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雕刻砖头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砖头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刻砖头艺术

第1篇: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39岁,跨界的建筑设计师

老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时期,跟着老师画宣传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画家。后来他又开始学习版画,把宣传画刻在木版上,再涂上颜料,印到纸上。正是童年时期这一段刻木版的经历,为他后来雕刻砖砚打下了基础。

从部队转业后,老苑回到老家。当时室内装修刚刚兴起,老苑创办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承接装修业务。那时候还没有电脑绘图这一说,设计图、效果图都是手绘。画龄比年龄小不了几岁的老苑,画起效果图来自然得心应手。公司承接了不少政府工程,却接连遇上官方老赖,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老苑只有另谋出路,一路向南来到了宁波,在一家装修公司做设计师。没多久,“苑氏效果图”就在宁波一炮打响,装修公司赚了不少,还把业务拓展到了古建修复和园林建筑。

尽管从来没接触过古建,老苑一点也不露怯。他揣着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每天早出晚归,坚持了七八天。一番恶补之后,原本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老苑,很快就对古建筑修复和设计上手了,且干得有模有样。

一次几家公司竞标一项古建工程,竞标者抱着一堆资料图纸就去了。甲方一个个审核,全都不尽如人意。轮到老苑的时候,甲方把他的图纸一翻:“谁画的?”“我画的。”“你那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老苑打开箱子,取出一模型说:“这是咱们要建的大殿一角,我做了个实物模型。”甲方一愣,瞪大眼睛问:“你敢保证这上面的每个构件的尺寸都跟图纸上一样吗?”“您可以拆下来量。”甲方当真掰下几块来,结果毫厘不差。“甭审了,你们干吧!”

45岁,在嘲笑中独自坚守

宁波自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诞生过著名的河姆渡文化,产生过四明学派、姚江学派和浙东学派,孕育了黄宗羲、王守仁、万斯同、全祖望、蒋中正等名家名人,地上、地下文物都非常丰富。在这样一个地方搞建筑工程,时不时都能挖出点宝贝来。别人多喜欢瓷器、玉器、青铜器,老苑却单单喜欢没人要的汉魏六朝古砖。那上面丰富而又古朴的画像、图案、铭文,让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时,古砖收藏是冷门中的冷门,全国也没几个人研究它。老苑像着了魔一样,工地上挖出来的古砖没人捡,连文物部门都不要,他却一块一块地往家搬。实在忙不过来了,就出钱请人帮着捡。他的家弄得跟古墓似的,还有人出言相讥,叫他“砖头老板”。老苑不管这些:讥笑也好、挖苦也好、讽刺也好,你说你的,我的。没有同路人,我就自己单干!

一边搬砖,他还一边四处查找资料,研究古砖的图案、文字、形制。汉魏六朝古砖上,很多铭文都是当时的民间俗字,看着跟天书似的。为了弄清楚那些铭文,老苑整天泡在图书馆,还向内行请教,反反复复地推敲、琢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克。2015年,当老苑将工作室从绍兴迁往山海关的时候,带走的汉魏六朝古砖有35吨之多。这个数字,连国内的博物馆都望尘莫及。

50岁,在骂声中功成名就

这么多珍贵、稀奇的古砖,就这样放着太浪费了,于是老苑想到了用古砖雕刻砚台。不走寻常路的老苑,不愿意简单照搬前人的作品。他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捣鼓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人家说古砖质地粗,不能雕刻太过精细的图案,应该走简约、古拙的路子,挖个砚池,打磨打磨就好。老苑偏不信这个邪,他要证明给人看:“别人不行的我行!”

老苑的第一方砖砚是车马砚,在一块汉代砖面上,以浅浮雕手法,仿汉代画像,雕刻车马出行图案,并在车轮处巧妙地挖出砚池。作品完工后,老苑拍了几张照片,去古玩论坛发了个帖子,没想到引来一片骂声。很多人骂他损坏文物、画蛇添足:“这么好的汉代画像砖,你居然在上面挖坑磨墨,简直是暴殄天物。”原来,他们都以为车马图案是汉画,只有砚池是老苑挖的。这一骂,可把老苑高兴坏了:“这说明我手艺好,能以假乱真。”人家在那头骂,他就在这头笑。

后来,他又创作了青铜镜砚,以战汉青铜镜为蓝本,借用铜镜背面纹饰,并以铜镜正面为砚池。发到论坛后,人家以为砖砚上的纹饰是把铜镜掰开了镶嵌的,又骂,老苑又笑。那段时间,论坛里的骂声几乎成了老苑的创作动力,成天琢磨着怎么弄个东西出来让人骂,稍微有几天不挨骂,心里就痒痒。于是,一件又一件砖砚精品从他的手里诞生。老苑的名声也越传越远,越来越响,大家都说他是中国砖砚第一高手。老苑却说,迄今为止,能让他完全满意的作品一件也没有。总是会有些遗憾和欠缺,让他无法停下探索的脚步。哪怕好不容易做出了满意的作品,也只够他高兴两天,之后又开始挑毛病了。

