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

第1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校心理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几年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了对老师和管理者的关注,对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越透彻越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总结前人的研究,本文提出学校心理理论。学校心理理论不同于学校心理学,前者关注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的教学心理,同时研究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管理人员管理过程中的心理。虽然学校心理理论与学校心理学都是研究和学校有关的心理学,但是二者存在显著的区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进一步深入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进一步促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思。

1概念界定

1.1学校心理理论的概念

学校心理理论是指和学校生活有关的各类人员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心理,工作人员管理心理等众多方面。学校心理理论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统称,涉及面广,范围宽。学校心理理论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并把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在运用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1.2学校心理学的的概念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延伸到教师、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它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的心理活动,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与其它构成成员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内容

2.1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理论主要研究和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的心理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师生。因为学校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管理,人际交往等活动,每个涉及的领域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学校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心理,还包括学校中各种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所有在学校中涉及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学校心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2.2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以教育心理学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现象,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在6~18岁从小学至高中的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者向教师提供心理知识,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3理论构成

3.1学校心理理论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构成如下:知识学习的心理理论、技能学习的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心理理论、德育的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的心理理论、自我认知的心理理论、教学的心理理论、管理的心理理论、学生心理辅导。在每个构成方面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研究者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心理现象给予反馈。学校心理理论不仅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

3.2学校心理学的构成

学校心理理论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理论虽然也关注学校教育领域内其他成员的心理健康,但其侧重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学校心理学的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工作,比较关注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学校适应。

第2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第3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

所谓本土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从狭义的讲是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

一、本土心理学的起源

一般认为,本土心理学的正式产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随后,1993年,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 Kim)和佰瑞(John 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经验》一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心理学者维基里欧(Vigilio G.Enriquez)等人编辑出版了《东南亚一本土心理学:论文选集》。在中国,以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于1980年宣读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为标志,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其他学者也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

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本土心理学的核心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单极化。因此它有着广泛的思想、文化、社会和学科背景。具体来说,是因为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

首先,西方科学心理学从建立开始,就积极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这一取向虽然带来了科学心理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主流心理学中严重的客观主义倾向。心理学家对客观主义盲目崇拜,他们认为,只有采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人文性。它认为,应该用质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解释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

其次,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的做法,导致了其“去文化性”的这一特质的产生,而实际上,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而西方科学心理学则忽略了这种影响。尽管西方主流心理学刻意模仿自然科学,去除心理学的文化性,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实际,因此,他们需要发展一个针对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于是本土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本土心理学的特征

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学聚焦于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外显行为和认知等可观察分析的“客观事实”。即倾向于意向实在主义。把增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语境中人的深层意向和需求,使人们在理性层次上审视自我的人格、行为特质,达到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表现出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学也是一种植根于欧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学,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严格性,往往不能适用于其它文化和社会的本原现实中,对存在于其中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极易产生误读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契合性在应用方面表现为面向实际生活,例如,中国心理学家对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缘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对对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对分离、领导者的养育任务的研究等等。

3、范式多样性。首先是研究主题多样性。本土心理学不将研究对象限于一般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而是发掘出多样性的课题。本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做本土性的解释,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本土心理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土心理学主张现象学和质化的方法论及方法。认为采用的研究工具应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关注被研究者用来解释心理和行为的术语、系统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说明的是,本土心理学虽然推崇现象学的方法,但也运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三、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心理学家就开始推动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及自身发展的不足,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认为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二者没有区别,是可以划等号的。杨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国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由“非本土”的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所以“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心理学由“非本土”的状态转换成“本土”状态的过程。而“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它是心理学本土化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和状态。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心理学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2、研究策略与方法难以实现本土化。

杨国枢教授曾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移植过来,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都拿来研究中国民众。而且,本土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内容,基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基础上的本地区、本民族人们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特点等。我们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而这些量表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都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心理学教育,而且,西方心理学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第4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方法论既包括心理学具体的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同时也包括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立场。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被试的选择、条件的控制、材料的分析和数据的统计等。而方法论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对象的基本立场和理论预设。方法论是建立在关于对象的理解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这里的逻辑根源在于,任何方法、技术的选择和使用,都无法离开研究对象而单独考察,方法和技术是为研究的问题和对象服务的。方法的正确性有赖于其关于对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前提的正确性,孤立分离地考察方法和技术没有实际意义。

文化心理学思想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近几十年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视角。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在于,文化做为一种价值和意义系统,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视角,文化与心理的相互生成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主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更预示着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变革而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化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因此,文化心理学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是心理学研究方式的一种改变。可以说,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演变关系到整个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是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心理学”这一术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心理学经历了从跨文化心理学,狭义的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论有很大区别。“文化心理学”在这里主要指文化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强调文化与心理相互的建构性与共生性,这是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最基本内涵,学者们也大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心理学”这一术语的。

2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特征

2.1主流心理学中的文化地位及其演变

文化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并逐渐成为理论构建的重要成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文化在这个历史发展中,也被加以不同的说明和处理,在研究中有过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初,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支配思想,普遍性、客观性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追求。主流心理学研究基本是一种无文化或超文化的研究,或者说,在研究中文化是以隐身的方式存在的。尽管文化对研究发挥着实际上的影响,但文化因素并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实际成为“存在着的无”。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凭借其强势力量主宰世界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也就成为了标准的方法论。

跨文化心理学表现出主流心理学在文化问题上的退让。跨文化心理学出现以后,研究主要是以文化比较的观点,把两种或多种文化下的心理现象加以比较,从而确定文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虽然发现了很多不同文化条件下心理行为差异的存在,但在对这些差异的解释上,跨文化心理学的结论有很多不足甚至悖论。文化或者作为标签,用来标定何种心理差异出现在何种文化之中;或者作为一种自变量或文化背景,诱发或是抑制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总的来说,仍然是延续早期人类学中文化与人格学派的研究思路,用文化作为变量来解释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心理行为差异,持有的是文化决定论的主张。跨文化心理学实质是主流心理学的变式,在方法论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2.2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

