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

第1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引领我们科室各项工作的航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在院长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深化运营机制改革。通过全科室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科室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住院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业务量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攀升,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和全科室人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社会评价口碑很好。

我知道任何一个科室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科室的配合支持,如作各项辅助检查、病人的护理会诊、仪器的相互借用等等,都离不开相关兄弟科室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各科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减少摩擦和矛盾。

公正、公平,不能戴有色眼镜,厚此薄彼。工作中我经常广泛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我认为只要护士长作风民主、宽宏待人,下属护士心理就会产生安全感,就不担心“穿小鞋”、“抓辫子”,心情舒畅,有利团结,增加凝聚力。在工作中我对她们的要求很严,但在严要求的同时也给予护士生活中的关心与帮助,我认真观察和了解护士们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困难及时帮助解决,通过长时间的沟通和合作,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的默契,彼此关系处理得很是融洽和谐

在处理好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上,我经常和患者沟通,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及护理服务情况,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认真接待患者的各种投诉,虚心听取意见并及时反馈,深入调查了解,尽量协调护患纠纷,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于护士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我会给与耐心的讲解和深刻的批评

为了能当好科室带头人 ,在工作中,我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妇产科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妇幼卫生知识,写下了打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我的努力现在已经学习和掌握应用于临床的一系列新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以及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的应用,并带领全科人员加强护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工作中我深知,要想一个科室能够和谐、上进、有凝聚力、出成绩,就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管理技巧 ,所以工作中我经常做护士思想工作,了解和掌握护士的心理。赏罚分明,优秀突出的地方多在公众场合表扬,发现缺点应及时制止,一对一的找当事人个别谈话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绝不将护士分为“好的”与“坏的”,我确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鼓励优点,克服缺点。任何时候都伤害护士的自尊心,绝不当众训斥、责备,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的地方,同时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高本人在科室中的威信,增强自己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约束和影响其他的护士,使她们提高得更快 ,更加完善,早日成为业务骨干和精英。

注重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科室里经常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和自身的业务和理论水平,在科室中树立一种传。帮、带、教的良好氛围,倡导以老带新地方法,巩固基础知识,训连基本功,倡导他们通过上网阅读、给她们订阅报刊杂志以及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学以致用,要及时的把所学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

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家,是一个很复杂的家,在管理这个家的时候,我从不陷于琐碎的事务,而是积极的调动护士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把护理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合理的组织、协调、指挥下属完成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事必躬亲,通过我的管理和全科室的配合,我们科室现在可以说是井井有条,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很高,工作效率有效,成绩突出。

第2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一、善于发现和甄别有效的课堂生成,为巧用资源奠定基础

课堂生成存在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充满智慧的教师,凭借一双慧眼,在看似平常的言语和行为中往往能够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源,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相反,那些粗心或懒于动脑的教师,则会对大量的有效生成性资源熟视无睹,导致课堂僵化生硬,犹如一潭死水;或者在一些无效的课堂生成上面纠缠不清,致使课堂教学杂乱而无效。

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多方互动,充满生机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与社会事件等各种教学资源之间,会形成频繁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获得认知,体验情感,形成观念。在师生之间的问答、讨论或者学生阅读文本、评判事件时,会存疑、质疑,或者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这些都是课堂生成资源,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巧妙加以利用。但是,一些诸如学生要求如厕,或者针对某种讨论的结果发出尖叫声等无聊、庸俗的表现,与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无关,就不能视之为课堂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快速作出甄别,坚决予以舍弃。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做人从知耻开始”中,教材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讨论“设立免监考考场的意义”的活动环节。对于免监考这一新鲜事物,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设立免监考考场为作弊开了方便之门,会引起考试的不公平;而平时学习较为散漫的部分学生则赞同这一新的举措,但是理由说得支支吾吾,显得很不好意思。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于是,我对两种观点并没有急于给出评价,而是追问赞同设立免监考考场的学生“为什么理由说得那么勉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存在作弊心理的羞耻感,即具有知耻之心,并且逐渐理解了设立免监考考场对于培养知耻之心的意义。在这次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两名学生互相揭发月考作弊的争执,这也在笔者课堂预设的意料之外,但是我认为这种争执并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种无效的生成,因此,果断要求二人结束争执,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来。

二、巧妙利用错误生成,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又血气方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加上网络时代的便捷性,初中学生可能会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一些与教材相悖的观点,形成认知上的矛盾。这种认知矛盾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屡见不鲜,对此,作为肩负育人重任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宜横加指责,而应该冷静对待,巧妙利用这些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和深入反思,获得正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正确把握宽容和友善”一节时,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讨论的情境:当你走到楼梯口的时候,被追赶奔跑过来的邻班同学撞倒了,他既没有把你扶起来,也没有向你说声“对不起”,你该怎么办?有的说,以牙还牙,讨回公道,把他也推倒,不然下次他还会欺负你;有的说,让他赔医疗费,敲他一笔钱,让他吸取教训。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缺少宽容和友善的,与教材所倡导的观点背道而驰,属于一种错误的课堂生成。我意识到学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较为严重,单靠教师和教材的说教,已经很难使他们的观点得到扭转和纠正。于是,我对学生的观点未置可否,而是顺着他们的意思,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①假若撞人的是你,别人要来找你讨公道,你会怎么想?②如果你去讨公道或者要医疗费,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结果?这样的结果对自己、对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宽容与软弱的区别,懂得了宽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学会宽容,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教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节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最好的朋友名字,一位学生左顾右盼了好久,才说出了一位同学的名字,可是话音刚落,这位同学就说:“我不是你的朋友!”全班很多同学也跟着说:“某某没有朋友!”我了解这位发言的学生,平时爱向老师打个小报告,还爱占点小便宜,班里学生都不太喜欢和他玩,但是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始料未及。于是,我首先向大家提出问题:“你们为什么不愿和某某做朋友?”大家纷纷指出了这位学生的一些缺点和毛病。接着,我又让全班学生说一说:“某某有哪些优点?”学生们也为他找出了很多优点,比如为人热情,学习努力,主动为班里做好事等。我再追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缺点?”学生们经过反思,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很多不足,对自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三、充分利用质疑和创意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常常会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究,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情感倾向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增添光彩。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在遭遇抢劫时,如果我们把财物拱手送给歹徒,岂不是让歹徒的气焰更加嚣张?”这个问题并不是难以解答,而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很有讨论的价值。于是,我将问题重复了一遍,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未成年人,顺从歹徒的意愿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并不是助长歹徒的嚣张气焰。在生活中,当自己遇到不法侵害时,不论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自救,都要以保护生命为前提。与不法分子斗争时,不要硬拼,要机智灵活。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在某些问题上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的观点,面对这样带有创意性的观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且利用其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尊敬我们的老师”一节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说你心目中的老师像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很多学生说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有的说老师像粉笔,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学生;还有的说老师像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是,一位坐在后排边上的学生却说:“老师像刺猬!”这个说法让我很惊讶,也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同学的哄笑让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当,低下了头不敢看我。我走近他,轻声对他说:“你的说法与众不同,我很感兴趣,能说说理由吗?”学生不敢说,我又说:“我们现在是讨论问题,只要你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行,没什么可怕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他说:“老师像刺猬,是因为老师随时都有可能批评指责学生,令学生不敢靠近。老师心情好时,对学生很好,就像刺猬没有张开刺的时候一样可亲可爱;可是心情不好时就会对学生很凶,像刺猬一样张开全身的刺伤人,很可怕。”听完这位学生的心里话,我有些自责地检讨说:“原来在你们心目中,老师还有如此令人恐怖的一种形象,作为老师,我真的有些惭愧。今后我一定尽力让自己更像孔雀,绝不像刺猬。”我的话刚讲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地给了我一阵掌声。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尊敬,已经通过行动表达了出来,比起教师的滔滔说教,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第3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第二周星期一下午是主题班队会时间,会议一开始,中队长宣布改掉不良学习习惯“名医会诊”的主题队会开始,请辅导员发言。“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呵护和帮助。人的一生身体上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现在科学医疗技术发达了,一般通过诊治都能恢复健康;人的习惯品行也一样,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一般通过自己的学习反思,他人的点拨、帮助都能克服。但对一些看似简单,实则一不小心又会再犯的顽疾,我们该怎么办?例如马虎、粗心、骄傲、虚荣……请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难以改掉的毛病需要 ‘名医’来给你把脉会诊。”一名学生首先站起来发言:“我的粗心毛病怎样才能改掉,我妈说我一辈子也改不掉了,有时我也很苦恼,真有这么严重吗?”静默片刻,看得出大家都在思考,一名左臂佩戴两条杠的学生说:“实话实说,你粗心的毛病不说是病入膏肓,也算是一大顽症了,话当然是气话,你可不要当补药吃。其实,关键还在于你有没有恒心。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能下决心改还怕改不掉?我给你介绍一位‘名医’,他就是我们班上的黄钢。过去的他粗心毛病也是挺严重的,现在好多了,你不妨向他取取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黄钢的身上,那个叫黄钢的学生有点腼腆地站了起来,介绍了自己的三点诀窍:(1)写一块“细心”的牌子放在书桌上,每天提醒自己。一丝不苟地学习,每次作业后仔细检查,直到确定没有错误为止。(2)如果有错误没有查出,就罚自己多做几道题;如果都做对了或有错的查出来了,就放自己一小时假。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但笑声中流露出对黄钢的赞许。接着还有些“名医”为医治此病又做了补充。例如,学习不能只求“大概”“差不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问题弄清楚,内涵搞明白,多练习、举一反三、熟能生巧;作业时既要求速度,更要讲质量,一心无二用,专心致志等。后来大家还就其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这堂课在欢声笑语、智慧与问题的碰撞中结束了。说来也怪,后来六(4)班学生的作业错误还真的少多了。

