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程序设计课程他们的专业必修课,一般高校都会开设一系列程序设计的相关课程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些课程由易到难,都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总的来说,这些课程的基础都是相似的或者说是相通的,学生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树立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并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深入学习。程序设计初学者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哪些教学方法来予以解决,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程序设计初学者的常见问题
(一)不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由于它能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目前在工作、生活等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正是由于计算机的这一优点,程序设计课程通常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来进行教学,然而,对于程序设计初学者来说,虽然很熟悉这个名称,却很难理解程序设计的内涵,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程序设计,怎样进行程序设计。
(二)不知道如何树立程序设计思想。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程序设计的问题之后,遇到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该从何处入手,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转化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的问题。初学者必须先学习并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锻炼自己运用程序设计语言区解决一些简单的小型问题,然后再一步步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复杂的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
(三)关于常量和变量的问题。定义常量和变量是程序设计必须首先讲解的部分,但对于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初学者来说,为什么要定义常量和变量往往是他们很难理解的部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数据是由常量来存储还是由变量存储,以及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定义多少常量和变量,都是程序设计初学者面临的问题。
二、针对程序设计初学者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过程的介绍。常量和变量的问题是程序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因此,有些教师就注重对常量和变量以及各种语句的讲解,而忽视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介绍以及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史的讲解,这对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是很不利的,让学生对计算机和程序语言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才能让学生懂得程序设计的实质就是一种“人机对话”,是将人类的语言通过编写程序进行翻译,变成计算机能听的懂的语言。教师通过对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也更加清楚的了解程序设计,使学生能够为今后的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格式。程序设计课程被分为了很多小类,每一类的程序设计都有自己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格式,在实际教学中,每一类的教师通常都会要求学生记住那一类的语法格式,但对学生来说,几种语言格式放在一起,很难记得清楚,在实际编程中,很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每一类程序设计的教师都应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与此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格式。
(三)注重实践过程。相比于其他课程,程序设计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学生不仅要学习并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在这基础上,还要加强操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程序设计的课程设置中,实际操作能力占据了其核心位置。因此,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分配,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将理论用于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再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现在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在编程时,也是只看程序的执行结果,而不重视程序书写的规范,只要结果正确,就不考虑规范的问题,针对这种不好的习惯,教师在程序设计的初始教学阶段就应该断绝,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1.按照正确的步骤解决问题。就目前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急于求成,对于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就开始编写程序,不按照正确的步骤来进行,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重新修改甚至重新编写程序的后果,不仅浪费时间,问题有时候还会出现无法解决的状况。因此,对程序设计初学者,教师就应当强调正确的程序设计的步骤,按照步骤把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电脑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解决问题。
2.保证命名的规范。一般来说,编程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保存,在这一过程中,又必须对进行定义的变量予以命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强调对命名的规范化。
(五)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来说,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中必须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能力,因此,教师在对程序设计初学者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程序设计初学者在进行程序设计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学校以及教师都应当提高自己的认识,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为初学者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玲.程序设计初学者的常见问题与有效的教学方法[J].电大理工,2012,(4):39-40.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培养学生语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字形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观察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营造方法探究 探究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究 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探究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及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及方法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白东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35-01
一、活动形式:游戏
用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贴图片、动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拼音及生字。
二、识字、写字教学
写字歌:“身坐直,脚放平,笔拿稳,写端正,手离笔尖一寸,身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
学生在掌握间架结构时有点困难,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做“书法观察家”的游戏,教师故意将字写得一边上一边下,或者将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上下不对齐,或者左右结构的字写得太开,然后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些字写的对吗?怎样写才对?学生在观察中“悟”出了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写起来自然规范、端正。
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复习巩固环节,应根据课文的长短,生字量的多少,采用 “分课时突破”的方式教学。 “分课时突破”,即在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前提下,以课时为单位,完成生字的音、形、义教学。
三、朗读教学
当前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情况表现为:课上朗读的时间少;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能朗读得琅琅上口的少;学生朗读兴趣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从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程序入手,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程序,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
1、读通
“读通”,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首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学生试读。在学生自由试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明确“读通顺的朗读目标”,自主思考“达成目标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读”的方法,养成试读的好习惯:(1)边看拼音,边读汉字。(2)读正确每字、每词、每句,一句一句慢慢地读。(3)试读课文至少两三遍。随着学生“试读”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养成,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试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合作对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逐个试读。因此,为了能达到全体学生读通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试读的兴趣,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对读,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试读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汇报反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在班内自愿示范试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反馈,再相机纠正指导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易读破的句子、难读的长句、词语间停顿等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示范。
