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策略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意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努力的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强化,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才会真正的有计划,有目的,确保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真正的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这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的一些学习和活动以及实际的生活实践。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渠道,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遵守下面的几项原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老师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只有学生真正的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其创新意识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产生质疑。
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和目的的进行一些疑问的设置,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产生了质疑,那么其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只有有了质疑和疑问,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去深思,才会真正的进行创新。
(三)启发思考。
思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容易投入到思考中去,通过思考,学生才会更加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动手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讲到圆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来画圆,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通过动手,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激活,进行探究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重视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增强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创设相关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有必要将情境教学的方法运用进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意识。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解题思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是非常有利的,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会得到一定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度的重视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的思维往往都是跟着老师走,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必须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机会让其独立的进行问题的思考,这样其创新意识才会提高。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的发挥出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办法比较多,比如说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设计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等等。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和其思维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的,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三、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
(一)抓住灵感。
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时候,必须重视瞬间产生的灵感,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后续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某一类的题型,会经常将一些固定的思路和解题公式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应该更加的开放,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提升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不够自信,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怕老师或者同学笑话自己。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能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发现,却不愿意进行问题的表达,这就导致了学生研究问题不够深入,自身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被发掘出来,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氛围的营造,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更好的调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
四、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创新意识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其更好的进行创新。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采取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福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2]朱晓燕.重视引导启发,激励创新意识――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J].小学时代(教师),2010(03)
[3]杨祝玲.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华章,2014(12)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课;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10-01
不同的环境,对于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善于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就是一种创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需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这样的要求体现了社会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注。
一、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性
(1)促使学生认识科学。科学课是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应试教育下的科学课堂只是一种形式,学生难以在课堂上认识科学、理解科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科学,学会创造。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科学课不同于数学课等课程,因为不在升学考试范围,不少教师有所忽视。部分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课本上的知识,对于知识背后的科学原理却不加以详细的解说。教师上课上得粗糙,学生就无法提起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遇到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问。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科学课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缺少是学生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面对同一个问题,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会自己思考,得到一套解决方法,然后将这套方法付之实践;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则是求助教师和家长,错过了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认真思考了,就会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和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很多,结合课堂内容提问就是其中一种。比如,讲解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味道?你能抓住空气吗?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对空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提出其他问题,比如“人为什么需要空气?”“你觉得城市的空气怎么样?”这些问题,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至空气与人类的关系上。学生思考到这一层次后,就会理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这就是学生的感悟。有了这些感悟,学生就会自己思考下去,遇到不懂的问题后,强烈的探索欲望会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2)带领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学习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只学习而不实践,那么得到的知识终归是不成熟的。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作为一个探索者的快乐,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增长。因此,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讲授“观察蚯蚓的身体”这一课时,如果带领学生观察蚯蚓,那么学生就会得到蚯蚓的直观感受。课堂中,教师结合多媒体给学生讲解蚯蚓的特点、生活地点以及接触蚯蚓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利用周末带学生进行实践。蚯蚓生活在泥土中,要想观察到蚯蚓就需要学生走进田野,亲自动手在泥土中挖出蚯蚓。教师在学生挖蚯蚓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学生。挖到蚯蚓后,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近距离观察蚯蚓,触摸一下蚯蚓,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得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并且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简单的问题可以一个人解决,但是难度大的问题就无法独立解决,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了解他人想法,积累经验的过程。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体现在科学课堂的各个方面,比如讲解“谁更柔软”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木条、铁片、塑料尺谁更柔软,对于意见出现分歧的小组,教师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一下柔韧度。除了课堂上,课外实践也需要学生合作,比如“植物的变化”这一节,需要记录一周内每一天植物的变化情况。一个学生记录这些数据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让七个学生为一组,分组来记录数据。这样一个学生只需要记录一天的数据,既完成了实践任务,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结束语
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时代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应试为主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根本,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人才。要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理念,激发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应将学生当作主体,而老师只是知识引导者和建议者,对于健美操中涉及的舞步、形体动作、面部表情要让学生自行发挥,将学生的优点进行整合,得出最好的健美操舞步,并对学生的自行发挥加以表扬和称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由于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已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进行起来会很顺利。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创新热情,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现在的高校健美操课程依然停留在老师单纯地进行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但是始终得不到机会,整个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扼杀在摇篮里,主观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造成课堂学习效率较低。老师在前方进行示范,然后学生针对老师的动作、步法、神态进行模仿联系,使整个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程式化。新时代的大学生,追求时尚、个性,注重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能。
3.练好基本功,培养创编能力
专业老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动作要领的训练,要重视对基本动作的教学,以免不能够展现出健美操的美感和发挥健身作用。基本功的学习非常重要,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控制与协调都非常重要。练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在健美操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随意发挥,可以将健美操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元素进行完美的结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通过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健美操课堂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关键词】政治教学;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办法;探究
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初中政治课程,初中生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1]。为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激发学生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新[2]。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新颖的、创新意义的教学手段,通过灵活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在将学习政治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兴趣”和“爱好”。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3]。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后自然会做到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学生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创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创造环境,例如,当学生对某一课题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条件,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策略
(一)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有很多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变得通俗化、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4]。这种新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意志坚强者的图片和故事,同时播放一些增强意志的歌曲,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以及歌曲气氛的渲染,会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的“创新”所带来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提问,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互动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提问,尽量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进而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增强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增强人际关系有什么好处?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评价要尽量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句,使学生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经逐步成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元素,为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注重课堂提问,实施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以此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玉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32-32.