想想这堂课,学生们时而是求医者,时而变成了诊断疑难杂症的医生,角色的互换使教室里充满了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间无所顾虑的对话一会儿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一会儿又变成激烈的辩论。“求医者”自述“病情”,不怕“揭丑”;“医生们”精心“诊断”,热情鼓励,对症下药。真诚与友善使求医者找回了自信和自尊,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渴求与悦纳使“名医们”有了用武之地,获得了成功助人的快乐,在理解和帮助他人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由此我感悟到如下三点:

1.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化解疑难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烦恼,消除烦恼的前提条件是让学生有机会并学会倾诉烦恼。在倾诉和听别人倾诉的过程中会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态变得平和。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提问者在自我坦露后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同时他们从同伴的善意反应中感到自己的“病情”并不严重,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这就为悦纳自己创造了条件。而听倾诉的人在被他人真诚求助所感动的同时,情不自禁地伸出援助之手,并为自己能有机会给他人一点点有益的帮助而感到自豪。

2.平行教育、同伴互助的作用不可替代

平行教育即是同伴之间的互助教育,有时同学相互间的提醒与鼓励要比教师的教育来得有效。本案例中让学生担任良医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做法,因为他们与求医者有着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语言,一些看法和建议更易被对方认同、接受。此外,平行教育的进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当学生“煞有介事”地开导别人的同时,也在自省反思,他们的思想情感也会受到触动,他们在内心也会对自己提出相应的要求,在理解别人、帮助他人的同时更好地悦纳自己、发展自我,思想情操得以升华。

第4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摘要】 目的 年轻护士的护理管理的分析 。 方法 2011年3月28日成立科室以来,采取确立目标、健全组织、提出要求、规范管理等措施进行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结果 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在医院竞赛中不断获得奖励,无不良差错发生,得到医院及患者好评。结论 好的管理对年轻护士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医疗事故及差错发生。

【关键词】护理管理 年轻护士管理者

随着我院的不断发展壮大,护士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自从2011年3月28日成立消化肿瘤病房以来,医院人员紧张,绝大多数护士均是年轻护士,且大多为招聘护士,流动性大。当今社会模式下,很多护士都是独生子女,她们的通病是怕吃苦,实践能力差,太有个性,做事不太仔细、对患者的交流能力差等,所有这些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医疗纠纷的增加。护理工作既有关怀照顾的专业实践, 又具有真诚服务的伦理和责任[1],既要展现“护士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和谐相融” 的天使风仪,又要实践“以人为中心”的理念[2] ,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慎独精神,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护士群体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提升护理品质等,因此对她们的管理非常重要,现对我科年轻护士的管理分析如下:

1 管理方法

1.1培训对年轻护士进行医院规范化培训,包括知识、动手能力、礼仪等各方面,让她们知识过硬,能完成护理方面的各种操作,独立完成工作,同时注重外在形象,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和谐相融。强化临床护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通过培训,懂得怎么去爱患者,爱科室,爱医院 ,遵纪守法。耐心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的内容, 更能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1.2 监督机制 在工作中要互相监督,特别在拿药、摆药、输液、输血、加药等过程中,因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严重医疗事故。国内外均有报道因为患者输错药物造成患者严重后果的病例,所以在这些环节中更要注意,以免发生差错。在相互监督中,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 三查八对”,从而也提高了个人技术水平,使患者的治疗达到满意效果。运用监督机制使护理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和原始数据标准化, 并将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地反应,让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1.3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让她们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学习先进的护理知识,同国际化接轨,调动广大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 实现工作作风“个人向团队、被动向主动、检查向慎独、认真向用心”的根本转变。

1.4总结 为了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了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好的方面学习,改正缺点。通过每周护理行政查房、每月护士会议、每月病人满意度调查及电话随访、护理晨会、护士长“一日五查”、平时工作积极性表现、团队竞赛活动、相互评价等形式, 加强科室和个人的综合考评, 衡量科室开展的效果,达到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1.5鼓励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年轻护士的优点,给予精神与物质鼓励,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认真,仔细。搞好团队精神,互相帮助,吃苦耐劳,以崭新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面对病人,敢于创新,灵活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勇于向困难挑战。

1.6 发扬“传、帮、带”的作用,老护士带新护士,能力强带能力差的护士。

2 成效

一年多来,科室结合专业疾病的特点提出科室团队建设主题 , 注重目标、信念、文化、培训、监督机制、学习、总结、鼓励等的管理和导向, 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医院和科室团队的建设, 转变护士群体的观念, 树立“用心呵护生命, 用情关爱健康”的工作理念, 不断强化护士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管理方式, 使护士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潜力得到发挥, 增强团队的共识和活力, 增加集体凝聚力, 促进了护士主动、用心、慎独、创新工作局面的形成。促进护理人员考评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量化, 减少了主观因素对护士绩效评价的干扰, 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在医院竞赛中不断获得奖励,无不良差错发生,得到医院及患者好评。

3 体会

一个管理者,其思想和方法是关键, 护理专业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管理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 要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 用科学的管理思想、长远发展的目标管理队伍人员素质要不断地提高, 克服管理理念和方法[3]。用心地琢磨、用心地思考、用心地行动, 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促进护理的整体提高。必须在“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巩固完善”的基础上, 做好阶段性评价, 及时肯定成绩、提出要求, 不在形式和表面上做文章, 逐步形成医院护理的特色和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4],并不断从实践中进行提练和总结, 达到医院远景共同规划, 面临困难共同解决, 拥有智慧共同运用, 获得成果共同分享的作用,促进护理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护士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潜力得到发挥[5],同时一个好的护理团队必须要目标明确,措施要具体可行,要充分把握医院文化建设战略思想, 并体现护理文化特色, 其每个步骤和每项举措都必须与临床实际工作、病人的切身感受相结合, 我们提出护理工作理念“用心呵护生命, 用情关爱健康”, 围绕“用心、用情”4 个字做文章, 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和行动, 解决工作难点和热点, 形成团队活力.

参考文献

[1] 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1) :2- 5.