第四步:学生再读,达到“读通”要求。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出错较多的学生也会尝到成功的快乐。
2、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充分熟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情境。“读熟”的教学步骤一般也分为四步:
第一步:示范朗读。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句段自已亲自示范,也可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示范朗读时都要注意速度和节奏感,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模仿。
第二步:学生自读。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只看汉字,不看拼音,并注意读出一定的速度。
第三步:合作对读。
第四步:汇报反馈。
3、读懂
所谓“读懂”,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都应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识特点,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重点句”、“从课题入手”等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掌握“读、思、划、议”等解疑释难的策略,在自主探究中读懂课文。
4、读好
“读好”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次回读课文,做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出语调。在倡导多元化朗读的今天,更有必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达到熟读成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巧妙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轮读均可自由选择。在这一环节中,对于那些难读的句段,教师必须亲自点拨、示范。然后让学生练读,直至读出语调,读出感情。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即时评价。如:朗读的人自己可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其它同学可以评价“读的好,好在哪?”“你认为不好,为什么?你想怎样读?”使学生从课堂富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朗读的努力方向。读得好,教师就真诚地甚至夸张地赞扬。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创新 模式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为教学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视,及时地把握新课改的创造的机遇,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很好地完成教材中的知识教学,同时还要增强高中语文课外拓展教学,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语文探索精神。激发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不仅使得高中语文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同时还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展开。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高中语文教师占据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提升高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会对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产生一定的阻碍。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全面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有效地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长此以往的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还会使高中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加深入透彻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课改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作为教学主体。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利用可利用的手段,全面激发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不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高中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想要全面的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学习水平,就必须要采取一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引导高中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兴趣,全面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高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创造出语文教学情境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引入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高中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为高中学生创造一个具有趣味性、轻松性、活跃性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思维跳跃方式,从而设计出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高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活跃性。教师还可以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预留出部分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向学生征取意见,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调整,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学生的兴趣式教学需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全面的提升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成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阅读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具优势,在合适的情境之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显著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外,高中教师还可以在充分地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教学体验。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都有效探索的过程当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关键词: 传统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思考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需求,往往决定着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进而决定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其实质是单一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的教育。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私塾和社学等各类教育机构,除少数对群众进行“教化”外,多数是为了培养各级行政官吏。教学内容以封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中心,蒙馆教识字书,其他学校以教儒家经典为主。自隋唐开始,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能够为己所用的人才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所以大多数读书人把读书作为出仕的阶梯,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科考诗文上面。读书、解经、做文章,成为读书和应考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官办书院还是私塾,均以载圣人之言的文言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先生和弟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以尊崇古人为原则,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丝毫不敢离经叛道。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导致与之相应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背诵、讲解为主。背诵,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又是学生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背不出来便要挨板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沿着这种思维定式,先生和学生始终认为只要能够把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烂熟于胸,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教师拖着长长的声调摇头晃脑地教,学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从蒙学所用的字书,到四书五经,“只要能够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地背诵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即使到了相对较高的程度,对经书的理解也必须根据一定的注释,学生不能进行主动发挥。不但所学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表现内容的形式也必须是固定的。学生所使用的词汇、句式、语气等都是背诵下来的,甚至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根据的程度。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必然是从古人到古人”①。
