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基础护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新生儿病死的疾病。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胆红素增高并未与血清结合,最终发生皮肤和巩膜黄染[1]。情况严重的新生儿还会造成其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患上胆红素脑病[2]。随着现代新生儿黄疸发病率逐渐升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为光疗法,同时结合优质的护理能提高黄疸的治愈率[3]。本文就针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综合护理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患儿、心理护理、喂养指导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①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的新生儿家长对光疗缺乏认识,通常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向患儿家属教育新生儿黄疸、光疗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②光疗前的护理:将光疗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准备齐全,并将光疗箱的水槽注入2/3高度的水,然后在电源接通之前检查线路是否完好和灯管的亮度是否适宜,光疗箱中的温度保持在30-32℃,根据新生儿的大小及日龄将湿度控制在55%-65%,护理人员同时也要注意手指甲不宜过长,以免划伤患儿皮肤,将患儿的用纸尿裤遮挡、眼睛用眼罩遮住。③观察患儿: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光疗箱的温度,间隔2~4h测量患儿的体温并根据患儿体温调节光疗箱的温度;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现象出现,如有患儿发热应当立即停止照射蓝光,体温正常后再继续。同时增加巡视的次数和频率,患儿出现抽搐、皮肤青紫及嗜睡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④抚触护理:按照脸部、头部、胸部、腹部、肢体、臀部及背部的顺序对新生儿抚触护理,注意在抚触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手部干净,动作轻柔和室内温度,抚触1次/d,20min/次。⑤喂养护理:新生儿应当尽早得到母乳,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尽快将胎便排出。除此之外,初乳中含有多种抵抗细菌和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降低新生儿发生肠道疾病发生率等。母乳喂养应当按需哺乳,人工喂养至少间隔3h再进行喂养,此外护理人员指导产妇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和治疗后3d、5d时患儿胆红素水平;②黄疸消退时间;③不良反应,如发热、皮肤损伤及哭闹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和护理,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3d、5d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热、皮肤损伤、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关键词:新生儿科;优质护理;示范活动
1科室每个护理人员要明白优质服务的含义
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相关知识。为了强化新生儿科的护理服务,科室首先从服务抓起,换位从家长、患儿等角度出发,提出如何更好地实施护理服务,做好基础护理,当好新生儿的"母亲"。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2.1强化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在护理活动中,一起遵循护理规范操作。
2.2护士分配上,我们采取双向选择,经考核、试岗合格、科室认可方可上岗。
2.3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
2.4创造机会使在职人员继续深造,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3优化人员素质,开展特色服务
3.1塑造良好的护士形形象,许多小宝宝呱呱坠地就被送到了新生儿科,全身还没有来得及清洁。到了我们科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阿姨们就会主动的为他们洗头、洗澡。
3.2提高护士实际操作水平,练就高超的专科技术,每周五早晨交班后由护士轮流进行小讲课,内容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为了使新生儿科每一个宝宝都得到最优质的静疗服务,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随时进行教学,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穿刺及各类导管的维护,从而减轻宝宝的痛苦。
3.3每周下午的健康教育时间除了关于疾病的宣教,还对患儿父母的手卫生健康进行宣教,全员参与,关爱健康,使新生儿病区内所有人员掌握了六步洗手法,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3.4科室护理人员为患儿和家属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温馨提示卡、健康教育小画册,促使患儿和家属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4护理人员需管着患儿的心理状态
我们科室的护理人员关注的不仅关心小宝宝们的身体变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用抚触--这一相互之间的特别语言,与宝宝进行特殊的沟通,总是尽可能为患儿创造一些良刺激。
5改变病房管理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全面履行护理职责
病房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每位责任护士分管8~10张床,实行24 h负责制。
6落实基础护理,体现人文关怀
工作中,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仔细地观察患儿病情,精心的喂养、耐心的换尿布及清洗臀部,以保证新生儿不发生呛咳和感染,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7强化专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2次/d给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及时做好预防接种注射,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给予患儿全身温柔的接触,能减少热量散失,维持早产儿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让患儿安静舒适,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缩短了住院时间。
8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教育
8.1沟通的方法 利用每周二、周五工休座谈会、新生儿探视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她们讲解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传递温暖,微笑是我们的"武器",每次面对宝宝的家长,护士总以微笑示人、热情、耐心地接待,灵活的技巧,委婉的语气,礼貌的用语,详细的讲解,使家长心中得到安慰,从而得到她们的理解与信任。新生儿室走廊装扮一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广泛受到患方的好评。
8.2健康宣教的内容 ①第1 d: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意义,母亲正确的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母婴分离的情况下如何挤奶,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新生儿安全教育知识。②第2 d:纠正母亲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的方法、讲解新生儿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况的观察。③第3 d: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及内容、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菌接种。
9做好新生儿的出院指导
9.1在危重症新生儿出院前几天,特别邀请宝宝的家长来到科室,进行"手把手"的宣教,让宝宝家长掌握出院和宝宝的喂养、沐浴、抚触及日常的护理,让宝宝回家后依然得到很好的照顾。
9.2需要复诊的宝宝,在出院时和家长预约复诊时间。
9.3出院时责任护士向家属交代清楚下次预防接种。
10建立患儿出院随访卡