[2] 王艳红, 李继平护理信息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 2005 年 2 月第 19 卷第 2 期上半月版(总第 137 期)

[3] Marie AB, Mary AD, Phyllis AZ, et al . Devel opin g a p ract ice doctorat e in nur sing: U nivers ity of Wash ingt on per specti ves and experience[J]. Nu rsing Ou tl ook , 2006, 54( 3) : 130-138.

[4] 王艳敏, 陈淑苹, 张冠珠, 等. 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 护理研究, 2007, 21( 4A) : 912- 913.

第5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中药橱斗 内胆 改良 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58-02

中药橱斗,亦称中药柜、药橱子、药斗子、百斗橱,千百年来,中药橱斗在中药调剂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是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宝库的智慧结晶,直到现在,许多医院中药房或中药店仍在沿用中药橱斗进行手工抓药调剂配方,其调剂中药饮片优点是方便易取,找药容易,故又有“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特点。但是这种敞开式或半开放式的橱斗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存在着调配、补充药物时造成的饮片串斗;二是斗内的饮片容易受潮、霉变或受虫蛀、鼠、蜘蛛、蟑螂等污染;三是不利于斗内的中药饮片的养护、翻晒,不符合调剂中的“先进先出”原则,造成药斗底部碎药、尘泥等杂质沉积,影响调剂饮片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临床疗效,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四是对药斗内的饮片盘存不方便。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对中药橱斗进行一些改良,又为每个橱斗增加了一个塑料内胆,经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中药饮片的养护和调剂,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中药橱斗的改良要点

1.1 橱斗及内胆的材料选择。中药橱柜的材料采用厚1.2mm烤漆铁皮制作,前期做好设计图纸并与生产厂家联系,提出了修改要求,严格按照要求定制。每个药斗的内胆材料要求符合药品包装材料制作,此例为食品级聚丙稀PP塑料,可延展性好,质柔韧,不易老化和破碎,不损手。左右端以能放进药斗为准,前后端稍留2cm的空隙,方便手指伸入拿出内胆。内胆仿制保鲜盒样式,药库填充中药后加盖贮存和运送,放入药斗前去盖,以供配方时直接抓取。

1.2 设计规格及考虑因素。橱斗及内胆制作或可根据医生用药习惯,又可根据根茎类与全草类等饮片的配发比例,进行橱斗容量大小、内胆的数量统计和斗谱优化排列;所以设计橱斗与内胆有三种规格,大号的规格为35cm×35cm×15cm,用来盛放全草类饮片或大块根茎类饮片或用量较多的饮片,中号的规格26cm×16cm×15cm,用来盛放大块的根茎类饮片,小号的规格20cm×16cm×15cm,用来盛放常用的根茎类及子实类饮片;内胆数量配备可以根据每家医院中药饮片的业务量以及每个品种用量不同来确定内胆配置的数量,内胆为厂家定制,数量大时价格经济,投入不多且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以我院的为例中药年收业务量100万左右,经统计,共350多种中药品种常用中药仅100种左右,根据实际使用结果综合考虑,内胆以1∶2的比例配置较为合适,以应付日常饮片补充更换的需要。其他单位具体可视情况而定,此时不作展开讨论。

1.3 符合操作习惯和隔离要求。对每口药橱高度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学高度便于工作人员健康操作外,另外对每层药斗做相应的上下隔离,这虽然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制作成本,但也很好的防止了上层饮片掉落到下面几层的现象。

2 使用效果分析

2.1 提高了中药调剂效率。橱斗改良和使用内胆后,中药调剂过程中负责补充加药的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仓库出来的药材饮片预先装在内胆中,内胆是方形的,方便堆叠运送,可一次性运输较多的品种,一辆中型平板推车可放置大号的内胆24个,中号的内胆40个以上,小号的内胆60个以上,并且,补充饮片只需更换内胆即可,速度较快,不存在加入药斗时的饮片撒失、跌落。为此,我们通过模拟以往一般饮片补充方法以及使用内胆的补充方法,记录了仅一名工作人员一个月以来补充次数,采用累计平均法,计算出该工作人员平均每天补充药材饮片约40种左右,使用内胆后,前后来回仓库补药的次数从每天7次减少到4次,向药斗补充饮片实际用时从每种20s减少到了5s,节约用时可达50%以上,综合效率提高7倍以上,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2 方便中药饮片盘存。每月或每季的盘存是药房管理和控制成本的一项有效的措施,但以往的盘存方法对于中药房已加入药斗的中药来说是一件麻烦的事,必须把已加入的药斗的饮片从药斗起出来,称量后,然后再放回去。而现在,只要把内胆一个个拿出来直接称量就可以了,总质量减去内胆的质量就是药材的质量,非常方便。下面是一张特意不用内胆与使用内胆后的盘存方法比较,抽取300种饮片,以所花费的时间和需要的工作人员人数作指标比较,使用内胆后,人工耗时仅为原来的33%。

说明:

(1)单种饮片耗时为起斗时间、称量时间、记录时间、装斗时间四项之和。

(2)总耗时=单种饮片耗时×饮片数量×工作人员数。

2.3 利于中药养护。橱斗铁质抽屉整体有一块前后移动的盖板,配合以内胆取放自如的便利性优势,使提高原本较为复杂的中药饮片橱斗内养护措施的频率成为可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药物串斗、积尘、积灰;又由于内胆加盖后密封性较好,对饮片有防潮、防湿的作用;因为容易起底,方便翻晒,便于控制虫害与霉变;内胆补充饮片时为整个更换,杜绝了以前因中药起底不及时造成的药斗底部碎药、尘泥等杂质沉积,符合了中药饮片调剂“先进先出”的原则。内胆的这些优点都给中药饮片的橱斗内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效果显著,符合药监部门对医疗机构中药房饮片监管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当地药监部门对此项改进表示了肯定。

3 结论

为中药橱斗增加内胆,无论是从减轻调剂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或者节约整个调剂过程的工作时间,还是提高中药调剂的工作质量等几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中药调剂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中药房管理,提供了较好的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一种方案,符合基层医药体制改革的中高效节能、增收节支的管理要求。

4 讨论

今后如果有可能,可以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内胆规格和配送方案并加以推广,从中药饮片生产到销售,从中药饮片厂到医药公司到各中药调剂部门的各级流通过程中,都以内胆为基本计量单位的统一包装规格,并施行统一配送,则可改变目前中药饮片包装和运输方式的各类弊端,减少流通过程中的验收、入库及质量控制过程,为更好的利于中药传统调剂向科学化管理迈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6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暑假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2021年暑假读书心得体会在暑假所读的著作里,发现很多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书中所讲的每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读后我思绪万千,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要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通过阅读名著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通过阅读名著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

第二个感受:教师的心胸要宽广

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三个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任的初二(1)班的凌闯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其效果不佳。很是懊恼,但是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争的荣誉,却让我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他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他有一中亲切感。这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他是我班最热爱劳动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四个感受: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 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通过读书我的感受很多,要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要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 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教师”、“称职的教师”、“理性的教师”、“自由的教师”教师职业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暑假读书心得体会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

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

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魏书生老师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读《柔软的坚强》有感王永吉,简单而平凡的名字,但却让拥有他的主人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经历,范文之心得体会:学生暑假读书心得。

如果我是他,我绝对做不到在受人殴打后默默承受,让自己陷入那满腔的委屈和无处发泄的情绪当中,因为那会使我疯掉。

如果我是他,我绝对做不到在受到好朋友表妹的戏弄后,还淡淡的轻笑,不怨不闹,因为那会使我窒息。

如果我是他,我绝对做不到在受尽侮辱后还只是略略用一个比喻化仇恨为浓浓的感激,因为那会使我抑郁不平。

如果我是他,我绝对做不到在所有人的安排下主动找老师要求为同学们引见我的爸爸,因为那会使我万分尴尬…

只是,我不是他,也庆幸自己不是他,因为我真的无法做出他做的那些事,也无法掌控那段近乎完全黑暗一般的生活,黑暗的令人升出几许恐惧和无力驱赶的感觉。可是,他却在那无奈的命运,无形的压力,无力的情况下,活出了不一般的生活,活出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生活。

无奈的命运使他更加的奋发图强,无形的压力使他越发的学着坚强,无力的情况使他愈加的越挫越勇。他,不怨命运,不怨苍天,不怨生活,坚强地用一己之勇活出自己的精彩,尽管崎岖不平的路总是陪她绕弯子,他也从不被打垮,坚定地用意识活出自我。

令我心酸的是他的经历,令我同情的是他的命运,令我折服的是他的决定,令我庆幸的是我没有他的经历。纵使我的想法很不好,纵使艰难的坏境更能磨练出不一般的人,但我还是无礼的庆幸,因为我实在没有把握做好他做的每一件事!

