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煤炭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经济研究

第1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未确知测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的飞速发展,煤炭能源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需求量在逐渐增加,而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同时煤炭企业又是高污染行业。虽然从建国初期的小井开采到现在的集团化、机械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的压力,但近年来煤炭行业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仍值得去关注。为了保证煤炭资源及环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环境审计工作应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尽管准则针对高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核算和披露有相关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很多煤炭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隐瞒部分环境信息。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由于煤炭企业和事务所的诸多原因便产生了环境审计风险。作好审计风险的量化分析有助于合理地确定和规划环境审计业务范围,计量环境审计业务的成本费用、制订计划,以及业务的具体实施,最终将环境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比而言,进行定量研究的很少,本文采用未确知测度为分析工具进行研究。

二、环境审计风险模型

笔者认为,环境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环境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的原因所导致的损失或出现不期望结果的可能性。借鉴一般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它可包括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两个要素。其模型可表达为:

环境审计风险=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环境检查风险

其中,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在环境审计前就存在有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类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内部控制的合理性、环境会计核算情况、环境观念、领导利益驱动等原因所导致的,需要审计人员去评估。环境检查风险是指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是审计人员在合理遵循环境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未能发现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取决于环境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是由审计人员所导致的。

三、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计量思路

首先,对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因素的识别是进行审计风险定量分析的第一步,它可以指导注册会计师从事环境审计业务,并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其次,选择合适的环境审计风险计量方法。不少学者对风险的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本文采用未确知测度进行计量。在我国,未确知数学是王光远根据建筑工程理论研究的需要而首先引入的。王光远在1990年发表了《论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揭开了我国未确知性研究的第一页,经有关专家和学者如葛琦、 王光远、王丽萍等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未确知数学”理论。未确知测度是未确知数学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间接计量方法。

四、用未确知测度计量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

首先,以模型中的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环境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二要素,建立评价指标和指标空间,对环境审计风险要素中风险程度进行划分;其次,计算每个指标对评价空间中评价值的隶属度;最后,计算环境审计风险评价值。

以环境审计风险二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指标空间记作I,则I为:

I={I1,I2 }={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环境检查风险}

再建立评价空间U,

U=(0.1 0.20.30.40.50.60.70.80.9 1)

要评价Ii,需要测量出m个指标值x1,x2,… xm,若xij表示i为一个m维向量,则xij=(xi1,xi2,… xim)

对于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I1,可将其分解为环境内部控制的合理性、环境会计核算情况、环境观念、领导利益驱动四个二级指标,计算出各二级单指标测度向量,再根据四个影响因素在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中的权重,计算出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对于环境检查风险I2的思路同I1。关于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可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影响因素。

根据环境审计风险模型,由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I1、环境检查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I2,得出审计风险μ。

例如,某煤炭企业和同行业企业相比,属于中型企业。以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为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上提到的四个指标。对于该企业环境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为评价指标,将控制环境分为大、中、小企业,设中型企业评价上限值为2分,下限为1分,家对企业控制环境实际打分如表1所示。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评价值

将x=0.1968代入方程,得y=0.1441。即控制环境属于风险为0.2的隶属度为0.1441,则由“归一性”可知,其属于控制环境为0.1的隶属度为0.8559,从而得到控制环境单指标测度向量:(0.85590.144100000000)

同理,假设风险评估过程的测度向量为(0.32730.298700000000);信息系统与沟通的测度向量为(0.51370.429800000000);控制活动的测度向量为(0.69820.498700000000);对控制的监督的测度向量为(0.50870.432700000000)。

如果这五个指标在企业经营状况中权重向量为(0.2 0.2 0.1 0.2 0.3),由此可得煤炭企业环境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多指标综合测度为:

I11=(0.20.20.10.20.3)

0.85590.144100000000

0.32730.298700000000

0.51370.429800000000

0.69820.498700000000

0.50870.432700000000

=(0.58030.361100000000)

同理,可求得环境会计核算情况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假设为

I12=(0.63070.328700000000)

环境观念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为

I13=(0.50820.609100000000)

领导利益驱动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为

I14=(0.60070.698200000000)。

若以上四个指标的权重向量为(0.4 0.3 0.2 0.3),则可得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为:

I1=(0.40.30.2 0.3)

0.58030.361100000000

0.63070.328700000000

0.50820.609100000000

0.60070.698200000000

=(0.70320.574300000000)

同理,假设求得检查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为

I2=(0.73280.698700000000)

据公式可求得

μ=I1× A×UT

=(0.70320.574300000000)

0.73280.6987 000 00 00 0

(0.1 0.2 0.30.4 0.5 0.6 0.7 0.8 0.91)T

=0.1318

以上结果计算出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1为完全风险, 0为没有风险,0.7~1为高风险,0.4~0.7为中度风险,0~0.4为低风险。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道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是使事务所乃至社会遭受损失的根源,所以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控制环境检查风险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本文主要是在建立环境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用未确知测度进行定量研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计算过程是根据一些假设数据模拟计算出审计风险,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事务所应根据被审计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影响因素,按照以上方法精确计算环境审计风险,以期对环境审计风险有一个量化的评估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并将环境审计资源投入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目前,在实务工作中对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进行量化还不多见,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刘长翠等.环境审计风险的理论定位:一个全新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

第2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制;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新疆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03-02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完善环境政策体系,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也在不断提升。煤炭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生产时间以及煤炭资源的匮乏,煤炭企业迟早会面临闭矿的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统的煤炭开采一直处于开采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排量大的状况下,是一种单纯的由资源生产产品到产生废物的过程,这样的利用方式对资源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而循环经济则是要求达到资源的较低开采、利用率高以及废弃物少的循环经济状态,从而使整个过程在保障必要需求的前提下,对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新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环境规制背景下实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论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厂商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具体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环境规制会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促进一国的贸易增长方式由单纯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及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对绿色制造业、绿色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环境规制的作用方向与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煤炭产业是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环境规制下,提高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素质,为新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

二、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新疆煤炭产业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储备丰富、分布集中和种类全、易开采等方面。据统计分析,新疆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未来5—10年将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是,煤炭在为人们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煤炭在开发、运输、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中,如果不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水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将不可避免,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新疆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逐年上升,且增长幅度较大。高速增长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对新疆的大气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根据新疆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新疆二氧化硫排放量2007年为55.9万吨,2008年为56.45万吨,均超过了总量控制指标。

