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

第1篇: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贫血是男女老少都容易患的病症,所以,贫血患者应当懂得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贫血患者的饮食调养原则

轻度贫血不必服用“补血药”有的人一经被查出贫血,就慌慌然请医生开了许多的“补血药”。其实 ,一般的轻度贫血完全没必要服用“补血药”。因为贫血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缺铁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些轻度的贫血患者,可以在食物中增添一些含铁的辅助食品即可加以纠正,而不必刻意服补血药。

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植物性食物:海带、黑芝麻、菠菜、黑木耳、黄豆、黑豆、紫菜、大米、玉米、麦芽等;水果类:李子、桃、杏、苹果等。

吃足量的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饮食可促进铁的吸收,也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如肉类、鱼类、禽蛋等。 不宜喝牛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补铁药物的患者,都不宜喝牛奶。这是因为,各种食物中所含的铁,必须在人体内的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胃肠吸收和利用。而这一转化极容易受牛奶中的高磷多钙的影响,人体内原有的铁能与牛奶中的钙盐、磷盐相结合而变成不易溶化的含铁化合物,不能被人体所利用。

尽量少喝茶患贫血的人要少喝茶,最好是不要喝茶,特别是在饭后。喝茶会阻止人体对食物中铁的吸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单宁,而鞣酸和单宁在肠道中很容易和食物中的铁相结合。

多吃蔬菜、瓜果贫血患者在服用铁剂时,或在平时的饮食之中,应当经常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C的绿色蔬菜和各种瓜果,比如茄子、西红柿、马铃薯、草莓、橘子、柿子、夏柑、苹果、葡萄、桃子、梨子等。另有一种最不起眼的农作物――甘薯,它虽然价格低廉,但它所含的维生素 C却远远地超过了苹果、葡萄等其它瓜果。 常见的补血食物

黑豆我国古时向来认为吃豆有益,尤其是黑豆可以生血、乌发,黑豆的吃法随各人之便,产后可用乌豆煮乌骨鸡。

发菜发菜色黑似发,质地较发粗而滑,内含铁质所以能补血,常吃又能使发乌黑,妇女产后也可用发菜煮汤做菜,作为补血之用。

胡萝卜胡萝卜即红萝卜,日本人称作人参,含有维生素B、C,且含有一种特别的营养素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对补血极有益,所以把胡萝卜煮汤,是很好的补血汤饮。

面筋民间食品庄、素食馆、卤味摊都有供应,面筋的铁质含量相当丰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味食品。 菠菜又称菠菱菜,是有名的补血食物,含铁质的胡萝卜素相当丰富,所以菠菜可以算是补血蔬菜中的重要食物,其他含有铁质的食物,在果类中以葡萄干、李子干、杏子干、桃子干为最多。

金针菜金针菜含铁数量最大,比大家熟悉的菠菜高了20倍,铁质含量丰富,其他还有维生素A、B1、C、蛋白质、脂肪及秋水仙醉碱等营养素并有利尿及健胃作用。

龙眼肉 龙眼肉就是桂圆肉,福肉,每年夏季都有新鲜龙眼上市,这是民间熟知的补血食物,因为所含铁质丰富而且还含有维生素A、B、葡萄糖、蔗糖等,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之不眠症,产后妇女吃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也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咸萝卜干 萝卜干本来就是有益的蔬菜,所含的维生素B极为丰富,而且铁质含量很高,是第一级的养生食物,常年供应既咸且爽,吃起来特别有一种风味,营养又多,其铁质含量除了金针菜之外超过一切食物。

贫血患者的食补佳品

――芹菜炒猪肝

原料:猪肝200克,芹菜300克(或菠菜200克),酱油25克,白糖20克,黄酒10克,湿淀粉30克。

制作:1.将猪肝去筋膜,用快刀切成薄片,用淀粉、黄酒和精盐同猪肝片搅匀,待用。2.芹菜打去菜叶,取净茎六两,用清水洗净,切成三公分长的段。3.将油锅用旺火烧热,倒入冷猪油,烧至六成油温,投入猪肝,将其搅散,待变色后,倒入漏勺沥油。4.锅中留油少许,继续旺火,投入芹菜煸炒,待熟前加入酱油、白糖、精盐,用湿淀粉勾芡,再倒入猪肝,翻炒几下,在锅边淋上少许香醋,即可出锅装盘。

