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继续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继续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继续教育课程

第1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大学后教育

作者简介:解建红(1966-),女,山西闻喜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务处,副教授;陈翠丽(1977-),女,河北滦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务处,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29-02

教育是一个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众多学者认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课程和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载体,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成效以及课程结束之后带来的某种重大变化。课程设计是一种对课程进行的专门规划,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或观念支配下的课程要素的选择、组织与安排的方法过程。[1]课程设计对于规范的教育目标确立、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学习者学习的系统性、顺序性、延续性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尤其是在大学后继续教育领域。

一、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的作用

课程设置是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关键一环。它体现了继续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大学后继续教育学习者的总体规划。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基础。[2]一个好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使学习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认真学习整个课程,汲取知识,而且也可以享有课程结束后所产生的某种重大变化,如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加深工作岗位的理解,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课程具有内容集中、时间集中、组织合理、循序渐进、集中讲授、形式多样的特点,提高了学员获取知识的效率,降低了学员获取知识的难度,加深了学员对获取知识的理解。[3]继续教育课程是改革和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一个新起点。全面深入地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课题,建立起切合学校自身优势,同时又能满足学习者求学需求的具有大学后继续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大学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新的起点。

二、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的特征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课程是成人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为已走上职业岗位的职场人士而设置的课程。由于大学后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教育需求具有极其多元性的特征,再有学习者之间年龄、兴趣、职业、生活环境和所属社会阶层等各方面亦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由于提供教育培训机会的办学单位的多元性,导致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等实际形态十分复杂,包括不同的种类,有适应性的、补课性的和科研性的,除了各级学历课程之外,还存在大量非学校本位、非正规的课程。

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相比,大学后教育课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类型课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课程目标的专指性、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展开方式的实践创新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课程评价的柔性化。

1.课程目标的专指性

大学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受教育者适应职场变化的要求,圆满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自身职业专业化水平。大学后教育的最直接的教育目标是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更多地针对已经取得某种职业任职资格的从业者继续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提高,使半专业、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职业者;或在已有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专业化的程度,使从业人员不断走向外行人所无法替代的专业化境界,[4]这也是大学后继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2.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适应大学后继续教育学习者知识、技能及岗位职业需求的特点,考虑就业后学习者所面临的社会状况和生存状态,关注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同时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因此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诚如教育专家高志敏教授所言“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必须直面成人——直面他们最真实的社会境遇与最本真的社会生活,直面他们最真切的发展需求与最真实的人生向往,基此洞察、了解、分析和阐释他们的教育与学习问题,从而真正形成现实生活与教育的对接,真正实现人生发展与学习的契合。”[5]

3.课程内容结构的非常规性

大学后教育课程除了个别常规的学历课程之外,还存在大量非学校本位、非正规的课程。换言之,他们的学习课程要帮助学习者解决各种生活和工作难题,对课程选择要与人生发展阶段任务相适应,主要是与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是以问题为中心,重在立即应用。因此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结构要让位于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的重要性。相应地,其课程的结构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规性的特征。

4.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由于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接受者之间能力和愿望上的差异性,同—课程的学习者在年龄、智力、原有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学习时间和学习压力等各方面情况完全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以使个人的学习更富有成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方面应灵活多样,而不能整齐划一,应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视其自身水平和实际需要,分别为之设计相宜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速度和学量,并建立专业课程社会认可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可提供时间上足够灵活的课程计划供学生选择,如专业培训、专题研修、技术讲座、学术研讨、个人自学、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等多种方式。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与老师共同拟订学生可自主实施的个别化学习计划,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实施完成这个计划。

5.课程展开方式的实践创新性

从成人教育课程实践的发展来看,成人教育课程的展开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作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最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知识更新与解决现实问题、知识创新与智能开发的紧密结合。在课程中常常青睐于各种实践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环境过程中,如“问题中心教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6.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职业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性。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其目的使接受大学后教育的高新技术人才能及时获得新技术、新知识的相关信息,适应多样、迅速的市场变化。因而要建立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反映最前沿知识技术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注重产学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或行业的“无缝”对接,提高成人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要积极与行业部门合作,兴办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如招收硕博课程班;面向社会组织各种专业性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发给学习证明或资格证书。[6]