随着新疆煤炭就地深加工和转化战略的实施,新疆煤炭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将成倍增加,新疆大气环境质量将非常令人担忧。

2.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疆煤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新疆煤炭生产量将大幅度增加,长期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质环境,煤炭加工转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煤泥水、有毒有害废水等,都会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总之,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将会加重新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水资源将会成为影响新疆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煤炭产业发展中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3.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煤炭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最直接、最明显。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超强度开采和广泛使用对土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土地塌陷使大片土地沦为劣地,导致植物枯萎死亡、动物潜逃、潜水位降低;地表有害物质未经过滤随地表水沿裂缝进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同时也威胁着矿区内建筑物、交通、水利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乌鲁木齐市六道弯等地煤田己形成地面塌陷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发展,并对现有城市建设设施和居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按照传统的开采利用方式,新疆煤炭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环境规制下的新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煤炭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而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当局必须完善相应的环境规制思路(完善煤矿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有效的煤炭资源产权制度、严格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等)来缓解这种压力。在此思路背景下,新疆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解决煤炭开发和环境污染这一矛盾,走出了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和设计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方面,我们从企业、企业群体和社会3个层面来考虑。

1.煤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煤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属于微观层次上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它要求把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运用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革新工艺,更新设备及强化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率,加大循环力度,实现污染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减量化、标准化和清洁化原则。

在煤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形式下,可以在企业生产场地内配套建设电厂和建材生产线,将矿井开采排放的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用作电厂的燃料;将电厂产生的灰渣作为生产建材的原料;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可供矿井和电厂使用,从而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同时,新建矿井在设计规划时就要同步建设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项目。根据自治区的实际,充分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在发展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同时,实现煤炭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2.煤炭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

煤炭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属于中等程度的循环经济模式,它通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组织链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煤炭企业的“三废”成了其他企业的原料或能源。

这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可根据矿井分布情况集中布置一定规模的热电厂、建材厂等各种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矿区内的矸石、煤泥集中供给热电厂作为燃料,热电厂为矿区内煤炭企业的生产生活供电供热;建设矿井排水集中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资源可以供给矿区生产;加强矿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矿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提高矿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煤炭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

煤炭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属于社会整体循环(大循环),主要针对煤炭资源消费后产生废弃物再利用和可持续消费,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煤炭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煤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比较符合新疆自治区的实际状况,由于开采时间长,技术相对落后,煤炭产业相关的资源产品经过社会的使用后,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只有重新返回到煤炭产业的最初源头能量循环中,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因此,从这一目标来看,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建立煤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根据疆内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国家对废物综合利用的相关优惠政策,集中建设一定规模的低热值燃料电厂和矸石建材厂,将各种矿井废物作为综合利用原料,并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在建设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时,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矿区,建立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煤电建材联营的循环经济;建设技术水平高的大容量煤矸石发电厂;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创新机制,努力实施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程。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小型矿井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资金匮乏、场地小等实际问题,也有助于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真正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闭路体系。

结语

通过环境规制必然对新疆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环境规制背景下,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提供优惠贷款,用于企业进行环境项目投资,以及少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特别是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项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排污量,以促进煤炭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严陆光,周凤起.新疆煤炭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1).

[2] 谢地.规制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

[3] 蒋衔武.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煤炭工程,2007,(5).

[4] 朱四海.碳减排与减排经济学[J].发展研究,2010,(1).

第3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2012年5月以来,受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转入新常态的影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库存量增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扩大。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t,同比下降2.5%,这是2000年后首次出现下降;全年煤炭出口574万t,同比下降2.5%;全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9%;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持续在3亿t以上;全年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61.8点降至137.8点,累计下降24点;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减少1101.4亿元,同比下降46.2%。基于此,部分煤炭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现象。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增加22万人,且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加之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直接冲击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笔者通过分析各煤炭行业高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未能就业,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争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相比,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与2013届、2014届相比降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3采矿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层面

3.1.1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受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采取减人增效的政策,调整招聘计划,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骤减。以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为例,2015届校园招聘会共收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同期为1∶8,2014年为1∶6.15。与之相比,煤炭企业招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变弱,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持续下滑,总量严重疲软。

3.1.2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企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阵痛导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重化工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破产和兼并重组,致使一些企业裁员,引发结构性失业。客观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2学校层面

3.2.1专业招生计划调整滞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政策、办学方向、师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未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相对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笔者查阅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计划发现,各高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减少招生数量,基本与2012年相当。

3.2.2就业指导滞后,缺乏系统性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学校也会因此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当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时,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且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而未能从大一入学就进行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学校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宣讲会等,且内容集中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收集等,缺乏对学生面试技巧与礼仪等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系统性短板。

3.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3.3.1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采矿人才断层,煤炭“黄金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成了煤炭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此种情况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在大学期间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差距。首先,基础知识狭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部分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较少,且轻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其次,综合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忽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致使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

3.3.2过度看重专业对口,职业期望高

在煤炭行业景气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去煤矿就业,与专业对口。但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时,一些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观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职业的范围减小,增加了自身就业难度。另外,受煤炭经济形势好时往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影响,学生对工作薪酬期望高,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符。在非煤炭企业求职时,学生十分看重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多数只应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应聘。

4解决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煤炭经济下行时,煤炭企业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走出经营困境,并发挥企业的社会作用,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应对新能源革命,创新发展,扭转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亏损的局面,确保利润;其次,煤炭行业应注重协同治理,加大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采,提高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煤炭企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煤炭行业的复苏,应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就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说明,增加就业岗位要依赖于高尖端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多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学历不高、职业技能弱等问题,它们希望引进大学生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与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4.2高校深化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2.1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应根据煤炭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动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变化,避免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出现巨大的供需矛盾。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合作,全面了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计划等,对煤炭行业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及时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降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和困难。其次,煤炭主体高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设置采矿工程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校的情况,要在全面调查煤炭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煤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规模、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反馈,把它作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4.2.2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推进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力度。

1)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低年级重点讲解分析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制度,通过就业指导课、模拟求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职技巧、求职礼仪与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则重点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就业咨询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召开基层就业宣讲会、编制基层就业指导手册等措施,做好“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讲工作,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以实现就业。

