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视频资源;高中生物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4-0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环节提到“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学校的一次对外开放日的活动中,开设了题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公开课,这节内容的特点是新知识点少,学生已经具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开设这节公开课不容易有新意,有较大难度。经过认真分析学生学情与本节内容特点,笔者决定“广泛利用媒体资源”(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展示探究情境的方法,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资源导入新课,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视频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是导入新课的好材料,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迅速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从而为教学中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时以“太空中看美丽地球”视频资源引入:从太空中看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蓝色的大气层围绕着,海洋占据了很大面积,美丽神秘。可当我们把镜头向地球靠近,听到的不再是美丽的歌声,而是地球母亲的哭泣,因为,整个地球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从视频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置于地球之外,他们所看到的是地球的整体面貌,学生陶醉在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中,但学生从电视、报纸等渠道或多或少了解了很多地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借助视频资源作为导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或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入设计实际上就为新课的展开提供可拓展的空间,缩短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顺利地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当时的课堂氛围之中。
二、突破重点——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不仅是难教的内容,而且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难点是教学所要解决的难处,因此,掌握好重难点就达到了教与学的效果,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效果往往很不明显或者说不理想。新课程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生物教学研究的对象,如果单凭教材的文字材料和教师的语言描述显得比较苍白,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借助于视频资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对生物事件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理解教材的重点知识又能突破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课“生物多样性”内容时,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地球生物加速灭绝引发各国忧虑”,新闻视频内容涉及了生物多样性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各国科学家的担忧。在观看了新闻视频后教师设问: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怎样?你了解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后,由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观点的阐述,从而在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双重引导下,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达到视频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课堂结课——紧扣时效,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
课堂结课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如果处理好一堂课的最后环节,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线索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主旨思想。它是一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它不仅可以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能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选取最具时效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生物发展现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强化学习动机。
1.冷门知识热点考
所谓“冷门知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容易忽略,课标要求只是了解的内容,而且这些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较低。
例1.(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3题)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此题考查的是选修第二节“免疫”的最后一段“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中的知识点,正确答案选A。关于抗毒素的本质和作用教材只是作为例子一笔带过,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点,课标也没有对此做特别要求,很多学生阅读课本不仔细,对抗毒素的作用没有了解,导致此题不能正确判断。
例2.(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4题)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此题正确答案选C,但很多学生对D答案把握不准。在必修2中第九章生物多样性一节中,课标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让学生了解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往往也是简单介绍,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印象不深刻,对盲鱼作为进化研究材料应该体现的是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还是间接使用价值徘徊不定。由于本题其他选项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此题的正确率比预期的低。
例3.(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2题)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人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后可以观察其运动
此题正确答案选D。培养基的类型是在选修第五章第二节中介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培养基类型很多。按照课标要求,对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的用途,需要学生识记,而按物理性质分类,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的用途只是让学生了解应用,所以A、D选项学生判断不准。
2.基础实验热点考
2011年各省份的高考题都体现了对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在2011年的全国卷31题,湖南卷第6题,重庆卷30(Ⅱ)都体现了对该知识点的考查。
例4.(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30题Ⅱ)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加入适量食盐,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的豆腐乳。
(1)在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为研究其原因,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之称样液,等量加入各试管,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样液的颜色将。处理④中,100℃加热的目的是。
如果处理③与处理④相比,显色较且处理③与处理②相比,显色较,则表明豆腐乳中蛋白质被微生物产生的分解。最终使肽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因此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越久风味越佳。
(2)食用豆腐乳后,其中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作用形成的氨基酸,还可以由氨基酸产生的不含氨部分合成。
此题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识记蛋白质鉴定的原理和现象,以及双缩脲试剂的配方。通过此题再次告诉我们,回归教材实验尤为重要。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应试练习,而忽略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基础实验的技能,无论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还是应试高考都不是明智之举。
3.夯实基础,重现热点
