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生活重点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一)
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二)
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三)
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价格;经济生活;高考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高中的教师,在进行高三政治复习的时候,发现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个重点,而且还是个难点。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来讲一下这一考点在复习备考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商品的价值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握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
下面看一下例题:(2009年江苏卷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
分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所以应该选B。
十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一、巧用“探究与分享”,激趣促学,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新课开始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课堂导入虽然往往只有三两分钟,但是它却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每框题的开始都设置了“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该栏目内容知识性强、时代性强,设问启发性、针对性强。若利用其导入新框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进入课堂学习内容所要求的氛围中来,开始对新知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人民民主”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镜头”的内容,再思考下面问题,便会自然导入本框教学的主题内容。
二、巧用“名词点击”,帮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专业性等特点,有些名词术语单凭教师理论上的讲解,学生往往不能清晰理解。此时,教材中的“名词点击”会帮助教师透彻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例如,《经济生活》第8页的“名词点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政治生活》第59页中的“名词点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知识。
三、巧用“相关链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高中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较少,对社会生活常识知道的不多,知识面有限。因此,在学习中不利于学生对有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中设置的“相关链接”栏目正是对相关事例、资料和数据等的引证和阐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应的衔接内容,会帮助学生领会教材的主题内容,把握知识原理。
例如,《经济生活》第7页的“相关链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货币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政治生活》第17页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第56页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四、巧用“专家点评”,帮助学生突破疑难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栏目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或拓展性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知识难点时,只靠教师的解说,学生理解起来不一定清晰、透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化解迷津。
例如,《经济生活》第13页的“专家点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政治生活》5页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把握“国家类型和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第59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机构”等。
五、巧用“观点例析”,帮助学生澄清误区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时设置了“观点例析”的内容,列举了不同的观点认识,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之、思之、析之,使学生逐步明确正确的观点,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经济生活》第60页的“观点例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公平”;《政治生活》第9页的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等。
六、巧用“阅读感悟”,撞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指南,它更应对学生进行品德筛选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感悟”中的思想性强的背景材料,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撞击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达到思想认识升华、道德品质提升的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说服力与实效性。
例如,《政治生活》第103页中“阅读感悟”,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七、巧用“问题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新课,提升能力
一、基础知识要夯实,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强化
分析2007年和2008年的中考试题,试卷题题洋溢着时政热点的气息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但透过现象不难看出,要准确作答,要有坚实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如2008年试题中的11题、12题、13题、18题、22题、23题,这些选择题的题肢都是对教材知识的表述,又如非选择题中的28题,点评京剧进课堂,29题对节能减排的评析,31题谈谈对创新的认识,无疑不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需要强化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涉及到基础知识就以归纳知识体系的形式集中复习,如复习中选择题,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据此做一个有关知识的归纳和再现,归纳出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基本道德规范、根本任务、中国的灿烂文化、民族精神等属于同一体系的知识,在一节课中用时8分钟左右,就可达到对一个知识点的系统复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且解决了学生厌倦单纯记忆教材知识难题。虽然所剩时间有限,不要忽略教材知识的强化,这样才能轻而一举地准确做好选择题,稳操胜券作答评析类有难度的题。
二、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要高度关注
中考试题日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代科技,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满眼是时政材料为背景,教师要有前瞻性,及时、准确把握一年的热点,以各种题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越及时越好,这项教学任务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是备战中考的需要。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就要有所筛选和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了,否则是劳而无功。2009年的重大热点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状况,神七飞天的壮举,第24届大冬会的召开,我省的省情的热点如航天英雄的两位,徒步走过罗布泊的黑龙江人,获矛盾奖的龙江人等。最后复习,紧紧围绕重大热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答题技巧要训练
把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是学好政治,做好政治试题的关键。加强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精心选题,提高训练的效益。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教会学生解题的技巧,告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以及怎样避免;要强调审题,找准关键词,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提醒学生紧扣问题,严谨答题,语言要精当,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要防止漫无目的的题海式重复训练,注重每次练习的目的
性和实效性。
1、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首先做到三审。
一是审导语。通过审试题的指导语,确定是哪类选择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二是审题干。通过审题干弄清题目的规定性,明确题目的要求和答题方向,特别要注意关键词语或中心词,这是解题的基础。
三是审题肢。看题肢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再与题干的要求联系起来,决定取舍。
(2)其次注意“四个排除”。
一排误,即排除观点错误或部分观点错误的题肢。
二排异,即排除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
三排乱,即排除与题干相关,但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的题肢。
四排颠倒,即要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或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2、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审清题意。