每1例患儿出院我们护士都将留有科里电话的随访卡送到患者手里,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服务,与患方建立了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
通过我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们护理人员注重了服务细节,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在服务过程中,把患儿及家属视为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护患关系更加融洽了[3]。我们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赞扬,使她们对我们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谭其玲,谷波,马登艳.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结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研究,2011,4(25):915-916.
[关键词] 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各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机体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处于最低下的时期,此时期的患儿的抵抗力最差,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入侵儿导致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一般病情均较重,加之患儿本身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因此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1]。由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不当,护理因素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笔者现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2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18例,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均符合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2]。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9例,出生时间平均为3.45±0.9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21例的感染部位以及相关引起感染的护理因素进行总结。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IO.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和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比较 此组患者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患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率为9.5%。主要新生儿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口腔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具体比例现将表1。呼吸道系统感染所占比例最大,占47.6%,其次为消化道系统,感染发生部位最低的部位为皮肤所占比例为9.5%,见表1。
2.2 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 经此组病例的调查分析总结,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与以下护理因素相关:
2.2.1 病房布局不合理 对于不同病种的新生儿安置在同一病室,为不同病种新生儿之间创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内空间较小,两张病床之间的距离太小,造成室内的空气流通差。
2.2.2 科室内规范管理不完善 科室内没有相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操作规程,无定期学习的项目,使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医护人员的手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经常草草了事,导致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儿传播感染。
2.2.3 消毒隔离不合格 为新生儿使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的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易感病原切断不彻底,对于护理人员正处于患病的状态,没有做好自身的隔离,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感染源。由于护理各项操作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而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3 感染控制的护理对策
3.1 环境管理措施 ①病室的合理布局:对于新生儿的病室要严格进行分类,同种病原感染的新生儿可居住同一病室,不同种的病原分开居住,并注意隔离措施。并保证床与床之间的距离;②新生儿隔离病室的微生物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05CFU/ml)[3]。
在对新生儿感染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感染机率。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新生儿病室的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3.2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根据季节定时为病室通风,采用负离子器净化空气消毒。采取床边隔离,有条件者转为单间隔离治疗。新生儿病室的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护理人员相对要固定,对于日常的清洁用具要专人专用,严格进行消毒。接触患儿的仪器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侵泡法或者擦拭法消毒,患儿使用的床单、被罩衣物放入感染专用袋进行消毒清洗。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措施 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科室内规章制度及相关感染内容。对于新生儿病室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护理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4 讨 论
由于新生儿的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并且皮肤黏膜屏障保护功能较差,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组织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不完善,在各项诊疗和操作的过程中最容易导致皮肤的损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新生儿的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相对比成人大[4],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全,饮食不当极易导致胃肠道感染的发生。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呕吐物的误吸、呼吸道分泌无法排除,导致呼吸不通畅、急救窒息给予各种相关的气管插管或者吸痰操作时未做到严格的无菌操作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5]。
总之,在新生儿病室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新生儿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口腔粘膜以及皮肤系统等部位的护理,加强科室内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对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病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7(12):1820.
[2] 龚招娣.新生儿重症监护院内感染护理[J].医学信息,2011,1(22):23.
[3] 黄雁虹.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护理,2010,15(14):1136-1137.
