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基本功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中学 武术教学 调查分析
搞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武术在徐州一直有着深厚的基础,而且历次课程改革对武术均予以高度重视,甚至部分地区已经将武术纳入了中考体育考核中,但最近几年来武术课在中学的教学中越来越呈现很多问题,学校的传统武术教学变得零散,特别是在农村中学校园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徐州市不同乡镇中学240名师生为样本(体育老师40名,学生200)。
2.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武术课开设的基础较差
统计表明武术课开设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坚持开设的只有15%,断断续续开设的占70%,没开设的占15%。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家长对武术存在偏见,他们强调升学率,怕学习武术容易导致学生打架斗殴,出现伤害事故,从而不主张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武术运动赛事的推广面很窄,导致中学学校或内部的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基本是以田径、球类、健美操为主,武术连作为表演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功利性的取舍也是促使武术教学不被重视的一个方面。再因为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许多教师自然也是乐得照本宣科,不愿意多花精力去挖掘和增添教学内容。
3.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矛盾
目前我国武术运动的开展主要以套路运动为主。中学武术教材也主要是按套路形式进行。调查中得知武术课开课基本上集中在基本功、少年拳、及初级武术套路上,这种基本功到规范化套路练习的教学形式本身就很单调,枯燥,加之武术套路动作难学易忘、形式单一,很难让学生坚持长久。而现阶段随着电信网络迅速传播,多数学生对于跆拳道、擒拿格斗、甚至是套路对练的兴趣也远大于基本功和单人套路练习,这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在施教过程中有所突出,有所兼顾,从而也提高了武术课的教学难度。
4.武术教学周期长,工作量大,难度大
武术套路教学强调手、眼、身、步、法,精、气、神等表现力动作要领,导致上课教师工作量大,一套简单的五步拳共8个动作,但是需要4课时才能学完,而排球教学的传球只需要1课时。因此相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教学难度较大;其次,乡镇中学生班级人数多,每个班级都在近五六十人左右,在授课的质量、管理和进度上都受到影响。
5.武术的评价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校体育以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练习步骤都由教师设计,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评价由单纯的运动成绩和规定性的标准进行量化评价,这样不能做到综合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学生从而失去了对武术课学习的兴趣,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思维和创造空间的主动性。
6.专业武术教师缺乏
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授武术的教师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在调查40名体育教师中得知,武术课主要由他们担任,而这些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的仅占15%数量极少,更为严重的是在偏远乡镇中学里,专业体育教师几乎没有,多数是其它科的老师兼职体育的。鉴于武术项目的特点,武术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不是一般体育教师可以完全胜任的,因此,现阶段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7.武术动作难、繁、杂,学习周期长,制约学生学习兴趣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武术对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对身体表面的动作和人体内脏各器官机能的要求较高,在学习上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机体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基本功。
调查中得知乡镇中学的学生基本没有多少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武术教育,每次课都是蜻蜓点水般学习几下,因此,即使是有的武术教师想认真授课,都因基础太差而施教困难,影响教学进度,久而久之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和建议
1.合理系统的探索武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武术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既适宜学生自身发展,而又容易掌握的内容。在起始阶段主要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的学习和训练,以及简单的套路。在循序渐进安排一些武术内容,使得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热爱武术。
2.改变武术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育教师要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情景教学模式,结合分层次、分组教学等方法,对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武术欣赏、观看武术表演等方式,并结合讲解,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武术,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3.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学生创编整套动作的能力
根据所学的基本功及基本技术动作,结合武术的手、眼、身法、步等进行编排。教师制定具体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成套动作质量、完成情况、难易程度等给学生打分。不宜要求编排过难,并应多给予积极性评价,主要让学生在多种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观察、学会创作,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加强武术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建设
乡镇中学有武术专项的教师缺乏严重,多数由其它专项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出现应付的现象,导致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其武术的精髓,而是刻板地记忆武术的套路动作,因此加强乡镇中学武术教师的培训与建设,并建立考核、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
5.加强武术的竞赛活动与交流
目前,学校经常开展一些田径、球类等竞技活动,而武术相关活动的开展却少之又少。学生虽然爱好武术,但没有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今后的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中,组织优秀学生把武术以体育竞赛和文艺演出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扩大武术在学生中、学校里的影响。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加强武术竞赛和交流活动,而不是仅仅把焦点聚积在田径和球类项目上。
参考文献:
[1]周君华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出路之探索[J].体育学刊.