第7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体育健身;价值

1.引言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身体状况成了影响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亚健康和疾病也成了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之一。顺势而生,健康产业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现代体育健身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现代体育健身在中国成型并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并成了现代体育健身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健身养生方式。现代体育健身和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彼此交融,互相汲取,让其双方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传统体育养生作为历史悠久,包含着许多极为精湛的实践和理论。在现代体育健身发展至今这一段时间里,各国人民和我们国内的人都在借鉴和引用中国传统养生的精华。中国传统养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的剖析其优点,使其当前的体育健康产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概念界定

2.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合为一体,强化人体各部分生理机能,是一门涉及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综合、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2.3现代体育健身

人们通过健身、健美、矫正、医疗、娱乐、防卫等体育手段,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过程被称为现代体育健身。

3.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体现

3.1传统体育养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体育健身的补充

经总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的体育健身没有涉及到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思想和理论的根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形成了一个以整体观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和认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这思想和理论都是古代人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但是在当代,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其中大部分都是合理、正确的。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采用一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体系,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体育健身是以中极大的补充。

3.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内容的丰富

传统的体育养生锻炼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相对于现代体育健身的健美运动、健身运动、娱乐体育手段,传统体育养生显得更具多样性。在当代,传统体育养生和相待体育健身的范畴正在慢慢的重合,但是传统体育养生很多内容依然能极大的丰富现代体育健身。例如中国人认为,规律生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适合劳作,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经验。在现代,又有很多人把古人的“子午觉”拿来作为养生方法。除此之外,一年四季的节律的合理利用也能对养生提供帮助。根据四时变化,人们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状况来适应气候环境,以此来养生。这些传统的思想都可以被融入到现代健身中来,为现代健身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3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是对现代体育健身发展的促进

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在现代体育进入中国后,相关的从业者根据中国本土的养生项目,结合西方的健身方式,进行改编或创新,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健身养生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即有国外健身项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古典韵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的现代体育健身进入中国后,对国内本土的养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将现代体育健身的内容融合代传统体育中来。

另一方面,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过程中,国人的健康观和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在选择项目上,有一部分人就会选择现代体育健身的项目。在这一方面,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也得益于传统体育养生的宣传作用。

4.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融合的因素

传统体育养生和现代体育健身都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的手段,两者的融合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于发展的好事,但是也有很多的因素限制着两者的融合

4.1相关专家的错误态度

在这两个领域,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持反对融合的态度。尤其是在传统体育体育的领域内,有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体育养生,就应该是原生态的养生术,不应该掺杂其他不相关的内容,这样会导致原有的文化遭到破坏。其实这种想法和态度是错误的,任何文化或事物要发展都应该要舍弃陈旧没有价值的部分,要保留其

精华,祛除其糟粕,这样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4.2健身人群的盲目性

在健身人群当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于新的融合项目并不接受,这是两者两者相融合和融合项目的推广的障碍。

4.3两者文化的差异

两者文化根源和底蕴差距很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几千年前就出现的古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而现代体育健身是在有现代科学作为依据之后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很多基本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体育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之不同的是现代体育健身的起源和发展依赖于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和“高、难、新、美”,这导致,两者在很多的方面一直在争辩,也没能分出对错。

5.结论与建议

5.1相关体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知识。融合两种文化在健康领域内的不同手段,不仅要对两种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具有体育创编理论和美学的知识,如此,才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健身养生方法。

5.2相关专家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不能单一的看待传统体育养生或现代体育健身,要充分的了解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整合。

5.3从事传统体育养生工作和研究的人,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传统体育养生推广之后,我们才能了解它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它在现代体育健身中的价值。

5.4要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既要增加队伍的规模,也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才是推广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人员。

5.5政府要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做到发展有人指挥、推广有人去做、信息有人采集、回馈有人处理、出问题有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第8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人类产物的科学,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在不同学科间,也不存在凌驾一切的学科之王,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检验。因此中医学应当以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来激励和要求自身,寻求发展的正确途径。从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实践第一,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科区别和中医药学的发展等三方面对张功耀最近全面否定中医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提出质疑。

【关键词】 中医学 科学性 发展 标准 张功耀

Abstract: The science of human being’s substance does not equal to truth, even not the absolute truth.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re’s no science king surpassing every thing, all must be tested in practice. Therefore, TCM must be realistic, and put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to encourage and require itself and find correct way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doubts in “Farewell TCM” where Zhang Gongyao completely neglects TCM from these points:(1)insist 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rrectly consider TCM history and status quo; (2)insist on putting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reasonably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CM; (3)correctly treat differen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TCM development.

Key words: TCM; science; development; standard; Zhang Gongyao

我认为实事求是、实践第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源于客观存在是认识本源的基本的认识。因为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所以必须在“实事”——客观的、真实的可靠的客体中开始寻求一切正确思想。这一原理,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的相同看法。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本身之中,是内在的,不是超越的。为了把握世界的真理,必须重视感性经验。” [1]达芬奇、林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真知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人们从感性经验开始认识客观。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但就科学体系而言,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以为,所谓科学,是人们对其所感知的客观世界进行探索而得到的规律性、系统性的认识。由于认识对象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一切科学体系,包括历史的和未来的科学体系,都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认知活动的产物,由于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广延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类不可能穷尽宇宙。换言之,人类产物的科学,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在不同学科间,也不存在凌驾一切的学科之王,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检验。因此中医学应当以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来激励和要求自身,寻求发展的正确途径。张功耀先生最近全面否定中医的言论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为中医药学的未来蒙上阴影,是有必要进行剖析的。张功耀先生对于中医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的《告别中医中药》(简称《告文》)一文中,故结合该文的主要观点来加以讨论。

