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公园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公园管理规范

第1篇: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

关键词:园林管理;考核;问题;对策

1研究方法

采用归纳统计法:对考核问题进行性质划分,分为园林景观、园容环境、设施管理和秩序管理4个方面。其中,园林景观细分为植物修剪、植物病虫害、杂草杂藤、植物缺株、黄土裸露、植物死株、树腐树洞、树木倾斜、树木刷白、灌溉、施肥等若干子项;园容环境分为卫生保洁、树挂广告、围挡规范性、工具材料放置等若干子项;设施管理分为设施完整性、构(建)筑物整洁完好、水电管理规范性等若干子项;秩序管理分为文明管理、车辆停放、经营管理等若干子项

2问题分析

根据2017~2018年度的检查情况,从园林景观、园景园容、设施管理和秩序管理4个方面对检查考核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由图2可以看出,园林景观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所占问题比例最大,其次为园容环境方面,再则为设施管理方面,最后为秩序管理方面。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修剪、杂草杂藤、缺株黄土裸露、植物死株、绿地内的枯断枝等常规性园林养护问题出现频繁,且所占比重较大,季节性养护问题所占比重较小;园容环境问题集中在卫生保洁方面。

3建议与对策

3.1强化技能,做细园林养护工作

3.1.1选好园林养护负责人。园林养护现场负责人应是专业的园林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园林养护经验和指导一线工人做好园林养护工作的能力,并熟悉掌握园林养护区域内的园林养护现状。3.1.2加强巡查。加强养管的巡查工作,查漏补缺,及时做好问题整改工作。对突出的园林养护问题做好认真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进度计划,并将其落到实处。对于重难点问题,需要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协商,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整改意见。3.1.3加强培训。在日常管护中,还需要不定期地对园林养护工人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理论认知能力,强化专业素质,提升专业技能[1],将其所学用到实处,以解决园林绿化养护中的实际问题。

3.2全面巡查,扫除卫生盲点

由于环境卫生问题属于动态性、即时性的,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起到主导作用,需要加强园内环境卫生的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在巡查和对保洁人员的培训过程中,道路、其两侧绿地及动物场馆围栏内的卫生保洁都是重点强调对象,扫除卫生保洁的盲点,避免出现卫生死角。在游客活动区域频繁地段,要加大保洁频率,提高保洁效率,特别是节假日客流高峰期间,更应增加保洁力量,全面做好园内的的卫生保洁工作。

3.3加强宣传,合理引导不文明游览行为

少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人为践踏导致的黄土裸露、攀枝摘花、垃圾乱丢乱放等,给园林养护和卫生保洁带来一定的问题。对于不文明游览行为,要加强巡逻监督、日常劝导、积极宣传等方式综合治理,逐步改善。不断加强文明旅游的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栏、警示牌、电子屏幕和广播的宣传作用[2],提高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游园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

1. 目标: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占GDP14%左右

《纲要》对国民休闲给出了定义。国民休闲是指国民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必须消除人们对休闲的误解。多数人认为生产才是生产力,休闲不是生产力,专家指出,实际上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与投资相当于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平衡车子才能跑得平稳。从山东来看,虽然该省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偏重一、二产业,服务业一直是发展短板。中国科学院2011年7月的中国各地区GDP质量内涵与排序报告显示,山东列第八名。这一名次上的差异真实反映了山东服务业发展与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匹配的状况。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山东旅游休闲消费达1300亿元,占山东旅游总收入的42.5%,但仅为GDP的3.3%,仍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为此,《纲要》规定要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壮大休闲产业规模,丰富完善休闲产品,保障国民休闲权利,引导居民更广泛地参与休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纲要》提出山东国民休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山东省将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基本形成适应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使全省人民都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

2. 任务: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

《纲要》详细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的六大重点任务和六大政策措施。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开发乡村休闲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

其中,关于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方面,《纲要》指出,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按照“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要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加快大众型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文化休闲广场、城市公园、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生态自然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休闲设施,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等。加强乡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休闲小镇、休闲农庄,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适应散客成为客源主体的需要,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铁路站区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游客集散中心,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利服务。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休闲业态,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网络化服务,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

