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林业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信息技术

第1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一、北方林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1林业管理人员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北方的林业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便很多林业管理部门安装了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也不应用,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觉得传统的管理模式可以管理好林业,没有意识到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面林业的管理,提高林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不重视信息的价值。

2没有统一的执行规范和标准

在北方的林业管理中,信息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强之外,北方林业管理的部门存在投资分散管理,在管理中没有相关的标准,缺乏统筹管理的能力,很多林业管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也不同,信息存在分散的情况,不能做到信息共享,这种现象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林业管理的信息化有一定的影响。

3林业管理能力低

在我国北方林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少,管理能力也比较低,并且北方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职能都进行简单的管理业务,在管理构成中不能得到实际的引用,很多管理系统都成为了摆设,并没有应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林业管理的检测数据不能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修改,因此不能保证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管理的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

4缺乏信息技术的人才

北方立业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在管理过程总很多管理员的能力不高,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比较少,管理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谁用信息技术,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实现林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所以人才才是林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核心。北方的林业管理系统中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因此严重阻碍了北方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北方林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原则

1实现林业资源检测的信息化

在进行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林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在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林业资源时,可以利用GPS等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摄像,提高林业管理的效率。把林区划分成不同的管控区,使用可视技术对林业资源保存,方便日后的使用,可以使数据数据使用做到统一化和规范化。

2灾害管控的信息化

林业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给林业资源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地面巡逻来完成林区的灾害防治,在工作过程中监控不到位,不利于操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灾害进行监控,用卫星的拍摄情况掌握森林的灾情,可以及时防治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的损失。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整理相关的检测数据,可以发现规律性的数据变化,及时赵傲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检测病虫害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树木对光谱的反射效果来判断病虫害的情况,林业资源受灾频繁,所以给林业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灾害情况作出判断,减低灾害的损失,所以在林业管理中要多应用信息技术。

3林业产业管理的信息化

管理好林业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方的林业资源产业包括经济林、花卉种植以及木材加工等产业,实行林业资源产业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优化资源的使用,对相关产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所以北方林业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

三、北方林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

1加强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想要改变北方林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就要加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可以增加林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林业管理的信息化。

2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林业管理部门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的执行规范和标准,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过统一的规范进行信息记录,方便日后信息的使用,还可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信息的集中管理,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管理的优越性。

3加强林业部门组织机构的建立

我国林业管理要制定从地方到中央的林业管理检测系统,北方的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要进行探索和完善,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员进行检测,对相关的数据及时整理,增强信息化的统一性,对林业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北方的林业管理的信息技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结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北方林业管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北方林业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推动实现林业管理的信息化。

作者:汤世斌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海林场

参考文献:

第2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林业 信息技术 发展 趋势 分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F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091-02

科学技术是目前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信息化逐渐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了自身领域的发展当中,对林业来说也是相同的,林业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系统地获取、分析和应用数字信息来支持可持续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科学,并将相关的技术手段应用在林业发展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区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能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地促进作用,所以说做好林业的信息技术和建设是非常关键的。

1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林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1.1 实现了林业区域的办公自动化

(1)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在林业工作上,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让从事林业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更加充满活力,让他们在进行人事及资源分配的时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对林业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也会更加有条理。最主要的是还能够让工作人员在做林区财务报表的时候不再枯燥乏味,在减轻林业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林业的办公活动逐渐演变成从之前业务型为主转移到思考型为主的活动。让林业工作的办公业务逐渐向着集成化、办公信息协同化、知识管理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全面推动了我国林业的综合发展。(2)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在林业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会议室安装视频会议设备,这样就可以让不能及时赶回来开会的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参加会议。视频会议是目前比较前沿性的会议系统,很好地促进了林区办公的现代化进程。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是由多媒体通信系统构成的,利用电话和网络很好地节省了资源的浪费,这一系统的作用就是能够方便我们的林业工作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视频会议系统能够将不同地点中的场景与语音进行连接。与此同时,还能够向与会者提供分享听觉和视觉的空间,这样一来不管我们的与会者在林区的什么地方,只要他能够接入视频会议系统,就能够与各个入会的工作人员进行实时交谈。目前的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是由视频会议终端、多点控制单元、网络管理软件等相关附件共同构成的。对于林业视频会议来说,如果有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赶回来参加会议的话,就可以运用视频会议系统来传达会议精神。一般参与的方式是采用桌面型、终端型点对点会议系统来参加会议。如果是小型林业局召开会议的话,小范围内是可以采用机顶盒型终端设备来开展会议的。这种视频会议系统运用在林业系统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让林业领域各个部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如果是大型的林业局召开会议,在创建视频会议系统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会议室型的终端设备,这一系统一般都集成于一个会议室中,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确保视频会议能够圆满进行下去。

