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

第1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老年人 口腔卫生 问卷调查 口腔保健 常发口腔病

[中图分类号] R473.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34-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口腔卫生健康已列为全身健康标准之一。为了解中老年的口腔健康状况,使口腔医疗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及有效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预防保健措施的加强,人口的平均寿命必然越来越长。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牙病的危害不亚于心脑血管疾病,它给中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痛苦。近些年来,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针对中老年人的口腔问题,宣传口腔保健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保护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的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吉水县的中老年人做受检对象;共计50例,年龄40岁-65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问卷调查员由口腔专业人员担任,问卷调查员在口腔健康检查现场面对面询问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现场环境独立、安静、等侯问卷的受检者不在问卷现场。问卷调查员提问并记录、填表、受检者回答。受检者不解题意时,问卷调查员对其可做与患者一致的解释,但不诱导或暗示答案。

2 结果 根据中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行为中刷牙次数,刷牙方法,牙刷的选择,一支牙刷使用的时间平均为5.69个月。其中有饭后漱口习惯者占调查人数的88.7%。龋病和牙周病是口腔科常见病,但从患者对龋病和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来看,约25%-33%患者对这两类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医务工作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这一项治疗牙周病的有效措施,这部分患者在农村中较多。牙龈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表现,除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外,还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以利于牙病的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3 健康教育

3.1 一般牙周健康的人一天刷牙1-2次即可。正确的刷牙方法应为水平颤动法(Bass法):手持刷柄,刷毛指向根尖方向(上颌牙向上,下颌牙向下)。刷毛角度,把牙刷刷毛端放在直指龈沟的位置,刷毛约与牙长轴呈45o角。轻度加压勿使刷毛屈曲,轻度加压,刷毛端进入龈沟。颤动牙刷,以短距离拂刷;来回颤动牙刷,勿使毛端离开龈沟,至少颤动10次。重新放置牙刷,将牙刷移至下一组2-3颗牙,注意重叠放置。重复拂刷,在上、下颌牙弓的唇、舌面的每个部位重复拂刷。刷前牙的舌面、腭侧面位置,将牙刷放在前牙舌、腭侧牙面,使刷毛垂直并指向和进入龈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不仅能去除菌斑和软垢,并借助牙刷的按摩作用,增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上皮组织的角化程度,增强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抵御能力,维持牙龈健康。如果刷牙方法不正确,不但达不到清洁牙齿的目的,还可造成牙龈萎缩和楔状缺损。

3.2 目前国内生产牙刷的刷毛多用细尼龙丝制作,有软、中、硬的规格,一般强调选用软毛牙刷。调查中近一半的中老年人选用硬毛牙刷,要大力推广使用软毛牙刷。

3.3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氟化水源和氟化物牙膏,这对龋病发生率的下降起了很大作用。但在我县还未应用氟化水源,应在社区进行宣传,由于中老年人患龋率高,应该开发中老年人适用的产品,例如含氟口香糖或者氟含片。

3.4 中老年人口腔卫生状况普遍差,口腔疾病发展变化速度快,定期做口腔检查,不但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还可接受口腔卫生指导及口腔健康教育,适当安排治疗与功能康复。特别是烟酒嗜好者更应如此,因为烟酒的刺激容易诱发口腔癌的发生。中老年人一般反应较为迟钝,尤其对早期口腔疾病反应不太敏感,直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有了明显的症状才去就医,这样往往会给治疗带来困难,并贻误病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至少一年一次。

4 讨论 针对中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普遍存在的口腔卫生问题,开展各种口腔健康教育活动,消除“人老就会掉牙”的旧观念,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注意饮食与营养,对牙病早发现,早治疗等,提高中老年人自身的保健意识。纠正不良习惯与生活方式,戒除烟酒嗜好,合理膳食、慎咬硬物、控制酸甜苦辣食物等,养成餐后漱口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7-277.

[2] 初里楠,朱文昊,周红玲,等.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患龋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5,13(3):189.

第2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迅速推进,口腔科的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从生理意义上讲,老年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走向衰退的一个阶段。口腔组织也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明显地随着衰老而变化,老年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均发生改变,髓腔缩窄,牙髓血循环障碍,加上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染性增强,修复能力下降,易导致牙髓坏死和其它的口腔并发症。因此,在社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老年人保持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是降低老年人口腔疾病发生率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老年人,并提出了指导。为此,本文从老年人易患口腔疾病的原因以及口腔护理的作用和如何进行积极的预防保健进行了阐述,旨在引起老年人群的关注,从而减少和避免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1老年人易患口腔疾病的原因

老年人最易患的口腔疾病是龋齿后遗症和牙周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髓腔开始变窄,增加了牙髓内血循环的压力,加上老年人免疫功能本身降低,更易导致牙髓坏死,使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丧失主要营养来源而变脆易折裂;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感染,使病情蔓延。此外,牙体组织随着增龄性变化主要是咬合磨损,牙齿颜色逐步变暗,牙釉质较弱易碎,髓腔和根管小而细,牙髓质不断新生,使牙龈组织萎缩、变薄,牙周膜变宽、牙槽骨生理性弹性降低、牙龈萎缩、牙骨质暴露,至龋菌的侵犯极易导致根面龋的发生和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加之老年人在各种疾病的某些阶段常常会出现免疫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口腔疾患的发生。

