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语文教学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培训

第1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一、让聋生感受“爱”的温暖

爱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那么玄妙,你永远不要期望一个你蔑视的人会反过来尊重你,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心理平衡。师生关系何尝不是这样,你对学生的肯定、热情、尊重必将换来对方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这个沉重的标签,你的草率可能给日后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灾难。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是这样提高亲和力:一是合体的装束,使他们更容易接纳;二是保持礼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和我沟通更融洽;三是性格优雅温和,易于他们主动接近;四是多为他们着想,多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亲和力。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我所任教的聋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尽管他们听不到更多的语音,但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也流露出犹如见到家人的亲昵,有的孩子竟口误叫我妈妈。这为我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设置悬念课激发创新意识

聋孩子的无意注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新知。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每一个聋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索。在教学聋校语文教材十八册第九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你们看过计算机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学生回答:见过。有的说计算机能计算,有的说计算机能打字,还有地说计算机能画画……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计算机的。出示课题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们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计算机究竟有多少种功能?都是干什么的?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快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读起来。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切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多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聋生常以目代耳,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极为丰富,而想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体会出,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讲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教学十四册14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了解颐和园这座又大又美的皇家园林的各种景色特点后,我抓住这样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一句是:每一问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结合这座园林修建的历史和年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建筑师的画师真可谓能工巧匠!你们能想象一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呢?把长廊打扮得如此之美?”这时,学生个个露出微笑,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不一会功夫,纷纷发言:“我想其中一间画有牡丹,因为它象征富贵荣华……,我想上面可能画有几株漂亮的兰花,非常精致高雅……,我想上面一定有嫦娥抱着美丽的玉兔……”,描述阿种类繁多,都形容得栩栩如生,可见,他们已展开可想象的翅膀。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读下一句:“园内桥的式样不一。”这些桥式样不同,在这么美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又会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桥来突出园林的别致呢?画完后仿照十七孔桥的介绍说一说。大家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可以说,有了他们的创想,一定使这座皇家园林增色不少;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将乘着想象的小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深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聋生的好奇心很强,疑问也就很多,他们读书时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分析、去探求。教学时,我避免让学生机械的去接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我则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如十三册10课《老铁牛》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铁牛不够重,所以能捞上来?水的浮力真的有那么大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周全,然后想办法帮助学生实验,并适当给他们点拨浮力原理,使他们真正理解浮力的巨大作用,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我就这样引导学生从质疑一步一步完成创造的过程。

五、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第2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8月2号中午,县教研室朱建姝老师就如何搞好集体备课给我们做了一番精彩绝伦的报告。在报告中她娓娓道来,对我们的大集体备课、网络备课做了具体的指导。亲自示范了如何在网络平台上创建自己的工作室,并希望老师们尽快加入我县小语协作组。为我们今后的备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林鹏飞老师传经送宝,就集体备课做了宝贵经验介绍,林老师阐述了里庄中心小学大集体备课的发展史以及如何激发老师们参与集备的热情,让我们对大集体,网络备课困惑、迷茫的同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耳清目明,解决了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疑难杂症。

8月3号,夏萍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国家课程标准》,与我们共同畅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夏老师的讲解清晰、自然,让我们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对我们今后的小语教学明确导航,像心灵的泉水肆意流淌着,滋养了我们干涸的心田。

王慧老师做外出学习汇报。王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大师,亲近大师---于永正。能够间接的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我感觉心灵流淌着幸福。于老师对当今课堂教学无效做了具体的剖析,于此同时,他对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出了真知灼见;就教师如何由高效课堂教学走向优质课堂提出了法宝:深刻、独到、启发、机智、绝招。这五个法宝就是教师成长的密码。王慧老师的报告融合了大师和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感悟多多。

第3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训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本文针对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校加强重视,要有意识地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培训的重要目标。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培训,系统化地培训内容和体制,并搭配有效的考核机制。具体地说,学校要针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惩罚,给予教师压力,使其能够认真对待培训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竞争机制

同时,学校需要在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参与辩论或者演讲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演讲比赛正是体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有效的奖励措施也能够吸引教师的参与。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也参与到观看和评审过程中。

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对语文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进行打分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选出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将其树立为榜样。

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就能够促使教师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初中学校才能够更有力地激发教师的竞争心和好胜心,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中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士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4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丰光小学 李冲

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听专家讲座,看骨干教师上的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看了专家的讲座,才知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理论知识是多么的匮乏;看骨干教师上的观摩课,才明白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有多远。以下是我这次培训的体会:

一、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即课堂上要注重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多位专家老师都提到阅读教学要吃准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爱语文,爱阅读,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堂说再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要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做到真读、真说、真写、真思考、真体验。关于教学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标”(有课标、有教学目标)、“目中有人”(教师目中要有学生)、“心中有材”(心中装着教材),教学目标很重要,教师对每一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目标要定得准。目标确定后,整个教学设计就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环节要体现目标,要围绕目标来实施,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为目标服务,跟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设计。也就是说,课堂上我们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坚决不教,我们的课堂也许就会变得简约、简朴、高效了。

我有幸聆听专家的现场课讲座,师生们交流愉快,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们在朗读、交流、表演中体会着文章的主旨,感受着人物的性格。不留痕迹地指导,有趣有效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有实效的课?正如老师在课后“说课”中所谈到的那样:今天的语文课不是仅仅有感动就够,要有用、有实效。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的、舒服的,而舒服的才是合理的,合理的才是有效的。短短几句话,引起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地思考。

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本人是比较喜欢朗读的,自认为水平还可以,但听了老师的讲座之后,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教学上的无法。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是对作品极好的解说,但先提条件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到位;其次朗读是一种内化吸收的阅读方式,由于有读者的参与,加入了读者的解读与感悟,声情并茂,增强语感,入境共鸣,陶冶情操。将静态的书面文字活化为栩栩如生的声音。融汇这生活的体验,体味着作品的含义,驾驭者驰骋的想象,饱和着强烈的感情,捕捉着诗文的意境,探索着语言的形象,反复地实践着人声的艺术。这就是朗读。

第5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第6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1.1应急人员组织架构

应急人员由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组成。领导小组由医疗院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医疗、护理、信息管理等;由后勤院长担任副组长,为科学防控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医疗救治专家组主要由呼吸科、感染性疾病中心、重症医学科、实验医学科等相关专业专家组成,负责技术咨询、防治指导和培训工作。

1.2疫情监测

对于疫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防控的关键所在,要做好疫情监测必须要守住门、急诊预检分诊这个前沿阵地,完善发热门诊工作,在急诊、门诊大厅设立预检分诊处,安置红外线发热检测仪、配备手持式体温测定仪,并做好登记记录。医务人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如果有符合留院观查、疑似病例,则由专人陪同至发热门诊,陪同医务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接触和飞沫隔离的个人防护。如患者已诊室就诊,则应让患者原地等待,该诊室停止接诊,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协调患者转运事宜。发热门诊由急诊科统一管理,医务人员需要通过传染病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人员应相对固定,隔离区域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1.3应急物资、设备管理

1.3.1应急物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个人防护物品的配置情况进行了梳理,特别完善了急诊、门诊、感染性疾病中心个人防护用品种类、数量的配备,为做好科学防控打下基础。另外,设备物资部确保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体温枪等设备正常使用,临床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进行维修或者更换。1.3.2应急床位管理虽然我院为收治埃博拉病毒病的省级定点医院,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留观、疑似病例均先集中收治于传染病专科医院。门、急诊预检分诊通过流行病学史和症状筛查出疑似病例,并在发热门诊或传染科进行临时留观,由医院联系本地疾控中心将其转运至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同时,我院将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在传染科及时调整床位收治相关病例。

1.4应急期间信息管理

应急信息报送,要求全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的要求报送疑似或确诊病例。对留观、疑似、确诊病例要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逐层上报主管院长、院长,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信息,获准后在2h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全员培训与培训效果评价

2.1全员培训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是接触传播,医疗机构及家庭是感染的高风险场所。院内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于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特别是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不熟练。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众多,要做到全院培训,人人过关,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讲座、制作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视频并在全院电视晨会上播放,对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现场培训,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史、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及注意事项等。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参与电视晨会的培训,并对参加人员进行签到和抽查考核。同时,将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视频上传至医院的电视公共平台,可随时供医护人员点击浏览。