1 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告文》从文化进步、尊重科学、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四个方面来否定中医,在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方面,张先生没有表现出尊重基本事实的实事求是态度,这集中体现在《告文》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的两个论题方面。张先生完全否定了中医药在保障中华民族健康和繁衍上的历史功绩,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虽然历代医事的记载并不完整,也不系统,但从包括《史记》在内的史书和历代浩瀚的中医文献,都可以看出中医药学从摆脱迷信巫术,到形成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过的重大贡献。如果中医的历史状况不易为人所了解,那么,从传统中医流传下来的各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至今仍然卓有成效这一点,就可以反推出中医的历史功绩,中医对治疗SARS所起的作用就是最近的实例。在张先生看来,现在广大的中医工作者,都是在做耗费人力物力而又无效的乃至骗人的“不仁”的事。我认为,判断中医药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应当是看中医药的方法有无实践意义。第一是谁来评判的问题,除了专家意见,疗效标准、检测标准之类的评价体系外,最有发言权的是实践着中医药方法和接受着中医药方法的人们,有没有效,要问他们,要不要中医药,必须问医学的服务对象——老百姓,只有他们才是中医药方法的切身感知者和取舍的最终裁判者,而不是名人、权威说了算数的,这从中医药在我国,进而华人社会,进而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的欢迎和重视就可以得出结论。张功耀的言论不但侮辱了整个中医药界,同时也严重贬损了信任和接受中医药方法的广大病患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此,中医药界和广大民众是有权利讨回公道的。许多人对张功耀先生表示义愤,言辞或许激烈可以理解,这只能怪张功耀自己不检点。第二,必须解决评判标准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下面将继续讨论。张功耀先生在《告文》中采用非理性的攻击方式贬低中医,言辞霸道而偏激,诸如“标榜”、“装腔作势”等等。所列“证据”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于无中生有,“挖掘”什么“狗屎绞汁”、“灵猫”、“发菜”之类,连一般中医都不了解的所谓中药来诋毁中医,真是令人震惊。《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倾毕生精力完成的集大成的药学巨著,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译为多种文字,其多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张先生居然煞费苦心从全书52卷,约200万言中找出“立春雨水”之类来加以诟病,这种做法令人痛心而费解。张功耀先生说中医缺乏逻辑基础,但他自己却不讲逻辑,甚至采用没有事实根据的所谓“论据”,哪里谈得上逻辑二字。《告文》的许多论述,文不对题,比如他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医药措施”,危害了生物的多样性,但他首先列举的却是“姜”和“鸦片”,难道中医用姜入药,使“姜”成了濒危物种!中医曾经用“鸦片”止痛、止泻,现在已经禁用,这与生物多样性何干呢?为了生物的多样性,中医已经用水牛角替代犀角,人工牛黄替代天然牛黄……,这些事实张先生真的不知道吗!人们无法理解中医在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方面存在什么重大问题!张功耀不顾基本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如国家卫生部发言人所说,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无知”

2 坚持实践第一,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

中医无疗效,中药无作用是张功耀先生认为应当告别中医的基本论点。在讨论疗效的问题之前应当明确医学的任务和区别医学原理、临床医学和医疗行为的关系。医学的根本任务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属于应用学科,与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基础学科不同。因此,判断医学有无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它的实效,而不是它揭示了多少客观规律。医学虽然起于实践,但它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指导,需要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促进上发展进步,这就是医学原理的重要性。临床医学是在医学原理指导下,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制定的临床治疗原则或条例规范,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而医疗行为则是根据临床医学规范由实施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等做出的处理,虽然有时医疗手段的科技含量,又大大超越简单的医疗原理。如前所述,任何一种医学原理都是人类在一定水平上的认识,可能逼近真理,但不等于真理。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临床医学就更不具备真理性,而具有个人因素的医疗行为根本谈不上绝对正确的问题。所以把一种医学体系说成是真理是不对的,而认为与其不同的体系就必定是谬误的判断更不能成立。医学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如果我们将疾病简单地分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疾病,以及两者混杂的心身性疾病三大类的话,现在对于精神类疾病,所知甚少,效果欠佳;简单躯体性疾病也许有些办法,但对复杂性疾病则常常力不从心;对于心身性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感染性疾病,因为爱滋病、禽流感……而变得信心大减。基因医学曾使我们激动不已,然而随着对基因决定论的讨论和对基因治疗风险的清醒认识,人们已经冷静多了。在人与疾病斗争的这种态势下,医学互补是明智的。

21 关于疗效标准 西医治“病”,中医对“证”。现代医学将正常人体量化成复杂的指标体系,其疗效标准以追求指标恢复正常为基本特点,有客观、明晰、标准化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首先是指标体系不可能完美地描述疾病现象,而且有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另外,冷冰冰的数据常常忽略患者的感受而缺乏人文关怀。传统中医强调病人对疾病体验,体现人本精神,但不易标准化,不够明晰、客观,有时会受到感觉的欺骗。跟着感觉走可能误判,跟着指标走也许不全面。我们以高血压病为例,西医对血压的正常值经过不止四次的重大修改,我们就不能说这种修改中的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便是现在的标准,也不能保证其为终极标准。再者,时至今日,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还有许多疑团,所以有“原发性”之称,血压的升高是主要的、共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用血压这唯一的“金指标”来判断疗效就有缺陷。比如,在病情复杂的病人中常有这种情况,病人血压“正常”了,“疗效很好”,但自觉症状未能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现象。中医治疗降压不及西药,但可稳定血压,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当承认症状的改善也是内在病理变化减轻的表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应当是临床医学的终极目标,可以成为中西医疗效判断的共同标准。从大量临实来看,西医在疗效上具有总体的比较优势,而中医的关注点不同,疗效有自己的特点,对许多疾病显示突出的效果,能达到西医的疗效标准,对某些疾病虽然显示效果,但不能满足西医标准。完全以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疗效是有缺陷的,中医界应借鉴西医标准,尽快研究能展示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并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22 关于统计分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统计学原则被中医界无条件接纳,从此,个案报道逐渐销声匿迹,传统意义的经验积累和疗效判断被视为不真实,中医疗效遭到了统计门槛。统计学的介入为排除误差和杜绝虚假提供了锐利武器,统计被尊重为科研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通过西医借用来的统计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众性原则”,它承认绝大多数,否定少数个别;认同一般,否定特殊。因此,很多特殊疗效的病例被排斥,以个体化为重要特点的中医治疗难于纳入统计。世间万物都有多数与少数,一般和特殊的问题,没有理由否定少数和特殊的存在,生命现象也不例外,我们不是承认特异体质吗!有时,少数和特殊反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少数和特殊的变异,物种演化的渐变形式也许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人类是否还在猿的阶段,甚至连猿都不是。我们在抑郁症证候学研究中就发现,具有非常典型辩证意义的病例被排斥在聚类分析之外。[3]中医体系比较强调个体化,在统计学的应用上,不能简单的照搬,而应当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合理使用的问题。当然,排斥统计学原则也是不可取的,一切虚假都必须杜绝,任何浮躁和不实只能给中医摸黑。

23 关于事实和解释 有一种思维或者潜意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只要讲得出道理,哪怕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也是好的;即便有效果,讲不清道理,也应该淘汰。这里的“道理”,当然是指现代医学体系的内容。这种将某种“道理”(认识)真理化,赋予高于实践属性的观点,显然是有害的唯科学主义的排他性思维。张先生对《内经》水肿病认识的贬低就含有这种成分。《内经》是从整体来理解水肿这一疾病现象的,认为人体水液应达到生成与消耗排泄以及输布的综合平衡,否则即发生水肿。虽然对体内的具体变化认识笼统,类似于黑箱辨识的方法,最多是一个认识水平的差异,并非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更何况现代中医对水肿的理解和治疗已经发展和丰富了许多。在白箱和黑箱的认识水平上,人类的认识基本是处于某个灰箱层次的水平上,绝对的白恐怕是难以企及的,因为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现代西医对水肿的认识也属灰色的层次,否则就不会有“特发性水肿”的名称了。至于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祛菀陈莝(逐水)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寻求人体水液的平衡措施,现代西医不是讲水和电介质平衡吗?在治疗时不是要记出入量吗?不是也使用利尿剂吗?应当说,中西医在某些基本原理的思维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从医疗实践的层次来分析,就更没有肯定一方而排斥其它的理由,医学原理和临床治疗学不是一回事,而临床实践就更带有一定个人的试探的性质。比如抗生素的应用,从理论上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临床实际很难办到,我们不可能每次都等到药敏试验出来才选择用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凭分析判断和经验。又如胆石症,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也无良法根本预防,结石也难化解,于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进行取石、碎石或连同胆囊切除。不可否认外科手术对挽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痛苦方面的巨大功绩,手术本身有精湛的技术和很高科技含量。但治疗的基本原理却并不神秘,实际上就是把有病的东西去掉,这与《内经》有水去水的思维如出一辙。总之,从临床治疗的实用性来看问题,一切无害而有实践意义的东西都具有合理性。

24 关于预防、亚健康和养生 虽然存在普遍的重治轻防的现象,但预防为主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近年亚健康状态的提出,特别为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开辟了一个很广阔的空间。中医的养生原理和方法,对健康人群、处于疾病康复阶段的人群,特别对亚健康人群,非常适合。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间的灰色地带,亚健康概念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亚健康的对策应当是综合性的,应当以调节平衡为原则,中医养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医界应当大力推进亚健康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亚健康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极大发展前景的领域。