“我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不敢妄称第一。很多朋友说我的砖砚以假乱真,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照搬古代图案,其中加入了很多设计,还有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他的汉代画像砖砚,其中的车马图案就融合了多种元素:车马原型来自汉画,马头来自老苑收藏的汉代陶马,人物头部来自秦始皇兵马俑。不同时代的元素叠加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反让人误以为真,骂声不断。当然,这跟他深厚的美学素养和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分不开。

铜镜砚也是如此。老苑说:他的镜砚没有一件是完全照搬战汉铜镜图案的,每一件作品的纹饰,往往都包含了多件铜镜的元素。图案来自这个,铭文来自那个,甚至一件作品中,有四五种铜镜的影子。这些元素,在老苑的刻刀下完美呈现,无缝对接,诞生出全新的作品。它们继承而不抄袭,创新而不出格。

55岁,在山海关启航

2015年,老苑把工作室从热闹的绍兴搬到了渤海之滨山海关。这一年,老苑已55岁“高龄”。远离了经营多年的江南和长三角市场,也远离了好不容易打下的一片“江山”,老苑想定下心来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总结功过得失,再出一条新路来。

位于山海关古城的苑园,是一座新修葺的仿古四合院,雕梁画栋,青砖碧瓦,蓝天白云。“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时间不长,已有多位政府官员在这里吃了闭门羹:无论你怎么砸门,老苑就是不开。

第2篇: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我国古代枕头的材质十分丰富,如木、玉、铜、竹、陶等。也许是用木质最为方便,所以“枕”字用了木旁。然而论数量之最那非陶枕莫属了。

陶枕是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的一种主要产品,始见于隋、唐,那时虽略显粗糙,却已大量生产,真正流行还是北宋、辽代、金代、元代,以宋、辽、金为鼎盛时期,明清两代渐次衰退。

随着历代陶瓷工业的发展,北方民窑烧造十分普及,致使陶枕在民间流传甚广,由于它有着清凉去热的特性,所以它是那时期风靡一时的理想夏令寝具。唐代陶枕上曾有诗为证“久夏天难暮,纱姓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到了北宋,皇帝崇尚书画艺术,这在陶枕上也显而易见,大家既把它作为最贴近自己的实用品。又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因此上至北宋皇帝、宫廷贵人;下至御用文人、黎民百姓,各人使用的陶枕上都会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绘制自己所喜欢的图画、诗句,塑造与自己人生有关联的造型。有时往往出自底层民间艺人之手自娱的一个陶枕,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陶枕从造型来分,有豆形、长方形、矩形、束腰形、赢形,兽形、瓜菱形、人物形、如意形等。另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即早期体型较小,越向后期体型越大,及至元代,更显壮硕,此时已失去造型之美感。陶枕从装饰手法来分,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彩绘、堆塑等。图案纹样就更多姿多采了,有花,草、虫、鱼、兽,人物,还有书法诗词,以寄托陶工艺术家们的情思。古代陶枕工艺手法在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总体唐、五代以模印、细划绞胎为主。宋、金时期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

两宋时期陶枕最流行,在北方窑口: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南方的窑口:越窑、铜官窑、景德镇窑,全有烧造,同时与宋人社会上层及民间生活习性,文化习俗、追求时尚,有蓿密切的关系。宋代北方磁州窑陶枕上的黑绘笔致流畅活泼、健康奔放,文字书法,质朴自然。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

宋代陶枕的文物价值与艺术品味已达到顶峰,而画花又是宋代陶枕中最大的特点。画风活泼自然、优美健康,画法简练,圆熟,有许多描写生活题材的作品,且大部份出于无名画工之手。

宋代陶枕上的山水画,有山、有云、有树、有草。用风俗画的手法,描写自然界常见的风物,笔触雄健、意象寥阔,画法质朴。花鸟画,画法流利生动,表现技法卓越。陶枕上的装饰图案,亦非常突出,例如缠枝牡丹,十几朵花盘结在半圆型的枕面上,布置得十分得体,且匀称、自然,使用线条也流畅洗练。

总体说来,宋代陶枕上的绘画,主题明确、形象生动,构图和谐,笔调有时虽显得草率,但却刚健有力、流畅熟练,即使是一幅不经意的题材,也能够把握住所要表现的重点,使它主题突出,寥寥几笔,却蕴藏着无限的意味。

宋代陶枕的塑造技术也是一流的,如定窑“孩儿枕”可谓价值连城。一卧姿男孩,左臂垫头下,侧伏,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情,而那双炯炯发光的眼睛,给人以自然恬静的艺术感染力。

