有些会计政策不明确,使高校成本核算缺少了前提和基础,哪些应当计入教育成本,哪些不计入,迄今为止并没有统一标准。要组织教育成本核算,首先要根据教育成本内涵,确定高校发生的各项开支是否属于教育费用,应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并且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科目已不能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为了正确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全面反映各部门、各类学生的教育成本和单位成本,应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构建科学实用的会计科目体系。
2.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和报告周期定为一个学年,与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为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的教育成本,可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周期与学年一致,即从当年的8月1日到次年的7月31日。
3.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或支出,不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对本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如果款项没有在本期收入或支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全面地归集教育成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则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提供服务和耗费教育资源,正确确认和计量培养成本。因此,有必要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合理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
4.按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对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部计入当年的支出,在使用受益期内不提折旧。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教育成本核算,也不利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还会造成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资产利用效率低,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高校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系统,经费一拨了事,至于经费使用过程以及投资去向无法控制,各部门经费实际使用状况无法评价。许多高校,从各级领导到财务管理部门,缺乏理财意识,还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
二、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具有所有高等教育管理的共性,通过对教育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进各方面的工作,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一)完善并细化预算编制
1.充分重视预算的编制。将预算年度内所有的经费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当年财力状况,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2.成立预算管理中心。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审计、人事、教务、科研、资产、基建、学工、后勤及各院系等主要部门参与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的预算编制论证工作。
3.根据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各部门、院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以各部门、院系为基本预算单位,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要求以各部门履行的工作职责为依据,对每一收支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审核、可行性分析、论证,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程序,编制本部门预算。
(二)建立以教育成本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1.建立以教育成本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加强教育成本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部门预算下达后,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所有开支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有效控制。并根据各部门履行的工作职责及教学活动的特点,科学地分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按各专业、类别、层次将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教育成本。
2.各部门的经费支出,按照受益原则,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种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这样就可以为部门预算编制和准确地计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以及投资效益评估提供依据,也便于领导对各学期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全员参与,提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各部门和各院、系等成立本部门教育成本核算小组,各教育成本核算小组分别由本部门领导和精通业务的骨干把关,负责对本部门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并且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以各部门、院系为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形成责任成本;再将本责任中心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科、教研室及个人,并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预算与实际之间的差额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控制,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
(三)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教育成本考核体系
实施成本控制并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责任成本的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制度,并有明确的奖罚制度,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保证成本机制正常运转。各部门将教育成本控制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的事业计划和任务、管理工作岗位以及教学任务,定员、定编、定岗,使学生、教师和职工之间比例合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医学是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特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形势、学生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医学教育新开设专业的不断增多,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内容也不断增设和更新,学校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用耗材等等的支出越来越大,在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想方设法降低教育成本。首先应对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等教学资源进行改革,根据实验教学所需空间与仪器的共享情况,对实验室进行合并与重组,构建多学科、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实行实验室专管共用,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合理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用房、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的潜力,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医学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提高办学效益。
3.学校购买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实验教学用耗材等,全部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并进行市场调研。通过比较,选择产品质优价廉、信誉好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尽可能得到售后服务免费维护维修等保证,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对于报损的仪器设备,应先通过技术人员维修,能修好的,应继续使用,确实无法维修好的,经有关管理部门鉴定确认,才能给予报废。只有物尽其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才能有效地节约资金。
5.高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人才密集、仪器设备先进等条件对外进行科技咨询及技术服务等工作,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加学校收入。
6.通过教育成本与效益评估,针对薄弱环节,有目的地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明确降低教育成本的主攻方向,努力使教育成本有所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逐步走向市场。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引入以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相应关系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市场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新型的成本效益理财观念,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耗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获得最佳办学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宇,田晓,姚福全.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办学经济效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33)
2.梅强.关于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学思考[M].教育与经济,2005(2)
一、普通高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但必须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有关转学文件要求,认真把关,如实上报,坚决按照规定和程序办理。
二、专科经考试升入本科的学生和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录取的高职(专科)以及单招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学,学生应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各普通高校要向这部分学生讲清政策,认真做好思想工作。
三、学生转学除符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不低于转入学校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所学专业原则上不能变动。
四、办理转学手续时,除携带普通高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及招生录检表复印件,加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印章外,特殊情况的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有学籍变动情况的,应提交学籍变动证明:
2.因患病转学的,应提供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的原始病历,
3.如“确有特殊困难”转学,应提交足以说明情况的材料。
五、转学材料必须由转出学校或转入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报送,学校不得让学生或家长以及他人报送转学材料。凡是通过学生或家长以及他人报送转学材料的,省教育厅一律不予受理。