《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休闲产业,调整优化休闲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鼓励休闲要素和休闲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壮大休闲市场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实现休闲资源持久利用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休闲业态。开发专项休闲产品,建设一批滨海休闲、森林休闲、湿地休闲、工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科普休闲、文化休闲、影视休闲、网络休闲、动漫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养生休闲、修学休闲等基地,为休闲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山东投资,《纲要》提出,对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的度假区和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各地实际,完善度假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开放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休闲企业来我省投资,在重点城市建设一批涵盖吃、住、游、购、娱等要素的旅游综合体,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农村有着大量的休闲资源,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纲要》指出,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规划建设,全面开发农村休闲资源。依托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规划建设一批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沿线休憩站、停车场等建设,搞好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推广“以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乡村旅游点为“瓜”,带动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人家”等,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

为了突出山东特色,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纲要》还特别提出,举办“国民休闲汇”活动,每年8月至10月,集中举办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蓝色休闲、黄河休闲、修学休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鼓励和引导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和优秀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休闲氛围。

3. 政策: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 职工带薪休假纳入考核

《纲要》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发展的六大政策措施,分别是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加大休闲投入力度、实施休闲促进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和强化组织领导。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当属休闲促进政策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为促进国民休闲发展,《纲要》规定,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发展公共休闲产品和大型休闲设施。制定实施国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国民休闲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休闲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划拨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同时,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努力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的公共化、社会化。原则上,凡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和产品,如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要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确有困难的,要在实行价格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免费开放;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游览参观点,要尽可能降低门票价格;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的,要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重点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将国民休闲逐步纳入社会养老福利范畴,鼓励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休闲消费券。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相关费用可优先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探索发行“好客山东国民休闲卡”,凭卡参加休闲活动可获得相应的便利服务和价格优惠。

此外,为了保障居民的休闲权利,《纲要》指出,严格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确保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实现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形成集中休闲时间。

4. 活动:山东全省范围内启动“国民休闲汇”

开展“国民休闲汇”活动,是认真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满足人民群众休闲需要,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性休闲文化活动。2011年8月13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健康休闲、

【图表说明】首届“国民休闲汇”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2011年将按照“休闲主题周”、“休闲系列(专题)活动”、“休闲购物打折季”、“组织评选”四大板块,设计“休闲汇”产品与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全民大参与”的目标。

幸福人生”的“国民休闲汇”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共推出包括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夜间休闲等9大系列的休闲产品,整个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此后,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至10月31日,山东都会举办该活动,以倡导继承优秀休闲传统,创新现代休闲内容,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第3篇: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

经过全市上下不懈的努力,今年月18日,在第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它标志着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踏上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总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努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提升,为实现福民强市目标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以励再战

年2月份,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后,全市上下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年1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年11月通过国家复查,到今年6月授牌,整个活动历时3年多。回顾创建历程,有三条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推广:

(一)科学规划布局,全市上下共创建。一是科学规划定位。我们邀请国家权威的规划设计部门中国林科院编制了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专家组深入各县(市、区)进行调研,并多次征求林业、园林、水利、交通、旅游、规划等部门意见,确立“牡丹山水林城,宜居生态”为我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实现资源增长、生态优良、产业发达、文化丰富、林农增收、山清水秀的发展目标,使成为中原的一颗璀璨明珠。二是因地制宜布局。在山区,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主,打造生态安全防护屏障。在丘陵区,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在平原区,以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为主,构筑平原农区抗御自然灾害的林业生态屏障。在湿地区,全面开展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护岸林、水土保持林。在城市区,以环城道路、城市出入口及河渠水系绿化为重点,着力构建“绿带贯穿、水网相连,森林成片、绿点均布”的绿化格局,建设山水林城。在通道区,实施道路、河渠、堤坝绿化,建设贯通城乡的林荫大道,绿色长廊。三是全民共同参与。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林地的主人,成为森林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坚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升市民绿化意识,每年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以上。通过荒山承包、绿地认养等方式,鼓励广大市民参与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四是全市部门联动。园林部门负责城市绿化,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治理,交通部门负责道路绿化,环保部门负责污染治理,国土部门负责矿山植被恢复,财政部门负责经费保障等,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围绕发展搞创建,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围绕农民增收搞创建。在伊洛河川区培育“公司+农户”林业龙头企业13家,林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结合造林绿化,积极发展经济林,初步形成了西部优质苹果、南部干果、伏牛山木本药材和市郊时令鲜果四大特色经济林基地,面积达203万亩、年产值8亿元。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建成各类森林生态旅游区40余处,周边群众依托森林公园开设家庭宾馆、经营土特产品等,增加就业岗位3万余个,辐射带动约5万农民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二是围绕服务市民搞创建。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城市周边荒山坡地营造人工森林,全市城郊型森林公园面积已达9万余亩,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最佳场所。同时,城市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拆墙透绿,使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果。三是围绕旅游开发搞创建。结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进行大规模、高品位绿化,城市出入口绿化带宽度都在100米以上。对通往景区的道路高标准绿化,建园林小品,两边可视范围的荒山全部采用景观树种绿化,打造景观大道。在城市周边,结合地域优势,建葡萄、樱桃、苹果等各类采摘园,丰富了旅游市场,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多头并进搞创建。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把造林绿化、水系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使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三)突出特色搞创建,彰显品牌。一是突出“牡丹花城”特色。依托牡丹优势,打造城市品牌,牡丹文化节升格为部、省联办,成为全国四大著名节会之一。牡丹品种已达1200余个,今年的种植面积要达到5万亩,牡丹盆花60万盆。开发牡丹系列产品30余种,商品牡丹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设牡丹基地,牡丹频频在奥运会、绿博会、世博会、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惊艳亮相,获得高度赞誉。目前,我们提出“满城尽是牡丹花”的战略,牡丹花城特色将进一步凸显。二是突出“千年”特色。依托文物古迹保护,先后在周朝王陵区建起了1500亩的周山森林公园,在隋唐城遗址上建起了28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在北部上清宫遗址上建起了2800亩的上清宫森林公园,在东周王城遗址上建起了4万平方米的周王城广场绿地,并对北邙地区占地面积超过1亩以上的140余座墓冢进行绿化等,营造古都绿城特色。三是突出“文化名城”特色。除牡丹文化节外,我市每年还举办杜鹃节、苹果节、绿竹风情节、樱桃节、荷花节、白云山红叶节等,适时组织湿地观鸟、森林风光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突出“水韵城市”特色。依托水资源优势,实施了大规模的河渠整治工程,强力打造水网城市,景观水系目前已达200公里,水域面积11平方公里,所有河渠两岸均有绿地和森林相间的绿化带,再现了“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的生态风貌。

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65万亩,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生态通道网络,城郊森林面积达到9万亩,对2980个村庄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6个县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14.3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203万亩,年林业产值45亿元。据测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比创森前增加了2.2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创森前的35%提高到38.25%,绿地率从创森前的33%提高到3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创森前的9平方米提高到11平方米,各项指标均优于或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和中西部地区已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兄弟城市相比,我们的成效更明显,特色更突出。

二、持续创建、提升目标

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国家森林城市”实行动态考核,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后国家将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将提出警告,5年后复查仍不合格,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因此,创建成功仅仅意味着我们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今后我们必须追求更高的目标,绝不能让我们的工作局限于保牌子,而要让森林城市的牌子扎根在群众心里,要让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要让森林城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新时期森林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城市建设的提升、巩固和完善工作。市创森办和各级创建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指导,按照《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努力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

(一)持续森林城市建设,要继续在改善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坚持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搞好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维护国土安全。在水库河流周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使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在城镇周边,大力营造城郊森林,培育城市绿肺。

(二)持续森林城市建设,要继续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结合造林绿化,大力发展经济林、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三)持续森林城市建设,要继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发展森林,增加环境容量;通过发展森林,提高木材等林产品供应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丰富资源;通过发展森林,创造优美环境,让成为国内外资本和优秀人才聚集的洼地。

(四)持续森林城市建设,要继续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下功夫。通过坚持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节会和活动,要让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树文明新风,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从省、市工作部署来看,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当繁重,造林任务46.9万亩,花卉苗木任务10万亩,核桃基地11万亩。必须抓紧谋划、提前规划、及早动手,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