对于文化与心理关系的探讨,构成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在于,文化与心理是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文化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系统,既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结果,也是人类心理行为的资源,文化与心理是一体之两面,无法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文化心理学的这些主张,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根本的挑战。从关于对象的立场看,文化心理学反对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不能假设固有的先天统一的心理现象的存在,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在人与文化的互动中创造生成的。而从研究方法和技术看,文化心理学强调现场研究、话语分析等,从对象的日常生活世界开始,对其心理行为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解读。

总之,文化心理学研究以主流心理学方法论作为批判对象,强调文化与心理的创生关系和互动关系,力图改变传统文化与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的文化决定论模式。具体来看,文化心理学从文化与心理二者的互动关系入手,考察二者以象征符号形式和主体实践过程相联结的互动过程;突出作为对象的人的主体性,赋予研究对象以主体实践能力,强调研究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研究者与对象的互动关系,不是对对象进行单纯的描述和解释(expla¬nation),而是强调关于对象的同情和理解(understanding)力图恢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双重主体性,从而达到突出学术实践主体性的目的。

3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

从文化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始终无法逃避的矛盾是究竟如何处理其与至今仍具影响力的实证方法论的关系。这种矛盾体现在文化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分歧之中,同时也体现于文化心理学自身的演化历史之中。首先,文化心理学在关于文化与心理关系上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存在着对立观点,这些对立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文化进化论假定,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类似基因进化的过程,不同的文化模式产生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而这些文化模式和心理行为特征是一个发展序列,处于人类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文化相对论认为,各种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都有其存在价值,相互不具有可比性,应当平等对待各种文化中的心理行为。

第二,文化比较与文化解释。文化比较强调不同文化间横向的比较研究,注重不同文化和心理的差异,并力图以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差异做为解释这些心理行为差异的根据。当前的跨文化研究基本遵循这一模式。文化解释侧重在社会历史的纵向发展中理解文化与心理的关系,寻找其历史的演化脉络,注重文化意义的获得、运用及演变的过程。如关于传统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即属于此类。

第三,客位研究与主位研究。所谓客位与主位实际是关于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主流心理学的研究采用客位研究方式,强调研究者与对象的分离,从而把对象作为客体进行价值中立的说明和控制。主位研究强调研究者与对象在互动中进行理解,研究者应该深入对象的文化生活空间,感受文化的意义和日常实践活动。

第四,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量化方法侧重数量化的描述和说明,通过统计推论确定心理行为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数量上的而非本质上的差异。质化方法侧重历史社会脉络的考察,重视研究者与对象间的共同体验和相互理解。量化方法是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而质化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兴趋向。

其次,文化心理学自身的演化历史也显露出,它在面对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时候进退维谷,难以摆脱或者依附或者背离主流心理学的二元对立窘境。

文化心理学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早期的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应该具有文化敏感性,在研究设计和理论建构上力图加入文化因素,关注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这种研究方式虽然较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实体论,把文化当成个体现实生活之外不变的实体个体的心理行为是在静态封闭的文化模式中得以发展;二是文化决定论,把文化与心理的双向建构关系简化为单向决定关系,成为文化决定心理行为的研究模式;三是文化差异论,只关注描述和说明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行为差异,而不注重对文化与心理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建构和理解。总之,文化成为没有时间向度的不变实在,独立于个体的理解和实践之外,人与文化成为分立的两个实体。“当前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在实践探索中主要表现为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兴趣的转移,而并没有形成研究体系的转变,没有形成方法论的革新。

新近的文化心理学主要体现为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关于文化与心理对立的争论。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固定先在的心理事实,所谓的心理乃是通过社会互动过程获得意义并得以体现的。同样,也没有外在控制心理行为的客观文化事实,社会文化的意义有赖于人的认识和解释。这样,心理学的研究就成为对于文化与心理的建构生成过程的考察。然而,这样的研究预设又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境地。因为由个体的主观性决定,每个人、每种文化都会对社会文化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说0月,也就建构了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建构主义心理学主张理解的多元化,支持各种意见的合法性和平等地位。但是,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主张多元文化共存的同时,却无力对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说明。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不同的心理行为,而这些文化、心理、行为却是不可通约的。实际上,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批判主流心理学的同时,不自觉地以其对立面塑造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在否认一切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普遍主义的同时,自身却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境地。

总的来说,文化心理学在处理文化与心理关系的问题上并不成功,具体体现为批判改造实证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时,仍然受制于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执行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使得文化心理学无意中把实证论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不自觉地以实证论的反面建立了自身的方法论。这样做的结果是文化心理学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根基,成为了比照主流心理学而存在的“他者”,从而使得研究缺乏历史性和现实性。换句话说,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仍然是以批判主流心理学及其方法论为依据,而不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活动出发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因而未能真正实现方法论的创新,依旧局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这就是文化心理学方法论内在困境的根源。

4文化心理学方法论困境的出路

文化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把当前对人们心理行为的探讨,与其文化资源联结起来,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处于广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中,成为变化的、活动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把文化视为固定的、僵化的、静止的客体即把对文化的认识从实体论转为系统论[7。这里应该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是:第一,文化与心理的关系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当前研究存在的缺失是如何把文化间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转化为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的研究;第二,如何解决文化与心理行为的二元对立,把二者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而实际上,这也就是文化心理学如何处理与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关系的问题。

应当指出,不同文化间心理行为的对立以及文化与心理的对立,本质上都源于西方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在其漫长的学术实践中形成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显然,若要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就必须有其他可供选择、参考、借鉴、利用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漠视甚至舍弃西方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否则,就必然依旧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之中,成为研究者想象之中的学术改造。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的困境,实质在于这是一种文化补偿(culturalredemption)。文化补偿或称文化救济是指,在我们的历史实践中,由实践的结果产生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回头寻找失去了什么,再加以补偿和救济。[8]从研究本质和特征来看,文化心理学,也包括本土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都是一种具有文化补偿性质的研究,即在心理学的历史实践之后,试图重新加入文化和重新解释文化,补充这个本来应该却没有进入心理学研究视野的因素。这是文化心理学发展所应正视的前提。