为了应对高考,很多学校的复习题都是铺天盖地,难度也是一增再增,使学生感觉生物学科又难又烦,慢慢地失去了对该学科的兴趣,变得只为了考试而盲目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既不能灵活利用知识点,又不能形成长期记忆。所以,夯实基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教材重点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发挥优势。
例5.(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30题Ⅰ)下列是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含量状况。
(1)表中A是,B应。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控制枢纽是。
(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 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现象②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症。
此题全部考查的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中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及作用,属于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并识记内容。很简单明了地考查识记知识,没有拐弯抹角的陷阱。
4.遗传知识,年年热点
自2005年开始,重庆市的每一年高考简答题都有对遗传部分知识点的考查,有时联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所以,遗传部分知识点基本是年年的热门考点。
例6.(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31题)拟南芥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某突变体可用于验证相关的基因的功能。野生型拟南芥的种皮为深褐色(TT),某突变体的种皮为黄色(tt),下图是利用该突变体验证油菜种皮颜色基因(Tn)功能的流程示意图。
(1)与拟南芥t基因的mRNA相比,若油菜Tn基因的mRNA中UGA变为A G A,其末端序列成为“-A G C G C G A C C A G A A C U C U A A”,则T比t多编码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 G A、U A A为终止密码子)。
(2)图中①应为。若②不能在含抗生素Kan的培养基上生长,则原因是。若③的种皮颜色为,则说明油菜T基因与拟南芥T基因的功能相同。
(3)假设该油菜T基因连接到拟南芥染色体并替换其中一个t基因,则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联会时的基因型为;同时,③的叶片卷曲(叶片正常对叶片卷曲为显性,且与种皮性状独立遗传),用它与种皮深褐色、叶片正常的双杂合体拟南芥杂交,其后代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个体表现为;取③的茎尖培养成16颗植株,其性状通常(填不变或改变)。
(4)所得的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填是或者不是)同一个物种。
此题主要考查遗传及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相对难度大一点。遗传部分知识点覆盖面广、难度大,一直都是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学生要克服此难点,需要掌握技巧并多揣摩练习,不能只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教学 整合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教学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和沟通了各学科知识的传送和相互渗透,而且实现了学科知识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展。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使生物学的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上教学的信息量增大,加上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便能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能有效解决生物课的教学信息量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大量地节约板书时间,从而为其它教学内容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提高教学量充足提供了条件。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专题中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西部开发相关内容的简介;b.西部开发相关的题例(含7个小题目);c.西部开发破坏生态的因素和改良环境的相关措施;d.与西部开发相关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按传统的常规教学那样把这些内容都板书出来,那么,教师除了写板书外,就根本没有了讲的时间,而学生也没了练习的时间,更不要说通过讲练来总结、归纳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时间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是不会好的。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这些内容就可以通过大屏幕的投影展现出来,从而省出了大量的用于人工板书的时间,用来讲练结合或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使教学量得到充实。多媒体具有高度集成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因此也就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能很好地浓缩教学内容,强化重难点。
生物教学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加以浓缩,强化重难点。
1. 抓住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复习时把有关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体系,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体全的生物知识网络联系,学生的理解就会很深刻。高中生物分为三大板块,四大知识系统。这四大系统又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体现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物质的基本特征。每个大的系统下,又可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构建这些知识的体系则能事半功倍。如:有关染色体的知识,课本分别在一、三、五章中作了介绍,甚至还可以通过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内容进行联系。如果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教师只能拿着书让学生这里勾勾那里画画(如在黑板上板书,时间方面又不允许),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点更混乱。但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技术把相关综合知识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能使其初步形成以生殖细胞产生为核心的染色体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的进化打下了基础。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进行对比复习,突出重难点。具对比性的知识点多也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常有对比法的运用。但是,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知识点的对比复习无非是通过列表来进行,由于要板书或在上课前准备小黑板等因素,既缺乏直观又浪费时间。而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对比复习效果则是传统的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生物的综合复习中知识点间的联系多而广是一个显著特点。总复习备考阶段,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形成有序高效的知识体系,可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素质。这才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有效的复习策略。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因素,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遗传和变异一章,联系性的知识点就有:①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②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之间的关系;③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之间的关系;④核遗传三大规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⑤核遗传三大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关系;⑥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根本原因与中心法则的关系;⑦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对于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的联系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之直观化,帮助理解。
请看看今天的地球吧!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严重的污染,荒漠在蔓延,湿地在缩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增加,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的速度在加快……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中学生物教学,又该如何向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呢?
