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4-02
下面文章中讲诉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互认的调查,研究了互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了导致互认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为互认的进一步发展作参考。
1互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以后的目标
1.1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第一,进行转院或自愿换医院的患者会因为反复的检查造成自身的经济损失、浪费时间、看病繁琐等问题。转让或交换,包括不同等级医院在同一水平以及转让或交换。二是提供的服务造成的不平衡的医疗服务系统分布的分歧和问题,希望通过医学检查检验的结果来完成互认的相互交流与切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1.2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意义医院实施互认的意义重大:第一,能够节省医院的服务人员,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缩减看病的过程,节省时间;第三,有利于医院的相关治疗机构之间的学术沟通,促进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方便医院内部之间的合作交流;第四,能够促进医院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2互认实施现状
2.1互认有不同于其他的特别之处第一,推出了有关医疗机构互认的准则。第二,研究与其他策略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完成合作关系。例如上海的医院就严格把握在医本学协会(集团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识别,有对口支援关系;成都经济区8建立了区域识别,多实践,门诊医疗记录,双向转诊,临床用血的应急部署一批分工与合作机制。通过相互识别,既不浪费时间和成本,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再如,成都市医院五为核心的“成都市西医院集团”,构建“一圈医院医疗圈”,对测试结果的相互承认,不仅节省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还设置了易访问,可以直接结算到医院接受检查,以减少设备配置复制,并保证了检验质量。第三,一些省分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独立实验室。
2.2互认的缺点互认的进展情况不容乐观,第一,一些地区仅仅做一些简单的宣传工作,并没有把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了交叉认证工作进展不平衡,总体进展不快。在统一的识别测试格式标准化,医疗和医疗纠纷处理的成功识别的过程中,对于互认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的研究。第二,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医生的责任与患病人知情权等权利。第三,对于无法实施检验的医学项目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卫生部门推出的众多检验项目中,只有1100个通过批准,现在可以转让项目50。真正意义上的单井没有实现相互识别,医学检验结果与影响,没有显示。
3互认推进困难的原因
3.1医院补偿机制及支付方式不完善目前,服务收费是我国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检查费医院医疗收入两个方面,同时,根据医疗机构的项目费用的支付,转诊和医疗系统的分类不足,医院只成为一个设备齐全的医学学科。这些因素的作用,导致医院积极采购检验设备。设备的竞争不仅会导致医疗服务系统提供检验服务的整体成本太高,而且导致过度检查,反复检查。在这种情况下,相互承认将明显受到医院和医生的阻力。
3.2医学检验准入不严格造成重复配置目前,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对检验设备的配置没有做出必要的规定和要求,准入机制无严格的规定。检测技术是不是像其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分类,除了测试项目的研究类型,几乎所有的医院进行检查的项目“在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对收入产生需要的医疗机构,医院没有测试的测试方法,详细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创造条件开展项目尽可能多,同时,由于成本压力,并尽可能的压缩质量控制活动和开支,取代开放的试剂,低价为了减少测试标准,即不同检测系统的区域配置,不仅降低了检查质量,并增加困难的可追溯性,原因比较困难,难以保证实验室的质量的一致性,从而增加了困难的识别技术的进展。
4建议
4.1开展互认相关理论研究为进一步落实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目前,尤其是在迫切需要的理论研究已经进行了澄清的法律责任问题:相互识别过程,如避免医疗风险与医疗纠纷的风险性,检查和治疗,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李的治疗方法的疾病的医疗检查结果识别“病历书写规范”的一致性统一的测试格式。
4.2把检验结果互认慢慢渗透到广大基层医疗队伍当中去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我们要加大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设置新的相关准则、对临床的医生及护士要多多宣传互认的知识,让其努力改变对互认的观点,提升对互认的认识,使其逐步接受互认,承认互认,把互认充分融入到平常的医学检验当中去,慢慢改变医院的治疗模式。
4.3加大力度对较为复杂的项目进行检验大力新建相应的实验室,使检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实现复杂检验实验的资源共享,严格实施相关的审核制度,逐渐把复杂检验工作与地方医疗分开管理,努力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的质量,最后争取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认的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共享和互认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也是减少重复检查的一个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陈斌,罗五金.2008年度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结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27-29.