3)组织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整合采矿工程专业校友资源,通过他们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等。此外,鼓励、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学位,进行深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加大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发掘创业潜能,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从而实现就业。

4.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观念

4.3.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上接第59页)和精深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并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择业选择面。其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历练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4.3.2调整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方式

第4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设备配套 有偿托管 租赁 调剂

煤炭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从事煤炭生产、施工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均把投资、工期、质量作为基本建设的三件大事来抓,往往把降低投资的重要性放在后面考虑。而且,对生产单位来说,不存在经济效益好坏的问题,完成生产计划才是最高准则。对生产设备的购置,只要上级同意和条件许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洋越好。由于生产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盲目购置、超量购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只能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今,在设备投资方面,一些企业渐渐明白,购进设备不再是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要改变煤炭企业设备投资不注重效益的状况,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设备合理的配套、调剂、租赁设备,使企业内部设备闲置率降低,合理配套后对永久或暂时闲置的设备实行设备租赁制,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煤炭企业设备成本的压力。本文根据神东煤炭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大型矿区统一调剂配套使用设备及煤炭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神东内、对外设备租赁服务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更科学、经济、高效的使用设备。

1 矿井及产量概述

神东公司现拥有高产高效矿井17座(18个井),其中年产1 000万吨以上的矿井有10个。神东矿区的历年总产量及矿井情况见表1。

表1 神东矿区的历史总产量及矿井情况

年 度 1998 1999 2004 2005 2007 2009 2013

总产量/万吨 704 1068 7819 9659 10661 17800 23498

矿井数量 4 5 8 9 10 16 21

>10Mt矿井数量 0 0 4 6 6 9 11

2 资产及分类整体情况

神东公司资产按照非有偿使用资产和有偿使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公司机电类设备资产62938台,原值362.66亿元,净值141.85亿元,其中:

有偿使用设备共计21144台,原值284.66亿元、净值116.55亿元,占机电设备资产总原值的78.5%;

非有偿使用设备共计41794台,原值78.00亿元、净值25.3亿元,占机电设备总原值的21.5%。

2.1 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有偿使用设备包括综采设备、连采设备、特种车辆、垛式支架、辅助车辆、国产其他设备5大类,共计21144台套,资产原值284.66亿元,资产净值116.55亿元,详见表2。

表2 有偿使用设备资产情况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别 资产原值(亿元) 资产净值(亿元) 设备数量 备注

1 综采设备 208.5 86.02 14632

2 连采设备 27.86 10.92 405

3 特种车辆 15.51 7.38 242

4 垛式支架 7.46 2.47 1987

5 辅助车辆 11.68 4.51 3342

6 国产其他 13.65 5.25 536

合计 284.66 116.55 21144

2.2 非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煤炭集团非有偿使用设备包括:洗选运销设备、维修中心设备、地质测量设备、供电中心设备以及各生产矿井和生产辅助单位小型设备,共计41794台,资产原值78.00亿元,资产净值25.31亿元,详见表3。

表3 神东公司非有偿设备汇总表

序号 设备类别 原值(亿元) 净值(亿元) 数量(台/套) 备注

1 洗选运销设备 25.06 9.05 7287

2 维修中心设备 4.85 2.34 3199

3 地质测量设备 0.97 0.34 372

4 供电中心设备 4.01 1.64 2490

5 各矿其它设备 43.12 11.94 28446

合计 78.00 25.31 41794

3 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3.1 管理模式

神东煤炭集团将凡构成公司固定资产的设备,划分为有偿使用设备和非有偿使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集中管理财务账也在设备管理中心,非有偿使用设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财务账在各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中心监管。各生产矿井和地面生产单位以及生产服务中心、生产准备处的设备实行有偿使用管理;其余单位的设备实行非有偿使用管理。

3.2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多权分离管理模式,集团是设备产权单位,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帐物管理,并负责购置计划编制、新设备及修复设备验收、统一配套发放、现场运行和设备报废鉴定,各生产单位对有偿使用设备进行有偿使用,缴纳有偿使用费用,同时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3.3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另外设备管理中心负责非有偿设备的购置计划的审核和统一提报,科学购置,合理内部调剂。

4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模式

有偿使用设备主要是采掘移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的管理以设备管理中心为核心,从采购计划,到货验收、调剂配套、维修计划,最后到报废处置,实行全寿命管理。

4.1 管理流程

设备管理中心通过生产管理系统接收生产接续计划形成设备配套计划,根据系统对设备的需求,对购置设备选型,编制下一年度设备需求计划(本年度设备购置计划);设备到货后建立资产账目,验收入库归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根据各矿地质条件和产量的不同计划,对设备进行统一调剂配套,矿方使用时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用,使用完毕后设备回收至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完后根据设备状态,参考过煤量等参数,需维修的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委托设备维修中心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后移交设备管理中心入库,继续进入下一循环,根据各矿不同的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剂配套使用。

4.2 技术改造及报废处置

(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2)设备使用的过煤量等指标达到设备报废标准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设备进行评估,评估完毕后,如果设备的实际状态可以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或者设备状态具有重新修复的价值,即使设备使用已经达到设备报废的相关指标,设备仍可继续使用,进行核销财务账目,实物继续使用;确实不能继续使用时进行报废处置;若设备状态确实无修复价值时,由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报废处置。

5 设备调剂配套管理

5.1 综、连采设备调剂

根据各矿对综、连采设备的不同需求,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综、连采设备进行统一配套和调剂。神东矿区原煤年生产量可达2.3亿t,现有综采机械化设备70套,连采机械化设备368台(套),2013年全年安排工作面搬家倒面81安76撤,月平均安排搬家倒面7安7撤,搬家倒面高峰期安排9安9撤。2004―2013年神东矿区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见表4。

设备管理中心现有综、连采设备配套人员6名,调剂验收人员17名,平均每1名配套人员管理3.7个矿井的设备配套工作,平均每1名调剂验收人员管理1.3个矿井。

表4 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年度 工作面安装次数 工作面回撤次数 调剂设备数量(台套) 总产量(万吨)