辽代是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它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在绘画、雕刻、石窟、佛教艺术等方面留下了许多光辉篇章。表现在釉陶上,大概除了唐三彩外,也只有辽三彩独领了。而与辽同时代的宋代,尽管也有三彩釉,但基本上是划花填彩,显得呆板。再从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辽代陶枕来看,其色彩斑烂、穷极变化。装饰手法刻、划、印三管齐下,制作时先在胚胎上作出花纹,再依据纹样实施三彩釉,划花技法简练,线条流畅洒脱,釉色鲜艳明快。

辽代契丹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广阔草原,崇尚绿色,枕上绿釉占据绝大面积。绿釉则先素烧胚胎,然后上釉烘烤,釉色晶莹,为两次烧成。在装饰纹样上,选择草原上的花草、蜂、蝶,各具风情。

金代是女真族干中古时期在我国北方继辽而建立的又一个地方政权,与南宋对峙足有一百多年。它的整个文化艺术,都是在辽、北宋文化艺术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工艺美术之陶瓷也同样如此。受北方留下诸多名窑如定窑、汝窑、钧窑、官窑的影响,还有民窑中的磁州窑、耀州窑等等。这足使金代陶瓷突飞猛进,而辽代的釉陶也使金代陶艺得益匪浅,显现在陶枕上名目繁多。

金代绘画艺术,以“文人画”为贵,而像辽代那种具有浓郁民族民俗生活气息的主题相对减少,如磁州窑的陶枕,花纹简洁,或点或划,虽笔,却富有装饰效果,其中写墨竹、书诗文不少,北方各民族“文人画”的兴盛时代,在金代陶枕上又得到有力佐证。而另一种装饰陶枕,纹样可布满全器,有的写意。花枝草叶完全随心所欲,笔酣釉重、粗旷豪放,而有的所绘人物、禽鸟则又娟秀超逸、清新隽永,俨然是一幅绝妙的绘画小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3篇: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关键词:火炕;壁炉;中西居室文化;差异

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和猿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一项特别重大的成就。无论是中国北方的炕,还是西方的壁炉,他们的出现和使用都与人类利用火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含元谋人化石产地发现的大量炭屑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一百七十多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大量的木炭、灰烬和燃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以及在比“北京猿人”稍早的周口店第13地点发现的灰层和烧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法国东南部马赛埃斯卡的山洞里发现100万年前的木炭、烧石、灰烬,以及地面上五处直径达90厘米的红烧土残迹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用火遗迹。原始人用火来照明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原始人用火来烧烤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人用火来取暖,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可以说,当人们将火引入室内用于烧烤和取暖,就自然形成了围住火而生活的生存方式。由此而形成的以火炕与壁炉这对居室构件反映出了中西传统居室文化的差异性。

1 地域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样式

炕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因此炕也是东北文化的象征。东北文化的主体是肃慎族系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北文化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地区不同的民族,所以形成了不同风格形式的炕。朝鲜族室内普遍是一铺用砖坯或薄石板铺就的平炕,因此俗称“满屋炕”。东北地区汉族的居室,最常见的是南北两铺大炕,因此被称之为“对面炕”、“对炕”或“南北炕”。蒙古族定居的住房中,火炕则呈曲尺形,即南炕或北炕通常连着一条顺山西炕,因此被叫作“拐把炕”。[1]满族的炕是最具特色的。满族人以西为贵,以西为神圣,因此在西屋居室内环南、西、北三面墙砌成的连炕,因其于西端有两处折曲,故名“弯子炕”。

壁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雏形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西方文明有着强烈的扩张意识。古罗马通过,将西方文明带到了地中海东海岸的国家。15、16世纪欧洲向亚、非、美洲派出武装探险队,发现“新大陆”并建立殖民地,这一切给殖民地百姓带来了不幸,欧洲人开始对美洲等进行政治的控制,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大量殖民,使该大陆原住民的土地丧失,成为宗主国的殖民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消亡。正是由于西方文明的扩张性,使得壁炉遍及全世界,从而使壁炉的风格类型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分为:美式壁炉、英式壁炉、法式壁炉等,造型因此各异。美式壁炉简练、有力;英式壁炉华丽、大气;法式壁炉色彩柔和艳丽、崇尚自然,讲究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

2 审美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装饰内容

中国北方的炕居装饰主要是炕围画。炕围画是中国北方农村围绕炕围装饰而产生的特有的艺术,透过炕围画,我们可以了解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生活期望、生活禁忌等。炕围画的装饰图案,深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儒家重视“礼”、“和”、“仁”的思想。道家美学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的这些传统美学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炕的装饰文化。刚开始,人们为了避免炕围墙皮脱落而在炕周围一定高度的墙上刷一层粉彩。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更多的装饰彩绘运用到炕围画中。炕围画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风景画这些题材,这些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人物画的取材大部分是历史故事。花鸟画是具有较强的象征寓意性,如“四君子”等。山水画大部分是亭台楼阁、高山飞瀑,还有以各地名胜为特点的风景画。炕围画有着宣传礼教、宣扬学贤行孝、传承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也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方的壁炉也体现着西方独特的审美文化。西方的传统审美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美学原则在于 “比例、均衡、和谐”,认为人体美就在于数的高度和谐。壁炉的与西方的古典建筑一样其尺度比例都是参照人体的比例与模数制定的,这与西方的审美原则是一致的。