一、重视信息渗透教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除了在学生智育发展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时可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利用小论文、资料、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今环境状况,让学生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如:讲“生态平衡”时,向学生讲述现在的黄土高原,几百年前曾经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由于人们不懂得生态平衡的原理,对它进行盲目性、掠夺性的开发,使它成了今天的模样。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真实地了解由于人为的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如:我国近三分之一的荒漠化耕地是人为造成的;近些年来由于过度开采,我国约有一亿亩耕地盐碱化;长江上游的植被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导致长江中下游洪涝频繁、水患成灾。通过列举身边由于人为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恶化,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到环境保护,我们人人有责。如:近些年,我县部分矿主乱开发稀土矿现象严重,导致环境的污染程度让人触目惊心,稀土生产时,污水直排东江河,污水经过之处,对自然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有些河段水质超标,给东江河造成了污染导致东江水质日趋恶化,东江河可是我们河源、惠州、东莞、深圳、香港等重要城市饮用水的生命之河啊!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在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CO2的排放量严重超标,有三分之一的河流、湖泊被污染。尤其是“三废”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元,让人触目惊心。通过渗透性教学,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认识自然环境,懂得违背了生态平衡的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的道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人文科学的教育,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挖掘各知识点蕴涵的人文精神,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揭示出来。如讲“生物多样性”时,为了进一步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人文内涵――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其他生物的公平性等。要让学生了解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圈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实体,可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表现就是生物资源,它们具有现实的潜在的价值,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使不计其数的物种在地球上永远消失或即将消失。如:八色鸫是迁徙鸟,在我国河南大别山、云南西部等地,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砍伐和农药的使用,对八色鸫的栖息地环境造成威胁,近年来种群数量成下降趋势。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使许多珍稀动物成了人们餐桌上“美味佳肴”。如:在广东韶关市新丰县农贸市场,出现大量宰杀贩卖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例如猫头鹰、山猪、黄等。因此,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物种生存的危机时期,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各种生物物种,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让我们自觉地、勇敢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三、充分发挥活动探究课的作用,培养环境保护的良好品质
生物学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境保护的良好品质。如:“调查塑料饭盒的使用情况和处理情况”。“调查以蚯蚓、地衣等指示性动、植物为参数,了解附近的农田、住宅区、校园的污染情况”“调查垃圾的堆放与处理情况”“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电影、教学录像片”“结合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让学生编辑生物小报普及环保知识”等。鼓励学生走上社会,进行环保宣传,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环保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21-02
一、《普通生物学》课程性质
《普通生物学》是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再现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学科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与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行为”、“生物进化”、“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等课程的内容,它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引导生物类学生入门并且打下全方位专业基础的基础类课程。[1]
随着当今生物类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普通生物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已经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因此,《普通生物学》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命科学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鉴于此,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凝练创新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课程,涉及科目众多,如果严格按照该课程设置的章节教学,会导致学生在系统学习相关科目时感觉有知识点重复,缺乏新意,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凝练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生物类的专业知识体系,将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模块是“微观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生物分子”、“生物新陈代谢”、“生物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该模块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凝练,点到即止,为学生后续学习这些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个体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稳态与平衡”、“激素与神经系统调节”,“遗传与免疫”、“动物行为”。第三个模块为“系统与宏观生物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态学”。二、三模块可较为详细和深入地讲解。第四个模块为“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该模块包括了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与前沿领域,可结合最新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进行开拓性讲解。
三、实验教学的整合改革
