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记诵之学”,即背诵章句,不求甚解之风盛行的传统影响太深,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智力的培养。第二,长期以来受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只强调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他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三,我国制订的教学大纲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各科、各章、各节的“双基”要求明确、具体,可以落实和检查,而对于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则非常笼统模糊,抽象空洞,教师难以落实和检查。第四,一些学校往往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升学率上,这样在教学中就必然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要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仅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很少有意识地考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第五,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曾中断了多年,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也在1958年被作“伪科学”、“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批判,这使得我国教育科研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教育科研落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教法,不讲究教法,就更不用说培养和发展非智力了。
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被忽略的现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经常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我们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语文教学中所蕴藏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困难和简易、成功与失败、以及成绩的高低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而只是常从智力因素方面找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能有所改观。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其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但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在实施教学中仍然常忽略这一点。这样,就容易造成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方向性错误,更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智力程度持有怀疑态度。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
目前,多数中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已经趋于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则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薄弱性有着绝对的相关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是抱怨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过多,自己的智力程度和脑容量超负荷。从而,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甚者开始对自己的智力都持有怀疑态度。这也是引起语文这一学科出现被“冷落”现象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正视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运用它来促进学生有效并有质的语文学习。当然,中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的确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可以遵循两者互相促进的教学原则,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借助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他们智力活动的质量,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会逐渐被学生自己所肯定,并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的教学做到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目标之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会变得轻松而简易(至少与原来相比)。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首先就应该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能力和素养的养成上,而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语文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遵循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杜绝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现象,探索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重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其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意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并使家长认识到这一因素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人清晰地了解到语文学习本应该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最为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把理解作为学习语文的前提才是正确的。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印记――掌握――运用”这一途径,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窍门”。而这扇“门”正是在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后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非智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推动而获得的。这样,学生便会纠正错误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单纯的“背”会的,而是“想通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使其调整心态,愿于学语文,更要达到乐于学语文。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只有以发展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攻克困难、获取成功,进而形成完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报告》潘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15
[2]《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区别》许远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0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趋势――提高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含金量》韦吉锋,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摘 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院校虽然在定位上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将汉语语言文学作为必修课程。但是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必须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多方面来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以此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改革
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培养以及个性思S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课程的相关教育标准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对汉语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感悟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到中职或者本科阶段后,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学校内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必修课程,有的则成为选修课程。从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看来,其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是时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之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也强调人才的其他能力,这就包含人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在高中院校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职院校的改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收到就业压力激增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认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基本理论只是的传输,包括文章结构、写作结构等。有时,一些教师会适当的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阐述,但是仍旧是按照考试的答题模式来进行讲解。学生若不能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这种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是与时展需求相背离的,也难以满足时展要求。在当前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虽然多次被提到,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很多青年人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公德道德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盛行,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最主要都来自于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长远看来,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素养的内容,以此来改善素质教育的现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首先,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把人情关怀放在首位,强调用情感来培育学生仅仅使用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必须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位。要增加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美与道德的判断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达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单纯的应试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从学校层面来看,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训练。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往往为职业技术培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往往出现匮乏的现象。不少中职院校中虽然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深层面来看,该项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教师把上课看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极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序开展。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逐步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是很多学校的做法。在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让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娟娟.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2016(04).
[3]孙静.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逐渐认识到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虽开设了《大学语文》,但课时非常有限,一般一周只有两个课时;也有的学校只开设了诸如《文学欣赏》这样的选修课。学校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价上没有任何要求,如是否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是否具有基础的文学欣赏能力等。这也是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文学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需求技术型劳动力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企业不仅需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而文学素养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学习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重视文学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教育不单单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它首先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文学素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递和传承的过程,是一种丰富精神、陶冶人性、完善心智、构建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大学语文》作为职业教育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基础的重任,而且还要肩负文学育人的使命,发挥语文课程文学育人的功能和对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而且还要增加课时量,以确保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还可分学期、分专业开设《文学欣赏》之类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如古典诗歌、先秦诸子作品、楚辞、论语等等。要把学习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大学语文课还是选修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引起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的重视,从而达到文学素养教育的目的。
(二)整合教材,发挥文学育人作用语文教材是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本科学生的,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中既要照顾学生的专业发展,更要兼顾文学育人的目的。除了根据专业选择教学的内容外,教材还应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篇。通过对这些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把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德育美育等人文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真正达到文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小康、和谐、生态,实现科教兴藏战略的目标,关键在教育,而发展教育,就必须首先发展民族教育,实现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的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了解一下何谓人文素养。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这个大基础。