7.课程评价的柔性化

继续教育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职业需要开设,有需要才有课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各异,他们各自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也必然有所差异,因此用普通教育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标准去衡量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不合适的。相反,应建立符合继续教育课程的弹性化、灵活性、非常规结构特征的柔性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建构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标准,合理地评价学习者的成果。[7]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大学后继续教育课程以非学校本位的课程居多,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的特点,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Malcolm Knowles)在关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总结中提到,成人的学习准备与发展任务的变化密切联系,对所学知识重在立即应用,是以生活、任务和问题为中心的,因而,继续教育应更趋于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课程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成人的心理、知识结构特点和实际水平,包括需要与可能。必须按照成人身心发展各阶段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将自身的需要和要求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发展其高级思维能力。

2.符合课程价值主体需求,同时满足学习者和谐人格发展的需要为原则

在选择与设计继续教育课程时应坚持以继续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点,立足成人发展的需要,符合专业学科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在教育中受到尊重,还要清楚选择此类教育内容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学习者全面的自我发展,力求从狭隘的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向兼容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等的全面综合素质本位转轨。使成人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和充分实现自身潜能,最终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3.学科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凸显课程的职业性原则

继续教育是职场人士为了满足继续职业塑造的需求连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成人教育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人力资源,对在职人员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它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因此在专业课程中通过设置更多的专题课、实验课、学术论坛课等来完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融为一体,冲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建立一种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新的学科体系。比如在德国成人教育中先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从事这种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然后采用“倒推法”确定应该向学员传授何种知识和技能,最终以课程大纲形式制定下来。同时把取得行业证书作为课程设置的参考点,将职业证书的培训及社会考证有机地融入到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中。[8]

4.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

成人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它对课程的需要是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诺尔斯曾指出,当代成人教育至少有三个含义:第一,它是成人学习的过程。第二,它是由一些机构为实现某个特定的教育目的而组织的一套活动。第三,它是社会实践的第一领域。在这三条含义中,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理论实践性得以全面阐述。各种调查也显示成人教育课程类型的选择是实用性、实践性和技能性的。美国约翰斯通和里夫拉1962年的对成人教育活动第一次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他们注意应用而不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对我院的成人学生做的小规模调查也表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课程。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房地产经纪人专门化)成教专业,和很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学习者完成了理论学习后,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一是实践升华,二是学了就用。

5.开放性原则

继续学习者教育的目的和教育需求具有极其多元化的特征。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对“当班人”进行的“开放性“教育,是针对成人各个时期需要的岗位教育以及适应“活到老,学到老”终身需要的知识充电教育,所以应及时以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增设相关课程。[9]所以课程设置是开放性的,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按一定比例设置各种形式的课程,允许学习者按适合自己的速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成人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他自己的课程的主动开发者、他自己课程的主体,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他人和教师共同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开放合作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5):102-107.

[3]贺东辉,田朝凤,朱军.继续教育课程特点研究[J].继续教育,

2009,(9):29-31.

[4]宋江洪,陈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及其需求的回应[J].继续教育,2007,(2):26-28.

[5]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0-65.

[6]李海萍.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101-102,122.

[7]黄健.成人数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

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继续教育核心素养高中数学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的建设核心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学习数学不仅能够在高中阶段使用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生活中应用到学到的知识[1]。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情景创建,将学生生活中经历转变到学习中,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思维来体验生活,能够形成对身边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例如在学习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一课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举例,保温瓶内的水温,汽车行驶的公里数、家庭每月初到月末的用电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将生活中的经验转变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数学教学的思考过程,将数学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建立课程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将过程、情感体验、知识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形成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对于情景构建,数学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学习情感态度,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具备数学精神,学习意识,运用数学生活让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体验形成数学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建设中落实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在继续教育课堂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教学。第一情景创建教学,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去引入问题,培养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创建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数学思想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进行创新教学,在新课程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或者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推动学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三利用好课堂上的问题,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对基础的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建设过程中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相结合,发挥出数学教育的真正作用。

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态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生活,主动将数学带入生活中,形成数学头脑。高中数学继续教育就是对学生建立这种从无到有的数学思维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生活中慢慢引入,在教学课堂建设中不断地深化加强,使学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是高中数学课堂建设的目的,而继续教育开展更多的相关课程,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变化。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变,也是保证学生能够更长久发展的基础。