【关键词】气门芯断脐;残端处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53-02
新生儿脐带的残端一般需要5-7天[1],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脱落[2]。本文回顾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我科住院出生的112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在常规采用气门芯套脐法断脐的基础上,使用新生儿脐带结扎,护脐带包扎,并早期剪除脐带残端,再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我科住院出生的112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全部患儿生命体征均正常,均为出生72小时后的新生儿。新生儿的脐带周围皮肤无红肿、无感染、脐带残端干燥水肿不明显。
1.2 方法:对新生儿在常规采用气门芯套脐法断脐的基础上,使用新生儿脐带结扎,护脐带包扎,并早期剪除脐带残端,再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措施。
1.2.1 残端剪断准备:第一,人员要求:修剪指甲、 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第二,环境要求:室内采光良好、整洁干燥、每天紫外线照射二次,每次30分钟,室温22~26度之间,湿度55-65%。第三,用物准备:无菌脐剪包、消毒棉签、5%碘酒消毒液、75%酒精、护脐带一根、止血用明胶海绵,新生儿的衣物、尿布等。第四,新生儿准备:脐带残端剪断前禁止喂奶30-60分钟 ,评估脐带及周围皮肤情况。
1.2.2 剪断方法:首先,用消毒棉签蘸5%碘酒以脐带为中心消毒脐部一次,直经5cm.,75%酒精脱碘.,待干。其次,左手持血管钳夹住脐带残端,右手持脐剪在气门芯中间逐渐剪断。之后再次用消毒棉签蘸5%碘酒以脐带为中心消毒脐部,75%酒精脱碘一次,护脐带包扎脐部[3]。
1.3 护理:
1.3.1 在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之前,告知产妇剪除脐带残端可以减少脐部感染机率,取得家属的配合。
1.3.2 在护理脐带部位时一定要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感染新生儿脐部。在处理剪除脐带残端完毕后,观察15分钟并告知产妇保持新生儿安静2小时,以免脐部出血。于新生儿沐浴的时,不要让脐带沾水。如果在新生儿水疗时,一定要贴上护脐水贴。其脐带及其周围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特别尿布不要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沾污脐部创面。应视情况而定如分泌物多用75%的酒精棉签每天消毒1-2次,脐部干燥可以隔天一次[4]。
1.3.3 新生儿出院后如出现以下情况告知产妇及时带婴儿就诊:①新生儿发烧或表现出不舒服的症状。 ②新生儿脐部及附近区域肿胀或发红。 ③脐带残端的根部有脓。 ④脐部有异味时。
2 结果
全部新生儿均无脐带残端出院,均无发热与脐部及附近区域的红肿发生,脐带残端未见脓液,并且无异味。均未发生脐部感染。
3 讨论
新生儿的脐部于正常情况下需经过断脐以及包扎处理后,其残留的脐带才会逐渐的干结变硬,而一般都在一周左右发生脱落,其创面需10-14天才能够完全愈合[5]。极大多数的新生儿脐带一直到出院之后才发生脱落,乃至愈合。而产妇与家属均缺乏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的相关知识,经常应用不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这就容易造成新生儿脐部的感染[6]。新生儿脐带残端的尽快干燥与脱痂,能够减少其发生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够减轻新生儿其出院后家属与产妇对脐带残端需护理的负担性心理。本文回顾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我科住院出生的112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在常规采用气门芯套脐法断脐的基础上,使用新生儿脐带结扎,护脐带包扎,并早期剪除脐带残端,再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措施。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应用气门芯断脐脐带残端剪断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患儿脐部的感染率低,再配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不仅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董慧瑛主编.妇产科护理学.第3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1
[2] 罗艳琳. 气门芯断脐并脐带残端剪除的临床应用 [J]. 护理学杂志, 2000, 15 (7) _1 . 414
[3] 孙梅红. 气门芯断脐并脐带残端剪除的临床探讨 [J]. 包头医学, 2002, 26 (1) _2 . 5-6
[4] 鄢红琴. 新生儿断脐方法比较及护理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12) _1 . 2075
[5] 潘君,顾祖文,周海英等. 2种不同断脐方法对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效果观察 [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10) . 71-72
关键词:新生儿;优质护理;高胆红素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护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临床护理朝着人性化和优质化发展。优质护理是护理模式的一种,是为患者开展个性化和多方位整体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更舒适和更满意护理服务,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本分析了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60例新生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婴16例,女婴14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2±0.5)w;有18例产妇为顺产,12例产妇为剖宫产;观察组男婴17例,女婴13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5±0.4)w;有19例产妇为顺产,11例产妇为剖宫产;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等。观察组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对新生儿进行个性化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角色转换护理 护理人员帮助孕妇迎接新生命,孕妇实现向母亲这一角色转换,帮助孕产妇建立成功生产的信心。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掌握自身和新生儿各项变化,护理人员要了解产妇产前情况和新生儿基础信息,例如:掌握新生儿出生体重、哭声及体重、脐带等情况。护理人员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2]。