2口腔护理的作用与常用方法

2.1 口腔护理的作用

口腔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重要通道,又是部分消化液分泌的场所,更是微生物寄居和滋生的最佳环境。正常人每毫升普通漱口水中可以找到1~50万个微生物[2]。老年人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极易导致口腔内微生物乘机在潮湿温暖的口腔内迅速繁殖。而口腔护理具有局部清洁及去除口腔内细菌的作用,同时口腔护理对发生在口腔局部的口腔炎、口腔溃疡、齿龈炎、牙周病等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此外口腔护理还能对老人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增强自信心,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 常用的口腔护理的方法

(1)牙膏清洁口腔法:单纯为清洁口腔、预防感染可首选牙膏口腔护理法。有资料表明,80.91%的重症病人口腔为酸性环境,较适宜真菌的生长。而牙膏为碱性,牙膏水的pH>7.0,故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起成分中丁香酚和丁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等多种常用细菌均有抑制作用[3]。(2)机械性擦洗法:新的口腔护理观认为口腔护理应该以清除牙菌斑为主要目的。有研究显示,单纯的含漱只能暂时减少口腔内游离状态的细菌数量,对清除定居在牙面上的牙菌斑无效,机械性擦洗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4]。

3老年人口腔卫生的健康指导

3.1 加强健康教育

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人们行为的改变。针对社区老年人对口腔护理知识缺乏深入了解的现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印刷资料、图片,将口腔卫生的保健要点,预防方式以及等做成一分健康教育资料,在社区内进行分发。还可通过板报或宣传栏,向社区老年人介绍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和牙线、牙签的应用以及口腔自检自查方法,以便于社区老人记忆,并对照自己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保健方法,从而满足社区老年人对口腔疾病保健知识的需求。口腔卫生的护理重在老人的自理,因此,加强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使老人了解口腔卫生护理的必要性十分重要。

3.2 注重正确指导

在健康教育中,要注重对老人实施口腔护理的方法的正确指导。例如:在选择牙刷时,一是要考虑口腔内的实际状况;二是要考虑方便老人的使用,在老人牙齿有较多残缺的情况下,要考虑牙刷品种的选择,植毛部大的牙刷比植毛部小的牙刷更好用,刷牙效更好。刷牙时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1)牙刷的刷毛与齿面应呈直角,正好接触牙齿,应注意较好地使用牙刷刷毛的前顶端;(2)刷牙时使用牙刷的力度要适当,应轻刷;(3)牙刷放于齿面上前后拉动的幅度勿过大,移动幅度以5mm~l0mm为宜,相当于1~2颗牙齿的距离。对于有牙周病的老人,应指导选用刷毛较细的牙刷,因为细的刷毛容易进入牙齿与齿龈结合部位的齿周袋内,能有效除去作为牙周病原因的牙垢。

3.3 保持口腔清洁

经常保持口腔卫生,控制牙菌斑。嘱老年人要坚持每天早晚用温水刷牙,一日三餐后用清水漱口,漱口时要借用水的冲力尽量将牙缝中的失误残渣清除掉,同时做闭口鼓腮漱口动作,并将舌头左右转动,这样能使唾液分泌增多,使牙面、牙缝和口腔黏膜受到一定的冲洗和刺激,使口腔自洁,牙齿健康。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选择茶水漱口,让茶水在口腔内冲刷牙齿及舌两侧,这样可以清除牙垢,提高口腔轮匝肌和口腔黏膜的生理功能,增强牙齿的抗酸防腐能力。

3.4 养成良好习惯

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与漱口要有科学规律,避免烟酒并尽量少吃有刺激性食物,加强饮食营养调整。如有牙病及时就医,平时要坚持叩齿运动和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功能和抵抗力,定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样可延缓口腔老龄化,使牙龄与寿命大 致相等,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2.

[2] 白碧荣,黄萍,龙兴敏.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8~9.

第3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强[1]。口腔疾病已成为老年人最普遍的健康问题。口腔中的疾病常常造成牙齿缺失从而导致很多老年人丧失咀嚼功能,降低生活质量,此外口腔疾病会感染心血管组织引起心血管疾病,口腔中的细菌还会引起败血症。口腔健康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口腔健康标准的建立,是在正确健康观的指导下,反映出口腔的特点[2]。生活水平虽日益提高,但患有口腔疾病的老年人就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老年人高估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治疗费用较高的社会现状使得老年患者不愿前往医院就医,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老年患者就医率偏低的原因之一。针对老年人口腔疾病就医心理对十堰地区60岁以上4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老年人口腔疾病就医问题,为构建和谐就医环境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十堰市及其周边县市四个老年人集中区域60岁以上老人共计400名作为样本。

1.2 方法 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检查标准[3]对每位老人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共计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44份。