第4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衡水市 中学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课程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和组织,又叫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按学习要求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构成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体现出决策者和授课者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未来教育的估测,规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关系到培训者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

1.中学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合理度的评价

通过对继续教育相关部门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现行的继续教育课程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体育课程教育理念和实践、体育学科知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及技能、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的知识、体育科学研究知识、与学校体育管理等有关的学科知识等。通过对参加过继续教育的教师调查了解到,他们认为目前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很合理的占7.8%,合理的占21.45%,一般的占36.4%,不太合理的占24%,不合理的占10.4%(见表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都不满意,他们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高度,尤其缺少一些实用性的课程,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技能和健康评价、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演示等课程。同时大家还认为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中学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

2.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需求

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衡水市中学体育教师都来自于教学第一线,他们都有着一定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期望从继续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实用知识、技能,并且将其迅速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达到学用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通过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排在前五位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新兴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与信息,裁判规则,体育学科最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见表2)。调查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才会佩服你,信任你,从而更有兴趣进行锻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技术、高质量课件的使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网络的建设等知识也是中学体育教师需求较高的一项内容,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资源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被应用到体育课中来,而且学生对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希望体育课充满挑战、充满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补充自己在所学知识上的关于新兴运动项目的空白知识。另外,裁判规则的学习,可加深体育教师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有益于体育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3.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对策

3.1转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思想。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把过去单纯为了解决学历和围绕竞技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主旨,转变到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成具有现代体育信息与技能和素质教育的传播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建立一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的基本任务上来。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充分认识到职前教育所获取的知识已难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这一现实,所以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使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工作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3.2改革教育继续教育体制,优化培养模式。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克服单调性、封闭性的职后教育模式,不要单纯把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成竞技运动项目的普及者、推广者或教练员、裁判员,而应该站在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素质的高度,实行灵活多样、多层次、多规格、高质量、开放性的培养模式,以培养体育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人文素质、体育专业素质、科学素质提高与思想的统一,全方位地参与到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之中,并在其中迅速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国庆.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理论界,2004.

[2]李玲.方程:应对课程改革,构建体育教师素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3]乔林.体育教师的审美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

第5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对我市现有主流继续教育门户网站的分析显示,大部分继续教育网站中涉及哲学类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一般被放置于文化涵养、人生思考等栏目中;一部分网站设有专门的哲学类课程栏目,如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等,但这些哲学类课程资源均存在分布零散、归类不清、理论深度不足等问题。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及成人教育院校的继续教育部分,在开设提升学生哲学素养类课程时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首先,我国国内针对继续教育类哲学基础课程的研究少之又少,而真正形成教材或课程音像资料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继续教育迫切需要与之特点相适应的哲学教育教学范例、课程设置规划、读本等指导性教材。第二,由于继续教育整体学制年线较短,专业技术课程较多,因此哲学基础课程课时被一再压缩,这与哲学类课程科目多,理论性强,课时量大形成矛盾。对于社区教育版块而言,哲学类课程的开设与学习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我市的社区教育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还处于探索与初建阶段。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一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及流动性,无法保持持续性的学习与研讨,另一方面,部分社区教育的参与者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希望在短期内收到学习效果,而对于哲学类此类人文色彩较浓的课程没有兴趣,这就使得社区教育中诸如哲学类的教育更加难以实现。

二、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理论支撑

积极探索我市继续教育体系下哲学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我市对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更能够成为我市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行业道德标准的助推器。帮助学习者进行哲学知识的学习、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继续教育理应涵盖其中。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继续教育的灵魂和根基。只有抓住了具体内容和实施形式的落实,才能收到实质性效果。1.找准教育定位,奠定哲学类课程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继续教育较之普通全日制院校教育、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开放,更侧重于为学习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这与单纯的以学习实践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即终身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让人更好地成为人。为此,哲学类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道德标准建立作用不容忽视。2.摈弃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立足学习者的长远发展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充分考虑学习者对技能、实践的学习要求,但继续教育也应在此基础上使学习真能通过体系内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哲学人文支撑,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职业道德等等。继续教育不应仅仅教给学习者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些将会影响学习者长远发展。致力于促进学习者德才兼备才是我市继续教育课程建设追求的目标。3.加快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加速哲学类课程资源整合哲学类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或说是理念的加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与基础性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对学习者哲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应贯穿于终身教育始终,应渗透继续教育的每一门实践理论课程中。