1.2 信息技术很好地实现了林业的现代化管理

我们将信息化及时运用在林业工作上,可以对林业实施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打个比方说,我们将RS技术应用到林业工作上,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及时获取,而且还能够对其进行更好地监测。这种信息化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森林的成图、资源调查以及林区经营管理等方面。运用这种信息化技术有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它能够非常快速地形成林区的图像。这样就给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林区成图以及林区资源调查提供了及时帮助,而且还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除此之外,林区在确定自身面积、估算林区内的木材树量时,如果采用GPS信息处理技术的话也可以对林区的定位信息进行及时准确获取,在林业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就是现阶段经常会用到的GIS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对RS和GPS提供的林区区域信息以及空间数据信息进行相对应的空间分析,进而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让我们林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更加符合林业的发展特点。

2 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3S技术的集成化特性在林业领域的运用主要是利用3S技术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将GPS技术与RS技术相集成的现象,由于信息化技术在林业领域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而在使用3S技术之后,其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可以知晓的是,信息化技术不仅对林区资源的监测和林区灾害监测方面有极大效果,而且对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上也有着极大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林业区域上,今后林业生产的决策也会更加科学合理。只要我们的林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林业工作的时候运用好GIS技术,就可以解决林区的实时数据采集,而且还能够对林区的空间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处理。这也是今后解决空间复杂问题的主要途径。再次,在开展林业工作的时候,将会呈现出信息网络化,将GIS技术与Web及数据库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数字网络,进而为全球范围的林区用户提供数据及其他信息的服务。最后,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长期利用林业生存的林业用户来说意义深远,林业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我们的林业经济有了极大提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也让我们的林业领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成功摆脱传统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林业中有价值的技术手段进行了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普及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促进林业工作向着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国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这对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技术手段方法正确,就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娟,姚瑶,邢红,等.农户对集体林权改革配套措施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78-82.

[2] 姚美玲,环正国.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在宾川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5,40(5):9-14.

[3] 文东新,杨宁,杨满元.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8):2645-2654.

[4] 旷一明,桂德志,张卫国,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6,3(3):7-11.

[5] 陈鹏宇,舒立福,文东新,等.国内外森林火灾扑救中以水灭火技术与设备研发[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4,42(1):9-12.

第3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林业信息技术; 教学与科研团队; 多课堂联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6-77-04

The realization path in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undergraduates of fore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u Aijun, Fang Luming, Tang Lihua, Wu Das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iming to cultivate the application-type innovative talents, acting together organically with the 1st, 2nd and 3rd classroom, and taking the related course as the carrier, studies 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1st, 2nd and 3rd classroom, studi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gr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of fore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multi classroom intera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IT类专业在高等学校中分布极为广泛,学生人数众多,且市场对IT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脱节,导致IT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难以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最终出现一方面IT类企业人才短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IT类毕业生却难以依靠专业知识就业的局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成为连续几年入选就业率最低的十大R抵一。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并不是IT类人才培养过剩,而是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学校知识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从而导致IT类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业率低下的局面[1-3]。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信息技术教学与科研团队通过长期实践,探讨将科研与教学进行融合,培养林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

1 团队基本情况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林业信息技术科研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林业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林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滞后,并严重制约了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而在当前国内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中,尚无林业信息化相关专业。

自2008年以来,团队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林业信息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林业信息化科研和应用项目,以相关课程为载体,将林业信息化科研和应用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培养林业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团队建设,在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强化课程建设的同时,实现林业信息化研究、教学、应用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团队成员中现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教师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融合,所研发林业信息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林业局、浙江、广西、贵州、安徽、湖北等地,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