2004 20 16 8964 7819

2005 24 23 11703 9659

2006 33 32 16185 10889

2007 36 34 17430 10661

2008 42 37 19671 11533

2009 48 41 22161 17800

2010 58 53 27639 20500

2011 58 50 27320 20180

2012 50 48 24500 21650

2013 56 53 27250 23498

5.2 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调剂

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设备管理中心在监管的同时,针对各基层单位提报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统一提报,对已经购置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负责全面协调工作,及时梳理各矿井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数量,及时补充和周转调剂,充分发挥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的使用效率。

5.3 设备对外调剂

随着煤炭开采导致的煤层和地质条件变化和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安全要求的提高,部分已购置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神东矿区生产安全的需求,不能继续使用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对不能满足任何矿井安全生产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处置。因此神东设备管理中心专门成立对外调剂部,主要负责闲置设备对外拍卖及租赁业务。

6 取得的效益

6.1 统一调剂配套取得的效益

相比单独矿井公司的煤炭企业,为满足矿井生产往往需要为一个采高工作面准备2套替换维修和生产的设备,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调剂配套管理模式,针对同采掘调剂的矿井及工作进行设备的统一调剂后,可以极大地节约设备采购数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将神东现有各矿井采掘工作面按照独立各矿井采掘设备自己管理和周转,不同采掘条件的工作面使用和备用检修不同的采掘设备,至少需要92套综采设备,但是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配套管理模式整体调剂配套设备,共计需要设备约64套,可节约28套综采设备的采购,每套综采设备按照3.5亿元计算,共计可节约设备采购资金约98亿元,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详见表5。

表5 神东现有设备矿井单独循环与大循环理论对比分析表

采高分类 现有采高矿井 同期在采面 矿井内循环所需量 大循环所需量 现有数量 备注

7.0m 大柳塔矿 2 3 7 5 5

补连塔矿 1 2

上湾煤矿 1 2

6.3m 上湾煤矿 1 2 6 4 4

哈拉沟矿 1 2

补连塔矿 1 2

5.5m 哈拉沟矿 1 2 8 7 8 富余小阻力5.5m支架可对外调剂

补连塔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5.0m 大矿活井 2 3 15 12 12

上湾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补连塔矿 1 2

榆家梁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4.5m 石圪台矿 2 3 3 2 5

4.0m 上湾煤矿 1 2 16 8 8

榆家梁矿 2 3

乌兰木伦 1 2

布尔台矿 1 2

寸二煤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锦界煤矿 2 3

3.5m 锦界煤矿 1 2 15 13 14 富余小阻力3.5m液压支架,可以对外调剂使用。

布尔台矿 2 3

大矿活井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柳塔煤矿 1 2

寸一煤矿 1 2

2.8m 布尔台矿 1 2 6 3 3

寸二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2.4m 榆家梁矿 1 2 4 3 3

三道沟矿 1 2

2.2m 哈拉沟矿 1 2 4 2 2

石圪台矿 1 2

4.2mF 保德煤矿 1 2 6 3 3

上榆泉矿 1 2

大矿活井 1 2

3.9mF 布尔台矿 1 2 2 2 3

合计 49 92 92 64 70

6.2 减少购置新设备

经过合理优化采掘设备的调剂配套,节约设备购置资金共计35.48亿元,其中2012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6.7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2〕346号),2013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8.78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3〕379号)。极大的减少了设备的购置资金。

6.3 集团内部统一调剂取得的效益

通过诸多手段和措施,大力提升了对外调剂业务的处置力度,2012年,通过给神新能源公司调剂闲置4.2米放顶煤液压支架等业务,盘活闲置设备86台、随机备件1807件,调剂金额5171.98万元。2013年已对外调剂闲置设备186台、备件444件,调剂金额共计11386.65万元,较2012年全年增长120.16%,其中:调剂闲置设备10361.79万元、备件(材料)1024.86万元。

通过加强与集团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理顺闲置设备在神华集团内部调剂的通道。先后给神华包头矿业李家壕煤矿调剂一整套闲置5.5米采高综采设备及掘锚机、采煤机备件285件,给宁煤集团调剂闲置JOY三机备件121件,盘活闲置资产11173.68万元,既提高了闲置物资设备利用率,又为集团节约了采购资金。

6.4 神东内部小型设备统一管理

合理调剂小型设备,减少了资产购置,2012年公司内部周转调剂小型移动设备220台(套),原值3364.00万元。核对各单位第三批专资金购置小型设备需求情况,经核实可调剂使用的小型设备41台,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815.4万元。2013年矿井之间调剂使用小型移动设备共计244台/套,节约购置资金约1358万元。

7设备有偿托管及租赁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神东矿区煤层开采不断延伸,大部分矿井已进入深层开采,加之综采工作面上覆预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前期采购的工作阻力小于10000KN的液压支架无法满足深度开采需求,需逐步替换为大阻力液压支架,导致前期采购的部分小阻力液压支架闲置。

随着神东矿区采场条件变化,2006年榆家梁煤矿、上湾煤矿、补连塔煤矿开始使用6.3m综采设备,目前榆家梁煤矿、补连塔煤矿6.3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6.3m综采设备闲置量增加;2009年大柳塔煤矿、补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开始使用7.0m综采设备,目前上湾煤矿7.0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7.0m综采设备闲置。

2009年四公司整合和2013年三个矿井并入神东公司托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神东范围内所有采掘设备统一调剂配套使用,实现了设备资源共享,设备周转利用率加快,使部分采掘设备富余,下一步计划加大对富余设备的对外有偿托管及租赁,进一步降低设备的闲置率,盘活闲置设备,贯彻轻资产运营的管理理念。

第5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山西;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139-02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煤和输煤大省。山西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山西拥有如此优厚的煤炭资源,但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却一直徘徊不前,主要表现为结构不甚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水平不高,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煤炭资源面临枯竭而且浪费严重,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地表塌陷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在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山西煤炭企业的发展道路该怎么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以尽可能低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实现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山西煤炭经历了高强度、大面积的开发后,现状如下:

1.浅层煤炭资源衰竭。全省煤炭资源除已开采和在建项目占用外,剩余储量为1 532.3亿吨,特别是动力煤中,浅层侏罗纪煤仅占1.6%,而深部的石炭二叠系煤占到98%。