2.2培训效果评价

2.2.1评价方法由医院感染控制兼职护士会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本科室的人员进行抽查考核,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以及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穿脱方法等,进行现场打分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送结果。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13软件进行录入并核对完善,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以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多个样本考核情况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由下式估计,α’=0.05/[(k1)×k/2+1](k为分组组数)[7]。2.2.2培训效果评价共计培训5869人,随机抽查考核了其中的585名工作人员,其中164名医生,328名护士,其他职业(实习学生及研究生等)93人。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考核情况见表1,抽查中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脱摘个人防护用品上。90.60%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73.16%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摘除顺序,83.08%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摘除口罩的要点。但是,摘除手套时有36.07%会有污染。脱防护服由于操作较复杂、注意事项多、容易污染,仅有17.44%的医务人员能准确掌握,82.56%的医务人员在脱防护服时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考核情况按照工作类别分类发现,护士个人防护用品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医生(Z=2.712,P=0.007),护士考核成绩良好的占到73.56%,医生考核成绩良好为53.05%。而医生又高于其他类别的医务人员(Z=4.063,P<0.001),其他医务人员63.44%考核合格,而考核良好的为32.26%。另外,从职称上看,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知识掌握情况较无职称的医务人员好(Z=4.521,P<0.001;Z=5.367,P<0.001;Z=4.714,P<0.001),无职称的医务人员考核合格为48.21%,良好为49.40%,优秀为2.38%。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掌握得最好(Z=2.986,P=0.003),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考核良好达到了72.13%,优秀为9.02%。

3讨论

第7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1.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3结语

第8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一)有利于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致使交易双方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劳动者生产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下降形成企业比较优势的关键,因此对于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愿意选择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习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当外在条件相同时,与未接受过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会由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而具有一种比较优势,因此在就业中就能拥有相对的优势。

(二)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是他们不断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从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向改变的今天,“从一而终”的传统职业观念受到挑战,职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呈现速度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具备职业流动的必备素质;可以使他们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由“新手”成为“专家”,由此增强自信力,职业流动意愿也随之增加;可以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适应岗位新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资格,从而使职业流动成为可能和持续。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才能够不断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指出,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大专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对广东省东莞市电子产业、手袋加工业、鞋材加工业等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训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作为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是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状态和结果,它是由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后,以发展性因素为流动动因,流动的意愿增强,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大规模的流动既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又改变了社会总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变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逐渐被打破,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被释放出来。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农村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经济学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正确的择业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形成新的择业观念,是有效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第一要务。如前所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较高,维权意识强,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职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容易出现偏差,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适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岗位。为此,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处于两难境地。鉴于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心态,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从而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工作岗位。

(二)注重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同时对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调查表明,需要职业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25.7%,需要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5.8%。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以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较高职业岗位的追求。鉴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材施教,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对于还没有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就业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不同职业或工种岗位要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此外,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增强在谋职、供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融资体系,提供经费保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教育培训支出的首要来源是自费,这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向下,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新生代教育培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资助、社会参与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其一,各级政府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规范资金管理模式,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积极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用工单位和培训单位的税费减免力度,扩大减免范围,增加减免比例;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中央供给、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如果企业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和经济效益较好,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其三,制定多种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培训的最直接获益者,要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

正如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说:“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着多种责任和义务,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工学矛盾突出,这是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一大障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出的最大化的目标,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在授课形式上,既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场所,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观摩。在培训手段上,既可以运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视频、慕课、基于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教学等。在培训时间上,既可以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也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

(五)培育多元教育培训主体,增加培训机构供给量

第9篇:语文教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培训需求 调查 建议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当前教育改革的成败。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培训能否应对正确的目标,影响到能否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案,最终对培训的有效性高低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采用自编的教师培训调查问卷,对永城市1010名在职公办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访谈了其中的62名参训教师,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通过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及其差异,为制定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调查于2012年4月~7月进行,主要调查对象为永城市29个乡镇及市属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在查阅大量教师培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一些校长、骨干教师的访谈,编写了《永城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围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设计,调查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历、所教学段、职称、教龄、年龄、任教学科、所带年级等;二是培训需求情况,主要包括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期待、形式,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内容需求、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等;三是以开放题的形式了解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市29个乡镇和市属学校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群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其中男教师500人,占49.5%,女教师 510人,占50.5%;中学教师427人,占42.3%,小学教师 584人,占57.7%),有效回收率为99.70%,问卷数据经过筛选、整理,输入计算机,主要运用EXCEL2007、SPSS13.0等相关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因

调查显示(见表1),有39.94%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24.4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建立关系,学习先进经验;21.03%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为了走出去开阔视野;服从上级安排的教师占8.18%;评先晋职需要仅占到6.00%,关注度较低。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渴望学习,提升素质。他们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可见,内部动机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参加教师培训的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少部分被调查者参加培训是属于外部驱动,缺乏持久的积极性,不利于自身的专业进步。

2.培训内容需求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认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23.11%)、现代教育技术(19.7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16.90%)、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15.71%)、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11.53%)、职业道德与素养(9.23%)、教育政策与法规(3.45%)、其他(0.37%)。由此可见,老师们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实践、教学技能;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第三是对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教育理论与学科新知识等涉及个人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也有一定的需求。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实用取向,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与教学新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与教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3.培训方式需求