25 关于药物的有效成分 张功耀先生《告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中医的复方不合理,甚至单味药也不合理,只有提纯为单体才是科学的。很显然,这是他所称之为化学医学的逻辑。药效作用是依赖于有效成分,成分复杂的中药乃至复方道理说不清,又难于研究把握,简直就是“异物入药”或者是什么有效成分都没有的“水”。我们不否认单体药物的合理性,它给人类与疾病作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由此而否定中药饮片和中药复方的合理性也是片面和武断的。人类对天赐之物的应用,既有取其单一者,也有复合者,亦不乏混合者。就药物而言,不同纯度各有其利弊。单体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体内过程容易研究掌握,治疗作用针对性强,但针对的病理环节比较单纯,易出现副作用。人体疾病很复杂,往往需要几种药物的配合使用,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病,常常多药同服,差不多就是混合物。其实适当地配伍用药也是现代西医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复合维生素、复方降压药等等。如果从制剂学的角度看,赋型剂、助溶剂、溶剂、稳定剂、雾化剂……的使用在所难免,即便是现代的缓释剂、微粒剂,有哪种是真正以单体的形式使用的!如果按照张功耀先生的论点,除了有效成分,其它的都应该是异物入药了。中药的使用从来不拒绝去除杂质、异物、有毒和不洁的部分,否则就不用炮制了。中药也从来不拒绝提取,煎剂就是水提取,酒浸便相似醇提取,只不过没有提得那么纯而已。而现代的颗粒剂就是混合物,青蒿素之类的现代中药(我绝不赞成说青蒿素就成了西药,应该说是中药西制)就是单一成分。大多数的中药,不经特殊工艺提取,疗效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考验,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采用呢?我们可以与食物作一个逻辑学的类比推理:中药与食物成分同样复杂,中药的作用机理取决于有效成分而食物的营养作用取决于营养成分,许多中药和食物同样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对人是有用的,营养和治疗同样是复杂问题,而且有些中药本身就是食物。如果按照营养成分决定论,那人类应该进食提取的营养素,人们的餐桌上将是三大营养素、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食物纤维则是近年才开始上桌的一道菜,这显然是可笑的。推理:按有效成分决定论来对待中药同样是可笑的。虽然类比推理是或然性的结果,但仍能提醒我们深思。这里的主要问题有二,与食物一样,人们对于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如多靶点的观点),包括所有成分的作用及其合理的搭配等未知的秘密,更不要说中药复方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事物,不能以人们的是否认识清楚来决定其合理性,理性的态度是,中药的单体成分作用强(如青蒿素)就用单体,有效部位合理(如多糖)就用有效部位,原生药好用就用原生药(如人参,是经历了医疗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有效的)。单体与复方的矛盾,实际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差异,这需要寻求新理论的指导来解决,也需要各种新方法的建立。我认为,中药研究中“血清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就值得关注的。血清药理学的设计者非常智慧,他把血清划界为一个黑箱,不管什么药以什么途径在体内产生什么变化,它总要通过血清这一最基本的环节作用于靶点,因此载药血清的作用能代表该药的效果,这对于成分异常复杂的中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指纹图谱则是以最先进的分析方法而得出综合的结论,它具有分析的精细性又有综合的整体性,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路是发展的方向,值得称道。总之,对于人类的生命现象,人们的认识有限,对于其中的精神现象就显得更为贫乏。医学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学科,任何一种形态的医学都没有骄傲的理由,任何一种经过实践验证有用的医学体系,都有存在的必要。

3 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科区别和中医药学的发展

前面,我们主要从实践第一的观点出发,讨论了中医药存在的合理性。以下我们以实事求是的观点简要地讨论学科关系,说明中医药学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如果把科学划分为自然和人文社会两大部分的话,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以研究物质世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极大地造福人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代人无不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之中。在我们满怀感激的时候,人们也对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难以驾驭的力量感到恐惧,自然科学遭遇到伦理的屏障,自然科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且以还原论为主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在思想方法上也需要向整体论(或系统论)的转化或结合,也需要从人文学科中吸取营养。哲学是对最基本的问题,诸如世界观、方法论的探索,是对人类知识的高度概括。但哲学的基础是所谓其他学科,没有人类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也没有哲学。哲学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学的指导,但不能赋予宗教裁判的地位。在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应用学科,虽然应用学科有赖于基础学科的成就来武装自己,但它们也在不断地为基础学科的进步提供支撑和养料。我以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像生态系统,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根本上是互补的,学科间有共性,也有各自相对的特点,而无至尊者可言。

31 关于学科基础 张功耀先生对学科关系的看法是很极端的,可以归纳为三个唯一,唯一来源、唯一道路、唯一标准。现代科学体系的主要发源地是希腊,但是否除西方就没有科学的起源?张功耀显然是赞成“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说法,这一命题虽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我们还是感到奇怪,难道中国古代的数学、农学、天文立法都算不上科学!张衡、祖冲之他们也算不上什么科学家了。从张功耀先生的言论看,他的矛头并非仅仅是针对中医学,在他看来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非西方的一切成就都微不足道。既然只有西方有科学,当然植根于中华文化而流传至今的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就应该被否定。张功耀认为古希腊的医学起源比中医早,更为先进,“但欧洲人还是告别了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草医草药,走上了化学医学的道路”,进而是生理医学、基因医学,按这个道理,中国早就应当告别中医。与西医学现代科学体系同步发展不同,中医学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迷信蜕变出来的世界各地医学的原始形态大体相似,都使用以草本为主的天然药物,形成了不同地域民族的传统医药,但在西医学的强势面前几乎都濒临灭绝,惟有中医药学仍然独具生命力,这除了数千年丰厚的经验积累外,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重要原因。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准确全面地评价中医理论体系,我仅从学科基础的角度加以说明。个人以为,科学奠基于客观的真实,而萌芽于合理的抽象,一个学科必有其成为基石的支撑。[3]中医学的理论,并非如张功耀先生认为的那样“中医的绝大部分概念和陈述没有经验基础”。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起源于阳光的向背,冯友兰先生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4]阳光的向背是一个基于经验的事实,对日出日落几近乎麻木的现代人来说,对于阳光的向背也许不屑一顾,然而在古人眼里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感受,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古人从阳光的向背显示两种不同的景象,抽象出阴阳的基本概念来认识世界是没有错的,阴阳观具有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内经》承袭和发展了阴阳学说,并以此认识人类疾病现象,建立了“八纲”的病理基础和调节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规范,时至今日,每一个中医从业人员,都能深刻体验到阴阳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用现代的眼光,也可以把人看成为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生理机能的有机整体,诸如合成和分解、吸收和排泄、兴奋和抑制、扩张与收缩(心脏、血管)、凝血与溶血、成骨与破骨、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胆固醇的运转与逆运转, cAMP与cGMP,基因调控的正调控系统和负调控系统……,难道《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道理就如此荒谬吗?中医有病的概念,诸如“疟疾”、“蛔虫”、“霍乱”、“哮喘”、“中风”、“风湿”、“癫痫”等这些现代病名就是借用于中医,但中医更重视的是“证”。如果说病是从病因、病理改变的复杂因果联系来认识疾病的话,“证”便是从疾病的不同时段(时间)和不同类型(空间)来看待疾病,病和证有经纬的关系,西医擅长病而中医擅长证。证是疾病存在的客观反映,疾病发展具有时间的阶段性,同一种疾病又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多种疾病的某阶段又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状态,这显然是真实的,证的概念抽象具有合理性。现代西医没有“证”的概念,但有疾病共同病理环节的认识,有综合征的表述,虽然与证不同,却有相似的认知方式。证和病可以互补,中医辨证并非是张先生说的“煞有介事”的做秀。和西医与现代学科体系同步发展不同,中医学独自走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它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来武装头脑,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探索人体奥秘,从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才具有一些可贵的特质,它有古朴的宇宙统一和谐思维,而无征服自然的狂妄;它不分解客体来认识生命,为整体论提供了一种朴素的原始方式;它注重生病的人,而不是只是把目光凝聚在我们认识尚肤浅的病上……,这些都是医学发展到今天所需要的元素,而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换来的经验积累更是无比的宝贵。我们没理由苛求古人,更不能嘲笑我们的先贤,在一些最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他们超凡脱俗的深邃目光,比之现代人浮躁而功利的头脑冷静和睿智得多。对我们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可以搁置,但不宜随便否定,金字塔可不是来源与现代科学体系!中国有中医,是福不是祸,将之抛弃则是罪!

