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思考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penetrati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the practice or consideration

Wu Bingyang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basic task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but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of polit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normal growing of students and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in all-round way of education for them. What’s more, it is each education worker’s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he essay attempts to instill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health to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us help students guard against psychological diseases, form healthy psychology and wholesome characters.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will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t plays a vital part in raising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PracticeConsideration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高中政治教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使学生具有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知、情、信、意、行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青少年一代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质是育人。[1]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实际上,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的体现。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新课程的追求。

1.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1.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政治课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换言之,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一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高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真正长久高效地学习。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内在要求。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多动心理。2006届高三(17)班的胡元灼同学,是一位对班工作热情很高的同学,经常积极主动为班作好事,也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他有些坏毛病也同时让科任老师很头痛,例如,他在课室里坐不住,总是和同桌讲话,自习课时也控制不住离开自己座位到处走动和讲话,从而影响了班级纪律和他人的学习。他也不能专注学习,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他也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如在老师讲课时会突然喊叫,打断老师上课思维,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效率。

对这种具有多动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意识的作用的哲理,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讲意识作用时,要强调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多动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班规规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

2.2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学生克服骄傲心理。2005届高三(3)班的谭艳芳同学,高一到高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进入高三后,有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看不起别人,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的表现。

针对这种骄傲心理,教师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和矛盾同一性哲理,帮助该学生克服骄傲心理。在讲解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理时,强调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让学生明白人的发展进步也是无穷的,骄傲是学习进步的障碍。世界上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勤奋努力之外,还因为他们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英国经典物理学家牛顿就认为,他的一切成就都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离开了巨人的肩膀,牛顿也就不是今天的牛顿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要努力提高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同时,还要强调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由于妄自尊大,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俗语讲得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吾生有涯,吾知亦无涯”。如果一个人妄自尊大,过分沉溺于眼前的成绩,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导致失败。

2.3运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哲理,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2007届高三(11)班的梁考英同学,是一性格开朗,团结同学,十分尊敬老师的同学,但每到考试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是一种在学生中常见的考试焦虑心理,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学习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和心情极度紧张。焦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障碍。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针对这种心理偏差,教师在讲解量变质变辨证关系的哲理时,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俗话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学生脚踏实地,克服焦急等情绪,认真备考,力争考出好成绩。

2.4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抑郁心理。2008届高三(11)班的袁四妹同学,因身体不舒服(有甲亢),出现情绪消极、悲伤、自卑和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因而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这是在中学生中常见的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尤其在比赛、考试屡次失利及其它种种挫折的打击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经受住打击,从挫折中奋起;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可能在挫折中一蹶不振、渐渐丧失斗志,总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很少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价值,对自己否定和批评过多,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抑郁心理,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因而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对于这种心理,教师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哲理,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强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使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自信心。哲人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每个人的潜力、发展方向不一样,社会需要各类型的人才,有些人善于读书,在科学上能取得巨大成就;有些人则适合于在音乐、美术、表演上发展,在艺术殿堂一展才华;还有些人擅于实际操作,可能成为高级工程师,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使自己由微小的沙粒变为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

2.5运用人生价值观的哲理,帮助学生克服攀比心理。2007届高三(16)班是一个关系户班,主要由一些老板和当官的小孩组成的班级。他们的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零用钱也较多。开学不久该班有部分学生以穿名牌时装、名牌鞋为荣,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致使其他同学不顾家庭条件也跟着盲目攀比。攀比心理如用在学习上倒是一件好事,然而有的学生却比排场、比阔气,看不起家庭境况较差的同学。这样下去,定会对班风,学风及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种攀比心理,教师可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哲理,强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中学阶段,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并不是以他家境是否富裕,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供他高消费为标准,而是以他平时的学习状况和知识与能力的高低为标准。所以,作为教师就该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物质上的攀比给他们带来的危害;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用知识去武装头脑,最终在学业上无所成。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1世纪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熏陶情感与人格,为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5]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高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作为当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谨言慎行,经常惩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那么教师将成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3.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善于认识了解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6]不同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风格、动机水平、需求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才能在这过程中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对个别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学习心理予以辅导,才能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从而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实效。