[2]王智慧.对少儿武术套路训练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探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摘 要 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的形成是由格斗动作组合经过一定的形式串联而成的,因此,格斗文化是武术套路存在的核心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然后就高校如何在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践行“格斗文化”理念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武术套路技术 武术教学 格斗文化 教学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对武术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教程的改革上,而对“格斗文化”教学的研究尚存在缺失。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将“格斗文化”引入到教学体系设置之中,但是由于既缺乏足够的经验又缺少专业的格斗人才,所以,带有“格斗文化”精神的武术价值功能仍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完善教学内容,转变“格斗文化”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追求动作的标准化、连贯性和协调性,在教学过程中,动作多变,形式多样,因此,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武术套路教学设备和技术应运而生,如果不能创新性的改进教学方法,那么武术套路教学势必难以点燃武术爱好者的热情。
(二)武术套路技术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机制
武术套路技术的学习不仅需要学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领悟力、肢体协调力,还需要学员具有吃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要对武术套路进行大量的、反复的练习。目前,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趋同现象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武术套路训练机制,从而致使武术套路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脱轨现象日趋严重。
(三)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过程存在缺失
目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所采用的模式是:练习武术基本功,学习武术基本动作,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形成武术基本套路,进行武术套路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普及率高,但是却未将“格斗文化”有效的融合在武术教学之中,“格斗文化”的完全继承更是无从谈起。很多武术套路运动员过于追求动作演练的分数,往往却忽视了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完美呈现,因此,加强武术套路中攻防格斗技术的教学、训练对有效弥补教学过程缺失至关重要。
(四)武术套路教学缺乏“格斗文化”人才
目前,院校武术套路教学人才大部分是运动员出身,这些群体对格斗技术的研究和训练存在缺失和空白,因此,具有“格斗文化”的教学人才严重不足。此外,学习“格斗文化”技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不断地进行练习,而且“格斗文化”的竞争意识不强,没有比较权威的比赛机制,因此,更难以激发“格斗文化”人才的催生。
三、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实行“格斗文化”的建议和对策
(一)设计以“格斗文化”为核心的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过程
首先,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目标要围绕“格斗文化”进行设定,强调攻防格斗技术和动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改进、优化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过程,并结合“格斗文化”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最后,以“格斗文化”为核心的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过程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在完成基本功教学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攻防格斗单复式动作、招式动作的训练,然后分别从套路体系、实用技术体系两个方面加强功力教学的训练,最后对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考核。
(二)建立以“格斗文化”为指导的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以“格斗文化”为指导的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体系,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开展。首先,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技法、公立教学阶段以及套路、实用技术教学阶段;其次,要把握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重点,基础阶段重点在于训练基本功,如掌、拳腿法、形体的训练等;技法、功力阶段重点在于单式、复式、联式、功力等的攻防格斗喂手、递手、应手训练;套路、实用技术阶段重点在于应势变化训练和拳械演练。
(三)构建以“格斗文化”为教学目标的武术套路技术教学考核机制
对“格斗文化”模式下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机制进行考核时,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套路体系考核和实用技能体系考核。考核标准是攻防格斗动作的运用和实战。其中,套路体系考核指标包括:传统拳械、自选拳械以及健身功法;实用技能考核指标包括:拳种搏斗术、器械搏斗术以及教材搏斗术。
(四)引进具备“格斗文化”与武术技能的综合性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人才
在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同时具备格斗文化与武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大量匮乏,为了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转变选聘模式,广纳具有格斗文化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不断加强对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人才的培训和考评,还要不断提升优秀武术套路教师的格斗文化素养,从而为武术套路技术教学的有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 武术套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217-01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集养生之精髓,融技击大成,形成了众多门派和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形成了内涵丰富、层次纷杂的庞大理念体系。她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近几年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拳种在中国的大力宣传及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开始远离了我们的武术,甚至不惜重金开始学习这些外来文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中小学是学好武术的黄金期,是打好武术基本功的关键时期。抓好中小学武术教学,尤其是中学阶段武术课的教学,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一、中学武术教学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自古就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纵观河南武术教学现状,除了登封、焦作等地武术开展较好之外,多数地区武术教学开展并不尽如人意。
(一)领导重视不够。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领导对体育课重视不够,武术课的开展与普及也就可想而知了。武术兼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多项功能。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大对武术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师资力量欠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但在中学体育师资队伍中,具有武术专业并具有武术基本技能的专业教师却很少。在体育教师中,多数教师因没有专业知识,不能从事武术教学,也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教武术。究其原因,武术教学工作强度大、示范累、工作枯燥,远没有球类等运动教得开心、自在。
(三)教学方法单一。在中学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仍然墨守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致使学生上课没有激情、动力,久而久之也就不愿上武术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加之许多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所以更是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如果示范位置选择不好,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
(四)开课率不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武术课教学的开课率往往不高。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没有合理地开设武术课。由于武术技术和技能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武术对练习者的力量、耐力、柔软、灵敏、协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武术的基本功训练,如腿功、肩功、桩功、手眼、平衡等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够积累下来。所以,武术课的教学需要有课时量的保证。但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往往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武术课所占比例较少。
二、建议
武术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它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中学大力推广武术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上好武术课、练好基本功、扎好武术底,为以后的训练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宣传武术文化。学校教育各级部门要加强对武术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做好武术课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各级领导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树立先进的武术教学理念,摆正武术教学的位置,开创中学武术教学的新局面。广大武术教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不言苦,不言累,充分发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良品格,争取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心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合理适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采用挂图、音像制品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变古板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让其乐而忘返。充分利用完整和分解教学法、正面示范和侧面示范相结合、正误对比教学相结合、严格要求与适时表扬相结合等。争取选编适合地方特色的教学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我们的武术课堂变成武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阵地,让我们的武术课堂化为学生展翅翱翔的天空。
(三)加大经济投入。学校各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以支持,经济上给以援助。投入资金修建武术场地,购买武术器械,开展武术比赛,举行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培训和培养机制,让教师成为专业的人才,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青年。
总之,武术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永不放松。同时,武术教学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她是我们大家的事情,需要广大领导的支持,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配合,需要莘莘学子的不懈追求,但愿我们的中学武术教学会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丽.中学武术教学探析[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1.