三、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发展之路

第6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不同层次;继续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与继续教育阶段。而学校教育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更多的医学新理论、医学知识以及专业技术多来源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与长期的医学实践。 继续医学教育不仅是保持教育连续性与进展性的需求,也是各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以及业务水平上的提高。而继续医学教育对妇产科医护工作者在不断更新基本理论、完善临床思维以及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课程的完善与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 背景资料

1.1培训人员与带课人员

我院接受继续教育的人院均为妇产科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新入院的护士、住院医师、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因此,人员数量多,职称以及级别不同,使得各人员的知识储备与临床经验不同,从而课程设计就要完整化与全面化。授课人员均为资深妇产科专家,

1.2继续医学教育的现代要求

随着近几年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人才的不足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 更新观念,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现今,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生物学观点,扩展到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医学模式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因此,医务工作者要不断完善人类自身以及其生存的条件,而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已经成为新型的医学目的。

1.3机遇与挑战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医生的就业岗位竞争也随之加剧。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以及素质较低的医务人员以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而科学技术以及优越的学习条件已成为妇产科医护人员提升自身能力的最佳机遇。

2 课程研究

2.1学术研究

首先,专家座谈会。

由国家级、省级的妇产科专家进行讲座会谈,组织学术讲座,对一些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研究,对临床护理上的常见问题进行解决与分析。

其次,壁报交流。

妇产科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有什么问题时可以在壁报上登出,大家相互交流,进行研讨,这样可以公示化较好,可以加强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知识技能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同步提升自我水平。

最后,面对面交流。

组织座谈会,个人员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活跃了学术氛围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动性以及医学科研的积极性。而不同级别,层次的医护人员亦可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帮助分析解决,这样,大家不仅问题得到解决,并且也吸收了不同方面的知识,做到人人是师。

2.2远程教学

继续医学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继教内容,按不同层次的受教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育。而多媒体比较适合这种教育方法。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孕育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医院联系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图片、声音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娱乐性,提高各受教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网络讲座,疑难问题解答以及病例讨论,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医学上的最新资讯与动态,且各人员可以无顾忌的提问、发表意见等。并且网络知识十分丰富,不同层次的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学习。各层次的受教人员节省经费的同时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实际教学的不便与压力。

2.3媒体教育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工具,专家对电视广播中提到的医学知识进行教育,介绍医学动态,临床技能进行演习和系统的讲解。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进行不同讲解。

3 结语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妇产科的位置也随之升高。知识老化,观念落后以及素质较低的医务人员以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医院在职人员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业务水平,继续医学教育可以给这些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与帮助,而不同层次的人员因为自身知识、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其课程授业上的困难,因而继续医学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继教内容,按不同层次的受教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育。

参考文献:

[1]何红媛.关于我国医疗人员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2-13.

[2]刘杨,樊鑫浅.谈中国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 1):33-35.

[3]张爱京,孟璐.网络技术在继续教育中地应用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06(32 ):22-24.

第7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1. 激趣导入。在每堂课开始时,安排一些趣味热身活动,不仅是一种促进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准备的手段,它还可以让学生有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的机会,同时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扩大词汇量,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听力。此法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密度和速度,符合快节奏和大面积的原则;这些热身趣味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有意识地将学生所接触过的语言形式编排到一起,唤醒旧知,巧妙地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 整体感知。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手段呈现语言材料,让学生整体感知并进而理解。教师将投影仪和录音机同时打开,让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使音和义相结合,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兴奋,让学生尽快理解语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全班同学同时看着投影,远比个人各看自己的书要来得集中,课堂气氛明显不一样。同时,迫使学生不依赖眼睛看文字,而是尽量集中注意力去听懂。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敏捷性,语音、语调也较为准确、流利。呈现语言在注意情景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所创设的情景应该是连贯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必须照顾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3. 模仿领悟。语言遣词造句的正确和语音语调的准确,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因此,模仿是创造性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必由之路。模仿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模仿常采用集体模仿和个别模仿的形式。集体模仿有利于提高模仿练习的密度和广度,也有利于学生在进行个别模仿前,增强对新学语言的语音掌握,不会因为心中无数,怕模仿错误,而不敢大胆模仿。个别模仿最好采取快速方式进行,可按横排或竖行的顺序进行,用手势或眼神示意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模仿,形成自觉的习惯。单词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检查出学生是否模仿对了,了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必要时配合讲解发音要领、发音方法,以提高单词模仿的准确度。在句型的模仿操练中,不要仅仅让学生模仿单个清清楚楚的词和句,而应该让学生模仿表达一定意思的一连串语流。在语流中把语音、语调和节奏模仿到位,将得到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的模仿需要通过各种直观手段设置情景语境来进行,要求学生在听懂对话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此时,一般采用角色模仿法。