六、省教育厅集中接收普通高校学生转学材料的时间,在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至下学期开学前,其他时间不予受理。
本文介绍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概况,对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将有利于加强药品管事使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文章还对做好《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社会和管理药学;医学教育课程;探讨
社会和管理药学(SAS)在药学领域属于新兴学科,它主要利用相关社会科学(主要是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公众在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与制度保障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现代药学、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现代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1]。社会和管理药学与药事管理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药事管理学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药学、交流学、伦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应用和药物滥用学、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内容,它是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
1 高等药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
1.1 《社会和管理药学》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管理药学对药品管理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除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过多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3]。不少发达国家都认识到,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保证药物在社会公众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应用的重要工具,对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提高药物使用宏观调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使药学生掌握《社会和管理药学》相关理论对于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1.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一切面向患者的医学模式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药师为主,他们对社会和管理药学研究所需的知识掌握得还较少,因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利用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还没有建立。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加快教改步伐,从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这不但能提高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形势,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以迎接医学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1.3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框架的学科群。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纵横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也受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医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互渗透,相继出现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和管理药学等交叉、边缘学科,这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理论医学新学科群,而社会和管理药学也因医学社会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但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开设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寥寥无几,这是由于缺乏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体系,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宽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很少,同时还缺乏高素质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队伍。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发展的不合拍,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对探索该学科教学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在学习结束后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受教育者接受哪些项目的培训)具有积极意义,将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新体系,为未来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对促进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汲取国外《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经验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还较少,目前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因此,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还很少,课程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而国外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比国内要早很多,我们可以试着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据美国药学院协会(AACP)统计,目前,在美国药学院校中有35%的课程与社会和管理药学有关[4]。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学服务和卫生系统系开展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本科教育则覆盖面很广,包括药学的定位(药师的作用,药学职业面临的问题)、卫生保健商议的原理、药学服务实践(专业交流,药物信息补充,健康观念,法律问题,处方处理,监督)、药房和卫生保健系统(药学服务的开展,社区/医院药房实践,药学工业的特征,药学服务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生物统计学和药物文献评价(生物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价方法)、药房实践管理(原理,库存控制,购买,定价,经济分析,人力管理)、药学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学(与药学有关的联邦法律、规则、规范和法庭判决,影响药学实践的伦理学考虑)、与药学服务相关的病人/医生评估、病人自我保健(非处方药目录,社区药房中的诊断设备,使用替代药品)、急救机构的药房活动、社区药房管理、公共药房管理、药物利用评价和管理(包括适宜质量和最小成本)、药学经济和公共政策、纵向病人保健(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文化问题,与病人或病人家庭建立联系)。麻省药学和卫生科学大学药学院药学系社会和管理科学专业除开设有教育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药学信息、法律、流行病、交流、伦理学以外还开设有选择性/补充性康复调查,辅助药学服务(非药物治疗及其经济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药物治疗学、专业药学实践(药学服务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包括病人咨询、监测计划、治疗结果,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输液调配、临床协作、药物治疗学、体格检查、药源性疾病等课程[5]。
国外的学科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发达国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医院药房,因此其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重点在药物的使用领域,其课程设置则体现为涉及心理、伦理、合理用药等内容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我国培养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入其他机构的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上。
2.2 努力培养一支《社会和管理药学》专业师资队伍 社会科学教学始终是药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学专家不懂药,药学院校科班出身的教师则很少关注社会科学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聘请教师承担社会药学的课程,都有自身的不足,很难将社会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药学中。而且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社会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少,社会和管理药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因此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药学科学的师资队伍更少。此外,国内医学界已经比较重视社会学和心理学,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公共卫生学院(系),研究和讲授社会医学,但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和卫生保健,很少涉及与药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培养一支社会和药学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社会和管理药学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开展这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点专门培养本学科的高级人才[6]。相信随着这些学科点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也会不断地进步。
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的最基本方法,也应是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首先,要认真讲解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社会和管理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实践中的各种实例,以在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病人和普通药师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都是应积极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并紧密结合当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部分药品价格虚高以及用药社会化等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利用社会和管理要学理论思考和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孟光兴,邱家学.谈社会药学的演进与发展现状[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4~307.
[2] 孟光兴,邱家学.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J].药进进展,2003,27(6):375~377.
[3] 李 伟,宗东升,陈玉爽.药物经常学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4,7(3):53~54.
[4] 储文功,裘雪友,陈 静等.从美国药事管理学科的演变谈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3):178~180.