特点:猪肝细嫩爽口,芹菜芳香味浓,香中带酸,味道鲜美。

作用:猪肝每百克含铁25毫克,芹菜每百克含铁8.2毫克。食用每份芹菜炒猪肝可摄取74毫克的铁质。本菜肴尤其对妇女有益。

贫血的食补方

血糯红枣粥

做法:将血糯米50克、红枣10枚与适量的冰糖,一起熬煮成粥即可。

功用:补血。

桂圆莲子汤

做法:将桂圆20个、莲子50个,加适量清水,煮至莲子软熟即可。

功用:健脾、安神、养血。

龙眼粥

做法:龙眼肉15克、红枣10枚、粳米50克,一起熬煮成粥。

功用:养心健脾,最适合贫血兼有失眠健忘者。

猪肝汤

做法:猪肝洗净,切薄片。滚水中放入姜丝、猪肝片,稍滚一会儿,再加入葱段、酒,以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用:补血。

羊骨粥

做法:先将新鲜羊骨捶碎,加水煎汤,弃骨,以汤代水煮粥。粥成加入葱、姜、盐等调味后,食用。

功用:对于贫血具有畏寒者有良效。

参枣汤

材料:红枣5枚、人参片10克、冰糖1小块

做法:1.红枣洗净,和人参片一起放在小锅内,加水1杯,小火焖煮1小时。

2.加入冰糖待溶化即可。

功能:1.红枣:味甘、性温、补中益气、治虚、润心肺、生津补血、可养颜抗老化。

2.人参:味甘、性温、可大补元气,气旺则精气神自然足。

杞子南枣煲鸡蛋

材料:枸杞子20克、南枣10枚、鸡蛋2个。

做法:1.将枸杞子、南枣、鸡蛋加适量的水一起放在锅中煮熟。

2.蛋熟后去壳取蛋再同煮10分钟。

功效:补虚劳、益气血、健脾胃。 鲤鱼补血汤

材料:黑豆4两、生姜2片、红枣10粒、鲤鱼1条、陈皮一小块、胡椒粉适量。

做法:1.鲤鱼去鳞、鳃、鳍、内脏清洗干净,加少油在锅中,略煎至金黄色。

2.将黑豆清洗干净,放入锅中,不用放油,炒至豆衣裂开,再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3.红枣去核,生姜去皮,陈皮洗干净,备用。

4.水煮滚,先放入黑豆、红枣、陈皮、生姜大火煮10分钟,再转文火煮一个半小时,最后放入鲤鱼,煮30分 钟。

功效:滋阴补血、益肝肾、明目安神、健脾补气、利尿消肿。

红枣羊骨糯米粥

材料:羊胫骨1~2根(猪骨也可)、红枣30枚、糯米1杯。

做法:1.将羊胫骨(或猪骨)敲碎。

2.红枣去核。

3.将以上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于锅中熬煮。

功效:补脾益血、滋肾健骨。

红枣糯米粥

材料:糙糯米100克,薏苡仁50克,红枣15枚。同煮成粥。食用时加适量白糖。

功效:滋阴补血。

首乌粥

材料:制首乌60克,红枣3-5枚,粳米100克。先以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红枣和粳米煮粥,将成,放入红糖适量,再煮一二沸即可。热温服。首乌忌铁器,煎汤煮粥时需用沙锅或搪瓷锅。

功效:补肝益肾,养血理虚。

蛋花汤

材料:鸡蛋2个,取蛋黄打散,水煮开先加盐少许,入蛋黄煮熟,每日饮服2次。

功效:补铁,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猪肝菠菜汤

材料:猪肝150克,菠菜适量。猪肝洗净切片与淀粉、盐、酱油、味精适量调匀,放入油锅内与焯过的菠菜炒熟,或用猪肝50克洗净切片,放入沸水中煮至近熟时,放入菠菜,开锅加入米,吃肝吃菜喝汤。