1.2.2新生儿护理 ①大小便护理:检查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饮食护理,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也可以以手掌对新生儿小腹进行按摩,能促进新生儿肠胃的蠕动,同时,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大小便颜色等情况;②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新生儿不断进行的变换,舒适可以利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展,以柔软床单包裹新生儿,使新生儿双手可以与面部触及,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对新生儿头部位置更换,以侧卧和平卧交替变换。再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有渗血或异味,应用开放式脐部护理,暴露脐部残端。观察脐带周围皮肤颜色、黄疸变化、新生儿精神状态等;③高胆红素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早为新生儿进行胆红素的检测,为新生儿检测1次/d,在新生儿额头、脸颊、前胸等处进行采样,检测平均值,一旦发现高胆红素就要及时为新生儿抽血送生化室检验确诊;④母乳喂养护理:母乳喂养为新生儿营养来源,要求纯母乳到生后6个月,6个月以后再以母乳配合定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新生儿成长发育,使新生儿营养更为全面[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与高胆红素发生率。产妇出院时发放本院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发放60份,实际回收60份,回收率100%[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2比较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高胆红素2例,占6.67%,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8例,占26.7%,χ2=4.3200,P=0.03,观察组高胆红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传播新生儿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观察新生儿各项体征变化,指导产妇掌握护理方法,在新生儿身体情况允许情况下,指导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抚摸、亲吻等亲子互动,促进新生儿与父母的情感。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胆红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是以新生儿为中心开展服务,缓解产妇负情绪,尊重与关怀产妇,对产妇进行人性化护理,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使产妇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为产妇进行健康指导,解除产妇忧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永芳,韩玉丽,刘静.对新生儿进行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10.
[2]熊小云,陈丽莲,黄颖穗,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开放式脐部护理措施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49-1451.
[3]龚义侠,贾峥嵘,张媚,等.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82-1684.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基础护理,护理责任,全面落实和深化护理专业的内涵,提高医疗的整体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是指护理人员的思维和医疗行为,无处不为患者的利益,将患者的所有活动摆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控制服务成本,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措施需要方便,工作过程应该简化,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低耗,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生活的基本需求,让患者有安全感,让患者的身体舒适,用帮助来平衡患者的心理,获得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以高品质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内涵。当新生儿黄疸时,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可增强疗效,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黄疸;新生儿;优质护理
出生后28天内出现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患儿严重的中毒性脑病如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对患儿的身体健康等影响尤为严重[1]。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儿黄疸是在儿科的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原因为胆红素产生太多,肝功能异常,胆汁引流障碍,胆红素代谢紊乱可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正常新生儿的生长发育[2]。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大脑中的高胆红素浓度引起胆红素脑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3],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代丹丹[4]研究认为,用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患者给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康复时间短,能够有效控制治疗后遗症。
1新生儿黄疸症状特点
1.1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持续3周左右消退。
1.2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或15天后黄疸仍不消退者,或退而复现等均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过重出现手足心发黄,新生儿精神差、拒奶、体温升高、尿液深黄色,大便呈灰白色,更为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抽搐等现象。
1.3道梗阻可出现黄疸,肝脏疾病新生儿黄疸一定要到医院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特别是核黄疸发生时,会损坏神经系统,也称为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非常高,及时治疗生存下来也会有智力低下,如视听障碍、手足抽搐等后遗症。
1.4黄疸期密切观察、及早采取干预手段是治疗的最好办法,临床上多使用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或中药“茵栀黄”在配合照射蓝光治疗,定期使用黄疸测试仪监测黄疸的情况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1.5每天新生儿体内合成的胆红素超过成年人的2倍,这时其肝、肾脏器还未发育充足、排泄和胆红素吸收能力低下,加大了黄疸发生的风险[5]。黄疸发生高风险因素还包括新生儿合并酸中毒、缺氧、脱水、饥饿及胎便延迟排[6]。严重的新生儿黄疸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非常重要[7]。
2优质护理方法
优质护理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喂养次数、改善外部环境、密切观察病情、新生儿抚触按摩等方法。
