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脑基础课程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脑基础课程教学

第1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2006.11

[2]袁熙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一、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在高校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时较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不尽如意,对于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高。

学校、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教师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要求不高,只要上课随便讲讲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要学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大学时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了,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

(二)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学不能因材施教。

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反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在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三)讲授时间与实践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但是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基本在50到70个之间,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压缩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点,但是无法“上机”练习,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教师操作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输入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有的学生听的迷迷糊糊,但是又不敢打断老师。另外,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等到下堂课才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有时两堂课之间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是两个星期,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五)评价方式简单。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这种应用型的科目,试卷很难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上机考核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也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各方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的应用工具。高校作为系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单位,学校各方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是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增加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按操作能力。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三是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出勤率,课下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又注重去机房的实际操作。

(二)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

高校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一是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考试,大概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一个是拥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另一个为较少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班级。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新鲜、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根据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设计面十分广泛,教师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设计施工方案,CAD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安排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偏重此方面的教学。而对于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高校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搬到“机房”,采用“一堂课,一个案例”的方式,通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见实践、研究案例的完成方案,这样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来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的特性,“纸质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保证考试能够真实地放映出教学的效果,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具体而言,高校研发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和在线自测的功能,并附有题库。同时,为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学习的重要,还要增加实验报告,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晓旭.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

[3]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4]尕旦木草.我国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信息与电脑,2009(12).

[5]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第3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摘要】 当前计算机教学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法、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积极开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初探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深层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微 Prezi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激励手段

为体现教学做三合一,主要是在全系乃至全校开展“编辑排版比赛”,本人已经主持了1次,参与了1次,样张实在、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好,实际比赛学生兴趣比较大但优秀率偏低(与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和部分学生平时缺课多、学校实训条件有待改善――如机房电脑有时遇到病毒崩溃瘫痪有关)。

结语:其实学生最怕的就是老师光说不练的纸上谈兵,老师最怕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懒惰、骄傲等)。若在此改革基础上开展教学,再加以实训报告的撰写和评比,加以相关部门和同仁的配合,同仁间教学研究上加以交流改进,相信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第4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全面分析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模式。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5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摘 要: 综合分

>> 基于翻转课堂的Visual Basic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Visual Basic在计算机网络编程中的应用研究 Visual Basic在线路距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网络编程中Visual Basic的具体应用研究 浅析启发式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自主性学习理论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商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搜索引擎优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通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

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3] 廉侃超.王彩霞.翻转课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选择结构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5.3:7-9

[4] 吴东荣.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路径[J].信

息与电脑,2016.1:196-198

第6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衡量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已陆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家里也经常使用电脑,学生进大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仍停留在纸质教材、机房、多媒体的层面,没有充分利用起网络化教学平台。同时,许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因而没有必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造成高校在要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课和计算机技术联系更加密切,这对高校计算机通识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来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常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培养信息意识,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行业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各专业根据本专业领域的要求,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使用典型工具软件解决专业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开发解决专业问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一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例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能运用计算机表达设计意思和进行广告和包装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工具软件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并能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服务。总而言之,这个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应用型专业的专业课需求。

(二)合理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两大层次,即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教育,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C++)、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其他几门重点课程。第一层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第二层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如表1所示。

(三)加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计算机基础有6门重点核心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改革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以“授之以渔”为目标,着力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推行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讲课注重实践和师生互动。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授课模式,根据实际应用,优化教学内容,精讲多练。从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计各种实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简历、主题报刊、毕业论文编辑排版、成绩单的制作。在电子表格的学习中,则要求学生对商场销售进行数据处理,对企业工资进行分析管理。在幻灯片的学习中,则设计主题班会和企业宣传等教学案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知识结构完整,使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的特点。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推行研讨式教学方式,以优秀应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来强化教学质量,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把科研课题、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纳入课程实践环节中,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途径。

