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首先,教师要悉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中老年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视学生为亲子,主动地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小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想方设法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师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主动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当教师与学生越近,沟通就会变成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就越能保持课堂的注意力和活动的参与度,课堂上学生就不再走神,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亲切感。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新。课堂上,我们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该教师任教的学科。我们不能做“尊师”“严父”,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其次,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善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老师错了可以提意见;操作时可以下位看别人的。
二、提供思考的时空,使学生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状况。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活动和自主研讨的时间不能少于全课时的一半,应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适当采取延时评价,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呈现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爱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尽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极大地刺激了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和启发,从而发展了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
创新,作为一种主体能动精神的体现和最可贵的心理品质,有很多种理解和说法,但最普遍地认为,创新应该是从学生个人的活动来考察,是指学生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对学生个人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独特、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及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创造性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创造性,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创造性。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未来社会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单纯为学生步入社会实践做准备,还要为社会改造做准备,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为实现创新国家目标打下基础教育的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植于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若每一节课或多或少都能够较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注重相应的训练,培养出的学生必定在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力训练和个性发展方面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而有可能尽快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首先,进行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是更新现有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主要途径。为此,教学方法应该是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习方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怎样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流等。在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该把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识。通过不同解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得出最简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好的创新环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不可能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潜在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给予补偿,从而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我在实际教学中,认真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使各班在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以激发数学兴趣为基础,自主为目标,拓展基础和开阔眼界,活动中让他们各抒己见,尊重和认可他们的各种学习劳动成果,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设想,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提高,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延伸了他们的特长,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另外,数学专题(课题)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数学专题(课题)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确立专题学习方案,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明确实施过程中的步骤和阶段成果目标;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进行专题(课题)学习的调查、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将专题(课题)学习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写出专题学习报告。重点对专题学习中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后,在原有基础上的自我发展成果进行评价。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拿出创新的成果,提高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激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时,专题(课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向别人发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增加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相互间接受不同的观点的同时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学习水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双翼腾飞,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意识;课堂;实践;民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会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习“小数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3,30,300三个数字,显然这三个数字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教师说:“谁能想出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学生表示出不可能的神色。在讨论中,当一个学生提到是否需要加单位名称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3分米=30厘米=300毫米。”这时教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时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知识进行思考:3在个位上,表示3个1,3.0,3.00十分位、百分位上没数用0表示,也表示3个1,所以3=3.0=3.00。这堂课,学生在一个个问题情境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二、激活课堂,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行探究的方法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教师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若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去自行探索知识,则不但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给学生创设了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多媒体出示一个圆锥,并演示圆锥的变化:(1)圆锥的底面大小不变,高变大;(2)圆锥的高不变,底面变大。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圆锥的探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系?(2)你认为用“圆锥的底面积乘高”得出的是圆锥的体积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没有关系?你觉得可能有怎样的关系?(3)如果告诉你圆锥的底和高,你将怎样计算它的体积?(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如何计算圆锥体积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三、允许学生出错,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应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并鼓励学生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不能批评指责,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例如: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后,笔者让他们练习将自己桌子上写有0,1,2,3,4,5的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小朋友个个动手,便出现了两种排法:(1)0,1,2,3,4,5;(2)5,4,3,2,1,0.第二种排法显然不符合解题要求。但笔者没有批评学生,学生能由“从小到大”联想到“从大到小”,也难能可贵的。因此,笔者对这位学生予以肯定,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排法与第一种排法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知道,如果教师只要求按顺序排列,这两种排法都是对的,让学生懂得答题要弄清要求后多开动脑筋。这样因势利导,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启迪了大家的创新思维,保护了学生心灵中萌发的创新意识的幼芽。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了自卑、畏惧心理,创新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经历社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求新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动机、创新潜力的前提,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
一、给学生以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一次考试过后,在班里公布成绩时,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
“××同学理应考得很好,这次不行,得好好找找原因。”后来,这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没想到我在老师心目中是个好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果然,以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在前几名,课上思维敏捷,想法独特。
二、给学生以机会。学生要有充分的锻炼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如检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可挑一个学生到台上模仿老师去译、去讲,不清楚的地方可提问下面的同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又可培养同学们的模仿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给学生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记法。教师创造性的示范可引导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想象更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
如:关于“练”和“炼”的词很多,像“锤炼、锻炼、提炼、简练、老练、熟练、精炼(练)、洗练(炼)、凝练(炼)”等等。怎样使“练”和“炼”不混淆,不写错,我给同学们找了个规律,即①提着锤子锤断(锻)了加点的三个词跟“炼”组合;②跟“练”组合的记住“简练”即可(其余的都是大家极熟的,不会错);③剩下的跟“练”和“炼”组合都可。
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问难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联想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想象力,教学实践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经常性发散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及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如:前面提到的如何巧记“炼”与“练”,如何巧判动词后的名词是否为宾语。再如,有些同学对于部分实词的词性的辨别有些困难,尤其是形容词,光凭定义去判别有时辨不准。有一次讲词性练习,我就引导学生找些例子,看修饰形容词的都是什么词。然后让大家讨论,得出一个易记易懂的规律。后来一个同学兴奋地主动站起来给我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形容词一般情况下,前面都能加‘很’,能加‘很’的一般就是形容词。”可见,只要有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思想都会闪出智慧的火花。