功效:补铁,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健康金手指提醒您:

1、除了在饮食中进行科学养血和补血之外,应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保养,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心情舒畅,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

第2篇:红糖对农作物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公历11月7-8日)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宜]进补,养阳护阳,补肾精

[忌]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发生,旧病复发

立冬,“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终”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民间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实际上,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东北地区早在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长江流域则要到“小雪”前后才真正体现出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为标准。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就是说秋季农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了。可见,立冬还有万物收藏、防御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阴气盛极的时刻,阳气潜藏。过了立冬之后,大自然阳气开始渐长,阴气渐退。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应顺其自然界闭藏之规律,要养阳、藏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

吃饺子,羊肉大葱馅最适合冬季进补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开始,日照开始变短,光照逐渐减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有句俗语叫“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进入立冬后,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如温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后,待他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南阳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许多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阳城东关外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亲手熬制一种能专治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广舍众人。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张仲景,便模仿他熬汤的“娇耳”,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许多年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被传了下来。所以,后来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老人们劝孩子吃饺子时,往往会说冬至这天要是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其根源即来源于此。

现在人吃饺子,花样已经很多了,各种馅都有。不过要论哪种馅料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上之选。这是因为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葱馅的水饺虽是好东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东西,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威胁健康。比如经常饮酒有胃热的人及高血压患者最好少补点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补过头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就吃得不错,如果这时再加上大量进补,身体内热加重,内热而外寒,往往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补冬,南北进补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应该进补,俗称“补冬”。中医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相关时刻,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都是健脾益肾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喝这些汤水。

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还可以炖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按照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补气是针对气虚体质。像行动后冒虚汗、说话无力、精神疲乏、女性子宫脱垂等,这时候要多食用些有益气健脾功效的补气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豆浆、鸡肉等。饮食上也可添加红参、白术、黄芪和五味子等中药材。

补血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体征,可选用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桑葚、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有补血作用的中药材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和十全大补膏等。

补阳是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食用具有补阳助火、温肾助阳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等,适用于老年人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无力、夜间尿多、减退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蛋、鳝鱼等也有补阳作用。此外,中药材上可选用鹿茸、杜仲、韭菜籽、蛤蚧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补阴是针对阴虚体质。像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午后低热、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食用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中药材中如白参、沙参、天门冬、鳖甲、龟板、冬虫夏草、白木耳等对阴虚证都有补益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其实不缺营养,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因此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补,切莫多多益善,更不可盲目进补,否则会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无疾病且身体强壮的人,如果超量服用补药,会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滋补综合征。此外,像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的人建议先不要进补,以免加重病情。特别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建议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这些对血脂影响都不大,还可增强体质。

还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发生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这是因为冬天是蔬菜生产的淡季,人体会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便容易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所以在冬季,应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因为它们均富含维生素。除此之外,冬季应该多吃大白菜,俗话讲“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在冬季吃最好,不仅是时令菜,而且大白菜是温性的,不寒不热,当饭吃也没事,最重要的是可以补充冬季维生素不足。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菜维生素含量都比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对健康更好。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各异,生活方式不同,南北进补要有差异。与此同时,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温补、平补或清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来说,北方因气候寒冷,进补应以温补为主。温补即是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注重补肾养精助阳,以预防寒症,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患者。常用的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鳝鱼、海虾,或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

长江以南地区因冬季气温温和得多,所以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可是适当增加鸡、鸭、鱼类。平补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玉米、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一种是应用既能补气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以及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枸杞子。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

此外,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湿加热,因此“舌苔”是最能反映湿与热的指标,尤其是肠胃方面的症状,“黄苔”一般代表热、“厚白苔”则表示湿,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此时身体不宜进补,而应清热除湿,或者好好运动出一场大汗。

地处高原山区,因雨量少气候偏燥,所以进补应以清补为主。清补是用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水果、蔬菜、冰糖为宜,如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

对于食补,应尽量利用当地、当令的特产发挥功效,如延边的狗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枣、吉林的山蛙等。食补贵在持久,一次进补量不可过大,更不应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进补得当,补出真正的好身体。

