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言语理解 言语输出 翻译心理 口译

翻译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译者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思维活动。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最为重要的外在表现,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译者的翻译心理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加工,尤其是在口译过程中这一影响更为明显。笔者试从本项目的实施对象――学生译者的翻译中获得第一手翻译心理资料,分析翻译心理对大学生英汉口译的影响。

言语理解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翻译结果,言语理解的第一步就是对言语进行有效识别。在英汉口译训练中,首先将口译材料交与学生熟悉,包括对专业词汇、生僻词汇、长难句型等都要做预先的准备。作为言语理解的第一步,言语识别的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同学生的翻译心理表现会有不同的言语识别结果。对语言的长时间认知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认知机制,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认知机制,对言语的识别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有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仅停留在英语是由二十六个字母表达,按照一定语法关系组合到一起的语言,仅以单词的字面含义理解语句和语篇。这样的学生对言语的识别停留在最浅认识层面上,只能把握文字层面的意义,却无法联系到文化甚至更深层的情感意义上。还有部分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上升到了篇章的层面,可以在篇章语境下,分析语言使用的语境,选择更为恰当的语义进行理解。这样对言语的识别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言语识别的会更为清晰透彻。另有一部分学生,对源语言的篇章语境进行分析,将其与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相联系,对词汇的理解更加准确,语言的使用色彩也一并获得。同时,语句的使用风格也会得到较好的把握。这样的言语识别已经达到了对语言的充分识别的层面。在英汉口译中,英语是源语言,对源语言的言语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意义构建。

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语言符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需要实现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习惯的妥协和共存,达到最大化的目的语转化。这一过程是对译者的心智的巨大挑战,如何同时接受两种语言并成功的进行理解归化为一种语言,不仅需要对语言的基本理解和把握,还需要更优秀的心理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翻译过程,基本表现为两种类型: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对于存在积极情绪的学生,意义构建的过程也较为顺畅,意义的完整性也较高;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意义构建的过程比较艰难,最终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积极情绪心理的学生,对两种语言的转换保持着不断向上,努力寻找最适合的翻译表达的状态,因而存储与大脑中的语言符号能都得到有效激发,会有更多的语料提供选择。而且,积极情绪也会有效的打破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刺激新的理解和表达的生成。相反,消极情绪下的语言转化过程,无论对源语言还是对目的语的处理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有一种不得不很勉强的心理状态。这样的翻译心理一方面会导致源语言和目的语在语篇中的意义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源语言影响目的语,出现各种语言表达失误。

最后,在言语输出阶段,主要是目的语的输出阶段,翻译心理的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译者总是要受到客观外在条件的影响,时间的限制、活动的场地、口译的内容等综合因素的对会制约到译者的最终言语输出。

学生在输出过程中最明显的输出失败不是语言表达使用不当,而是过度焦虑导致不能正常的完成输出。比如,一部分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对预期效果不自信而产生了恐惧或不安的心理,表现出来就是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较多,表达语句不连贯,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完全无法输出的情况。焦虑程度的不同对语言输出的结果影响不同。经过熟悉材料,对译文无言语识别和意义理解障碍的情况下,高焦虑型的学生只能完成部分的输出,低焦虑的学生普遍表现较好。焦虑在心理学领域被视作是一种变态情绪反应,普遍存在于个体之中。焦虑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并没有决定性的条件能够引发焦虑,因每个个体而不同。但是,焦虑因素的存在对口译译者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翻译心理对口译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翻译心理在口译过程中的影响能够使译者对翻译心理加以重视。目前,在中国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笔译的关注多余口译,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多余心理因素。然而,现实情况是口译的质量要求实际要高于笔译,对译者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口译人员也高于笔译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英h口译能力的培养应该打破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局限,关注译者的翻译心理。对不同的译者应进行个体分析,形成有效的成因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改善不利的心理语言机制,提高翻译心理的积极状态,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成功实现英汉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内涵;更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 前言

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高校英语教师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反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由此看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理论知识,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内涵

3.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1.1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寻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英语人才。

3.1.2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高校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2构建多样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正好符合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练习英语、探究英语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讨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3创新英语教学体验