2.1健康相关教育对患儿家长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向其宣教相关的知识并解答问题,同时对蓝光临床照射治疗原理与治疗成效简单介绍,使之明白蓝光照射治疗流程与治疗过程当中需注意的事项[8]。
2.1.1护理人员要以一对一的形式向患儿家属讲解黄疸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包括患儿皮肤、臀部的护理和应急的相关护理方法,对母乳和代乳品的喂养方法,关于黄疸知识的讲解,让患儿家属对黄疸疾病有所了解[9]。
2.1.2皮肤护理。黄疸患儿受黄疸湿热相加的影响,会产生剧烈的皮肤瘙痒感。指导产妇时刻保持新生儿皮肤的干净清洁,防止新生儿不自主的将皮肤抓破。
2.1.3指导患儿家属采用正确的喂养方式,以保证患儿肠道内部能够创建正常的菌群,维持正常的肠蠕动,提高排便功能,降低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作用。帮助产妇正确掌握新生儿的进食规律,指导产妇在新生儿感觉饥饿啼哭之前进行哺乳,使新生儿自行建立内循环肠道菌群系统。掌握新生儿的排便规律,母乳喂养多为3~4次/d[10]。
2.1.4脐部护理。指导产妇每天坚持使用低浓度的碘伏或安尔碘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消毒。
2.1.5喂药护理。指导产妇在为新生儿喂药时,保持新生儿的头部略高于身体,向左侧稍微偏斜,避免新生儿出现反流现象,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
2.1.6指导患儿家属密切观察患儿黄疸的发病时间、病程进展、大便颜色,观察有无出现发热、皮肤感染、脐带感染等其他症状[11]。
2.1.7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沟通,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方面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2.1.8护理过程中要适当增强患儿的体质,每天都坚持游泳和抚触,并利用蓝光照射15min。
2.1.9及时记录患儿的信息资料,并妥善安排好出院跟踪随访工作。在社区的产后访视中,很多新生儿健康问题都是因为护理和喂养不当造成的,所以社区医生在产后访视中对新生儿的健康问题进行指导,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2.2外环境的准备护理人员对病房卫生应密切关注,保持病房内的清洁,保证通风良好,室内的温度应在25℃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65%。蓝光照射治疗温箱的温度在31℃左右,温箱要有软棉布覆盖,并将新生患儿头部放置于温箱的一侧,目的是防止在婴儿活动的过程中受伤.在将患儿放入温箱中治疗前,要修剪患儿的指甲并给患儿带小型手套,防止患儿抓伤自己的皮肤。
2.2.1加强患儿的补水护理。在促进排尿降低胆红素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应每天观察患儿排便次数,如果小便次数小于6次每日,要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补液等治疗措施。
2.2.2合理喂养。新生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可加速粪便排泄,有利于降低血胆红素浓度。除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外,应按照患儿需要尽早给予母乳喂养,一般每4小时1次。当患儿黄疸严重躯干和四肢出现时,需采用人工喂养停止母乳喂养,为避免因喂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配置奶粉时需严格按照规定,否则会对患儿机体营养状态造成影响。喂养次数的增加:每隔4小时对患儿进行一次喂奶,喂奶时需注意应选取右侧卧位,此可使得奶水充盈于奶瓶的瓶颈部位,对空气有封闭作用,能够避免其进入婴儿胃中,当喂奶结束时,选择正确舒适的侧卧放置患儿,防止发生患儿溢奶窒息的情况。发现患儿有呕吐现象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检查,并进行清理,维持温箱内的环境卫生。
2.2.3抚触按摩。对患儿腹部进行抚触按摩治疗。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有助于胃肠活动,可刺激患儿胎粪排出;也可以由专业护理人员协助患儿使用新生儿特制游泳圈在确定水质清洁、水温在37℃的温水中进行游泳练习。游泳练习可促进新生儿的胃肠道蠕动使食欲增强。在将患儿放于蓝光治疗温箱中,可轻轻抚摸患儿的头部,此方法可使婴儿很快自然入睡,给予患儿安全感[13]。当患儿平静下来,需对患儿采取正确的放置于箱内,在患儿背部与腹部进行环形抚摩,可对皮肤神经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兴奋脊髓神经,使中枢的兴奋性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促进排便[14],同时还能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进婴儿食欲,使其摄奶量增加,使患儿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增长加速,促进尿胆原的生成,降低非结合胆红素的含量。在给患儿抚摸的同时,播放婴儿催眠曲,如此能够有效全面地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
2.2.4院外护理。交代家属患儿应多休息,运动适量,避免疲劳过度。加强家长的出院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出院治疗依从性。做到饮食合理,按医生规定复诊。优质的护理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儿的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质量,是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儿科护理。蓝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部结合护理临床实践经验,发现照射灯管与患儿的距离、患儿体温和辐射区域大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将重点加强对疾病的细节治疗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为了减轻黄疸症状应避免脱水的发生,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变化记录小便次数尿量,充分评估患儿体液量。患儿的饮食干预,加速胆红素在胃肠道内的排泄,使黄疸症状减轻。通过抚触来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刺激胃分泌激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加强胃肠道吸收和蠕动,促进大便排出,使胆红素在胃肠道的重吸收减少,从而降低黄疸指数[15]。护理干预以患儿为中心,进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和人文关怀,加强患儿的抚触护理,让患儿有亲切和信任感。采用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了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了基础护理,提高家庭满意度,与鞠燕等[16]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采用合理的护理方式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效果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患儿退黄时间明显缩短,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满意度,避免发展为病理性黄疸,优质护理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雨燕.新生儿黄疸观察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7):140.
[2]ScraffordCG,MullanyLC,KatzJ,etal.IncidenceofandriskfactorsforneonataljaundiceamongnewbornsinsouthernNepal[J].TropMedIntHealth,2013,18(11):1317-1328.