对一些软件工具应用技术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实施单项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多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配以验证、设计等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教学环境建设。首先,建设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需配备各类计算机设备、服务器、投影仪和配套软件等,计算机教学区域网络要与校园网连接,形成多媒体教学网系统的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在一体化实验室里直观地进行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各类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课程学习各环节的基本资源。其次,开放机房。计算机机房应在课余时间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学生利用此机会进行实验教材上的选做实验或其他更深更广泛的学习。最后,建设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平台的资源有教师的电子教案、录像、习题集及参考答案、试题库以及数字化的教学资料。按功能可以设置以下版块:课程学习、疑难解答、模拟考试系统、新手训练营、教学论坛等。网络教学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教学资源丰富可重复利用,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高,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当前计算机基础专任教师仍然紧缺,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各高校应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基础需求,必须加大专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对于设计类专业,在不断发展中的已经形成新的模式,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认识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优质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论是感官还是思维能力都比较活跃和敏感,尤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关注度都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所以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喜欢自由。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学习中更偏爱实践类专业课程,对于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通过实践课程能够更好的表现出学生自已的优势和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术钻研精神。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析,其主要由三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专业具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中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有规范制图方面的知识,尺度化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等。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术和设计水平,还需要具备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综合几方面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根据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创意新颖、准确,表达清晰等。最后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只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是由工艺美术演变而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成立能够更加直接的反应出现代生活方式的设计特点,其中既蕴含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同时也包含现代设计的内涵。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包含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多方面专业划分,在这些专业中,绘画基础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绘画基础教学又分为素描、色彩等几个方面,基础绘画教学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调色和具象。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绘画教学模式为主,比如说仿苏模式,在绘画基础教学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意的现象,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当前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实际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并且与当前专业教学存在严重偏差,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功上,没有将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绘画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其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画家培养和设计师培养,这就是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在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大部分学生对绘画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教学前所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样,单纯的将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归为一类,因此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失去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绘画基础教学中过于重视绘画技巧教学,教师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科学的将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导致绘画基础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训练目标,高职院校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与创作设计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并且还有教师认为电脑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绘画造型设计的主要手段,可以适当对绘画基础教学进行削减。这一认识存在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会产生一定绘画造型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绘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其次是绘画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性单一,教学价值不高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后期专业技术的应用,所以绘画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和人才定位相联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始终沿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忽视了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因素。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单一性,削弱了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无法发挥教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职业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积累知识基础和前提,教学内容的质量影响学生后期对技术的应用。当前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并无二致,基本以简单素描和传统景物绘画为主,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修养,但是并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W生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而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

(三)教学形式存在滞后性

当前高职院校绘画基础教学中存在滞后性,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以铅笔手绘为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电脑绘画教学软件,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和绘画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落后,没有与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成长。教学形式的滞后性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际运用,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比较少,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教学不仅是育人还有对人才技术的培养,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特点,因此导致实践教学课程不断缩短。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降低了教学的实用价值,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缺乏对技术的应用培养,无法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要求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传统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在艺术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所以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必然选择。其次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教材编写,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过于注重专业性,从而束缚专业的开展和教学的进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教材编写,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是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入到教学的本质中,抓住教材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满足职业教育理念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专业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绘画基础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技术充分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计,加深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景物描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元素作为绘画参考物,从而强化教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以纸和笔作为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利于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改革进程中,加强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综合利用新型科技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手段改革措施其一,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在以技术为主的今天,纸笔教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依靠纸笔进行教学,所以必须注重社会发展需求,有计划的缩短纸笔教学时间。其二,运用现代化的绘画软件进行教学,科技时代,各个行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定的软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加入基本的工程应用软甲进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绘画基础课程对专业的影响以及作用。

(四)教学保障的改革

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合作,在教学中综合融入产业发展、学校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内容,实现综合化教学。教学保障改革可以在教学中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将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与教学相挂钩,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中对绘画能力的要求,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的企业这一场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中最为紧缺的就是实践教学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实现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学价值合实用意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骨干专家进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的讲述企业内部的文化和当前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对专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做好的准备。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联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渠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

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于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美以及捕捉美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创新。所以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一定重视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立足于学科特点进行改革要求脚踏实地,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形象思维,拓宽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是主要目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体现教学的人性化。教师不仅加强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而且在教学中制定适合的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绘画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

(三)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在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习,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了解企业需求,以此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设计产业层出不穷,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良好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开阔性思维。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对整个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切实解这些问题,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晨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6(02):117-119.