现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这与社会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3.3.1启发式英语教学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语法知识和英语词汇等英语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英语应用能力,避免了“哑巴英语”现象。在设置英语问题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设置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3.3.2讨论式英语教学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应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讨论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量英语语言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英语问题。讨论式英语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更新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4.1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4.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对学生进行亲切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构建主义理论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这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挖掘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料,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高校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与别人流利的交流。

4.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师要把素质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当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0):105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教育心理学 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性的数学教育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育领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国际上的概念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创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探讨数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运用认知理论探寻、研究、评述在数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性、实践性问题。

因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学者将其单独设立为一门研究性学科,在教育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应将其当做普通的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直接用于数学教学课堂,因为数学教育心理学中不仅仅是在数学科学中掺杂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观点,也不仅仅是在教育心理学中添加些许数学教学案例,它是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及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普通的教育心理学无法详细阐述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过程,并以此得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总结。应用一般的理论分析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会使数学教育心理学显得过于单调,无法体现数学的学科适应性及特殊性。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增添授课教师魅力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2],教师在课堂将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为学生排疑解难,告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不仅需要授课教师自身具备的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将教师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体,近年来,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授课教师的鼓励、评定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展现教师魅力,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感受。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与其他高中基础学科一样,数学也是通过人类的不断实践发展起来的,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讲究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并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以增强数学的理论性和复杂性。在高中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情感教学,能使具体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科教育是偏理性的学科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理论与思维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学好各个学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态都至关重要。高中数学的难度系数相对中小学的数学知识而言较高,且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较好的缓解和释放,将无法做到高效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将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以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主体进行分析。

1.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化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上得到了广泛运用[5],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短片演示解题过程,也可以将色彩鲜明的图片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应用教学软件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几何》教学中,授课教师就可以选择采用几何画板画图。这样既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轻松,又能利用教师节省下来的画图时间为学生给传授更多知识。

2.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应该把课堂评价当成一门语言艺术,恰当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信心十足。高中学生的自尊性都很强,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积极认可,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如果得不到老师正面的评价,在日后便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敢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更不敢在课后与老师进行太多交流。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所偏离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和他商量式地探讨学科问题,这样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学习,而且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学生会更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3.互动式教学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采用“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4]。如果在课堂上合理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通过教学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整体理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明确要求教师在每个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之前,必须将相关知识要点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更方便地组建学习结构,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老师所教知识要点。

(四)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真正研究过数学教育心理,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运用数学教学心理进行高中数学教学[5],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并通过相关书籍提升对数学学科教育的认识,同时通过课堂将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或通过在同年级的数学组展开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现阶段,在数学教学研究领域,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是个热门话题,还需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找到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林保平.试论高中数学教育的变革与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56-60.

[2]井琳琳.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4-85.

[3]王敏,张瑞.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59.

[4]李世青.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18):150.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来源安通学校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二、感知与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来源安通学校

2、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三、记忆

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意志 心理学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诲人不倦,特别是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在当今仍被奉为圭臬。他的众多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都集中体现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其中意志心理学亦占有一席之地。虽然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他在名称上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意志”“心理学”这些概念,但这并不影响他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和自信心,树立“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人”等宏大人生目标。

一、《论语》中的“意志”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①在《论语》中,“意志”一词并没有完整出现,其中“意”出现1次:“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解释为“臆”,即凭空猜想的意思。“志”出现16次,多译为“意志”“志向”,因此本文所谈的“意志”多从“志”的角度出发,它基本代表了孔子意志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根据“意志”的定义,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生理层面的欲望、需求与情感,它能使人产生一定的动机,即“意”;二为精神层面的,即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从而满足欲望和需求,即“志”。朱熹将“志”的含义解释为:“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意思为所谓志向,是心所期望的。如果心诚就会把仁当作志向,这样就不会去做那么让世人厌恶的事情了。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志”是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阐述的。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志”对于人的品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即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但一个国家的百姓却不能被动摇意志。因此在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时,他亦十分重视“立志”的意义。所谓“立志”,就是树立志向,并下定决心去实现这些目标。他对自己、对学生都要求“志于道”“志于学”“志于仁”。如他拿自己的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来勉励学生,这就与现代心理学上的“意志”或“意志心理过程”不谋而合了。

