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婴护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院是地处乡镇的一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辖区内有人口约16万。2008年1—12月,产科接生人数986人,由于文化、习性、风俗的影响,母婴保健知识的获得参差不齐。因此,在产后住院期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实施母乳喂养支持,尊重产妇及其整个家庭的参与知情对围产保健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医院和科室服务满意度,促进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建立以现代产科高质量护理新模式。
1 母婴床旁护理
概念指在围产期实施母婴同室保健,持续地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教育及实施。
1.1 母婴床旁护理益处 由于分娩后产妇及家庭将承担婴儿护理的各项任务,为了减少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更勇敢地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降低因“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率,从而减轻医生、护士的精神压力,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力条件。
1.2 母婴床旁护理实施工具 我院从紧张的财政中抽出资金购置婴儿车、母婴床旁护理车,将围产期护理项目转移到产妇床旁进行,提供母亲、婴儿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个性化临床支持与服务,并要求母婴无特殊不可分离式围产期监护。
2 床旁新生儿护理
内容包括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注射、新生儿抚触,并将其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及家属,使其离院后也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母婴提供高质量、持续、安全、有效地服务。
3 母婴同室护理健康宣教
3.1 产后第1天 为产妇及家属讲解母婴同室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亲正确的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纯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及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市垫江县 408300
【摘 要】目的:分析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健康宣教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良好率、母乳喂养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反馈式健康宣教;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
反馈式健康宣教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能力,促进其产后恢复。为了研究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110 例母婴同室产后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与常规健康宣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婴同室产后产妇110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最大年龄38 岁, 最小年龄22 岁, 平均(27.5±2.8)岁;自然分娩38 例,剖宫产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0 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对照组最大年龄37 岁,最小年龄22 岁,平均(27.8±2.6)岁;自然分娩35 例,剖宫产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2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两组研究对象均无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症、母婴喂养禁忌症;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头宣教产后恢复注意事项、新生儿常规护理、母乳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给予反馈式健康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产妇产后恢复。详细向产妇讲解缓解产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动注意事项等,并教导产妇如何自我检查产后恶露排出情况。
(2)新生儿护理知识。护理人员亲自示范并同时指导产妇实施更换婴儿服、更换尿布以及脐带消毒、抚触等四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内容;并教导产妇如何正确观察新生儿面色、黄疸情况、溢奶情况、排便及肚脐变化情况。
(3)母乳喂养方面。积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并教导产妇哺乳喂养的正确方法、产后乳房护理等内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嘱产妇产后恢复注意事项,保证居住环境温湿度适宜、饮食均衡;判断产褥期体温、恶露异常现象,加强会阴清洁。
1.3 观察指标[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新生儿护理情况。产妇能够独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项新生儿常规护理,并掌握判断新生儿情况的方法,可视为良好;
不满足上述指标者,可视为一般。
(2)产妇能够独立哺乳,且未出现破溃、涨奶,或出现轻度涨奶、破溃,可视为良好;有严重涨奶现象出现,可视为一般。
(3)护理满意度。采用两端为0mm与100mm 的游离标尺进行测量。0 表示不满意,100 表示非常满意。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92.7%
(51/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94.5%(52/55例);对照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为72.7%
(40/55 例),母乳喂养优良率为69.1%(38/55例)。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5.1±2.9)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0.2±3.3)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建立母婴同室病房对于产后产妇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新生儿与母亲的交流,也有助于帮助产妇尽快转变角色,接受母亲这一新身份;同时还有利于整个家庭尽快适应新生儿的到来。但对于产褥期产妇来说,其生理与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由于缺乏产后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新生儿喂养知识,因此易导致产妇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影响产后恢复[2]。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护理优良率、母乳喂养优良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给予母婴同室产妇产后反馈式健康宣教,可显著改善其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儿护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产妇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产后产妇恢复。并且实施反馈式健康宣教还可有效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 张良, 张瑞青. 反馈式健康宣教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11):119-119.
