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耐久跑;游戏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较之以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评分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提高了测试标准,根据新标准规定,只要耐力项目不合格,此项测试的总成绩为不及格。因此,耐力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体育测试成绩,发展体能至关重要。针对这种现状,我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但由于耐久跑内容枯燥、单一,且运动量较大,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因此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练习效果不好。但在本人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在小学生耐久跑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游戏形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体育课上,我给孩子们正常上耐久跑的内容,按照以前体育课的惯例,一上课时我向学生大声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为耐久跑……这时原本还有点精神的学生,一起“唉”了一声,“又是耐力跑”,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我听了非常生气,刚想批评他们这种态度,可转念一想,批评可能起不到效果,该怎么办呢?我思考了起来……。这时,学生也小声地议论起来:每次体育课都要跑,真没劲,要是做游戏该多好啊。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于是我又大声宣布:同学们,由于大家都喜欢做游戏,因此本节课改为游戏课。“好”,同学们欢呼了起来。我接着说:“首先,我们分组来做一个编图案的游戏,同学们分组在操场上慢跑,由组长带领,跑时要把自己的队形编成一个图案,速度不要快,但各组要保持队伍整齐,看哪组编的最像,最有创意。”于是,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编起了图案,有的编成了圆形,有的编成了方形,还有的编成了“蛇形”,这时,我又提出要求:同学们,为了提高我们所编图案的动态效果,我们在保证队形和图案的基础上,适当加快速度。这时各组组长加快了一点速度,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有点跟不上队伍的节奏,但是他们在咬牙坚持,我及时地对这几名同学提出了表扬,更激发了他们跑的兴趣。几分钟下来,有些学生额头已经冒汗,但还是在咬牙坚持,这时我让同学们停下来走一走,同时讨论一下,还能编出什么样的图案来,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前面去带队,这时有几名学生主动要到前面去带队。两三分钟后,又一轮“编图案”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的兴趣丝毫不减,这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赵老师,我们的队伍太短了,图案编得不好看,要是能长一点,就能编出更多的图案来”。我说:“好,那么我们男同学两组组合成一组,女同学两组组合成一组”。学生很快组合起来,跑出了更多的图案,有五边形,有“小气球”,有“火车铁道”等等。

接下来,我让学生调整了几分钟,又问:你们还想不想再做游戏。“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在以前小学中年级的“播种接力”游戏的基础上加长了距离,在队伍前面50米处放置了标志旗,用标志筒充当小树苗,进行播种接力,而且“树苗”必须放在规定的位置,而且不能倒。在游戏中,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将“树苗”放倒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摆在规定的位置,惹得其他组的学生捧腹大笑,而本组的学生却急得直跺脚,一节课就这样在笑声中要结束了,下课前,我对学生说:“今天的体育课开不开心?”,“开心”!“累不累?”“不累”,学生大声地回答。“那你们知道今天跑了多长距离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摇了摇头。我又大声地说:“你们今天跑了约两千多米,是我们上一节课的一倍”。学生议论起来了,“呵呵,有这么多”。“只要你们不怕困难,放下包袱,大胆的去尝试,你们还能跑得更好”。在这节课中将游戏和比赛贯穿于整个耐久跑教学中,而且开始不告诉学生是耐久跑,这样学生也能摆脱恐惧心理,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反而跑的轻松。通过本节课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的耐久跑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耐久跑教学中,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将游戏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于耐久跑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耐久跑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必须有趣味性

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态度相适应。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高年级学生就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同样也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游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要具有典型性

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做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应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如“耐久跑”游戏,其基本方法有多种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不断形式的教学,以达到发展全体学生耐力的目的。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争取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练习,提高素质。

3.体育游戏的内容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通过体育耐久跑游戏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陶冶学生高尚品德和情操。如在上节课中,我采用分组练习的方法,而且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使得能力强的学生,注意到本组其他学生,而耐力较差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会咬牙坚持,不但使学生耐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4.创编和选择的体育耐久跑游戏要具有竞争性