3.3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经济生活》教材中要善于挖掘培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自主创业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的因素,[7]在《文化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完善人格的因素,在《政治生活》教材中要挖掘培养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因素,在《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要挖掘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追求真理、坚强意志品质和奉献社会的因素……。

3.4个别化对待原则。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其个性、智力、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实施个别化的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所进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就要引导他认真思考;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控制自己;对智力较高的学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开导,引导他合理宣泄或升华转移……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学生能否健康顺利地成长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中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田庚、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43页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244页

[3]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1月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2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8页

[5]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24页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中职教育教学面临时代挑战,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需要获得回报,强化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厘清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创设改进策略,形成改革合力,为全面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品质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创新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崭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强化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普遍诉求。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管理意识束缚影响较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和缺陷,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传统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和偏差。学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职学校规定,学生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很可能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如果因此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籍管理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就业方向有差异,学习内容和技能培训都不一样,灵活地调整学习、实践、就业时间段,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度,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废除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就业,在就业之后还能够重新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帮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不超过两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实践机会,减轻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

二、协调文化课技能课关系

中职文化课为学生学习知识打造基础创造条件,而技能课则是历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课和技能课并不是隶属统一操作主体,关于文化课技能课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所难免。从就业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为重要支撑点,但文化课不能删除。为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学校方面应该做出积极调整。首先,要确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围绕技能培养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穿插文化课内容。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学校要向技能课倾斜,对文化课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增加技能课的课时数,或者是开设其他专业延伸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文化课为技能课服务宗旨不能变,在文化课内容选择时,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课的实际需要,如果要培养导游技能,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多设计普通话、礼仪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有效协调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再就是要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个,学生学习专业、学习悟性,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要求也呈现个性化,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文化广场、读书角,提供图书、视频,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自由实践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为主,这是职教工作者的共性认知。但中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专项培训机构,中职教育教学还面临更多教育任务和使命,职业教育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大批专业性人才,还要确保这些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质,要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促进者。因此,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时,不能只看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塑造,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中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训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中职教育特点决定的。一般技术技能操作培训,在工厂企业只需要几个月便可以达成,但在职业学校则需要几年的时间。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要对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提升实践操作品质,学校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还要与工厂企业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战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帮助。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变传统学籍管理制度、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旧有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管理体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冯雪.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心理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启示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主客体间关系的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一般的、根本的观点,是人们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一般处在17~25岁之间,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即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思考和选择。在这个思考选择和尝试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矛盾、困惑和心理冲突。

他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表现出明显的理性,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感彩,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又表现出对事物认识不全面的偏激。因此,大学生是未成熟的、正在发展的青年,其价值观呈现出矛盾性、多元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指学校开展的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要求,有意识的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方式从内部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正确价值观深入其内心,转化成为他们内在的自觉要求。

2.心理学视野下的价值观形成及其教育

从个体的价值观形成来看,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个体的价值观受个体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父母、学校、社会,有意识或无意识、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把某种外在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个体在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基础上,根据自我的需要,不断选择、过滤外在的价值观念,将其整合成自己的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久且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随着其知识增长、经验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在其形成和确立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价值观教育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有一个从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心理接受过程。因此,深入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明确心理学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掌握其规律,对于更有效的开展价值观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学因素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学生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构成了学生个体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其心理面貌的差异。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而能力和性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不断与外部环境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个体在与外部环境作用过程中,根据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偏好做出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塑造着自己的性格、发展着自己的能力、同时形成着自己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需要。需要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个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的动力使得人们不自觉的根据个体需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价值,剔除无用的信息。这种需要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选择。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多层次的需要,需要作为一种原始的本能和动力,会引发个体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大学生群体有着其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个个体亦有其独特的个体需要。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即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综合作用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即主体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内化过程即是人们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影响着其价值观的形成,学生从外部环境中感知到的、接触到的,最终会通过其认知心理的综合作用,选择、剔除、内化,使得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同时逐步形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它并不是反映活动本身,而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满足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将产生并体验到愉快的情绪情感,这种情绪情感将驱使大学生们内在的、自发的接受教育内容,落实行动,并最终内化,形成符合教育者期待的价值观。相反,当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情感,这种情绪情感会驱使学生抵触教育内容,极大的影响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4.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启示