[3]周家宝.试论中学武术套路的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在师资、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二是合理搭配武术教材;三是改善教学方法;四是扩大交流,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又被称为国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练养并存的健身特点。坚持武术锻炼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壮内强外、全面促进的健身效果。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绝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
一、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武术师资的配备情况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教学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32所省会城市大学、中学和小学时发现,有27.26%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7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2、学校武术教材实施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武术教材的科研论文,对学校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材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学校生最喜欢格斗和对练,其次是套路。(2)武术教材的结构过于单调,包括:基本功、基本组合、武术套路。(3)武术基本功的创新很少,缺少新颖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使同学们失去了对武术的热爱。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40%-45%的学生没有体育教材,30%多的教师是没有体育教材,特别是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武术教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教师教学现状的矛盾
据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运动,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缘自于体育教师的呆板教学,现实的武术课并不被学生所认同。综合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农村学校比例更高一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便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喜爱武术,但是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教师难以把武术的教学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造成了目前武术教学的空洞无力,甚至是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取消武术教学,长期如此,那么这项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精髓就会不复存在。
二、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从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毕业生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毕业生中能到学校一线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适合于各种教学,但对于灵巧性和技击性较强的武术教学,稍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武术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武术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名具有武术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学校武术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下,各项目教学都进行合理搭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武术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要求。首先,教材要突现武术项目攻防和对抗的本质特点。其次,武术实战技能与文化熏陶并重。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武术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竞赛素材进行分解,用其中符合体育教材原则和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展现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合理改善武术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学校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武术课,与体育教师呆板的教学有关。要想改变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武术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尝试。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主要运用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这主要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武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引起学生对动作的求知欲望;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示范时机、变换示范速度等,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提高学生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动作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武术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扩大交流,提高影响,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运动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各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和课外锻炼颇有成效的学校树立典型,让各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校的学生有两亿多,如果他们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掌握武术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习几套拳械,常练不辍,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进入学校并得到广泛普及,势在必得,只要各级有关领导,尤其是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加上各基层教育者的认真贯彻落实,那么,中华武术一定会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方理勇.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教学,2003.01 .
房凯(1989.8-),男,汉族,山东莱芜,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与健康。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学校近十多年武术教改的目的与途径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认为:武术在学校未真正普及,许多学校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武术课程;影响武术在学校展开的因素:课时少,师资匮乏,过于竞技化和套路化的影响力关系,没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理论教材,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针对武术教改存在问题以完善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传承武术传统文化视角展开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改;目的;途径;学校武术
1、学校武术研究成果及学校武术教育现状
1.1学校武术研究成果
据文献资料发现,当代学校武术研究主要通过对武术与中华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提高认识、积极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改革教学理念、加强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梅杭强,解乒乒,郑建,郭楠。主要从武术人才培养与民间武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指出武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课程体系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在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等文中都扼要指出了当前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武术教学突显的各种不足,他认为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从“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1]过渡,该观点代表着学术权威的观点,对学校武术的具体改革指明方向。
1.2学校武术教育现状
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具体表现有:1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时安排较少;2每次课教学内容积累增多,教学和复习时间相隔都比较长,学生没有场地及时练习和复习,动作本难记难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动作示范不标准。学生对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以及器械的使用方法等都缺乏正确认识,掌握技术动作慢且不理解,教学效果极其一般;3师资严重匮乏、武术拳种较多、内容丰富、技术动作路线复杂,不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要求。4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遗忘速度较快。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积极性的激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死板毫无新颖可言,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模式陈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吸引;套路结构的严谨性和模式化与学生学习兴趣不相应。
2、武术教改的目的与主要途径
2.1武术教改的目的:1、促进武术实质性进入学校体育课程;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普及和深化武术运动在群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程度。
2.2武术教改的主要途径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性,以攻防为形式,求赢为目的。统一并有助于教学效果真正长期落实的途径。[3]学校武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大力开设武术课程,认真分析、总结武术教改的核心内容,探讨武术教改的目的与途径。大力培养学生武术学习兴趣,从而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运动习惯。通过分析,课程、教师、教材、学生、制度、是影响武术在学校不能很好普及的主要因素,[4]上述要素应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才能够使武术真正顺利进入校园,从而实现武术的健身价值[3]。
2.2.1课程方面
在课程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增加武术比重,1961年教育部规定了每学期武术课时数(小学6学时、中学8学时);由此可看中小学武术课程课时太少,应增加武术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老师精讲、给学生留充足时间练习新授课教师所教教学内容,在课中把难度动作达到熟练自动化。
学校武术资源匮乏,武术理论课和术科比例严重失调,理论尚不完善[5]。而术科一味追求高难新的竞技武术套路,长期以来武术人才培养过度关注竞技武术,从而忽略传统武术的重要性。