《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重点是基础实验。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内容完全遵循动物植物的系统发展而设定,大多是验证式实验,不仅耗用学时多,而且实验内容呆板,学生缺乏兴趣。为此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把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大实验”教学。所谓“大实验”教学,即是将实验课单独剥离出来,集中进行,形成《普通生物学大实验》。可将实验分成“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植物基本实验操作”、“动物基本实验操作”、“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多样性观察”、“动物多样性观察”、“生态学实验”等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安排一天时间,在理论教学已经完成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有系统性的体会和认识。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大学课堂里常见并且重要的教学方式。可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应牢记、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flash、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让现代化的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2]
2.适当运用板书
在讲述重点、难点内容之际,应适当运用板书。一方面,板书能将多媒体中未尽的要点详细展现出来,增进学生理解,并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媒体的适时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刺激,学生的眼光将跳出投影屏幕的固定区域,去追随教师的手势,甚至会不自觉地念出教师写出的词语,从而出现新的兴奋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3]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问,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还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协调好教师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PBL、CBL、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
五、网络化教学的积极应用
1.国际互联网上的生物学资源
国际互联网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资源。第一类是生物学网站,例如,生物引擎网站(省略)、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vnpi.brim.省略)、基因探索者网站(省略)等。第二类是生物信息中心,例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ncbi.nlm.nih.gov)、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ebi..ac.uk)、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CBI(cbi.pku.省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中心BioSino(省略)等。第三类是专业的生物学数据库,例如,由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维护的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由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维护的EMBL核酸序列数据库、由EBI维护的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等等。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均已连上了国际互联网。在教学中要多利用互联网进行演示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播放与演示,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在课余,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登陆国际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普通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该课程性质,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生物教学 应用
1.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意义
激励性评价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内在潜力,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主动、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学习的评价是这样说的:评价更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目的,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通过这个“更要”我们不难看出在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多元化、激发鼓励”之意。在生物教学中实行激励性评价是生物教学方法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激励性评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激励性评价。
2.1根据不同的课型建立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爱学乐学。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引起某种情绪的主要不是环境或事件的本身,而是人对环境或事件的评价。因此课堂上要通过激励性评价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促使追求成功的行为。生物学科课型多种多样,这需要教师根据各种课型设定适合的激励性评价目标。
如:生物讨论课所制定的目标应该体现学生语言的组织、对问题的质疑、组员间的协调能力。在每节讨论课上我都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评价几组或全班学生,并在电脑上以表格的形式把组员的名单、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各项评价结果等罗列出来。例如,在学习“DNA是遗传物质”这节时,我就使用了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制定了学生学习记录卡。
学生学习记录卡
班级:高二(5)?摇?摇学习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摇?摇课型:讨论课?摇?摇时间:2012年5月8日
通过这样的评价,我的生物课堂不但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而且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展示自己的专长。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自己的进步,同时也让这种进步成为其他学生进步的动力和参考。
2.2把握好对个别学生思维亮点的激励性评价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出现思维亮点之时,正确及时地把握有助于加强激励作用和效果,进而作出最合适的选择。我在课程教学过程就有个很好的例子能够佐证这点。该同学非常喜欢生物课,且对生物知识有独到见解和求知、疑问精神。例如有堂生物实验课,课堂实验很顺利,很多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但该生细致地发现实验材料与课本的不同,进而提出实验素材黑藻细胞质流动太慢的问题,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想法,接着便与她就“如何加快细胞质流动”进行深入的讨论。她的回答让我欣喜,接着便在班里夸奖、鼓励了她,从而在接下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做了各种尝试,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后该学生对这节课中的知识点提出其延伸问题,我没正面回答,而是鼓励她自己动手去观察和验证,结果她通过查阅资料和亲自验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再次表扬了她积极探究的精神,并在其他班上都表扬了她,要求同学们都向她学习。很快,该学生便成了生物尖子生,最后在文理科分班时放弃了之前决定的文科选择了读理科。她说:“我更喜欢生物,因此我选择了能上生物课的。”