把握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及需要,针对性开展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心理及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实践创新,同时思想上亦存在偏激、不成熟的现象,每一代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其个体亦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因此,细致的分析比较大学生的特征和个体需要,结合其年龄、思维、心理特点来考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把考量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和需要放在首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开展价值观教育。

顺应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科学开展价值观教育。根据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人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刺激和思想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剧烈动荡的氛围中,全球化的发展推动着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乃至融合。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转型必然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多元化,青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价值观念的动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因此,思政教育者必须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外环境入手,细致把握每个环节,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注重情感启迪,多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根据道德的发展规律,积极品质的内化需要经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阶段,而情感是由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关键环节。对于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和把握情感教育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使价值观教育真正的深入人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

因此,价值观教育应注重互动式指导,注重与学生间的心灵交流,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从情感入手,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特别是针对当前的80后、90后学生,社会变迁使这一代学生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对他们开展价值观教育,要避免空洞说教、限制行为等方式,而要关注其内心需求,重视情感启迪。要有步骤的、分层次的开展针对性的人生导航活动,疏与导结合,理论灌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张佩云,吕彩忠.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沦坛,2008.05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一、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1)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信服于你、尊从于你,所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我会同他们分享身边的、网络上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像朋友那样与他们平等讨论问题,慢慢地,学生的心和我们拉近了,贴心了。当学生累了,我会让他们一同唱唱歌,舒缓舒缓紧张的心理,同时展现一下个人的魅力,让他们有一份自豪感与成就感。

(2)讲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灌输一些励志故事。比如给学生穿插播放幻灯片――“不放弃的林肯。”他有这样一句话“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要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很受感动和鼓舞,学生们心中涌动的是热情和奋进,而不是消沉和阴郁。我告诫学生: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怨恨,因为怨恨只会让你心中满是阴霾!人应该是在反省和努力中看到阳光明媚。这样,彼此在交流中获得理解与提升。

(3)始终灌输给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探索。马云的电子商业帝国、马化腾的游戏世界、刘强东的京东商城等等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些我们在十几年前都没有过。未来是充满梦幻的科技现代世界,它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学习、不断地学习。

二、在课改的指引下,初步构建让学生走上讲台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新形式

(1)引导发现

实践证明,人的情绪好坏,对学习能否正常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的思维无法融八当天的学习活动时,就会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而 “心不在焉”,这样就无法有效组织教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其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个

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对 “今天所要进行的学习 ”产生明确的认识。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我从国际象棋的国王和大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代入一个好奇的世界,使他们充满了对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教学过程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展示、暴露学科思维活动及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加工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其主体意识,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创设一个思维发展的环境。在分析对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决的思路和规律;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中,对探究的问题推广、发展和迁移.在实验――归纳――推广或类比――联想预见中,探究结论形成的过程等等,创设一个形成智慧的过程。学生参与某类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会印象深刻得多,对某类知识就会理解得透彻,对其本质就清楚了许多,解决问题时大脑中就有了模块,有了程序,有了方法。其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策略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形成智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为集体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过程。

(3) 走上讲台

学生走下座位,走上讲台,与老师进行角色互换,当一名小老师,向同学们交流探究成果、学习体会、发表个人见解,并接受师生的质疑。我们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理零负担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让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充分、快乐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也充满了轻松、快乐、自由、新鲜的空气。一下子,学生的精神迸发了,学习气氛浓厚了,师生的关系和谐了。