团队所涉及的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技术、We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空间信息学、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林业电子政务、基于3S的森林灾害监测等8门课程,涵盖林业信息化应用从基础技术到应用全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知识体系完整,课程体系完备。

2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方法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即着重于强调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的讲解,缺乏与前沿知识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4]。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探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⑴ 科研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合:①针对课程内容落后于实际应用的特点,从科研成果中选取成熟案例(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将案例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让每个知识点在案例中都有相应的应用,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同时,结合行业发展,对每门课程均添加一些最新内容的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演示等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将日常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将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拆分成相应的小模块,组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④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创新课题,以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为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指导其完成,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改革答疑方式,将传统的课堂答疑扩充为课堂、电话、邮件、QQ、BBS等相结合来进行,以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⑥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现阶段本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出版专著型教材或教辅材料。

⑵ 科研与课程、教材融合:团队以长期进行林业信息化产品研发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目前已经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开发出“林业电子政务”、“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基于3S的森林灾害监测”等林业信息化课程,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理论与应用》、《林业电子政务系统研究与实践》、《森林火险区划与防火资源配置方法》、《林权一卡通系统研究与实践》、《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等5本专著型教材。

⑶ 科研与学科竞赛融合:团队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组建学生学术型社团,由团队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组织参加各类比赛,主要有挑战杯比赛、ACM竞赛等;二是要求团队教师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参与学科竞赛,以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学科竞赛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通过学院的学生IT创新实验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用来参加学科竞赛。

3 一二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团队采取多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创新第一课堂,改革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既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又能为后续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氛围。

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其主要做法是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设电商网店进行实践,利用团队自主研发并运营“聚掌柜”电子商务分销平台,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分销的方式,减轻学生的资金与囤货压力。二年来,“聚掌柜”平台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其中60%以上的订单均由学生实践运营产生。同时,与淘宝大学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与认证,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在第三课堂,以校地合作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依托,广泛开展校地合作。与临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伙伴计划,积极开拓校地合作,开展电子商务调研、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从而形成了一种多课堂联动,协同校地资源、校企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多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而且让他们真正掌握好电商运作的技能,为创新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团队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实现路径

团队根据I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5],以电子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课程建设与改革、学生科研、学生学术社团、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手段,多环节联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体系与方法,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6]。其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5 基于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融合成效

⑴ 针对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B,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以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建设、产学研合作为主要环节,提升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监管和课程建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学生科研训练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各类学科竞赛提供项目资源;通过学生社团来组织学科竞赛,提高竞赛的受益面和参与度,并通过学生社团来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来搭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避免学校在培养方面与社会的脱节。

⑵ 倡导学生学术型社团(各类竞赛协会)来反哺教学,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以ACM协会为例,协会参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辅助教学,每个教学班由4-5个高年级的优秀协会会员担任助教,一方面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衔接,另一方面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师生比不再是过去的1:60,而是上升到1:15或1:20,上机课由“放羊式”改成了“小班式”教学,效果提升十分明显。从而实现了竞赛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双向促进。

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近四年学生成绩对比来看,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平均成绩明显提升。

⑷ 学科竞赛成绩大幅度提升。

随着学生参与面的扩大,协会来组织竞赛有效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院与协会相关的部分学科竞赛成绩得到较大提升,2008年以来,协会共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33项,100余人次。

⑸ 学生申报科研训练项目与参与教师科研的热情大幅度提升。

由于团队的学生训练项目和竞赛项目均来源于科研和生产实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d趣。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提供了很好的项目资源,自2009年以来,团队指导的学生先后5次入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或学术作品大赛的决赛,获得金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浙江省挑战杯比赛奖项近10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6 结束语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的林业信息化团队为例,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改革、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载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建设、产学研合作为主要环节,以林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升IT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监管和课程建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以学生科研训练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各类学科竞赛提供项目资源;通过学生社团来组织学科竞赛,提高竞赛的受益面和参与度,并通过学生社团来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来搭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避免学校在培养方面与社会的脱节。我们期望这项研究可以为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和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管卫华,崔楠,简浩钧.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交叉学科教学团

队建设――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19-21

[2] 汪洪星,谈云志,左清军.教学科研团队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

用分析―以“隧道工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6.2:36-39

[3] 王成蹊,孙奋勇,郑康帝等. 浅谈科研团队模式对药学大学生

课外科技 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26-27

[4] 邓炯,杨昌亿.《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的比

较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4):197-199

[5] 谢小竹,肖蕾.以团队合作精神为导向的IT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与应用[J].教育观察月刊,2016.5(2).

