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增产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
1 抓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的重要性
1.1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保障。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粮食安全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于粮食生产过程而言,无论是农作物的育苗时期、生长时期还是成熟时期都必须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程度较深的特点,如果不采取专业化防治方法,将会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问题的出现,危及粮食安全。
1.2 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
优质的农作物产品能够有效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产品一方面来源于对种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如果把握好各个环节就能有效的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众所周知,病虫害一旦产生就会直接作用与作物的植株,导致作物的减产甚至是绝收,因此,要确保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就必须注重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1.3 能够有效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于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而言必须保证不受任何外在或是潜在的病虫害影响。一方面,农作物的病虫害一旦出现,很多农民采取直接喷洒药物的方法,造成了农药残留,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另一方面,病虫害的出现既使不会给农作物造成灭顶之灾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因此,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2.1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现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农村有效的劳动力转向城市务工,农业生产面临着农村有效的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留守的剩余劳动力多为“386199部队”,当农作物的病虫害来袭时,他们应对的能力有限。
2.2 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又一原因在于技术的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存在着种植面积小、种植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缺乏病虫防治的知识,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现象,不仅不能准确的保证药量,还存在盲目用药,不仅不能根治病虫害,还适得其反,加重了病虫害的程度。最关键的是不合理的用药方式造成了农药残留,严重的影响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2.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还存在信息匮乏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对农业信息的不关注,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仅管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有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缺乏信息的现象,使得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相关信息,有效地了解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总之信息的缺失对农业生产而言将不利于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工作。3如何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工作
3.1 培育专业病虫害防治组织。
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成立预防小组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农作物的生产,建立和健全农村服务机制,协同各界为专业防治病虫害服务。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面提高农村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3.2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对于农业行政部门来说要有效地协同民政部门、工商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一道积极的扶持农村基础建设,尤其是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引导农民采用专业科学的技术进行防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全面引导农业生产。
3.3 要强化农药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制造假农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药市场。不仅损害了正规农药生产企业的利益,还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由于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而购买到劣质农药,给农民的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要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必须强化农药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市场监管措施维护企业和农民的整体利益。