这里所说的竞争强调身心高度和谐与统一,是在适宜的运动负荷状态下的竞争,能使参与者在竞争中得到快乐和享受。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游戏与内容,难度要始终,要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获取胜利,要让学生体育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体育游戏的运用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中就一定能运用成功。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 语言 动作 情景环境

马启伟在《体育心理学》书中指出,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心理暗示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运用代表内外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进而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达到控制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由此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训练方法,能够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的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暗示根据实施者可分教师或他人进行的外部语言暗示,和用自己内心言语或低声的口头言语进行的自我暗示。

外部语言暗示。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动作练习为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做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首先,暗示的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想象动作过程,增加其记忆的保持量。这种表象体验能够起到大脑的“动员”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暗示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不论进步大小,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也能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再次,暗示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等语言暗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篮球传接球教学中,在提问学生接球动作要领的同时,将球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暗示下,对动作进行思考,启发思维,增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

自我暗示。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自我暗示语句应当采用肯定的词语或句子,如在中长跑极点出现时,让学生心中默念“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的呼吸顺畅,我完全能够跑完全程!”

二、体态动作暗示

体态动作暗示是心理暗示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手段对学生加以暗示,发挥暗示的传递感染和激励引导等作用。

表情、姿态等暗示较之有声语言暗示更具有形象性,往往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当学生练习时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等对学生表示鼓励,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的点头,鼓掌等表情动作暗示,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的摇头等暗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态动作暗示还可以用于引导和指示学生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利用口哨哨音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完成动作练习等。这些体态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一看就能领会,并按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体态动作暗示在运用时如果与语言暗示合理相配,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环境暗示

情景环境暗示是体育教师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训练热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任务来创造和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将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和热情互助的气氛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当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马上改变教学环境,可采用比赛、竞技等的形式进行环境暗示,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采用比赛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采用比赛、竞技等方法时要注意对差生的指导,应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实物教具暗示

利用实物教具暗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合理的运用教具则能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在立定跳远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距离远近,而忽视了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坑上支起一根橡皮筋,用来提示学生起跳高度,效果是非常好的。在讲解团身前滚翻动作时,用球和砖块作滚动比较,同时加以正确和错误的动作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自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优异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运用的暗示方法要准确,能够控制暗示发出的程度,恰到好处,达到沟通心理、控制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 体育理论课 体育欣赏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的实践表现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于技术上的动作,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体育欣赏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教材上的内容,将理论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与单纯的语言描述相比,不但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在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的过程中,也应抓住动作技术的要领,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欣赏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2 注重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

在高校的体育欣赏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体育新闻报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体育项目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魄,同时也能够激发一个民族的爱国精神。因此,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体育新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讲解关于篮球的理课时,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男篮比赛的情况阐述篮球的知识及相关规则,这样,不但提高篮球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1.3 注重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

从高校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很多学生在心理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时,这种心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在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有效利用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当学生接触到屏幕上的体育明星时,内心就会产生敬佩与崇拜的心理,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田径的理论课时,体育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刘翔训练以及比赛的短片,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田径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实现了理论课堂的有效性。

1.4 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的实践应用中,为了满足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有效结合。由于真实的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所以,很难将真实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欣赏教学,将抽象与复杂的技术变得形象化与具体化,这就促使课堂教学变得清晰化与生动化,从而达到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理论课中实践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语言描述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这就影响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注重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应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后,不但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体育理论也越来越丰富,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2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体育欣赏教学在体育理论课中应用后,学生不仅看到了真实的动作技术,同时也感受了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接触更多的体育知识,学生对体育价值及体育道德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都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体育情操”,同时也促使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陶冶学生“体育情操”。

2.3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其中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欣赏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当的是引导的角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欣赏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中的应用,不但满足了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听觉上,体育欣赏教学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因此说,体育欣赏教学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振洋.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欣赏课程的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人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教师演示型