第4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3S技术;基础建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33

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样,也成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信息的搜集和管理的过程,是当前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这其中包括统一规划和协调林业信息资源的标准,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林业信息管理模式,而信息化范围包括生产、管理、科技推广和教育[2]。目前,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为我国的数字林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我国朝着规范化、国际化的林业信息管理又迈进了一步。基于当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数据库等相关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笔者林业工作实践介绍林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

1 我国林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

林业信息化这一理念是德国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于20世纪末期引入我国,对我国的相关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3]。我国林业发展起步时间晚,不过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林业信息化体系,不过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阶段,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消耗,例如在林业资源信息的搜集方面,依靠大量的人力对森林植被进行逐一地测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计算精度难以保证,在数据的更新方面也存在这巨大的障碍[4]。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林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由于林业信息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在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制约性,导致了林业信息交流的不顺畅。而且基层林业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后期的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加上基层单位对于信息的管理意识不到位,业为相关的信息的泄露埋下了隐患。

以上的这些问题长期地困扰了我国的林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国于21世纪初期重视发展3S技术以提高我国的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同时,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成为3S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上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我国林业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准性,为实时的林业管理、调查、监控提供了可能。同时,为我国林业信息化迈向国际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林业信息技术应用

2.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一般是指对地球的地面以及高空天梯的监测的系统的总称。由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发射及接收系统和遥感仪器构成,其中的平台常见的有气球、人造卫星、飞机以及高塔等,这些平台因使用的环境、功能的不同,在分辨率、使用寿命和使用频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5]。在接收器和发射器方面除常规的可见光、红外线之外,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和功能的检测,还衍生出了多谱段扫描仪、微波雷达、成像光谱仪等特种仪器,并不断的朝着高清化、多极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遥感技术可以说极大地便利了森林火灾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传统的森林火灾的监控主要采用地面巡逻以及塔台t望的方式,观察范围有限而且频次较低不利于突况的处理,在大多数交通不便的深山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目前通过低轨道卫星以及极轨气象卫星等手段,能够对地面的热点及时监控,通过卫星数字数据可直接计算出过火面积,对火灾实时进行掌控,同时根据火灾点的地理情况制定最佳的救援路线和林区的分割区域[6]。在森林病虫害的监控方面,遥感技术也大展拳脚。森林病虫害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造成大面积森林的毁灭性破坏。在森林病虫害爆发前期,植物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叶片内部结构,从而影响光谱反射率,体现在叶片的颜色上,然后通过前后的红外彩色片进行对比从而在发病的早期就监测出来。

2.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上个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研究技术,是一个多元学科。相关的技术是以搜集地球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通过地理模型分析,提供地域的动态、立体的信息,为地质、地理的研究提供模块化的研究数据。

GIS技术在营造林规划设计中运用,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林业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直观地进行生产经营方案的制定。应用管理营造林规划档案,动态生成本地区的可造林地情况分布图,可以更好地实现适地适树提供可视化手段[7]。在林业管理方面目前也大量的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通过GIS技术可以有目的的将所管理的林区进行划分,而且地理信息数据一次采集可以多次使用,克服了传统采集数据出现的误差大和工作量大的缺陷。此外,可以利用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坡度、坡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子作为适地适树分析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立地分析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高适地适树分析的可视化程度[8]。

2.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军方为强化军事科技于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卫星导航以及定位系统,是目前精度最高应用最广泛的定位系统。该系统的水平精度误差在1~2mm,山地丘陵地区精度可控制在5cm以内,由24颗常规卫星加3颗备用卫星构成。实时动态监测到达厘米级的精准度使得该系统成为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我国也自行研制了定位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该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3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定位系统,已经获得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的认可。定位精度在10m以内,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提供高精准导航定位服务。