2 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十堰地区老年人口腔状况不容乐观,并存在口腔疾病消极就医的心理状态。调查对象中跟面龋检出率为45.36%,牙龈出血检出率为46.27%,牙结石检出率86.7%。有34.30%的老人在遭遇口腔疾病时选择立即就医,15.70%的老人不顾口腔疾病对其不闻不问,23.26%的老年人选择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去就医。调查老年人中首选医院的标准是治疗所需费用的多少,占到总体的47.09%,相对于挂号费较高的专家们老年人更倾向于挂号费偏低的普通门诊,分别占到29.65%和56.98%。在就医过程中,有51.16%的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是治疗效果,仅有32.56%的老人仍然担心费用问题。有部分老年人在口腔疾病就诊中存在恐惧的状态。自身心理因素,医院环境,医生诊治态度等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就医心理。

3 讨论

第4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口腔修复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90-02

1 前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基础代谢逐渐降低,器官功能也逐渐减退,口腔疾病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现在的大部分老年人都在承受着各种牙齿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好老年口腔修复显得至关重要[1]。

2 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保医保不健全、老年人口素质较低,并且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超过10%。几乎每个老年人都存在口腔健康问题。其中牙体结构的破坏,特别是牙列的残缺给了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正常生活的不便。步入老年之后,年纪越大,导致牙结构出现破损的情况也越加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对牙体进行修复。但由于大部分老年人从小缺乏较好的口腔知识,平时口腔护理做的不到位,所以年老时各种口腔问题都不约而至,但在进行口腔治疗时又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牙齿问题没得到很好的治疗,造成我国老年人牙齿修复率低于外国老年人牙齿修复率的现象。可见,我国老年人的牙齿修复状况不容乐观。

3 造成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的因素

3.1 生理因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较为明显的退行性变化[2]。

3.1.1 随着年龄增长,牙釉质的釉板组织会出现裂痕,同时其裂痕间隙内的水分丧失,最终会导致牙齿的裂开。与此同时,牙釉质的颜色会改变,且渗透性降低。

3.1.2 牙本质的变化。牙本质在老年时期容易变成硬化牙本质,且牙体脆性系数变大。同时,随着牙体的髓腔空间变小,会造成拔牙的难度增大,使根管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1.3 牙周组织的变化。老年后,牙周组织的细胞活性降低,会出现牙周组织的萎缩的现象。同时,牙周膜腔变窄,血管的形态出现异常。有些甚至出现牙的颈部及根部的分叉,造成压根暴露在外面,使牙体出现松动。

3.1.4 颞下颌关节的改变 颞下颌关节盘及髁状突关节区的各种纤维在老年时会出现分布紊乱的现象,如成纤维细胞变少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导致皮质骨的吸收增大,从而改变关节的正常面的结构。

3.1.5 口腔粘膜的变化 代谢功能的衰退容易导致老年人口腔粘膜组织的变化。如:黏膜细胞萎缩。而黏膜组织脱水会降低组织张力和弹性,引起黏膜组织逐渐变薄及缺乏水分。同时,血管分布的降低,会导致损伤的组织修复时间长,从而引起其他的口腔相关疾病的发生。

3.2 行为习惯因素

3.2.1 龋病多好发于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口腔卫生及护理较差及机体营养不良等的人群,而龋病中发生率最高要数根面龋和颈部龋。

3.2.2 牙周病大多是由老年人的平时口腔卫生观念较差、饮食时食物嵌塞、及伤及牙周组织的创伤等因素引起。

3.2.3 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较多、过度饮酒、习惯进食较烫的食物等,会导致老年人的口腔黏膜出现白斑。当然,牙颌组织的改变及口腔修复物本身的不良作用等也可导致白斑的发生。

3.3 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很多老年人尽管知道自己存在很严重的口腔疾病却无法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日趋下降;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口腔卫生宣教不普及,使得很多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相对短缺,自我保健意识缺乏,从而导致个人口腔卫生较差;某些人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对当前医疗水平的不信任等原因而不愿及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人整体上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

4 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临床观察经验总结

4.1 老年人口腔修复的类型和特点

4.1.1 固定修复 活动修复是以前较常用的修复类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口腔修复多以固定修复为主。固定修复能有效利用残根残冠,增强口腔的咀嚼功能。

4.1.2 活动义齿 固定义齿能用于一部人老年人,当牙齿缺失量较多时,活动性修复是主要修复方法。在进行活动性修复设计时,应从修复对老年人所带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考虑。如:复杂义齿的设计要使用弹性较好的钢丝卡环,同时,也可使用联合卡及延伸卡,以成分利用口腔内剩余牙齿支持其稳定的作用。在设计活动义齿时要保持连续性的思维模式,即为方便以后的义齿修复维护,应在设计时多设计便于以后使用的备用卡环。

4.1.3 种植义齿 种植义齿被誉为人类的第三付牙齿,近年来,由于各种牙齿材料及修复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种植义齿得以广泛运用于口腔、颌面部及耳鼻喉等的器官问题的修复治疗。以前种植义齿在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中一直受到限制,但是近年来,种植义齿的口腔修复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从修复的目的进行分类,口腔修复又可以分为美学修复、功能性修复和治疗性修复。其中,功能修复的内容为牙体、牙列方面的修复以及缺损颌面部的修复;而治疗性修复册则对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正治疗。