2.煤质逐渐变差。石炭二叠系煤属于高硫高灰煤,含硫量一般在1%-2%之间,而优质侏罗纪的低灰煤将在近10~15年内枯竭。

3.煤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由于全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炼焦煤为1 506.2亿吨,无烟煤49 719亿吨,分别占到全省煤炭总量的53%和18.70%,占到全国同类煤炭探明总量的56.8%和46%,因而在这两大煤种上,对市场仍有一定的调控能力。

4.资源的勘探程度低。地质工作程度极低,可靠性差的煤资源量和远景调查资源量相差很多。

5.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例如,开采条件比较复杂,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

二、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作为一个煤炭大省,逐步形成了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然而,随着采矿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经济增长仍以低层次、粗放型和外延型为特征。

1.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山西省多数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偏小,小、散、乱问题突出,既不利于一次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也不利于煤炭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煤炭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劳动生产率低,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近年来,山西的煤矿瓦斯爆炸、水害等特大事故频发,煤炭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3.采出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煤炭资源管理工作薄弱,煤炭资源勘察和开发秩序比较混乱,煤炭回采率低,焦、肥、瘦煤等稀缺煤种得不到有效保护,资源浪费触目惊心,造成了回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水、土地资源的无序占用和破坏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大幅超标,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负外部性强。

4.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山西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深度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极低,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和综合加工利用步履迟缓。

5.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经营管理落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开采资金投入不足与产品销售的低价格导致山西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主要的设备老化,技术更新资金缺乏,机制转换较慢,管理方式粗放,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前些年煤炭经济运行比较困难,资金短缺,造成了煤矿安全装备费用欠账较多,而现行政策又不能及时改进,从而使历史欠账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职工收入低,处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的环境中;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低,特种人才严重短缺。

三、山西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从经济层面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是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全社会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从宏观上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从微观上改变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现持续振兴的必然选择

传统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仅实现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获得了有限的煤炭开发价值,而把煤炭的深度开发和使用价值拱手转让给了下游用户,从而使自己一直处于基础的、粗放低效经营的状况和相对从属的社会地位。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新型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是煤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四、山西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伴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企业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煤炭资源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环境形成极大威胁。因此,进入新世纪,煤炭企业必须以生态学为指导,将传统经济活动“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流动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模式,通过向“两低一高”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理想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破坏土地的修复利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精煤用户

新生土地资源 矿井水资源化洗矸和煤泥

制砖、砌块、水泥矿区第一产业 矿区供水业、发电

矿区高耗能产品开发粉煤灰建材

此外,煤炭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间可能用于商业仓储、固体废物永久处置等。产业链每延伸一步,就增加了煤炭加工转化带来的附加值,同时减少了废物排放。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通过单个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将进入个体生产系统的物质、能量减少到最小,废物的产出达到最少;通过多个企业间组成生态工业链,将上游企业的代谢物变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从而使整个生产系统内的能量、物质实现梯级循环利用。

五、山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优化煤炭产业组织

优化煤炭产业组织的目标是优化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建立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是优化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形成一种在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下的煤炭企业之间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市场行为。所以,优化煤炭产业组织可以提高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使整个煤炭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所以,要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企业资源进行重点攻关;以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建立起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污染治理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煤炭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祸合共生技术。

(三)加强对煤炭产业的财政支持

鉴于长期计划体制的低价政策导致煤炭企业发展基金严重匾乏,因此,建议对煤炭企业给予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政策。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应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实际,改进成本核算体系,增加环境成本,通过理顺煤炭成本价格机制,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创新有利于促进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

为了促进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应实施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矿业权管理模式,完善矿业权管理体制。在维护国家对煤炭资源所有权权益的前提下,以矿业权的有偿使用为根本,通过拍卖、招标、挂牌等竞争方式,实施矿业权的出让和转让;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设计激励手段,搞好各产业间产权的整合;国有煤矿应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

第6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各国都先后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队伍中来,并逐渐摸索和实践适合自己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采用了众多的政策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英德日美印五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和措施,并论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出中国应充分审视其他国家的发展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适合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新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世界经济也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低能耗、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其中,“低碳经济”被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并逐渐盛行起来。世界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英德日美印低碳经济政策

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和2010年的坎昆会议,全世界坚持实现经济发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努力从未松懈。同时,各发达国家在国内也实施了众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这其中不乏一些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战略。

(一)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先行者

英国是全世界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先就是由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即“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该书充分体现了英国对于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重视,明确了英国坚持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政策。2006年,以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为代表的英国政府经济顾问专家组编写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以此正式向世界宣告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呼吁全世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降低碳排放量,向低碳经济转型。2008年11月,英国议会在王室正式批准后,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纳入法律的国家,该法规定,英国政府到2050年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的目标,同时成立了为政府提供专业碳预算的“气候变化委员会CCC。这项法案的推出,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模板,同时也推进了全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2009年7月,英国政府再次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的国家战略,它详尽地阐述了英国公共部门、产业领域等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指明了在能源的有效利用与产业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改革的路径。随后还出台了《低碳交通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等一系列配套方案。近几年,英国已逐步建立了政府部门、各产业领域与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互动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各国向低碳经转型做出了表率。

(二)德国:能源利用的标杆国家

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欧盟国家中最为注重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就是德国,可谓这一领域的标杆国家。同时,德国在高效利用能源和节省能源方面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2年,德国率先颁布《节省能源法案》,其中,就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能耗标准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建立新的“燃料战略”,鼓励改变能源驱动方式,采用节能环保的替代新能源,以此促进碳排放的降低。为积极配合2006年欧盟公布的《欧洲能源战略绿皮书》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德国政府于同年推出“德国高技术战略”,明确指出要将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作为战略发展目标,以期在未来占据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列。随后颁布了《生物燃料配额法》,其中,重新修订《能源税收法》,拟用税收的方法改变传统的石油利用,将环境保护的费用明确地体现在传统燃料的价格中。使新兴的节能环保企业从免税中得到切实的鼓励。2007年,德国政府“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内容就应对气候变化包含气候的预测、保护、变化影响、适应方法以及政策措施等多个领域。2008年,德国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供热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等,继续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这项法案与2009年4月欧盟公开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可谓不谋而合。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德国已基本建立了一套适应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其涉略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着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效仿。