GPS技术的出现迅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之中,在林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森林管理中,凡是需要M行位置的确定、区域以及立体空间的划分都需要应用到GPS技术。例如在我国保护珍稀树木的工作中,就对一些古老的珍惜物种建立了GPS管理档案,在这些档案中,清晰的记录着这些物种的位置信息,为林业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

2.4 信息数据库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数据环境应运而生。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即便是一个小的林区一天也会产生超过大量的数据,更不用说全国的林业信息了。产生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存储和分析,这样才能转化成有利于林业生产建设的有用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地方以及国家层面的林业数据搜集体系,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火灾以及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相关数据可以通过授权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一手信息,大大方便了林业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促进了信息的共享。

3 总结

随着林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林业也取得可长足的发展,初步构建了林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现代化林业信息技术渗透到造林育林、森林病虫害防治、火灾预警以及森林保护等多个方面,为林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切实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林业信息化建设为林业产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综合性的平台,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案。虽然我国在林业信息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与国际上的许多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林业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打造林业强国将是每一个林业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谢绍峰,张贵,肖化顺.林火动态监测中3S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35(04):34-37.

[2]李春干,代华兵,谭必增,等.基于SPOT5图像分割的森林小班边界自动提取[J].林业科学研究,2010,45(01):239-243.

[3]李军,宋春辉,许建闻,等.3S技术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32(10):78-79.

[4]郭少波,王丰,雷和平.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J]. 陕西林业,2009,24(02):65-68.

[5]赵强国,吴胜义,梁林怀.3S技术在数字林业中的应用[J]. 陕西林业科技,2009,22(01):349-352.

[6]刘彩凤,曹雨.3S在林业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20(03):190-193.

[7]白景萍.精准林业与3S技术[J]. 山西林业科技,2008,26(04): 96-100.

第5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林业发展;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显著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们对环保工作也愈发重视。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比如大量砍伐、滥用林木资源,导致我国林业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峻。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环境保护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林木资源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我国林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林业技术水平不高,依旧采取传统的林业种植方式,林木成活率低且繁衍期长,品种也比较单一,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林业技术不高,导致一些林木只能用于房屋建造,缺乏其他延伸价值,严重阻碍了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发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科研技术,从而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1林业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目前,森林资源危机是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这就导致无法获得理想的林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也表现为粗放型,并且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依旧采取传统的林产品生产及制造方式。现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如果林产品缺乏高科技力量的支持,就会大大降低林业的核心竞争力,导致林业产业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通过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可为新产品的研发及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最终实现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提高[1]。经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林业近年来的发展中,对新产品的更新力度不足,导致林业产业无法获得明显的突破与进步。在水、空气等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以及林业多种品种生命力不断减退的背景下,通过开展林业技术创新,可为林业新品种研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促进林业品种繁殖的基础上,实现林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2林业技术创新可减少整体投入,提升林业经济效益

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出现了投入与产出不均衡的情况,这对林业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制约。实际上,在林业资源开发及利用方面,我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依旧存在品种的产量、质量不高等情况,致使林业呈高投入、低效益的发展现状,并且也对林业系统的绿色、良性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通过加强林业技术创新,除了能够借助多种高科技技术促进林业品种产量、质量的提高,还可将整体投入有效减少,从而促进林业朝着低投入、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其今后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

3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数控化管理

近年来,生态环境被不断破坏,导致生态圈出现各种异变现象,比如病虫害发生率不断升高。在此种环境的影响下,林业品种的产量及质量普遍不高,林业经济也呈粗放型增长。因此,为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有效掌握影响林木生长的相关因素(包括水分、光照、温度等)。通过实施林业技术创新,可促使林业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化增长。

4林业技术创新可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基础资源,林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可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并且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而开展林业技术创新,可积极推动我国林业的生态发展,这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除此之外,林业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确保合理开发林业资源,最终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3]。

5林业技术创新可有效改善林业就业现状

第6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首先,要改变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创新的意识。但是,无论是林业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组织结构体制方面的创新,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意识的改变非常难,假如仅仅进行人员调换,不仅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建议可采用淘汰制度,将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一些工作人员淘汰,以达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为了保证林业科技的创新合理有序的进行,要求我国相关部门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该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林业相关企业进行,辅以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各大高校的研究教育,同时,利用好社会机构和政府等部门的帮助,担任起创造并传播新的科学技术的职能。该体系虽然只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小部分,但它同样要求我国的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因素相互配合,协调研究。