同时,文化心理学研究也面临着文化并置(cul¬turaljuxtaposition)9,也就是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这当然也包括以主流心理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传统。心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面对不同文化样态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多种文化传统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今的心理学越来越趋向全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更是要正视这种多元文化的现实。这种文化并置决定着研究者不可能也决不必要抛弃任何可利用的文化传统。

从文化补偿和文化并置的视角看,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就容易理解。关于人类心理的文化特征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10。文化心理学研究也是认识人类心理的文化性质的一个阶段。文化心理学是对于心理学历史实践中文化缺失的补充与重建,这需要反思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历史实践;同时,关于人类心理的文化特征的认识也是一个文化传统整合的过程,以多元文化传统并存作为背景。文化心理学要面对多元文化传统冲突的局面,也需要整合多元文化传统资源,西方的文化传统也当然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从文化补偿和文化并置的视角看,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也就有了解决的途径,即反思历史实践,面向现实问题,把各种立场与方法视为可供选择的资源加以采用。这不是抛弃现有研究,也不是恢复和回归传统,而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思维加以整合。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突破,不是在过去意义上的修补,也不是另立门户的发明,而是在反思原有方法论历史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转化。

4.1 反思历史实践

现代心理学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对这种心理学的历史实践过程的系统反思和脉络解读,就是掌握这种心理学形态局限与价值的重要手段。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是以西方哲学自笛卡儿以来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把身与心、我与他划分出明显的界限。在文化心理学的探索中,关于本文化与他文化、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等问题的考察,也明显受这种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那么,要打破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就要从根本上反思研究的前提预设,把主流心理学看作西方文化和理智发展的历史产物加以利用。而研究者具备丰富多元的文化素养,当是对单一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首要前提。研究者只有具备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传统的滋养,才有可能在多元视角中做出比较和选择进行各种文化传统资源的沟通融合;才能够在对比中深入检视当下的社会文化历史线索,并自觉运用这些线索去理解植根于历史文化中人的心理生活状态。因此,文化心理学的首要前提是研究者的自省,摆脱单一西方理论思维和文化模式的羁绊,建立自身的学术实践主体性。

4.2 面向现实生活

通过反思心理学的历史实践过程,我们可以理解并掌握主流心理学的理论预设。而要在这种反思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则需整合多元理论思维,打破单一文化实践的限制。这就涉及了文化资源和理论思维的判断、选择、筛选、利用的过程。这个价值选择过程应该以人们的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作为根本标准。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和价值系统,并不是抽象的符号操作,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的心理行为之中。那么,文化心理学的探索,也应该是立足心理生活,对生活实践的考察。无论研究者的理性概括与逻辑推理,还是实验模拟与统计推论都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而且也必须以是否能够增进人的幸福和自我认识为最终判断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扭转学术研究中作为主宰的研究者的理性独白,增加主流心理学中“沉默的大多数”参与、衡量、评价学术研究过程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心理学学术实践与现实生活的巨大裂隙,恢复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和可理解性。

第5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现象学; 方法论; 西方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59 ― 02

一、心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论涵义

20世纪初期,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诞生,是其创始人胡塞尔在继康德和斯顿夫之后创立的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现象学,又称为“先验现象学”,它要求人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就像第一次看到该事物一样。〔1〕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排斥任何来自权威或是来源于习性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实本身。它要求人们在思维和描述时必须是严格地、精确地,并把纯粹经验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所谓本质的观察。总的来说,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涵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

与实证主义的观点相对立,现象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实证主义以可观察、可被实验证实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现象学反对这种观念,并把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现象学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意识经验,这种观点把心理学从简单效仿自然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放出来,真正的成为关于人的科学。格式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受到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而直接经验包括人的意向、理解、体验、目的、价值、需要等,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2〕总之,现象学强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实证主义则以科学为研究终点,这也是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纵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现象学的观点正与之相符。

(二) 如实描述意识经验

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这一点现象学与之相似,但他们对描述的理解并不相同。实证主义将心理现象的描述作为研究任务,而现象学则强调对现象真实的描述,这是一种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不需要任何前提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胡塞尔主张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是依赖直觉的,而不受逻辑思维干扰,是一种本质的直观。如实描述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规定我们应不受任何前提、成见、假设的扰乱,在面对意识所呈现的事物时,对其直接地进行描述。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最能体现出这一方法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对主体经验的如实描述,他提出的高峰体验理论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即让主体对体验进行真实的描述和感知。

(三) 坚持整体性原则

胡塞尔不赞成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人文科学中,他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现象本身无需通过外部的观察和分析,而是可以被主体直观、整体地描述的,绝不是若干部分的机械结合,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受此观点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整体心理学,而且“格式塔”一词本身就具有整体的涵义,它是在反对“元素主义”理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将本质的观察化作自然的观察,以整体观与原子观相抗衡;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样坚持从动态的整体观点出发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四)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原则

实证主义认为研究对象应是可观察和可证实的,因此将许多难以实证的问题排斥在外,体现了明显的方法中心论的原则。而作为反对实证主义而出现的现象学方法论在这一点上同样表现出了相对立的原则,即问题中心原则。现象学主张把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就曾对方法中心和问题中心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在他看来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其意义受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问题所规定。〔3〕

(五) 坚持先质后量原则

许多心理学家因受实证主义思想所影响,主张把可证实性和精确性作为科学的目标,在研究中过分强调定量分析,产生了大量零散的数据,并且实证主义不赞成对经验现象进行因果解释和理论建构,造成在研究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无法整合,使心理学缺乏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反,现象学将发现与揭示先验本质作为其目的,因此受现象学所影响的心理学家大多把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放在质的分析上,但并不绝对排斥定量分析,只是主张以质为中心,当质的经验反复出现时,再从质走向量的研究之路。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质的分析,注重把质的经验变成量的数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主张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然后一步一步趋向“越来越高的确定性,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客观的外部证实运动”。〔3〕

(六) 非还原论

受实证主义观点影响的心理学家,强调运用还原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也主张还原,但胡塞尔的还原与实证主义的还原有着本质的区别。胡塞尔认为既不能采用传统的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该采用特有的现象学还原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的一种直观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面向事实,如实描述。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提倡对心理现象本身进行如实全面的描述,来发现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4〕