1.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素养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正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 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增强其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 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2.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一门教育,它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语文校园实践, 提高人文素养。
2.1.1早间诗文诵读活动。利用每天早晨的十分钟开设古诗文诵读活动, 请有较好朗读技巧的同学来领读, 每周再做一次简单的朗诵汇报。这样的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强学生的欣赏水平, 使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
2.1.2开展语文活动比赛。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调动学生不断自学、不停探索的精神。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画比赛、作文大赛、故事讲演大赛、课本剧表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比赛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2.1.3开展人文科学讲座。祖国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利用讲座的形式请一些领导、老师或者是学生家长来讲一讲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说一说自己对某一部作品的理解, 这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好办法, 也能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2.2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加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文学素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然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受教师的教学形式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正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2.2.1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语文课本里的风景、人文思想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临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必然能产生“豁入耳目”的美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染。
2.2.2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最切忌的是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一条路上。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强行把学生多样的文学感受纳入到一个单一的轨道,使学生的生命热情和智慧受到压抑,造成学生对语文教学普遍不满的现状。从而不认真学语文,也就无法培养人文素养。
2.3语文文化建设, 提升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是在实践中去培养, 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校园环境。增强小学校园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精神是增强小学校园文化底蕴的有效方法。在提炼校园文化精神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沉浸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儿童文学》,即为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学习文学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课程,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抱有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儿童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为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了解相关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承载,《儿童文学》的学习方向和特点就注定了儿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存在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价值观的缺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当等。因此根据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个人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高中教育是人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它在直通高考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素质培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都是重视应试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会留太多的时间给文学素养的培养。尽管现在的教育路线在改革,但实践情况仍有诸多不成熟之处。关于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对文学素养的正确认识
在高中这个学习阶段,要应对高考,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十分复杂,再加上其他功课的融入,使得高中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在这段时间,没必要再加入文学素养的培养。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参透文章的感情,不如去做几道题来得实在。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提分并不容易,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去在一些理科科目上多花些时间,让学习效果更明显。所以,在高中阶段,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花时间去培养文学素养十分不现实。
2.师资力量的匮乏
语文教育普遍偏向情感、抽象的东西,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所以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重大。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阅读量缺乏,也不具备充足的文学素养,很难帮助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文学内涵,也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去挖掘文学的本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些教师虽然自身有充足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也多数是“随其流扬其波”,以教会学生做题应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提升高中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以提升文学素养为语文教育目标
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最重要在教师如何去引导。首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文学素养在语文学习中不容小觑的作用。再者教师应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学生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渐向学生渗透文学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认同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修造,进一步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加强自身的文学内涵,保证可以跟得上以身传教的步伐。
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大多都较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感性因素。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文,就会让课堂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厌烦心理。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想办法去营造活跃、和谐的氛围。可以在讲授课文的内容前,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制造一定的代入感,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思想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结合目前的时代现状来对作品进行再创造,鼓励学生展现个性,不要一味对学生的个性打压,做好引导工作,这样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
3.突出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5]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
小学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教学实践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加强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和文学二者相互关系,长久以来是具有争议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只重视对于文章的教,忽视对于文学的培养,这主要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学过程中,存在诗歌教学,其教学的基础是经史子集,但是这些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通过对语文学习,学生既能有效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也能很好的提升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当然也不能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影视、文学作品以及文化活动进行文学素养的提升。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于刻板,应当尽可能变换多种形式,教师也必须对自身教学思路进行不断的更新,使得语文课堂更加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率更好。
一、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强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教学理念的创新,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培养文学素质,可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将填鸭式教学弊端彻底革除,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提高教学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积极参与。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出疑问,乐于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深入了解文章,进而促进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儿童写作技巧的掌握
在具体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再出现不知从何下手,从何写起的情况,在体会文章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自身的词汇量,并进行合理应用。是其在记忆名言名句的基础上,并将其巧妙运用于写作中,提升作文的文采。
(三)有利于儿童的思想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有助于完善其思想和观念,有助于其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多方面,既可以体现在其文章的鉴赏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还可以体现在其思想观念的健全完善,其心灵不断得到美化,能够明辨是非,摒弃腐朽思想和不良的风气,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道德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将教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诗歌作品非常多,对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诗文,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静夜思》一文时,教师首先将其解释一遍,继而让学生进行体会,了解诗中描写的是思乡之情,用心体会游子在外的漂泊之感,由此对于亲情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更加珍惜家人,孝敬父母,以贴近生活的素材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二)有效开拓学习视野,促进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变换多种教学形式,有效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语文的教学是复杂广阔,所以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变化其教学形式,丰富其教学内容。比如,组织踏春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体会自然万物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描写自然万物的诗文进行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文的含义进行解释。比如,学生可以将描写大自然的诗歌《春晓》进行背诵,充分体会诗文中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文学素养提升
鼓励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的热情,而且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升。比如,在进行《少年闰土》一课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鲁迅的相关作用,不仅可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其作品进行把握,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强化作文训练,帮助儿童提升文学素养
不仅要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还有注重其文学表现能力的培养。文学的表达是文学素养的培养的最终的目的。所以,语文要对儿童作文的训练进一步加强,注意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名言名句的运用。不断完善学生的用词,使其更加准确贴切。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使其乐于写,善于写,敢于展示,进而提升其文学素养的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大家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其他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培养的氛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重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问题,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就现在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当采取恰当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