[3]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3,13(3):90.
[4]代丹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7-78.
[5]杨红炬.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2):83-84.
[6]周淑艳.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4):124.
[7]暨惠萍.48例新生儿黄疸的综合护理观察[J].医药前沿,2014,12(7):247-248.
[8]李巧珍.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6):4832-4833.
[9]刘初凤.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86-87.
[10]王海玲.健康教育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0):144-145.
[11]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军.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时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95-96.
[12]杨燕.社区产后访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1):646-649.
[13]宇春英,邹冬梅,李建平.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2):3420-3422.
[14]王玉红.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78.
[15]张雅玲.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94-9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高龄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年龄36~48岁,平均(41.17±1.15)岁;孕周37~41周,平均(39.37±1.03)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27例。对照组:年龄36~48岁,平均(41.11±1.0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5±1.12)周;初产妇20例,经产妇2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向产妇讲解妊娠的注意事项,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强化健康教育。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孕妇熟悉住院环境,使其尽早适应住院环境,并向孕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指导其自我监测胎动的方法及技巧。(2)强化风险评估。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对产妇的年龄、孕周、胎儿位置、胎儿大小、妊娠合并症、骨盆情况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强化风险护理干预。(3)强化自我护理干预。协同营养医师为产妇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在产前由责任护士对产妇的运动、心理、饮食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询问;在妊娠后期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以恢复其会阴弹性;了解产妇的分娩意愿,向患者强调自然分娩的重要性;指导产妇采用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姿势,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4)强化产后护理干预。产后第1d指导家属使用45~50℃热毛巾热敷产妇,时间为15min;以为中心,用双手食指和大拇指进行按摩,注意科学擦洗及,避免皮肤干燥和皲裂;向产妇讲解正确的排奶方式,适当按摩以促进乳汁分泌,积极哺乳以减少的胀痛感;鼓励产妇产后及早接触新生儿,使其尽早吸吮。
1.3观察指标
(1)采用一般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两组产妇的自我效能评分,包括10个项目,满分40分,分值越低表示产妇的自我效能越差[1]。(2)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相关指标,包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SES评分分别为(36.43±4.28)、(28.25±3.68)分,观察组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分娩结局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16.67%(8/48)、42.86%(21/49),产后出血率分别为4.17%(2/48)、24.49%(12/49),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08%(1/48)、12.24%(6/49)。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高龄产妇由于生理及心理等问题,极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合并症,是造成胎儿畸形及胎儿早产的重要原因。所以,需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工作,目的是通过护理干预提升产妇的自我效能,减少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风险,促进母婴预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强化护理干预通过强化健康教育,提高了产妇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强化风险评估,可及时发现高危产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减少了高危因素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通过强化自我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综上所述,在高龄产妇中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产妇的自我效能,改善产妇的妊娠结局,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光疗;不顺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116-02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主要的原因为血清末节胆红素增高,当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光疗照射治疗。新生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容易表现出哭闹、大汗、烦躁等,导致光疗不能顺利进行,影响治疗的效果。为了探讨新生儿黄疸光疗治疗时不顺从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新生儿黄疸光疗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对不顺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5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74例,女76例,出生日龄2—17d,出生体重均大于2500g;其中新生儿肺炎67例,新生儿败血症28例,母乳性黄疸3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由主管医生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光疗照射治疗的计划,照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不等。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光疗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鸟巢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照射时间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光疗照射治疗方法