32 关于科学标准 张功耀先生忽视学科间的差异,对科学的判断采用了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数理的标准。张功耀先生提出了“理性医学”的概念,似乎那才是称得上科学的医学。张先生的“理性医学”是源于他的“以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的“理性科学”。不错,中医肯定不是这种形态的学科。其实现代西医也远远不是这种“理性科学”,数学以外的学科,恐怕与“理性科学”都有距离,物理、化学也不可能完全通过推理来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命现象还有许多未解之迷,生理属性在物理化学层次上也许知道得多一些,但在生命层次的把握上就显得不足,而对于心理现象则所知甚少,对人的精神活动能进行“形式化的推理”吗?医学上的疑团一大堆,真正能解决的疾病为数不多!我不知道张功耀先生所说的“理性医学”在哪里?由于生命现象的随机和非确定性,特别是精神现象的复杂性,也许生命科学、医学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张先生所说“以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的“理性科学”。生命现象包含着物理、化学现象,如果把生命现象简单归结为物理化学现象的集合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张功耀先生坚持以非生命科学的原则来判断一切,所以他对科学的判断特别强调了“明晰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在非生命科学中,事物的因果联系的确表现得比较明晰,几乎是“铁的纪律”,然而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生命科学里就变得不那么管用了,生命现象的分叉性、反馈性、混沌性、汇聚性、经验积累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这些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得因果关系变得十分的错综而不那么明晰,有时呈现出一团乱麻式的网络状(神经网络、免疫网络、细胞网络……)。面对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广泛混杂的最为复杂的生命体,我们更需要高度智慧的概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来把握整体,而中医的思维有这方面的元素。张功耀先生举出“脉诊” 没有正常的参照而妄言异常来说明中医的描述连经验性都不具备。这再度表现出他对中医学的无知。中医对“脉”,是从快慢、节律、“形状”、“态势”等方面综合描述的,即便是今天,我们仍然难以通过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全面解析人的知觉所能感知的所有脉搏。对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中医的先辈们是极其聪明的,《内经》有言:“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他们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以不病调病人”,也就是说以正常人为标准来判断异常,比如对于脉搏的快慢就是以正常人的呼吸节律作为记时器来判断的,而这种以正常人为标准来确定正常值的办法正是现代西医所采用的普遍原则。中医针灸学在确定穴位位置时采用的同身寸法,进一步将标准个体化了,是更为科学的标准确定方法,学了三十多年中医的张功耀先生为何不知道?

33 关于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具有不同于西医学的确切效果,在理论上具有可贵的特质,我们在要求学术界和全社会事实求是公平地对待中医药学的同时,也应该事实求是地对待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的困难,在不可能倒退的历史进程中,中医界不能总是在前进和后退中蹉跎岁月。个人认为,把回到过去作为目标和方向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中医的历史(不同于张先生所说,中医药学发展虽缓,但仍然在积累式地发展)。我们应当回首过去,应当努力继承,那是为了新的出发,我们应该记住“有容乃大”的古训,吸取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部分,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地对待现代医学体系,摆脱排斥性思维,中西医各有优势,对方的优点也常是自己的缺点,中医学两者即便不能结合也应互补,有竞争,但更是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友军。我们应该摆脱封闭发展的禁锢,走现代化方向。我认为,中医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理论的瓶颈,传统、原始的整体思维很难为中医插上起飞的翅膀,中医的突破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生命科学中更高层次理论的出现,这种理论应该是分析和综合在高层次上的统一。中西医之间的分歧首先是认识方法的差异,一个是不断追求现象后面的物质基础,一个是通过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精细确切与宏观全面显著不同。前者依托整个现代学科体系同步发展,中医则保留了原始整体性思维的火种,独自前行,发展的动力和速度不能相比。在现代科学从还原走向整体的时刻,是中医有可能振兴的机遇,以系统论、控制论、生态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医自身不具备独立产生新理论的条件,但可以为之提供一个初级模式,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第二是中医学的有效积累。这包括理论和临床两方面。中医理论有许多事必须做,需要再整理和深入挖掘,发扬优秀的,有活力的部分,绝对不能固步自封,神化中医理论同样违反实事求是的精神。临床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础,主要的任务是加强继承、弘扬传统、提高疗效,制定规范。临床直接观察是中医经验积累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床进行中医方法学的研究应当成为重要方向。中药应与中医协调发展,如果脱离母体,只能成为西药研究的初级样品仓库。特别是中医的科研,必须解决低水平重复问题,不能是不想就跑,跑了之后还是不想。第三是人才的涌现,特别是杰出的大师级人物与大量精英人才的出现。中医学的确处于困难时期,要不被淘汰,只有奋起,让我们记住老子的名言:“反者道之动”!我们应该接过先辈智慧的火炬,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力量,排除一切干扰,为中医药学的未来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0.

[2] 陈文垲.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抑郁症中医病机规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5):276.

第9篇:智慧医疗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当然,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重视,抱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一定会把它搞得更好,更切合实际。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关心学生发展,关注任意选修课的开发。

自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在组织参加国家级课题《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与组员们一起实地考察、问卷调研、汇集资料、分析数据、归纳探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就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评价等研究成果与读者共勉。

高中任选课开发的基本原则

重认识 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它的意义、价值和内涵的探究,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课题组成员汇总各方面研究资料,认为任意选修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任意选修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形态的变化,更主要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课程设置是课本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当然学生就得学什么。而任意选修课是以学定教,社会需要什么,教师们就开发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教师们就开设什么。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上至天文地理,下接民俗乡风,无所不有,真正不拘一格地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其二,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不仅突出了教师主体,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主要靠教师开发,这样就给教师开辟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博览群书、踏入社会、与专家交流、与学生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学生来讲,主体意识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得以呵护,才华得以施展,潜能得以发挥,发言权、选择权、参与权都会空前提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会起到重大作用。开放、多元、立体的任意选修课程,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四堵墙内教室根本无法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只有走出教室,运用新的教法,新的学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任意选修课程,也就是说改革的浪潮将推生新的教法学法诞生。此外,任意选修课程还有它的诸多优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辨别善恶能力等。总之,明确认识任意选修课程的意义、价值和内涵,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就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

重规范 任意选修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开始就必须让它根深苗正,那它才会枝叶繁茂、挺拔向上。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必须设置《课程纲要》,从课程目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组织实施、课程评价、资源条件等六方面进行论证,确保任意选修课有计划性、整体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各学校要制定可行的选修课程的规划,实施方案或实施条例,从制度上规范教师或参与者的行为,同时对学生进行选修课的指导,确保任意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化 校本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生本化。学生的兴趣是选修课程生命力所在,所以任意选修课开发的终极目标必须是为了学生――教会学生做人,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教会学生学习,为全体学生发展负责;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这就要求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工作。也就是说,课程目标要明确,要达到什么效果;学习主题要清晰,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活动安排要恰当,是否青少年能适应;实施过程需易行,考虑学生各方面特征;评价体系要合理,真正让选修课的功能充分发挥。总之,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必须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还需要配合学生家长,做好学生需求分析,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课程当中来,逐渐完善,力求实效。二是师本化。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策划、搜集、定格、撰写、核准等一系列繁杂工作都要靠教师或团队来完成,他们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关注、保护、使用、善待这支队伍也应在课程开发的议程之中。