2.2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我国颁布实施的《森林法》是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但要做到更快的发展,更早地应用,则要求更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

2.3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现阶段,中国的林业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业体系内部的经济构架的调适,但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将其转到林业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要达到林业快速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推动力,通过林业的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排除在林业方面的经济运行方面出现的阻碍,才能将我国的林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4加大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培训力度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的短缺成了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林业方面从业人员还多是持有以往的旧知识,更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这些人力资源不能够胜任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的工作,因而不能作为推动林业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这样低效的人力资源不仅不能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攻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林业科技创新前进路上的阻碍物。所以,要做到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要求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准的人力作为资源和动力。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过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也会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提高了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2.5政府部门要着力建设服务林业企业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该体制必须包含林业科技创新的全部流程,因此,该流程中所有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都应该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并不是林业创新的主要研究部门,也不是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但它却是应用创新技术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所决定的。企业通过招聘相关的人才或者利用社会其它机构来进行市场评估,在确定能够盈利的方案后,为了获得资金投入时的人才技术优势而进行专门人才的招聘,这一系列的流程都可以交由相关企业完成。当一项创新后的科技被投入到企业使用,并且帮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价值,那该技术创新体系从微观角度来讲已经建设成型。

3结语

第7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掣肘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12-02

1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增加对吉林省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着重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2012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吉林”是吉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2014年提出“扎实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等一系列加速吉林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可见,吉林省各级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是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吉林省发展整体实力的首要任务。由此,推进科技创新是振兴吉林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点,则研究与开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当然就显得格外重要。

高新技术企业是吉林省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创新型吉林”助推器;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应增加研发(以下简称R&D)支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企业R&D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科技投入及投入强度的指标,也是评价该国家(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保持研发优势,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也是提升吉林省软实力和吉林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2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因素

2.1 企业外部因素

2.1.1 政府投入

政府的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具有重要影响。虽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介入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信贷政策、产业政策、提供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对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企业予以扶持和优先采购。也有学者研究佐证政府研发投入刺激企业加大R&D支出,政府税收减免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R&D支出具有拉动作用。【1】显而易见,吉林省政府研发支出的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有拉动作用,也就是诱导效应。

2.1.2 产业类别

产业差异是影响吉林省企业研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各产业的R&D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在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上的差异也导致企业R&D行为呈现出内生化的产业差异【2】。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而言,一方面,创新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别,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技术升级迅速,公司必须投资R&D活动,以获取利润和持续生存。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的R&D支出水平一般高于传统产业的企业。

2.1.3 产权性质

吉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表现强于其他产权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3】。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形成大批适应需要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既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吉林省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国有企业是吉林省主要的经济支柱,则承担更多的重任。另外,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非性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活跃程度尚未形成主流。由此,相对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非性质企业创新活跃程度仍有一定差距。

2.1.4 地域差异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位于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心带(长春―吉林区域,简称长吉区域)的企业,其R&D支出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区域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内市场逐步形成,致使该区域产业集聚的成本优势和竞争激励较为明显,从而促进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而地理位置偏离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心区域的企业的R&D支出则相对较少。

2.2 企业内部因素

2.2.1 企业规模

不同规模的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支出水平也存在差异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从事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与小规模的企业相比,大企业的R&D活动更为积极。在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受企业规模影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企业发展越步入正轨,企业更注重创新活动和企业长远发展,而且企业相对R&D弹性也越大,使得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水平高于规模相对小的企业。

2.2.2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根本支撑。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具有规模经济性,而吉林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因为缺乏资金从而阻碍企业R&D活动。吉林省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红利少,盈利能力差,致使这些企业获得的利润只能维持企业一般的生产运营,缺少更多的资金支持企业R&D活动,导致此类企业R&D支出减少或者不支出。另一方面,企业若缩小R&D支出的资金量可能提高当期利润,美化业绩,这亦导致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活动受到影响。