2.2.2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和重要角色”,武术教育的传承者、维护者这一艰巨重担落到老师身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辅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而教师专业水平又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武术发展,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师是教学主体,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魅力,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
2.2.3教材方面
武术教材在书库中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对动作的讲解、动作要领的阐述说明、然而对动作攻防含义、动作技能技巧却很少提及、教材长篇论述、全是文字的累积、毫无新意可言,教材编选要抓住武术的本质,突出技击性、攻防含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方面应以“淡化套路提倡攻防”为原则,要有所创新;核心内容应突出武术动作的攻防趣味性,恢复武术技击性的本质特点,发挥武术课程的健身、防身、修身和娱乐价值。达到作用和任务明确,结构完整,使整个武术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灵活实用、系统完整。
2.2.4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因素,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的让学生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因此武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须定位为“学生”。课程设计、教材的编制、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学内容等,都要围绕这一定位来考虑去设计,总之本着增强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扬长避短、区别对待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论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会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了解武术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注重武德与武礼,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2.5制度方面
利用政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把武术列入体育中高考项目,引起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加强武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切实将武术教学就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初中武术开展现状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东方古老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健身、竞技、表演和欣赏价值,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武术简单、易学、实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初中武术项目开展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武术的态度,为今后武术项目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建议,以便促进学校武术教学蓬勃开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初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武术运动在初中生中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在中学的发展情况的文献资料,参考了相关的科研论文和学术论文。
2.问卷调查法
制定《武术运动开展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表,对乌鲁木齐市10所初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1份,回收率97.5% 。
3.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数据统计,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数理分析。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项目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的开展情况
根据调查,乌鲁木齐市中学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校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但由于学校条件所限,而且中考体育加试以田径项目为主,为了提高体育成绩,都以田径课程为主。学校对武术课程安排的课时量较少。
表1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欢程度调查
喜欢程度不喜欢喜欢一点喜欢十分喜欢
调查结果(%)122935 24
从表1可知,现代初中生对于武术总体上比较喜欢,但是有12% 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现代武术教学“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这与目前武术教学主要以规定的套路教学为主有关,与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简单实用、攻防意义明显大相径庭,因而在演练武术时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障,同时现代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吃苦精神也不如以前,在这样的现象下教授武术规定套路,学生不喜欢武术课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武术套路的学习及技击、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两个学期的武术教学中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而学生在教学中看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自然也会对武术课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自然也会影响武术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的地位,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表2武术课程在学校开展情况统计
对学校开展武术课的态度调查结果(%)
体育课程之一,应保持正常学习37
无所谓,学完即可11
不太喜欢,属被动学习 4
喜欢上武术课,想在此课程中有所收获 48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参加武术项目的兴趣比较浓,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有机会接触或学习这门课程。调查与研究表明:认为开展武术课程是体育课程之一,应保持正常学习的学生占37%;喜欢上武术课,想在此课程中有所收获的学生占48%(见表2)。正确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途径了解武术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对武术项目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正确认识。
表3学生希望开设武术课的调查
是否希望开设武术课 希望不希望
调查结果(%) 73.5 26.5
调查显示,在所有了解武术的学生中,73.5%的学生都希望开设武术课程,学生还特别希望开设武术的原因是外来武术包括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内容,它即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技击性和表演性。
表4学生对武术教师动作示范满意程度调查
满意程度满意 基本上满意不满意
调查结果(% )40.551.5 8
从表4可知,目前中学武术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学生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说明我们的专任教师目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乌鲁木齐市初中武术课大部分是由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担任,所以其他专项的老师对武术的理解只停留在武术教材上,对其精髓并未掌握,对武术教学的示范也没有做到手、眼、身、法、步的结合。在武术课时的安排上也有所欠缺,一学期武术课所用的时间是体育教学总课时的八分之一,武术课的课时量要低于其他内容的课时量,使学生对武术没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二)初中武术运动教学发展的对策
1.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作进一步的改革。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改变以往单纯地传授武术技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穿插性的武术精神教育。第二,对以往的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从观念上打破套路的束缚。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练习不同的套路,使套路简短灵活,学生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其次我们还应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生有用的内容如散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卫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完善教学设备
目前,在初中武术的教学设备极其缺乏,是导致武术在初中的发展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初中武术,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学校武术的投入,协助学校购买及更换设备,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提高学校对武术的认识,避免把它作为一个普通体育项目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尽可能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学生所缺的内涵,充分发挥学校武术之真正教育功能。
3.抓好基本功教学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民间谚语形象地说出了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加强基本功,有侧重地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这对以后的套路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乌鲁木齐市初中对发展武术重视程度不够。
2.体育武术专业教师缺乏,武术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缺少科学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体育教师对武术的认识停留在教材,实践操作水平较低。
4.安排的武术教学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充分对武术知识进行了解。
(二)建议
1.提高乌鲁木齐市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加大武术课程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意识。
2.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适当增加武术专业教师或对非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武术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武术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加强武术理论教学,加强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学与研究。
4.确保武术课的课时量,避免武术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正确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途径了解武术,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江俊.关于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16).