二、培养意志的重要性

1.“得有恒者,斯可矣”。

《论语》中大量阐述了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而意志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恒心。在学习中,孔子十分重视对于“恒心”的培养。他引用南方的一句方言:

“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他通过正反两面阐明“有恒”在意志活动中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有恒心的人凤毛麟角,几乎可以与“善人”媲美了;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即使做一个装神弄鬼的巫医也很难做到。他接着引用《易经・恒卦・九三》中的话再次强调没有恒心的坏处,三心二意、翻云覆雨,就常会有羞辱随后而来。“不占而已矣”的意思则是一个没有恒心、缺乏意志的人不要去占卦,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在他跟学生冉求的一次对话中,孔子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揭示出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够等原因,而是他半途而废,自己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2.“乐亦在其中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②通过坚强意志的锻炼,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物质欲望会变得更有节制。如孔子自身发出的感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同时认为读了多年的书,还没有做官的想法,这样的人很难得。“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而颜回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虽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但他仍然有志于学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才大呼:“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坚定的意志会让人安贫乐道,不为外在名利而蝇营狗苟,表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乐感”文化。

3.“志于仁矣,无恶也”。

在孔子看来,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往往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具有更高尚的品格操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一旦拥有了坚定的志向实行仁德或探求真理,其自身的品格也会相应提高,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发生,就不会对现实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感到不满。因此,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意志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儒家思想宣扬的“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重要构成之一。所谓“士不可不弘毅”,(《泰伯》)只有先通过“修身”,即意志的培养,才能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目标。只有在坚定意志为支撑的基础上树立的理想才能经得起磨难的考验,最终得到实现。

三、如何培养意志

1.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的崇高远大有助于意志行为的自觉和持久。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那些具有远大抱负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支持,帮助其实现抱负,而非打击嘲讽它的不现实。在《论语》中,作为老师的孔子经常让学生们各言其志,畅所欲言,并且讲出自己的理想和学生分享学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孔子通过和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志向,能督促学生朝着这方向努力,力争实现理想;同时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他能够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一个通过发挥意志的能动作用而可能实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目标。

2.榜样与典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与典型对于学生的意志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尤其是易于模仿跟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父母。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自身出发,有意识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操、意志影响学生,或是在同学中树立学习的典型,往往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素质品质。颜回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其表扬:“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这就在学生中间树立了学习的模范。此外,孔子还要学生自己与颜回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从而“见贤思齐”。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

孔子通过让子贡自己指出自己与颜回的差距,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自动锻炼了意志。

孔子善于利用反面典型强调没有意志、不持之以恒会造成的后果。“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古今以来的种种事迹证明,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下去的最后一段时间。就像马拉松比赛,也许终点就在下一个转弯处,坚持了就成功了。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作保证,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功亏一篑。

3.“志”跟“行”的合一。

在对意志的培养中,孔子十分强调“志”跟“行”的合一,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一个人只有远大的志向并没有用,必须将志向付诸实践,即通过行为的实施,意志才能对人发挥真正的作用。

对于白天睡觉的宰予,孔子不仅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且感叹道:“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这里的“言”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平时所讲的抱负志向,“行”就是他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要看他是否将“言”与“行”、“志”与“行”合为一体。因此对于那些空有大志的人,孔子称之为“狂简”,即志向远大,才学浅薄。面对他们,孔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们教导他们,只有“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

4.自制与果断。

现代心理学的共识是,意志的基本品质有四种,即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与果断性。③从孔子的言论与实践来看,他在这四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自制性的培养来锻炼其意志。他告诫学生“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约俭己身”,即克服自己的某些不正当欲望和情绪,从而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等,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动”。(《颜渊》)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学生自制力品质的培养锻炼过程。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意志的果断性。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里的“毅”即为果决、果断、坚毅。可见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果断的决策能力是成为一个“仁人”的必备心理品质之一。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尽管思想和行为要受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他的意志心理学思想存在着不够完备的地方,但他能够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如此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如他能通过榜样与典型,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等的教育手法在当今仍具有积极参考意义。因此它们具有悠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

注释:

①②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2,355.