讲解,是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前教古文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讲’和‘写’,学生的责任就是‘听’和‘抄’。做教员的,在上讲台的时候,把古文逐字逐句解释,翻做白话,责任就完了。如果能够多备几部类书,把古典详细考查出来,写在黑板上,或者在黑板上多写几段和所教的有关系的文章,那学生就要推崇他的学问渊博而认为好教员了”②。这种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即使到了清末民初,乃至“五四”时期,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二、白话文教学内容的初步确立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清朝末年,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沉痛现实面前,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中国民贫国弱的最大根源在于教育。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对于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愚天下之具,莫如文言,智天下之具,莫如白话”③。“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障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④。兴学图强,开办新式学校,提倡白话文教学,成为时代的呼声。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被逐步引入国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设立,“语文”逐渐脱离了自周至清这一历史时期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教学状态,独立成科。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白话文教学开始萌芽,班级授课制和规定课时制开始试行。1922年11月公布并执行的“六、三、三、四”新学制,结束了后教育的混乱状况,中国新式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1923年6月刊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在全国各地被普遍采纳试行,国语教学得以确立并发展。1929年,由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订定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级中学课程暂行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课程暂行标准》出台。1932年,经过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正式颁行。至此,国语教学得到巩固并走向成熟,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奠定了白话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随着语文教育内容的重大变革,语文教育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班级授课制的实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主要形式。如何施行白话文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面临的课题。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法。如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政治,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强调“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主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黎锦熙先生,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迄今发现较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为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书中拟定了较全面的教学目的,把国文课的教学宗旨与社交上的应用结合起来,侧重于读、听、说、写、做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并兼顾语文能力和人格锻炼两个方面”⑤。另外,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一贯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对于读写教学,他认为读是写的基础。此外,他还注重口语训练,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语文教学法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法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都是它的研究客体。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引导、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教学方法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作用,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与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及思考
白话文教学初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始终未能摆脱讲解、看书讨论、精读、泛读的大致框架。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就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影响较大的如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倡导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就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就是实行自读、教读、练习和复读四种基本形式。又如辽宁省盘锦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的六步教学法: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再有江西省特级教师潘风潮总结的语文八步教读法:1.默读课文;2.查疑难字;3.小组朗读;4.个人写出分析草稿;5.小组讨论课文;6.听教师分析课文;7.个人写出课文分析;8.写读书笔记和背诵课文。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区域的广大,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语文教学本身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决定了不可能将某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恒定的方法运用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并大范围地推广。“教学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态度,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与教学内容的切合性。学科的内容决定着使用教学方法的总的方向性,同时,课型的不同与教学任务的不同,教法应有所区别。第二,知识与能力的兼顾性。第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协调性。第四,教学过程的高效性。”⑥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讲解法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由于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而忽视了对于语文整体功能的认识。因此,将语文分做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这些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进行。同时,追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追求完整的教学序列和精确的教学目的。这样,讲解法在使用中往往变为教师的个人表演,变成“填鸭式”或“注入式”,其表现是要求讲深、讲透、讲全。训练则以题海战术为主。这种方法将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将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二位,将学习的态度、方法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或把教材编写者的解读当成最佳解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教师或教材当成绝对的权威,而丝毫不会怀疑。这与封建社会文言文教学中尊崇古人的现象极其相似。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在信息化社会里,各种知识与信息每日都在成倍地增加,教师根本就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况且,从小学到中学,由于教材本身对内容的限制,即使把所有的课程都改成语文课,学生所学的知识从量上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仅仅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己任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远程教学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语文教育信息流动,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是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育方式,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作,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二是教师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而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其所不知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认识自我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找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点,探求各类教法的内在联系性,调整教学构思,加速教学流程中的信息传递,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与社会飞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学
②沈仲九.国文科试行道尔顿制的说明
③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④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
⑤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47.
⑥张健主编.学校教学实用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75.