关键词 文学欣赏 医学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i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Sibei, SUN Hao, ZHANG Jinyao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s an important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course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to offer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i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designers have carried on th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o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way more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Key word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med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文学欣赏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为一体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文学欣赏课程作为文化素质类课程,应肩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课程设计者应深入思考,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改革,以真正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医学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1 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开设意义
1.1 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今天,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却常常片面解读,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类课程日趋边缘化,职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显示其狭隘性和脆弱性,有研究者甚至以“沙漠化”①表达自己对人文教育的沉痛忧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践证明,个人具备的人文素质越高,其专业知识发挥的效用越大,社会的人文素质普遍提高,才能带来整个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是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应成为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克服社会职业人文缺失的重要途径。”②
1.2 医疗职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作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③医学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病”, 以人为本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医学高职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预备力量,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要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将制约其医疗技能和医德水平,乃至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及建立和谐卫生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高职高专学生的群体特点为:获取知识渠道广、知识面宽,但不深入具体,一知半解,渴望被他人认同和自我实现,然而又存在迷茫、消极、矛盾的普遍心理。文学欣赏课程需要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正确引导,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全面发展需要。
2 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文学欣赏教学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程的教改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促成医学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2.1 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文学欣赏课程德育、美育、智育的功能
文学欣赏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准课程定位,打破教材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人文培养功用。在文本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保留经典,扎根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延伸、引入新内容,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学(包括影视、网络文学)及当下社会文化热点中汲取养分,吸收正能量。
2.1.1 德育渗透
用情感教育带动思想教育,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学生,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
(1)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用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无不享誉世界、影响深远。第二,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感染学生,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事迹讲述,学生心中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用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思想引导,由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再到郭沫若的《炉中煤》、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受到一场场心灵洗礼,更坚定了爱国感情。
(2)道德修养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诚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言行一致、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传统美德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优秀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作家的人格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人生责任感,加强抗击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
(3)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文学与医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精选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的传记,让学生在熟悉古代文案、学习古代医学大家的医德、医术、医理。同时结合当下的鲜活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央视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中介绍的乡村医生坚守贫困与清苦,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从而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
2.1.2 美育熏陶
文学欣赏本质是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人格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审美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美育是文学欣赏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杰出的文学家不仅以美的规律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挞。成功的文学欣赏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中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其中承载的思想、智慧、情感会伴随着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1.3 智育启迪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学生以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2.2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文学欣赏是一种重体验、重感受,需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身融入和参与的文学实践活动,唯此才能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2.2.1 讲授法
讲授法作为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用于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的体裁特征、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和进行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是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讲授法还用于一些重要篇目的写作背景和重要作家的生平介绍,即“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2.2.2 任务驱动法
教师提前布置阅读篇目,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查阅资料并记录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征集、梳理,选择高频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为证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主动阅读和整理归纳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不用唯一答案、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路,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并善于总结,同时收获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喜悦。
2.2.3 角色扮演法
教师从戏剧和小说中初选几个片段,由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1~2个进行改编与表演,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体验生活、感受人物,学生分别以“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份进入文本,对其中的结构、情节、人物没置进行删改和重新编排,使学生充分享受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和情感共鸣作用,激发再创造的兴趣,学生与作家、作品、角色间的交互作用得以深入,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提高想象、联想、应变、语言表达及组织协调能力。
2.2.4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述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病患的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医护人员的耐心、爱心,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的精神,救死扶伤、不计得失的品质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无形的珍贵的医疗资源。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受学生欢迎。
2.3 打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
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旨归;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口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等,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要包括包括:考勤纪律、讨论发言、朗诵训练、读后感(观后)写作等。
3 结语
文学欣赏是一门极富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医学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增进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高人文素质。高职院校顶层设计者应将文学欣赏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学习一定的医学常识,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找准契合点,积极探索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模式,使课程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题项目: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选修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研究》(201309027)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马丽君.论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沙漠化及其改变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2.