审题注意审两方面,一是审材料,答题前要仔细阅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基本内容。二是要审问题,即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非选择题的问题通常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明确答题要求。
(2)、回归教材。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就可以把从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如关键词)同所学的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为组织答案打好基础。
(3)、注意多角度分析。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一般都具有开放性,材料立意多元;试题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思维和答题的空间和可能,答案往往不惟一。当然,多角度不是任意角度,答案多元不是怎样答都可以,“符合题目要求”是解答这类试题不可违背的原则。
(4)、理顺思路,准确作答。
按照设问的要求准确回答,思路清晰,知识点全面,语言简练规范,书写工整。
四、类型试题要编写
第一,编制重点知识题,凡是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按照各种题型,组成一个训练题组,使重点知识无一漏网。第二,编制难点知识题,将全书的难点知识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第三,编制综合性知识题,即把体现知识内在联系及与当前国内外重大联系密切的题目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第四,编制易混易错题,题组编制好以后按自己安排的时间,集中精力,各个突破,达到训练的目的,提高解题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题型解答示例要训练
题型解答示例对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答题技巧、重点、 难点的把握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不仅要注意对题型的训练而且要注意看答案的步骤及例题用政治语言的表述的层次。
六、 冲刺复习的三项注意
1、注意对薄弱易错知识的再盘点。
知识薄弱点是指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缺陷,如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等,我们可查阅平时的小测验、每次的模拟考试试卷,其中的错题、就是知识的薄弱点、易错点。我们可以据此建立起自己的小档案,集中精力,重点复习。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既要弄清楚“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怎么样”,从较深的层次上来理解、巩固知识。
2、注意把握后期复习的重点。
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应把握重点,切忌面面俱到。首先应根据《考试说明》来把握重点,并结合现行教材合理确定复习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上,又能比较好地把握住重点知识。其次应根据重大的时政热点来把握重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上做文章,常把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结合起来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认真研究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时政热点,把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相贯通。
3、注意做好考前适应性训练。
我们应把复习期间的每一次检测都当作中考来对待,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适应中考要求。训练学生首先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解答,对容易题要力求一次做好,对难题不要纠缠不放,而是待其他题做好后,再返回来从容消灭“拦路虎”。其次应克服粗心马虎的毛病,逐步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努力做到不漏题、不看错一题、不审错一题。最后应加强书写速度训练。
关键词:教材修订;新课程;应对策略
一、修订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教材上的部分材料,包括图片资料、学生活动的资料以及个别辅助文等进行了修改
如,旧教材中第4页阐述物物交换时,给出的图片资料为
“盐”“矛”“咖啡”“红珍珠”“牛奶”,其中牛奶是用玻璃瓶子装的,咖啡是在一个瓷器杯子里,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显然不符合史实。在新教材中上述图片改为“盐”“布匹”“粮食”“茶叶”“马匹”,更加符合时代特点。虽然都是一些小小的细节,但能看出教材修订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敬意。
2.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
如,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知识点;供求影响价格“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知识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物价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知识点;消费类型“按消费对象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知识点等进行了删减,删减的内容笔者认为多是一些繁琐的概念或与时展不相符合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材容量,减轻了学生负担。
3.对部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
如,旧教材在阐述“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将其放在“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后利用小字部分阐述,新教材将这一知识点提前到课本首页,放在商品的含义后阐述,且在教材的正文中明确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还有货币的发行规律,旧教材安排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新教材将其推后到“纸币”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而且将原有的货币发行数学公式变成了文字性说明,这些修订使得教材的逻辑顺序更加合理,便于学生掌握。
4.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重新定义
如,商品与货币的概念,旧教材的表述分别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和“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新教材分别修改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和“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前者强调的是表述性定义,后者强调的是过程性定义。后者更能体现商品和货币的发展历程。知识点的修订意味着教材核心内容的改变,这是最值得广大教师重视和反思。
二、对重点知识点修订的反思(以“供求影响价格”为例)
当教材的重点知识点修订后,教师应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该知识点为什么修改和该知识点的修改是否合理。下面笔者就以“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
阐述。
判断价格上涨或下降必须以“供求平衡”(供给=需求)时的价格作为比较标准,即供不应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下降。新教材在修订该内容时,抛弃了直接对比供给与需求的大小关系的表述,采用供给与需求变化性的表述,即“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这样的表述逻辑更严密、更准确,但相对旧教材的表述,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增
加了。
三、教材修订后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材内容的修订要求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对策,核心是“不断创新、善于反思、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创新,更新课堂教学
教材修订后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观念、教学策略等也要随之更新。对于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就不必揪住不放,应该大胆放弃,更不应该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对已经删减的内容大讲特讲,增加学生负担。对于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要根据课程标准重新把握,教师备课的素材、课堂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等要根据新知识进行准备。
2.善于反思,准确把握新知识
对于新教材中相对于旧教材修订的一些重点概念内容等,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学习,要善于反思,准确把握,弄清修订的原因、目的及修订后的本质内涵,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准确、新鲜的知识。切不可为了避免麻烦,按照旧教材中自己熟悉的内容去简单应对。
3.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身为人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教材的修订,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并乐于钻研,平时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了解新变化,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进入高三的总复习,要摆脱那种与高一上新课式的课堂教学,尝试着改变从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到第四单元最后一框复习的顺序的模式,为此教师要认真深入模块的知识框架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个总体认识。对高三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教师要真正地潜心钻研才能让学生增效减负,实现高三教学的目标。党的十以来,新的理论出现在2013版高一新教材中。高三总复习也应该根据新教材新提法进行,以《经济生活》为例,2013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有60个考点,覆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框架复习,全面梳理