③燕国材.论孔子的心理学思想[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2):117.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傅蓉.论《论语》的心理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蒙授初中;汉语教师;基本素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学生心智、塑造学生灵魂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师,其基本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学生能否较好地融入到中华大家庭,能否紧紧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

第一,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对所有教师要求,特别是初中教师。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青少年,为此作为初中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立场观点、思想品德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二,要具备基本理论素养。即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修养、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文化方面的知识修养。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它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掌握教育学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了解教育学,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才可以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很好地驾驭教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繁重,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地分析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预测并干预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特别是学困生,可以针对存在的有关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的是一般性理论指导,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因人、因事、因时灵活地进行,创造性地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汉语教师要熟练掌握汉语语言学的知识,最主要的是现代汉语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一页纸,教师要储备几本书。现代汉语知识是蒙授初中汉语教师必不可少的。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从语音方面看,声调是一个难点。那么教师首先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并清楚轻声、儿话、变调等语音现象。从文字方面看,蒙文是表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教师应了解汉字的造字法、构造、书写规范、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适当地讲解一些关于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好基本的规范汉字。关于词汇方面,教师本身应积累大量的词汇,并能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中附有的“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中所列的词汇。在教学中应结合语境讲清词义,并交待词语运用的语言环境及习惯用法,且不可只照搬词典中的解释。关于语法方面,教师应熟练掌握。但在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即可。绝对不可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汉语教学最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师就要相应地掌握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加强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研究,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进行重点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所代表和附在期间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真实、地道的汉语进行表达。这不是仅靠准确的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学生了解汉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心理学;课堂引入

国内著名数学教学专家张奠宙教授、郑毓信教授,知名特级教师张兴华等多次强调,无论是课改之前被称之为传统教学的数学教学,还是课改以后的数学教学,都要坚持以教学心理学为支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数学教学的真实含义,笔者也以为,如果脱离了教学心理学,我们的教学行为便极其容易陷入经验主义,课程改革也容易沦为花拳绣腿式的改革。

教学心理学是一个范围甚大且极具深度的研究范畴,拙作试从课堂引入的角度,对教学心理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一个浅显的探究,因水平有限,拙作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数学同行的批评指正。

有哪些教学心理学可以作为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研究工具

自从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中“独立”出来之后,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当然,这里所说的独立并非真正的独立,因为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心理学的研究,但由于教学心理学有着教学自身的属性,因此其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课程改革之前,用来指导数学教学的心理学一般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发展理论等:进入课程改革之后。作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支柱理论之一,尽管这一观点并不为所有数学同行所认同,但客观上课程改革是无法离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讨论的。

发生认识论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知识发生的过程,简单言之,学生头脑中原来具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结构被看做学生原有的图式,当新的数学问题被提出之后,需要提出问题解决策略,而当新的知识发生时,如果所用策略及新生成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没有冲突,则学生就会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当中去:如果有冲突。则学生就会改变自身原来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这被称之为顺应,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其最终结果都是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达到一种被称之为平衡的状态。

奥苏泊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内容丰富,此处不作太多描述,只引其最经典的部分,即其特别强调旧知对于新知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要我将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就是弄懂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且据此实施教学。”

无独有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发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其建构基础有三:学生具有的先前经验(也被称之为前概念,类似于奥苏泊尔的旧知):学习情境:学习共同体,知识发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

这三个教学心理学理论博大精深,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拙作取其精要,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考虑,认真汲取这些教学理论的优点,并以它们为工具,来分析高中数学的课堂引入。

教学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引入原则浅析

从数学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课堂引入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特别是在优秀的数学课堂上,由于表现形式各异、内容精彩纷呈。因此容易给听课者造成纷繁复杂的感觉,然而,当我们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表现形式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规律,因此,教学心理学可以看成是打开研究高中数学课堂引入的一把钥匙。