4. 试悟交际。教师创设简明语境,并设计针对所学语言重点和难点的练习,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部分内容进行替代、更换、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不再跟着老师或录音依样画葫芦,而是进一步理解所模仿材料的意义、用法,起到拓宽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作为这一层面的教学,单词教学要安排学生把新学的词放入词组和句子中去练习,表达一定的意义,让学生打开思路;在学习句型时,在模仿至句子熟练上口后,教师可以把投影片教室的画面换成商店、公园、卧室等等图像,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组织起表达一定意思的句子,相互之间问问答答;对话教学:在学生能够背诵的基础上,先把全班按角色需要分成若干个二人、三人或四人小组进行会话操练,要求学生发挥个体潜能,尽可能把角色演活,语音、语调要自然,表演要接近生活实际,同时要求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 创造际。它要求学生在创设新的语境中,对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组合成符合新情景的新内容,较少限制地自由交谈。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阶段,达到这一阶段,便完成了从感知、模仿语言到自由运用语言这个过程的飞跃。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创设情景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短后长,这样使学生从敢于开口、易于开口到喜于开口。打电话、购物、借物、问路、学校生活、介绍家庭、招待朋友、祝贺生日等日常交际活动,让学生分组围绕主题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尽量多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进行真实的相互交流。这是最少控制、最具交际性的对话。它既促进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发挥了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交互作用,使中、差生拾级而上,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第8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整合;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一、引言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共开设两门必修课,即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入门性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OFFICE等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属于提高性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经沿用多年。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设创新性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委直属的一所民族院校,也是唯一一所设在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历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大胆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截至2008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了辽宁省精品课程,还获得一项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2009年开始,我校又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程,其主要内容是:①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即将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整合为一门课程;②改革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提高,并融合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之中,将原定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的程序设计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期开始学习;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根据作者面向部分专业讲授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经历介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实践的效果。

二、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民族院校的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民族院校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全国现有民族院校15所,在校大学生20余万人。我校有来自56个民族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1.26%,少数民族学生占65%,生源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入学时刚刚接触计算机,有的学生中文基础比较差。表1是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很大,其中,40分以下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占62%,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

表1 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测试情况

2008年以前,按照原来的课程体系是第一学期先开设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之后在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对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有益,但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而且由于课程内容的起点比较低,已经落后于现代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改革也势在必行。2009年以后,按照整合后新课程体系的要求,提高了起点,且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到第一学期就开设,使得基础较差的部分同学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传统的课程教学定位不适于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一种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正确的程序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能力;课程的特点是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是格式化的记忆性知识,且内容多而散,而编程序时则需要学生能够根据所求解的不同问题进行灵活运用;教学的重点是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难点是求解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建立。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格式化的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和学生忙于对大量语言知识单元的教与学,实验教学也是主要针对知识单元设置相应的实验项目,侧重消化和吸收,期中或期末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程序的设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只关注知识单元的理解和单一功能的实现,把本来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割裂开来,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到期末做综合性大项目时缺乏整体观念而感到茫然,根本达不到期待的效果。二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总想尽可能多的布置实验项目,形成一种以量取胜的导向,且总埋怨学时不够。三是实验项目的设置以实现单一功能为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理解所学的格式化命令运行的结果是什么,缺乏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仍然停留在一种操作技能性的能力培养层面。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难以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其结果是只要题目稍作改变就不知所措。因此,应该将课程教学的定位调整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上来,重点应该是如何训练学生建立求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的措施