膏方是最好的进补药:慢性病要量身定做滋补膏

从中医进补养生角度来看,进补可选择食补,亦可选择药补,药补首推膏方。

中医膏方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剂型的一种,属复方、大方。膏方是一门高深学问:首先就诊者要向医师提供籍贯、年龄、民族、近期自我感觉、精神与睡眠情况、饮食与排便状况、日常生活习惯、职业情况、特殊生理阶段、服用药物情况以及病史等资料;然后医师经望舌、切脉,整体辨证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量体裁衣开出膏方,最后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一种膏状物质。其加工相当讲究,比如药材要道地,细料要分开煎,入胶时要认真掌握火候,入糖时要注意是否黏锅或烧焦……制作一料膏方要花费相当多的工夫。

所以膏方进补不应该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冬令进补”概念,而是侧重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一种长期调理和滋补,起“救偏祛病”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缺乏对膏方的正确认识,认为膏方是用来进补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甚至盲目地追求滋补,一开膏方必有野山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物,认为“越贵越好”。其实不然,吃膏方并不是一味进补,而是调理。例如,阴虚的人可以在膏方里加生地、麦门冬、沙参一类的养阴药;气虚者则要加黄芪、人参这类补气药;高血压就要加平肝潜阳的药,如牡蛎、石决明、钩藤等。有很多人都因为服用方法不对起不到一定效果,甚至造成补过头而伤害身体。因此,服用膏方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辨证用补。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人最适合膏方进补:

(1)容易疲劳、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腰酸背痛、睡眠质量下降或难以入睡、体力不支,力不从心者。

(2)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及由此而引发黄褐斑、痤疮、脱发的妇女。

(3)面色灰暗、减退、容易感冒的亚健康者。

(4)患有慢性老年病如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老年性耳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中风后病情稳定者、骨质疏松症者。

(5)病后及手术或出血后处于恢复期者,包括手术后、化疗后、放疗后的肿瘤病人。

但也有几类人不适宜进行膏方进补。比如急性病,如最近患有感冒、发热、咳嗽、伤食期间不能进补,应先等病愈后再进补。此外,急性病或慢性病活动期患者、慢性肝炎者、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胃痛、腹泻也不太适合膏方进补。

膏方一年四季皆可服用,以冬季服用效果最佳,一般在冬至前一周到立春前后服用。膏方开诊最好提前一个月进行,对于那些病情变化比较大或病情不明确的患者,要先用“开路方”,避免直接服用膏方而走弯路。

立冬后老年人要养阳护阳,预防突发病

从立秋开始,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收了,一过立冬,气血都储存到里面去了。立冬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刚刚来,因此,一到立冬后,人体就应该把身体的大门关得严实点,避寒就温,不仅仅是保温,更是保护阳气。

不过许多人单纯地认为,立冬后就应该穿得很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很多家庭,一到冬天,室温往往很高,其实不是这样。如果穿得太多,室温过高,皮肤为了散热而大开,要是这时候出门的话,室内外温差大,遇冷气一袭击,就给随之而来的寒冷留下了可乘之虚。其次,这样的话则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比如心肌梗死便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死猝死。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说,中风在寒冷的冬季也易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御能力也随之衰减,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立冬过后要尽量做到外出不宜过久,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22℃为好,但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这样出门温差不至于突然变化太大,可以免遭突然的风寒交袭。

还有就是老年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立冬后,老年人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以及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立冬过后暖背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背为阳中之阳,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像这类人,从立冬起要防背寒,最好穿一件贴身棉背心,背为人体护阳的屏障,“背不寒则全身不寒”。

此外,还应该多晒太阳。由于冬季人和大自然一样都处于“阴盛阳衰”状态,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曹慈山的《老老恒言》说:“背日光而坐,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雪温肾阳,来年阳气长

小雪节气是一年六步气里终之气的开始,在此期间,因天气较寒,而寒又伤肾。因此,温补肾阳是此时养生的主题。

首先,饮食方面,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

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如大葱、洋葱、蒜苔、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如白菜、萝卜、梨、香蕉之类降气、偏凉之物等不宜生吃,可熟吃。如感觉心气虚、中气虚时,要及时补气,而不宜吃泄气之类的食物。