同时,西方的历史的演变也影响着西方设计中的审美创造,从而形成了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建筑风格。由于壁炉是西方建筑的室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显现出上述风格的特征。在文艺复兴早期,壁炉相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只是一个依靠外墙式或房间中间的某个内墙的简单装置。到16世纪中叶,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古典知识的广泛传播,设计趋向从相对简单的形式发展成日益繁琐的风格。古典的品质体现在壁炉上是装饰的越来越细致,文艺复兴式的细节开始出现,壁炉拱肩有盾牌、成对的蔓藤或者葡萄枝等雕刻,侧壁有古典的柱式。带镶嵌细工的木制、石制镶板载壁炉的装饰、墙面、镀金框架的使用,以及实用的装饰图案都强化了这一装饰风格。在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壁炉中,断裂的山花、涡卷型托座、复杂精细的线脚、木刻的浮雕板以及女像柱都得以相对自由的运用,使壁炉极具特色。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壁炉在设计上,受欢迎的母题是贝壳,顶部的卷涡形模仿了阿拉伯式花式中最基本的S形C形顶部结构,其波状边缘时壁炉装饰的整个曲线得以补充完整,显示出一种奢华。简约的材质,精细的工艺,壁炉外框上的镀金画运用的漂亮色调,这个时期的壁炉显示出温婉繁琐的情调。

3 散热方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国北方的炕是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火炕由三个部分组成,生火口、炕体和烟囱,其中生火口是热源,炕体是散热部件,烟囱是排烟部件。在生火口生火取暖时,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炕体内部,加热炕体,使炕体表面温度升高,由炕体表面再向室内散热。由此可以看出,炕的上部是最为温暖的。从而也形成了中国北方人尚炕的生活方式。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喜欢在炕上休息、吃饭、聊天、下棋;孩子们喜欢在炕上读书写字玩游戏。

西方的壁炉是由壁炉架和壁炉芯、烟道组成的。壁炉架起到装饰作用。壁炉芯起到实用作用,烟道用于排气。通常情况下,通过在壁炉芯中燃烧来释放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形式传递热量,从而达到加热物体或空间的效果。因此,壁炉旁是最为温暖的。莱特说“壁炉是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你有父亲和一群家人,它开敞,温暖,可以避难,可以去爱”。“围炉而聚”成了家庭建构的典型场景。在西方,无论是幼儿还是年长老人,当他们看见熊熊燃烧的壁炉的时候都喜欢聚集在火堆前,看书,聊天,聚会,都喜欢往火里扔柴火的温馨感觉。

4 结语

无论是炕还是壁炉,都体现了对火的使用,是对家庭有很大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但由于中西地域文化、审美美化和炕与壁炉散热方位的不同而显示出了中西居室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张驭寰.吉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第4篇: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在这个世界上,还真有一座为这些动物乐手们所塑造的雕像,它就坐落在德国著名城市不来梅的集市广场上。

老童话中的新笑声

不来梅市位于威悉河下游,是德国不来梅州首府,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不来梅即已建城。1260年,不来梅加入汉萨同盟。中世纪后期,不来梅与汉堡、吕贝克等几个重要的汉萨城市控制着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商业通道。1646年,不来梅成为自由帝国城市,不属于任何郡主,由王国直辖,因此,不来梅的全称为“自由汉萨城市不来梅”。

广场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欧洲各国的广场一直是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的是商业云集的中心,有的是人头攒动的会场,有的是口令阵阵的军校场。有的称皇家广场,有的称共和广场;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典雅幽静;有的是回型,有的是方型……

不来梅集市广场也不例外。它又被称为市政厅广场,是不来梅旧城中心,被认为是德国最美丽、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整个广场的覆盖面积达到五万多平方米。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不来梅的中心地带和重要场所,集市贸易、市民集会、胜利庆典都在这里举行。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多也是从这里开始对不来梅的接触和了解。

不来梅集市广场上遍布极具特色的景致,古建筑林立,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及周边有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市政厅、不来梅大教堂(也称圣佩特利大教堂或圣彼得大教堂)、圣母教堂、施廷工商会所、罗兰铜像、“不来梅的音乐家”童话雕像,有缤纷多彩的施诺尔商街,也有代表尖端科技的宇宙科学中心……

游客的不来梅集市广场之旅,最好从“不来梅的音乐家”这座雕像开始。因为它不仅能勾起人们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而且会让人们在笑声中走进缤纷历史。