[关键词]:医学高校 工科专业 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学校定位发展出现了分流,研究型、综合性普通院校成为国家建设重点,面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机遇和结构优化重组的挑战,原锦州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类专业为主的单科性大学,为了拓宽大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学院一直坚持综合办学的方针,于2006年更名为辽宁医学院,成为拥有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其中工科类专业建设一直是我校发展的重点,如何培养好医学高校中高级工科专业人才,积极探索培养医学高校中工科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大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高校中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长期来,医学类高校是医学类课程教育为主要基础的,设置工科专业相对医学专业起步较晚,经过几年的摸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从师资队伍上说,现有的师资队伍偏重理论型,缺少工科实践方面的经验,存在着重“学”轻“术”现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薄弱、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众多医学高校,注重医学专业的长足的发展,忽视工科专业的进步,对工科类专业投入相对少,使得不少工科类专业停滞不前,成为医学院校弱势专业。
二、积极探索医学高校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高等教育中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是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无需过度期直接上岗的中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科人才的动手能力应该是非常强。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紧贴相关工程领域设置,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直接相联系。注重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主要采用集中上课讲解、学生课内实践、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大实践教学观,即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实验与科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我校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它是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除了相应理论教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去不同食品工厂认识参观,了解相应生产工艺,对本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通过认识实践加上本课程理论学习,学生在本课程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能够得心应手,设计出非常合理科学的食品工厂平面图,工程设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充分提高。修订培养方案,增加生产实习时间,以求适应市场需要,这也是在实践中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生产实习时间由原来的17周,调整为26周,能够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和事业单位后能够尽快的适应生产工作地需要。配合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学校组织学生积极申报校、院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和设计实验项目和省“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人才竞赛项目以及企业资助科研项目,学校还组织举办多种技能考试等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技能考证培训班,为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2.根据我校工科专业特点,建立多个不同实习基地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障实习教学可持续进行的基本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随着市场化对学校办学的支持越来越弱化。因此必须构建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来保障稳定的实习环境,达到双赢目的。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企业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更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利用科研创新优势参与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利用品牌优势,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专委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实习兼职指导教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通过签定《协议书》和挂牌,从形式和内容上明确合作关系,从思想上增强协议单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保障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工科专业之一,先后在辽宁省内外,建立十多个学生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单位,包含了食品专业所有的就业方向,有生产行业比如盘锦宋大房肉制品公司;北京三元乳业有限公司;有检验行业:锦州、沈阳质量监督所;锦州、沈阳疾病控制中心下属食品检验科等等。实习企业范围广,扩大本校该专业学生就业眼界和渠道。而且毕业实习合作单位每年都吸收多名优秀的实习学生,这种校企联合,不但为企业输送了毕业就能上岗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巩固了专业知识,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适应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根据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力提高工科教师专业素质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校注重教师的互动与合作。我们采用“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而不是“多对多”的共同发展,专家或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引领青年教师,迅速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用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评价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学校督评制度,使得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评课则是要求教师互相评价,既是同行评教,还有学生评教,鼓励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使教师逐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活动中,选出校级优质课,校级精品课,学校投入课程建设费用,进一步参与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熟练工科设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驾驭本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专业教师每年都到各个高等专业院校进修学习,专业工厂生产实践,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加适应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医学高校中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随着学校投入加大,医学高校中工科类专业自身取得了长足发展,我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基本建立,我们现在教学中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认识和实践相将结合体系,工厂实习相依托的模式,这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对专业感性认识,观察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得到了综合实训,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理论和实践得到充分的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使得医学高校中工科专业应用型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硕果累累。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市场企业需要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经验,使得这个模式日趋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任伊宾.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看法[J].教学研究,2000,23(1).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55-01