3.4 要全面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关键词 间套种;大春作物;经济效益;病虫害;云南永平
中图分类号 S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45-01
永平县位于大理州西南部,处于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全县国土总面积2 803 km2,最高海拔2 933 m,最低海拔1 130 m,土地面积28.03万hm2,常年大春种植面积约1.07万hm2。从2003年开始,10年来该县累积进行大春作物间套种面积6.626万hm2,合计增产55 241 t,增值23 916.22万元,涉及全县7个乡镇73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38 540户,且有效抑制了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的危害基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地农作物间套种的搭配原则为高杆与矮杆间种、禾本科与豆科间种、深耕性作物与浅耕性作物间种、喜光性强作物与需光性弱作物间作[1]。搭配组合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果园间套种。一是核桃间套种玉米:玉米主要品种有保玉7、8、9号;新黄单892;川单29;北玉2号:安单136;会单4号;云优19号等。二是茶、桑园套种玉米。10年累计推广3.99万hm2,增产579 kg/hm2,增值1 447.5元/hm2,总增产23 106 t,总增值5 776.49万元。②玉米套种马铃薯。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品种有会-2、丽薯6、7号、合作88等高产抗病品种。种植方式为“二套二”模式,马铃薯种植行株距为0.60 m×0.25 m;玉米种植行株距为0.4 m×0.2 m。10年累计推广6 633.33 hm2,增产1 188.75 kg/hm2,增值12 575.1元/hm2,总增产7 885.4 t,增值8 341.48万元。③玉米套种豆类(爬树豆或大豆)。大豆品种有七月黄、八月黄;爬树豆有甘豆、肉豆等。间套作规格:玉米大豆行比2∶3,玉米宽窄行种植,开沟或打塘穴播,205~215 cm开墒,玉米宽窄行种植,大行距170~180 cm,小行距35 cm,单株距20 cm,栽植基本苗46 500~48 750株/hm2;在玉米的大行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行距50 cm,大豆行距35~40 cm,穴播,穴距30 cm,每穴播种4~5粒,每穴留2~3苗,栽植基本苗116 280~121 950株/hm2。10年累计推广1.97万hm2,增产1 228.5 kg/hm2,增值9 739.5元/hm2,总增产24 245 t,增值19 205.0万元[2]。
通过调查,农作物多样性间套种可在主作不减产或略减产的前提下,减轻病、虫、草、害危害,增加间作作物的产量,实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推动三农发展[3]。
1 调查方法
在永平县选取博南、龙门和厂街3个乡镇进行调查,共同调查的间套种模式为玉米套种核桃,此外,博南镇调查玉米套种辣子,龙门乡调查玉米套种爬树豆,厂街乡调查玉米套种大豆。每个乡镇调查4块地,每种种植模式调查2块地,每块地以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共100株,调查作物发病株率、病情指数,虫危害的查虫株率,并对各种种植模式的作物进行理论测产。
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①玉米大小斑病。间套种比净种:病株率减轻11.47%,病叶率减轻11.02%,病情指数减轻4.22。②玉米灰斑病。其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根据2011、2012年2年调查的结果分析,间套种与净种相比病株率减轻15.57%,病叶率减轻18.09%,病情指数减轻8.57。③玉米锈病。玉米间套种与净种相比,病株率减轻6.86%,病叶率减轻5.41%,病情指数减轻5.73。④锈病。锈病成为玉米中后期发生的次要病害。⑤玉米螟。总的趋势是间套种比净种减轻,虫株率平均减轻0.19%。从种植模式上看,间套种作物的各种病害及螟虫都较净种的发生轻。
3 结语
农作物间套种是一门传统的技术,其相对于净种综合产量更高,经济效益增加,且对病虫害的抑制能力更强,但要注意的是:间套种品种退化,增产效果下降;间作后不利于化除,增加人工除草费用;夏播作物间栽品种多数为豆科作物,出苗需水量大,墒情差,间栽品种出苗率低,应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大品种引进示范力度,不断筛选出适于农作物多样性间套种的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做出新贡献[4-10]。
4 参考文献
[1] 陈志雄.生物多样性间套种 促进德宏州农业增产增收[J].云南农业科技,2010(5):9-11.
[2] 王贵斌.全州植保部门全力抓好大春作物病虫害防治[N].楚雄日报(汉),2011-07-30(002).
[3] 付再超,赵祖芸.镇雄县大春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2(3):46-48.
[4] 朱册.我州切实加强大春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N].大理日报(汉),2008-07-24(A01).
[5] 沈君辉,聂勤,黄得润,等.作物混植和间作控制病虫害研究的新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07(2):209-216.
[6] 金毕新,李思梅.黔西南州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现状[J].植物医生,2013(1):44-46.
[7] 叶桥平,曾丽华,叶长林.遂川县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江西农业,2013(1):55.
[8] 张政兵,朱秀秀,郭立兵.湖南农作物病虫害 绿色防控工作发展思路浅议[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3(1):53-56.
关键词秸秆沼气;优点;制作方法;推广对策;江苏淮安;淮阴区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腹部,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兼有南北气侯特征。区内气侯温和,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970 mm,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区区域面积1 264 km2,其中耕地面积6.5万hm2,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秸秆资源极为丰富。