采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采用课件上课比传统方法上课有许多优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画面,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他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参与型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可以直接调用教师课件或直接上网(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查找所需的资料。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最后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保证

(一)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一个不懂课件制作、不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在教学中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也必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窘境。

(二)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教育现实。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使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学习。只有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才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极大提高。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四、在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就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 历史课堂教学 整合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除了听就是埋在书本里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整个课堂教学也失去了活力。随着国家远程教育的实施,丰富的历史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村历史课堂,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师生的知识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历史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包括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的文本文件等,给学生提供或设置历史场景,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历史,并把他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真正变成历史的主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中,制作了一幅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七国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变色的方式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雄壮的背景音乐,很好地解决了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学生如临其境。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引发出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2.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更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距离学生是遥远的,单靠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学生更具体地,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感性的材料,使枯燥的历史概念直观化,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既加深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认识,又便于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创设情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方法。如我在讲这一节内容时,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加了学生信息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5.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历史再现,加大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人。授课中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刻挖掘历史所蕴涵的思想素材,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在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我在讲这一内容时,我补充了一些儿历史图片:砍头、杀人取乐、杀人比赛、活埋等图片,这些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触目惊心,加强了对学生的视觉感官刺激,然后播放纪录片《》的片断,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认识到日军的凶狠残暴以及法西斯的丑恶嘴脸,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强了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一、在内容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通用技术课容量

通用技术课程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接触通用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与通用技术教学相结合,更好地达到通用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通用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观看欣赏台灯作品人手,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台灯样式“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想,鼓励学生勇敢地动手实践,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艺术的熏陶。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在教学形式上,利用信息技术使通用技术教学多样化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做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进行《模型》课程的教学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课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这样我们就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在教学方法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通用技术教学效果

当前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制作模型》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通过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把常见的台灯作品分类整理,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平常学生对作品整理分类,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分类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有关台灯分类的知识与制作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实践操作活动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通用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在研究性课题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研究、去实践的。

一、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营造自主探究情境

要想在课堂中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探究的动机,那么就应该从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置入手,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闽教新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Word制作电子板报”这一内容的教学。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学生就只是被动地学、做。虽然学生也会了,还可能做出部分不错的作品,但这不是我们要的教学效果。这堂课我们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从探究的实践和操练中提高探究的意识和探究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借助图文混排的形式制作班级小学报作为学具,设置了“比较和评判”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并探究如何“做”,如何做好。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成品的班级电子报和一幅半成品的班级电子报以及这份报的素材。通过上述三个部分内容的大略比较,让学生感知排版的作用和好处。这样一来,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引导学生对这两份电子报进行比较,研究需要进行哪些操作才能一步步地做成成品。而这些操作就是本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到了具体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学习什么”。接下来就是发挥自己所能做自己的作品。学生跃跃欲试,有尝试自己做一份漂亮的作品的冲动,进入快乐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设计灵活的教学活动,建立自主探究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存在着独特的性质,可以很好地建立起一个能够进行交互性的平台,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沟通的平台。此平台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交流的对象也可随意选择,非常适合学生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而这一形式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灵活设计课内外教学活动,正确组织与引导小学生实施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实施主动性探索活动,达到“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的教学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来做到以生为本,让小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呢?一是课内外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建设班级网页和写微博、参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时常“徜徉”在充满校园信息、学习气息的世界里。或阅读或发表自己的感言,或发表自己的得意之作。将网页和微博建设为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个课堂,并且是学生自己可以达到“我的学习我做主”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二是把课堂作为学生释放热情、自主探究的舞台。例如,能者为师,经常让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就是方式之一。当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毛遂自荐当小老师,或提出“我想知道的”(学习内容),或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提出学习方案,或解决问题(学生上台授课)等。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地采用了“当小老师”活动,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引导小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而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提高了,课外的学习和探究渐渐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比如,在对“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渠道收集资料,通过小组协作探究、阅读网络信息等方式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怎样申请建立电子邮箱,怎样收发网络电子信件等。我尽量“让贤“于小老师,操作过程所需知识点拜“能”者为师,让小老师解答问题,操作示范。在做课堂小结时,我再适时点拨一些拓展的知识点,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本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如何申请各类邮箱,同时还因为在课内外的自主探究学习令小老师们比别人“早走一步”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其他学生也在生生互动中感悟到一些学习方法。