[2]张靖,赛自华.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3]刘吉峰,康莉.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9).
[4]杨焕峰,马雷.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6(6).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因材施教
粤剧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普及粤剧知识入手,而只有从娃娃抓起,才是抓到了根本。具体怎么抓?我认为首先应在小学中施行,有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学校普及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才能春风化雨,循序渐进。笔者作为文化馆戏曲(粤剧)干部,对于“粤剧进校园”活动十分认同,并于数年前已在海珠区一些小学校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颇有感受。
一、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粤剧进小学校园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粤剧知识普及的首选。有人会说,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越好,不如就从幼儿抓起,其实不然。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太小,身体娇弱,这个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没有形成个人爱好,因此对幼儿来说,除了个别极有天赋的之外,只能停留在有关简单的童谣、粤乐方面。中学生虽已形成个人爱好,但课业较多,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较多时间系统学习粤剧基本知识。而大学生已经形成世界观且具有分析能力,此时重在培养年轻观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思辨能力与创作能力更为恰当。而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启蒙阶段,求知欲和模仿力可塑性强。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课融入广东音乐、粤剧小曲元素,让学生对粤剧有初步了解;结合课外文化艺术兴趣班,传授粤剧有关知识。再者,小学生身板柔软,练腰腿功较适合,效果事半功倍,是学习粤剧入门、培养小演员的黄金时段。把粤剧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践中发现艺术人才,注重培养,让他们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接班人打下基础。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都是从小练习基本功的。在普及方面,加强粤剧在小学校园的推广力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品格;通过基本功训练,有关知识的耳濡目染,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粤剧、喜欢粤剧,吸引他们关注和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来,感受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达到普及粤剧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根据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兴趣点
2015年,海珠区粤剧进校园活动首先在同福西小学展开。笔者作为区文化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干部,如何针对青少年特点,在培训辅导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他们学习粤剧的兴趣,是摆在面前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1. 从讲故事入手。粤剧剧目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据粤剧史家的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笔者就从讲故事入手,把粤剧剧目和诗词典故、三字经、百家姓中惩恶扬善、移风易俗、尊老爱幼,讴歌爱国、正义、礼仪、诚信的内涵丰富的内容,编成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课本剧,在培训前讲述,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发他们的表现表演欲望。
2. 结合武术、舞蹈元素施教。粤剧包含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首先要练习基本功。好动、模仿性强,是小学生的天性。不少男生喜欢武术,女生喜欢舞蹈,而粤剧许多基本功充满武打、歌舞元素,可以结合施教。例如“腰腿功”,训练的内容有“压腿”、“踢腿”、“一字马”、“落腰”、“返身”、“扎马”、“旋腰”等,是所有表演行当的演员都必须训练的项目,其中“压腿”项目作用于拉松大腿韧带,增强腿肢的柔韧性,与舞蹈基训相同;“踢腿”、“扎马”是武打元素,我就结合一些简单的功夫动作、舞蹈元素进行培训。针对有些学生喜欢耍枪弄刀,按照他们的爱好,教“小快枪”、“大快枪”或“三十二刀”对打等等,使学生觉得很好玩,寓教于乐。还教一些最基本的粤剧简单动作,如:形体、扇功、圆场、指法、拉山、水袖、云手等,这些动作优美易学,内涵丰富,表演空间大,可较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通过言传身教,受到学生欢迎,积极报名参加粤剧兴趣班。
3.从生活出发。在培训中,注意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平时常见的动作和生活形态加以提炼,并以戏曲特有的技艺给予美化。譬如手指动作,可以表现许多内涵,如表现天、地、日、月、春、夏、秋、冬等。孩子们开心时,外化动作是手舞足蹈,我就启发他们用戏曲表演的程式来演绎。去公园玩,天气晴朗或是刮风下雨,启l学生用戏曲动作(指天)表现,还有看花、摘花、听到鸟叫声、看到池塘水、鱼在水里游等,一系列动作用以戏曲身段展现。如表现江水滔滔,用手一指,随又双手上下微微连续起伏抖动,这是对环境的模拟;表现捉蝴蝶,双手伸开作扑状,合掌,然后徐徐打开,不料蝴蝶飞走,遗憾四望,这是象形的模仿。这样的做手仅凭类似哑语的表达方式,在锣鼓的配合下,用手部程式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各种情绪,没有严格固定的规范表演程序,凭着演员对事物的理解自由发挥,让孩子们感觉戏曲能与自身条件相契合,激发其兴趣。