(4) 质疑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素质中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质疑问题 ”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当堂辩论,把“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变成“满堂辩”的课堂,让学生生活在问题辩论中,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表明,善于快速准确表述自己头脑中的疑问而执著追寻答案的同学,相比那些提不出自己的问题而认同别人提出的问题就是自己想问的问题的同学,正是优等生与一般生的差别。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有没有探讨的价值,它至少说明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思考的,他们已经养成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 ”的科学态度,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5) 拓展训练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一、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封闭中走出,迈向了面向全球化开放的崭新轨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教育界。中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不是从前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式的学生,而是“有棱有角,有点霸气”的时尚儿。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大喊三声,就镇住了”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顺藤摸瓜”有理有节的愉悦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适意舒坦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益、启迪。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学习、行为等的规律去做工作,促其产生自觉、自律的潜在学习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应针对学生性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素质教育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写字 教学策略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写字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形成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二是进行练习,三是在过程中获得反馈”。[1]书写作为一项动作技能,其教与学的过程也必须参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把握。

一、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教师的示范与陈述是关键

对小学生而言,习得写字技能的规则,主要途径是观察教师实际的写字示范并结合教师对写字规则的言语陈述来获得,这在写字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另一种途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范字,自己体会规则,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前一种途径逐渐培养起来的。

初学写字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写字的规则,表现为:(1)写字姿势不对。如歪头,曲背,身子偏斜或前倾,本子放歪,眼睛与纸的距离太近,经常移动本子,等等。(2)执笔姿势不对。如握笔很低很紧,手掌手腕紧靠桌面,等等,不但毛笔执法不正确,连铅笔、钢笔的正确执法也有不少人没有掌握。(3)运笔不对。视动失调,肌肉紧张,出现多余动作,笔画生硬,字迹潦草,毛笔字没有粗细,钢笔字笔笔分离,倒笔,逆笔,漏笔画,等等。这些规则的学习主要通过接受的方式来习得。因此老师的示范与陈述非常关键,学生要在练习中运用体会。

二、写字练习: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汉字的特点灵活施教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写字兴趣,稳定注意力。

小学生分析、综合和辨认字形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之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以低年段为例,初入学的儿童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确的分析、综合能力,感知汉字时缺乏完整性和精确性。因此,写字时常因联系的模糊而出现偏旁部首的结构混乱和增减笔画的细节错误等。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应运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字的笔画、结构及笔画之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区别,以激发小学生写字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笔画时便形象地把长横比拟为拱桥,长撇比拟为象牙,竖弯钩比拟成浮鹅,点比喻成毛茸茸的小鸡,就是较为形象的做法。

另外,教材编写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如苏教版教材中选编名人写字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做法。从心理学上讲即是通过对书籍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模仿的对象是一些符号性的榜样,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习得这种态度。

依照小学生的注意特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神,自我控制力差、好动。这就要求写字教学要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愉快地写。写字是一种动作训练,如果仅仅靠机械记忆力,日复一日单调地练习,小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若能在写字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进来,让写字的信息刻录在情绪记忆的底片上,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

(二)抓好基本功练习。

传统写字教学就很注意基本功练习。“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丘(孔)马己。化三干,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应注意继承和吸收。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然后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为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应让学生先写好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之后合体字就容易写好了。

有人对不同字形书写时的笔误百分比做过统计,结果见下表。

上表表明,字形结构特别复杂的字,其笔误率反倒小。可见,偏旁、部首和独体字的书写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应注意的是,低年段是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对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严格要求,抓住起点,打好写字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不但用田字格规范板演,而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字的各个组成部分。

(三)教学应适度。

一方面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加上小学生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不发达,写字教学的速度不宜过快。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为他们留下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拾一个丢一个。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手指肌肉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写字教学的起始速度要慢,以后酌情逐渐加快;写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要适度;教师布置的练习量要适度;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要适度,比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五个字为例,如果连写,三遍效果最佳;如果分写,四遍最有效,如果练习方法不科学,认为抄写得越多越好,结果将是适得其反。