三、安排适宜的学习任务,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及时高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认为,结合实际学情给学生安排适当且具体的学习任务,也是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即以适宜和明确的任务把学生带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轨道上来。例如,在对“画方形和圆形图形”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事先设计好一个相应的学习任务:运用计算机中程序里面的图画功能制作一栋5层的大楼。学生受到了这一任务的驱动,面对这一并不简单的任务,必须去探究、处理许多问题。针对具体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开展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这样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样,大任务就分解为几个部分的具体任务。具体任务一旦分工到人,个体就很快开始自主探究学习了。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具体的任务环节――运用矩形工具对房子中的主体结构、门与墙面等部分进行画图,运用圆角矩形工具对窗户进行画图,采用多边形工具对房顶进行画图,运用椭圆形工具对烟囱进行画图等若干技巧。从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处理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掌握画图形所运用工具的使用技巧。接下来,要求每个人都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并开展竞赛活动,继续以任务驱动探究。学生在互助、互学中掌握了本节课所要求的所有知识技能,并且呈现出形式各异的设计、别具匠心的作品。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增强小学生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地理 环境伦理

一、环境伦理教育相关释义

环境理论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而产生的,工业的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环境状况学者们开始从伦理的角度入手来探索环境理论的相关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伦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在生态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环境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总结而言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第一种是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它更多的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第二种环境伦理观是对第一种观念的一种挑战,它所关注的问题范围更为扩展,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划入其考虑的范围内;而生态中心环境伦理观则是从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个部分来考虑,使其范围更为扩大;最后一种是从环境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不同的侧面来反应环境保护的问题,推动环境伦理的内涵不断丰富。

二、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与环境及其资源之间的问题不断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寻求零破坏或者最小破坏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环保意识及其环保的伦理观念不断受到社会的推崇。而在教育阶段,中学地理是实现环境伦理教育与中学知识结合的最佳科目,它一方面实现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涉及到人文地理教学方面,在教学过程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其人类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来实现环境伦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也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将环境伦理作为一个目标进行构建能够有效的推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观念,使该种教学目标的构建顺利实现。

三、中学地理环境伦理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中学地理教学环境伦理目标的构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整体,从认识出发,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其所应具备的观念及其发展的价值取向等。

首先,环境伦理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正确认识地理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主线,在教学中更多的会体现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会涉及一些自然地理概念及其人文地理概念的解释及其相互关系的衍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人类的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时,其对环境伦理的构建也便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其伦理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其次,环境伦理目标的实现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尖锐的矛盾便是人口与有限资源及其人口与环境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有限资源的掠夺式或者破坏式开发,从而使得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人口及其资源问题是其重点之一,从区域的角度及其全球的范围内来讲述和探讨该种环境问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环境伦理观构建的重要性。从环境污染的现状入手,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

再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环境伦理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察课程始终,使学生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并以该种意识为指导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构建,将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进新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及其道德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课程体系目标构建的目的。

最后,从行为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环境伦理观。意识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中去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具体到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也是一样的。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解释及其讲授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其实践的情境。教学中,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为学生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的接受提供一种接近真实的环境,从而使其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该种伦理观念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或者生态循环系统的讲述来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一个环节,比如带领学生植树、捡拾垃圾等,使其在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样一种有思考、有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环保理论初步形成,环境伦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也有了现实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史威,张静.中学地理教改中环境教育应开启新思维[J].地理教育,2013(5)

[2]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

[3]代玉梅.环境伦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有效实施[J].黑河教育,2013(2)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了检索、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试图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更好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6]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