1.实施强化辅导,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第9篇:继续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

根据联合国的权威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称为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均已达到联合国标准,老龄化特征突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5.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我国老年人口每年增加1000万人,按照这一趋势,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比重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形势非常严峻。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显著特征是“未富先老”,届时,“银发潮”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继续教育在老龄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世界各国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继续教育,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和法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日本的长寿学园等。我国为应对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也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继续教育等。其中,加强对老年人继续教育对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老年继续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预期寿命提高,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失去的情况下,对老年人人力资源再利用意义重大。

2.老年人参加继续教育,丰富精神文化,提升老年劳动者整体素质。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实现与社会有效沟通,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延缓老龄化社会进程[1];同时又找到生活乐趣,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使他们再次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实现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

3.老年人参加继续教育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措施。健康老龄化是个系统概念,涉及物质、精神、医疗、教育等各个层面,要求老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健康,对社会、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能积极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真正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进程。

二、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继续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老年人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

各地党和政府把主要精力都用于义务教育和青少年文化教育上,忽视对老年人开展继续教育,认为老年继续教育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考虑。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为重要的是精神需求。一直以来老年人都是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原因,他们记忆力和听力较差,精神、精力都处于下降或衰退,很难参加继续教育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很多老年人自己也认为,参加教育是年轻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参加老年继续教育,这种主观上的认识导致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另外,很多人对老年继续教育认识片面,把老年继续教育简单认同为唱歌、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也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参加继续教育对老年人生活没有太大意义。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出台一些涉及老年继续教育的一些法律、法规,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尚未出台《老年教育法》,在执行老年继续教育工作时,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依据,没有强力的法律制度保证,成为老年继续教育发展障碍。比如,一些地方上老年大学,比上普通大学还难,老年大学每年的新人仅为总数的八分之一,而且存在户籍、身份等门槛限制。当前,我国老年继续教育相关工作主要由老干部局负责,老干部局无法支撑老年继续教育相关工作,应当理顺管理体制,将老年继续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

(三)缺乏相关的继续教育资源

1.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龄人口日益增加,对老年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老年继续教育资金的投入远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资金不足成为老年继续教育发展障碍。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是当前老年大学主要由老干部局主管,经费由老干部局划拨,没有相应的财政预算,随着老龄人口增加,老干部局投入的经费无法支撑;除了老干部局之外,还有隶属于其他部门的老年大学,如老龄委、教育局开办的老年大学,由于主管部门不同,没有统一标准,经费投入存在差距,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一些地区的老年继续教育基础设施和日常开支无法保证;师资力量弱且队伍不稳定。另外,个人投入也不足。

2.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随着老年继续教育蓬勃发展,老年大学的设施、设备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发达地区的一些市级老年大学,不但拥有自己的教学场地、办公大楼,而且配备钢琴、电脑等设备[2]。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老年大学,学习场地仍然是租的,学习和娱乐空间狭小,设施设备陈旧,没有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一些娱乐设施、设备无法满足需求。

3.师资力量短缺。随着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愿意接受老年继续教育的人口也逐年增多,老年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短缺。因为老年继续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所以从事老年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编制,属于聘任制员工。教师主要来源于退休员工,另外,还聘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导致师资队伍建设不稳定。兼职教师往往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投入到老年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老年继续教育需要有一支热衷于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要有责任心、耐心,这与兼职教师的状态相冲突,兼职教师受到原单位工作影响,加上家庭事务比较繁忙,请假、停课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老年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教师在能力和思想上有更高素质要求,但从事老年继续教育的教师工作的年龄偏大,可塑性差,影响老年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老年继续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老年继续教育规模。目前,老年继续教育教育的内容偏重于娱乐化。课程设置以文体活动、医疗保健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为主,这使得老年继续教育机构变成老年活动中心。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枯燥教学内容无法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应当多样化,避免枯燥无味的知识,以丰富老年人生活,增长老年人见识为主,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在教学形式上一般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也有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比如,带老人参观、听讲座,这种传统说教形式很难满足老年群体实现自我价值需求,难以达到理想教育效果”[3]。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较少,针对老年群体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缺乏利用网络媒体对老年群体进行继续教育。