4.创作新节目,提供演出平台。在唱腔方面,避免拖沓冗长的唱腔,从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易学易唱小曲学起,而后再学简单的梆黄,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2013年,笔者为名都幼儿园、逸景小学、万松园小学编排了六个课本剧以及曲艺节目:《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将相和》、《巨人的花园》、《穷人》、《字海趣游》、《惊弓之鸟》、《广州美》等。其中《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广州美》三个粤曲节目推荐参加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节目,少儿粤剧《飞兵奇袭沙家浜》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少儿梅花奖金奖,同时获得全国少儿梅花奖银奖。学员们除了学习粤剧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演出平台,以检验及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兴趣,提升自信心。笔者为学生创作并排练了小曲《感恩尽孝歌》,在南华西街举办的“粤韵欢歌――2013年度海珠区戏剧曲艺协会戏曲调演”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15年组织策划海珠区群众粤剧粤曲调演七场,参演节目90个,参演人数250人,规模庞大,参赛人员积极热情。在比赛巡演中,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的节目参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和表现自己,从而更加自信,兴趣倍增。下一步拟将网上所见的粤剧动作课间操,融入培训课程中,使学生们能经常操练,起到传播、普及粤剧的作用。
三、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
在粤剧进校园的基础上,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基础较好、兴趣浓厚、悟性较高的学生,渴望在普及粤剧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较深层次的技能;将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不但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初级知识,更有利于发挥师资优势因材施教。海珠区文化馆率先于2013年在南华西街成立了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聘请了省著名编导何笃忠,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卢海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为培训基地艺术顾问,每逢周二下午定期开展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学习,受到区内120多名小学生欢迎。学员们凭着对粤剧的热爱,每周坚持上课,每一节课孩子们都认真学习,受益匪浅,欣赏和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笔者与资深艺术家何国贵、市曲艺协会理事魏坤兴担任授课老师,见证了学员们的不断成长。通过几年精心培训,初见成效。于2014年参加首届广东省粤剧粤曲少儿新作品展演中夺魁,获得最佳剧目奖,主唱小演员获得表演奖,我和魏坤兴老师获得园丁奖。2016年在全省少儿粤剧粤曲题材作品展演中再获佳绩,并有两个小朋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东省戏剧舞蹈职业学院的粤剧班,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四、粤剧进小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粤剧培训师资的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粤剧师资青黄不接、严重短缺。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数是音乐学院毕业,对粤剧唱腔了解不多,歌曲与粤曲的发声迥然。现在各文化馆受过粤剧专门训练的专业干部有限,往往一人担任多项组织、策划、培训、编导、比赛活动及日常工作,个人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的时间捉襟见肘。建议今后学校、文化馆在引进专业干部时,引进一定数量的粤剧粤曲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广泛征集面向中小学、面向基层文艺团队的题材新颖、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粤剧粤曲脚本;增加青少年学有所用、展示自我的粤剧粤曲比赛及表演平台等。
粤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在“粤剧进小学校园”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把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雅伟.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1(12);
〔2〕徐卫宏.找寻“空白”―表演基础训练要素之探索[J].戏剧艺术,2009(03);
1 对完小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具体要求
由于这些兼职体育教师没有经过体育院系专业课的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理论没有系统性,头脑当中没有概念,在培训中要让他们掌握这些专业术语,并将这些专业术语转化成“儿化”语言运用到常态课中。
1.1 了解掌握术语,正确转化
一些基本的日常体育课术语要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些是课堂常规用语,不存在“儿化”,不需要转化,但需要准确。比如,队列练习中的立正、稍息、报数、集合、向(左、右)转、向后转;队列变换中的一列变二列,一列变三列,以及还原等;行进间队列动作,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立定、齐步、跑步向(左、右、后)转走。这些动作的口令必须正确掌握,并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巩固。而一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术语,教师心里必须了解,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必须成功转化成儿童化语言,或尽可能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或“儿歌”进行叙述,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前滚翻要求团身紧,讲解为可以像皮球一样滚动,投掷垒球最后用力可以解释为“鞭打”,跑时前蹬落地可以叙述为马奔跑时前蹄扒地等。
1.2 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示范能力