(四)教师指导应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

小学生写字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指导与示范的特殊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与小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如有位教师这样反思:过去抓儿童的写字姿势,只是要求他们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写字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也可以让儿童自己体验一下。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手指靠近笔尖,学生立马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清笔尖,身体就得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不仅人容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与桌缘保持一拳的距离了。学生有了体验,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新字的结构,积极参与到课堂写字的教与学上来,并对自己或他人的书写发表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反馈:外反馈和内反馈相结合

反馈是仅次于练习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反馈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生写字练习时教师通过评价、纠正等手段,学生得到的激励和自我纠正,即外反馈;二是学生不需要外来的帮助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与纠正,即内反馈。两种反馈的作用都在于指导学生尽快习得写字技能。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强,内反馈能力自然也弱,因此写字反馈主要靠外反馈。但反馈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调整规范自己的写字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由外反馈为主逐渐向内反馈为主的过渡。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外反馈非常重要。例如,关于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以及书写态度、习惯、卫生等。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回馈,以纠正规范学生的写字及其行为。

对中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逐渐培养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时的学生已具备相互或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能抓住时机,相机引导,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提供反馈时有一些误区,譬如只重视学生写字的结果,不注重过程。结果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在写字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看,结果的正确有可能掩盖了写字过程中的错误。再者,教师的反馈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是笼统的。

另外,教师还要在反馈过程中注意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批批入校,都难免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类似的书写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毛病又不断重复出现,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些规律,随着学生的换届,重复进行指导”。[2]

参考文献:

[1]万云英,杨期正.出入学儿童学习汉字的记忆特点[J].心理学报,1962,(3).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5-092-02

21世纪,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状况也随之呈现出多种新的改变和新的发展趋势。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2004年级、2005年级、2006年级的728名医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1 大学生主流心理及其发展趋势

1.1 大学生主流心理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分布处于17~23岁之间,本次被调查的728名医学生年龄处于17~21岁之间(占入学新生的98.53%)。这一阶段常常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通过问卷及交流访问等的方式,发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似乎不是现在大学生的专利,小学生、中学生都会有,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家庭结构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自然而然在教育、引导不适当的情况下形成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性格,到了大学同样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通常表现为在教室、宿舍、校园等公共场所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故常常引发对社会的逆返心理,同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跟同学们和谐相处。

(2)对现状的满足感。这些“天之骄子”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虽说招生比例有所提高,跟早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比要轻松得多,但要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也是要付出勤奋的劳动和艰辛的汗水。一旦理想实现,他们在自己的目标上会暂时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些想法常常会支配他们一年左右的时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第一年里有68%的人在跟同学、朋友的通信交流中都对自己的学校很满意,有28%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的学校还可以。只有4%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

(3)对大学生活的不正确认识。通过十年寒窗才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过去十几年学习的辛苦,特别是高中这几年,使大多数同学有想放松自己的想法。再加之有的中学老师在“准大学生”们高考前给他们灌输“辛苦是暂时的,进入大学生活后,生活就是绚丽多彩”的思想,使有的同学误认为大学生生活就是怎么玩耍。因此,有些同学就放纵自己,上网打游戏、看小说甚至不去上课。还有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于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一些社会活动,而忽视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4)对就业前景的危机感。新生入学满足感逐渐消磨之后随之出现的便是对将来就业的危机感,由于我国从2000年以来,逐步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压力。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为:①对新生事物、外界事件的理解和辨别能力。②对外界环境影响心理发展时的协调、平衡能力。③对自身心理冲突的控制、和谐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是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从大一的满足自信到大二的郁闷渺茫,从大三的重振旗鼓到大四大五的拼搏和充满希望,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2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1 新生入学的人格测试与心理素质调查

(1)确定测试群体、组织测试。我们分别于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9月对医学各专业共728名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了测试,被测试者处于完全配合状态,测试结果见表1。