Abstract: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But when enterprises recruit related talents, the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experience. So lacking of experience become the stumbling block of graduates when they find jobs the first time.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three way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hey a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关键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阵地建设;教学方法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e teaching;base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26-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热捧,成为社会热门专业。作为一名财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2年的暑期实习实践活动和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不是简单地看重学历,而是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众多招聘信息明确列出“需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实际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人员优先”等条件,缺乏工作经验正是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拦路虎。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以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要求毕业学生应具备财务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可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从这一培养目标,凸显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使学生具有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而且只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其次,实践教学是帮助毕业生实现初次就业的有利条件之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任何人都不想见到的结果,顺利进入职场、学有所用,这是学生个体及家庭的期盼。有效的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必然有助于学生就业愿望的顺利实现。最后,实践教学是满足专业领域人才需求重要条件之一。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可用之才”,而决非是企业再培养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望的同时,满足企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标准的要求。
2 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不足
尽管大多高校明确表示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但根据调查,在众多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①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无论是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还是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都要与企业需求密切联系,但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在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实训实验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②实践教学的阵地缺乏。表现为:校外实践环节薄弱。财务管理、会计及资本等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作为实习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实质的内容,致使校外的实习、实训难以有效开展;在校内,普遍缺少实训、实验所必需的场所。[2]
③实践教学的良师缺少。财务管理作为一个应用性专业,决定了它对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现实是,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其业务知识与实践能力很难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3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的途径
3.1 加强实践教学阵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阵地建设主要通过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具体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采用单项模拟实验教学、课程模拟实验教学、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三个层次,来实现实验教学对课程知识的全覆盖。所谓单项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以课程各章节为实验单元,用以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所谓课程模拟实验教学是对某一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模拟实验,用以解决课程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谓综合模拟实验教学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训,是一种复合实验。目的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多功能的、可满足多种财务管理业务训练的综合仿真模拟实验室。选择那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仿真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仿真教学,将学生放入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校外实训教学,构建学生实践平台,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校外实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走出去,到相关单位、相关岗位实习实训,以促进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进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承担必要的实践教学任务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4]
3.3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可以通过规范教师的选配条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指导水平。
在教师的选配上注重实践经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特点,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教学教师,首先应具有本专业的丰富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挂职锻炼这一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来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财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取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采用从金融界、企业财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做兼职教师,担任教学指导或参与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创新。倡导教师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加强互动型的教学方式,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案例研究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化难为简,使学生能深入掌握并且不易忘记。
4 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应该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功夫。在保证“夯实基础,精通专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化应用”,达到知识、素质、技能的和谐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姚华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95.
[2]张无畏,彭红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五种有效途径[J].会计之友,2009(2):78-79.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科学的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确保高校教学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经历连年大幅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转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被不断打破,多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第三,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矛盾突出日益严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一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只是按照条条框框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深,许多教学管理干部对自身工作也不重视,不愿学习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不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很少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学生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管理内容陈旧单一。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弱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管理对象事事服从管理制度,从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到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3)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学管理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作为一般信息收集工作,而不是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教。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变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建议