母婴同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需要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整体护理,使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处于良性循环。实践中体会到:首先从观察上重视护理在母婴同室病区的实施。将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有机相结合。管理者有明确的工作程序。2002年至今,运用整体护理进行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结果。
1 重视整体护理在母婴同室病区的开展
护理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有计划的安排有关学习、讲座等,拓宽护士的知识面,管理者决不能放松观念转变这个环节,采取最先进的护理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母婴同室病区的特点是,该病区的新生儿是一个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绪和疾病的群体,这更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规范的健康教育,推进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体现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 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有机的结合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系统地对病人实施护理的程序,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来解决病人的问题,如何使这5个环节完成好是管理者需探讨的问题。
2.1 护士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是护理程序能否实施的关键 要重视护士的心理需要,护士需要尊重、关心,理解、公平、奖励、合理批评等。能做好这几项工作,就能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为共同的目标工作。
2.2 适应护理程序的分工派班管理 我们选择的分小组的护理方式。除办公室留两名护士外,将护士分为两组,各组负责15张床位,主管护师任组长,配有护师、护士,以护理组为单位,个人责任制为形式包干病房。同时互相协作,加强夜班力量,夜晚采取双人值班。调整各班的工作内容,在护士较少的班次,尽量满足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常规的治疗护理在护士较多的班次完成。排班具有灵活性,为保证护理程序的实施,随时调整人员。
2.3 按护理程序进行每日检查,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有选择性或随机抽几份病历,查看入院评估的准确性,护理计划中是否将存在的问题指出,最重要的是从病员处了解,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落实,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将检查情况及时与护理组长、护士一起探讨,对一些问题修改补充完善。
3 管理者需有明确的工作程序
3.1 按母婴同室病区特点,制定标准的护理计划,健康教育内容及出院指导,使表格规范,标准统一,达到可操作,又节省时间。
3.2 管理者要将病人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每天了解护士是否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员需解决的问题,重点了解危重病员、新病员、剖宫术3 d内的病员,分娩未满24 h的病员。
3.3 质量考核,每月考核一次,采用问卷调查及病人交谈等方式,考核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病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对护士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等。对工作完成得好的护士进行奖励,差者有一定的处罚,并形成制度。
4 母婴同室护理管理的成效
实行母婴同室护理,因为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和饮料,就是让母亲与婴儿24小时在一起,有利于母婴感情的交流[1]。又防病、并加快产后康复,加强了母婴之间、家庭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夫妻感情,同时又使产妇及亲属学到了医院对产妇和新生儿的知识,也改善了产妇对住院分娩的安全信任感,使产科病房既体现出了医院特点,密切了护患关系,又体现出家庭化的温暖[2],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以前病员送锦旗与护士无关,现在锦旗上出现了“医术高明,护理周到”、“精必护理,胜似亲人”等字样。加深了医护关系,医生对护理工作放心满意,护士的宣教,使病员对自己的疾病、母乳喂养知识以及分娩前后有关注意事项认识较清楚,能配合治疗与护理,得到了医生的称赞。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以前护士仅限于完成治疗与护理工作,很少和病人交流,更没有宣传教育意识,常常不被社会所重视,开展整体护理后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了,护士在工作中也真正感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应用效果
产褥期指胎儿娩出后产妇身体、心理等调适复原所经历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需要6~8w甚至更长的时间。产褥期保健是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对于产妇产后恢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许多医院都在开展母婴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大部分产褥期母婴保健都限于医院范围内,家庭保健严重脱节,因此,产褥期母婴保健的延伸服务也成为各大医院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2]。本文为进一步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实际效果,总结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产妇提供更多的产褥期保健服务,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入选产妇按照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产妇年龄在21~36岁,平均年龄(26.63±3.41)岁,分娩方式:顺产48例,剖宫产16例;对照组64例,产妇年龄在22~35岁,平均年龄(25.41±3.90)岁,分娩方式:顺产50例,剖宫产14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包括:院内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行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母婴保健服务中心 从门诊与产科临床挑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专门的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数量在8~10人,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管理人员。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根据产妇产褥期心理和身体特点开展各种母婴保健延伸服务,提供持续、专业、正规的母婴保健服务。
1.2.2设立电话咨询热线 母婴保健服务中心需设立专门的电话咨询热线,为出院的产妇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到院外。
1.2.3上门随访 由母婴保健服务中心人员对出院产妇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上门随访,针对母乳喂养困难、新生儿脐带感染等常见产褥期问题给予面对面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上门随访前需要通过电话联系征求产妇及其家属的意见,同时还要根据随访情况制定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计划。
1.2.4开设网络论坛 为了进一步拓展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范围,完善服务体系,医院应当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开设专门的网络论坛,为产妇提供网络咨询服务,使产妇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向专家学者求助,工作人员需要在24h内予以详细的解答,并将所收到的咨询问题分门别类放置在论坛上供其他产妇借鉴参考。
1.2.5组织产妇交流学习 医院可以将新生儿已经满月的产妇组织起来,为产妇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此外,还可以根据产妇需求开设小班教学,教学内容以宝宝养育、产后疑难问题解答为主,由专业的讲师进行现场授课。
1.3评价方法 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结束后由母婴保健专家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统计每项指标发生率[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不足、母乳喂养困难、皲裂等各项指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新生儿健康状况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便秘、腹泻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母婴健康对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褥期妇女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新生儿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高,因此需要针对此特点给予连续、专业的母婴保健服务[4,5]。以往医院在产褥期母婴保健服务方面仅限于院内干预,受到职责、作用范围等的限制,保健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产褥期母婴的多方位保健需求。随着医院功能及服务理念的不断转变,各大医院都在积极借助自身的医疗优势拓展服务范围,因此,将母婴保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将成为必然趋势。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及新生儿经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后,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医疗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不断扩大母婴保健服务范围,拓展保健服务层次,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并使其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部分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卫英,陈伟红,瞿红,等.网络信息平台在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14,31(4):15-17.