4.2 老年人口腔修复特点

作为医务人员,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治疗时,应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口腔特点,采用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适应水平的修复方案,使该方案遵循生理学和生物学的原则。并做好对老年人口腔修复前及修复后的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其重视口腔卫生,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4.3 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方案的制订

口腔医生在制定老年人口腔修复方案时,要做好对病人的全方位检查。即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检查时,除了常规检查外,还要对老年人牙齿的其他情况做全面检查,如:老年人旧义齿使用的基本情况、口腔余留牙的健康状况、牙槽嵴的变化情况、牙周组织及黏膜组织的损伤状况、上下牙槽嵴间跟颌间的位置是否正常以及相关的口腔肌肉的使用情况等。在充分了解病人的口腔疾病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制定好修复方案后,要做出适合老年人不同口腔特点的修复设计,还需要从其全身的健康情况及经济条件等方面考虑,采用与这些方面相对应的修复设计。其中最常使用的修复是固定义齿修复及种植义齿修复。当然,修复也要因人而异,如病人牙齿缺失较多、牙间隙过大,就应该考虑可摘义齿联合修复或可摘局部义齿等。同时,口腔医生应结合老年人口腔修复前牙齿检查、详细的病史及生活习惯的询问等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与口腔疾病相关的行为习惯,结合老人现阶段生理、心理状态因地制宜为每一位老人制订口腔修复方案。同样,根据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人造冠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种植义齿修复等不同修复类型确定具体修复方案。此外,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其生理各方面的功能都在不断地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越高。所以,口腔医生在进行口腔疾病的诊疗和修复时,除了要具备口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的相关临床及营养等各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这样,才能在对病人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的同时,充分结合病人的全身状况,作出全面的口腔诊治及教育病人做好口腔的防治工作。最后,考虑到老年患者在经济及心理上的条件限制,应对其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及适当的心理辅导,以达到有效治疗病人的目的。

4.4 修复过程

由于老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某个特殊阶段,其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医生及护士应让其充分知情同意,并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接受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是可是治疗很多种疾病的,因此,让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生信任,对医疗环境满意,对医疗技术满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4.5 老年人口腔修复效果的维护

为保证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应对进行口腔修复的老年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培养其正确的口腔护理意识,并及时发生口腔问题,积极配合口腔牙齿的修复治疗[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不断提高,步入老年行列的人也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健康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系数的主要因素。而口腔卫生问题是老年人健康问题中的一大问题,对此,我们要给老年人在口腔的修复上提供帮助和支持,研究出适合不同类型的口腔修复的方法。在宣传上,要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及及宣传册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口腔卫生观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口腔护理行为,以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在医疗方面,为其制订个性化治疗和修复方案;经济上采取某些优惠措施,以保证某些存在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能够及时获得口腔修复治疗。这些方面的努力,将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的口腔修复状况。

参考文献

[1]苏凤丽,娄清玲.常见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2.

[2]李建虎,孙诛逸,张圃等.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J].现代肿瘤学,2007,15(2):163-165.

第5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口腔修复 ;收入;年龄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6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的统计报告, 2011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6岁。根据中国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3.26%, 65岁以上的老人也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8.87%, 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 大部分老人的口腔出现了功能缺失, 主要类型有牙体缺损、牙体缺失或牙列缺失[1], 并且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需要对功能缺失的牙齿进行修复治疗。本文对老人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门诊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 其中男63例, 女37例, 年龄60~80岁。60~65岁老人58例, 65岁以上老人42例。月收入1000~3000元的50例, 3000~5000元的30例, 5000元以上的20例。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首先对其口腔进行详细的检查, 对患者的全口或局部牙拍片, 了解口腔内余留牙的情况, 缺失牙齿牙槽嵴恢复的情况, 牙槽嵴吸收的程度, 口腔黏膜的状况, 牙齿咬(牙合)状态等情况。根据患者口腔内的情况介绍相应的治疗方案, 告知患者可以做何种义齿, 并详细介绍各种方案的优缺点。综合评估患者的收入、年龄及个人的意愿, 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100例老年患者中, 63%的患者选择了活动义齿, 37%的选择了固定义齿, 活动义齿占大部分。70%的老年患者是因为出现了口腔其他问题才对缺失的牙齿进行修复, 只有30%的老年患者是主动对牙齿进行修复治疗。

2. 1 月收入的影响 月收入1000~3000元, 84%选择活动义齿, 16%选择固定义齿;月收入3000~5000元, 50%选择活动义齿, 50%选择固定义齿;月收5000元以上, 30%选择活动义齿, 70%选择固定义齿;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年龄的影响 年龄60~65岁, 34%选择活动义齿, 66%选择固定义齿;65岁以上, 50%选择活动义齿, 50%选择固定义齿;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 据统计我国90%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损或者缺失[3]。其中, 牙列缺损率为:1.50%~88.31%, 牙列缺失率为6.98%~14.25%, 但由于缺乏保健意识, 修复率较低[4]。牙列缺损或缺失若不及时修复常会导致口腔内有部分的残冠残根, 而剩余牙齿要承担所有食物的咀嚼责任, 会加重这部分牙齿的负担, 容易有牙齿折断。同时, 牙齿咬合垂直距离的降低, 最终造成无力咀嚼、咬舌、咬塞、咬牙龈的情况[5]。在本次统计中, 70%的老人是由于牙列缺损或缺失造成的问题到门诊治疗, 只有30%的老人是主动到门诊治疗。及早的治疗, 临床效果也更好。因此, 除了治疗技术的提高, 还应该进行更多的保健宣传, 使人们认识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社区医院, 更多的是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在日常的工作中, 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 应定期对其进行口腔知识的教育及口腔健康的检查。