示范是完小体育教师的又一个薄弱点,从本县小学体育教师现场基本功比武情况来看,很多体育教师示范能力相当薄弱,我们选取的动作是最基本的队列队形操练,田径中的小步跑、高抬腿和后蹬跑,以及篮球运球低手上篮,排球正面垫球动作。能顺利完成的老师并不多,而这些教师都是从各级完小和中心小学层层推举而来的,至少代表各个学区最高水平。可以想象完小级兼职体育教师的示范基本功是何等样子?队列动作依据队列条令逐个自我训练即可,关键要在课堂中熟练运用,有的教师在常态课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些基本的口令和指挥,到了场上就慌了手脚。基本的篮球、足球和排球技能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直接在上课时和学生一起练,常年累月的接触,球性慢慢熟悉,进而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技术,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兴趣能坚持下去。其实,兼职体育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课中善于积累和运用技能,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现实体育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不是体育科班出身的老师,但其运动技能一点都不比专业的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差,甚至更好,这些老师都是在教学生涯过程中认真学习、教学训练出来的,教学本身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这样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示范动作达到基本标准时,就要合理选择示范面了,示范面有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四个方位。笔者这里主要提镜面示范,完小一级教师必教的内容是广播操,而教广播操用的最多的是镜面示范,孩子形象直观的学习方式就是跟着老师做。体育教师在学习镜面示范时可以结合图纸和视频,跟着做动作,在课堂示范时一成不变地去套,这样的示范面就是镜面示范,图示中的动作转化学习过来就是镜面示范动作。动作学会了,结合口令进行慢速指挥学生,并实施讲解。
1.3 分析组织教材的能力
当前,完小兼职体育教师的备课基本没有进行,一般检查以主任学科检查为主,因此,对于体育课教材的分析和组织可谓是“捕风捉影”,在头脑当中根本没有这回事。说到底还是一个意识的问题,意识跟进了,教师的能力在常态课的准备过程中也会逐渐养成。组织教材能力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在此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并参考相关的教学用书,对教材的性质、意义、教材的系统性、技术环节、技术细节以及各项教材对锻炼身体的价值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要清楚各项教材按年级排列的纵向联系,又要了解不同教材之间的横向影响。这样,在学年、学期、单元及课时计划中才有条件和可能合理选择教材并把教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达到预期的目的。
1.4 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
一般完小地处偏远山村,有很多的地理环境资源可以利用,比如简单的越野跑,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利、地势特点开发跑类课程。包括器材简单的绳类项目,跳绳是一项简单易行、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其花样繁多,可变性强,人人都能参加。比如一个纯绳类的阳光大课间活动的开发模式:第一环节:5分钟的各关节的绳操(肢体各个关节活动,韧带拉伸);第二环节:6分钟的个人计数跳,各班学生组织半分钟、1分钟、2分钟的计数跳,由体育委员负责统计;第三环节:6分钟的自由跳,可以两三人结合跳,个人花样跳;第四环节:10分钟的大绳跳,每班分成4组,集体跳,形式不一,最后环节是各种放松活动。只要组织和考核到位,其锻炼效果也一样能达到。一些教师埋怨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短缺,其实对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场地设施进行整合,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会让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干,而不至于跑两圈就回教室休息。关键是体育教师有没有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2 对完小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培育
完小教师基本功的问题不是体育教师本身造成,而是特定的教育大背景所制约,教师进入门槛的提升,让完小的体育教师缺口不减反增。基于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自我培育和自我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稍稍改变尴尬局面。过去我们也曾通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但培训时日过于集中,间隔过长,参加的教师有限,本身对教师的自我压力也不够。
2.1 建立教师基本功底线的长效监督机制
所谓的教师基本功底线就是胜任日常教学的基本能力,比如,对课堂常规、备课以及基本的教学示范每学期都要进行考核,不是仅仅一张教材教法的试卷,而是广播操自喊口令镜面示范,现场指挥行进间转法,武术操等。最底线的基本功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必须接受考核,考核结果和绩效挂钩。由学区或中心小学牵头组织,教学行政部门进行抽检,定期举行县级层面的教师基本功比武,特别对完小一级的教师基本功考核要切实到位。
2.2 定期举行教学基本功比武,树立人人学习的氛围
教学基本功比武不但监测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同时还是一个相互学习、观摩、交流,技艺切磋的过程。对完小体育教师而言,设置比武的内容要适合这个教师群体的整体层次,标准制定要相对低。主要集中在徒手操、游戏组织、教材教法的分析等内容上。设置的方式要注意引领性,徒手操不是做广播操,而是编简单的肢体操;可让教师自选一些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作为展示技能的一个考核指标,并设立相关比重。
2.3常态性培训能做到细水长流
走访发现,完小一到三年级的体育课基本上是由班主任一手包班的,由于班主任平时工作繁忙,外加针对兼任学科的培训机会也少。对此,可采取函授、短训、讲座和组织小组送教下乡等办法,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这尤其要注重发挥县镇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学区、中心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帮助指导班主任上好体育课。培训、讲座和指导要做到细水长流,并实施现场蹲点,指导不是一课时,而是一个技能单元的教学,或者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中心小学骨干教师也可以跑教指导的方式进行现场上课,让老师观摩。
2.4 加强教材教法的探讨和交流
完小体育教师都是现实的单干户,也是包班户,基本和别的体育教师没有任何的教学上的往来,更不会有教材教法的钻研和探讨。要打破这种现实局面是很困难的,首先需要意识的引领,要让老师们自觉去做,自己去钻研;然后是提供必要的平台,如参加一些学区的集体备课,参看有关的教材教法的书籍,从网上浏览和参与集体备课的讨论,如,参加浙江省教育资源网体育协作组的教材教法的网上讨论,这些举措较为便捷又很实用。
走访中还发现,低段体育课部分有女班主任兼任,这一现象还有扩大趋势,甚至有些中心小学也出现类似问题。她们对体育课看法更是离谱,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广大女班主任的积极性,消除顾虑,妥善安排,引导她们承担体育教学任务。