二、现象学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一) 现象学与意动心理学

现象学与意动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布伦塔诺作为胡塞尔的老师,胡塞尔必然会受其老师的影响,认为“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性,反对内容心理学,以意动心理学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创立了现象学。反之,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影响和指导了意动心理学。胡塞尔现象学中对意向性的重视,正是布伦塔诺对意动关注的延续。

(二) 现象学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以批判原子主义的面目出现,“格式塔”一词本身就具有整体的涵义。首先,格式塔心理学派以整体性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感觉元素是抽象的产物,而非直接观察的现象本身。例如,苛勒认为只有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先验本质的揭示;考夫卡也强调应把人格和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人格,而且在解释人格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用场内力状态的变化进行解释;而曲调的知觉,空间图形知觉的完整与闭合原则、相似性原则,运动的知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整体组织”的客观实在性。〔5〕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组织”思想是通过实验研究的经验概括,受客观素材所支撑的。其次,格式塔心理学采用自然观察法进行研究,即要求个体在特定时间内对观察到的经验材料不加任何修饰,而直接、如实的进行描述。而且在使用内省法对经验进行观察时,研究者应注重感觉经验与当时环境的互动,并尽量使自然经验的原貌能够完整保留。格式塔心理学家重视对经验作如实的描述,用现象学的方法把事物的存在问题悬置起来,存而不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象还原,直接描述经验以保持经验的原样。

(三) 现象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行为主义将人看成机器,把客体的人当作研究对象,而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之相对立,对行为主义的观点持批判态度,认为研究的应是主体的人,强调从人的潜能、尊严、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体研究。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它使我们从对外部的行为的观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内部的经验世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理论指导生活。胡塞尔的现象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胡塞尔把他的研究中心转向了哲学以及人生观实践方面,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意向性学说强调对“自我”的主体及其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并对这种对象赋予价值和意义;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强调现象学就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哲学,它应该为人类提供高的价值规范,使人更富有人性,使人类生活的更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研究整体的人、人的本性、潜能等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学说和生活概念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二是作为方法论探求知识。现象学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个直接的命题:心理学是对环境里的人的科学研究。这要求直接面对人的现实问题,不被实验室的程序安排所局限;在强调主观性的同时,不把客观性排斥在外;更加重视内部事件,但也不忽视外部因素。如罗杰斯提出的现象场方法,这是让个体对自身的意识体验予以直接描述,使人们获得主观个人世界的方法。〔6〕

(四)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是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主张应以先验的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为对象。纯粹现象学的意识概念并不仅仅指心理学中的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而是包含了如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层面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说,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非常重视对潜意识的研究,潜意识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概念,但是他并不排除对意识的研究,只是他看来意识处在次要的地位。现象学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其的延续。另外,胡塞尔强调自我的先验维度,认为自我处于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而弗洛伊德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提出了心理发展理论,并针对每一阶段详细叙述了其发展特点,这种动态研究的主张也正体现了现象学“生成性”的特点。〔7〕

三、简评

现象学发展初期,其针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过度强调元素分析和经验实证,提出了用整体观取代原子主义,使心理学从疏远人类心理生活实际的危机中摆脱出来。到了50年代,行为主义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而排斥对意识进行研究,漠视人和人的主体性,针对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受现象学影响的心理学家更提倡心理学要重视人的经验,特别是触及人性的领域,并制订了以问题中心、整体性研究等相应的研究原则,在心理学中掀起人本主义思潮。然而,现象学方法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过于极端与不全面,对于实证主义的错误,现象学方法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导致心理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3〕

总之,以实证主义的对立面登上历史舞台的现象学,扭转了实证主义的偏差,抑制了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消极影响,拓宽、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冯建军.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论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3〕 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4〕 石春,贾林祥.论现象学视野下的西方心理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

〔5〕 朱宝荣.心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休谟;美德思想;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61-02

随着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兴盛与发展,国内外伦理学界对西方伦理思想史中的美德思想的研究也逐步升温,此外,休谟伦理学具有极强的美德伦理倾向,因而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休谟美德思想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近些年以来国内外休谟美德思想研究现状,分析其中的趋势与不足,阐明休谟美德思想对于美德伦理学发展的影响和可能的积极意义。

一、休谟美德思想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休谟伦理学的研究多集中于“是与应当”等元伦理学问题以及与道德判断、道德动机等有关的道德心理学问题,关注视角多为其情感主义立场。除了对休谟伦理思想中美德思想的一般性转述,极少专论其美德或德性思想。如曾晓平(2001)在《道德原则研究》的译者导言中对休谟品质学说的简要概括[1],周晓亮(1999)在《休谟哲学研究》中对休谟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的简述[2]。但近十年来,随着国内伦理学领域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兴盛,对休谟美德思想的专门研究逐渐多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休谟美德思想的解读与分析。张钦和刘文波(2004)对休谟美德思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地解读和分析,重点考察了休谟德性概念的内涵和标准,并梳理了休谟美德思想引发的争论[3]。张钦(2008)更为详尽地阐述了休谟美德思想中德性的表征和标准、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内容和特征,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的区别及其意义[4]。萨・巴特尔(2008)指出休谟德性概念对西方传统德性概念的发展,认为休谟的德性概念不仅具有内在善的向度还具有外在善的向度,而且强调休谟构建的德性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外在善,即道德品质对于个体或社会的积极作用,德性正是因为其外在善而被人们所普遍追求。因而“休谟改变了西方伦理学的传统,把德性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应地分开,从而把讨论的重点引向了德性之‘效用’或‘有用’”[5]。孙小玲(2010)分析休谟对自然德性和人为德性的区分时指出,正义并不是源于我们的自然情感,因而它是区别于自然德性的人为德性,后者基于的情感是对自然情感的扩充[6]。