[2]周丽娅.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35-36.
[3]王向阳.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39-3840.
【摘要】目的:探索产科优质服务护理新模式与管理办法。方法:对300对母婴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模式,比较其服务效果。结果: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产妇满意度明显上升,母乳喂养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产妇投诉和纠纷率显著减少。结论:母婴床旁护理适应现代产科优质服务护理新模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产妇满意度和母婴护理质量,更促进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的现代产科高质量护理服务新模式。
【主题词】 母婴护理;产科优质服务护理
为了适应现代产科优质服务护理新模式的转变,我科自2011年3月份以来,在产科母婴同室中试行开展母婴床旁护理,取得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份共300对母婴为对照组,其中剖宫产29例,顺产271例;2011年6月份至2011年8月份300对母婴为实验组,其中剖宫产25例,顺产275例。两组对象在职业、文化、家庭、年龄、孕产次、孕周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原有护理常规将所有护理内容集中在治疗室进行,产妇对新生儿护理过程无法知晓,对喂哺技巧也缺乏宣教和指导。实验组将所有母婴护理项目如新生儿沐浴、注射(含接种疫苗等)、血样采集、抚触、、换尿布等和宣教、指导母乳喂养技巧正确与否,也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和有效指导。
1.3 观察指标 (1)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模式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种;(2)母乳喂养率情况:是指分娩后产妇用乳汁喂哺自己婴儿(早接触早吸吮的时间);(3)发生护理差错和产妇投诉、纠纷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资料采用χ2检验。
关键词:母婴同室;睡眠;健康宣教
自2010年以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在不断深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同时,满意度也在提高,融洽了护患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2013年1月~12月于我科收住的产妇800例,其中阴道分娩560例,剖宫产240例,年龄20~40岁,身体健康无并发症,住院时间在3d以上,均实行母婴同室,健康指导。要求护士对产科相关知识了解全面,专业操作技术熟练。沟通协调能力好。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质量成为衡量人们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若患者睡眠不好,则可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甚至病死率升高[1]。因此,产妇的睡眠好坏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母婴同室能增加母婴接触,有利于按需哺乳,有利于母乳喂养,保护了母亲安全,降低了母婴病死率,提供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早日康复。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很多精力和体力,产后要照顾婴儿及自身身体需要调适,以利于康复。产妇作为特殊的人群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因此,在保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要做到不干扰产妇的睡眠。现总结如下:
1 做好健康宣教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常出现某些特殊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改变,到了母婴同室,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经管护士予热情帮助介绍。剖宫产产妇要承受更多的不适,保留尿管引起的不适及饮食的要求和活动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睡眠更差。在宣教过程中,根据对产妇的评估,指导产妇及家属身临其境共同参与,使产妇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安和焦虑,减少产后抑郁。教育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每天睡眠时间累计8~9h。坚持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同时应有正确的哺乳姿势,含接姿势,喂奶方法,减少由于过度充盈引起疼痛,影响睡眠。重视护理,产后30min内即给新生儿哺乳(早吸吮),每次哺乳前要清洁,如有凹陷及时纠正。学会自我护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外阴清洁,5%碘伏棉球外阴擦洗,2次/d,要勤换内衣裤,勤梳头,勤刷牙,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婴儿的护理常识,帮助产妇及家人树立育婴信心,讲授育婴技巧。指导产后锻炼,如进行抬腿运动,仰卧起坐运动和缩肛运动等,培养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让产妇感受到回归自然的家庭般温馨护理,无后顾之忧,减轻心理负担,促进睡眠。
2 环境方面
睡眠环境与好的睡眠密切相关。首先保持病区安静。休养室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在18℃~20℃,湿度55℃~60℃。严格探视陪侍制度,护理操作或查房应集中进行,做到四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减少噪声,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加强睡眠知识宣教,提高睡眠质量。
3 心理护理方面
指导产妇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和乐观的情绪,增强其自身心理和身体调适。通过护士发自内心的爱送去祝福,使护患交流与沟通更畅通。减少产后忧伤和焦虑等不良刺激,而影响乳汁分泌,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睡眠。剖宫产产妇多关心干预,术后药物镇痛能有效减轻伤口疼痛,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4 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内容包括婴儿脐部及臀部清洁卫生,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告知对新生儿抚触的好处及方法,婴儿的一般护理知识,预防接种内容等。指导产后锻炼,产后用药注意,产后避孕知识,产后复查及咨询等。产后合理营养,注意荤素搭配,还要多喝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母婴的营养和生理需要,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教育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睡眠作为临床上衡量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与生理和心理功能有密切关系[2]。让产妇安心休息,来自丈夫和父母及家属的帮助和支持尤为重要。