(三)日本:国家的能源战略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着重强调整个社会的通力配合与相互影响。2000年日本颁布《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2007年6月,公布了《2l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随后,在2008年7月,日本内阁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2009年4月,日本通过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草案,以夯实低碳经济的地位。这样,日本政府一步一步逐渐明确了建设“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即实现碳的最低排放、实现富足的简朴生活及确保二氧化碳吸收源。日本也是目前世界上低碳经济立法最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在资源与能源法领域早在1979年,日本就颁布了《节约能源法》,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能源合理利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有效地约束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和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在环境保护领域,日本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同时更具体制定了《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等一系列法案,用法律更好地促进了环保行动,同时再次强调了建设循环社会和低碳社会的战略方针。在法律约束与新能源政策的基础上,日本政府还加大了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的政策力度,鼓励企业和民众主动投身于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来。在征收碳税方面,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本国境内实行商业领域强制性减排规划的国家,可见其向节能社会转型的决心。

(四)美国:“妥协”的选择

1997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即《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经过长期谈判最终以法规形式确立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伟大举措。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于2001

年竟然宣布退出议定书。这一决定使全世界推进节能减排的步伐受到重大影响,直到200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才在众多国家的敦促下做出妥协,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高新技术转让的义务,强调了全世界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并制定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表。可见,美国在全球合作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

但实际上,美国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却从未放松过。早在2003年,美国就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自愿+强制”减排碳交易市场,众多公司加入到其中,在法律的约束下完成减排目标。虽然2011年不再进行第三期交易,但前两期已完成了10%的绝对减排指标。这种以碳排放限额交易实现减排的方法以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200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法》,这一法案使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能源的节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财税政策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正式出台了专门《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2009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阐述了未来美国的能源利用和安全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随后在2009年的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首次针对适应气候变化制定了法律法规,内容涉及降低碳排量、碳排放限额及交易机制等,美国的这一降低碳排量的明确表态,也使得其参与国际合作的政治意愿得到了肯定。

(五)印度:发展中国家的步伐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和中国相似的发展诉求,那就是持续且快速地发展经济,但是迈人新世纪,发展中国家不能单一效仿发达国家几十年前以高能耗、重污染换来的经济效益,而要顺应国际趋势,在保证经济正常稳定发展的同时加紧发展低碳经济。2001年,印度就出台了《能源法》,针对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出了相应调整,以稳固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1982年,印度成立了“非传统能源部”,2006年11月将其更名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专门负责国家有关新能源领域政策、方针、立项等制定和协调工作。2007年,由印度总理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将之前的全部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整合,以便进行后续的相关工作。2008年,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内容涵盖节约水资源、发展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若干国家战略。同年,印度政府正式启动了孟买与美国芝加哥碳交易市场相呼应的有关碳信贷的期货交易,开创了这一领域在发展中国家拓展的先河。2010年,印度中央电力监管委员会施行了《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主推交易“可再生能源证书”。在印度,现阶段还是大规模采用传统的火力煤炭发电,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更多地运用可再生能源,既要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又要在此基础上,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成立了能源效率局,颁布了新的电力法案,都在根据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政府的组成部门,构建完整的适应低碳经济长足发展的国家战略。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早在1997年就积极参与了《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一方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承诺将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总理更在2009年12月18日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足可见中国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开展国际合作的诚意。

目前,中国尚处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初期,在鼓励发展低碳技术,以低能耗实现高效能的同时,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但是,由于2007年6月,中国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出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2008年国家发改委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司,担负起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等工作。就制度建设而言,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经验都还略显不足。具体到低碳经济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战略政策等多个层面也都只限于一些指导性文件,制定和修改已有环境保护法领域的个别法条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和政策管理体制。据此情况,中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强化低碳经济各领域的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工作。

当前,世界各国采取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基本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良莠不齐,中国应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细致评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坚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第一,确立国家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时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义务,联合世界各国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转型义不容辞。因此,首先要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进行坚决地实施。

第二,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立法。中国是传统的以政策为主导的国家,在立法上的建设相对薄弱。但是,作为国家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制定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可缺省的步骤。只有在法律上予以足够的保障和适当的约束,才能使低碳经济在发展初期有所为有所不为,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使得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的行为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立法。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立法是十分有力的支撑。原有的法律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应做出及时地修订和增补,一方面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财税政策的支持。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资金的投入和征免税等举措的实施,充分表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更在鼓励企业研发高新技术的同时,通过税收手段有效地调节奖惩。

第五,宣传低碳理念,构建全社会低碳互动体系。政府通过新闻媒体、教育系统等综合渠道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进行大力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创建低碳社会的互动体系,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有意愿积极地加入到低碳经济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使政府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的拥护和贯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问题提出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国,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摆在煤炭产业界的重要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努力缩小与国际同行业之间的效率、效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探讨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及提高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成为当前我国能源领域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众多的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当中,有许多存在内部的关联关系,但是由于量纲的不统一,很难直观的对各个国家的煤炭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选择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当中的因子分析,通过研究众多竞争力评价指标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指标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从而找到进行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关键评价指标,并能相应提出建议。

二、影响因素选择的依据

对于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众多,而本文选取的是出自范中启在《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2006年)中的SCEC体系。所谓的SECE是指,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煤炭产业结构(structure);二是煤炭企业行为(conduct);三是煤炭产业环境(environment)。煤炭产业结构和煤炭企业行为相互影响,而煤炭产业环境分别影响了煤炭产业结构和煤炭企业行为。

三、相关数据收集

根据各类统计年鉴和专家打分得到11个主要产煤国家各类指标的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有个别数据缺少。本文采用mean completer算法对下表进行决策补齐。

四、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

根据前述所收集的各个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SCEC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数据,首先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得到具有高度相关的指标变量,从而对指标进行删减,最后得到8个指标为:国家政策、工业生产指数、能源利用效率、价格、储量、机械增加值、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安全死亡率。

因子分析要把变量表示成各个因子的线性组合,就必须要求因子分析中的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才能应用因子分析法。因此首先进行KMO测度检验和巴特利特检验。通过SPSS16.0进行因子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Bartlett检验的值为43.988,Bartlett检验的概率值为0.028,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显示各个指标变量观测值之间有共同变量,因此拒绝零假设,表明经过筛选的8个指标数据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检验结果得到的KMO值为0.257,可以接受。并且变量共同度表中因子方差的提取值都较高,表明因子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原始变量的全部信息,综合判断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1、提取公因子