第二,随着对休谟德性思想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不再满足于对休谟美德思想进行解读,而更加野心勃勃地对休谟伦理学性质进行美德伦理学解读,将美德伦理不仅视为休谟伦理学的一个部分,而且视为其整个伦理学理论的本质。比如,黄济鳌(2014)认为,休谟基于经验主义立场,继承了古希腊德性论传统,借助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道德情感理论,批判吸收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德性伦理学[7]。黄济鳌在2015年的文章中进一步认为,“休谟实际上已经完整地建立起了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德性伦理学相对照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8]。顾志龙(2004)通过描述德性伦理学的主要特征和分析休谟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异同,表明二者之间的重大一致性,论证休谟伦理学是一种德性伦理学[9]。

第三,对休谟美德思想在伦理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分析。张钦和刘文波(2004)指出休谟美德思想的两个特征,即一方面休谟继承了古代德性伦理传统,重视德性对于行为的优先性,强调德性在个人生活整体中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休谟把德性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因而,“休谟的德性思想标志着传统德性观开始向现代德性观过渡,传统社会以德性为中心,而现代社会的德性则被移至生活的边缘。功利主义的德性观则把德性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休谟的德性思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该文还指出了休谟美德思想对边沁和斯密学说的影响。边沁吸收了休谟的“效用”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评价道德行为的普遍原则,斯密则发展了道德同情说。在此基础上,张钦(2010)进一步指出了休谟美德思想与古希腊美德伦理的差别,也分析了它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等现代道德哲学的差异,因而休谟伦理学既不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也不属于近代规范伦理学,它介于两者之间,成为古典德性伦理学向近代规范伦理学过渡的中间环节。黄济鳌(2015)则指出休谟德性论不同于古典德性论,也考虑了行为引起事态,休谟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困难,是对古典德性伦理学的扬弃[8]。

二、休谟美德思想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休谟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19世纪之前,思想界对休谟伦理学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他的德性和功利概念。批评者认为休谟抹杀了道德之间的区别,反对休谟把道德德性和自然才能混为一谈。这一时期,虽然不断有人对休谟的德性理论提出批评或表示赞同,但缺乏系统研究与专门分析。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随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安斯库姆、麦金太尔等重要的美德伦理学家开始重视休谟的德性思想。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标志性哲学家安斯库姆认为,以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为代表的现代道德哲学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幸福。安斯库姆的这一观点就是说伦理学研究必须以人的道德心理为基础,这一观点和休谟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关系。休谟在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时的一个重要意图是要强调道德活动的动力和指导者不是关系事实的认知理性,而是人的情感,因而他主张应当将道德建立在人性中的道德情感而非理性法t的基础上,因而这种主张就触及了人类的道德心理,安斯库姆对此深表赞同,所以她称休谟“是一位深刻而伟大的哲学家”,伦理学要从“意图”“快乐”“想望”等心理概念而不是道德规则和普遍法则出发,在此基础上考虑一种美德概念[10]。麦金太尔认为休谟通过对美德的重新定义,颠覆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美德伦理传统。

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休谟的美德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斯洛特等学者更是建立了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体系。杰奎琳・泰勒(Jacqueline Taylor)在《休谟论美与美德》一文中对休谟关于美和审美品位的观点和关于美德和道德品位的观点进行比较。文章指出,在道德和审美理论中,休谟有意地将人们对美德的知觉和对美德的直觉进行比较,休谟的这一比较工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美德理论。在《人性论》中,休谟首次比较了美和美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联想理论在解释激情的起源中的作用。休谟还通过这一比较来表明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都源于同感(sympathy)[11]。杰奎琳・泰勒在《休谟论美德的标准》一文中认为,休谟在《人性论》中未能很好地确立为什么合乎美德标准的情感应当视为道德判断;而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设立了不同的标准,不仅包括需要好的判断的美德,而且注意到与好的判断的美德相关的规范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休谟后期的评价标准具有更为成熟的立场,能够认真对待道德权威与公共讨论之间的关系[12]。在《美德和性格评价》一文中,杰奎琳指出了休谟与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以有美德的行动者为视角,来考察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以及美德在实践的慎思与过一种好生活中的作用;而相比之下,休谟更为感兴趣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性格特质,而不是如何成为有德之人,也不是美德与慎思和好生活之间有何关联[13]。

迈克尔・斯洛特指出: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14]。斯洛特参照休谟对美德的定义――心灵的一种令每个考虑或静观它的人感到愉快或称许的品质――把美德界定为“令人钦羡和值得向往的内在品质”[15]。基于此,“一种最充分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应当是强调“行为者及其内在动机和品质特征,而不是对行动和选择的评价”[16]。斯洛特认为,美德应当建立在行动者的美好的道德品格和动机基础之上,纯正的美德伦理学应当以行动者的内在品格和动机为基础,美德之为美不在于其有利于行动者的兴旺,而在于其内在动机的美好。或许他觉察到,美德动机的价值是内在的,不依赖于外在的善,因而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用主体的兴旺等来阐释美德,不能为内在于主体的原发性的道德元素――比如关怀和仁慈――提供基础。因此,斯洛特认为美德伦理学可以“从十八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寻求灵感。因为休谟和哈奇森都谈到和辩护了普遍形式的仁慈,尤其是哈奇森不仅将这种普遍的仁慈视为动机,而且将它视为独立于行为后果的、令人钦佩的道德理想……以情感作为行为评价的根据的美德伦理学方案反映了对人类的普遍关怀。”[15]

克里斯汀・斯旺顿(Christine Swanton)在《休谟可以被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家吗》一文中指出,现在休谟通常被解读为美德伦理传统的一部分。然而,这一解读面临一些障碍:对休谟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快乐主义以及后果主义的解。斯旺顿通过反驳这些解释来支持一种美德伦理的解释,表明休谟何以应当被理解为美德伦理传统的一部分,其美德伦理是一种回应依赖(response-dependent)意义上情感主义的,而非亚里士多德主义的[17]。