主体行为者:有国家、企业、个人。教材紧紧围绕这三者在不同的经济活动领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国家方面看,主要掌握经济活动的宏观角度。经济活动首先离不开货币,现实生活中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职能(部分职能),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在的发行过程中在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否则发行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注3个考点: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对信用工具和外汇及汇率有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好买卖。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引进来到走出来的突破。(注5个考点: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经济活动其次离不开商品,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商品需要国家制定出各种商品的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规则,打击不法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注9个考点: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全面小康的目标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生产的意义)在我国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注2个考点: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企业角度看,经济活动的细胞是企业,作为生产者。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国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要立足于市场,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需要遵循价值规律,不断创新,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注4个考点:企业的含义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从个人方面看,居民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作为消费者,关注商品的质量、价格,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对企业的生产和国家都会产生影响。消费行为不仅仅是居民个人的事,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到自身及其家庭收入影响。居民及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家庭收入。(注11个考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的类型 消费结构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正确的消费原则 劳动与就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依法维护劳动权益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国家、企业、个人都有可能是消费者为一端,企业作为生产者为另一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会关注商品的价格、质量,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企业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注6个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市场与计划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客体对象:经济生活中涉及到商品、价格、职业、分配、收入、投资等,不同的客体对象针对不同主体行为者来说要求和影响是不同的。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基础,决定了分配、消费。在国民经济这块蛋糕中,国家、企业、个人切割的比例至关重要。分配制度的优劣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势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分配的状况关乎社会公平,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注5个考点: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作为社会分配的其中参与者,凭借其政治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获得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保证其运行,实现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注6个考点:财政收入及其构成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的作用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企业、个人作为社会分配的另外参与者,在自身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要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依法纳税。(注2个考点: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依法纳税)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国家更加关注民生,国家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是增加非劳动收入,投资与理财则也成为当今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7个考点:储蓄存款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树立正确的金钱)。
通过两条不同的主线把经济生活的所有考点进行非常规的复习,打破学生从一而终的思维,也避免了重新上课的感觉。
二、专项复习,打磨关键
从高考试题分析经济生活部分可以归纳为计算类、图表类、原因类、意义类、体现类、说明类、措施类、启示类、评价类等。以计算、图表两类题型为例,在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难度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中。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类似点知识进行打磨。计算型内容涉及到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汇率、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影响、储蓄存款(包括人民币和外币)、股票、收入分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做计算类型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已知条件,注意排除无关条件,明确数据间的比例关系,运用好加减加减乘除运算,掌握方法。对于文科学生对数据间关系和运算法则历来就有理不清的感觉,专项讲解和训练对于他们是很有必要的。图表型内容涉及外汇、汇率、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影响、供求、储蓄存款(包括人民币和外币)、股票、收入分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类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财政收支。这种类型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几种不同类型图表的解读要求有所了解,坐标图、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表格图等。读标题、尾注,看图表数据的变化包括纵横方向等,眼看心明白。图表的标题反映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的内容不会偏离方向;读尾注(表注)使图表表达的含义得到全面的关注。解释性的尾注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尾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不同类型的试题,通过摸索归纳可以找到密钥。
三、专题复习,突出重点
(一)教学中,要筛选生活中的一些素材
使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实用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政治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前人从客观的实际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的概念或者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遥远,单纯地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课程的内容体现出生活的时代气息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真实的材料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去主动地寻找知识的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的有效桥梁和纽带,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构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政治知识。
(二)让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去感悟生活
政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传授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为目的,以学的知识为主要的切入点,使其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去感悟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由于政治教材中很多理论都比较的强,但是,它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对生活的想象。教师再针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演绎,把演绎的内容用文字或者绘画、口述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将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文字具体化。比如,我们在学习完《投资的选择》这一部分的内容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投资计划,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和记忆。
二、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