在街角与动物乐手的雕像不期而遇的那一瞬,疯狂迷恋格林童话的年代仿佛重新降临――在集市广场市政厅旁的角落边,四位动物乐手摆出它们的经典造型,从上至下分别是鸡、猫、狗、驴,几个动物叠在一起,趾高气扬地等待全世界喜欢格林童话的人们的到来。

在格林童话中,驴子为农夫辛勤劳作了许多年,谁知因为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就被主人抛弃。驴子打算到不来梅当音乐家谋生。在路上,它碰到了同病相怜的狗、猫和公鸡。四个好朋友同路而行。在去不来梅的路上,它们发现一间森林小屋,四个强盗正在享用他们的不义之财。四个动物一个站在一个的背上,它们决定用演奏音乐的方式换来一顿饱餐。可是,它们的“音乐”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强盗们不知道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撒腿逃命去了。动物们进屋美餐了一顿,并决定在屋里过夜。当天晚上,强盗回到小屋并派其中的一个进屋检查。屋子里一片漆黑,强盗看到了猫的眼睛在黑暗中发亮,以为那是火炭,凑上前去想要借此点亮手中的蜡烛。这时候,猫用爪子猛打强盗的脸庞;接着,强盗又被驴踢,被狗咬;最后,鸡大声鸣叫着将强盗赶出了屋门。逃出来的强盗告诉同伙,自己被一群怪物围攻:有一个巫婆用指甲抓他;有一个巨人用棍子打他;最可怕的是,有一个魔鬼对着他耳朵尖叫。强盗们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动物们则在那里愉快地生活了下去。

每天,全球各地的童话迷们都来到这尊雕像前,瞻仰心目中的动物乐手,缅怀自己的童年时光。

因为时间的流逝,整座音乐家铜像呈现出深绿色与黑色的斑驳,只有驴子的两只前蹄异常锃亮。原来,游客都会用手摸摸驴子的前蹄,据说这样可以带来好运。

老建筑上的旧印记

不来梅集市广场不仅有童话的美妙和快乐,还蕴含着缤纷而厚重的历史。

不来梅市政厅是集市广场上最为著名的建筑。作为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期间市民民主自治的象征,这座哥特式建筑于200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来梅市政厅初建于1405年,其后多次装修,增加了很多别的建筑元素。1595~1612年,不来梅建筑师吕德・冯・本特海姆建造了朝向集市广场的正立面,加入了汉斯・弗雷德曼・德・弗里斯、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和雅各布・弗洛里斯等设计师的荷兰文艺复兴的建筑元素。

市政厅那淡绿色的屋顶与古老的廊檐拱廊虽不华丽夺目,却深沉大气,富有底蕴。市政厅的正立面是威悉河文艺复兴风格最杰出的代表,具有象征意义的砂石雕塑是中世纪时留下来的印记,哥特式砖墙结构的建筑华丽而壮观,其内部40米长的大厅是德国最美的宴庆大厅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来梅市政厅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发展。

1909~1913年,慕尼黑建筑师加布里尔・冯・赛德尔在老市政厅旁建造了一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新市政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许多城市的市政厅被不同程度地炸毁,其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结构改变,但不来梅市政厅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面貌,这在不来梅乃至德国都是异数。不来梅有60%的建筑在二战中被炸毁,不来梅市政厅却幸免于难,未受损伤,成为欧洲中世纪后期唯一未受战争摧毁的市政厅。

与市政厅建筑一起保留至今的,还有它的政治功能。不来梅市政厅是特别为了城市议会而建造的,市政厅的建筑和雕塑不仅象征着不来梅同国王和主教的关系,同时也标志着由议会实践的自我管理的政治体制,表现了当时城市议会和公民权利的觉醒。市政厅的上层起着代表城市的象征作用,下层则供所有市民使用,当时被称为“市场人民”(Marktvolk)的市民可以直接和统治者交流,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来梅市民特别注重保护这座古老而又幸运的建筑。不来梅市政厅经过多次翻修,最后一次整修是在2003年。

在二战中同样幸免于难的还有罗兰塑像,它所塑造的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一位骑士罗兰的历史形象。罗兰是法国英雄史诗和其他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史诗的重要题材。这座建于1404年的雕像高5.55米。手执出鞘的传奇神剑和双头鹰盾牌的罗兰象征着城市的保护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2004年,被誉为“市民自治与独立证书”的罗兰塑像与市政厅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不来梅市政厅和罗兰塑像是神圣罗马帝国发展市民自治权和的有力证据,是公民自治和自由市场的杰出体现。

不来梅市政厅极有名气,就连它地下的酒窖也跟着沾了光。这座酒窖是世界上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酒窖。它建于140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酒窖面积多达5000多平方米,分为若干小厅。在酒窖入口大厅,摆放着四只18世纪制造的大酒桶,其中最大的一只可装3.7万瓶酒。在众多小厅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玫瑰大厅,里面珍藏着出产于1653年的德国吕德斯海姆白葡萄酒。