通过母婴同室的主动护理,责任护士对产妇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病室内时间的增加,使责任护士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护理措施。在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就督促护士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产妇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及基本的婴儿护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增加了产妇与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与家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促进了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医生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母婴同室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帮助产妇树立现代健康观,还可以降低婴儿死亡率,预防和治疗妊娠疾病,保障母婴健康,所以具有很大临床意义[1,2]。我院接受的产妇中外来人口占大多数,这些妇女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足够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产褥期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使这些产妇有效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我院制定了一套产妇健康教育程序,通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内容形式
1.1 口头教育 有巡回班护士为产妇宣传母婴同室的好处,母乳喂养的知识,婴儿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以及产后、术后的有关保健知识,还能直接解答产妇的一些疑问,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产妇由浅入深地掌握有关知识。
1.2 电化教育 设有抚触室,放置电视机、VCD,定期向产妇播放新生儿抚触的手法、技巧、注意事项、婴儿沐浴、喂养的方法,使产妇能形象的掌握一些婴儿护理的知识。
1.3 直接教育 针对有学习意向的产妇及家属,在产后的最初几天内,在婴儿沐浴室中直接示范新生儿抚触手法,并让他们在自己宝宝身上实践一下,使其能更深刻地掌握有关的技巧,并能体验一下。
1.4 书面形式 印制一些针对性的书面健康宣教,分别在产后,出院前发放给产妇,让其阅读学习,帮助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1.5 电话教育 本院设有母婴热线,为已经出院的产妇和家属在家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和提供帮助。
2 教育时间
我们把母婴同室的教育按时间分成入院、住院、出院3个阶段。
2.1 入院教育 产后、术后的产妇到了母婴同室病房,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以及进入了母亲这一新的
角色,都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责任护士应做好入院介绍,帮助其熟悉环境,并进行入院评估,根据产妇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产后、术后保健知识的宣教,使产妇能尽快熟悉病房环境以最佳的身心状况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住院教育 护士应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讲解母婴同步休息与按需哺乳的关系,及时排尿的重要性,伤口的护理,指导正确的哺乳和含接姿势,挤奶的目的和方法,从而培养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她们的需要。
2.3 出院教育 内容包括:产后用药注意,产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技巧及婴儿的一般护理知识,预防接种,产后避孕知识等。使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3 效果评价
通过对产妇的问卷调查统计,实施健康教育前,产妇的满意率为82.5%,实施健康教育后,满意度达99.2%,通过对健康教育资料的编写,护理人员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各方面获取学习机会,充实知识。
4 讨论
4.1 重视沟通的技巧 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这是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技能,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加强语言的训练,包括说话的语气、速度、神态,学会说话时要通俗易懂,选词恰当,回答简洁,这就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注重平时的自身修养。
4.2 满足产妇的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 产妇有着特有的健康教育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强调因地制宜,高质量的宣教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满足产妇需求,使产科护理真正体现“爱母爱婴”的服务宗旨。
4.3 健康教育形式多元化 在产妇这一独特群体中,教育方式要强调多元化,包括口头宣教、书面教育、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针对性的宣传册备受欢迎,而口头教育及示范教育更有利于护患交流,达到进一步的沟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joint participation type of newborns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102 cases of newbor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rect rooming-in nursing,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mothers in the two groups to the nursing work and other main indicators of newborns wer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to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98.1%,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Direct rooming-in; Newborn; Nursing; Joint participation; Adverse reaction
新生?菏橇俅仓写嬖诘奶厥馊禾澹?由于新生儿的各项身体系统及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尚未完善,因此,细微的护理差错就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护理出现严重问题[1]。目前,伴随护理理念的发展及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护理应用广泛,主要就是将新生儿与产妇集中在同一个房间,共同进行护理[2]。很多产妇在生产时过度紧张,对于个人身份的转换尚未做好准备,因此,对于新生儿护理也会产生紧张等情绪,容易影响护理质量[3-4]。该院在母婴同室护理的新生儿中应用共同参与模式,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新生儿的纳入标准为: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评分超过7分的新生儿、家属同意接受实验的新生儿。该次实验排除以下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巨大儿、体重不达标新生儿、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将所有实验对象均分为传统组与共同组,每组51例。传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体重为2 321~4 652 g;共同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体重为2 322~4 655 g,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在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与产妇分开,由护理人员完成新生儿护理,包括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喂养护理及脐带护理等。共同组新生儿则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新生儿的监护人及其它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的重要价值等。护理人员需要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的理念、操作方法等作详细介绍,让新生儿的家属有心理准备。