(一)切实抓好年造林和抚育工作。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年造林任务46.9万亩。目前,我市气温已逐步降低,土壤墒情良好,为开展整地造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县(市、区)要抢抓时机,统筹安排,抓紧规划落实造林地块,抓紧组织开展整地挖穴,适时进行栽植,为全面完成年度造林任务,争取主动。在抓好造林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完成森林抚育任务。年森林抚育任务已基本确定,全市总规模34.1万亩,抚育总任务是上一年度的3倍多,省里要求必须在春节前全部完成,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省林业厅将组织检查验收。目前距春节大概两个多月,除去入冬后大雪封山期,可用于抚育的时间已经不多,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县(市、区)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森林抚育工作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动员,倒排工期,扎实推进,确保按期完成森林抚育任务。

(二)高质量建设市级示范工程。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规划建设市级示范工程已成为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一项有力举措。年全市共规划了六大类15项市级示范工程,具体包括:3个县城周边绿化工程,涉及、和龙门园区;4个核桃基地示范工程,涉及、、洛龙区和廛河区;5个花卉苗木基地示范工程,涉及、、、和伊滨区,另外还包括:县山区生态林示范工程,县通道绿化示范工程,郑少洛高速段沿线荒山荒地绿化工程。前一阶段,市林业局已指导各有关县(市、区)编制了工程作业设计。下步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规划评审。市林业局要抓紧组织林业专家对县(市、区)编制的作业设计进行评审,严格把关,确保设计科学和高标准,为工程实施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抓好规划落实。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审定的作业设计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变更施工地点、树种等规划内容。三是抓好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林业技术人员要分包工程,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和督查,对没有按照作业设计进行施工的,要及时督促其进行整改。要认真落实上述三项措施,确保将每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形成亮点。

(三)确保完成核桃基地建设任务。年全市新规划发展核桃基地11万亩,10月初任务已正式下达,各县(市、区)要对照任务,强化措施,做到“三到位”,切实把这件惠民实事抓实、抓好。一是规划要到位。各县(市、区)在规划时要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尽量避免零星种植。从这两年我市核桃发展情况来看,大户承包与一家一户栽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核桃成活率更高,而且后期管理也更加细致规范。因此,各地要下大力气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大户或公司参与核桃种植,促使我市核桃产业发展不断上规模、上水平。二是政策落实要到位。市里政策保持不变,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对种植户每亩一次性补贴300元,要求必须栽植品种优良的核桃嫁接苗,栽植密度不能低于每亩35株,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补助。各县(市、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后期管理要到位。近两年我市核桃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后期管理工作滞后,核桃栽上后疏于管理,不及时浇水,有的套种高杆作物,严重影响了核桃成活率和生长。对此,各县(市、区)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同时,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核桃管理技术的推广,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使更多的种植户掌握核桃管理技能,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全市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全面做好全市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年度全市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10万亩建设任务已于5月20日以洛政办〔〕60号文件下达各县(市、区),目前,各县(市、区)都已经开始行动,多数县(市、区)已编制并上报规划设计,协调督促乡(镇)、村落实地块并进行了部分栽植,同时部分县(市、区)也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落实土地10.86万亩,占任务的108.6%,完成整地5.77万亩,栽植2.74万亩。共有78家公司(大户)达成投资意向,招商面积6.81万亩,招商率68.1%。全市确定了伊滨区庞村镇紫田花木生态示范基地、柳泉镇园村苗木花卉基地、麻屯镇单寨苗木花卉基地、顾县镇苗木花卉基地和县陶营乡苗木花卉基地等五个1000亩以上市级示范工程,市级示范工程作业已全部上报。

虽然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有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有些地块“落而不实”。虽然从上报数据看,已超额完成地块落实任务,但有个别县(市、区)落实的地块还处在模棱两可阶段,还没真正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土地流转的手续还不完善;二是整地栽植进展较慢。目前全市完成整地5.77万亩,占任务57.7%,完成栽植2.74万亩,占任务的27.4%,个别县(市、区)还没有开始整地栽植;三是进展不均衡。从县(市、区)之间看,有个别县行动较慢。根据市林业局要求,8月底要上报年度作业设计,但到目前为止仍有瀍河区、伊滨区、区3个区没有上报作业设计;从地块落实进度上看,还有少数县(市、区)没有全部落实地块,分别是县建设任务1万亩,落实土地8150亩,占任务的81.5%,洛龙区、县还有部分地块没有落实;四是招商力度不足。全市招商面积6.81万亩,招商率68.1%,还有近32%任务为农户分散种植。在下步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和地块落实工作。今天是11月23日,已到了整地和部分品种种植的关键时节,个别没有完成落实地块的县(市、区)要加大工作力度,把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发展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的优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给群众讲清楚,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发展花卉苗木林果产业的好处,让群众真正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土地落实和流转工作,尽快与农户签订租地合同。要在11月底前将地块全部落实到位,确保明年全市10万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要切实搞好整地、栽植工作。目前这段时间,正是整地和牡丹等个别品种栽植的关键时期,各县(市、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开展育苗整地工作,要在上大冻前实现整地任务大头落地。对于适合秋季栽植的牡丹等花卉品种,要抓紧时间做好苗圃地的消毒、施肥、整地等工作,力争在上冻之前把适宜栽植的品种全部栽植完毕。