酒窖内还有一座珍宝厅,里面珍藏着历代大师们挑选的过去几个世纪每个年份的美酒。只有在大师的陪同下,才可以参观。

集市广场东北角上的不来梅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新教教堂。公元789年,大教堂由维勒哈德主教首建,最初为木制教堂。公元853年,木制大教堂被毁。后来,大主教安斯噶将其重建为石制教堂。大教堂初建时为罗马风格,经过11和13世纪的修建,14世纪的增建以及16世纪之后的改建,教堂的规模和风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6世纪之后的改建中,教堂又融入了晚期哥特式建筑特色。现在则是一座路德教派的新教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的特殊标志是钟楼双塔,塔高92.31米。因此,圣彼得大教堂又被人们称为“双塔教堂”。

今天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一座令人赞叹的艺术殿堂。教堂正面从左至右共有四座门,教堂四周都有雕像群,大门上方还有圣经故事壁画。尽管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看起来异常朴素,其内部装饰非常讲究,游雕、壁画、花窗以及富丽堂皇的内厅和拱顶,都是珍贵的文物。

与圣彼得教堂相比,圣母教堂的规模要小许多,但同样是不来梅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集市广场西南角是施廷工商会所大楼,大楼始建于1537年,是一座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它与广场上的市政厅、大教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不来梅当时商界之强大。

在集市广场附近,还有新文艺复兴风格的邮局大楼和新市政厅、历史主义风格的州法院办公大楼等老建筑。

老巷子里的旧时光

作为不来梅最重要的历史街区,在集市广场周边的老巷子里穿行,是一次妙不可言的幸福与穿越之旅。

施诺尔是不来梅的老城区,紧邻威悉河。它地处城市的主要路段,交通非常方便。施诺尔又是不来梅的主要商业区,在它狭窄的街道上布满了各类商店,有服装、首饰、家具、饰品、礼品、食品等商铺,还有餐厅、酒吧、艺术画廊。这里的不来梅特色工艺品和文物十分有名,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外墙上挂一只一人高蜘蛛,把思想者雕像架在门楣上……施诺尔上的店铺面积不大,其门面却无一不被主人精心装潢过,费尽了心思。这是一段无法言语的美妙旅程,就算在天气不佳的日子,也可以钻进街边任何一家店里,店主的热情和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足以令人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里最为著名的是烟草和烟斗店,雪茄爱好者们大可以和店主敞开心扉,没准能淘到独特的施诺尔麻花雪茄。

施诺尔街区的建筑物是从15~16世纪开始建造的。早期,这里的居民以富人居多,后来逐渐被移居此地的手工艺匠人所代替。虽然居民成分改变了,街道的面貌还是老样子,小巷曲折,如同迷宫。走在石板铺就的街巷里,旧日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集市广场上,会看到通往箍桶匠街方向的指路牌。箍桶匠街是不来梅最吸引游客的一条小街,虽然它仅有100米长,却集中了影院、剧院、餐馆、咖啡厅、时装店、首饰店、美术馆、玻璃工艺店等各类商铺,凡是繁华商业街应有的,它都有。

箍桶匠街两侧是清一色的红砖房,风格统一而独特。最初,这条街上都是箍桶匠的作坊,因此“箍桶匠”也就成了小街的名字。1906年,咖啡富商路德维希・罗塞利乌斯买下了箍桶匠街6号的房子作为自己公司的办公大楼。1922~1931年,罗塞利乌斯用个人资金,仿照中世纪街道结构对整条街做了改造和重建。在改造过程中,罗塞利乌斯委托雕刻家、画家伯恩哈德・海济希设计了很多雕塑作品,目的是为了体现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种精神。令人想不到的是,貌似普通寻常的红砖竟然将小街妆扮得这么艺术。

在箍桶匠街入口上方,有一幅手持金剑屠龙的“光明使者”浮雕。据说,这一浮雕最初是为了颂扬希特勒而作,但希特勒并不买账,还在一次公开演说中把这一浮雕斥为“堕落的艺术”。如此一来,“光明使者”反而因祸得福,完好地保留至今,成为箍桶匠街的重要标志。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脍炙人口。没想到,箍桶匠街上就有一座“鲁滨逊之屋”。原来,鲁滨逊的父亲是不来梅人。小街上的另一建筑――“亚特兰蒂斯之屋”,则是伯恩哈德为纪念传奇大陆亚特兰蒂斯而建。亚特兰蒂斯是在帕拉图著作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秘大陆,据说沉在大西洋底。此外,小街上还有一座咖啡富商罗塞利乌斯故居博物馆。

第5篇:雕刻砖头艺术范文

“登泰山而小天下……”

“总象欠了中华古老文化一笔债似的……”