[2]月君.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教学改革摭议[J].艺术教育,2016(03):223-224.

[3]徐芬.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

第8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论文摘 要:构成基础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位置,而这个过渡就是通过二维和三维空间创造形态的能力训练来实现的。现在多高职院校对初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设计的发展,压缩成了构成基础课程,本文就新形势下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上的研究做以阐述和分析。 

 

构成课程作为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艺术设计课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为了积累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框架。而在当今设计艺术的基础教学中,构成基础则是意在培养学生对构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形成对形态的概括和演绎能力。 

 

一、 如何理解构成基础在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影响 

 

构成基础课属于基础设计课程,其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常的构成基础课程分别是单独的三门课程,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但是为了适应现代设计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课程性质的转变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现在部分院校把三大构成课从原来的每一门单独课程的讲演归结到三门综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那么,为什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综合,是因为在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构成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脱节现象,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机械盲目地重复一些程式化的练习。构成基础教学已经呈现出简单化、程式化、重复性的缺点,不适应设计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因此,构成与设计的关系是什么?构成的思维如何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这些都是应该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我们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领悟到构成是设计的核心和基础之一,让学生在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之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构成课程?构成课程主要是学习设计中的构成规律和构成学原理,然后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意能力,能够提高审美以及掌握设计形式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从而设计出所需要的图形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二、构成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和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个设计专业领域和性质的不同,课堂教学在各个专业对构成基础课程的位置、方法、程度等也不尽一样。 

1、课程特性 

构成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设计的融合,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以理论加实践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构成基础课程体系中,一般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它们都是运用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将复杂的图形概括为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每个专业都会结合自己的特点针对性的侧重。例如,广告装潢专业重视对平面、色彩构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环境艺术专业则更重视对立体构成的掌握。 

总之,构成基础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具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到抽象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教学初期,学生往往对抽象概念的认识非常模糊,做出的设计不能举一反三,不具备运用抽象的点、线、面去设计思维,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即怎样能使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并且灵活构图和运用。 

2、课程设计方案 

构成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 教学安排上往往容易轻视理论传授这一重要环节。所以造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设计的表层面,仅仅模仿书上面已有的相关图例,而无法达到调动他们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在根据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上由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板书加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助影像和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使学生直观的注重构成形式中的创意思维。在将来设计的成败不再是电脑技术层面问题,而是创新思维的比拼。因此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分析不同的构成形式所蕴涵的设计思维与思维的训练上,将不同的构成形式与相关专业设计思维关联起来,这才是最主要的。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说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启发学生对抽象思维的直观想象,启发学生对抽象思维的转变是一个难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在课上给学生分析很多图片,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地启发式训练,还是很有成效的。构成教学的初期,重点应是对眼睛认知的训练上而不是对手绘能力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大量广泛的教学实例,首先从分析画面入手,再结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实践,为学生提供思考拓展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全面把握整个过程的方向和状态,找出其中分析的观念性结果,加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构成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去。 

3、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主角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快,很多构成课的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网络上收集的到,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不在听从老师的讲授,将概念理解个一知半解,这就使构成教学束缚在一种封闭状绝缘的状态中。 