参考文献:
[1]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 常见误区 对策
初中语文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在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而语文也是人们文化的有机组成,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一项基础。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误区,找出这些误区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1.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能简单的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而教学。尽管初中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并不是知识,脱离了能力的锻炼,任何知识的培养都是苍白无力的。很多学生在语文表达时,层次不清晰,理不清思路,在表达与思考上缺乏逻辑性,这都是教师无法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2.未发挥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硬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开始得到推广,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加强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却顾此失彼,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变得眼花缭乱,这并非我们追求的最终效果。
3.教学模式粗放
教学模式粗放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一味的为了考试而教学,急于求成,没有关注语文教学应有的韵味,没有将语文素养的锻炼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此外,部分教师也未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指定计划性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陷入误区,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出误区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何谓教育,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将这一好的习惯贯穿在各个场合之中。但是,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初中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这一问题,从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课前学会预习,说话要做到连贯、清晰,实现思考和阅读的结合,勤于动脑,这些习惯都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而形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2.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这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如何更好的组织、筛选语文基础知识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后,即可锻炼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在问题与习题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过渡灌输抽象的知识。此外,还要协助学生来化学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和研读,在日常学习中累计更多的材料。
3.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F代化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必然会喧宾夺主,反而沦为了语文教学的灾难,不仅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还会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占用了大量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详细的品读,以此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如果过度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那么语文教学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控制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时间,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堂真正的属于学生。
4.推行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创新,勇敢的进行探索,合理整合课程资源,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实现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学习需求。此外,还要积极扩展第二课堂学习,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展启发教育活动,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主观与客观条件,展开探究性与自主性实战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践证实,学生对于启发式学习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当然,对于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表达出来,探究式教学始终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只把探究式教学看成一种“形式”,而应该把探究式教学看成一种观念或者指导思想。从理论出发,再应用到教学实际当中去,才能把握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结语
要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教师必须要摆正教学态度,研读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用引导和交流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利用好各类有益的教学资源,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玉兰.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新丝路(下旬),2016(11).
[2] 刘兰. 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法运用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
[3] 王凤香. 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
[4] 郑兴林.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关键词:聋校;小学语文;现状;措施;成才
在聋校小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小学语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学科是有着较强工具性与基础性的一门课程,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对聋生运用语言以及理解语言的能力加以培养,其教学效果会对聋生日后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聋校对语文教学予以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切实地帮助聋生运用与掌握母语,使聋生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能够有效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教事业随之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聋校教学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制约了聋生的发展及成长。由此可见,研究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其意义是尤为重大的。
一、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过度强调聋生语文学习的困难。通常聋校小学语文教师会过度地强调聋生语文学习上的困难,错误地认为聋生没有能力来对课外书加以阅读。所以,在聋校学习了几年以后,学生只是机械化的读课文,但是却不懂其中的意思,这便使得语文教学面逐渐的趋于狭窄,最终导致学生只学不会用。此类不良状况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化,甚至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仅仅是学校周围事物的仿写亦或是模仿课文等,其结果可谓是笑话百出。即便是这样,教师也没有总结归纳教学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没有对教学作出任何反思,只是一味地将原因归结到聋生学习能力低下上。
(2)教学方法新意缺乏,教材脱节老化。现阶段,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制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实际和生活实际相互脱离,比如在聋校小学语文第三册中“卡车、电车、轿车”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并无法正确地理解意思,特别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电车”,该教材广泛地应用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聋生的实际,教学要求盲目,教师采取普通教育的方法及要求来开展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并且大多数的教师所采用的是普通学校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结果实效不高,事倍功半,而且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3)教学目标针对性不足,教学模式滞后。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极少将发言的机会给予聋生,并且随时地影响或者干预聋生的发言。学生仿佛教师手里的风筝一样,教师不敢轻易松手,担心学生会由此而迷失方向。而这时的学生则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得不再重要。除此之外,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对聋生的特殊性造成忽视,不顾及聋生的理解水平与语文能力,教育的针对性十分缺乏,课堂上经常只是几个学生的课堂,因为在老师眼里这几个学生是优等生。教学中还无法体现出“因材施教”,没有针对聋生的个体差异,来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加以制定。
二、改进聋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聋校小学语文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的训练,并且目前仍然有着许多聋校对此类方法加以延续。作为聋校的教师,由于具备着汉语水平和听力水平上的优势,往往使学生处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境地。所以,必须将这个传统的师生观打破,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构建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便于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应当经常性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通过板书、手势、声音等的变化亦或是应用投影仪、模型等直观的教学用具,来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可以尽快兴奋起来,从而对所学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重视教材的整合与重组。一方面,教师在拿到小学语文教材以后,应当先全面地了解教材,真正地作到统筹规划。对于语文教材中与聋生学习不适合的内容,要适当地进行删减,并且要适当地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却需要聋生掌握的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着相当多的古诗词,而按照聋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聋生的知识储备尚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因而他们非常难以理解这些有着较强抽象性的课文。所以,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暂时删除这些教材中不适合聋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可以加入便于低年级聋生理解且简单的一些儿歌。
(3)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生活化的教育。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着逐步走语文生活化的路子,尝试着不断渗透到聋生的生活中,让语文教学能够运用于生活,能够回归生活。一方面,要让聋生留心观察生活。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很多内容均是生活中极易忽略却非常常见的,因此,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内容进行重新观察,让聋生再现生活。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多地使用想象、描述、图片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再现性、形象性等特点,为聋生创设出其所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其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总之,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与普通学校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所以,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聋校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顼晓丽.当前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读写
算,2013(16).