2.2.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制约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方面,因为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金额较大,导致当期及短期内企业利润下降;且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具有滞后性,可能企业高管人员短期任期不能获得回报并存在开发风险。两者综合作用致使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团队的业绩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报酬、声誉甚至升迁。吉林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仍采取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的传统激励方式为主,这势必直接阻碍实现高管团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决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R&D活动需要专业的高层次的人才参与方能实施,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的落后使得人才大量流失,形成“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也致使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的不足。

3 增加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的政策建议

综合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建设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增加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应从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协调并进。

3.1 主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从外部拉动高新技术企业的 研发支出

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外部影响因素看,政府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更为直接。

第一,吉林省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建立完善企业运行的法律机制,尤其完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

第二,吉林省应通过政府直接资助方式、税收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企业R&D活动予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则应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努力发展自己的科技研究和开发,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加大通过直接资助和税收信贷政策为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R&D活动提供扶持的力度,激发其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吉林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吉林省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在不同经济带存在差异,则在政府投入较高的地区(如长吉区域),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体系,加强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结合前述的法规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展R&D活动【4】;而对于R&D活动较弱的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四平和辽源,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也应适当增加政府扶持力度,提升这些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吉林省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优化振兴的发展格局。

3.2 注重完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研 发支出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的内部影响因素中,完善激励机制和增强盈利能力尤为重要。

①为了避免高管利用研发支出为个人谋取短期利益,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革新对高管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基于企业长期业绩评价指标的考核【5】,因此,应综合考虑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企业业绩三方面因素,建立多维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考虑采用高管持股和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这一激励方式更适应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投资的风险性,回报的跨期性,可促使高管趋向于增加R&D支出。【6】

②注重针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构建激励机制和培养体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专业技术强、教育程度高、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管理,使他们研制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或者新技术,达到暂时性的“垄断”,从而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这样企业就会有更充裕的资金继续进行R&D活动。

③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通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运营水平及资金管理水平等综合多方面作用,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活动,进而增加R&D支出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平芳,徐伟民.上海市大中型工业行业专利产出滞后机制研究[J].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2] 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 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2).

[3] 白艺听,刘星,安灵.所有权结构对R&D投资决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8,(8).

[4] 赵喜仓,华欢欢.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R&D支出影响因素分析[J].科 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5] 梁莱歆,周凝.公司治理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J].新会计,2010,(8).

[6] 刘伟,刘星.高管持股对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

第8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摘 要 随着商业银行会计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实现了数据中心的上移。数据大集中后,商业银行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逐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却对商业银行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构成了威胁。

关键词 数据集中 会计信息质量 管理会计体系

一、引言

商业银行会计体制改革,数据大集中为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大多已建立了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全辖生产数据的集中处理。数据大集中后,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会计处理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信息形成机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数据大集中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前台会计人员的转变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发数据集中系统时就将会计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系统中。办理业务时,柜面人员并不知道也无需知道每笔业务对应的帐务处理流程,只需知道各类业务的交易编码,就可在系统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柜面人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只是一个系统操作员,他们的会计核算能力不再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因素。

(二)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设置

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可以应用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一级分行或总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工作集中于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完成,进一步减少对会计信息的人工干预。

(三)会计信息形成机制的转变

商业银行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使得传统的按部门、分专业“自下而上”层层上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信息报表的模式已失去意义,而代之以“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集中形成机制。

随着会计体制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已逐步形成了规范而精炼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仍面临一些威胁,尤其需要商业银行密切关注的是,不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不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威胁

近年来,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性,在建立银行管理会计制度,应用管理会计系统,加强内部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会计系统业务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

2、商业银行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和原理,提供的信息只涉及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会计管理信息,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不能实现以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员工等多维度核算,缺乏支持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效益分析、业绩考核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各级行计划、控制、业绩考核等部门都需要依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决策。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各级行的经营成果,出于自身的经营压力,各级行经营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利用各种手段对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调节。