秸秆沼气技术是一项农村能源替代新技术,不仅拓宽了农村秸秆资源利用的途径,而且打破了沼气建设对畜禽饲养的依赖性[1-2]。秸秆生物气化,既有原料,又得肥料,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创新。推广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生产技术,不仅可有效地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4]。现就秸秆沼气技术的优点、制作方法以及推广方法作简要介绍。
1秸秆沼气技术的优点
1.1改善卫生条件
以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不仅来源充足、成本低廉,为沼气建设提供原料保障,还能有效解决大量废弃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5-6]。使用封闭式化粪池,不仅改善了农户厕所的卫生环境,消灭了寄生虫卵等危害人们健康的病原菌,还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的问题。
1.2增加肥料
沼气残渣用作肥料与没有经过发酵的粪便相比,肥力提高了30%。通过沼气发酵后的农作物秸秆,能量利用效率比直接燃烧提高4~5倍;沼液、沼渣作饲料,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增加20%;通过厌氧发酵过的粪便(沼液、沼渣),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没有损失,且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活性态养分。通过上述综合利用,秸秆的氮素总利用率达到90%,总能量利用率达到80%。1个8 m3的沼气池,1年提供的沼肥相当于50 kg硫酸铵、40 kg过磷酸钙和15 kg氯化钾,扩大了有机肥料的来源。
1.3促进农作物增产,改善土壤结构
使用沼肥能增强作物抗旱、防冻能力,并有促进增产、抗寒、抗病虫的功能。实践证明,施用沼肥能使所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增产,增产幅度一般在5%~20%。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
1.4省工节本增效
沼气池首次投料需2~3 h,平时投料只需要20~30 min,原料为农村废弃的农作物秸秆,成本极低,1个普通沼气池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常年使用,随开随用,非常方便。秸秆在农村量很大,麦秆、稻秆、玉米杆都可以作原料,人畜粪便加入秸秆后,增加了产气量,延长了使用时间,一次投料可以使用8~9个月,效益高。
2秸秆沼气技术制作方法
以8 m3的沼气池为例:准备300 kg左右的秸秆,用铡草机铡成5~7 cm的长度。加水搅拌,搅拌到秸秆全部浸湿、用手抓起来不滴水为准。用1.0~1.5袋的绿秸灵加5.0~7.5 kg的化肥,混合搅拌。将准备好的秸秆和混合菌进行充分混合搅拌,拌好后做堆,秸秆堆高1.2~1.4 m,底宽0.9~1.0 m,上部呈半圆形。做好堆后盖上农膜,农膜底边距地面10~15 cm,以保持空气流动,使沼气菌充分繁殖。气温在10 ℃以上时覆盖2~3 d,秸秆堆内温度可达50 ℃左右,一般5~7 d即可下池,投料。一般在下午投料,秸秆投入池后先压实后加水,用地面水最好,温度适宜(冬季除外),加盖封口。气温高时10~15 d放第1次气,一般放2次气即可试火。秸秆沼气使用时要保持沼气池内有一定的水流,才能正常使用。
3秸秆沼气技术推广对策
3.1成立沼气合作协会,与沼气户签订服务协议
每个示范点免费提供配备铡草机1台,并提供复合菌剂供前期试验。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操作的方式,建立村级沼气物业管理站,并免费提供1台出料机,对参加协会的沼气户进行服务。
3.2采取村支部与沼气物业管理站联合进行推广
针对秸秆沼气出料难的问题,示范每个网兜装10 kg发酵好的秸秆投放入池,用钢筋钩钩出。对全区各沼气项目村有关人员进行秸秆沼气培训,宣传秸秆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建立沼气秸秆技术推广示范村
在充分试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2010年在市政府和市农业局的领导下,结合全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响应推广秸秆沼气技术,召开全区秸秆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班,发动各沼气项目村推广秸秆沼气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支持单独农户、联户和自然村推广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技术,以解决好沼气原料问题,已建成袁集乡双庄村、丁集镇农庄村秸秆沼气技术推广示范村。
3.4争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
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康居示范村、集中居住点等人口较为稠密区域,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秸秆气化和沼气工程建设。利用全区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行秸秆沼气处理,实现能源再生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和土壤有机质提高的良性循环。
4结语
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原料来源充足、分布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产生焦油、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可实现秸秆的完全生态循环和高效利用。其不仅可以解决大量秸秆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为沼气生产开辟新的大宗原料来源,为在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内推广沼气提供原料保障,为正在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5参考文献
[1] 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能源,2007(6):80-83.
[2]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3] 张荣成,李秀金.作物秸秆能源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5(6):3.