前3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有8个指标的77.78%,满足了累计贡献率条件。因此,提取3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F1、F2、F3,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403%、23.691%、17.685%。由碎石图中也可以观察到,前3个因子对应特征值的连线较陡,从第4个因子以后趋于平缓,也说明前3个因子是主要因子。

2、对公因子进行解释

由成分矩阵图可以得到,第一个公因子F1在储量(X5)、机械增加量(X6)、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8)三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第二个公因子F2在工业生产指数(X2)、价格(X4)、安全死亡率(X7)三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而第三个公因子F3在国家政策(X1)、能源利用效率(X3)两个指标上的荷载比较集中。

3、对公因子进行解释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如下所示:

F1 =0.109X1+0.102X2-0.80X3+0.341X4+0.341X5+0.348X6+0.108X7+0.117X8

F2=-0.159X1+0.392X2+0.073X3+0.197X4+0.019X5-0.10X6+0.372X7-0.325X8

F3=0.465X1+0.187X2+0.64X3-0.003X4-0.073X5+0.022X6-0.186X7-0.038X8

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和计算的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SPSS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与标准化数据相乘得到11个国家提取的因子得分,最后计算各个国家煤炭产业的综合得分。以各因子提取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各个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综合得分,其公式如下:

Y=(F1*0.36403 + F2*0.23691 + F3*0.17685)/ 0.7778.

4、实证结果分析

从计算得到的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可以得到以上的排名,但是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根据各个单因子的排名与总排名并不一致,而三个评价因子共同对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解释,排名靠前的国家都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竞争优势。

五、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策略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以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SCEC评价体系为基础,对11个国家煤炭产业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影响竞争力的关键三个因子F1、F2、F3,根据因子得分矩阵,我国在F1因子上的得分仅次于美国,这和我国煤炭储量大,开采规模较大的情况吻合;我国在F2得分最高,具体的影响因子有工业生产指数(X2)、价格(X4)、安全死亡率(X7)三个指标,说明了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在整体经济环境和价格环境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我国在F3因子上的得分非常低,这说明我国在国家政策(X1)、能源利用效率(X3)两个指标上具有相对劣势。

结合以上分析,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制订、实行公平、科学的税赋政策

对各类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并根据不同煤矿的地址条件、地理位置、资源回收率和其他条件,对煤矿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别税率。

第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营造行业监控的法律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得政府职能部门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不是行政指令,而应该是市场机制,这样才符合企业公平竞争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第三,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产业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应突破传统的单个煤炭企业本位主义的狭隘观念,着眼于整体产业,进行统筹规划。

第四,抓好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煤炭产业教育保障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牛充山.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煤炭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

[2]邓喆,周迪,上官璐洁.陕西关中地区中小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J].陕西教育,2011(09).

[3]张国卿,吴海燕,武斌,刘佳.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第8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1、巨野煤田。

该煤田菏泽境内含煤面积960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为50多亿吨。含煤层约25层,平均厚度11.35米,主要可采煤层为3层煤,平均厚度6.63米。

2、单县煤田。

该煤田含煤面积97平方公里,预测煤炭地质储量约22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3层煤,埋深在850~950米之间,煤层厚度3.1~7.1米。

3、曹县煤田。

该煤田预测煤炭地质储量约30亿吨。可采煤层为3层煤,平均厚度7米,最厚达8米,埋深在1100~1800米之间,1500米以上预测煤炭地质储量为20亿吨。

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近几年,菏泽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延伸、拓宽和增厚,着力打造煤电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煤电化产业基地,已取得显著成效。

1、煤炭开发成效显著。

目前,菏泽的龙固、赵楼、彭庄、郭屯煤矿已建成投产,万福、张集、陈蛮庄煤矿正在建设,曹县煤田正在从事地质勘探。2013年菏泽生产原煤152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实现利税(费)41.9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

2、煤电项目进展顺利。

据统计,菏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93.25万千瓦,其中国电菏泽电厂一、二、三期151万千瓦,华润菏泽电厂一期120万千瓦,其它电厂22.25万千瓦。目前,赵楼煤矸石利用电厂一期正在建设,国电菏泽电厂四期、华润菏泽电厂二期和龙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2013年,菏泽完成发电量168.3亿千瓦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5亿元,实现利税7.6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保障”产业。

3、煤炭化工快速发展。

随着铁雄新沙300万吨焦化、洪达化工120万吨焦化和富海化工120万吨焦化等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菏泽焦炭生产能力已达到540万吨。同时,洪鼎化工己二酸、聚隆能源甲醇和大泽化工环氧丙烷等一批大项目也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2年,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8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已成为菏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菏泽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虽然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煤炭资源转化率还较低、煤炭化工产业链条还较短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弱等,这些都是菏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综合措施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菏泽资源优势转化的可行路径研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煤电化工产业要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由基础加工向链群扩张、由传统为主向现代为主的重大转变,必须坚持技术先进、装备高端和环境生态等原则,努力做好煤炭产能增加、煤电规模提升和煤化链条延伸等文章,进而促进菏泽经济再上新台阶。

1、努力做好煤炭产能增加工作。

从理论上讲,要增加煤炭生产能力,应从资源勘探、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三个环节入手。一是按照先易后难、择优选点、分期实施等要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地勘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完成全市煤炭资源的普查、详查和精查等工作。近期,要重点抓好曹县煤田的地质勘探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其它地质异常区域勘探的技术论证工作,切实为煤矿建设创建良好条件。二是按照先浅后深、先肥后瘦、分类建设等要求,对埋藏浅、储量大、煤质优的煤矿优先建设;对地质条件较差、开发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的煤矿可缓建;对在现有条件下,井巷施工困难、一次性投入多、建设周期较长的煤矿,其煤炭资源可作为战略性储备,待条件具备后再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陈蛮庄煤矿的竣工投产,同时加快郓城煤矿、张集煤矿和万福煤矿的建设步伐,切实为煤矿增产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按照贫富兼采、厚薄同采、绿色开采等要求,在确保煤炭资源回采率不降低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采矿工艺、开采顺序和生产规模。近期,要重点抓好龙固煤矿产能提升的核定,同时积极做好赵楼煤矿、彭庄煤矿和郭屯煤矿产能提升的准备工作。到2015年,菏泽煤炭产能力争达到3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努力做好煤电规模提升工作。