好的环境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解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人体标本为主要实验材料开展的教学活动。人体标本要想长期保存不腐烂,必须用甲醛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固定保存。为了减轻福尔马林等对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害影响,解剖学工作者做了不懈的努力改善实验教学物质环境,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给予关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人文环境。
1 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对师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甲醛具有固定人体标本组织细胞和防腐的作用,人体标本必须用甲醛固定,否则不能长期保存。解剖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一般较差,弥漫的甲醛等刺激气体导致流泪、流涎,长期还可致癌,也可影响或卵子的分裂导致胎儿畸型。这种环境往往使解剖教师产生压抑心理,甚至自我封闭,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损害刻不容缓。另外,解剖工作者还经常接触三氯甲烷、乙醚、苯酚等轻度有害化学物质。
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解剖学实验教学物质环境
2.1 改善通风设施
解剖实验课主要以人体标本为教具。不管是教师制作标本或是上实验课,实验室内都布满了刺激性的甲醛气味,对师生身心健康均有危害,因此,排除解剖实验室内的有毒、有害气体,一直是解剖学界关注的问题。目前,一些重点医学院校有能力投资兴建具有现代化通风设备的标准解剖实验室,职业医学院校因资金问题,仍然沿用开窗透气或排风扇换气,给解剖事业乃至整个医学事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改善解剖实验室通风设施势在必行。
2.2 配制不含甲醛的保存液保存教学标本
解剖实验室内不能缺少按系统储存的手模教学标本,传统的方法仍是甲醛保存。采用不含甲醛的保存液保存经甲醛固定的尸体解剖标本,可减少甲醛的刺激性气味,改善局部环境,师生免受甲醛的刺激,该方法多采用苯甲酸、硝酸钾、甘油、酒精和水配制而成。
2.3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和甘油标本制作技术取代传统福尔马林浸泡技术
生物塑化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学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新技术。由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VonHanges教授于1982年发明。其制作的基本原理是选用液态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单体作为生物塑化剂,替代组织细胞内的水分,进行聚合固化,达到组织塑化的目的。经Plastination处理的标本呈干燥透明状态,无毒、无味,具有一定的任性和弹性,不破坏标本原形与组织器官的位置关系,在生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中有广泛用途。由于制作技术的复杂、关键技术未普及以及设备昂贵等原因,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制作这类标本。
我们用脱水剂酒精代替丙酮,用甘油代替塑化剂制作甘油标本,其制作原理与塑化标本相似。此种方法制作的甘油标本,萎缩不明显,一般不会发霉,造价低,易于保存。
2.4 强力推行解剖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化
不管解剖学实验室内模型、标本、挂图有多么充分,都不能穷尽人体内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网络共享的人体解剖教学资源库包罗万象,与实验室内的教具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多媒体网络图片和课件具有调出方便快捷、图像清晰、材料丰富、动静结合等优点,且不受时空和环境的影响,受到解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大多医学院校解剖实验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然而,存在管理不善、技术不成熟、资源缺乏、使用不当、面子工程等缺点,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加大投入、培养和管理力度,让“网上解剖”占据一席之地。
2.5 解剖实验室配备成套的模型和挂图
解剖模型和挂图虽然缺乏真实感,但其使用方便,直观清晰,可使复杂的结构简单化,微细结构放大化,柔软的结构固态化,无色结构彩色化,且没有甲醛的刺激味和恐惧感,倍受医学生的青睐。实验室配备2~3套的解剖实验教学模型和挂图,既解决生员多、教具少的矛盾,又在时空上不受限制,便于管理。即使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模型和挂图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解剖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实验用品。
3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解剖学实验教学人文环境
现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医学技术上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是医院一起发展的要求之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医学领域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上起着桥梁的作用。医学英语作为英语教学分支中实用性较强的分支,因此我国现在对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全面的发展,我国现代医学的技术还需要跟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而且,中医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也使得我们需要掌握英语从而进行医学学术上的交流活动,本文就通过对医学方向英语专业踩人培养的模式进行研究。
经济发展与教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如今,我国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大国,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经济等交流上始终保持着积极地态度,在医学领域,我国也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技术和临床经验,因此,对于我国医学发展来说,英语专业的教育对我国与世界进行学术交流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如今我国很多的医学院校都积极的开展外语专业,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整体的还并不完善,还有着很多的局限性,很多学校对英语专业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专业在医学方向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改进等等情况,这些情况制约着我国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医学方向英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根据这些挑战积极地转变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
二、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1.注重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通过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基础英语向医学英语的转变勾连,首先对于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是通过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于第二年主要进行基础英语的教学,夯实学生们的英语基础,然后再后面的学期中针对医学方向进行英语教学然后加强医学英语的理念教育,通过鼓励学生们在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医学英语知识,鼓励学生们自主进行医学专业英语专业的文章,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地把握好课上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医学英语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课后时间去自己探索掌握课本以外的医学英语知识,然后通过让学生们自主撰写英语论文,自主进行医学英语学术的交流沟通。从教师方面,首先要培养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医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得在学生们进行分层教学的转变时候,不会很吃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激励学生对于医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于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能够使得医学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也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起学生们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潜力,在传统的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进行个性化发展,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学生们自主掌握学习的时间,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新的教学体系也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通过多媒体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点梳理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对知识的理解来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行开拓了学生们的思路,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进行学习研究,更能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的的高效开展,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掌握知识点,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自己对于医学英语的利用能力。