(2)通过对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在校大学生各因子平均分低于国内常模。国内常模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27.45,本次测试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34.64。而阳性项目数是指有症状的项目数,它反映症状的广度,这一结果告诉我们本次测试虽然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好于常模团体,但却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领域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个别对象确定个别培养方案。确定个别方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格内向、孤僻的,在班级活动中重点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性格,使他们融入集体;②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学习生活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懂得大学生活很多方面是共同进步的,大家必须团结一致。一切以大局利益为重、团结协作,彻底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2.2 对在校大学生不断进行心理教育及辅导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并且每个班级还有一名心理健康联络员,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采取不同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自身体验。普及心理学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们采取以下四个方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①开设心理学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并结合实际在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穿插心理教育专题,开设《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一般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心理保健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②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确立人生新的奋斗目标”、“重新认识自我”、“如何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人”等一系列主题讲座。同时请高年级的同学现身说法和请一些成功人士到场介绍经验;③心理咨询是释放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我们在具体方法上灵活多变,如协会会员和其他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的交流方式,这一方式解决了许多同学的心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④个别心理问题交流,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是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方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通过测试和调查确定个别帮助的对象,然后安排有专业基础的老师或班主任跟他们结对子,实行“一对一”指导。在这几年的努力下,多名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和大家的帮助消除了障碍。

2.3 运用社会的心理导向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社区和各个阶层开展活动、交流,使他们得到实际心理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区、深入敬老院、深入基层单位等多种形式,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3 对新途径的评价与分析

通过对测试群体进校时与评估时的心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有明显改变。他们通过学习和锻炼,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接触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时候比较和谐,同时,通过三年的跟踪走访与辅导,当时的个别阳性症状同学也有明显改善,已经融入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和生活。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与辅导中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转学同学,病休同学等情况我们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做到跟踪调查。但我们一定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历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就目前来说,职业院校以培养人才就业为目的的,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尤其是渗透到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加以引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历史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满足不了人文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1.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师资力量的缺乏。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历史教师非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师培训。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了高职院校历史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新的教学理念要“以生为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遵循这一理念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②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普通偏低,因为大多是高考落榜的学生。而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堂言”进行教学,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同时,由于职高院校的学生缺乏自信心那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有所收获。甚至无法理解“豆芽课”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③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其一,教材的选择。在高职院校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大多取材于高等院校,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基础知识偏低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二,历史教学地位不被重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注重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一般都会以课程安排时间不足被直接禁止或者夭折,是的历史这种人文素质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难以发挥它的作用。

2.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和创新历史教学模式的区别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一支笔,一块黑板。通常都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耳、目、手、脑的联动中形成记忆。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但是职高教学新课标指出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其次,现代历史教学模式。随着历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按照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活化等。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枯燥,乏味,所以说必须组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来说:现代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四种:情境再现模式,图书馆模式,多媒体模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四种模式中教师都只是组织者、协助者、促进者、指导者而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课堂就是创新历史教学模式的最明显表现。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必要的时候加入一些传统教学法还是有必要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盲目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一时可能会让学生难以适应。

3.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①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新课改观念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辅助者。创新高职院校历史教学的观念关键在于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导航者。根据如今高校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对以创新能力为主的与时俱进精神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时的教师必须带着学生走进知识,不能够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自主的创新意识是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改变,而不是空想、空谈。②创新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及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组织形式的思考,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只是能力,能够根据自我的立场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定位,把领悟能力的培养、社会阅历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内容之一,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够从整体上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增强综合素质。③教学内容的创新。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指教师对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创新,要从整体上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历史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也是心理的教学、社会经验的教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作为高职人文素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教学,更是调节学生心里,陶冶学生心灵的教学。历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的知识架构:年代表、朝代年表等;历史的知识内容:秦汉的文字政策、章法制度等。历史的故事:流传故事、野史故事等;历史的人物:唐太宗、康熙等。从不同的角度度历史知识的教学切入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④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取代它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共鸣教学和兴奋教学。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合作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以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辩论等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测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我的眼、耳、口、笔,让这四种感官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性高效学习。

总之,高职院校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倡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教师们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历史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

[2]张丽萍.开放—历史教学模式的趋势[J].教学与管理,2007(22).