现在的高中课本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及散文鉴赏这一类的文章,发散思维尤为重要。如讲的《沁园春・长沙》时,有的同学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寒秋湘江图:站在橘子洲,形象是伟大的,远看“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上看“鹰击长空”,下看“鱼翔浅底”。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同学们的思维想象可进一步地扩展:看到这样的大好河山。表情如何?是眉开眼笑,还是双眉紧蹙?他在想什么?如果是我们,会不会想这些?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想象,同学们就能体会出博大的胸怀及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求异思维的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创新教育就要求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向权威向老师说“不”,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9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有无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创新型人才也是当今社会进步的需要,创新意识就是以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以不同于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产生新颖独到的成果。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就决定了小学生蕴藏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亟待老师去挖掘去培养。小学数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实用功能外,在开发智力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那些铭记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长期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会作用。数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分不开的,它注重方式方法,锻炼思维能力,让思维更加敏锐,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将数学的思维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潜在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不能持久认真的关注某一样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务所吸引。作为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者要紧抓小学阶段的这一学习特点,在课堂上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手边的道具,更加直观的展示所学知识,将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展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尽量使用轻松亲切的语调,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创新思维。树立自信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既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也要给予鼓励,不挖苦讽刺,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以人为本,落实教育的目的。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同时,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激l其发散思维
质疑,就是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的过程。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创新过程的萌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创新的第一步,质疑的过程往往被扼杀在摇篮里,在应试化教育的今天,很多时候我们一味的追求升学率,提供给学生最标准的解题方法,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失分,这恰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
就小学数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小问题,一味的传授最标准的解题方法,没有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也做不到举一反三。而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发散思维,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用同一种解题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做了多道类似题型后,自己总结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忽视学生提出的小问题,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做到有耐心,尊重学生,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打好基础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小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模仿性,容易被别人的学习习惯所影响,而开展小组合作的互学习就很好的抓住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合作学习强调各小组成员的积极配合,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促进自身学习的进步,最终达到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的目的。
就小学数学来说,开展小组互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同时可以设置适当奖励,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能够积极地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掌握知识,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习其他同学好的学习方法,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讨问题的过程结束时也要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互相给予评价,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乐趣,促进小组成员的进步,进而促进班级的进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互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将知识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意识
实践出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更要重视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7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在人类自然界的活动中,最能体现创新意识莫过于艺术了。著名国画大师崔子范也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作用。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平时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如“用彩色粉笔美化我们的学习园地”,号召学生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用小木棍绘出美丽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生活。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神采奕奕,一到课间,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小木棍,尽情的用小木棍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学生的艺术才能。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意识的平台。
二、要学会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在教学中我常常不满足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而力图挖掘 出教材中的创新内容,使美术教学一改以往纯技能训练为重素质培养,变刻板模仿为重创新性训练。
在现行教材中,写生课教学占了相当的比例,如何在写生课中融入创新意识这应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如在人物写生时,可在人物写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画面添加适当的环境,或改变人物服饰的花纹使其更具装饰效果。在风景写生时,同样可添上简单的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有生机。同样通过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历,以及计算机在现代美术中的运用,组织学生尝试电脑绘画,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使学生从小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
三、在美术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方式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思想品质和个性的发展。
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而高高在上,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课上,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自己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使学生处于心情较好、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美术作品反映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面,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太死,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心情有些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乏味,使学生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局限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或许是一件好事。
1.有利于开拓解题思路
数学的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就题论题”,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师并不善于利用教材资源,通常是以一道例题为例向学生们讲解其中的数学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加思考,头脑中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在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涯中遇到相近的题目,可能会因为题目数据的一个小改动而犯错误。例如教师讲述了“4X502是不是10的倍数”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而让学生练习“42012(-5)是不是10的倍数”这么一道题,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照搬教师的解题方法,而对这道类似的题目却难以下手。两道题目其实原理相似,都是对数学式子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解答此题,但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却能从教师的解题方法中受到启发,领悟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并且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数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2.有利于将数学思维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新课程教学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们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逐渐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创新式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数学思维与实际生活互相联系起来,运用数学中的知识去分析实际,从而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这一章节,教材利用“小明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碎了,现在需要利用原有的玻璃结构去打造一块玻璃,请问应该取哪一部分才能使玻璃复原”这一实际问题引申出了同?W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而学生拥有了创新意识,便会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便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有了对问题的疑惑,才有了对问题的研究,在整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所创新。但是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即使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之中存在疑惑,也不敢当面向老师提出质疑,由此创新意识便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了。因此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善于以启发式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给学生们树立起大胆质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在面对问题的同时懂得思考,创新意识便会慢慢形成。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大胆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边边角定理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学生勤于思考,才会在思考之中摸索出经验,便有了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体现。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折射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新思维,但如果没有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便不会对现象进行观察,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便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们一个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们先对未知的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从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们面对一些复杂又难懂的数学题目,第一眼望去就开始面露难色,从心底里压根就不愿意研究这个问题,又有何创新可言呢?怕繁琐、对问题存在恐惧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有着创新意识的。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深入的思考,而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不断的探索,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会充满求知的欲望,正是因为这种求知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生才能不畏艰难,解决困难。而解决难题学生所获得的满足感又会给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去探索新的难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应当循序渐进,注意方式方法,先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抛砖引玉,延伸出新的难题,以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动态研究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此类型的典例题目,例如“已知,如图,直线L的解析式为y=2X-1,并且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时”这题时,可以先简单的让学生们求出两点的坐标,最后研究与动态圆的相切问题,如此一来,学生面对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便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探索精神得以提高。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获取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