3.注重医学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现如今的医学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对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很多学者们都发表了关于开展医学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对于如何进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要求都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表述,而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以及对于人才的评估手段上都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进行创新型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制上要通过以改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为基础,进行穿心,在医学英语专业培养同时咬咬增加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生们能够全面地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出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不仅仅在医学专业上的交叉融合还要加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交融,以及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相融合等。
关键词:材料;本科;创新能力;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9-03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的因素是人才,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支撑和动力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培养大批接受过良好工程教育,具有坚实基本工程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材料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学科,其理论构想、创意、验证和研究都必须依赖实践来完成,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其有形化、物质化。实验教学在材料专业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是培养材料领域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要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训练,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实验产生科技发展突破性成果的一个个实例中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激情,形成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将本科教学和科研分开,本科实验教学自成一体,有专门的实验室,专门的实验人员负责指导学生实验,而科研资源是博导、硕导带着研究生在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本科教学实验项目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本科实验教学模式显然与时代的发展不符,与培养创新性材料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以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本科教学实验为例,本科教学实验室承担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体系传授材料学科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但对于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能力则力不从心。而学科所拥有的国家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不承担一个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在创新性材料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因此,我们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材料学科教学和科研实验资源重新配置,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期望能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提高材料类本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拓宽了科研和社会服务资源,为高校实验平台资源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三、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建设措施和成果
我们的实验室改革围绕如何科学配置实验资源和功能,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更好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材料学院实验资源现状分析。截至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科实验室完成了初级建设阶段,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学科教学实验体系和实验基础条件,实验设备总值达到了950余万元,但是没有一台单价5万元以上的设备,承担着材料学科三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任务由实验中心的专职实验员准备、指导完成。而以国家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科研平台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总值达到了1800余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设备50余台件,承担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科研任务。但科研平台在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人员不足、设备开发利用不够、教学科研资源分离,导致资源设备的利用效益偏低,大型设备的人才培养功能得不到利用,设备的领用、管理、使用、服务机制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使大型设备的人才培养功能得不到利用,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得保障。随着学校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目标的提出,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材料学院也明确提出以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如何做好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精细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课题组通过调研相应高校材料学科实验室建设的情况,研究分析我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及科研方向等,针对实际找出实验资源配置、共享、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制定调整改进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根据学科特点和仪器设备类型重新划分实验室,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打破教学科研资源壁垒,实施学科实验资源共享,以中心为依托统一构建学科教学科研实验平台。不再将实验室明确分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将原来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各类研究中心(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共建工程中心、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所、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晶体材料研究所、表面工程研究所、皇冠新材料研究所、鲲鹏精细陶瓷材料研究所、15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等)有机整合为材料学科教学科研共享资源平台,平台管理人员实行专兼结合,实验室专职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和维修工作,兼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验中心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行专人专管,将中心拥有的29台大精贵仪器设备按照功能分为15个机组,每个机组聘用2名以上的管理人员,实行机组负责制,每个机组必须利用大精贵仪器开设3项以上本科实验项目。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实行时间和仪器设备全方位开放。大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平台信息网站进行实验仪器设备使用预约、实验时间预约。实验时间上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安排实验,有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设备自由开放,学生在实验室预约登记后就可以随时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会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安排指导。