中国著名作家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热爱学生,还要热爱教师,热爱学校。有着深层的热爱,才会思考优质的管理。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今社会,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向科学继而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要有一个进步的管理理念,如何优质的实施学校管理,我认为应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做学校有效文化的经营者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今学校管理变革过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辱的决定性因素。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我校秉承以润治学,点滴丰润未来的校训,雨露滋润禾苗壮的校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风,积流成渊、润德修身的学风,已如阵阵春风在潜移默化中让全校师生入眼入脑入心。
(1)让文化走进校园环境。融“润文化”元素于环境润物无声。校园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步台阶、每一面墙都蕴含着“润物无声”的真谛。(2)让文化走进学校课程:①走进德育课程。我们整合资源,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加强德育和励志教育,利用每周一次的少先队活动课和大队活动,开展讲红岩故事,诵红岩经典,演红岩剧本等活动,形成我校特有的德育课程。②走进智育课程。重视课外阅读,添置图书,以班为单位借阅,提高利用率。同时挖掘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区、街道开展的读书活动。师生齐动脑,同创校歌和校徽,使师生感受共同创作的喜悦。③走进体育课程。“少年强则国强”,拥有强健的体魄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为此,学校开设了田径、武术、球类等活动课程,年年开展学生冬季跳绳比赛、春季田径运动会,以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亲子体育节等活动。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经营制度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四点:1.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出对人的伦理关怀,还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2.学校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真正使管理制度体现“从群众中来”的精神。例如,我校的学校制度是在通过全体教师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征求意见,不断完善。3.学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默默温情。我校的制度既考虑到了学校的利益,又照顾到了老师们的要求,让老师们在人文的制度中培养自律的习惯。4.坚决维护学校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个别教师无视学校制度的情况,坚决按照制度办事,绝不允许因为个别人造成制度形同虚设,让制度失去制约力。
二、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
学校教育以生为本,但能否实现以生为本的目标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老师的观念和行动,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和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学校管理重点工作之一。
校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之前,要充分做好对每个教师的“定位”工作,也就是要清晰的分析每个教师的特点、优势、劣势,并结合他们的现状给予描述及方向性的指导。我主张每一所的学校教师在保证基本共性要求的前提条件下,要努力做到“一师一风采”,这也是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师是个性化的劳动,只有让每一位老师在适宜的岗位及环境中张扬其积极向上的个性,发展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那么我们将来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学校“大师”。为此校长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以“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时,要充分关注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将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融入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制度中。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力发挥其激励功能,实行科学管理及团队管理双管齐下。这样的制度才能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以“基本功”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娴熟的基本功是基础,“三字一话”仅仅是基本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备课、说课、做课、听课、评课,这些也同样属于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功。若想做到拥有丰厚的基本功,就要让课堂活起来。以多种元素加入培训来增强培训效果。
3、以“研究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的主流趋势不是培养教书匠,而是培养那些除了书教的好还能敏锐地发现教育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适宜办法的教育者。培训者可以引领教师从自身教育困惑中发掘研究素材,涵盖教育教学领域,继而对教育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一个专业发展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4、以“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建立教师自u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制,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正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不再以把教师分成等级为目的,而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决定着教师类型的多样化,如果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教师,就会丧失教师独特的教育思想,因此,应给与教师动态的评价。另外,在评价过程中需注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综合全面信息。从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评价,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深刻的了解。
5、以“成果”激励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