1.2.1 蓝光箱的准备两组患者均采用我院波长为420~470nm的蓝光荧灯进行单面光疗照射;首先对灯管进行清理,擦去灰尘,检查是否全亮;将湿化器加蒸馏水至2/3处,调节箱内温度、湿度适中;蓝光箱放置在通风处。
1.2.2 患儿的准备在患儿入箱前进行体温、脉搏、体重、呼吸、大小便及母乳情况等检测和记录;对指甲进行修剪,防止患儿抓伤皮肤;带好双层黑布眼罩,对眼睛进行保护;对会及部进行遮盖,其他地方保持全身,保证全身受到广泛的蓝光照射;对于烦躁哭闹严重的患儿,在入箱时可进行镇静剂处理;将患儿放入箱中后开始照射,记录照射时间,连续照射2~3d。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统计,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不顺从性原因分析
2.1.1 生理不适箱内温度、湿度不合适、患儿饥饿、眼罩过紧、尿裤尿湿等因素,导致患儿出现生理不适感,导致哭闹;新生儿对母亲的依赖较大,在治疗中长时间离开母亲,导致哭闹;患儿自身疾病原因,导致患儿身体不适。
2.1.2 疲劳长时间的蓝光照射会导致患儿疲劳,因此产生哭闹。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定期的翻身及抚摸,对于病情允许的患儿尽量安排间断性的光疗照射,缩短患儿一次照射的时间。
2.2 护理对策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和鸟巢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2.2.1 加强病情监测 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每日定时巡视,对患儿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了解患者有无腹泻、皮疹等光疗并发症,对黄疸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儿的近期表现;若患儿出现光疗后嗜睡、精神萎缩、肌张力下降、吸允无力等表现,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光疗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2.2.2 加强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介绍光疗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信任,积极配合安抚患儿进行治疗;患儿在光疗过程中的哭闹大多是由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造成的。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儿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抚摸,既可以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又可以通过适当抚摸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增加食欲,起到促进胆红素排出,增强营养,预防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保证语气温和,操作轻柔,对患儿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
2.2.3 鸟巢护理采用大浴巾卷成条状,围在患儿四周,形成类似鸟巢的环境,可以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减少陌生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增加安全感,减少患儿哭闹;鸟巢式护理还能够促进患儿身体伸展和弯曲,利于患儿进行自主活动,减少无意义的肢体活动,减少哭闹[2]。
2.2.4 及时更换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更换,特别对于哭闹的患儿,应增加更换的频率,并给予轻声对话及抚摸,促进患儿安静;采取俯卧与仰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照射治疗,俯卧位与新生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相近,能够使得患儿感到舒适,减少哭闹。
2.2.5 合理喂养长时间的光疗治疗导致患儿饥饿、口渴等,是导致哭闹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在光疗期间安排好喂养,保证患儿营养和水分的充足。喂奶后患儿采取侧卧姿势,护士加强对患儿观察,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危险;在2次喂奶之间进行一次喂水,防止由于患儿哭闹、出汗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引发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中毒等不良反应;对不能进行口服的患儿进行静脉补液。
2.2.6 皮肤护理对患儿皮肤加强观察,防止瘀点、斑疹等出现;及时更换尿布,对会及臀部进行清洗,保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 结果
4 讨论
综上所述,生理不适、缺乏安全感、疲劳、心理恐惧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黄疸光疗不顺从的主要原因,需要加强舒适护理,给予患儿人性化关怀,才能保证光疗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彩侠.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I):62—6.4.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儿科患者23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并发症、母乳喂养的保证护理、护理模式的选择、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程序的规范、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整体护理措施;结果:238例患者母乳喂养率、健康知识评分、家属满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但患儿住院天数并没有缩短;结论:整体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整体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为适应时代的潮流,整体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开展与发展,尤其是在对象特殊要求更加严格的儿科临床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实施更具有必要性。
一 一般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于我科住院治疗的238例患者,男148例,女90例,年龄1周~4周之间,平均年龄:(3.21±1.49)周,新生儿孕周28~43周,平均孕周为(37.86±1.24)周,给予238例患者传统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医源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母乳喂养的保证护理、护理模式的选择、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程序的规范、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整体护理。