活动义齿可以选用多个不同位置的基牙 , 在缺牙较多、基牙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也适用 , 并且具有保护天然牙和恢复咀嚼功能的双重功效[6];可自由摘戴 , 易于清洗, 容易保持义齿的清洁和口腔卫生;磨损牙体组织比固定桥少, 患者容易接受;一旦发生折断或天然牙缺失便于修理和增补;制作方法简单, 费用较低, 符合大部分消费者。而固定义齿与活动义齿相比体积小 , 使用方便 , 稳定性好 , 更接近原缺牙的体积 , 异物感小易适用 , 且咀嚼效率更高[7]。但固定义齿对口腔的条件要求较高, 并且费用较高。在本次统计中, 在口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收入和年龄是患者考虑的主要问题, 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大部分情况下, 会选择活动义齿, 而年龄较小的老年人, 则会选择固定义齿。在国家的医保政策中, 不管是活动义齿还是固定义齿都没有纳入医保中, 而两者的费用相差较多, 对于收入较低的老年人, 大部分选择价格便宜的活动义齿, 而收入较高的则多选择固定义齿。按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支付范围及标准, 美容性洁齿、牙齿修复都不在医保报销的范围, 需要患者自费。而对于老年患者, 牙齿修复的首要目的是改善牙齿的功能并不是美容。老年患者选择何种口腔修复治疗方法, 除了自身口腔条件外还与个人收入及年龄有关, 同时应该加大口腔保健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罗毅. 口腔修复治疗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中外医疗, 2014(29):68-69.

[2] 张家胜.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临床特点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17):2360-2361.

第6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口腔修复情况;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066-02

牙齿松动或者出现其他隐患是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退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然而这种变化却带给老年人生活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对牙齿进行修复,从而保证正常吃饭,提高食欲等。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口腔修复称之为镶牙,其主要针对六种口腔疾病对牙齿进行修复,这六种口腔疾病分别为颌面缺损、牙周病、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牙体缺损、颞下颌关节病。通过对这几种疾病的判断诊治从而探究口腔修复方法,该文就老年人口腔修复情况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从而体现口腔修复对老年人的保健性以及有益性。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了200例病患,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在58~9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2±2.13)岁。该院收治的患者牙齿平均为每人28~32颗不等,牙齿总数为6 100颗。其中牙齿松动的患者有42例,患有牙周病的患者有51例,患有牙髓病的患者有28例,患有牙齿缺失的有40例,患有龋齿以及牙齿颌面磨损的患者有89例。其中部分患者患有两种以上的口腔问题,需要进行重点修复。

1.2 方法

采用调查法以及资料统计法对该院老年口腔修复的临床情况进行探讨。

①统计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疾病以及牙齿损伤等不同情况。②作出数据统计表,对牙齿损坏严重的患者拍片,进行重点分析,制定修复方案。③对特殊病例进行特殊分析,根据患者口腔疾病的不同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④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的宣教,从而保证口腔修复的有效性。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院收治的患者的牙齿总数为6 100颗,对其牙齿缺失/缺损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上表可以得知,该院患者牙齿缺损或者缺失的平均数为6.205人。其中牙齿缺损的患者比例相对较高,占到总缺失人数的63.25%,而牙齿缺失的人数则占到总缺失人数的36.75%。缺损最为严重的是上颌第一磨牙,其缺损度排序为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由此可见,上颌牙齿磨损程度相较于下颌而言要严重很多。

该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中,其中实施固定义齿修复的有25例,所占比例为12.5%,实施活动义齿修复的有155例,所占比例为77.5%,实施颚下颌关节修复的有41例,所占比例为20.5%,实施无咬合接触关系的有38例,所占比例为19%,实施有咬合接触关系的有27例,所占比例为13.5%,实施咬合抬高的有36例,所占比例为18%。其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牙齿也逐渐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进食以及日常生活,给其带来很大的困扰。而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口腔修复提供了必要而又便利的条件,通过镶牙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口腔的美观程度,提供了具有高质量咀嚼能力的义齿,解决了老年人的困扰[1]。

3.1 老年人口腔特点的突出表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常常会出现牙根管变细、出现折损、牙槽骨黏膜变薄等现象。突出表现为咬合垂直距离较之原先水平降低、牙合曲线出现异常。造成前者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在咬合过程中,牙齿因为受力以及牙骨质疏松从而造成磨损,正中咬合的支持距离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进行咀嚼食物时经常会咬到腮部、牙龈等,造成进食困难[2]。而后者出现的原因则是由于正中咬合位因牙合曲线的存在而影响了其稳定性,这种原因容易形成牙周疾病以及口腔创伤等。