三、结论

从国内伦理学界对休谟德性思想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对休谟德性思想的一般性解读和美德伦理解读以及对休谟德性思想的地位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休谟德性思想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但囿于美德伦理学的框架,这些研究并未更深入和准确地发现休谟德性思想对于未来伦理学发展的真正意义。从西方学者对休谟德性思想的研究来看,在20世纪后半叶,休谟德性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发现了道德心理学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不仅是对于美德伦理学而言,而且是对于整个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安斯库姆通过休谟的启发,指出了道德心理学的重要性,因而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大多致力于“重建行为者的心理结构,把道德心理学置于道德哲学研究的基础地位”[18]。在美德伦理学中,美德通常被解释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character trait)。比如,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赫斯特豪斯认为,美德是一种品格特征――它是其拥有者非常确定的一种倾向,但是这种倾向远不止是做诚实之事甚或出于某种理由做诚实之事的单一倾向,它是一种多维度的倾向。它还关涉情感及情感反应、选择、价值、欲望、感知、态度、兴趣、期望和敏感性等,因而美德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19]。

但后来的美德伦理学发展并未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西方美德伦理学家不是继续着力于道德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而是出现两种不好的趋势,一是在现有美德伦理框架下,试图把休谟的伦理学理解为标准的美德伦理学,二是借助休谟的情感主义理念,匆匆地开始着手建立美德伦理学体系。休谟的伦理学是一个重在发现真实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的心理机制以及道德价值的人性根基的伦理学说,其德性思想只是其伦理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当重视对其心理学的发展,而非着力于美德伦理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张钦,刘文波.休谟的德性思想析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

[4]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萨・巴特尔.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孙小玲.道德情感是自然的抑或是非自然的――从休谟的“人为的德性”谈起[J].哲学研究,2010(6).

[7]黄济鳌.德性伦理的启蒙话语――休谟德性理论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

[8]黄济鳌.德性伦理学的情感主义路径――休谟伦理学析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6.

[9]顾志龙.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G.E.M.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J]. Philosophy.

1958(33):15. Jacqueline Taylor:Virtue and th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n Elizabeth S. Radcliffe ed., A Companion to Hume, John Wiley & Sons, Ltd.,2011

[11]Jacqueline Taylor: Hume on Beauty and Virtue[M]. in Saul

Traiger e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Hume's Treatise, Black-

well Publishing Ltd,2006.

[12]Jacqueline taylor: Hume on the standard of virtue[J].The Journal of Ethics 6: 43-62, 2002.

[13]Jacqueline Taylor: Virtue and th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n Jordan Howard Sobel: Walls and vaults : a natural science of morals, virtue ethics according to David Hume[M]. Hoboken,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Inc. , 2009.

[14]~克尔・斯洛特.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J].王楷,译.道德与文明,2011(2).

[15]Michael Slote. Morals From Motive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6]Michael Slote. From Morality to Virtu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89.

[17]Christine swanton:Can Hume Be Read as a Virtue Ethicist[J]. Hume Studies,Volume 33, Number 1, April 2007, pp. 91-113.

[18]李义天.道德心理:美德伦理学反思与诉求[J].道德与文明,2011(2):43.

第7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以来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将该理念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改善自身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8%-6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的40%-4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能明确就业方向和主观就业途径。其次是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力度上存在欠缺,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虚而不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职业规划存在方向错误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上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份“好工作”。在职业去向上,多数大学生均希望去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工作,希望就业单位能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选择职业时,过分的注重个人报酬和个人劳动所得,甚至其想象中的劳动报酬已超越了城市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上错误,就业方向趋于功利化,自身情况难以适应现实就业情况,这则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00:1,而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现状而言,达到500:1的比例仍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就业指导教师的资历相对较浅,多数教师均未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本身就业经验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理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只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扶持等初级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强化主观体验意识,增强价值观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考虑就业待遇,但务必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与职业间的距离感。只有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才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和潜能,更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意识,在规划和就业中发现自身价值,感受到就业的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2.培养积极心理因素,开展多角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贯彻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价值,例如,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知、价值实现、自我效能感、自信等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感,为其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等。因此,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首先需要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其次需要借助体验式课程培养个人能力,激发潜能,最后,需要倡导大学生创新性就业,激发其创造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教师、学生需要组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构建完整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效果。

第8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心理学;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Henan College Students. Li Kangle, Li Jianping, Wei Yongxia, et al.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to privide reference for popularizat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to privide making decision for the developing of psychology.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elf-administering an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Resul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many of them ar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psychology, and lo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owever, quite a few of them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psychology, and even 20% of them hold strong prejudice against psychology. Conclusion Although psych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a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it on society is far from enough. It is a pressing issue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Key words】 Psychology;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1 引 言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单从字面上很难去了解其内在的实质。尤其在中国,传统上的观念和片面的宣传导致许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正如张侃教授所说:目前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或是不理解已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障碍[1]。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是心理学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着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决定着心理学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要学好心理学,还是要做好心理学的研究, 都必须认清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现状进而了解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 指导我们的工作,确定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努力方向和应对现状的决策, 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心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但在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有多少人能正确地认识心理学,多少人还存在着偏见,存在着什么样的偏见呢?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调查清楚,因为它影响着心理学各项工作的进行,也关系着心理学的发展前途,只有清楚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强心理学知识宣传,才能使心理学更好地联系社会,服务社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新乡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4级学生就“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这个问题组成调研小组开展了有关的调查。对河南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也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该现实状况。本文将初步调查情况公之于众,以得到心理学界前辈、专家、学者及学友们的指教。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9所大学随机抽取的在校大学生共1400名, 其中有13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2,3],进行评估性问卷调查,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略作比较,主要调查分析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状况。

2.2.1 问卷设计及内容 先利用开放性问卷40份,在新乡医学院在校学生中搜集对心理学的各种看法和疑问,再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分类,编制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大部分40个题目,第一部分(14个题目)为是非选择题;第二部分(14个题目)采用5点测量法,把每种看法分为很同意,较同意,不了解,较不同意,很不同意5个水平;第三部分(12个题目)为不定项选择题, 里面都包含一个供被调查者主观发挥的项,以弥补所制问卷客观题的局限。在本问卷中包含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及态度,对心理学现状的了解和对前途的推断和预测,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等各类内容。

2.2.2 描述性统计 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3份,有效回收率93.1%,其中非心理学专业有1275份,男生610人,女生665人,大一学生264人,大二学生738人,大三学生248人,大四学生25人;心理学专业的有128份,男生40人,女生88人,大一学生38人,大二54人,大三36人。