(五)教育模式有待完善和提高

我国老年继续教育有五种教育模式,分别是学校老年继续教育、基层社区老年继续教育、远程老年继续教育、社会老年继续教育以及老年自主学习继续教育。这五种教育模式应当相互补充,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老年继续教育发展。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学校老年继续教育为主要发展模式,对其他老年继续教育模式的重视程度认识不够。以社区老年继续教育为例,在国家推进“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继续教育模式以其就近性、便利性,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进社区转型建设,扩大老年继续教育工作覆盖面。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很多城市在社区老年继续教育上显得比较薄弱,在社区老年继续教育宣传和推广方面缺乏经验,影响社区老年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需完善各种老年继续教育模式,促进老年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1.加强宣传,提高对老年继续教育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老年继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老年继续教育不仅是社会福利事业,还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把老年人幸福、健康、快乐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4]。因此,应加强对老年继续教育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老年继续教育功能属性的认识,让老年人和社会认识到老年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帮助老年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实现自我价值。

2.理顺管理体制,将老年继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老年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老年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不统一,存在老干部局、教育行政部门、成人教育部门等管理主体,存在多头管理、责权分散的情况,没有统一发展规划,老年继续教育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需建立由教育部为主导,整合文化部和民政部对老年继续教育的在规划上和福利政策上的职权,从国家层面设立“国家老年继续教育领导小组”,隶属于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老年继续教育,有效避免多头管理,权责分散,结束老年继续教育边缘化地位,完善我国教育体系。

3.加大经费投入。首先,国家应加大经费投入,不能只重视基础教育投入,忽视非基础、非正规的老年继续教育投入,加大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经费比重,将老年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既要保证老年继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为老年继续教育提供专项活动基金。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拨款,规定地方政府投入老年继续教育的经费比例,比如,老年继续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提高老年继续教育经费的可靠性。再次,建立社会民间资助体系。研究引导社会资金推动老年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的政策优惠措施,利用民间力量,争取社会捐赠,保证老年继续教育经费。最后,在一定范围内,收取老年学生的学费,作为老年继续教育办学经费。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年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支撑,但尚未出台一部关于老年教育的法律。我国已经出台《老年权益保障法》,已经涵盖老年权益的各个方面,但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急需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呼唤出台《老年教育法》,确保老年继续教育的性质和地位,让各级政府部门重视起来,根据老年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老年继续教育的统筹发展规划,以便老年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机构保障层面

1.拓宽教学内容。首先,要强化健康保健相关课程教学。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在该阶段应特别注重养生保健,增加保健教育内容,开设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身心健康,才能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其次,紧跟时代步伐,优化教育内容。一是增加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老年人在退休之前的工作环境及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对教育内容也有不同要求,加强历史性、科普性、法律性知识教育,内容涉及文化、医疗、体育、烹饪、投资理财等方面,也可以增加一些育儿知识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中能分担年轻人的重担。二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应用型,能解决老年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老年人比较关注所学知识能否直接运用到生活中,比如,书画、钢琴、太极拳比较受到老年人欢迎”[5]。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娱乐型,使老年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四是注重对老年人生命观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源及意义。

2.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老年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当多样化。引入快乐教育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专题讲座、讨论等交流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有些课程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利用学校图书馆、展览馆等场地资源,边讲边做,在做的过程中回答每一位老年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老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修养指导教育方法,发挥老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途径帮助他们“老有所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教学手段,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开展基于网络媒体技术的老年远程教育。

3.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老年继续教育是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建立一支热爱老年继续教育工作,有耐心,精通业务,懂老年人心理的教师队伍。首先,把好入职关。在前文已经提出,老年继续教育归教育部管理,这样应聘老年继续教育的教师会得到事业编制,招聘教师相对容易,但应注意三个选择标准:一是热爱老年教育工作,有耐心和责任心;二是具备担任教师基本的素养和能力;三是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其次,提高老年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福利。再次,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让他们懂得老年人身心发展特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后,聘用一些专门研究老年人生活、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关于老年继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可以从学习者队伍中选择一些有特长的老学生作为兼职教师。

作者:周海英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1-16.

[2]袁丽.老龄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路径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