2.3从作业、测验成绩中体现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作业、测验成绩也应成为评价的一部分。平时测验,教师最好采用标准参照性考试,而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提出的课程标准,所出的测验题应照顾大多数学生,不宜太难,形式应新颖活泼,这样的测验每个单元一次即可。成绩记录在记分册上,有时间的话还可以依靠课代表的力量设计“光荣榜”,以不同的形式及时表扬进步的学生或者班级,测验成绩纳入期末评价结果,平时作业的评价可以分成“好、较好、最好”的形式,甚至是一段激励性评价,如:老师为你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等。另外我建议为学生的测验评价设定一个“首次全对奖”,因为我们在一生中参加笔试的机会很多,可一旦上交就不可能拿回来再改,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细心认真地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家庭作业我采取分层次留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测验也常实行优惠政策,即允许学习困难者测两次,取其最高分以鼓励学生在第二次测验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学生成绩每提高一档次(例如5分)就给予表扬,促使他们通过努力和自我激励获得更大成功。
2.4注意课堂上激励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体现评价本身的意义,就能便于操作即可。如:对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卡,我就设计了一份书面的和一份电脑操作的。书面的记录卡所设计的评价简单扼要,主要用于记录平时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考勤、纪律等情况,评价的结果只有好、很好、最好等;而电脑里的记录卡比较全面,评价的结果带有明显的描述性。用电脑实现这部分评价还有很多优点,如:可以随时在课堂上调用,可以呈现学生每节课的进步程度,还可以作为一种珍贵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作参考……至于学生应该获得怎样的评价,我也设计了多种形式,如:课堂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
2.5激励性话语评价应具有个性化
就算同样是激励学生的进步,所用的语言和方式也应该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平时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作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在上《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一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确立组长。第一大组负责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这部分的课件;第二大组负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状况”部分;第三大组负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部分,制作时具体的分工则由组长安排。结果,学生的介绍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对此我分别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励,如:第一组则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评价的结果是“内容比原来教材充实、具体,所举例子更贴近生活。”第二、三组则采取教师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分别是“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论述方式不仅使过渡自然,而且合乎论证的逻辑,值得大家学习”、“材料的组织形式新颖、生动,收放自如,有证有据,重点十分突出。”
3.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
学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学生学习记录卡上的记录应该成为评定成绩的重要参考。而且除了学生考试所得的成绩以外,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评价应用语言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描述中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评价的宗旨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保护其自尊心,帮助其树立学好生物的自信心。
4.初步成果
初步实践说明,在生物课堂上实行激励性评价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我所任教的五个班中,(3)班和(5)班是实行激励性评价的实验班,其他的三个班作为比较班。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多次的测验和考试中,(3)班和(5)班的成绩往往都能名列前茅,最重要的是(3)班和(5)班学生的成绩不但是最好的,而且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信心、学习自觉性、学习兴趣,以及生物学技能的掌握方面都比其他班好。
综上所述,激励性评价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最大学习潜能的教学评价;更是一种极具渲染力和伸展性的教学评价。它具有方式活泼多样、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容易实行、教学效果显著等优点,是符合当今教流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它的实施有利于新《课标》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去探索,使激励性评价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一、潜心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7]张娜娜.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2(12).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家中独立操作完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知识点时,提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堂上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4]
利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光、电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体。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播放一段北极熊生活的影片,让学生考虑为什么北极熊长有白色的毛,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生物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应用,还要和现代生物技术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就,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成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体验同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进行生物小制作、小发明等。通过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内容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加速医学科学基础的研究和发展,使人类在疾病诊断和医学保健等方面建立全新的人类医学,为人类造福。
以核心概念为统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对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和孤立的知识点,学生已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但并未形成具有逻辑内聚力的相互关联的结构框架,虽能暂时通过学业考试,但在随后的生活中很快就会忘记。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的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1]。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框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科知识结构,这说明在教学中要把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核心概念教学,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此,本文以“空中飞行的动物”为例,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就如何实施核心概念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深度分析知识内容,明确教学核心