2.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调查结果独立进行统计,并作适当比较(问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1.1 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有87.1%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且他们中有将近90%的人都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书或文章,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测验,心理治疗,抑郁症等,但是有29.3%的人却认为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选修课或兴趣爱好等,不适合作专业来学。此外还有将近20%的人对心理学存在很大的偏见,甚至有10%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伪科学根本没什么用,30.2%的人对心理治疗没信心。在对待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有78.6%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且有68.9%的人认为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如此,47.6%的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44.7%的人在有烦心的事时,很少找别人诉说;在对心理学现状和前途的分析上有54.7%的大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认为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非常紧缺;然而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有不少误区:一是认为心理学就是精神病学(23.6%)或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54.1%);二是认为学心理学或搞心理学的人都是不正常的(24.8%)。在校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途径是书籍(76.5%),而通过社会宣传获得的人比率较低(26.5%)这与64.3%的人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相一致。

3.1.2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由于他们都已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中国的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并不比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表现的乐观――因为两个群体对表1(13)“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是非常渺茫的”和(5)“目前,心理学毕业生在中国就业非常艰难”题做答情况作对比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值分别为0.94和0.40远小于1.96,说明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非常赞同“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不适合当作专业来学”观点的人比非心理学专业的还要高,经检验Z值为2.53大于1.96,说明该差异是显著性的。不论是心理学专业还是非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都有夸大的现象,认为心理学工作者能透视人的心理,学好了心理学就好像掌握了读心术,抱有该观点的人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比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还要高。

3.2 非心理学专业年级之间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年级之间对各个题目的认识并无差异,P>0.05,即年级之间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所具有的心理学知识并无太大的差异。

4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是大部分(87.1%)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共性,他们渴望接触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它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不过是20年来的事,目前心理学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心理学的广阔发展前景,这与54.7%的河南在校大学生认为的心理学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相当紧缺相一致.而之所以有50%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和48.3%的非心理学学生对中国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的并不乐观,可能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社会上心理学应用有一定的繁荣,但由于这个繁荣才刚刚开始,各方面还都不正规,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这就使人产生了迷惘和担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这样。

心理学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学科,也正是由于它的宽泛性,使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局限,很多人不能看清心理学的全貌,而往往根据自己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去推测心理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心理学在中国高校的应用主要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很多人便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测量;另外还存在一些情况,就是大学生对心理测量有一种新鲜感,很多人不懂心理测量的原理和缺乏正确的指导,导致一些不科学的测量问卷有流行的态势,这必将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此外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偏差,我们认为还有几条原因: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目前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比例非常小对心理学的应用、宣传和普及不够,加上很多的非科学的东西往往冠以心理学的名号,严重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很少找别人诉说,这是将近一半的大学生(47.2%)的共同心理,这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转换思路,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工作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4],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活动,向大学生们讲述心理学的内容和原理,帮助他们区别非心理学的甚至是非科学的东西。

第二,加强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扩大心理学工作者规模,在此过程中要完善心理学方向和职业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的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5],为心理学毕业生指定合适的岗位,便于就业。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除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外,要不断地开展新方式,扩展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开展专家讲座,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训练活动,这也是一些人所提出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的观点。

6 参考文献

[1,4]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1-85

[2]朱玲玲.浅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上海统计,1997,10

[3]向丽红.浅谈高等农科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的必要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05-507

第9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自我;中医心理学;参照系;元神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64-03

Discuss Ego of Modern TCM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Ego supervises the activity of individual life by primordial shen, and command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by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e psychology of TCM must found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supervised by primordial shen. And the foundation of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se ofthe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and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TCM psychology.

Keywords:ego;psychology of TCM;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primordial shen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医心理学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黄帝内经》建立在社会发展极端原始的时代,人们对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的看法也是极端原始的,所以中医心理学要想真正为社会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就必须在原有整体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秀成果,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中医心理学。

1心理以及意识的各家学说

1.1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灵魂的表现,是不可知的神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合,包括意志、思念、认识等;是大脑皮层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是和客观存在相对立又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2佛学

佛学对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认识比较深刻,对人的心理根源描述的比较彻底。明心见性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证。但是佛教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是头倒立的,所谓因果循环转世之说、虚无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彻底错误的。但是佛学的心性理论还是具有某些先进性的,可以化为中医心理学所用。意识一词,本来源于佛教。佛教有论意识问题的专著叫《唯识论》,包括《成唯识论》、《唯识十二论》等。认为意和识具有不同含义,“意”指人思量或思考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而意与识都是心的功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心、意、识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是一体。《俱舍论》中讲:“心、意、识三名,所诠之义虽异而体是一炉。”在《大乘义章》中又说:“识者,神之别名也。”意和识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曰意识。《唯识论》认为意识是八识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中的第六识,是建立在意根的基础上的,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的一部分。意根是第7识,即“我执识”,其作用为“了别法境”的心王(分析、明了、认识法的境界)。

1.3现代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总合。心理活动指感觉、知觉、情绪、情志、性格、思维、记忆、能力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意识的背景下进行的。以人的后天意识、行为为考察目标,以具体客观的实践为根据,所以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心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以实质上的大脑为思维主体,不知道人的意识的整体性和意识行为的根源。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把意识活动状态划分为“无知的意识状态、知觉的意识状态和自我知觉的意识状态”3个层次。对这一系列的精神活动,依据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概括为4个层次:①生理反射层,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生理神经活动。完成简单的神经反射弧的活动。②感知层:管辖身体内外事物的感知,包括中枢神经的各部分分析器。完成各种感觉的分析。以上两层的神经活动,依靠神经通路(即神经纤维)完成信息的传输与分析。③意识层:此层建立在上两层的基础上,把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出概念。因此本层功能包括概念的形成活动与运用概念、词汇的活动。如联想、回忆、分析、综合、记忆、推理……本层与前两层有密切联系,并能影响这两层的功能。反过来,这两层又是引起意识活动的重要因素。④本体意识层(包括潜意识):它在整个神经活动的最“本底层”,一般情况下,它被意识层所覆盖,被意识活动所淹没,只有在意识活动停止时,它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借助概念活动,直接与信息相合,故无分析,无概念,当概念起作用时,意识活动就开始了。