1.2.2 沐浴护理 在新生儿沐浴之前,家属需要预约好时间,并准备好新生儿的衣物,随后将新生儿送至沐浴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各项状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产妇帮助新生儿沐浴,沐浴结束后做好交接处理,将新生儿推回房间。
1.2.3 其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及新生儿其它家属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如何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及衣物,还要将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告知产妇。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新生儿各项指标的筛查,并将护理过程中新生儿出现溢奶、哭闹等现象的原因告知新生儿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让新生儿家属重视洗手、消毒等,并保证母婴同室环境的卫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并做好消毒处理,尤其是床头柜等经常使用的物体,需要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新生儿家属,保证新生儿被褥等的清洁,以免出现感染[5]。
1.2.4 制定护理目标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目标进行确定,对新生儿护理进行严格监测,并重点加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操作进行重点观察,还需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
1.2.5 建立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新生儿自身的特点建立护理操作规范,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图。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环节进行重点备注,加强风险护理的意识。在操作规范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新生儿护理意外事件的有效预防处理,不得让产妇及其它家属给新生儿穿过多、过紧的衣服,还要避免新生儿在吮吸母乳的过程中出现呛奶、溢奶等。若是新生儿食用牛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严格把控牛奶的配比,并控制好相应的温度,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牛奶变质等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
1.2.6 加强护理人员的考核 在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中,医院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医院应当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接受科学、系统的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才能参与实际护理工作,以此保证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1.2.7 实施袋鼠式护理 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穿戴好纸尿裤之后,让其俯卧与产妇的胸前,并且指导产妇将新生儿头部调整至产妇自身乳房之间,让新生儿的脸部偏于一侧。护理人员需要在新生儿的后背处为其盖上被子,并让产妇一只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并将另一只手放于新生儿的背部处。产妇以此方式护理的持续时间应为1 h左右,并且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5 d内进行袋鼠式护理1次/d。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分别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包括感染、肺炎、黄疸等,并加以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母亲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择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作统计分析,产妇打分未达到60即为不满意,打分在61~85分为尚可满意,超过85分则代表非常满意,产妇的总满意度为尚可+非常满意。此外,对两组新生儿的其它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方法
此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需要接受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选择[n(%)]代表计数资料,并让其接受χ2核验,实验中的计量资料则选择(x±s)进行表示,并选择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不良反应
根据表1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共同组新生儿各类型不良反应的例数均要少于传统组新生儿,数据接受对比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共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组对象,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它指标
通过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共同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后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组,且新生儿的住院天数要短于传统组对象,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历来是重要内容之一,新生儿在脱离母体之后,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改变,但是,新生儿各方面功能未发育完善,对于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可以说,新生儿所处环境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发育存在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新生儿的传统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都是将产妇与新生儿分开,新生儿护理工作带有很强的封闭性质[6]。目前,伴随母婴同室的广泛建立,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也逐渐转变为开放性质较强的母婴同室护理[7-8]。
在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很少会让产妇及其它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这就会造成产妇与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存在生疏,对于新生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存在不良影响[9]。而将共同参与模式与母婴同室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转变产妇的自身观念,产妇的个人需求可以得到较好满足,新生儿护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在实施共同参与模式后,产妇及其它家属会真正参与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并且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产妇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正确的喂养方式、科学的沐浴方法等。此外,在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着重强化产妇及其它家属的责任观念,帮助新生儿的家属了解新生儿自身的各项特征[10]。这样一来,新生儿的家属可以掌握更为完善的护理技巧,对于日后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存在积极影响。此外,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充分体现了“爱婴”的护理理念,产妇会全天候与新生儿共处同一环境。该院在实施这一类型的新生儿护理之后,可以有效帮助产妇尽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能有效提高产妇的哺乳能力及护理新生儿的能力等。从新生儿的角度来分析,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培养新生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使新生儿更为舒适,并且对于新生儿的未来成长发育存在积极影响[11]。