3.2 修复内容

由于颌面缺损、牙周病、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牙体缺损、颞下颌关节病是造成老年人口腔问题的主要形态,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究老年口腔问题形成的成因,在进行口腔修复时,不仅需要重视牙齿的功能性与治疗性,也要重视其美观性[3]。

修复内容包括美学修复、功能修复、治疗性修复。美学修复是针对牙冠颜色异常、畸形牙、前牙间隙过大、牙冠形态异常、牙列排列轻度错位等。功能修复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及颌面缺损的修复。治疗性修复包括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

3.3 老年口腔修复方法

在进行义齿的镶嵌时,需要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资料分析,探究其口腔问题以及残留牙齿的状况,从而根据这些状况制定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有两种:一种为活动型义齿,另一种为全口义齿,这种义齿为固定型义齿,体积比较小,方便老年人咀嚼以及正常说话,不会对老人造成不方便。其中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3.4 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治疗修复情况)

3.4.1 义齿的选择 不同的患者身体机能以及对义齿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义齿选择的过程中,要体现医院治疗的人性化,应该因人而异的选择义齿,具有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一般情况下,活动义齿是一项比较实用的选择,患者进行口腔修复后,可以方便摘取。如果患者的牙齿损伤程度较小,那么则可以实施种牙手术,使患者的牙齿进行有效修复[5]。

3.4.2 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于牙齿中,容易对牙齿造成腐蚀。反之,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牙齿缺损,则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因此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这部分牙体进行消炎并且进行防嵌设计,防止食物的再次塞入[6]。

3.4.3 牙根残冠的保留 牙槽骨的保留,有利于口腔疾病的长期修复。然而此种情况应该根据老年人牙根残冠的损伤程度而言,如果残根残冠松动度>2°,那么则应该立即拔出,防止其病变。

3.5 预防牙周疾病

要想保证老年口腔修复情况的稳定性,就必须对口腔疾病进行预防,其中牙周疾病是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牙周病的并发区域为牙周组织,其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牙龈炎、另一种则为牙周炎。造成这类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因此老年人应该做好预防措施。进行早晚刷牙,刷牙时采用消炎抗肿等药物草本牙膏;调理饮食结构,保证老年人生理机能平衡;进行身体保健,防止其他疾病产生从而加重口腔疾病。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口腔修复的效果。

经过该院的治疗,患者口腔疾病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根治,具有良好的治愈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春来.598例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 6(23):145-146.

[2] 程伟.老年口腔修复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4):58.

[3] 李啸.240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3):45.

[4] 林宵辉,莫晖,聂玉洁,等.老年口腔修复情况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595-596.

[5] 刘彩宏.560例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6下旬刊):79.

第7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修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修复治疗的病例资料,对他们的口腔修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0例中100例(62.5%)为活动义齿修复;60例(37.5%)为固定义齿修复?结论:活动义齿是老年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咬合重建及防治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修复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口腔 临床修复 分析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已超过10%,口腔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缺失牙齿的人数随之增长,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咀嚼与消化功能和面部美观问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修复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治疗的特点及修复情况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中心行修复治疗的16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50例;年龄55~78岁,平均62.5岁?

1.2 方法

①所有病例在修复前均认真行口腔检查和治疗,由专业的口腔修复医生(镶牙医生)进行检查,制定治疗方案?②拔除残根?松动不能保留的牙齿,治疗口腔内有问题的牙齿?③实施补牙?洗牙?牙周疾病的系统治疗,并保证剩余牙齿的健康?④修复医生进行牙体预备,取印模,适戴牙?⑤戴牙及复查?同时分析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修复前后的咬合关系等情况?

1.3 结果

160例病例中100例(62.5%)为活动义齿修复,共缺失牙齿1344颗,平均每人缺失8.4颗?60例(37.5%)为固定义齿修复?100例老年患者中,全口义齿40例,上半口义齿10例,下半口义齿30例,赝复体20例?60例固定义齿修复中,男40例,女20例?

2 讨论

2.1 修复前应注意的问题

①老年患者缺牙后若长时间不修复,一方面可促使余留牙的移位?伸长及牙槽骨的吸收;另一方面,易形成各种不良咀嚼习惯,如单侧后牙缺失,易形成偏侧咀嚼习惯,双侧后牙缺失或全牙列缺失,易形成前牙咀嚼习惯或前伸合习惯,这些都会给修复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②修复前了解老年患者是否戴过义齿?何种类型义齿,以及义齿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由于各类义齿的适应性不同,戴过固定义齿的患者易对可摘义齿不满意,而戴可摘局部义齿者又不易适应戴全口义齿?③要耐心倾听老年患者对义齿的要求,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但也不应随意做出绝对性答复,须根据患者口腔实际情况预判性说明原因,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④应从老年患者的心理和实际功能出发,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牙齿,甚至残牙?这样既有利于义齿固位,也可保留原有颌位关系和颌型,以及保持原有的感觉功能?凡有下列情况者亦可考虑暂时保留:如余留牙可承担咀嚼一般食物的能力,牙齿移位不严重,对修复影响不大者;牙周无溢脓,牙松动不超过Ⅱ度?牙槽骨吸收不超过2/3者;对义齿固位,尤其下颌义齿固位有帮助者;年老体弱有慢性病不宜拔牙者?