1.4 医学

西医认为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及能识别处理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功能。古代中医讲意识指整个思维活动,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黄帝内经•灵枢经》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反映事物的功能在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中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叫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回忆过去,把它保存在心里并贯彻下去叫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由这个念头,随之发生变化叫思,即思考)。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再向周围扩展,又细又广阔叫做虑。粗为思,细为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物叫智)。”因此,古医家认为思维活动包括心、意、志、思、虑、智6个层次,这6个层次在现在都可称之为意念或意识活动。

1.5 道教

道教对很多名词、概念的含义多有含混不清之处。意识一词,不见诸道家典籍,与其相类者,有元神、识神、真意。元神、识神、真意三者关系中,识神借元神之灵知以为用(意赖神而动),元神淹没于识神之中。在一定意

义上,识神是元神的具体体现,识神中寓有元神。

2自 我

2.1 自我的起源

心理学对自我的认识:心理学认为自我指个体所意识到的自身存在这个实体,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历程。佛洛依德把自我分成了3个层次。一是本我,指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一是超我,指理想中的我;一是自我,代表人格的现实部分,是本我和超我的调节者,其功能是:满足基本要求以维持个体生存,调节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冲动,维持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平衡和谐。

佛教对自我的认识:佛教认为没有常人的自我。常人自觉在体内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存在,于人身执着为由,则称为人我;对于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执着为有,则称为自我。佛教认为这一切都是迷妄的结果,是与佛教的理论不相称的,因而提出很多破除自我的理论和方法。佛教不承认有常人自我这一概念。

2.2 中医心理学的自我观

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客观存在,因而是有自我的。自我是这样一种真实存在:当元神的功能活动建立起与个体生命的联系并能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中保持其独立的时候,人体生命的这种状态,即自我。这种状态是元神的功能及其在后天所建立的人格功能模块-参照系的综合。它是人体生命活动(宏观的与微观的)的主宰,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的个体自我、认识人本身,自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独立运动(如思考、想象、志向等)。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及其接受、发放、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是真正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系统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人的心理参照系统不是真正的自我。2.3自我与个体生命的关系

2.3.1个体的生命活动是自我的存在基础 元神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离开个体的细胞层次的生命活动,人的元神无法形成。元神又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的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则神经系统也不能完成其发展过程。心理参照系统是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是感觉器官)行使各自功能的过程中,在源源不断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及其对信息的反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若没有属于宏观的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指接受与输入信息),心理参照系统就无法形成。须知在已形成的心理参照系统中,既有科学、艺术的意识结构模式,又有属于社会意识的道德意识模式。

2.3.2个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自我的手段在自我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以后,自我就通过元神向个体生命发放信息,把意识中的诸多内容输送到各部组织的生命过程中去。随着人格模式逐步复杂化,人的意识活动也渐趋完善,自我意识的地位也逐步在意识中被明确并被固定下来尤其当人的意识活动形成以后,个体的生命活动按意识活动的指令进行活动就明显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中医心理学的主体

3.1中医心理学的心理主体―元神(意元体)

中医学情绪、思维的主体都是在元神的主导下进行的,元神居于脑,与神经系统相兼而存在;但是由于后天的人格参照系统的形成与对元神的影响,这时候的元神不同于人刚出生时候的元神,所以就改称之为意元体,而人格模式是不同的人的后天参照系统,就称之为意元体的参照系或者人格参照系统。

参照系一词是物理学名词,亦称作参考系或参照物,指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其运动状态而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或系统。人格模式―参照系所述的参照系一词,与物理学参照系一词的涵义有很大区别。不同的人人格模式是不一样的,是人的后天生活的参照系统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经由人体各种感受功能内化到心性的总体时空建构,它是意识活动的内在规定性的系统模式,是人的主观世界中度量各种事物的量度模式,是认知、判别事物与指导行为的依据。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参照系这个背景中进行的。

3.2参照系的形成

意识的参照系不是一劳永逸式形成的,而是随着意识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人刚出生时,人的意识是“白净的”。随着具体事物的信息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反复地进入大脑,使意识中的部分信息得到强化与激活而得到显现。尽管这时的意元体对这些信息还没有自觉性,更谈不上予以选择性的运用,但环境中的自然事件、人物、语言、意识等信息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被内化到意元体中,成为人的主观世界的内容。当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达到一定程度后,促成脑神经细胞变化,并把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固定下来。鉴于被固定下来的信息开始形成了定式而且成了意识中的新加入的固有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不仅将成为认知客观事物的模板,而且将成为新映入的各种信息的背景。参照系是客观世界(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在意元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内化到主观世界的结果。参照系中不仅有自然界的最基本的信息,而且有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以及人在以上背景中的地位、状态等。不同人的参照系中是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有难以言喻的差别。这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内化到意识中的信息也不相同而造成的。参照系的内容是随着各种信息的内化并进一步被聚集固定而逐步改变的。

3.3人格参照系统与意识的关系

参照系是由意元体的接收信息功能(经由人体感受功能),把客观世界的信息内化到意识中并进而建构起来的总体时空架构,在这层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意元体是主,参照系是客。然而参照系又不尽是客,各种体性受到参照系的影响。如果把意元体原来的体性比作白布的话,那么,当具有特定内容的参照系形成以后的意元体,则相当于被染了颜色的布。一般而言,意元体的功能的行使,是在参照系的参与下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意元体本具的自由行使自身功能的权利似乎是被参照系“篡夺”了。意识活动是在参照系的背景中进行的,意识活动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参照系的内容,参照系规定着意识活动的模式,在意识活动的影响下参照系的模式又可以发生变化。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4 结 论

中医心理学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我一方面通过元神来统率个体生命层次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人格参照系统来指挥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交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自我,有机的联系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的各种心理和意识活动是在元神――意元体的支配下,在人格参照系统的调控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董建华,马朋人. 实用中医心理学[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