杜甫,孔子,李健吾先生的话语已在耳边唠叨了许多年,今日总算能得以耳根清净了。

从山脚遥望,泰山显得其貌不扬。敦敦实实,看上去并不是很高。泰山的入口也很奇特。穿过“孔子登临处”的牌坊上去的竟是一条石阶小路,出奇的窄,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家那条光溜溜的卖馄饨的石子小巷,心中也泛起一股回家般的温馨。

再往上走,道路忽然变得清幽起来。路的左侧是蜿蜒的小山,时时可见题字和碑文,无奈胸中无沟壑,只好韦小宝认字——干瞪眼了。路的另一侧则是条山水冲刷的小河,河中细水涓涓,不时可见二、三人围的大石独然兀立其边,想见山洪大时的情景。

山路旁不时传来小商贩的吆喝叫卖声:“泰山石,便宜啦啊——”,“大饼葱大卷,快来尝尝啊——”,“奶油雪糕,五毛钱一支,免费讲十八盘的典故啊——”停下来问了些物品的价钱,并不突兀,有些甚至还颇为便宜。想到其他风景区的漫天要价,对比此间人民的素朴,不由得使人产生几分亲近感。

由于时间充裕,我与朋友二人便不紧不慢地登山。谁知刚行到回马岭却已是气喘吁吁了,只得坐在路旁歇息片刻。与朋友高谈阔论起回马岭的由来,均想:想是山道从此而上愈发陡峻,马的身躯庞大,重心太高,只得就此回头吧。

好不容易爬到中天门,已是半晌午了。凭栏仰视南天门,更觉得“中天”这个词取得精巧。“中天,中天”,到此才算走完天上的一半路程。猛然间觉得泰山变得格外的宽大浑厚起来。

不敢作太长的停留,怕休息多了钻出惰性来。只能拖着注满铅块的双腿继续往上爬。石级越来越狭窄,呼吸也越来越粗了。谁知爬到云步桥,却豁然精神一振,疲意顿消大半。但见一架飞桥凌空而卧,桥的右首上方一块巨石横空出世,大石黝黑振亮,一瀑水帘恰好从其表面滑过,水珠喧溅,云气氤氲,浑然有一种云中漫步之感。站在桥上俯看下方,只见一条石阶小路蜿蜒而下,两侧青山簇拥其边。更有一道山泉绕着它缠绵不休,路上行人点点,真是一幅典型的阳春三月山水踏青图!

再往上不远,便是名传千古的“五大夫”松了。古松是只剩下两棵了,历经数千年风雨已是老态横露。树的枝干都由铁架支着,不过依旧苍虬有力,豪气勃发,直如泰山之本色。

离“五大夫”松不远,有一涧山泉蜿蜒下山。正好腹中饥渴,便与朋友坐于其旁歇息用食。坐在一块山石上,向上仰望,但见绿树浓荫之中透出高耸入云的南天门。一阵风过,绿影婆娑,惹得天上的云彩象是水中的倒影般随风荡漾。看着欢快的山泉跳跃下山,任凭轻柔的山风抚摸着我的脸,心中疲意全无,心情也变得异常的平静,直有一种出世之感……

陶醉良久才恍过神来。要不是还有“会当凌绝顶”的心愿,真想一辈子坐在那里不起来了。

再往上走就是艰苦的“慢十八盘,紧十八盘”了。也没数清是否真有三十六个弯,只是低头猛爬不已,满目所见尽是白得晃眼的石阶。双腿不知何时又被铅块注满了。

实在支持不住了,便靠在路边的栏杆上喘会气。虽然骄阳似火,好在山风淋漓,倒也没受酷热之苦。只是双腿不仅注满了铅,而且开始发酸,好象又接着往里面灌醋。两条腿战战兢兢,还真怕一失足也成一道山泉纵跃下山去也!

时当“五·一”刚过,外地的游客不多。作本地打扮上山敬佛烧香的老太太倒是一个接一个地鱼纵上山。看着她们满头花白的头发,拿在手中磨得发亮的拐杖,满脸沟壑而黝黑的脸,真是被她们那份虔诚的心所深深地感动。我不由得想起了遥远天边的藏民们三步一拜地到布达拉宫朝圣的情景。他们风餐露宿,历经数年,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才能到达心目中的圣山。那份意志与坚强,真是惊心动魄。我经常在想:在如今商品金钱到处肆虐的社会中,居然还有如此素心正城的人群,真是难能的可贵!

老太太们有的由年青儿女搀扶着,拄着拐杖倔强地上山;有的三五成群地互相牵引;更有的独身一人,飘然而行。看到她们那不畏艰苦的气魄真是令我这大小伙汗颜无地。猛地又想起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由得横生出一股力量,继续前行。

爬到升仙坊,坐在石阶上喘气。再上去不远便是南天门了。上去的石阶出奇的陡,虽然只有几百级,却要把头仰得跟地平行才能看见南天门的牌坊。喘了一会,又觉得“升仙坊”三字取得妙。“升仙坊,升仙坊”,从此再往上,便是仙界了。

倚在南天门的栏杆边,俯看大地。透过薄薄的云雾,在青山万绿之间,一条白色的羊肠小路隐隐约约地纵横穿梭其中。沿着小路一直向下,便看到了泰安城。小城依山而建,这一端卧于山脚,另一端则枕着平原。遥望泰安绿影阵阵,远听城中平静绵绵。无万丈烟囱之矗立,无喧嚣车马之烦心,实乃修身养性之胜地也!