[4] 石磊,赵由才,柴晓利.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中国沼气,2005,23(2):11-14,19.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关键词:土壤调理;抗病;改造盐碱地;增产
中图分类号:S156.49文献标识码:A
引进加拿大高科技产品TM Agricultural有机水溶叶面营养剂/土壤调理剂,它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容重、改造盐碱地、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进而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在水稻、玉米和蔬菜上试用该产品,采取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试验,验证该产品的适用性和肥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共设4个试验点分别为:呼兰:玉米小区试验,落实在呼兰区孟家乡丁家村,土壤类型为厚层粘壤质石灰性草甸土,pH值为8.0;双城:水稻小区实验,试验落实双城市单城镇政久村,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壤质地为重粘壤,pH 7.0;依兰:玉米试验示范,试验设在依兰县达连河镇光辉村园艺屯,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肥力中等;巴彦:蔬菜小区试验,落实在巴彦县巴彦镇郊区。
1.2 材 料
1.2.1 供试品种
玉米、水稻和蔬菜。
1.2.2 供试肥料
TM Agricultural有机水溶肥料,常规生产资料。
1.3 方 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小区试验,常规田间管理。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对照区,当地常规施肥量;处理2: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苗期叶面喷施2次;处理3: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处理4:TM有机水溶肥料苗期叶面喷施2次;处理5:当地常规施肥量减量20%施肥,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苗期叶面喷施2次。玉米示范分别设为TM肥料用量1倍区、2倍区和3倍区。
1.3.2 施用时间和方法
1.3.2.1 玉米作物
第1次使用(土壤处理):播种后立即施用,按照需要的剂量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土壤上;第2次使用(叶面处理):3~4叶期,根据测量的数据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作物上面;第3次使用(叶面处理):第2次使用后21d,方法与第2次相同。
1.3.2.2 水稻作物
第1次使用(土壤处理):旋耕前施用,按照需要的剂量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土壤上,施肥后立即旋耕;第2次使用(苗床叶面处理):1.5~2.1叶期,根据用肥量兑适量水后均匀的喷施于稻苗叶面;第3次使用(叶面处理):插秧前1~2d,根据用肥量兑足量的水后均匀的喷施于稻苗叶面并浸润苗床土壤。
1.3.2.3 蔬菜作物
根据实地情况参照玉米作物施用,试验作物整个生长期3次的使用总量为49.5mL。
2 结果与分析
2.1 TM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TM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处理比对照株高、穗长、穗粗分别增加3cm、0.2cm、0.1cm。百粒重增加0.4~0.5g;增产28.8~56.4kg,增产率3.6%~7.2%,单产基本持平,方差分析显示结果可靠,见表1。
2.1.2 TM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产生较大的影响,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穗实粒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表现差异,显示在应用上要根据不同区域确定合理的施肥技术来确保增产效果,见表2。
2.1.3 TM对蔬菜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通过对棚室番茄施用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测试显示:处理3产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都是最高。可见该肥料具有锁住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果。不同的施肥方法呈现的效果有差异,显示该产品推荐施肥用量与本地实际应用效果有差异,需要通过验证试验加以修正,见表3。
2.2 TM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2.1 TM对大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秋季大田玉米作物的物理性质采样调查显示,不同施肥量处理后土壤容重降低0.01~0.07g/cm3,田间持水量降低0.6%~0.9%,土壤孔隙度增加2.2%~3.0%,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均随着施肥量增加的趋势性变高,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见表4。
2.2.2 TM对土壤pH值的影响
施用该产品具有降低土壤pH值的作用,表5显示:处理2与处理5土壤pH降低0.14,幅度最大;其它降低在0.04~0.07。统计分析显示降低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4点小区试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具有增产效果,不同施肥方法取得的效果有显著差异,呈现出随着施肥量增加而递增的趋势。水稻最高增产率5.1%,玉米最高增产7.2%,棚室番茄最高增产18.3%。其中,水稻应用TM肥料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并能延长肥效、提高有效分蘖率、提高千粒重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玉米应用TM肥料增产也达到较高水平,另外从土壤物理性质调查看,土壤容重和pH值表现递减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表现递增趋势。统计分析显示效果可靠,结合增产效果其物理性质的改善表现为增益性。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今后此产品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进行低产田改良的定点试验示范,建议选盐碱地的农业园区开展大面积试验示范,并定点观测后效和持效期;第二开展施肥量的试验研究,确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施肥用量和施肥方法;第三尝试在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研究,可以选择玉米拌种和伴肥、水稻苗床土处理以及配合除草剂施用等,这样更有利于生产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家铭.水溶肥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J].氮肥技术,2011(10):23-25.
[2]王海霞.水肥一体下不同水溶肥配方对白菜及土壤肥力的效应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4(04):33-35.
[3]盛振庆.新型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J].农业知识,2013(04):34-35.