3.开展创业,创新训练、竞赛,与教学实验互相补充。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除具备进行大学生实验教学功能外,还建设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的平台。利用平台优质资源开展各层次的材料实验技能大赛、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国家级、校级科技创新项目,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弥补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的局限和不足,形成完整的实践创新体系,这是提高当代大学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4.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聘任高水平的理论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提高实验教学队伍水平和素质。目前平台已经聘请了28名专任教师为兼职实验指导教师。中心实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动态流入机制,提高了实验指导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实行“科研导师”制,为每个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引导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研究活动和开放实验室项目为纽带,加强课外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延伸到学科的科研基地,逐渐使课外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5.规范过程管理,完善监控体系。实验资源平台建立以后,运行和管理由实验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学科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实验教学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建立完善各项平台运行过程管理制度、平台开放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实行实验室房间责任人制和大精贵仪器设备机组负责制,实验室责任人和大型机组每年年底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大学生服务的实验项目数、实验教学质量、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参与学生人数和大学生获奖情况等方面,考核合格的实验室和机组续聘,不合格的解除聘用。
6.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实践效果。实验教学打破本科生实验单一的演示实验方式,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科技小组,配备大型精贵设备机组责任人为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提高样品处理、仪器操作、结果分析等实验技能。平台“以研究引领教学,以研究促进创新,教学和研究相互交融”,大量科研项目整合提炼为研究创新实验内容,通过课程实验、创新活动、技能大赛等多样的实验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把科研活动、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每年中心大型设备使用培训相关实验项目和学生创新活动课题达30多项,受益学生170余人。如培训学生对化学气相渗透炉、多功能高温烧结炉、计算机控制流变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精贵设备操作熟练,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毕业时受到企事业单位技术开发部门、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的欢迎。利用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资源,近三年毕业生论文有7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42篇获得学校优秀论文;17名同学在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中获奖;本科生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2篇;在“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项目中,本科生承担完成285项;材料学院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刘英,李佳,徐兆军,等.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化工高校教育,2011,118(2):25-27.
[2]程清蓉.改革设备管理模式,建立共享技术平台[J].大学教育,2013,(2):42-43.
[3]欧阳津,申秀民,赵云岭,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2):79-80.
[4]许志刚,刘智敏,字富庭.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9):20-21.
[5]顾文豪,齐元胜,赵世英.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科竞赛平台的辩证发展关系[J].大学教育,2013,(2):19-20.
【关键词】基层医疗 人体寄生虫 人才培养
在我国,寄生虫病曾经是严重影响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多种寄生虫病严重流行,所以很多人认为人体寄生虫病是一种“贫穷病”。我国寄生人体的蠕虫主要有土源性、食源性和包虫三种,其中土源性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带绦虫及囊虫、肺吸虫等。但目前的防治现状并不乐观,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缺乏和基层医生防治知识不够,尤其是乡村医生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不但要治病救人,还承担着健康教育的任务,如果连乡村医生自身的知识都不够,就谈不上为农民服务。因此,加强基层医生的寄生虫防治知识已刻不容缓。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适应农村寄生虫防治需要的医疗人才,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探索。
一、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方法是观察寄生虫大体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虫卵与原虫,对寄生虫的不同阶段的形态和病理改变建立直观的印象;或通过电视录像等教学手段强化对寄生虫形态和生活史的认识;或通过打印图片进行讲解,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现代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器材情况和学生客观需要出发,改革了寄生虫实验教学的方法。采取电化教学、图谱库与实物标本优化组合;感染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技术操作与课堂讨论并行。一方面保留了部分传统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每次实验教学前,通过电视录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对实验内容进行预讲,然而传统教学录像时间往往很长,内容陈旧,所以我们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既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将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教学器材,将虫卵在显微镜下成像,拍摄图片,扩充寄生虫图谱;第三,跟兄弟院校交换或者购买制作精良的实体标本,并对标本进行拍照,整理、保存,利于学生对照实验和理论教材,加深理解。
二、改进实验内容
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寄生虫知识,我们从多方面下手,对实验教学内容作了改进,采取了综合的教改模式,具体包括:第一,教师指导、学生自制寄生虫实体标本,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能更好、更牢固的掌握寄生虫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寄生虫标本制作技术,为以后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立寄生虫学图谱库和标本陈列馆,学生将自制的图谱汇总,我们挑出其中做的好的图片用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第三,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寄生虫具有形态学的特点,讲成虫大体或者虫卵必须与图片结合,才能更清晰明白的让学生掌握其特点;第四,实验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式提问和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和教学难点;第五,实验内容侧重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符合我国农村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适应农村医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实验考试方法