[2]吴巍苇.浅谈听写训练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网
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6).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固定的、刻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就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还有不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使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2.应试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试卷分数,片面地判断学生学习的优劣。在这种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进行教学,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缺乏教学策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性、分层次的教学,这样就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试卷上问题的学习,而忽略了许多课外问题的延伸,更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使得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习惯。
4.语文教学缺乏兼容性和拓展性。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实际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同样的标准、采取简单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语文教学缺乏兼容性,因此,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拓展性不足,也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绝对的领导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首先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有一定的掌握,这对教师本身视野的开阔有很大的作用。其次,现代科技的引入,为当代教育带来了新环境,教师要对其熟练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教师应本着钻研的精神,明确创新教育的方针,用科学的精神创造理论,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只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趣味性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和补充教学信息,丰富语文课堂的信息量,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同,到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既可以搜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也刻意搜集视频资料,自主创作制作的媒体课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获得更多的生动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初中生,正处于探究欲望比较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于许多教学内容都有一种主动探究的欲望。尤其是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更想去积极探索,寻找满意答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采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从传统的以传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勇于表达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见解和主张。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们针对思考题进行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这种合作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4.采用分层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语文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对于那些优等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的内容,对于那些差等生来说,却要花费精力去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兼容性。实践证明,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缓解了差等生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教学效率。
5.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并由多媒体屏幕放映,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对于课上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可以通过QQ群、邮件的方式进行探讨、交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分组调查课题的相关资料,并以PPT或网页的形式显示出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41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学校过于注重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而职业素养特别是敬业精神常常被忽略,这和社会实际需要是脱节的。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有着人文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挖掘语文教学的内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本职工作,使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找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的渗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
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与各类优秀作品对话时能够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众所周知,榜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对一些优秀的榜样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个榜样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在岗位上无私奉献获得嘉奖的人。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在教学过中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对敬业精神的理解和J同。
首先要发挥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很多,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教师就要做好示范作用。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语文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用自身的行动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平时的教学情况中,教师要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以最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例如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书写规范,平时工作过程中兢兢业业,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对待学生也能够认真、耐心和细心,这样在无形中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从教师的身上能够看到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学生不自觉地会把教师的行为当作标杆,这种影响是长远的,直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影响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要发挥社会模范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是学生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无私的敬业精神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模范,教师可以把一些具有敬业精神的人物事迹引入到课堂上来,这些事迹具有撼动心灵的作用,通过理解和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佩服这些社会模范,还会在心里对敬业精神产生深深的认同。
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学不能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调整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而已,而是要有更高的要求,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按照具体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不同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于计算机这类的专业,应该着重培养他们严谨和细心的工作态度。
其次,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了。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是可以扩大范围,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例如将一些模范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或者以后的职业感兴趣,这样就能在自己的职业中体验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把一些名人的演讲和经历引入课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确看待挫折,努力实现职业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并且把职业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再次,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传统中职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敬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讨论、提问、辩论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体验和理解。此外,还可以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插一些互动性强的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可以专门设置“课前五分钟”的环节,让学生轮流上台发言,发言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谈谈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感受等等。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公共场合能够展示自我,这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