在对比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后可看出,共同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8%,远低于传统组新生儿19.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共同组产妇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1%,明显高于传统组产妇82.4%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该研究的相关数据与杨霞[9]的研究数据存在共同性,其研究中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6.7%,这也体现出该研究的科学性。共同组新生儿在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后,体质量明显更高,住院天数也更短,这些数据均充分体现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存在极强的应用优越性。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式护理
0引言
随着母婴同室病房的建立,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将由传统的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转变成母婴同时的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1]。女性在分娩时,情绪波动较大,面临自己即将成为母亲,缺乏相应的分娩经验以及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同时,目前多数为独生子女,产妇在分娩和新生儿的照护中会产生过度紧张。采用共同参与护理模式,能够使产妇较早的接触新生儿,在与护理人员的共同护理参与下,能够尽快的适应母亲角色,并消除紧张情绪,学会新生儿的护理方法。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60例分娩产妇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60例分娩产妇,根据产妇的意愿,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其中对照组产妇260例,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7.4±2.5)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1±0.8)周,平均住院天数(4.5±1.9)d,128例产妇行剖宫产,132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2.5~4.3kg,平均体重(3.4±1.2)kg;观察组产妇300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8.1±2.3)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3±0.9)周,平均住院天数(4.6±1.5)d,130例产妇行剖宫产,170例产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2.5~4.2kg,平均体重(3.3±1.4)kg;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住院天数以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即新生儿和母亲分离,由护理人员对独立完成对新生儿的照护,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的体温、心跳、体重等观察,喂养、尿布的更换以及脐带的护理等[2]。观察组患者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中,邀请新生儿母亲参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新生儿母亲或者家属完成体温、呼吸、体重的观察,并指导新生儿家属更换尿布以及脐带的护理。护理人员在病床边给产妇讲解新生儿的相关护理知识,并开展健康教育,纠正错误护理操作,并耐心的解决产妇遇到的疑问,消除产妇的精神顾虑。
1.3评价方法。
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新生儿能力、母亲角色的适应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新生儿能力评估主要包括尿布的更换、脐带的护理,新生儿沐浴、穿衣以及哺乳等护理知识的掌握,满分为100分,每个小项均有不同的得分。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主要分为:适应:产妇能够较快进入母亲角色,能够熟练地哺乳,乳汁分泌状况良好,母婴能够和谐相处;不适应:产妇过分担心新生儿的护理,为做好母亲的充分准备,不能够进入母亲的角色。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χ—±s)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3.9%,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86.4±6.4)分,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75.6±5.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产妇的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由母体到外界,所处的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新生儿的外界适应能力还处于较弱阶段,因此,产后对新生儿的护理非常重要[3]。传统的护理将产妇和新生儿隔离,由护理人员独自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这使得产妇的母亲适应能力减弱,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在母婴同时建立以后,母婴能够全天生活在一起,护理人员经过简单的护理指导,产妇能够尽快进入母亲角色,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如新生儿的体温、心跳、体重等观察,喂养、尿布的更换以及脐带的护理等,促进了母婴关系和谐,使婴儿能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生长,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在研究中,观察组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3.9%,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8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86.4±6.4)分,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为(75.6±5.8)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适应母亲角色,提高了护理新生儿能力,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东英,雷叶琴.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9(28):795-796.
[2]沈丽明,李凌芸,陈英.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04(25):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