[4]王华.水溶肥的使用范围与高效施用[J].种业大观,2012(06):15-17.
[5]李燕婷,李秀英.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01):123-124.
[6]徐富贤.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09):143-145.
[7]陈健晓.水稻硅肥施用效果及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8(12):21-22.
[8]高启臣.如何科学施用水溶肥料[N].农民日报,2014.
[9]宗合.水溶肥的特点及施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35-36.
摘要:为了确保农作物新品种发挥出更好的增产增效作用,必须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做到以农作物新品种为载体,切实抓好农业技术的综合配套组装,并通过有效的媒体或方式,使之与品种实现对接,与农民提高新品种栽培水平实现对接,即所谓的良种良法配套,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良种的培育开发效益和推广应用效益。
关键词:农作物 新品种 推广应用
1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
1.1 农业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没被引起足够重视。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业技术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相应的投入产出回报,继而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收益也同样不配套不成比例、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职责界定不够清晰或者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和强制机制,因而就没有人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这就造成了当前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不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状况产生。
1.2 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桥梁失去了承载的能力,渠道不畅通。目前大多数县以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真正能够履行推广职责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正是这样一支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的推广队伍,同样也存在着推广技术得不到相应回报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已多年没有“务正业”,特别是乡镇这一层的农技人员,半数已经改行干其它了,留下的一部分加入到了众多的农资经营队伍行列,经商自保。技术推广在基层基本无人问津,真正是人散、线断、网破。我们在农村调研,问农民能否接受到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时,大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征求他们是否希望得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时,大多数的回答又是肯定的。
1.3 过于强调的品种作用的宣传让农民忽视了技术增产的重要作用。由于在现实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企业成为了推广的主体。在这些企业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农业技术本身就不是很在行,不懂得农业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而研究和推广技术不能获得直接的企业收益,所以就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花费精力和财力去做这笔不赚钱的买卖。只有把商品推销出去才能获得经营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经营者最为看重的就是商品的炒作,因此农作物品种就成了最被热炒的对象之一。在来自各种渠道和媒体的“品种决定成败”的宣传声中,把农民炒得晕头转向,技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附件抛在一旁,造成了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中实际栽培管理水平下降的状况发生。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凡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任何问题,农民们一概把它归结为“种子”原因,也说明了农业技术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所在。
1.4 现实的一些所谓的技术推广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本义。在农村,我们有时也了解到开展有一些科技推广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农资经营企业围绕着自己经销的农资商品在进行,技术的成分含量太低,有的根本就是只为推销商品。而真正意义上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比如: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田间栽培管理水平,因品种、因地制宜地培训指导农民应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等几乎很难见到。
2 农业技术在品种能力显现和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无疑会给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带来飞跃,然而品种的作用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更不是万能的。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其他措施不可代替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如果仅有良种,而没有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也不能充分挖掘良种增产增收的潜力,往往导致良种难以推广,达不到培育良种的真正目的。因此,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才是保证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我们知道,一个新品种的选育是在“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总目标下进行的,只有达到了这个总目标的要求,新品种才能够通过审定,进而获得许可推广。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这个新品种具备了优良的内因条件,即已成为良种。如何使良种的优良特性在生产中表现出来,超越已往,超越同类,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和方法作保证,即所谓的良法。