传统的实验考试方法无非是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或者虫卵图片,并写出观察到的标本名称,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寄生虫知识,能辨别虫体的基本形态区别,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考试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设置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考试方法:①阶段测验与期末综合考试衔接,该考试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当堂接受能力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②实物标本与标本图片交替观察,多数学生认为实物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考试难度一般(80%),认为太难或太简单的学生为分别为16%和4%;⑥实物标本与多媒体课件混合考试;④随堂测验;⑤试行多媒体综合考试。学生对自己选择实验考试方法赞同程度较高,从调查的500名学生来看,满意度达到98%,学生们通过实践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即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又使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有机融合,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大纲要求内容。有效缓解了教改后学时压缩,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通过考试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增强自信心是我们在实验中的意外收获。
四、建立寄生虫病的动物模型
在实验前接种、保种所需要的虫体,观察活的虫体及导致的宿主病理学改变,掌握实验诊断的技能。比如建立日本血吸虫实验动物模型及病理分析。选阳性钉螺4-5只放入小三角烧瓶,加水至瓶口,2-3h后用放大镜观察溢出的尾蚴;将受染动物-小白鼠编号,固牢绑于解剖板上,剪去腹毛,用清水润湿皮肤;取尾蚴40条左右滴在盖玻片上;将此盖玻片覆盖受染小鼠去毛腹部,感染后饲养待用;1月后解剖实验动物,观察有无腹水外溢,血管内有无成虫,解剖针挑破血管,将成虫挑于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外形及雌雄合抱情况,最后观察肠粘膜组织虫卵与粪便中虫卵有何不同。通过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但调动了同学实验课的兴趣,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实验技能,既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还掌握了寄生虫病的诊断技能。
基于以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即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又使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有机融合,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大纲要求内容。有效缓解了教改后学时压缩,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同时作为面向基层医疗培养医疗人才的高校,我们在寄生虫实验教学中更加倾向于增大农村多发寄生虫病的教学比例,使学生能更加适应基础医疗服务需要。由于充分利用了教学设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降低了教学成本。纵观我们近年来的教改实践成功的经验,教改的关键是教学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侯玉英,殷国荣等.医学寄生虫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
[关键词]高职高专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实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革。高等教育理念只有与时代合拍,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异军突起、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因而高职高专如何把践行“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突破忽视学生自我要求的教育弊端,切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者应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体或本原,也不是本质或本性,而是指“根本”。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是根本。对于教育而言,以人为本之人,含有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管理者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学生为本。“人是根本”,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人是目的。人是自己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哲学史来看,最早明确提出“人是目的”这个命题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最原初的意图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人不是神灵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神的奴仆或,人就是终极目的。因为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出来的,实质上也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其二,人是关键。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综观人类文明史,影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其三,人是主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必须而且只能把人作为人对待。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人的价值远高于物的价值。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比拟的。综上所述,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以人为本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基于当今时代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所做的新思考与新概括。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高职高专的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点,认识和分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1)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如: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情绪丰富,热情高涨: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而好争辩;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易陶醉于低级情绪;自尊心强,往往自以为是等等。但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在心理特点上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自卑心理比较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往往足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一种“失落感”。(2)矛盾心理比较强烈。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们又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从眼光转向外部世界,进而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因而,他们经常强烈地意识到内心所发生的种种矛盾。
(2)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随着学生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但总体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②为了自己今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以使自己和父母能生活得好一些。二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行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他们在进校之初,自己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高职高专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把握人的需要,明确教学方向