在南天门养足了精神,一鼓作气,蹭、蹭、蹭就上到了泰山的至高峰-----玉皇顶。坐在玉皇顶上,只见四周开阔,仰天俯地,无不开阔异常,使人胸襟大开。远望天边,一道白云横亘东西,云彩四下翻滚,恰如海上的浪淘向岸边滚滚扑来。一时之间,令人感慨万千……

山东地处中原之地,古时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无奈华北地势平坦,方圆百里无甚凹凸。独有泰山如天外飞仙般地砸在齐鲁大地上。登临此山使人不自觉的有种登天之感。无怪乎泰山许多地名都是与“天”有关的:中天门,云步桥,升仙坊,南天门,玉皇顶……

凭栏临风,想到曾在松树下躲过雨的秦始皇,想到曾在山顶祭过天的唐玄宗,想到曾在山脚遥望的杜甫,想到曾在顶峰看过日出的姚鼐……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在此直抒胸臆,大唱抱负!转眼间,往事俱成灰土,英雄亦为云烟。一个人的生命在这漫漫无穷的时空中是显得如此的短暂,百年之后,谁又会记得当初有个我曾于此大发感慨呢……

脱缰的思绪狂奔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渐渐地慢了下来。眼看日影偏西,便与朋友恋恋不舍地下得山来。

下山的脚步轻快,不一会便到了”五大夫“松。正奔得畅快时,忽然瞥见一个挑山工挑着一大担东西爬上山来。他身材瘦小,皮肤晒得黝黑。头上汗珠淋漓,额上的青筋高高得凸出来,小腿的肌肉绷得很紧,整个身体弯得象一张绷紧的弓一般。我注视他时,他正站在那里喘气,只见他扁担一头挑着几十块砖块,另一头挑着好几捆蔬菜。我一愣神,正想走开。忽然他朝我呀呀了几声,嘴巴努向我旁边的地上。我一时不明所以,低头一看脚边,只是有个空的矿泉水瓶。我抬头愕然地看着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显得更急,呀得更响声,眼光中充满着急迫的神色。我突然发现他挑砖头的那端扁担上,还系着好几个空的矿泉水瓶子。我一下子明白了,马上帮他捡起脚边的瓶子递给他。他伸出一只手接了过去,向我感激地点点头,转身又弓着腰上山去了。

霎时,我的思绪从遥远的遐思被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中。登泰山祭天,看日出,固然潇洒。然而一旦低头看看脚下的路是由谁的血汗建的,山顶的饭菜是由谁挑上去的,心情一下就变得沉重起来。听得一个挑山工与路人聊天时谈到,挑一次拿30块钱,一天顶多挑两趟。想到自己空无一物,漫漫悠悠地踱了四,五个小时才艰难地上得山去。而他们身负重担,一天两次,尚且只能赚得60块钱。望着挑山工们被夕阳拖成的长长身影,真是感到世事的不公。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办公室里坐坐,小汽车开开,却能拿成千上万的工资呢?为什么有些人整天累死累活却只能混个温饱呢?

再往下走时,人也变得沉默起来,唯见夕阳的光辉透过层层的树叶,静静地泻在河中欢快的浪花上。

快到山脚时,瞥见路旁有一间小茶馆。挂着的招牌上写着:女儿茶。朋友颇感好奇,定要我进去坐坐。主人泡上茶来,淡黄的颜色,有股药味的清香。主人介绍说,茶里泡有泰山的一些土药材,颇有健胃强身之功效。茶的味道甜甜的,很好喝。一边喝着茶,一边环顾起周围的摆设来。这才忽然发现屋中所有的物品都是由树根雕刻而成的。从茶几,茶壶,茶杯,到凳子,挂在窗前的小摆设,等等,都是由树根或树桩,根据其天然的形状,再加以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而就。有些物品上甚至还刻有南极仙翁,八仙过海,形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语可形容之。

一问主人是谁的手笔,回答竟然是自己动的手。大惊大敬之余,不禁又发感慨: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无奈时光迫人,天色见晚,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去。心中暗下决心:下回有幸重游,必于此间停榻半天也!

下得山来,已是黄昏。整个泰安城都笼着一层淡淡的雾霭,显得宁静而安详,象极了江南的小镇。回头遥望泰山,苍黑色的暮霭下,泰山的绝顶忽然亮起了一片。听人说,这是山上的天街点起了灯,一路望去,蔚为壮观。这时泰山也显得格外的高远,使人肃然起敬。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