任何农作物新品种只有走上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的研发推广之路,才能表现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在实践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农户田块种植,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栽培,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管理水平下其产量结果差异很大,这就是良种与良法是否实现了配套的具体表现。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良种良法配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诸多的总结和概述,如:“品种的丰产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品种和自然、栽培条件的良好结合”、“优良的品种是一切先进栽培技术的载体”、“三分种,七分管;种是基础,管是保证”等,这些都形象具体地概述了良种与良法的依存关系,任何片面强调或过分夸大品种作用的做法都是失当的,正所谓“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农业技术在品种能力显现和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3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基酸微肥;范围;效果;方法
氨基酸微量元素肥料,通常简称为微肥,是指含有微量营养元素的肥料。大量的科学试验与研究证实作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虽然很少,但是,它们同常量元素一样,对作物是同等重要的,不可互相代替。微量元素对农作物具有增产增收作用,已被农业科技界所证实。然而,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又受到微量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和土壤pH值的严重影响。为保证农作物的丰产丰收.近几年来,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问题越加受到重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合适的螫合剂,将微量元素整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对其吸收率。研究发现,整合剂中复合氨基酸是效果最好、价格最低的一种。其不仅稳定常数适中,且不受土壤PH值及其它离子的干扰,可被作物直接吸收。
氨基酸微肥用于农作物,具有明显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另外,由于氨基酸微肥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原料来源广(主要是毛发、棉粕等),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从而为廉价获取氨基酸螯合物提供了保证。因此,氨基酸微肥已在农业生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用范围
氨基酸微肥的使用范围很广,从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到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以及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烟叶、桑叶)、水果(苹果、梨、柑桔、荔枝、龙眼、桃、李、杏、葡萄)、蔬菜(黄瓜、青菜、扁豆)等,几乎对所有的农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2、应用效果
氨基酸微肥对农作物具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农药残留等作用,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但对于不同的作物其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使用方法一般有喷施、拌种、基施3种方式。从增产效果比较,喷施优于拌种和基施。l喷施增产幅度可达10%-50%;拌种的增产效果一般5%-10%;而基施增产10%-15%。所以在生产上推荐叶面喷施或拌种、基施加叶而喷施。
3、使用方法
3.1 使用浓度
氨基酸微肥使用浓度,直接关系到应用效果。尤其是叶面喷施,如果浓度过高,喷施后易灼伤作物叶片,不仅没有增产效果,还起反作用;反之,浓度过低,又达不到补充作物营养的要求。因此要因地制宜.对症配置,要根据肥料的理化性质,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进行配置。一般但是作物的幼苗忍耐能力较低,氨基酸微肥浓度应当低点。
3.2 使用时期
叶面喷施氨基酸微肥,要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情况进行喷施,一般选择在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量最多的时段进行喷施。拌种时期一般在播前3-5天。
3.3 喷施使用的喷施部位
植株的上中下部叶片、茎秆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不同,吸收营养能力强弱差异较大,一般植株上中部叶片、茎秆生命力旺盛,吸收养分能力强,另外,叶面反面气孔多于正面,为此叶面喷施氨基酸微肥,应着重喷施上中部叶片及叶片的反面。
4、各作物主要应用技术
4.1 小麦
氨基酸微肥能促进小麦的营养生长,可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能力加强,子粒灌浆速率加快,粒重和产量提高。试验表明.将拌种和叶面喷施相结合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叶面喷施,单纯拌种对产量影响较小。叶面喷施时间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
4.2 白菜
直播白菜一般在苗后5-7片叶、发棵期,移栽田在移栽后后7d和移栽后14d的定植苗这两个时期,用不同浓度氨基酸液肥喷施各1次,先稀后浓。施后白菜叶片加宽加长,单株净菜重量提高,生育期缩短。
4.3 大棚蔬菜
棚室番茄、黄瓜、辣椒、韭菜等蔬菜,喷洒氨基酸复合微肥后,能增加植物体内花青素、叶绿素等物质的合成,活化植株机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此外还能增强植物固氮作用,加强营养生长以提高产量。若加以拌种,还可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寒、抗旱作用。此外还可防治一些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枯萎病等。蔬菜定苗后每隔10d喷1次,连喷3次,氨基酸复合微肥使用浓度300-400倍液。使用表明在各类蔬菜比对照增产19%-35%,且品质提高。
4.4 花生
氨基酸肥料对植株地上部生长及根系活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荚果数及饱果数亦有明显的提高。其适宜喷施量为每次80mL/亩,于苗期、初花、结荚期各喷1次,并于初花后20d喷施250μ g/g的多效唑1次,可使花生增产31.1-34.8kg/亩,提高12.89%-13.5%。
4.5 西瓜
在西瓜伸蔓期、开花坐果初期、膨瓜期分别喷施氨基酸复合液肥300倍液,可使西瓜增产444.6k窟/亩,提高15.8%;可溶性固形物百分含量增加11%,比对照提高1113%。
4.6 果树