对于培训方式,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种培训方式对您是有效”时,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培训方式分别是:经验交流(23.29%)、观摩考察(18.60%)和名师带教 (16.49%),而对于自主研修、网上学习和课题研究形式选择的比例较低(见图1)。比较发现,对于实践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和借鉴。访谈发现,老师们更重视参与、互动、体验、生成的新型培训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打破传统的习惯性思维,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4.培训模式需求

在培训模式上,认为效果最好的培训模式选项中,“集中培训”排在首位,占25.59%;“远程与校本相结合”和“以远程为依托,整合集中和校本的混合学习模式”分别占17.11%、14.68%;“校本培训”占13.90%;“远程培训”占13.37%;“集中与校本相结合”占11.35%。结果表明:从排在前三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相结合是大家认为更有利于各种培训模式的扬长避短,因而大家更乐于接受。

5.培训时间需求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有47.95%的教师希望在“学期中”组织培训,43.84%的教师愿意在“暑假”接受培训,愿意在“双休日”和“寒假”接受培训的仅分别占3.10%和5.11%(见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期间,不希望培训占用休息时间。与部分教师访谈发现,一方面,老师们工作负担和家庭负担较重,仅有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双休日)需要休息调整或用来处理个人的一些事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老师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增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充分享受。

6.培训师资需求

对于培训师资,问卷中列举了专家教授、教育行政官员、教学名师、教研人员、进修学校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等几种主要的培训者。调查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培训师资是“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分别占28.40%、25.43%、16.38%,“优秀教研员”、“教材编写者”和“进修学校教师”分别占16.38%、7.03%和6.83%。结果表明,一方面,老师们希望得到既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专家教授、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引领,专家教授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是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名师和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又比较了解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其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比较高,自然欢迎程度就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研员”和“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7.培训期待与收获

从教师对参加培训的期待看,相比于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培训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31.00%)是教师第一位的需求;其次是获得适用的新知识(26.18%);第三是获得新的理念(23.59%),参见表2。这反映出教师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渴望。教师对培训的期望是相当现实的,华而不实的培训是教师所不愿接受的,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8.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教师们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依次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31.73%);培训目标缺乏对课程改革进行有效指导(29.05%);培训方法陈旧(20.34%);培训管理不严(12.06%);培训者水平不高(6.46%);其他(0.37%)。因此,对于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而言,要反思现存的这些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9.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因素

表3统计结果表明,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繁重,时间精力有限(32.41%);其次培训形式化、无实效(15.46%);第三是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14.07%)。此外,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不符(14.02%)、个人承担的培训费用高(11.52%)和参加培训学习没有激励机制(6.26%)等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如此看来,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经费,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认可度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他们对参加教师培训,态度端正,认识正确、目标明确。但调查同时也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模式、培训时间和师资,培训过程等方面的需求没有让教师完全满意,相关问题的存在导致培训偏离了教师的需求,从而使得培训效果缺乏实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力度

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可以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学校、中小学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培训后跟踪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标准,从培训方案设计、学籍管理、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关注培训后教师对培训工作改进的建议等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实现培训管理的科学化。

2.要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如何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培训必须围绕“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内容进行设计,要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唯有如此,培训才有实效。此外,教师培训要顺应当前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班主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电子白板的建设与应用等专题。

3.要满足中小学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可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体系

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培训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培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交流研讨、阶段性总结和问题指导等;远程培训主要解决问题指导、交流展示、专业引领等;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做什么”和 “如何做”的问题。同时,可考虑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从入职,到调整,再到成熟,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不同的专业需求。同时,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岗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课程体系是实现培训针对性的必然要求。注意把专家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究、参观学习、理论学习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既能更新教育观念,又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目的。

4.要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培训师素质,整合培训师资力量,使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加强一线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教研员作为培训者的遴选,聘请理论功底扎实且熟悉教育教学实践的高校专家教授,形成开放多元的培训者专家库。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者。同时,要不断强化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岗位研修、外出学习、基层实践等方式,创造条件组织培训教师深造、学习,增强与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的横向沟通与合作,提升培训者的教学科研能力,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以适应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5.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切实解决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

一方面,对培训机构而言,要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学分积累培训制度培训方式、“自助餐”培训模式等,使教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自由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缺什么补什么,只要获取规定的学分即可。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培训意义的认识等。为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师培训动力机制, 利用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中小学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6.要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做到专款专用

各参训教师所在单位要落实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及时报销参训教师学习费用,确保教师培训不受经费的干扰,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以适应教师培训形势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珠润 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策略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