三是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想把我们的花卉苗木形成基地,做成产业,见到实效,我们就要找到好的发展模式。从以前的发展经验看,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公司承包经营,或公司+基地+农户。在一些村组织健全,班子能力强的地方,也可以采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我多次讲到一家一户发展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从目前来看,我们的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招商力度还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年度共有29家公司投资我市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除了一家普通的郑州公司外,其余全是本地公司,多数公司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形成很强的带动作用。今后几年我们的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就要大力推广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各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真正走出去,一方面学习外地的建设经验,把我市发展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的大形势和鼓励政策宣传出去。另一方面更要把当地的招商引资“软环境”打造好,把外地实力雄厚、经营好的花卉苗木企业引入我市;要在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和育苗大户中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他们把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真正做大做强,从而促进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向商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四是要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环市区花卉苗木发展鼓励政策,各县(市、区)要不折不扣落实好补助政策,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出台对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第4篇:城市公园管理规范范文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生活、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其现状被世界所关注。20__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提醒公众关注全球20亿人严重缺水的严峻现实,呼唤人类关注日益严重的水危机。我区作为缺水地区,水资源是当前乃至今后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我区水资源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84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779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9967万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资源量306立方米,在唐山市各县(市、区)是最少的,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是严重缺水县区。

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0163万立方米,其中,大气降雨6650万立方米,入境污水7028万立方米,外调水15000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9097万立方米,深层地下水1708万立方米。区内现有小戟门河及黑沿子排干、沙河、陡河、西排干和津唐运河等五条骨干排水河道,支流渠道25条;有陡河及地下水两个灌区。陡河灌区以地表水为主,总干渠长11.26公里,分干渠九条,总长101.75公里,支渠150条,提水能力长380公里,排灌站座总装机总量1.58万千瓦,提水能力202.2m3/s;地下水灌区,全区共有机井9987眼,其中农用灌溉用井8008眼,工业用井913眼,行政事业单位用井266眼,农村饮井800眼。

20__年全区总用水量4958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279万立方米,地下水22307万立方米(工业5700万立方米,人畜生活3278万立方米,农田灌溉13329万立方米)。从我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资源先天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我区不仅是严重缺水地区,而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80集中在汛期(6-9月份),调蓄能力有限,一部分不得不排入渤海。且丰、枯年份降雨量相差较大,丰水年份(1949年)降雨量__0mm,为干旱年份(1997年降雨量292mm)的3.9倍。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年平均多50-60毫米。

(二)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较差。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污水浇灌等行为,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区主要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均为地面水劣V类标准。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目前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地下水超采过度,漏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多年持续干旱,加之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地表水严重不足,农业增加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另一方面随着钢铁等高耗水项目的建成投产,造成地下水用量增加,而且这些项目相对集中,致使局部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近几年,我区地下水位以每年近2米的速度下降,漏斗总面积已达895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7。

(四)节水意识淡薄,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公共事业用水、行政事业机关、学校、团体等节水管理措施不到位,长流水现象依然存在,且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区工业平均不足60,并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农业用水,节水面积仅占水浇地面积的36.7,大部分农田仍在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生活方面,跑、冒、滴、漏现象时常发生,管网漏失率偏高。

(五)水价偏低、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偏低。目前,我区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生活用水水资源费标准为0.30元/m3,工业、洗浴、餐饮用水水资源费为0.60元/m3,远低于同等条件的山东济南的收费标准,且居民生活用水尚未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用水价格也偏低,仅0.10元/m3,未达到成本水价。由于水的价格背离价值,导致水价调节功能偏低,经济杠杆作用未能充分释放。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影响了水利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不仅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还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六)管理薄弱。计划用水制度尚未得到真正实施,不经审批私自凿井、取水现象时有发生,取水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用水执法监督检查尚未开展,用水户得不到有效监督,导致违法取水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资源费还未实现按标准足额征收,且多为协商收费。