实践表明,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电力资源优势,进而形成经济发展优势,这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就菏泽而言,一是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等要求,在切实做好国电菏泽电厂一、二、三期和华润菏泽电厂一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借助国家鼓励“煤电一体化建设”的机遇,重点抓好国电菏泽电厂四期、华润菏泽电厂二期和鲁能郭屯电厂等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建设。二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等要求,综合利用煤矸石、洗中煤和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积极做好大唐郓城综合利用电厂、龙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电厂和赵楼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二期的前期工作。到2015年,菏泽煤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西电东输”基地。

3、努力做好煤化链条延伸工作。

就煤炭化工产业链而论,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尽可能提高精深加工业的比重;二是扩展产业链的宽度,尽可能提高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三是增加产业链的厚度,尽可能提高产业链的规模。按照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等要求,立足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强的煤化工产业项目,拉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菏泽煤炭化工要以煤气化、煤焦化为龙头,加快形成化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醋酸、尿素、焦炭、醋酐、草酸、聚丙烯、二甲醚、醋酸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焦油及下游产品、苯及下游产品等14大类产品。近期,加快推进德瑞化工40万吨混合原料制烯烃、大泽化工10万吨聚醚多元醇和万山伟业3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建设。同时依托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争取建设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国家示范项目,引导发展现代煤炭化工产业。到2015年,菏泽煤炭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以上,建成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化工基地。

四、菏泽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中需注意的问题

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技术、生态和政策诸多方面。从国内外的实践得知,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中,既可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负面的生态影响,故提出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1、菏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虽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但至今仍未研究制定集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于一体的全市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这样易出现煤炭资源勘探的随意性、煤矿建设的盲目性和煤炭生产的无序性等问题。

2、鉴于菏泽煤电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的滞后性。

结果出现了煤炭生产企业、煤炭发电企业和煤炭化工企业布局呈现相对分散、聚集度低和关联性差等问题,没有体现集聚、集中和集约的发展原则,给煤电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应用绿色开采工艺采煤,被国内外证明可以达到对地质环境扰动小、资源回收率高和生产安全性好等目的。

但由于该工艺前期投资较大、采矿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严,致使推广应用较慢。菏泽要树立全局、战略和可持续的理念,大力实施绿色开采工艺。

4、由于菏泽已竣工投产的煤矿未应用绿色开采工艺,使得煤炭资源采出后,地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又加之塌陷区治理工程的相对滞后等,导致随着煤炭产能的提高,塌陷区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5、煤炭资源优势的转化具有科技性、环境性和市场性等特点,菏泽应遵循其转化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转化水平。

同时,菏泽还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避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转化路子,要努力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变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6、目前,国家对煤电化工产业布局、项目准入和信贷投放等方面均严格把关,提高门槛,增加难度。

第9篇:煤炭经济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重新构建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以引导和激励煤炭开采企业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开始成为各国首脑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准备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我国政府这一减排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十年将进入到一个发展低碳经济,强制减排的十年。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意味着未来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创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将其进行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煤炭开采企业重新认识其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并根据其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方式,重新设置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个粗浅探讨。

一、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①],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到2020年,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开采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②]、洗矸、煤泥、废水等废弃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矿浪费等现象。如果不充分重视对这些现象的治理,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是否能得到重视和有效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减排目标是否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炭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安全生产和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大量煤系共伴生矿物浪费[③],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的行为,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也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将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业绩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为基础。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层结构条件复杂、单位领导过分追求煤炭产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人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增加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另外,在煤炭开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增加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激励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采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④]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共伴生矿、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减量化”是从煤炭开采的源头贯彻低碳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要求企业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消费目的和减少污染。煤炭开采企业减量化投入包括电力、燃油、设备设施等投入的减量化和煤矸石、工业废水、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煤炭开采企业应进一步推行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并创新管理方法,减少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的占用量及使用量,减少闲置时间、提高利用率,延长矿用物资、设备、设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等复用及循环利用机制,提高循环利用率,研究物资替代,尽可能用副产品、废弃物、废旧物资等替代其它“正常”的物资,以减少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原则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地热、共伴生矿、矿井水、塌陷的土地等进行有效处理,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过早地成为垃圾。煤层气可进行煤化和气化;地热和共伴生矿产应综合开采和利用;矿井水可用于洗煤,经深度处理后,煤化工用水甚至饮用水,以减少整个企业新鲜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进行复垦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资源化”是通过对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矿水、粉尘废气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发电;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黄沙,用于井下注浆、喷浆,制砖、筑路、回填塌陷,这样既能解决煤泥占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替代粘土砖;污染的尾矿水可通过消毒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粉尘煤气可通过定期洒水、煤气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资源化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可以应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力求使整个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一个闭路循环,杜绝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三、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对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我们将根据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以重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是所有其他层面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煤炭开采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层面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EVA)、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2.顾客层面评价指标

顾客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顾客贡献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将顾客层面指标设计为:客户保持率、合同履行率、周边居民对矿区的满意度。

3.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是衡量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过程的指标。为保障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煤炭开采企业应以安全清洁高效为原则安排内部业务流程。而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开采是通过安全生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的评价应从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个层面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必须以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科技创新为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用吨煤设备改造费、吨煤科技创新推广费、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人均安全经费投资、生产事故发生率等指标衡量企业安全性程度。减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减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因此,我们将企业减量化指标设计为:万元产值新鲜水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废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再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原煤入洗率、土地复垦率、煤炭回采率、共伴生矿开采率。资源化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因此,资源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固废综合利用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废气综合利用率。超级秘书网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学习与成长层面可分为:员工能力、信息系统建设。因此,我们将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设计为:人均产值、员工满意度、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吨煤教育培训费、信息系统覆盖率。

参考文献:

1.江涛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2007年第6期

2.刘传庚王发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西山公司为例,生态学报,2009年12月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2009年06月12日

4.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9年12月26日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6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6.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

7.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战略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①]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

[②]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中大约有30%的煤为高硫煤,含硫量在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