2 护理方法
2.1 传统护理:按照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根据护士长制定的值班表,在自己的上班期间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以疾病为中心”,对患者做到合适的疾病相关护理及处置(如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以及睡眠、饮食的变化,观察病情,如有变化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处置等)。
2.2 整体护理: A、医源性疾病的预防护理:严格保证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尽量杜绝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防止发生新生儿红臀、鹅口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患者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减少家属不必要的焦虑。
B、母乳喂养的保证护理: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营养来源,尽量保持患儿能够进行母乳喂养,对于已建立的患儿尽快恢复,未建立者进行重建,同时对患者母亲进行婴儿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宣传指导,使之能够健康有效的给予患儿提供必要的营养。
C、护理模式的选择:采取小组护理模式,将患儿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护理小团队负责,24小时均有护理人员护理,每个护理小团队至少由1名专业护士和3名辅助护士组成,保证平均一个护士对应2张病床,专业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进行监督及评价,定期根据结果进行调整。
D、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地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哲学、宗教、营养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E、护理程序的规范:严格规范护理程序的规范性,不仅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过程中的操作、处置,还包括护理资料的填写、保存及交班等规范性。交班时专业护士应该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病情等的变化。
F、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新生儿因为语言等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所以患儿的疼痛、不适等都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学会倾听,在进行倾听时要注意患儿的音调、表情、身体动作及姿势,全神贯注,并给予相应的回应及安抚,给予患儿一定的信任和安全感,在进行治疗前需先向家长介绍患儿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方案、用药,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等,让家长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预先做好心理准备,同时给予家属鼓励和人性化关怀,告知以往治疗痊愈的病例,以增强患儿家属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加家属的依从性,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患儿家属提供相关护理健康知识,如母乳喂养知识、婴儿卫生知识、早教、辅食添加、护理等。
G、出院指导:对疾病已治愈或病情已控制出院的患儿,要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及身体状况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相关护理注意事项及护理方法,并定期回儿科门诊复诊或进行电话咨询,以便能够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 分析方法:回顾2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从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孕母状况、护理措施、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比较、综合、分析。
二 结果
238例儿科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共190例患儿进行了母乳喂养,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鹅口疮、新生儿性红臀、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共17例。23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三 讨论
238例患者经整体护理之后,其母乳喂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保证了婴儿营养的全面,同时经整体护理之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降低了,这说明整体护理能够显著的提高患儿的母乳喂养率,使患儿能够得到更好的营养补充,并且能够显著的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
经过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我们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问卷、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整体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使家属了解了更多的健康知识,使其能够更好的照看患儿,并能够有效地缓解医患关系,不过经比较分析经整体护理之后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并没有明显的缩短,说明整体护理并不能够使患儿的病程得到缩短。
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实施整体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母乳喂养率,增加患儿家属的相关健康知识,使患儿家属满意度得到提高,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且能够使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得到提升,提高了护理群体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作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建新.整体护理的质量保证[J].护士进修杂志.2002,1(2):119.
[2] 余明珠,丁梅月.影响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相关因素和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11.
[3] 王小玲.整体护理在儿科病房的应用与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8.3(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