2.2 修复方法

老年人活动义齿修复治疗的种类多,包括各种可摘局部义齿?全口或半口义齿?颞下颌关节病的矫形治疗?各种防嵌器?各种夹板(包括假牙龈)以及赝复体等?可摘局部义齿相对便宜,其机械性能较差,戴用不舒适,也不利于口腔卫生?但其易于修改,可较容易地修改加牙,有利于患者适应将来的全口义齿?固定义齿体积小?无异物感?舒适?不妨碍发音,患者不需要取戴,咀嚼舒适,缺牙较少?缺牙间隙小?余留牙健康的老年患者,也可以考虑安装固定义齿?老年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口腔医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缺牙部位?咬合关系,牙龈及牙槽骨情况等多种因素?

2.3 牙周疾病的预防

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大类?牙周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有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引起的牙周疾病;局部因素是指牙菌斑的作用,这是造成牙周疾病的根本原因,也称为牙周疾病的始动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和聚集直接与口腔卫生的好坏密切相关,也与牙齿排列不齐有关;全身因素是指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营养不良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机体对牙菌斑中的致病菌的敏感性,加重牙菌斑的致病作用?

2.4 口腔修复后的保健

老年人口腔修复后的保健十分重要,关系到老年人修复的成功与否及使用寿命?口腔修复后应定期复查,以半年复查一次为宜,全口义齿宜在4~5年作全面修理如垫底或重制?由于老年人口腔内环境的改变,应特别注意对继发龋及根龋的防治,对残留的牙根应注意清洁,对残留牙根的牙周状况定期检查,防止因进一步龋坏及牙周破坏损伤余留的牙齿和牙根?老年人的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修复术后都特别强调保持局部清洁?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称,老年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岁口腔内有20颗自己的牙齿,称之为“8020”目标?龋齿和牙周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口腔和全身健康的两大疾病,也是老年人失牙的主因?牙列缺失和龋齿不得到治疗会影响营养成分的摄入,牙周病不治疗会加剧牙齿脱落,牙周感染因子也会导致全身器官疾病如关节炎?心内膜炎?视网膜炎等?据研究发现,龋病和牙周病的预防和控制大多取决于个人的口腔健康习惯?因此老年人如果加强营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定期洗牙,及时治疗牙病和行口腔修复?按时复诊?食物嵌塞者正确使用牙线,将对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对就诊普遍存在焦虑情况,原因包括害怕疼痛?对牙科器械卫生情况的担忧?对治疗是否带来身体伤害等焦虑?医生要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在就诊前对老年人进行牙科知识宣教,解释就诊可能遇到的问题,利用专业知识打消患者的疑虑和担忧,赢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师在治疗时要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参考患者的要求,选择理想的修复体,使患者恢复自信和正常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赵鹏.602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

第8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牙齿不是“老”掉的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牙齿不是“老”掉的,而是牙周疾病所致。由此看来防治牙周病是保护牙齿健康、延长牙齿寿命的重要措施。牙周病是牙周围组织疾病的统称,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等。其发生原因很多,除了平时不重视口腔卫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外,从中医角度来看,牙周病的发生还与肾虚有关。

至少保存20颗功能牙

老年人的牙齿是忌少不忌多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口腔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龋齿,还有牙周病和牙齿缺失。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腔中现有的牙齿数平均为18颗,而口腔中至少要有20颗功能牙才能保证咀嚼功能。因此,老年人牙齿保健的目标是至少要保存20颗功能牙的底线,当然留存得越多越好,同时尽可能地恢复口腔功能。

为了保护好牙齿,老年人应忌食过硬或过软的食物,太硬的如排骨、坚果、硬糖等食物伤牙,因为老年人牙齿脆性大,吃硬物易崩牙;太软的糯米、软糖等又不能让牙根和牙槽骨得到适当的锻炼,容易“催老”牙齿。老年人牙齿脱落3个月后,应适时镶补,安装假牙不仅可以部分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牙槽骨继续萎缩。

用牙线做清洁 牙缝不会变大

剔牙是很多人的饭后习惯,能保持口腔卫生,但只有正确的剔牙方法才能“善待”牙齿。常规保洁牙齿可使用牙刷和牙线,要慎用牙签,可选用牙线。牙线的清洁范围是牙齿的邻接面,因牙刷够不到,可用牙线把邻接面的牙菌斑刮下来,也可把塞在牙缝的食物清出,但牙线主要是用来把牙齿的表面刮干净,而不是用来掏牙缝。

正确的牙线操作办法是截取约45厘米长的牙线,牙线的一端缠绕在一只手的食指第二指节两三圈,能固定牙线即可;在距离约25厘米的地方,再将牙线缠绕在另一只手的食指第二指节上,同样也缠绕两三圈,如此一边松一圈,一边再绕一圈,便可轮流使用干净的区段。

把牙线带进牙缝,并沿牙齿滑进牙齿与牙龈交接的缝内,至遇到自然的阻力为止。将牙线绷紧牙齿的面,并做上下运动刮牙齿的面,刮一边的牙面后,再刮同一牙缝的另一个牙面。

“牙齿保健操”让牙齿“做运动”