喷施氨基酸微肥后,能提高果树光合作用,增进果树体内酶的活性,促进座果。增大果颗,提高产量。苹果树上喷施氨基酸复合肥,可使百叶重增加21.0-31.5g,每亩产量提高21.6%-30.8%。同时,可明显改善苹果品质,即可使硬度提高0.02-1.22kg/平方厘米,糖含量增加0.60%-0.84%。花青苷含量也有增加。氨基酸复合肥在苹果树上的喷施质量浓度为500-700倍液。
4.7 棉花
喷施氨基酸复合肥,可使棉苗长势旺盛,产量提高。棉苗5-6叶期(移栽后15d左右)喷施第1次,盛蕾至初花期喷第2次,花铃期喷第3次。喷施质量浓度及用量:第1次50-75kg/亩,第2、3次150kg/亩,第2次加喷1-1.5g/亩缩节胺。在不产生肥害的前提下,喷施浓度可适当提高,但仍以300:l为宜,高温时期或温室内可以降到500:1。
关键词:改造;高效;农业灌溉
我国是农业灌溉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相当大,然而利用率却很低,大都采用大水漫灌。这不仅大大浪费了水资源,且造成了严重的病害,农作物品质也随之下降。因此,改善灌溉技术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举,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新一代农作物磁化水灌溉装置的改造引用磁化水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并且利用流量计对流量进行严格控制,采用特有的“钉耙”式松土装置配合喷头深入农作物根部进行定位定量灌溉。一方面促进了水分吸收,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以及漫灌的浪费和危害。能源问题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节能与粮食更是世界性话题,故新一代农作物磁化水灌溉装置的改造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经过磁场磁化的水就叫做磁化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让自来水以一定的流速垂直地切割磁力线,就可以把水流的动能转化为内能,经过磁化的水由大分子团水变为了小分子团水,能更好的被农作物吸收。
根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到65%左右,但利用率只有45%,因此节水潜力很大,而且节水势在必行。基于基本国情,我们提出了“新一代农作物磁化水灌溉装置的改造”。此次我们的作品中,把磁化水应用在农业灌溉中,使农作物更好的吸收从而达到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效果,而且经过我们改造后的装置还可以达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
根据查阅资料和前人大量实验表明:磁化水的功效作用如下:
1 浸种、育苗处理:经磁化水处理后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农作物产量增加约8%-25%;
2 磁化水灌溉: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农作物对氮磷钾肥及水分和矿物质养分吸收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3 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和抗倒伏能力;
4 降低盐碱地含盐量,改善土壤。并可适当降低化肥,农药投加量;
5 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细菌和病毒。让农作物喝上干净水;
6 磁化水灌溉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作物平均增产约5%-30%左右。
在大型的农作物种植场地都有水池用来储存灌溉用水,再通过水泵加压用管道把水输送至需要灌溉的地方,根据磁化水的产生需要的条件,我们有如下两种方法来获取磁化水,第一种:用具有“磁王”之称的钕铁硼磁铁来进行,因为管道一般是圆形的,我们决定采用圆形的钕铁硼磁铁套在输水管道上面,然后水流以一定的速度在管道中流动时就可以进行磁化,操作方法简单;第二种:根据法拉第的电磁学原理,电场可以产生磁场,我们可以在一部分输水管道外部缠绕几十圈导线,并和仪器连接起来,通入220V的交流电源就能正常工作,就这样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产生一定的磁场强度,无电源地区还可采用直流电瓶式供电,改进后的装置制作简易安全可靠。
传统的灌溉方法里面,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这种办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一种灌水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它的弊端:首先,它是面向广阔的土地洒水,没有针对性,大部分的水被洒到了植物叶片上,而真正缺水的根部得到吸收的水却很少;其次,使用传统灌溉方法进行浇灌会导致本身含氧高且松软的土壤易板结,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氧气供给不足,土壤浓度呈还原状态,会形成多种有害物质,影响蔬菜根系活动,导致各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最后,此方法本身就匮乏的水资源来说是个极大的浪费。
“新一代磁化水灌溉装置的改造”跟传统的装置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部件包括传动装置、输水管、滑道、松土装置、流量可控小型往复泵。事先设定好往复泵的流量,从大范围上看,由于装置可伸缩,作物需要灌溉时,将装置置于作物空隙处,然后伸长装置到合适位置(在伸长过程中,带齿转动管即能进行松土),各个带齿转动管的根部外壳同时卸下,水通过已设置好流量的往复泵直接注向植物根部。这种方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灌溉的三大问题,而且,由于灌溉时是用磁化水对每棵植株同时进行浇灌,这样灌溉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使作物在吸收营养方面大大改善。
结论:新一代农作物磁化水灌溉装置的改造具有多重功效。其不仅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改善了农作物品质,有利于身心健康。不管是从经济性、实用性、有效性来说,都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在人们高度重视能源与粮食问题的今天,必会吸引大批眼球,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成效;问题;天津大港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78-02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业部、市、新区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大港区通过大力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朝着健康、科学、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有害生物,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绿色防控现状