在分析生物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提出,知识依据其教育价值的不同是分层级的,据此建立知识层级结构图[2],并对各个层级给予注释,如图1所示。
该结构模型由六个层级组成,几乎囊括所有学科内容知识,从记忆性知识开始,逐步演进,直到创造性知识。知识层级越高,解释力就越强,越能成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依据布鲁姆学科内容知识层级结构图,从中学教学角度分析,生物学科内容知识应呈现如图2所示的结构。
由此可见,对某一内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是将知识内容进行分层,区分哪些知识是支撑一般概念建构的学科事实,哪些知识是统摄一般概念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核心概念,明确教学核心,为教学指明方向。
从单元整体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中“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单元是以脊椎动物的特征为核心的,运用生物分类的有关知识,从不同类群生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角度研究脊椎动物,发展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作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
“空中飞行的动物”是本单元的一节内容,从促进学生核心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讲,本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第一,认识空中飞行的动物因身体结构的不同是属于不同类群的动物,发展对动物特征及动物分类知识的认识;第二,认识鸟类适行的特征,深化对鸟类身体结构特征与其飞行功能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三,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角度认识鸟类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初步建立相应的认识路径和方法。因此,可以确定“生物体的身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为统摄“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教学的核心概念,而统摄本课的重要概念是“鸟类的身体结构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
以上分析,不仅能明确本课的教学核心,为本课教学活动设计指明方向,还能引发教师进一步思考,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依据图2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核心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学科事实为载体学习本学科的一般概念,即对学科的基本理解;二是在对学科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对反映学科本质的学科核心概念的认识;三是对上述认识进行拓展,形成对学科思想与观念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核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核心,在具体教学活动设计中,有效实施核心概念的教学。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摄,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框架
单元内容知识不应是科学结论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体系。核心概念是超越具体事实的深层理解,能统摄相关的具体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用核心概念为统摄,设计单元知识整体框架。把具体知识教学置于核心概念统摄之下,让学生学习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内容,可以摆脱枝端末节问题,使教学变得更为简单高效。
基于上述思考,“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整体知识框架设计如图3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个核心概念为统摄,构建教学活动主线,围绕“鸟类身体有不同的结构―鸟类身体结构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鸟类身体结构特征是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的若干环节展开教学,发挥核心概念对教学的统摄作用,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究鸟类类群结构特征,拓展对动物类群特征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要以学科事实为教学起点,在具体事实性知识教学中逐步建立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形成单元内容的逻辑体系。从上到下是指教师的认识是演绎过程,即在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单元核心概念,然后将单元核心概念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一般概念,寻找能够支撑这些一般概念的学科事实。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是从下到上的过程,通过学生容易获得直接经验的多个事实引入,经过一般概念教学,在足够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建立每节课的重要概念,形成单元核心概念,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
三、以问题驱动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深层理解
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众多螺旋上升的系列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科学理性思维活动,感悟和体验分析动物身体结构特征与功能的思路和方法,为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奠定基础。因此,就“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表1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在系列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问题系列既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思维活动,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从本课所设计的问题来说,教师围绕“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核心概念,从情境问题入手,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在内容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宏观现象中分析微观原因,如图4所示。
这一设计思路有助于学生从直观现象入手,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加深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其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生物学进行核心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先明确单元核心概念,为单元思维过程指明方向,基于此形成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框架,并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驱动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统摄下的知识整体框架。
因此,要明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把课讲得透彻、精练、易懂,而这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要能透过生物学事实揭示核心概念内涵,因为核心概念反映的就是学科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有限的学习生物学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更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胡玉华. 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