(1)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和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2)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①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学习、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依据这些特点,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②以学生为本,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克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校情,对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3)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目前,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层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级制,依次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校长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这两级机构占据了高校的大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 (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4)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①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意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各类高科技技术,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5)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系)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识别和分析、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形成完善、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6)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高校发展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目前的开放型、全球化转变,因此,高校应时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这种竞争意识,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形势,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外校之长,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8-91.
对如何评好职称的问题讨论很多,但对如何用好评出的好教师的问题,探讨的较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来说,政策设置正高级职称,是为学校评出好教师,也是教师职称管理中的新现象。如何更好地发挥正高级职称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笔者在此做一探讨。
一、正高级职称设置的积极意义
职称是教师的师德、教书育人业绩、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的获得是学校、社会对教师的有效评价和认可。设立高级职称,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增强职业自豪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职称评聘的正高级教师,注重自我发展,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业绩突出,工资薪酬的提升是他们价值的体现。学校和职称主管部门选拔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让能干、肯干、付出多的老师真正能够有收获。这样层层评出的优秀老师大家心服口服。榜样就在身边,榜样真正能够出头,才真正发挥了职称评审的最终目的,这将使更多年轻教师立足本职,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积极进取,静下心来坚持从教,不仅授业解惑,而且更注重传道和发挥师德表率作用,营造更浓厚的事业发展氛围。
2.打造名师效应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正高级教师数量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以及职称岗位设置数量的限制,聘任岗位决定了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稀少,正高级教师将一直是各学校的凤毛麟角,是实实在在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他们是学校的教学及管理的骨干,成为学校品牌建设、特色名校建设的必备人才条件。名师出高徒,有了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学校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高水平的教研、高水平的成果、高水平的学科。正高级教师是学校多年持续培养的结果,学校可以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在提升交流成果方面提供更好条件,将他们由名师打造成大师,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彰显办学的影响力。
3.有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实现“中国智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企业生产一线离不开大批脚踏实地、技术娴熟、综合素质高、具备发展能力的技术工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层次教师。高层次教师具有炉火纯青甚至出神入化的教育教学技能,他们立足教学岗位,兢兢业业,不甘寂寞,育人成林,其自身的经历就是对学生成长的无声感召;他们在实践上“匠心独运”,在教学上“很有造诣”,不仅教授学生技能,更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教学生做事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这样的教师,职业教育的繁荣更需要大批职业学校内部“土生土长”的高层次教师。评聘正高级职称,将会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他们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
二、后正高级职称时期的“自我满足型停滞”
获得正高级职称,教师职业发展到了最高层。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审属于一次性终身评聘,对教师后期发展欠缺一定的约束,从当前高级职称教师的现状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满足型消极停滞现象。
1.后续干劲不足,自我发展动力衰竭
教师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拼搏之后,晋升到正高级职称,享受到了相应的待遇,原有的动力没有了,满足于现状,没有了更进一步追求的目标,处于一种满足型停滞状态。或是离开一线教学岗位,到教学辅助岗位干服务性工作;或是承担少部分教学工作量,其他活动懒得参加甚至不参加;或是自我职业设计和发展提升愿望消失,熬时间等退休现象明显。
2.人心思走,自我利益至上
现在国内大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明显,“挖、抢”优秀教师的情况严重,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更是大城市名校的“挖、抢”目标。高级职称教师为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高的福利待遇,为了孩子的求学环境,往往义无反顾,一走了之,置培养自己多年的单位于不顾,学校也无可奈何。
3.消极滞阻,仿效现象明显
物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黏滞阻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上述消极现象导致高级职称教师不仅自己停滞不前,也对其他教师形成消极滞阻影响,其他教师逐一仿效,势必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阻碍工作开展。
究其原因,一是职称一聘终身,工资待遇只升不降,到退休不愁,虽有工资细化等级之分,但只与年限资历挂钩,与教学业绩工作量无关,干多干少一样,干好费力,不求有功只求一般。二是奋斗一生,可以歇歇了,自我满足感增强,不求进取,不求发展,但求平稳退休。三是改革深度不足,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校无权左右工资所得,工作业绩与福利待遇挂钩幅度小。四是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教育引导跟不上。
如此发展,势必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的浪费,违背职称改革的初衷,管理难度增加,人浮于事,工作难安排,质量难突破,让整个学校育人氛围活力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教师事业发展放慢。
三、激励教师焕发新的职业风采
高级职称教师是办學的财富,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解决的途径,做细做好正高级职称教师评聘之后的管理工作,用好、凝聚好高级职称人才,激励他们焕发后正高级职称时期的职业风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才是管理的根本。
1.加强教育引导,升华师德境界
意识决定行动,站在新的起点,更需要教师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信仰。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教育,引导教师站在新的高度理解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义务,站在培养新时期具备“工匠精神”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对学生的职业感召力和师德影响力。教师要以高度的职业自觉,深入学生心灵,透彻沟通,运用更高超的教育艺术,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一生负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学生练好技艺,立志成才。要教育引导高级职称教师不断规范自己的育人行为,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当好楷模,培树育人大师的风范。
2.创新管理体制,考核激励并举
管理不能靠自觉,有效的管理才是促使教师履职尽责的保障。一是要明确正高级教师的工作量规定。当教师通过评审,不妨在办理聘任手续时,以学校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承诺的形式明确正高级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包括授课时数、担任班主任、培养年轻教师、带徒传艺、项目任务、学习研究、有关活动等,同时还要明确考核及奖惩规定,让教师心有戒律,不能懈怠。二是加强业绩考核评价。完善细化标准,把关注业绩评价和关注过程积累相结合,由关注量化指标向关注立德树人转变,按考核结果兑现待遇奖惩。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符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制度,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保持各类人员收入的合理比例。加强绩效工资管理,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采取项目奖励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拉大分配差距,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激发干劲,奖能罚懒。
3.制度与情感结合,尊重与自重相融
建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提升高职称教师在学校管理、学术建设、发展规划中的参与度与发言权,营造开放、沟通、民主的和谐组织气氛;委以重任,让他们在教学方面的重大项目任务上发挥经验和能力优势,争取更优成绩。形式不一,目的都是用人性化管理凝聚吸引教师人才,让他们充分感觉到被尊重和自身在办学中的“分量”,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让情感力量成为教师自觉接受制度管理的内驱力,實现教师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进步。
4.提升名师层次,实现自我需求
高级职称教师在业绩成果、师德修养上均有一定积累,学校要以名师发展规划为指导,确定培养目标,有计划地促进正高级教师向大师层次提升。创造优裕条件,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团队、承担重任、参加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开阔视野,接受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服停滞心态,提升名师层次。
鼓励、引导教师以更高的事业追求做好后职称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立更高的目标,寻找前进的路径,找到前进的动力。教师自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升华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作为教师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把为事业奉献作为工作的最大满足,从而精神更充实更丰富、生活更幸福。
5.期待宏观政策推进
在当前国家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将不断深化,权责清晰、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将会逐步建立,学校管理的自主性也将会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