自2013年起,大港地区分别在小王庄镇、港西街等5个镇街建立10个设施蔬菜病虫绿色统防示范区,示范作物主要为西红柿、辣椒、草莓等14个品种,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133.33 hm2,辐射带动面积0.1万hm2。2014年分别在中塘镇、太平镇建立了2个冬枣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666.67 hm2,辐射带动面积3 333.33 hm2。2014年在北大港水库蝗区建立东亚飞蝗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666.67 hm2,辐射带动面积3 333.33 hm2。调查数据显示,在绿色防控示范区以累计推广生物菌剂应用技术3 733.33 hm2,植物诱导免疫技术1 666.67 hm2,推广诱虫色板54万张,控制面积1 200 hm2,低毒生物农药1.67万hm2。
2 主要成效
2.1 作物增产
实施绿色防控以后,作物增产明显。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4―7月大港小王庄镇李官庄设施园区0.67 hm2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通过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与周边非示范区豇豆种植户比较,在防治成本与非示范区豇豆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示范区豇豆增产3 450 kg/hm2,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2.2 田间防治效果明显
在玉米、蔬菜和果树上推广太阳能灭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植物诱导免疫、生物防治等五大技术,针对大港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理想,如玉米螟防治效果达90%以上,蓟马、蚜虫、炭疽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等病虫害防治效果达80%以上。
2.3 树立当地农业品牌形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减少了农药投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示范区农业品牌形象。如示范区冬枣价格均高于周边地区非示范区冬枣价格3~5元/kg。在示范区品牌效应的带动下,示范区周边地区的种植户纷纷将产品运往示范区销售。
2.4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还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内,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4~6次,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100%不使用有机磷农药,田间包装袋等废弃物减少20%以上,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5 农民安全用药意识提高明显
由于农业病虫种类多,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也多,部分农民长期以来对新农药缺乏了解,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以后,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和媒体宣传,78.6%的示范区农户和51.2%的非示范区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使全区农民了解了植保新技术的应用知识,增强了安全用药意识,同时也提高了用药水平,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绿色防控工作的开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于种植户来讲难以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国家对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的投入也仅限于示范区的建设,且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全面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的需要。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绿色防控示范规模;规范生物防治产品的管理办法,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1-2]。
3.2 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需增强
目前基层农技植保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特别是乡镇农技植保体系断线,在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实施等方面技术力量较弱;同时,绿色防控工作技术性强,农民接受难度较大,绿色防控技术到户率不高。建议加大基层及农民绿控技术培训与宣传力度,深入研究绿色防控核心技术,使得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实用性强同时又经济、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与推广应用。
3.3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评价体系亟待探索
目前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虽然较多,但一些绿色防控产品在田间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集成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强,缺少对应用效果基础数据的调查,对应用成本及经济效益缺乏科学评价。建议加大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力度,完善应用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全程绿色防控效果[3-4]。
3.4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模式需改变
目前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主要采取全额财政支持的方式,给农户免费提供服务,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建议依托社会化组织,改变单纯靠政府和技术部门的工作方式,加大绿色防控工作推动力度[5]。
3.5 农产品的绿色产品认证跟不上实际需要
效益科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健全,无法有效地实现绿控农产品优质优价,农民收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农民自觉实施绿色防控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绿色防控工作的良性有序发展。建议加大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宣传力度,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4 参考文献
[1] 欧高财,郑和斌,任凡,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8):59-62.
[2] 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10):5-9.
[3] 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