对于血黏稠的人来说,应吃平性食物,或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丹参、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红心萝卜等。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可适当吃温补食物,如果这类人有饮酒习惯的话,可适量喝一点,但是喝白酒或黄酒时应加热,否则天冷时喝凉酒会伤血。一般来说,腰背寒凉为肾阳虚,四肢寒凉为肝阳虚。

另外,早饭适量吃一点姜,可驱寒气。现在的人在室内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北方地区,室内较为暖和,易生内热,因此晚上可适量吃点萝卜、海带类的熟菜,可消除烦热,有助于睡眠和消化。

其次,穿着方面,应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不暖容易伤肾。一些年轻人着装偏于身材线条美而忽视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为方面,应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万物闭藏,冬主藏,是为了保护阳气,以利春天的生发。如果阳气藏得好,来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阳不足,人就会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话,则会泄了阳气。这两种情况均易在来年春天时因为缺少阳气的生发力量,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阴影,从而发病。

中医讲,在湿寒气候下的养生,应以每天生发的阳气来御寒,而生发阳气的关键就在于早晨“惊蛰”,即5点起床。按北京时间来分,就相当于3点为一天的立春,4点为雨水,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7点为清明。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阳气已动,人起床活动,阳气转为清气,6点阴阳分明,7点上清下明。如果5点惊蛰不起,阳气就会转为浊气,6点阴阳不分处于混沌状态,7点上不清下不明。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古代的早卧指一更天,即戌时(19-21点)的戌初(19点)睡;晚卧指二更天,即亥时(21-23点)的亥初(21点)睡;早起为鸡鸣之时,即寅时(3-5点)的寅初(3点)起;晚起为天亮之前,即卯时(5-7点)的卯初(5点)起。所以,小雪时节,最好是晚上9点就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最适宜。

同样,在中医来讲,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早上的3-9点就相当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头没开好,阳气未能完好生发,就会出现面脏、皮肤粗糙、气色浑浊、头昏脑胀,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春就无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阳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如:白天应减少冷天、风天外出的时间;晚上应早回家早睡觉,记住,不要洗头后头发未干时睡觉、外出,以防止生头风病;休闲活动时,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锻炼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发怒、吵架,否则情志受伤,春天就会精神不振。平时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围巾,很多人因为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围巾。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总之,围绕冬主藏的自然规律,在此阶段注意温补肾阳,只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宁静的心态,第二年人体阳气的生发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雪降忧愁,远离抑郁,别让天气左右心情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加重病情。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来说,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所致,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出现的七情变化,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忧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所以,对于有抑郁症倾向或症状的人来说,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在众多的食物中,此季节最适宜饮食的首选香蕉。香蕉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菜肴来说,可以常食芹菜炒香菇,即芹菜400克,水发香菇50克,二者加调味品同炒,可缓解抑郁情绪的发生。

古人强调,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就是说,思想清静,畅达情志,可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这便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了。

小雪易“上火”,多食降气食物以清火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这个节气开始,东北风刮得比较多,这时候北方室内开始供暖,而室外寒冷。如果这时候人要是穿得很严实,体内热气就会散发不出去,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其表现就是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

此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少吃,因为这也会助长体内的“内火”。所以这个季节,应该多吃些清火降气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等当季食物,不仅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更能清火降气、消食,所以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另外,冬天在室内待久了,大多数人会觉得口鼻干燥,这时候不妨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寒为冬令主气,警惕寒邪致病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

在二十四节气中,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六邪之中,“寒”为冬季主气,寒为水气而通于肾,与肾水相应。由于冬季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因此寒病多发于冬季。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所以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如出现身体温度降低、手足发凉,甚至出现冻疮。另外,深重的寒气,还可以损伤全身的阳气。如寒邪束表,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若寒邪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如伤及脾胃,会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二是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寒胜必痛,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样,所以病状各异。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三是寒性收引。寒气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袭经络关节,会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