那么,教学心理学视角下,课堂引入一般需要遵守哪些原则呢?隅举两例,分析如下:

首先,要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上文已经说过。无论是传统的认知发展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非常注重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

例如:在“面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引入中,笔者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看成是一个“面”,然后再去判断哪些面之间是一种垂直关,系,这一教学策略试图借助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来为研究面与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事实表明,这一策略是有成效的,首先,学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墙壁、地面、桌面、讲台面、书面等,其均可以看作是一个面,其后,学生能借助于生活经验,举出生活中相互垂直的面的关,系,如:墙壁与地面是垂直的、墙壁与桌面是垂直的、书本打开后可以控制两个面处于垂直状态等,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两个问题:生活中瓦匠是用什么方法使得所砌墙面与地面垂直的?当我们认为打开的书的两个面是垂直的时候,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笔者后来分析,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引入取材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材料可供思维加工。因此在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的情况下,后续的教学推进得就非常顺利,由此可见,课堂引入是必须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的。

其次,课堂引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经过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凡是有着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善于在课堂中通过短小精悍的实例的引入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追求和谐的本能,即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学生就会主动地想办法去寻求解释,而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内驱力,则很多激励性的工作就不需要再做。

例如,在教“等比数列的前n项之和”时,笔者思考,这种知识由于相对枯燥,如果单纯地以数字作为引入,则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笔者想到一个故事并以这作为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蕴含着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的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一位大臣为国王立了大功,国王要奖赏大臣,大臣坚持不收,国王却一定要奖励,一日,国王与大臣下棋,又提及此事,大臣推脱不掉就跟国王说:“如果陛下坚持要奖赏臣,则臣有一简单要求,就是请陛下赏赐臣一点大米,我们面前有一个棋盘,陛下在第一格中放一粒米。第二格中放两粒米,第三格中放四粒米,第四格中放八粒米,以此类推,只要棋盘放满了,臣所需要的奖赏就足够了,”国王心想,棋盘也就六十四格,如此小要求,还不简单?于是让手下的人去准备,谁料手下的人来报告说国家的粮库中的米根本不够,国王大吃一惊……同学们,你们能帮国王算算这笔账吗?

这个故事所创设的情境中,国王的直觉其实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直觉一样,但事实却又与学生的直觉差距是如此之大,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笔者以为。这样的课堂引入是符合教学心理学的要求的。

一点思考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强化论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一、学习动机

传统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教学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福克(A.E.Woolfolk)所说:“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还涉及更多的含义,包括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的反省认知意识、主动寻求新信息、对反馈的清晰知觉、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他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学生的学习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标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其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喜欢学习什么?学习的努力程度怎样?这都与学习动机的水平和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大地激发自己学习的动机,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现根据学习到的动机理论来分析自我学习的动机,从而提出更好的改进对策。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学习动机的理论是解释人和其他有机体产生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原因的各种学说。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国内外有很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行为主义的强化论

现代行为主义强调“强化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其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无需将动机和学习区分开来,引起动机和引起习得的行为一样,都可以通过强化来实现。在学习中得到强化的学生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不会产生学习动机。行为主义提倡奖励与惩罚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弊端在于只注重外部诱因控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的自主性从不重视。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需要层次理论是他对学习动机的重要观点。他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提出了需求层次说。他认为:人具有多种需要,可以按照性质和发展次序分为由低到高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动机中前四种需要是所有需要的基础部分,后三种需要是需要理论的上层部分。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人们便做出一切努力去满足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缺失需要满足不了,那么他们就不能把精力用于学习,他们也不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利用需要层次论来理解学生,能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环境。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关于自己胜任能力的信念。他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反而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个体的归因方式也自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是麦克莱兰德和阿特金森1953年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动机。

阿特金森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成就动机中的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需要。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促使人追求某一社会条件下比较高的目标;成就动机促使人以较高的水平达到其目标;成就动机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成就追求取决于需要、期望和情感预期。当个体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倾向通常是同时作用,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动机相互制衡和消长的影响。阿特金森认为,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少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国权.心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童金皓,边玉芳.网络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J].现代远程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