人的需要是指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指谋得自身的存活和生命的延续;发展的需要是指人的个性发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了自己的需要的。它是人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在知识参与、能力养成、经验积累以及对自身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逐渐明朗起来的;是由人的认识能力、兴趣乃至利益所选择和建构的结果。“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首先要了解人的需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整体方向。高职教育是姓“高”名“职”、“能力先导”、“就业本位”的教育,职业需要是高职生最根本的需要。其次,明确教学方向。高职生是属于形象思维突出、擅长在情境化教学中学习程序性知识的群体。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学科式教学的理论滋溉,而是实践主导下的能力生成和技能习得。因而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人自身的需要和能力出发,把握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防止教学错位,把大量不切实际的、空疏无用的知识灌输给他们。
(2)赋予人以能力,掌握生存本领
能力是人驾驭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左右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能力是决定高职学生的生存方式的主导因素,高职教育如果不能赋予学生高超的技能,知识的掌握又根本无法和普通高等教育媲美,空乏其身,学生失去职业生存的看家本领,那将是高职教育的最大失败。因而“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一要打破“知识本位”思想,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因为能力是高职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被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二要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要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得到培养,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尊重和培养,使他们以突出精湛的能力优势立足社会。
(3)实现人的就业,达成适意栖居
无论是对人的需要的把握、教学的定位,还是能力的习得,都是为了人的职业生存。职业是个人进人社会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是人融人社会的最本质的一个空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职业生存是更为切己、更为本原的真实性状,它是维系人的生活和幸福的基础。社会职业不是“先赋”的规定,而是“后致”的选择,它必须凭借人的能力,通过竞争才能获得。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扭住这个根本,努力实现教育活动的这一目标规定。其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发他们的职业潜能、增强其职业活力、提升其职业境界。让他们在有业、乐业、敬业的境界中,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第三,作为高考竞争中的殿后一族,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要教育学生务实、求真,不再追求非分的目标。把学好技能、谋职就业作为首选,以求得一份好的薪资为目标来安顿自我,适意地栖居,而不是去追求与自己真实需要和存在相背离的精英符号。
参考文献:
[1]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08) .
[2]苏丽君.在高职教育中实践人本管理[J]. 大家, 2010,(04).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信号检测与仪器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群
在美国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目前海外知名高校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业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分数在这几所学校中也往往远高于其他专业,其毕业生也受到其他各大高校研究室、大型生物医学研发企业和各大医院青睐,毕业后发展前景良好。
目前,全国设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达140所左右,在天津市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仅有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其他天津市市属高校均未开设该专业。其中天津大学以光学仪器为专业特色,天津医科大学以医学背景为主解决一些临床存在的工程问题,河北工业大学以电磁计算为专业特色。
天津市把医疗器械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加强医药器械研发的产、学、研联合,支持医疗器械产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着力培育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天津市人才的需求情况:2013年,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企业2000余家。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企业3家,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6家,1~10亿元企业58家。天津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84家(2013年底统计),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共36家,医疗器械注册企业2500余个。技术服务企业:行业产值近亿元。因此天津市急需这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和天津市“十三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推动“天津市医疗仪器产业”的发展,天津工业大学设置了天津市首个专门以培养医学信号检测及仪器方向高端专业人才为主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本专业在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布局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2年本成为“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单位;2013年成为“天津滨海新区转换医学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理事单位;2014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共同组建“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2015年成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成员,这些发展都是为了加快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按照目前的专业定位进行课程的建设,形成以《生理学》、《生物医学电子学》、《传感器与医学工程》、《医学电子仪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医学成像新技术》、《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等为核心课程,构建医学信号检测及仪器为方向的课程群,带动整个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理论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大学物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生物医学电子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工程光学、传感器与医学工程、医学电子仪器设计、医学成像新技术、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EDA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电磁兼容、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图像处理、生命科学导论等。
主要实践课程有:电路理论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生理学实验、传感器与医学工程实验、医学电子仪器设计实验、医学成像新技术实验、电工实践、电子实践、电子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1,2)、嵌入式系统设计专题实践、生物医学工程实践1(偏重医学信号检测原理与方法)、生物医学工程实践2(偏重医学电子仪器的开发与实现)、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医学信号检测理论与方法、医学电子仪器设计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医疗仪器及器械领域、健康产品领域、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从事研究、设计、市场、销售、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具有医学信号检测及仪器方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适应国家和天津市“十三五”的医疗仪器产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