那么在课上怎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课上由老师提纲携领地将理论重点、知识要点分析讲解,然后将多媒体电子教案(ppt)、相应的构成图片范例与学生共享,学生当堂消化,并完整制作成ppt。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概念经由自己的排版也熟悉得多。另外,还能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具有团队的意识,还可以在毕业后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再次师生间还可暂时换位, 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理解以及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生讲解的同时,我们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就学生讲解的提出相关问题,并且加以分析,这种引导性的授课模式将教师从繁琐的课堂管理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式教学,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与教是互通性的,也就是能够使师生达到共同交流。 

 

三、构成基础课程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我觉得可以在教学理论和手绘的同时,在基础课程阶段就可以结合电脑教学示范,比如说一些基本形的制作,群化的组合等,为以后学生做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手段完成构成设计作业,但是在此我要说的是学生在重视电脑的同时,而不能忽视对手绘能力的培养,每天都要画一些跟手绘相关的课题训练,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草图的分析,从而选出比较理想的草图方案,进而在用电脑辅助初比较理想的方案。让学生手绘是为了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加深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所以,综上所述,在我们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成熟的时候,我们更因该给学生强调手绘与电脑同等重要的地位。 

当今艺术设计已成为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对构成基础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综合创造力,要避免盲目的为构成而构成,为造型而造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联性,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形象为表现,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不与实际运用脱节,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燕欣.构成新概念——平面篇[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第9篇:电脑基础课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工具性;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将来的各种工作岗位上,多数人都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服务工作的一种工具来使用,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个现化工具,学会准确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学习、工作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应用上。近几年来,为了切实搞好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我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坚持从我院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精减理论教学内容、体现计算机的工具性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是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服务于所学专业,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以理论授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精减:一是删去了原教学内容中对计算机常见硬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的性能指标的介绍,取而代之是让学生能认识常见的硬件,如显示器、键盘、鼠标和主机等,了解它们的主要功能即可;二是操作系统部分删去了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介绍,主要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三是计算机网络部分删去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连接结构和传输媒体的介绍,重点放在如何使用Internet和如何使用电子邮件。

二、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计算机的工具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一)调整知识模块的授课次序

以前,我院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次序是与文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表”中“序号”一致的。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知,先讲授理论性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性强的Windows操作系统,会给学生造成误觉――计算机好难学,易引起学生厌学。

(二)课堂与实操地点一体化

通常计算机基本课教学是讲授在多媒体课室,实操在机房,很多学生反应听讲时都听懂,但实操时好多却不会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及时练。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学生仅凭听老师讲和看老师操作,是学不会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练才会的。课堂搬到机房,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学以学生练为主,老师为讲为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体化”教学较好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教师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操作难点可即时讲解,学生即时练习,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机房,学生可在“练中学”和在“学中练”,更易巩固和掌握操作技能,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1.问题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部分,知识点多,将教学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本部分教学,即采用问题教学法。如在操作系统系统工具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如电脑运行速度慢,利用何种系统工具可给电脑提速呢?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掌握了知识、加深知识点的记忆,培养了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课应用性很强,采用案例式教学易于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完成,获得知识,这是种易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任务为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4.大作业创作法。在Word和PowerPoint模块学习完成后,可进行大作业比赛。如用Word设计电子“手抄报”比赛,要求尽可能用到动态文本、表格、图片、艺术字、边框、底纹等内容,对文档的页面设置提出具体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找素材,自主设计,独立完成。对作品的评定,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性。

三、以考证促学习、强化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为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我院要求学生参加省计算机职业技能办公中级(也即计算机高新技能鉴定)考试,并将学生的鉴定的成绩与课程的成绩和毕业证挂钩。计算机职业技能办公中级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考核的技能知识点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很能体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了考证目标的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动力有很大的提高,考证通过率也逐年上升。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中,把授课计划和讲课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把考试的操作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这样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也熟练掌握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二者合一。学生通过技能鉴定练习题的反复练习,对“计算机”这个工具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更扎实,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这现代化工具运用将更普遍更重要更深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将面临更高的要求,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深度,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质量,还需广大高职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华永.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北方经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