[2]许芹.探究于初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36.
下面笔者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偏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
21世纪以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在科学中的地位也会更加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教育学家也指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因此加强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育是推动整体教学发展的前提,它是重要且必须的。
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吴康银的《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就写到:“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地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的创新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的内容是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其中一题为:“今有上禾三秉(古代容量单位),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将它作为方程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文中就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欲望。其次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间,还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他们亲身体验“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意识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创新行为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其中,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提出问题,鼓励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一、转变观念,尊重自主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以“教”为重点,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所能做的只能是听课和记大量的笔记,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不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这样的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扼杀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反而使得教学没有实际成效.
教师是教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要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提倡交互主体性,互相尊重彼此的重要性.因此,倡导一种平等合作、互相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该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转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强调整合性,完善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放手让他们自由思考,让他们能自己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而教师要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也需要向学生悉心请教.师生应该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难题,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人们的思维有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思维的可以使人们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发展创新.教师需要抛弃那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种种做法,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不限制他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向,使学生善学乐思,体会参与和创新的快乐,这样便能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学习中,一个问题往往不只有一个思考方向,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而学生思维比较独特,他们总是善于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有时候却不能严谨、全面地考虑,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训练逆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抓住事物规律,深度探索.有些问题比较抽象,难以抓住其本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其内在原因,从更广阔的范围考虑问题.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了思维的宽度,能真实反映问题的整体,有着良好的思维广阔性的学生,才能更加全面而严谨地思考问题.
2.思维敏捷,方法灵活多变.思维敏捷的前提是思路要清晰,同时提高速度和质量.思维的敏捷性反映一个学生正确思考一个物理问题的速度,它主要体现在思维过程的灵活和思维的迁移能力比较强.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懂得举一反三,多解求异,多谋善断.
3.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讨问题时,总是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却总是碍于教师的面子不敢提出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质疑,正确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具有批判性意识,带着好奇心对一切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
四、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是最为明显和清晰的,而所有的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物理实验教学则是在物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课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需要,广泛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物理实验的方法,让他们大胆创新,从表层的实验现象分析并总结实验规律.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并且相互竞争比较,总结出一个最佳方案.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 教育观念 知识结构 激活思维 总结提炼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向纵深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创新人才需要的凸显,都需要以创新型人才作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培养思考能力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中职物理教师创新能力中最必需也最重要的素质。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养成思考的习惯是中职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中职物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养成思考习惯。首先,中职物理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提高教学方法需要思考
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的中职物理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职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授渔”式的教学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授渔”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
2.灵活运用教材需要思考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着力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是否有更好的编排方法?只有这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熟悉教材,领会教材,驾驭教材。在备课时,脑子里要多装几个“问号”,如教材中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必要的增减?
3.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整合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物理课教学中在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让鲜活生动的东西走进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在近几年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职物理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示给我们学生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来显示各种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信息技术在物理课中的运用创设了各种教学情景,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各器官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大脑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思维,达到思维高度活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创造性教育应该尽早进行
一个人的创造性与其所拥有的知识量之间并不成正比的关系,知识多的人创造性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创造性也不一定就弱;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培养创新意识并不完全在于已经具备了多少知识。这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可以从小抓起的理论依据。中小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初中阶段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时期,高中阶段是形成科学理想的重要时期,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几个时期的教育。
2.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呢?我认为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问要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要从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知识开始。科学文化知识学得越扎实,培养创新能力就越有坚实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的,他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难以产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只有从不同角度提问,才有可能夯实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第二,适当组织课堂活动。要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体验,获得新知,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可以开展自学、讨论、辩论、讲演、时事评论等各项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