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在政治课教学中,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的“粉笔+黑板或者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能促使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或者概念等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来。
(一)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要“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倡导下,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大量的作业,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及时地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还比较的广、信息容量比较的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的话,教时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的话,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更甚者会妨碍学生对后续学习内容的准确把握。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将这些知识精华进行浓缩,既能够有效地扩大教学的容量,还能够使很多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一一揭示出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就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即时进行检验和反馈,还能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要学习的重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单纯地将重难点知识通过口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们,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内容理解不透,如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当中。比如,我们在学习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呈现商品房、批发市场以及购物广场等情境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教学,也能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理解市场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关键词: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试题分析 命题动向预测
一、2009年高考试题分析
1.文科综合试卷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高考是该省新课程实验后的首次高考。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是福建省首次对该科目进行自行命制的试题。由于是新课程实验后首次高考,因而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和要求与往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有所不同,试卷结构作了较大调整。
往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的选择题共设置35道题(即思想政治、历史各12题,地理11题),非选择题设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单科大题和三科综合性大题。而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选择题共设置36道题(即三科各12道题),非选择题保留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单科大题,但取消了三科综合性大题,同时又分别增设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单科选考题,如第42题思想政治学科设置A、B两小题,考生可从中任选一题作答。
随着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题型和题量的变化,分值也相应地有了一些调整,如地理选择题比往年全国卷增加了4分,相应的,非选择题就少了4分;由于增设了选修模块的非选择题(思想政治占10分,历史、地理分别占15分),因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必修模块的非选择题相应的就只各占42分、37分、37分。
但从能力上看,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仍然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之间的一定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考核能力目标上看,仍然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在具体要求上,仍然是对能力目标四个方面所作的具体说明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分数比例为1∶1∶1,三科的难易度分别为0.65、0.6、0.55左右。
2.思想政治试题考点分布及考查特点分析。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设置了12道选择题、1道必考非选择题和2道选考非选择题(二选一),且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各模块所占分数分别为24%、22%、20%、24%、10%。
2009年高考考查知识点的分布规律:2009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16个单元中的15个单元,仅《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一单元未涉及。各个必修模块所考查的选择题都是三道题(12分),所考查的非选择题都是各一道题,但所占分数有所不同,《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各占12分,《政治生活》占10分,《文化生活》占8分。两个选修模块所考查的非选择题都是一道题(两小问)占10分,各自都只考查一个考点。
2009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主干知识,二是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三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
3.思想政治试题命制特点分析。
(1)命题思路有所突破,但试卷总体上是平稳过渡。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人文性、科学性凸显,尊重考生学习、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关注考生生活经历和感悟,注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试题取材广泛丰富,情景材料选取考生熟悉和贴近考生实际生活的素材,且具有浓郁的福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如26题福建省对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扶持,28题“闽宁协作”,31―32题《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等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在试题编排上,同一模块内容相对集中,由易到难,符合考生的思维特点,便于考生作答。试题设问角度新颖灵活,指向明确,参考答案要点简约合理。
(2)命题形式有所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考查的问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总体难度不大,但背景材料和设问等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
选择题材料,除文字材料外还采用了图表、漫画的形式;选择题结构,除单题外还有题组的形式,除最佳单一型试题外还有最佳组合型试题;还采用“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如24―25题以题组的形式将思想政治和历史联系起来。
非选择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提供背景材料,设问除考查一般的主观性试题外,还考查对观点的评析(辨析)能力,根据表格说明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对的措施与意义,等等,这些都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考查角度有所创新,试题生活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全部都是原创题,试题所选用的材料以我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以长效性热点为主,以地方特色为主。这些素材既贴近考生实际生活又是考生十分熟悉的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改革开放30年、海峡西岸建设、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等。但考查时往往采取了“微观、具体”的形式,隐性地体现热点。如“改革开放30年”这一重大热点问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内容从微观角度来进行考查的(如25题、34―35题)。
思想政治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基本上都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素材既贴近现实生活,又体现时政热点,充分反映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同时又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彰显出独特的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
(4)考点有所转移,试题注重新课程能力考核。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科书知识为依托,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思想政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考生要围绕背景材料和设置的问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注意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如第39题第(1)问:“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考生解答本题时需要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等知识加以整合,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和守旧主义”这些要点来。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同时,坚持能力立意,具体表现为突出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一材多用型(如24―25题)、最佳组合型(如30题)选择题和实际联系理论的非选择题(如39题),考查学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意及辩证思维、综合应用、新课程的实践探究能力十分明显。