由于商业银行现行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提供的信息只涉及财务会计方面,换言之,就是使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会计信息,各级行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必然想方设法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节,对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完善的对外财务报告体系形成了冲击,最终导致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三)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体现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的确认方面。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已无法依靠传统的利差收入立足,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势在必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将视线转向了蓬勃发展的中间业务项目,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力争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中间业务收入的完成情况成了我国多数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由于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业绩考核,只能直接使用对外提供的中间业务收入信息作为考核依据。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对外提供的中间业务收入信息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分期确认,收入确认期间与义务承担期间相配比。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中间业务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当期收入予以确认;凡是不属于当期的中间业务收入,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到,也不应确认为当期收入。在利益驱动下,权责发生制成了商业银行各级经营职能部门调节中间业务收入的有力工具,跨期摊提项目成了中间业务收入的“蓄水池”,各利益相关者本期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完成情况直接影响中间业务收入的确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四、应对策略

第9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 林业企业 管理

一、引言

林业企业处于信息时代下,将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趋势。林业信息化有利于管理高效,工作便捷,信息完整,更灵活的适应市场趋势,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林业。

二、目前林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布局不合理,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大多数省份的林业企业均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森林资源、果树资源、湿地资源等没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开发。同时人工造林较多,但安排不够合理。不合理布局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涝等。另外,大部分林业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且粗放型生产经营,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便可销售,产品附加值低,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运用信息技术较少

在林业企业中从事的员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误认为林业只是一个体力付出较多的工作。然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大规模膨胀,给林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使林业企业不得不顺应潮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员工文化素质低,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会运用相关技术,难以为企业设计自己的网站,也不能做其他的技术贡献,是阻碍林业企业进行信息化变革的一大障碍。

(三)市场信息不完整,动态趋势掌握不准确

企业的生产决策与市场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林业企业市场信息分散,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迅速。因此林业企业对于市场的动态掌握是比较缓慢的滞后的,难以及时根据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对本企业的生产决策进行快速调整。

三、将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一)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迅速大规模普及,网络超过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企业多种多样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无限大的平台及时传递给每一个人。传统林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时,迎头赶上,改革企业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传递和收取信息,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前进。林业企业管理走上信息化发展道路是时代所趋,无法逆行。

(二)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林业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也利于制定措施防范自然灾害,当灾害发生时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将损失降到最小。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企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路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利于准确预测市场走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完整的市场信息链条,建立市场模型,及时迅速的传送、更新、收取整个林业行业内的有关信息。企业能够全面搜索想要的市场信息,及时跟踪市场中的变化,把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未来走向和趋势。并依据这些有效信息冷静做出决策,对本企业中不适应市场的行为给予改正,努力做到和市场对口衔接。从而扩大销售量,提高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林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一)提高员工文化素质,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林业企业为实现管理信息化,必须具备充足的技术人才。因此提高员工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林业企业可以对本企业的相关员工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企业的变革,并为企业的信息化变革出谋划策。另外,林业企业可以重新招聘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成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为企业的改革贡献力量。同时,设置具体的绩效评价措施,在月末或年末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不断上进。

(二)利用信息系统及时监测防范灾害

目前科学研究人员研发出来了专门用于检测林业灾害的相关技术,例如遥感技术,基于MODIS数据监测方法等。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林业企业管理可以明确各地区森林覆盖变化,对林业的布局安排做出适时的生产规模调整。采用森林火灾防范系统,可以有效对火灾加以防范,及时检测是否有火灾发生,并依据火灾的不同程度制定灭火对策。同时还能利用相关技术观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及时跟踪治理效果。

(三)建立市场信息模型,掌控市场信息动态

林业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应多上网,了解相关市场动态,并依据此对本企业的生产方案研究分析,及时做出调整。另外尽可能获取市场中热销的林木类商品信息,面向市场,生产加工适应销售人群的产品,制定相关销售策略,在市场中扩大销售量,增加利润。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林业厅公告。“目前正在全力以完善建立各类林业网站,整合各类林业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抓紧信息平台、信息咨询平台、林权交易平台、林业电商平台等四个平台的建设。将快速准确,透明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渗透到林业行业各领域、各服务。”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随时了解林业行业的各类信息,能够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

五、结论

经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信息时代下的林业企业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监控防范自然灾害,跟踪了解市场动态等等,这些都是使林业企业走上信息化道路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俊芹,蒋敏元.林业企业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经济,2010-03-10.

[2]陈凤安.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林业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