二、推进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情况看,我区水资源短缺形势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使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高效用水,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唯一选择。

(一)做好宣传工作,强化节水意识,

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在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问题上,人们的节水意识、节水习惯是节约用水重要的社会资本。如果说完善提高输、用水设备使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一个以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系统里运转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硬件,那么,全民的节水意识就是软件。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却是关键。因此,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使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充分认识到水是工业的命脉,农业的血脉,是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水与人们生活、社会安定、城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保护好水资源是一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大事。要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天上下、地下流”的旧观念,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和商品水意识,认识到国家对水资源拥有产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水资源都应支付合理的费用;及时传递正确的水价信息,使节水变为自觉行动。同时要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造成危害,谁负责赔偿的管理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惜水、节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

(二)实行强制节水,为水资源保护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1.统筹管理。针对目前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散乱等问题,应将水资源作为整体,不论地表水、地下水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开发和保护。一是依据“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化调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完善防洪调度方案。制定合理洪水防御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确保标准内洪水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蓄、泄、滞、引、补减轻洪灾损失,实现洪水资源化。三是认真执行已确定的“渠灌区使用地表水,地下水保生活和工业,井灌区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控制深井建设及开采量”的水资源管理总体方案,根据水位动态资料确定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机井建设和用水量的增加。四是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工业小区及企业用水提前谋划,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同时确保建设项目用水。加强计量设施建设,对非农业用井一律安装智能IC卡水表,保证一级装表率达100。五是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从目前情况看,改革的程度与形势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仍存在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日用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造成水资源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应该是建立起地表水与地下水、城镇与农村水资源、水量与水质统一的管理体制,实现对供水、配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对用水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对水质水量进行统筹考虑、科学调度,实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协调管理和科学组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保证。

2.合理利用。在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即:既要考虑当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探索出符合我区实际的节水型经济结构,决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一是在农业用水方面。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以科技为依托,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大力兴建现代农业节水设施,促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转变。二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坚持“改造存量、控制优化增量”的原则,突出抓好冶金行业用水大户的节约用水工作,实现工业用水良性循环,水的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加强计划用水,科学下达用水指标,使计划用水率达到96%以上。加强节水的科技研究,把工艺节水作为节水技改工作的主要方向,不断引进和推广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水的消耗量。要大力调整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产业。重点抓好冶金、造纸、电力、纺织等高耗水型行业的技术改造。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四是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提高公民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使新建居民社区及机关、学校、医院、饭店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五是改善农村供水状况,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加快解决农村因生活条件和干旱缺水造成的吃水难问题,尽快实现饮水自来水化,以彻底解决农村人畜用水问题。六是搞好水环境动态监测,实现污水科学调度。加强监督管理,协调有关部门,督促各企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及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地表水体污染。加快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使其尽快投入使用。严把成井质量,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现有污染,降低污染危害。

3.适时提价。经验证明,水价成倍增长时,其用水量会大幅度减少。当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比价合理时,才能提高人们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自觉性。因此,提高水价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高水价应在城乡居民收人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分阶段、适时渐次逐步实施。对于农业用水收费和提价问题,因涉及问题多、层次深、难度大,政策性强,有关部门应进行专门调查,制定出与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相符的收费政策,寻找合适时机提价。通过充分调研论证,调整水资源费价格,实现省水利厅制定的到20__年达到自来水供水价格的80的目标,最终达到通过价格杠杆,实现平衡水资源供需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三)加大执法力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一方面,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以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各乡镇和区直有关部门应切实担负起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认真执行《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积极实施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对城区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用水与防治污染等实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促进城区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收费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使城区供水和污水处理事业实现良性循环。加大处罚力度,由司法机关配合,对水事违法行为进行从重处罚。另一方面,发挥区水政监察大队的监察职能作用,分期分行业对用水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改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尤其是对洗浴、洗车等几乎是“全天候”营业的服务业重点监察,促使其采取有效节水措施。

(四)大力涵养水源,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