(5)选考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注试题对考生的公平和等值。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都设置了一道非选择题,即第42题A、B两小题,考生可从中任选一题作答,所占分数为10%。从情境设置、问题设计、答案组织等方面看,两道选考题的难度相当,旨在实现公平、等值。
两道选考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而且各自都只考查一个考点。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所选用的素材贴近考生实际,如抗震救灾和和莫扎特弹奏乐曲。试题设问指向明确,参考答案要点简炼,试题难度不大。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没有出现偏、难、怪题,但比较灵活,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而只有基础扎实、分析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考生,才有可能获得高分。
二、2010年命题动向预测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在吸取往年全国和新课改区一些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2010年高考命题思路、角度、技巧等方面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但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试题难度等方面,将继续坚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因而我们对2009年高考试题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1.试题将凸显科学性和人文性,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以大量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图片、表格等材料和富于人文关怀的素材入题,使抽象的知识感性化、具体化,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融于一体,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不同角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强化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2.更加突出福建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乡土气息。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已具有浓郁的福建地域特色,2010年高考命题将继续立足于本省省情,展示本省的风土人情,关注反映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突出地域特色并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从而引导考生积极关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3.往往微观考查热点问题,生活化更加明显。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重点关注以我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以长效性热点为主、以地方特色为主的问题。高考试题基本上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以巧妙的立意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从小处着眼来反映大问题。
4.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核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基础知识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又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核心。高考能力考核具体表现为突出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将进一步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
5.选考题的命制仍注重基础、公平和等值。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选考题,其命题思路、命题形式、考点、考查角度和能力要求等将继续坚持2009年的做法,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和太大的变化。选修模块将继续精心设置选考题,使两道试题难度相当,以体现公平、等值。
1 复习过程中的“三个注重”
1.1 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复习。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熟记基础知识,即对每一课,每一节知识点都全面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整体印象,并能做到离开课本复述出来。其次,要理解基础知识,即要弄清知识点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对跨课、跨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1.2 注重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寻求不同答案,以适应考试的开放性特点。如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请提几条合理化建议”、“有何启示”、“应怎样做”等,既具有开放性特点,又有层次差别,更要求考生的思维创新。所以,在复习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时,必须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从不同侧面去归纳和整理知识,使答案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3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映和体现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本身的要求和特有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走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不仅要搜集身边的生活实例,以真实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还要搜集社会热点问题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材料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
2 复习过程中的“三个开放”
2.1 开放学习内容。当前的考试内容来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立足于课堂教学,又面向社会实际。因此,我们在复习思想品德课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开放学习内容,学习时事知识,关注社会热点,学习新的理论观点等,将书本知识同现实正在发生的现象结合起来学习,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适应当前考试的要求。
2.2 开放思维方式。当前考试试题的综合性,答案的多元性、创新性,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因此,我们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思维层面上,要学会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顺向与逆向、常规与创新等多种思维方式。例如,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我们既要弄清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又要从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形势等不同角度来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认清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危险性;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2.3 开放学习形式。当前的考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它既要求考生拥有理论知识,又要求考生能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认识社会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并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因此,我们复习思想品德课的形式也要有开放性。要改变单一的“你讲我听”的学习形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讨论式学习、辩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在自创的情景中学习等。同时,要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小课堂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放的学习形式,不仅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适应当前的考试的要求,更好地学好思想品德课。
3 复习过程中的“四项注意”
3.1 注意对薄弱易错知识的再盘查。知识薄弱点是指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缺陷,如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等,我们可查阅平时的小测验、各次的模拟考试试卷,其中的错题、不会做的题,就是知识的薄弱点、易错点。我们可以据此建立起自己的小档案,集中精力,重点复习。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既要弄清楚“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怎么样”,从较深的层次上来理解、巩固知识。
3.2 注意对重要时事知识的掌握。时事知识历来是中考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但一年来有关的时事知识很多,如何才能从中进行有效地筛选、有针对性地复习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特性”来把握:一是重大性。时事内容虽然很多,但重大时事才是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抓住重大时事。二是地域性。时事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但复习时应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三是思想性、教育性。许多时事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着重掌握那些思想性、教育性较强的重要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