口腔专家向人们推荐了一套“牙齿保健操”,这是在现代生物力学、免疫学、口腔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牙齿体育锻炼项目,实践证明它对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尤其对老年人保护牙齿具有指导价值。

第一步:叩齿。舌尖抵住上腭,口、唇闭拢或者微张,上、下齿自然叩击四个八拍,注意舌体不要动,力量均衡。叩齿可以增加牙周及上下颌骨的血液循环,刺激口腔分泌唾液,使其发挥正常缓冲、机械冲洗、保护免疫的功能;还可以使牙周支持韧带增粗,弹性增强,增进牙周组织的防御能力和咀嚼功能,预防牙周疾病。

第二步:搅海。口、唇微闭,牙齿张开,让舌头伸人上、下齿之间,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搅动两个八拍,每四拍搅动一周。搅海可以促进舌体血液循环和舌体灵活性,并按摩了口腔黏膜及牙龈,起到增强咀嚼功能、清扫软性污物的作用。

第9篇:老年人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某口腔医院就诊的189例口腔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36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45~82岁,平均年龄为(56.23±1.12)岁,病程在1个月~12年,平均病程(3.23±0.92)年。经调查,患者的生活状态、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对口腔疾病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且年龄、性别、病症状态存在差异,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对口腔疾病的态度的相关资料,研究口腔疾病对其生活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临床资料,通过对比观察方式,检查不同治疗、护理方式对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总结他们的心理变化倾向,以得出有效结论。

1.2.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口腔疾病对患者生活有哪些影响,身体影响、工作影响、生活影响的比重如何;口腔疾病是否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压力,使其总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心理负担是否是"病急乱投医"行为的始作俑者;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影响因素有哪些等。

1.3评价标准 按照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自评表、生活质量测评等三种考核原则,统计分析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状态。①正常,无焦虑抑郁:≤60;②存在负面情绪,有轻度焦虑抑郁症状:6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2.1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状况 腔疾病患者心理状况特征不同,症状自评、焦虑抑郁自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较大,见表1。

2.2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特征 向189例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总结问卷调查结果可发现,患者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口腔疾病影响患者咀嚼能力,致使食欲不振;口腔疾病带来口臭、口齿不清等症状,使患者失去自信,对生活不满;口腔疾病引发病痛,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问卷显示,189例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受咀嚼能力影响的比重最大,口齿不清影响比重最小,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最多,有89例,占47.09%,精神病性的患者最少,有13例,占6.88%,见表2。

3 讨论

3.1乌鲁木齐市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特征

3.1.1恐惧心理 口腔属于大脑的一部分,口腔疾病引起的病痛经常被老年人误认为"脑病",心生恐惧,胡乱臆想自己得了可怕的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资料显示,189例患者中,有恐惧心理、曾经有恐惧心理的患者多达116例,占61.38%。由此可见,恐惧心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比疾病本身更大。

3.1.2顽固传统心理 研究中,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知识并不了解,固执的认为口腔疾病是人"老"了所致,而忽视口腔治疗、护理工作,忽视牙痛、掉牙、龋齿等口腔疾病临床表现[2],拒绝就医,应付治疗。调查中,因不重视口腔疾病诱发中度、中度口腔疾病的患者有65例,占34.39%。

3.1.3多疑、悲观心理 老年人受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其心理情绪是呈复杂变化的,不仅不相信任何事物、感受,还会对其他事物产生过于敏感的情绪。就口腔疾病而言,老年患者经常会不信任先进的医疗、护理服务,多疑、猜忌自己的疾病状态,进而悲观的认为身患疾病非常严重。

3.2影响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

3.2.1口腔功能、能力下降 口腔疾病会诱发牙齿松动、脱落,龋齿、蛀牙等问题出现,进而影响牙齿功能,老年人无法充分咀嚼食物,吸收营养不充分,久而久之,会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口臭、口齿不清等口腔疾病反应,也会干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给他们的日常交流造成严重影响和障碍,使其逐渐失去自信和与人沟通的勇气。

3.2.2疾病疼痛诱发的心理疾病 生理、身体上的疾病伤害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是巨大的[3],对于老年人而言,疾病疼痛会让他们对生活产生不满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旦病痛无法控制、持续蔓延,患者的心理疾病也会逐步加深、造成更大范围、更严重的疾病问题。

3.3改善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科学性意见

3.3.1端正服务态度 以和蔼、亲切、耐心的服务态度面对中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详细了解其患病经过、原由,根据自身经验,给予患者最中肯的意见,让他们相信医生、护士,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老年人一旦选择采纳医护人员的意见,便会在日后的治疗过程中重拾生活信心,有良好的护患关系作为保障,口腔疾病治疗、护理工作便成功了一大半。

3.3.2积极宣传、开展健康教育 其次,扩大口腔疾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向老年人讲述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和观念,了解防、治工作。同时,由于老年人药物吸收情况、代谢功能、药物耐受力等方面敏感度较高,所以在进行辅助教育工作时,应特殊提及敏感类、药性强药物的使用方法、规范剂量,以确保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卫萍,吴蓓蓓,王书梅,等.健康促进学校家长教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9):569-57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