乡土化 祖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都有自己传统文化的积淀,也都有自己当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获得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追求生长的文化之根,探究当地文化之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是任意选修课程基本目标之一;同时注重区域发展现状与未来,更是选修课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了解、关注和研究,把学生学习、生活、志向、抱负与地方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树立“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信念,所以任意选修课的乡土化,即“地方文化+地方发展”是任意选修课比较完整、全面的知识框架。我们的开发就应该围绕这一框架进行筛选,择善而从,构建选修课程体系。用浓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关注素质教育的人文问题;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感染心灵,从而激发生命的智慧成长。这也是学校设置任意选修课的初衷。

多样化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化程度飞速加强,所需人才必须各式各样。青少年的认知、素质、技能、兴趣、性格千差万别,为给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平台,我们的选修课程体系就必须多样化,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经济、艺术与体育、工业与农业、养殖与种植、医疗与卫生、民俗与乡风、名人与史料等都应该涉及。丰富多彩的课程摆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自主选择,在选择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富有大宽度、大跨度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那就达到了设立任意选修课的教育目标。

开设任意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学校课题组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市59所普通高中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搜集,研究他们的做法,体验他们的感受,最后得出“三注重三结合”确实是开设任意选修课的好途径。

注重指导,与学生生涯设计教育相结合 学校应注重两方面的指导:一方面,编制本学校选修课指导手册,把学校现有和规划中的选修课程详细介绍,从课程名称、教育目标、实施办法、效果意义,授课教师等方面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识基础等,配合家长给他们在选修课过程中加以指导,这样就会让学生各得其所,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在指导过程中和学生生涯教育结合,更能凸现选修课程的价值意义。青少年毕竟涉世短浅,看事接物分析判断难免不切实际,学校和教师就得设法弥补这一缺陷,把选修课的指导和生涯教育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分析个性特征,结合社会需求,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

注重自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个性发展是选修课的主旋律。在开设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自主。自主是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智能的最佳途径。目标、教师由自己选,合作伙伴由自己挑,学习模式由自己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格外高涨,教学效果肯定十分明显。而研究性学习是兴趣相同,性格相近,目标一致的几个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同学习,共研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在共同成长过程中会达到互利共赢。自主选修加上研究性学习,取得“1+1>2”的效果。

注重实践,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选修课程从本质来讲,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实践智慧、实践技能、实践艺术等。这些知识和智慧从实践中诞生,在实践中凝练、结晶,从而形成实践文化和生活文化。现在重新学习和应用,其基本途径应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即调查、访问、观察、讨论、探究,也包含体验与领悟。如果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更能突出任意选修课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为课题研究实验基地,笔者所在的山西省永济中学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学校组织学生下工厂,走农村,走访企业家,参观革命圣地,动手做火箭模型,动脑改装孔明木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一种专业知识,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为踏入社会早做准备。

五元评价使任选课更加完善

五元评价比较科学合理 评价是任意选修课程不可或缺的程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周期性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不断更新完善。课题组总结各校经验后一致认为,五元评价比较科学合理:①课程方案评价,重在考察选修课目标、教育方针、学校办学理念的适切度,与学生兴趣,社会需求的一致度,与学校可获得课程资源的吻合度。②教学对象评价,试行学生档案袋管理制,以学生个人为评价基础,通过观察学生的发展幅度来评价学生。反对一个标准,一种模式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成功感。同时,还设有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③指导教师评价,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最有发言权。教师评价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想:课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际过程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是否需要删减与填充;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本校学生,课程感染力与课程资源成本是否合理配比;课程有无发展潜力等。④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指执教者的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实际收获。前者重在过程效果,后者重在学生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发展状况等。⑤总体效果评价,以上四项评价均属单项指标评价,最后需要将上述四项综合起来全面考查,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总之,任意选修课的评价是一个复杂工程,课题组尝试过五分制、等级制、作品展示、技艺表演、对话交流、档案记载等形式,但寻求一种真正呈现任意选修课功能的好方案,需要再努力。

需要关注和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对开发开设任意选修课认识不足,只是积极响应,不能全心参与,课改被动推进。部分学校领导只顾高考升学,不问素质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二是大校有能力开发,小校资源困乏,出现明显不平衡现象,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县级、市级乃至省级教育资源库,让所有学校都有理想的选择。三是固定班级不利于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选修课程需要校内走班,甚至需要校际走班。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有的课程门庭若市,而有些课程门可罗雀,如果开设校际走班制,也许情况会得以改观。

任选课开发的特色实践

山西省永济中学是一所名牌老校,又是省新课程实验基地,以“国家课程重执行,地方课程重开发,校本课程重合理,选修课程重实用,新设课程重加强”为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的指导思想,并在选修课推进实施中,形成了3个鲜明的特色。

重制度,重规范,多样化开启选修课程 开发和开设选修课伊始,学校就开始对选修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选修课开发与实践的方案,适时出台《永济中学实施选修课条例》,从制度上规范教师、职工参与校本选修开发的行为,保证如期向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本学年,学校对上一学年开设的15门选修课程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撤消了部分受学生欢迎程度小的课程,同时又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目前,经审核已确定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共有4大类、26门课程,包括《蒲坂文化》《永济名胜古迹》《中学生礼仪》等,并全部进入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阶段。这不仅体现了选修课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成为学校发展与特色培育的需要。

在选修课开发上,学校注重内挖外引,合力推进。在校内选拔特长教师组成选修课程编写组,利用内部优势资源,充分开发。如语文教师陶存锁、历史教师戈建勇对河东文化的研究颇有建树,让他们带领一个班组编写永济乡土选修教材,从永济的地理坐标、历史风貌、思想源流、本土资源、戏曲文化、山水诗韵等方面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更加熟悉、热爱自己的家乡;通用技术教师越仰华对航天航模情有独钟,他开发的小发明小制作选修课备受学生喜爱。除内部挖潜外,学校还派出经验丰富、有编写能力的教师,与高校、职校、企业、社会组织、种植户、加工商等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选修课开发、开设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多样化、规范化。多样化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千差万别,各有所爱;社会行业各式各样,这就要求选修学习必须多样化。学校计划在3年内,根据360名教师每3人合力开发1门选修课的计划,总数将达到百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在选修课开发、开设中,要注重规范化,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尺、统一的分寸,不能盲目而为、胡乱凑数;选修课程必须符合《永济中学实施选修课方案》的要求,课程目标要明确,课程内容要翔实,课程实施要简捷,课程评价要可行。

廓清理念、多元支撑、多方协助,推进选修课程 其一,选修课程需要理念更新。选修课过去一直是国编教材,以知识拓宽为主,而现在的校本选修则以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为主,这在理念上就需要更新转变。学生需求量大,社会需求面广,这就必须重新认识选修课的意义、价值和内涵。教导处成立组织机构,科研处协调聚集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掌握必修课程的编写目标、任务、内容实施及评价,形成统一认识,把理念及任务在全体教师中宣传、执行,使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得以开展。其二,选修课需要人才支撑。永济中学是一个大校,专职教师360人,其他职工76人,可以说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为此,学校就近选出有关方面人才,为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广开门路。以永济文化为背景的乡土教材,包括剪纸、曲艺、书画、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就是一些有特长的老师编写的。其三,选修课需要经济支撑。学校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来支撑选修课程,一部分用来培训教师,一部分用来增加硬件设施,一部分用来出版印刷书籍。其四,选修课需要制度支撑。学校正在完善健全与选修课配套的各种制度,有些还不成熟。比如,与选修课配套的组班制,我们正在研究完善,以更好的组织形式确保从根本上把选修课程开发到位。其五,选修课程更需要社会支撑。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仅靠校内实力明显不足,更需要社会支持,多与社会人士交流沟通,尽力把社会上珍贵的、有价值的内容纳入学校选修课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